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常見病中西醫合理用藥手冊(連鎖藥店專用版)(簡體書)
滿額折

常見病中西醫合理用藥手冊(連鎖藥店專用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人食五谷雜糧,難免感患疾苦。臨床疾病譜非常廣泛,涉及面廣,病種繁多,病情也復雜多變。《常見病中西醫合理用藥手冊(連鎖藥店專用版)》立足於選擇臨床常見、多發病種。各科疾病患者其治療手段主要還是依靠藥物:或西藥或中藥,或內服或外用。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患者對疾病療效的期望值甚高,故中西醫結合用藥的方法很受醫者和患者的喜愛。為了使廣大讀者能在短的時間內掌握臨床各科疾病的中西醫合理用藥方法,我們博覽群書,廣搜資料,西藥治療方案力求匯集新信息,選擇新使用的常用有效藥物,中醫治療方案則遵循辨證論治及簡便廉驗的原則。全書融中、西醫優勢於一爐,集精方新藥於一書,依次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腫瘤科順序進行撰寫,可謂一冊在手,中西醫常用藥物盡握手中。
為了方便讀者臨床時使用,每病都有簡要概述,主要論述西醫的概念、分類和主要病因病機,以及中醫對應病名(基本以中醫名詞國家標準為準)、病因病機和主要臨床表現。然後按中藥治療(含辨證論治、中成藥、中醫外治法)、西藥治療(含一般治療、對癥治療、並發癥治療)等項編寫。《常見病中西醫合理用藥手冊(連鎖藥店專用版)》中西醫藥物均標明藥名、用法、加減、適應證、注意事項等。但有些科別因患者年齡、體質及其病情復雜等因素,在劑量上未予明示,如兒科患者年齡跨度較大,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大齡兒童的用藥劑量差別較大,故而中西醫藥物均未標明劑量,讀者可依據患者相關情況選擇劑量,其他科別則原則上按照國家相關用藥指南和規範均明確給出相關參考劑量。

本書共分7篇,涵蓋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婦產科疾病、兒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咽喉科疾病、口腔科疾病、腫瘤科疾病。每種疾病均按疾病概述、中醫治療方案、西藥治療方案分別描述,與《藥店店員基礎訓練手冊》《連鎖藥店執業藥師基礎訓練手冊》全面配套。

作者簡介

曠惠桃,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首屆名中醫,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曾先後擔任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附屬醫院院長。
周德生,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編《湖南藥物志(第五卷)》《中國歷代醫論選講》《中醫內科查房手冊》《中醫驗方全書》《中醫名方全書》《中醫外治方全書》。

名人/編輯推薦

★ 全面配套:本書與全國連鎖藥店店員、執業藥師入職、在職指定培訓教材《藥店店員基礎訓練手冊》《連鎖藥店執業藥師基礎訓練手冊》互為補充,為連鎖藥店店員、執業藥師量身定制提升服務水平和專業水平的學習範本。

★ 中西並重:本書西藥治療方案選擇臨床常用藥物,中醫治療方案則遵循辨證論治和簡便廉驗的原則, 融中西醫優勢於一爐,集經方新藥於一書,既全面系統、簡明扼要,又中西結合、規範適用。

★ 藥店專用:本書基本涵蓋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病為綱,方便檢索,按內、外、婦、兒、眼耳鼻咽喉、口腔、腫瘤各科順序撰寫,每一病種分列疾病概述、中醫治療方案、西藥治療方案,使廣大店員、藥師可以速查速用。

★ 超值實用:本書篇幅共978頁,字數達150萬字,是目前市面上X價比較高、全新出版面市的中西藥物手冊,既可作為連鎖藥店店員、執業藥師新入職必讀教材,又可作為連鎖藥店店員、執業藥師在職提升工具書。

第一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驟,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重,通過咳嗽、噴嚏經空氣引起傳播和流行。按其病毒內部和外部抗原結構不同分為3型。①甲型流感:常呈暴發或小流行,可引起大流行,是人類流感的主要病原;②乙型流感:呈暴發或小流行;③丙型流感:常為散發。以甲型流感對人群威脅性最大。
本病中醫診斷為“時行感冒”。乃時令疫癘之邪侵及肺衛,使肺衛失宣,肺氣壅塞。以急起發熱、咽喉腫痛、頭身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風寒襲表證:
[主癥]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不渴,全身酸痛,咳嗽噴嚏。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處方]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茯苓、柴胡、前胡、苦杏仁各10 g,薄荷5 g,川芎、桔梗、陳皮、甘草各6 g。
(2)風熱犯衛證:
[主癥]發熱,不惡寒或微惡風寒,汗出口渴。頭痛,咽喉腫痛,咳痰黃稠。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清衛透熱。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荊芥、牛蒡子、菊花、板藍根、桔梗各10 g,蘆根15 g,淡竹葉6 g,薄荷、甘草各5 g。
(3)濕熱內阻證:
[主癥]發熱,頭痛而重,脹痛如裹,肢體困倦,胸悶泛惡,腹脹腹瀉。苔膩、脈滑數或浮數。
[治法]芳香透表,清熱化濕。
[處方]①春夏之交,風熱夾濕,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厚樸、茯苓、紫蘇梗、佩蘭、大腹皮、白芷、大豆黃卷各10 g,陳皮、甘草各6 g;②夏月盛暑,暑夾寒濕,可用新加香藿飲加減:香薷、金銀花、連翹、厚樸、藿香、佩蘭、大腹皮、陳皮、竹茹各10 g,扁豆花、甘草各6 g。
加減:抗病毒可加板藍根、大青葉、綿馬貫眾、香薷等;高熱可加青蒿、生石膏;肺炎型咳嗽多痰可加浙貝母、苦杏仁、麻黃、葶藶子等;中樞神經型、頭痛劇烈可加全蝎,昏迷送服安宮牛黃丸。
2中成藥:
(1)流感九味丸:每次10粒,臨睡前服,1次/d。用於本病見咳嗽、咽痛等癥。
(2)雙黃連口服液:20 mL/次,口服,3次/d。用於風熱外感見發熱、咳嗽、咽痛者。
(3)維C銀翹片:每次2片,口服,3次/d。用於流感引起發熱、頭痛、咳嗽、咽痛者。
(4)藿香正氣水10 mL/次,口服,3次/d;或藿香正氣丸每次1包,口服,3次/d。用於惡心嘔吐,腹瀉者。
(5)銀翹解毒片:每次4~8片,口服,2~3次/d。用於本病證屬風熱犯表者。
(6)柴胡注射液:2~4 mL/次,肌內注射(簡稱肌注),1次/d。用於流感見高熱者。
【西藥治療】
1抗病毒治療:奧司他韋,75 mg/次,口服,1次/d;扎那米韋,10 mg/次,分2次吸入,5 mg/次,連用5日,2次/d,間隔約12小時;金剛烷胺,200 mg/次,口服,1次/d,或100 mg/次,1次/12 h;金剛乙胺,02 g/次,口服,分1~2次給藥。
2高熱降溫:
(1)物理降溫:乙醇(酒精)擦浴,或冰敷降溫。
(2)藥物降溫:復方阿司匹林,05 g/次,口服,3次/d。由於發熱是流感突出的癥狀,解熱藥阿司匹林的應用可招致瑞氏綜合征的發生,所以在處理流感患者發熱時易選用物理降溫,盡量避免大劑量阿司匹林的應用。
3合並細菌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療:青霉素,80 U/次,肌注,2次/d;氨芐西林鈉,肌注,2~4 g/d,分4次給藥;靜脈滴注(簡稱靜滴)或注射劑量為4~8 g/d,分2~4次給藥。

第二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淋巴細胞增生性傳染病。病原體是一種與皰疹病毒結構相似但抗原性不同的EB病毒。病毒通過密切接觸、飛沫、輸血等途徑傳播而感染。本病的病理特征是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良性增生,以扁桃體、淋巴結、肝、脾為明顯。本病屬自限性疾病,大多預後良好。
本病中醫歸屬於“伏暑”、“風溫”等病範疇。多因機體正氣不足,溫熱毒邪侵入肺衛或上循肝膽所致,病發於秋末冬初者歸屬於中醫“伏暑”範疇。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邪毒在表證:
[主癥]惡寒發熱,咽紅而痛,頸部淋巴結腫大。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牛蒡子、黃芩、夏枯草、土貝母、板藍根各10 g,薄荷、竹葉各5 g,馬勃3 g(包),桔梗、甘草各6 g。
(2)毒鬱肝膽證:
[主癥]發熱,食少納呆,身目發黃,或惡心欲嘔,脅肋脹痛,肝脾大,淋巴結腫大,小便黃,大便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膽退黃。
[處方]茵陳蒿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茵陳、板藍根、蒲公英各15 g,梔子、大黃、赤芍、連翹、鬱金、柴胡、夏枯草、土茯苓、車前草各10 g,黃連6 g。
(3)邪毒蘊肺證:
[主癥]發熱,陣發咳嗽,或有氣急喘促,咽喉疼痛,頸部腫脹不舒,淋巴結腫大。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肅肺化痰。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普濟消毒飲加減:炙麻黃6 g,桔梗6 g,苦杏仁、金銀花、連翹、黃芩、牛蒡子、夏枯草、土貝母各10 g,黃連4 g,板藍根15 g,生石膏30 g,甘草5 g。
(4)邪毒內陷證:
[主癥]高熱頭痛,神志不清,項強抽搐。舌質紅絳,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處方]羚角鉤藤湯加減:羚羊角15 g,鉤藤(後煎)、板藍根、蒲公英、玄參各15 g,全蝎3 g,僵蠶、黃連各6 g,連翹、赤芍、夏枯草、土貝母各10 g,甘草5 g。
加減:初期有表證惡寒明顯者,加荊芥、防風;咽喉疼痛、紅腫明顯者,加玄參、馬勃、射幹;肝脾大者,加丹參、鬱金、鱉甲;淋巴結腫大者,加用土貝母、夏枯草、僵蠶;邪犯心包、昏迷抽搐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抽搐甚者,加服止痙散(全蝎、蜈蚣)。
2中成藥:
(1)雙黃連口服液:20 mL/次,口服,3次/d。用於風熱外感證候明顯患者。
(2)紫雪丹:3 g/次,口服,3次/d。用於抽搐患者。
(3)安宮牛黃丸:每次1粒,溫開水化服或鼻飼。用於神志不清患者。
(4)銀翹解毒丸或六神丸:含服。用於發熱惡寒,咽喉疼痛。
【西藥治療】本病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
1抗生素:抗生素和磺胺藥對本病治療無效。出現繼發感染時,可用青霉素及紅霉素。青霉素80萬~160萬U/d,分4次肌注。
2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用於嚴重病例或有並發癥者,可縮短病程,減輕癥狀。常用潑尼松(強的松)30~60 mg/d,分3次口服;或氫化可的松,100~200 mg/d,靜滴,3~5日為1個療程。
3抗病毒治療:更昔洛韋、幹擾素早期治療可緩解癥狀及減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對EB病毒潛伏感染無效。也可應用阿昔洛韋或EB病毒特異性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

第三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膜炎。致病菌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在鼻咽部繁殖,繼而進入血液循環,形成敗血癥,最後局限於腦膜與脊膜,形成化膿性炎癥。
本病中醫診斷為“春溫”。多因溫熱疫毒之邪經口鼻而入,侵入營血,上犯於腦,擾亂神明。以冬、春季驟起高熱、頭痛、項強、嘔吐、發斑、煩躁,繼則神昏、驚厥為主要表現的疫病類疾病。本病傳變規律,多按衛氣營血發展,但因疫毒極易化火,故傳變迅速,各階段臨床表現多無明顯界限,往往相互交叉,重疊互見。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
(1)邪襲肺衛證(上感期):
[主癥]發熱,微惡風寒,咽喉幹痛,鼻塞流涕,全身酸楚。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大青葉各15 g,連翹、牛蒡子、防風、野菊花、鉤藤各10 g,甘草、射幹各6 g,薄荷5 g。
(2)衛氣同病證(普通型初期):
[主癥]高熱惡寒,頭痛項強,口渴引飲,煩躁不安,惡心嘔吐,或斑疹隱隱。舌紅,苔黃白相間,脈數。
[治法]疏表達邪,清熱解毒。
[處方]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金銀花、大青葉各15 g,連翹、防風、知母、野菊花、茅根、葛根各10 g,生石膏30 g,龍膽草6 g,薄荷、甘草各5 g。
(3)氣營兩燔證(敗血癥期):
[主癥]高熱煩躁,頭痛如劈,頻頻嘔吐,頸項強直,斑疹密布,或神昏,抽搐。舌紅絳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氣涼營解毒。
[處方]清瘟敗毒飲加減:生地黃、玄參各15 g,犀角粉(分衝)、羚羊角粉各1 g(分衝),黃連4 g,生石膏30 g,知母、赤芍、牡丹皮、連翹各10 g,竹葉6 g,鉤藤12 g(後煎),甘草5 g。
高熱神昏加服安宮牛黃丸。
(4)熱盛動風證(腦膜腦炎型):
[主癥]急起高熱神昏,頻頻抽搐,角弓反張,劇烈嘔吐,斑疹紫黑。舌絳無苔,脈象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肝熄風。
[處方]羚角鉤藤湯加減:生石膏30 g,生地黃、板藍根各15 g,羚角粉2 g(分衝),犀角粉1 g(分衝),鉤藤12 g(後煎),地龍、菖蒲各10 g,龍膽草、僵蠶各6 g,全蝎3 g,甘草5 g。
可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以清心開竅。
(5)熱陷營血證(混合型):
[主癥]急起高熱,皮膚灼手,神昏躁擾,頻頻抽搐,斑疹紫黑成片。舌絳無苔,脈弦細數。
[治法]清營泄熱,涼血解毒。
[處方]犀角地黃湯合化斑湯加減:生石膏30 g,玄參、生地黃各15 g,知母、粳米、牡丹皮、赤芍各10 g,犀角粉1 g(分衝),甘草5 g。
(6)正氣欲脫證(休克型):
[主癥]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唇甲青紫,四肢厥冷,冷汗出,氣息微弱,體溫驟降。脈沉細欲絕。
[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處方]參附龍牡湯加味:紅參、炮附子各10 g,生龍骨、生牡蠣各30 g,五味子6 g,丹參15 g。
加減:高熱加青蒿、生石膏;頭痛、頸硬加全蝎、葛根;嘔吐加法夏、竹茹或黃連、紫蘇葉,去甘草;抽搐加羚羊角、蜈蚣、地龍、全蝎;昏迷加服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皮下出血、斑疹加牡丹皮、紫草。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丸:每次2粒,口服,2次/d。用於流腦初期風熱外感癥候明顯患者。
(2)安宮牛黃丸每次1粒,溫開水化服,或用醒腦靜注射液4 mL/次,肌注。用於本病見高熱患者。
(3)至寶丹1支化服或止痙散15 g衝服,或清開靈注射液40 mL,加入輸液中靜滴。用於本病見抽搐患者。
【西藥治療】
1抗感染治療:
(1)青霉素:為首選藥。常用青霉素鈉,800萬~1 500萬U/d,兒童20萬~30萬U/(kg·d),分4~6次肌注或靜滴,5~7日為1個療程。另外,也可選用氨芐西林,100~150 mg/(kg·d),分4~6次肌注或靜滴。
(2)頭孢菌素類:①頭孢噻肟鈉(頭孢氨噻肟),成人8~12 g/d,兒童200 mg/(kg·d),分3~4次靜注或靜滴(30~60分鐘滴完);②頭孢曲松,2~4 g/d,兒童100~150 mg/(kg·d),分次靜滴。
(3)氯霉素:易通過血腦屏障,可用於不能應用青霉素的患者,劑量為成人2~3 g/d,兒童50 mg/(kg·d),可口服、肌注或靜滴,5~7天為1個療程。
(4)磺胺類藥:由於耐藥菌株增多已極少使用。
2對癥治療:
(1)抗驚厥:可短期內使用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魯米那)、水合氯醛或副醛等。
(2)降低顱內壓、抗腦水腫:20%甘露醇注射液或25%山梨醇注射液1~2 g/(kg·次),或50%葡萄糖注射液60~80 mL/次,靜注,1次/6~8 h。上述脫水效果不佳時,可合並應用呋塞米(速尿)40~100 mg/次,靜注,或加入甘露醇注射液內靜注或靜滴,必要時可每4~6小時重復應用,但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3)抗休克:首先擴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環,可用右旋糖酐40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 mL靜滴。異丙腎上腺素1~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靜滴;或酚妥拉明15~3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中靜滴。另外用地塞米松20~40 mg/d或氫化可的松0.2~0.6 g/d,加入輸液中靜滴。

目次

篇內科疾病章 傳染性疾病()節 流行性感冒()第二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第三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第四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五節 病毒性胃腸炎()第六節 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第七節 傷寒與副傷寒()第八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第九節 細菌性痢疾()第十節 腸阿米巴病()第十一節 瘧疾()第十二節 鉤端螺旋體病()第十三節 流行性出血熱()第十四節 狂犬病()第十五節 登革熱與登革出血熱()第十六節 淋病()第十七節 梅毒()第十八節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第十九節 血吸蟲病()第二十節 鉤蟲病()第二十一節 蛔蟲病()第二十二節 蟯蟲病()第二十三節 絲蟲病()第二章 呼吸系統疾病()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二節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第三節 慢性支氣管炎()第四節 阻塞性肺氣腫()第五節 支氣管哮喘()第六節 氣管擴張()第七節 肺炎()肺炎鏈球菌肺炎()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第八節 肺膿腫()第九節 肺結核()第十節 結核性胸膜炎()第十一節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第十二節 發性肺纖維化()第三章 循環系統疾病()節 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第二節 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第三節 髒瓣膜病()第四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第五節 原發性高血壓()第六節 心肌疾病()第七節 病毒性心肌炎()第八節 心包炎()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第九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第十節 肺栓塞與急性肺源性心臟病()第十一節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第十二節 性肺源性心臟病()第十三節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第十四節 大動脈炎()第四章 消化系統疾病()節 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節 食管癌()第三節 急性單純性胃炎()第四節 急性出血性糜爛性胃炎()第五節 慢性胃炎()第六節 消化性潰瘍()第七節 胃癌()第八節 腸結核()第九節 克羅恩病()第十節 潰瘍性結腸炎()第十一節 大腸癌()第十二節 肝硬化()第十三節 肝性腦病()第十四節 急性膽囊炎()第十五節 慢性膽囊炎()第十六節 膽石病()第十七節 急性胰腺炎()第十八節 慢性胰腺炎()第十九節 結核性腹膜炎()第二十節 原發性肝癌()第五章 泌尿系統疾病()節 腎盂腎炎()第二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第三節 慢性腎小球腎炎()第四節 隱匿性腎小球腎炎()第五節 腎病綜合征()第六節 狼瘡性腎炎()第七節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第八節 IgA腎病()第九節 慢性腎功能不全()第六章 血液和造血系統疾病()節 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第二節 白細胞減少症與粒細胞缺乏症()第三節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第四節 急性白血病()第五節 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第六節 淋巴瘤()第七節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第八節 過敏性紫癜()第九節 血友病()第七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節 腺垂體功能減退症()第二節 尿崩症()第三節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第四節 原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第五節 皮質醇增多症()第六節 單純性甲狀腺腫()第七節 亞急性甲狀腺炎()第八節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第九節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第十節 彌漫性甲狀腺腫伴功能亢進症()第十一節 嗜鉻細胞瘤()第八章 新陳代謝疾病()節 糖尿病()第二節 低血糖症()第三節 高脂血症()第四節 肥胖症()第五節 痛風()第九章 風濕性疾病()節 類風濕關節炎()第二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第三節 風濕熱()第四節 系統性硬化病()第五節 皮肌炎與多肌炎()第六節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第七節 乾燥綜合征()第八節 白塞病()第九節 雷諾現象與雷諾病()第十節 成年人斯蒂爾病()第十一節 強直性脊柱炎()第十二節 骨關節炎()第十三節 骨質疏鬆症()第十四節 頸椎病()第十五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第十章 神經系統疾病()節 腦出血()第二節 腦血栓形成()第三節 癲()第四節 偏頭痛()第五節 三叉神經痛()第六節 面神經炎()第七節 帕金森病()第八節 重症肌無力()第九節 阿爾茨海默病()第十節 紅斑性肢痛()第十一節 坐骨神經痛()第十二節 神經症()第二篇 外科疾病第十一章 外科感染()節 癰()第二節 丹毒()第三節 癤()第四節 手部急性化膿性感染()第五節 急性淋巴管炎與急性淋巴結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結炎()第六節 顏面部急性化膿性感染()第七節 急性蜂窩織炎()第八節 全身化膿性感染()第九節 多發性轉移性肌肉深部膿腫()第十節 破傷風()第十一節 狂犬病()第十二節 氣性壞疽()第十二章 皮膚病()節 單純皰疹()第二節 帶狀皰疹()第三節 疥瘡()第四節 濕疹()第五節 蕁麻疹()第六節 神經性皮炎()第七節 脂溢性皮炎()第八節 凍瘡()第九節 白癜風()第十節 過敏性紫癜()第十一節 痤瘡()第十二節 多形紅斑()第十三節 銀屑病()第十四節 手足癬()第十五節 體癬與股癬()第十三章 乳房疾病()節 急性乳腺炎()第二節 乳腺囊性增生病()第三節 乳房纖維腺瘤()第四節 乳腺癌()第五節 男性乳房肥大症()第六節 乳管擴張症()第七節 乳管內乳頭狀瘤()第十四章 腹部疾病()節 胃下垂()第二節 腸梗阻()第三節 急性闌尾炎()第四節 膽道蛔蟲病()第五節 腹外疝()第六節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第七節 腸結核()第八節 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第九節 急性胰腺炎()第十節 膽道系統感染()第十五章 泌尿生殖系疾病()節 膀胱腫瘤()第二節 慢性前列腺炎()第三節 良性前列腺增生()第四節 男性不育()第五節 尿路感染()第六節 尿石症()第七節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結核()附睾結核()腎結核()第八節 腎下垂()第九節 睾丸附睾炎()第十節 陰莖海綿體硬結()第十一節 精索靜脈曲張()第十二節 勃起功能障礙()第十六章 周圍血管病()節 動脈栓塞()第二節 下肢靜脈曲張()第三節 小腿慢性潰瘍()第十七章 肛門直腸疾病()節 痔()第二節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第三節 肛裂()第四節 肛瘺()第五節 直腸脫垂()第六節 肛管直腸癌()第七節 直腸息肉()第十八章 骨傷科疾病()節 骨折()第二節 脫位()第三節 筋傷()跟骨痛()第四節 軟組織損傷()第五節 骨關節結核()第六節 腰椎骨質增生()第七節 股骨頭壞死()第八節 骨腫瘤()第十九章 外科其他疾病()節 燒傷()第二節 毒蛇咬傷()第三節 電擊傷()第三篇 婦產科疾病第二十章 月經病()節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第二節 閉經()第三節 多囊卵巢綜合征()第四節 痛經()第五節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第六節 圍絕經期綜合征()第二十一章 妊娠病()節 妊娠嘔吐()第二節 流產()第三節 異位妊娠()第四節 胎兒生長受限()第五節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第二十二章 妊娠合併症()節 妊娠合併心臟病()第二節 妊娠合併糖尿病()第三節 妊娠合併急性腎盂腎炎()第四節 娠合併缺鐵性貧血()第二十三章 產後病()節 產後出血()第二節 產褥感染()第三節 產褥中暑()第四節 產後排尿異常()第五節 產後大便難()第六節 產後關節疼痛()第七節 產後汗症()第八節 產後缺乳()第九節 產後急性乳腺炎()第二十四章 婦科腫瘤()節 宮頸癌()第二節 子宮肌瘤()第三節 子宮內膜癌()第四節 卵巢腫瘤()第二十五章 婦科炎症()節 外陰炎()非特異性外陰炎()假絲酵母菌外陰炎與外陰潰瘍()第二節 前庭大腺炎()第三節 陰道炎()滴蟲陰道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老年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第四節 宮頸炎()第五節 盆腔炎()第六節 生殖器結核()第二十六章 婦產科其他疾病()節 不孕症()第二節 子宮內膜異位症()第三節 外陰白色病變()第四節 子宮脫垂()第五節 陰道脫垂()第六節 性欲減退症()第七節 陰道痙攣()第四篇 兒科疾病第二十七章 傳染病()節 麻疹()第二節 風疹()第三節 幼兒急疹()第四節 水痘()第五節 流行性腮腺炎()第六節 病毒性肝炎()第七節 百日咳()第八節 細菌性痢疾()第九節 猩紅熱()第十節 傷寒與副傷寒()第十一節 傳染性膿皰瘡()第十二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第十三節 原髮型肺結核()第二十八章 營養性疾病()節小兒營養不良()第二節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第三節維生素A缺乏病()第四節維生素B1缺乏病()第五節維生素B2缺乏病()第六節維生素C缺乏病()第七節鋅缺乏症()第八節小兒肥胖症()第二十九章消化系統疾病()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鵝口瘡)()第二節皰疹性口炎與潰瘍性口炎()第三節小兒嘔吐()第四節小兒胃炎()第五節消化性潰瘍()第六節小兒腹瀉()第七節小兒便秘()第三十章呼吸系統疾病()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二節急性支氣管炎()第三節小兒肺炎()第四節支氣管哮喘()第三十一章泌尿系統疾病()節泌尿道感染()第二節急性腎小球腎炎()第三節腎病綜合征()第四節血尿()第三十二章循環系統疾病()節心律失常()第二節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三節病毒性心肌炎()第三十三章血液系統疾病()節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第二節再生障礙性貧血()第三節血友病()第四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第五節急性白血病()第三十四章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節小兒癲()第二節腦性癱瘓()第三十五章免疫性疾病()節過敏性紫癜()第二節風濕性關節炎()第三十六章內分泌疾病()節兒童糖尿病()第二節兒童性早熟()第三十七章兒童心理行為異常疾病()節注意缺陷障礙()第二節遺尿症()第三節厭食症()第四節異食癖()第五節夜啼()第六節智力發育障礙()第三十八章寄生蟲疾病()節蛔蟲病()第二節蟯蟲病()第三節鉤蟲病()第四節血吸蟲病()第五節瘧疾()第三十九章新生兒疾病()節新生兒黃疸()第二節新生兒破傷風()第四十章兒科其他病症()節夏季熱()第二節急性扁桃體炎()第三節慢性扁桃體炎()第四節小兒汗症()第五節小兒生長痛()第六節小兒濕疹()第七節小兒痱子()第八節小兒鼻出血()第九節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第十節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第十一節蕁麻疹()第五篇眼科疾病第四十一章眼瞼病()節眼瞼濕疹()第二節眼瞼癤()第三節眼瞼帶狀皰疹()第四節瞼腺炎()第五節瞼板腺囊腫()第六節瞼緣炎()第七節上瞼下垂()第四十二章淚器病()節淚腺炎()第二節急性淚囊炎()第三節慢性淚囊炎()第四十三章結膜病()節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第二節慢性卡他性結膜炎()第三節流行性結膜角膜炎()第四節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第五節春季結膜炎()第六節藥物過敏性結膜炎()第七節泡性結膜角膜炎()第八節沙眼()第九節翼狀胬肉()第十節結膜乾燥症()第四十四章角膜病()節淺層點狀角膜炎()第二節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第三節帶狀皰疹性角膜炎()第四節銅綠假單胞菌性角膜潰瘍()第五節真菌性角膜炎()第六節蠶食性角膜潰瘍()第七節角膜基質炎()第八節大泡性角膜病變()第九節角膜血染()第十節角膜軟化症()第四十五章晶狀體疾病()節先天性白內障()第二節老年性白內障()第三節外傷性白內障()第四節併發性白內障()第五節糖尿病性白內障()第六節後發性白內障()第四十六章青光眼()節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第二節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第三節惡性青光眼()第四節青光眼睫狀體炎綜合征()第四十七章葡萄膜病()節虹膜睫狀體炎()第二節中間葡萄膜炎()第三節後葡萄膜炎()第四節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征()第五節交感性眼炎()第六節畢夏綜合征()第四十八章玻璃體病()節玻璃體炎性混濁()第二節玻璃體積血性混濁()第四十九章視網膜病()節視網膜動脈阻塞()第二節視網膜靜脈阻塞()第三節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第四節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第五節老年性黃斑變性()第六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第七節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第八節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第五十章視神經疾病()節視盤炎()第二節球後視神經炎()第三節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第四節視神經萎縮()第五十一章眼科其他疾病()節近視眼()第二節麻痹性斜視()第三節弱視()第六篇耳科疾病第五十二章耳外傷()節耳郭外傷()第二節鼓膜外傷()第五十三章外耳疾病()節耳郭凍瘡()第二節耳郭假性囊腫()第三節化膿性耳郭軟骨膜炎()第四節外耳濕疹()第五節耳帶狀皰疹()第六節外耳道癤()第七節彌漫性外耳道炎()第八節外耳道真菌病()第五十四章鼓膜及中耳疾病()節急性鼓膜炎()第二節大皰性鼓膜炎()第三節慢性肉芽性鼓膜炎()第四節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第五節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第六節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第七節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第八節粘連性中耳炎()第五十五章耳源性併發症()節耳後骨膜下膿腫()第二節迷路炎()第三節耳源性面癱()第四節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第五節耳源性腦膜炎()第五十六章梅尼埃病()第五十七章耳聾()節感音神經性聾()第二節突發性聾()第三節藥物性聾()第四節傳染中毒性聾()第五節爆震性聾()第六節老年性聾()第五十八章耳硬化()第五十九章聽神經瘤()第七篇鼻科疾病第六十章外鼻及鼻前庭疾病()節鼻外傷()第二節鼻前庭濕疹()第三節鼻癤腫()第四節酒渣鼻()第六十一章鼻腔炎症性疾病()節急性鼻炎()第二節慢性鼻炎()第三節乾燥性鼻炎()第四節萎縮性鼻炎()第六十二章鼻腔內疾病()節變應性鼻炎()第二節末梢感受性嗅覺減退和失嗅()第三節鼻中隔膿腫()第四節鼻出血()第六十三章鼻竇炎性疾病()節急性鼻竇炎()第二節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第六十四章鼻及鼻竇腫瘤()節鼻前庭囊腫()第二節鼻腔及鼻竇癌()第八篇咽喉疾病第六十五章咽炎()節急性鼻咽炎()第二節慢性鼻咽炎()第三節急性咽炎()第四節慢性咽炎()第六十六章扁桃體炎()節急性扁桃體炎()第二節慢性扁桃體炎()第六十七章腺樣體肥大()第六十八章咽部膿腫()節扁桃體周圍膿腫()第二節咽旁膿腫()第三節急性會厭炎及膿腫()第六十九章咽部其他疾病()節咽異感症()第二節頸動脈炎()第三節咽麻痹()第四節咽喉外傷()第七十章失聲病證()節急性喉炎()第二節慢性喉炎()第三節聲帶息肉()第四節聲帶黏膜下出血()第五節聲帶接觸性潰瘍()第六節癔症性失聲()第七節環杓關節炎()第八節聲帶麻痹()第七十一章喉水腫()第七十二章耳鼻咽喉特殊感染()節白喉()第二節猩紅熱()第三節咽喉結核()第七十三章咽喉腫瘤()節乳頭狀瘤()第二節鼻咽癌()第三節喉癌()第九篇口腔科疾病第七十四章牙體及牙周組織病()節齲齒()第二節牙髓炎()第三節急性根尖周炎()第四節慢性根尖周炎()第五節牙本質過敏()第六節牙齦炎()第七節壞死性齦炎()第八節牙周炎()第九節牙周膿腫()第七十五章口腔黏膜病()節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第二節皰疹性口炎()第三節萎縮性舌炎()第四節肉芽腫性唇炎()第五節口角炎()第六節腺性唇炎()第七節扁平苔癬()第八節白斑()第九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第十節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第十一節天皰疹()第十二節舍格倫綜合征()第七十六章口腔頜面部炎症()節冠周炎()第二節頜面部間隙感染()第三節頜骨骨髓炎()第四節面頸部淋巴結炎()第五節顏面癤癰()第七十七章涎腺炎症()節頜下腺炎()第二節流行性腮腺炎()第三節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第四節慢性化膿性腮腺炎()第七十八章顳下頜關節病()節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第二節顳下頜關節脫位()第七十九章血管瘤()第八十章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節牙齦癌()第二節舌癌()第三節唇癌()第十篇腫瘤科疾病第八十一章皮膚癌()第八十二章惡性黑色素瘤()第八十三章頭頸部腫瘤()節唇癌()第二節舌癌()第三節頰黏膜癌與口底癌()第四節牙齦及硬齶腫瘤()第五節扁桃體癌()第六節軟齶癌()第七節鼻咽癌()第八節下嚥癌()第九節鼻腔及鼻竇腫瘤()第十節喉癌()第十一節涎腺腫瘤()第十二節甲狀腺癌()第十三節化學感受器瘤()第十四節腦瘤()第八十四章眼部腫瘤()節眼瞼腫瘤()第二節內眼腫瘤()第三節眼眶腫瘤()第八十五章胸部腫瘤()節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第二節胸膜腫瘤()第三節縱隔腫瘤()第四節乳腺癌()第八十六章消化道腫瘤()節食管癌()第二節胃癌()第三節胰腺癌()第四節原發性肝癌()第五節膽囊癌()第六節大腸癌()第八十七章泌尿系統腫瘤()節腎癌()第二節膀胱癌()第三節前列腺癌()第八十八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第八十九章骨與軟骨腫瘤()節骨肉瘤()第二節尤因肉瘤()第三節軟骨肉瘤()第四節骨網狀細胞肉瘤()第五節軟組織肉瘤()第九十章淋巴瘤()第九十一章多發性骨髓瘤()第九十二章白血病()第九十三章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節宮頸癌()第二節子宮內膜癌()第三節絨毛膜上皮癌()第四節卵巢癌()第五節陰道癌()第六節外陰癌()第九十四章男性生殖器官腫瘤()節睾丸腫瘤()第二節陰莖癌()第九十五章兒童期腫瘤()節腎母細胞瘤()第二節神經母細胞瘤()第三節橫紋肌肉瘤()第四節視網膜母細胞瘤()第五節骨腫瘤()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