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滿額折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哲學、藝術以及科學角度觀察睡眠樣貌,
50則關於睡眠的解析,將引領你進入最深層的睡眠國度!
睡覺真的重要嗎?
對於睡眠這個日常的行為活動,你了解多少?
我們真的可以如實說出「我睡著了」這句話嗎?
一個人每天大約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
但你知道當你睡著時,你真的進入睡眠狀態嗎?
睡眠是什麼?是一連串的幻想,還是一段段或快或靜的動作?
睡著時你是失去意識,進入死亡?或是呈現無意識的活動狀態?
你是退出這個世界,還是以不同的方式被投射到這個世界上?
人們常認為睡眠是種休眠形式,是種被動的狀態,然而《睡眠的方法》主張,睡眠是種能力、一種力量,當這種力量與其他類型的關係與能力結合時,就會變得具有生產力。它是一種複雜的生命現象,具備一貫的美學與生物動力。
本書透過理論、經驗和實驗分析進行了一系列的睡眠行為,從失眠、呼吸暫停、嗜睡,到夢遊、昏昏欲睡、猝睡與完全不想醒來;爬梳睡眠之於生物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美學、文化與政治的關聯與指涉,同時亦解析飲食、身體機能、空間、性愛、性別、荷爾蒙、藥物、儀器科學等面向如何對睡眠產生交互影響與發揮作用。
此外,就藝術的角度來看,從文藝復興至現當代的文學、藝術創作者,經常將「睡眠」視為一種創作的再生產媒介。本書同時旁徵博引布拉沃(Manuel Alvarez Bravo)、安迪‧沃荷(Andy Warhol)、杜象(Marcel Duchamp)、帕爾默(Samuel palmer)等人的攝影、影片及繪畫,透過睡眠議題來檢驗及對照文化觀和社會價值。當大腦經常被視為用來解決問題的目的,睡眠便成為逃避的一種形式或手段,其是神經系統傳入信號的某種避難所,睡眠文學也應運而生。
《睡眠的方法》不在加強你的睡眠技巧,也不在解析夢境,但會在你表面上清醒時,提供讓你思考的驚奇之物,並且讓你對睡眠這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為與擴及的層面,有更深層的認識。

作者簡介

馬修.富勒 MATTHEW FULLER
作家、英國倫敦大學文化研究教授暨文化研究中心所長。以媒體理論、軟體研究、批判理論、文化研究,以及當代小說而聞名。他是《邪惡媒體》(Evil Media, 2012)一書的合著者,《軟體研究辭典》(Software Studies: a Lexicon, 2008)的編輯,以及期刊《計算文化》(Computational Culture)的共同編輯。
2018年11月,策展人王俊傑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前空軍總司令部)策畫的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中,一組由藝術家鄭淑麗與作者馬修.富勒共同合作的藝術計畫《SLEEP 79》,即是以本書為基礎所開展的七十九天睡眠相關藝術行動。


審訂者
江秉穎 醫師/教授
曾任臺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暨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康寧醫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智慧生活中心睡眠科技研究群主席。為臺灣第一位至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接受完整睡眠外科訓練的醫師、並獲得美國睡眠醫學會研究人員獎、是亞洲唯一通過歐盟先驅睡眠專科醫師考試認證的醫師。
現職為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德國總會暨臺灣分會理事長、英國創新醫療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共同創辦人、IMHTC亞太營運處執行長暨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台北中山醫院、康寧醫院耳鼻喉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歐盟先驅睡眠醫學專科醫師(Grandparent Somnologist)、中國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區)泰達醫院院聘教授暨睡眠醫學中心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任教師、科技部睡眠科技產學聯盟主持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委員、國立陽明大學睡眠研究中心執行長、美國舊金山SleepOn睡眠科技公司董事長等。


譯者 
郭書瑄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學博士,曾任科技部博士後研究員、清華大學南大校區(前新竹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著有《插畫考》、《圖解藝術》、《荷蘭小國大幸福》、《紅豆湯配黑麵包》等,譯有多部藝術文化相關書籍與文章。現定居柏林。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馬修.富勒寫成了一部具啓示性的卓越原創著作。若有人關心著日漸迫切的睡眠問題,這部充滿豐富洞見的多面向著作將成為他們的必讀作品。」
——克雷里(Jonathan Crary)/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藝術與理論夏皮羅講席教授
本書以格言、冥想、自我實驗和批判性分析的精彩組合為基礎,探討了睡眠的生物政治及其社會、心理與審美等層面。這是馬修.富勒的最佳表現:機智詼諧,理論犀利,充分享受他對於悖論表述的無與倫比天賦。
——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特聘教授暨人文科學中心創始所長
在你勞心勞力跟睡眠/失眠搏鬥後,這本書是你的中場休息。為什麼不?本書是關於睡眠的喋喋絮語,有時展現出人們對睡眠的崇拜,但更多的是想要洞察睡眠、掌管睡眠,甚至期待可以讓睡眠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把野獸馴服豢養一般。然而這如藝術展演般的精緻理性運作恰好是睡眠的遺失之地,像是掛滿華服但找不到主人的衣櫃。弔詭的是,當你拿起本書聚精會神地閱讀,卻又將遭遇到清醒理性的丟盔棄甲;你悄悄地消失於睡眠的懷抱之中。這本書就如此給了你睡眠經驗。
──李維倫/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顯然,睡眠乃是一種當代的生命形式,以其從未停歇下來的身體及思想動能,與世界持續地維繫生產性的互動。倘若富勒的《睡眠的方法》是對於睡眠的禮讚,準確之意,指向由過去至現在、私密至公共空間、歷史到美學,睡眠不只與人們自身密切相關,更毋寧是一個向變動中的世界施展創造性的重要時刻。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導讀
睡眠是生物一日當中必定得完成的課表
江秉穎 醫師/教授
睡眠代表的是一天的結束與開始的交接,是前日的債務、累贅、消耗迎接新的償還、清除、補足的間隙;睡眠是對未來憧憬的總和,是精神擺脫肉體束縛的時刻;睡眠也是人體經過日夜循環的運作,透過眼睛等感官將時間的線索(Zeitgeber)傳達到大腦;或是在身體逐漸累積的疲勞感,到達了所能負荷的上限,便向大腦發出無聲的訊息,經過一連串的神經化學反應,所產生的便是睡意(詳見1982年Borbely及1984 等人發表的“Two Process Model of Sleep Regulation”)。

隨著醫學的發達,我們能夠逐漸揭開睡眠的神祕面紗,關於在睡眠當中所發生的諸多變化、睡眠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失眠會造成什麼問題等,都逐漸獲得答案。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看到原來睡眠其實是由很多階段組合而成,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徵,以及對身體的重要性。
根據科學方法,睡眠依照腦波與其他生理的表現分為第一期(N1)的淺睡、第二期(N2)真正入睡,到第三期(N3)熟睡,以及快速動眼期(REM)。正常的睡眠接續進入這些不同的階段,每90分鐘左右的循環構成一個睡眠週期。藉由儀器我們發現到在非快速動眼期(第一期到第三期),體內的荷爾蒙表現會與清醒時有所不同,而且此時身體也開始進行修補,包括免疫力的鞏固,以及導致失智症的有害物質在大腦內的清除……等;而快速動眼期則是夢境產生的時期,清醒時所經歷的記憶會在此階段受到加工,產生的夢境與大腦在做資訊處理,這個過程與長期記憶的固著有關。當您因鬧鐘打斷了美夢而感到疲倦時,代表的是睡眠品質發出了警訊,因爲正常的睡眠當中,大部分的夢境是不會被睡眠者感受到或是回想起。另外,在2020年年初全球新冠肺炎 (COVID-19)的大流行與造成的悲劇,令人們不得不重視充足與健康的睡眠。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模式改變,睡眠的時間占比越來越少,但是人對睡眠質與量的需求不減反增!那麼這些被減少的睡眠會對人類帶來什麼影響?醫界也慢慢發現到其實許多人所謂的睡不好,其實是睡眠障礙所造成的.目前已知的睡眠障礙有80多種,包含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動症,或是睡眠相位異常… …等。這些睡著之後發生的問題,不僅會造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喪失、心理疾病的產生,也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更可能是導致死亡的原因!但目前在醫學界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許多臨床醫師都忽略了去關注他們的病患睡眠當中發生的問題,以及因為睡眠障礙導致的許多慢性病。因此,筆者擔任理事長的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www.isstaslep.org)臺灣分會,與臺灣衛福部及臺灣經濟研究院合作,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和超過1200篇在國際醫療和學術界發表的SCI期刊論文,在2017年8月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www.apec.org)提出睡眠科技提案,該提案也在2017年底正式獲得亞太經合會秘書處的支持。因為這項提案是目前睡眠醫療科技史上受到最高層級國際組織支持的案例,所以2018年10月,睡眠醫學界最高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 10.6)的全球知名學術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的主編邀請我們針對APEC睡眠科技提案發表一篇題為“The Importance of Sleep for Governmental Sectors,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Sleep Technology Agenda”的文章,以促進世人注重睡眠的品質。睡眠健康的維護,是每一個現代人所需要學習的功課。因為睡眠影響的範圍很廣,隨著睡眠科技領域的定義與推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界、學研界、產業界以及政府單位開始重視睡眠醫療科技相關議題及其對健康照護以及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
要得到好的睡眠,首先就是必須了解什麼是睡眠,在本書中你可以透過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睡眠的意義,除了人體生理的需求外,睡眠對於人而言是什麼?隨著科普知識的發展,人們開始注重睡眠的品質,醫界與學術界越來越多專家投入睡眠醫學與科學的研究,市面上也越來越多種協助睡眠的產品推出,從床枕、被褥、燈具、音響、眼罩、耳塞,為的就是讓人擺脫睡眠的困擾,擁抱優質的睡眠。不同的宗教對睡眠也有不同的詮釋。佛教經典總是提醒著世人,要「放下」,而「放下」也是讓人能安穩入睡的其中一種心理狀態。睡眠是表意識通往潛意識的鑰匙,在睡眠當中人們能夠表現出深層的希望與慾望,不論是這種心理層面的功能,或是睡眠當中生理的運作,包含免疫力、內分泌系統、腦內有毒物質的移除……等等,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能成就最終的生物本能──「健康生存」。其中的做夢這個在睡眠當中產生現象也有一定的功能.然而一些比較複雜的睡眠生理現象,包括睡眠與夢境,或是其他如睡眠與免疫力,睡眠與情緒……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完整,有些還很不夠。類似電影《全面啟動》中所演出的「清明之夢(lucid dreaming)」的劇情,盜夢者們在夢境中竊取的是受害者的潛意識,是不想讓人得知,甚至是連自己都不肯正視的現實,或是因此衍生出來的心理狀態;而劇中角色受託來到夢境時,為的就是改變那最深的潛意識。夢境所創造的記憶,是潛意識為了維持生存而影響表意識的每日功課,在此劇中,從心理層面將「睡眠是延續生物存在的手段之一」這個概念刻畫得淋漓盡致。
為什麼每個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長短會有所差別?嬰兒的生活總是在睡眠以及哭鬧中來回切換;青少年總常是選擇熬夜來活動,並在隔日的疲憊中懊悔,但是夜晚卻依舊選擇繼續熬夜,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許多老年人家則是在晚餐後,家人還在話家常時就打瞌睡,但天還沒亮就清醒的困擾中緩步前進,隨著時間走入人生完結而無力改變!有什麼樣的方法能讓這樣的生活有所改善?睡眠困擾是發生在全體人類的普遍現象,錯失掉的睡眠時間將會被換匯成睡眠債保存在人生帳戶裡,然而後續要償還的,卻通常比消耗的睡眠代價更高!長期的疲勞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健康,也間接的影響他人,包含家人或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例如:許多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都會由疲勞引起的,包含因為睡眠不好引發的疲勞駕駛導致的車禍,因此睡眠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只單純牽涉到個人,甚至是政府機關也應加以重視的問題。目前美國的交通部及勞動部皆已針對民眾的睡眠安全推動一連串政策,以減少日漸頻繁的疲勞安全問題,筆者也多次受邀參與相關安全議題會議,包括最近在美東時間2020年2月3日由筆者代表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www.isstaslep.org)德國總會暨臺灣分會率領另外七位美國知名大學教授與睡眠業界高階主管,拜會美國運輸部,與部長趙小蘭女士、政策事務次長Joel Szabat、研究與技術部次長Diana Furchtgott-Roth等三位運輸部最高領導人,另外所屬包含聯邦航空、鐵路、高速以及機動車輛安全管理部門主管與官員均全程參與此次會議。筆者會中發表演說提到《ISSTA睡眠科技與疲勞駕駛白皮書》、2017年由亞太經合組織(APEC)秘書處正式支持的《亞太經合組織睡眠科技議題》(APEC Sleep Technology Agenda)……等議題。由上可知,睡眠是非常深奧且複雜的一門學問,且其影響的層面是非常廣闊的。 
在這本書中,讀者們可以從哲學、藝術以及科學的角度觀察睡眠的樣貌,您可以拋開以往看學術論文般的謹慎批判,欣賞古典藝術家、哲學家們在科學尚未普及的時代是如何看待這個至今也尚未了解通透的睡眠科學領域;或是一同思考睡眠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您也可以藉此書更深入了解睡眠,理解這一切睡眠相關行為的意義為何。睡眠伴隨著人類,從出生至死亡,它是一個默默支撐您的程序,是維持人體恆定與穩定的每日課表,您無法忽視它,更需要的是好好的面對它、正視它,而最方便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好好的睡足一個健康的覺吧!


推薦序
搖籃曲之書:睡眠文化史的複合形態學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第一次聽到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的名字,是近兩年前他與藝術家鄭淑麗合作的作品《Sleep 79》(2018)。在這個題為「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的大型聯展中,這位同時也是學者的英國藝術家與臺灣藝術家共同合製了一個兼容裝置、飲料、表演、音樂、接力閱讀、腦電波儀器、圖文檔案及動態影像的藝術跨域計畫。顧名思義,《Sleep 79》透過七十九天的展期,試圖探問「我們如何擁有睡眠美學」。具體而言,兩位藝術家一方面藉由「唸書睡宿」活動、助眠飲料(雜草茶包、禾餘麥酒)及將觀眾腦電波發展為聲音表演的素材等作品形式,另一方面則奠基於富勒的《睡眠研究名人錄》、山岡希子的《睡眠勝地》與張英海重工業的《睡眠的藝術》等影音模態,賦予睡眠辯證科學實驗、日常生活,乃至政治批判的思想主體。
「我睡著了嗎?」——作為藝術跨域的悖論,在於如何思索睡眠及其思想。思辨睡眠的無法思想或其尚未思想在科學、日常與政治的涵義,既構成《Sleep 79》的題旨,更與富勒稍早完成的專書《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以下簡稱「《睡眠的方法》」)息息相關。可以這麼說,後者乃為前者的方法論,前者則為後者局部命題的藝術實踐。而今,隨著《睡眠的方法》譯本問世,讓我們可在《Sleep 79》的基礎上,更全面地掌握富勒的書寫基調與理論概念,並申論睡眠在當代世界的積極意義。
富勒開宗明義地將睡眠建立在相對於被動的動力階序上。作者這麼做的原因不難理解,至少為了將被西方先哲視睡眠為遲鈍或非思的認識論魔咒中解放出來。對他而言,睡眠絕非為遺忘與無用之物,而是代表力量、複合物與形態的表徵。簡言之,看似平靜甚至了無新意的睡眠,實則體現各方的靜極思動。專著副標題「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即清楚地標示作者野心勃勃地從社會科學等領域構建一部關於睡眠文化史的複合形態學。
全書架置於五十則長短不一,讓讀者可隨機翻閱的章節結構上,每一則以號碼編排且注有標題;每一則文體與文字節律錯落有致,有的猶如散文體般的片段絮語,有的則為旁徵博引的科學論述,有的更屬融合美學與政治省思的藝術評論。如果將此本闡述睡眠的著述視為搖籃曲之書,前二十幾個篇章可謂富勒從認識論與科學知識等體系重新定義睡眠,凸顯它尤在身體實驗、精神病學與生命政治等面向的作用。諸如由松果腺分泌的助眠褪黑激素、睡眠科學的晝夜節律系統與自動調節系統,到生理學家曾長時間於洞穴內以自我身體探詢睡眠作為無意識、淺睡期與快速動眼期等議題的臨床對象,體現睡眠的自治性乃至驅力的表徵。
如果睡眠的可思性在科學試驗中論證其生機勃勃,它的另一面則來自藝術性的力量。本書從中段以降,作者信手捻來許多中外世界的精彩作品,具體強化睡眠於藝術史與文化史中以夢遊、夢話、異睡症或睡美人等顯形的多重樣態及其變奏。由此,《睡眠的方法》作為「典藏藝術家庭」的出版譯著,彰顯特殊意義。確切而言,富勒不僅從美學與觀閱感知評述了繪畫、攝影、現場表演、影片等藝術範式的相關作品,更關鍵之處,還指出箇中作品介入社會展現解放動力的潛勢。睡眠遂非關私人與家事,更是與作為抗議的公共睡眠脫不了關係。從硬殼族、前述山岡希子行動主義的《睡眠勝地》與《跟我來》,到近年來佔屋乃至佔領廣場的全球集會行動,不僅是一種對於社會諸多不公不義的階序結構提出強烈批判,更是個體與集體試圖從各種形態的桎梏中展露政治抗爭甚至解放的鮮明表現。
顯然,睡眠乃是一種當代的生命形式,以其從未停歇下來的身體及思想動能,與世界持續地維繫生產性的互動。倘若富勒的《睡眠的方法》是對於睡眠的禮讚,準確之意,指向由過去至現在、私密至公共空間、歷史到美學,睡眠不只與人們自身密切相關,更毋寧是一個向變動中的世界施展創造性的重要時刻。
親愛的讀者,當您讀到這裡的時候,是入睡了還是從睡夢中剛醒過來呢?

目次

推薦序│搖籃曲之書:睡眠文化史的複合形態學/孫松榮
導 讀│睡眠是生物一日當中必定得完成的課表/江秉穎
致謝詞 ACKNOWLEDGEMENTS
1. 不假思考 Without thinking
2. 休眠 Dormant
3. 鬧鐘 Alarm
4. 我不想醒來 I don’t want to be awake
5. 頭顱的居家建築 Th e domestic architecture of the skull
6. 睡眠英雄 Heroes of sleep
7. 夜長夢多 Too much dream
8. 飲食重要性的規則 Imperatives on the importance of diet
9. 中介 Mediating
10.睡眠行為 Sleep acts
11. 惱人睡眠 Repulsive sleep
12 向內側或外側躺? Supination or pronation?
13. 睡眠成分 Ingredients of sleep
14. 睡眠干擾 Sleep glitches
15. 身體部分 Body parts
16. 化學性別 Chemistry sex
17. 身為無意識 Be unconscious
18. 消溶的奢華 Th e luxuriance of dissolving
19. 自由運作 Free- running
20. 愛中入睡 Sleep in love
21. 脆弱 Vulnerable
22. 過度被動 Hyperpassivity
23. 眼睛汲於未見 Th e eye busy unseeing
24. 如何達成生物性的茁壯成長 How to thrive biologically
25. 反覆 Repetition
26. 建築 Architecture
27. 管理睡眠的法律 Laws governing sleep
28. 影片中的睡眠 Film sleep
29. 人控制白日。但我們將控制夜晚 The man controls the day. But we will control the night
 30 無知邊緣 Headless brim
31. 性事邊緣 At the edge of sex
32. 沒有工具會整夜留在這車裡 No tools left in this vehicle overnight
33. 未清掃的長椅 Unswept benches
34. 火車與公車 Trains and buses
35. 睡眠氣味 The smell of sleep
36. 孩子的床鋪 The child’s bed
37. 大腦作為勞動者 Brain as labourer
38. 梅利尼科夫之普羅米修斯式睡眠 Melnikov’s Promethean sleepers
39. 睡眠債 Sleep debt
40. 路途中睡眠 Sleep on the road
41. 地球化 Terraforming
42. 夜曲 Nocturne
43. 睏倦模樣 Dozy- looking
44. 舔舐的表面 Licked surface
45. 醒轉 Waking up
46. 設備 Equipment
47. 坐直睡眠,以免死亡 Sleep upright in order to avoid death
48. 去市政廳博物館看時鐘 Go to Guildhall Museum and look at the clocks
49. 動物睡眠 Animal sleep
50. 溫暖包覆 Wrap up warm

注釋 NOTES

書摘/試閱

1. 不假思考 Without thinking
我們無法直接認識睡眠原始的狀態。若要思考睡眠的問題,我們必須醒著,或者必須使用記錄和分析的儀器以了解睡眠。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懷疑我們已知的。睡眠不像文化中的任何其他部分,它沒有反思自身情況的能力。在睡眠時,我們就只是睡著;我們不會知道任何事情。睡眠無可捕捉、無以言喻,只能在其邊緣或睡眠狀態之外時才能感知得到。睡眠沒有內在批評,只有其中內建的報導者,而他勢必沒有觀看的能力。睡眠以迂迴方式進行,只有在繞道一圈後,才能抵達文化上的反思。
哲學裡有一長串持續的討論,認為思想和存在是同樣的東西。存在即意味著思考和體驗,意味著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自我及世界。長期以來,思想的具象化可說是經歷了不同的分裂生殖方式,也就是一段涉及一名主體與一名客體之間關係的過程,但這其中多半都忽略了思考和睡眠之間的關係。睡眠模糊了存在與思想之間的重疊或認同。一個睡覺的人似乎只是存在著,獲得了暫時脫離思考的喘息,而關於睡眠的討論絕大多數都是由置身於睡眠原始狀態之外的人進行的。極少有自成一類的睡眠理論,由睡眠中的人所做出的睡眠哲學則少之又少。本書很遺憾無法在這方面提供明顯的突破,但或許可以在針對睡眠的思考上,提出幾點初步想法。這樣說來,本書大概就會變成一種沉睡般的類型。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用提示性的方式把我們引導到這樣的方向,儘管他在《第一哲學沉思錄》裡談到這點時,只是譬喻式地採用這種立場:「我現在看見光、聽到聲音、感受到熱。但我正在睡覺,所以這一切都是假的。但我確實地看見、聽見並感受到熱。」睡眠帶來了不穩定性,因為睡眠屬於知覺感知的領域,但在知覺的真實性方面,能夠適當進行感知的主體卻是缺席的。儘管知覺可能是假的,就像做夢時的狀況,但感受到知覺的動作本身並不是假的。這其中暗示著思想者的存在。因此,此處必須執行的是判斷的能力,這和感知不同,或是正在感知中卻能不受影響。若要能夠在判斷的座椅上據有一席——這是小說家拉爾斯・伊耶(Lars Iyer)在思想組織的家產清單中最清楚認同的一件傢俱,你絕對不能是睡著的。
但這裡有個分岔點。睡眠的思考呈現出邏輯不確定的形式,因為這裡呈現了一種不可能,也就是睡眠的思考是從製造自身的系統內部,對自身的狀況做出真實性的陳述。人會睡著,但若人的睡眠思考有可能具備反思的能力,那麼會引發什麼情形?
邏輯的確定性會造成邏輯的過剩,思考四處噴濺。好的思想家不會自我重複。他們可能會令人驚異、會給人靈感、會讓人畏懼、會明指暗喻,可以提供腦袋中私密想像的機會,或是延展感知的能力。而在夢境中,我們受驚、受蒙蔽、被困住,或是格外充滿性慾。生活經過調整,不再是我們可能落入的假象或和諧,或是用模仿例子加以取笑。夢境是讓思考自我毀滅的地方,思考開始起舞,醉醺醺地栽在自釀的發酵果汁裡;夢境可能難以捉摸、令人著迷,是白日的折射或是前世的重返;夢境充滿比白日更清楚、更不可能的狂暴情緒;夢境是狗兒在睡夢中抽搐時正在追逐兔子的地方,或是觀察主人如何以擬人化以外的方式,想像出獵狗的主體性。
思考的器官本身具有特權,除了理性、主體意識,以及那些可以被記憶、被掌握、可以被轉換為適當句子的東西外,這些範疇以外的其他東西都被凝結了。描述夢境,就是要轉換它們。
延續這個思維,奧古斯汀直接切入笛卡兒的論證,他認為睡眠出乎意料地產生了對存在的自我認識。理性思考獲得證實,主體得以建立,正是由於夢境的存在;不只因為夢境提供了可作為區別的對象,更因為在夢境中、以及在其所區別的清醒認知的日常生活中,顯然都有一名主體,即使這名主體僅處於初期的形式。就像圖靈機的建造,是透過那些無法計算的部分而證明,清醒工作的人類之所以能夠站立得穩,並不是透過分類的,而是透過一個並非在清醒中的實驗性版本。
我們常會譬喻性地問道:什麼樣的無意識會在思考中出現?這是批判理論的基本操作邏輯。但反過來說,我們也有必要探究,什麼樣的思考有可能在無意識的睡眠狀態中清楚出現?這裡的思考指的是有別於單純認知的過程。相較於人清醒時的適當思考,睡眠是種遺忘。睡著時,即使是思想大師也暫時離開決策座椅上的位置。無思考、無細膩判斷的狀態,在此是有必要的,或說是有可能的。在這樣的遺忘之中,含有某種接近天賜之福的東西,而幸福的感受正是在醒轉時最接近睡眠的狀態之一。我們可以大膽提出,睡眠是可以製造思想的無知覺主體,甚至比愚昧之人在神志清醒時製造得更多。
這位健忘的理論家是個常見的轉喻,他常著迷於某個想法,以致常疏於留意那些表面看似恰當的世俗事物。心不在焉可視為一種受到更高呼召的跡象:這是心智專注於其他事物的徵狀,或是由於世界無法提供其他更有趣的事物,使得這人渴望成為一種「無肉體的大腦」,以便脫離那些他人由於肉體所引起的麻煩。或許我們可以將這種激進形式的心不在焉、這種思考的空隙,同樣視為一種思考的模式本身,而不是受到更高心智影響的副作用。
要理解這種想法的一個切入角度,就是認知到睡眠的歪斜特性。睡眠是種歪斜的思考,但不是直接對立於思考。我們可能會想檢驗或是想像,究竟某一特定的清醒概念和睡眠擁有多少共價,這清醒的概念如何包含睡眠,或者引發睡眠,但也正是睡眠對思考所畫出的這種相切線,使睡眠呈現歪斜的狀態。就思考這方面而言,睡眠不是和清醒相互平行或對立;而是在某個無法界定的點上與其相交。睡眠和清醒彼此引入不斷變動的角度,但與此同時,睡眠又是種遺忘。睡眠的歪斜滑進了思考中,反溯著思考的輪廓,但接著忽然發現自己正身處思考之中。睡眠的遺忘在理性的主體中來回出入。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奮力寫下他在《邏輯哲學論》(Tractatus)中層次分明的論證時,做了多少次歇息?而讀者們在閱讀字裡行間時又陷入了幾回合的睡眠?
睡眠持續著。我們之所以能夠忍受睡眠這種反覆的無可抗力,或許只是因為我們無法吸收理解其中發生的事,除了用最無趣、或說用算術處理的術語以外,也就是用記錄儀器置換睡眠。陷入睡眠,某種程度上是用逃避的方式,處理在單純睡著狀態時的無趣。若我們能和睡著的自我直接相遇,那該是多麼深奧的事啊。
以上公式中有個問題,也就是睡眠這些遺忘、歪斜和持續的特性,可能會讓人認為睡眠意味著從頭到尾都是同樣的一個龐大整體,只能以無法區別的、灰色塊狀的時間組織加以標記。若是如此,睡眠自始以來,在個體的生命和其中的循環結構裡就應該都是一樣的;而睡眠中代表某些特性的不同面向,也會有好幾個對應的技術名詞。這種將睡眠以一概全的淺薄做法很令人困惑,不過這種做法的實際變化,其實從這個問句「你睡得好嗎?」就可隱約看出。這當中必然是門藝術。
4. 我不想醒來 I don’t want to be awake
詩人將愛的殘骸轉成詩句;失眠者將睡眠的廢墟轉成電子郵件、清單、深夜廣播、腕隧道症候群、不安論點的循環、愚蠢且固執跳針的迷惘思索。和排便類似,失眠是人類文化中身不由己但又四處可見的主要層面之一。若不論那些應該單就這種狀況而想像的慣例,失眠是我們在愛情、繁殖、工作和金錢上陷入失敗與迴圈的頂峰,也就是說,失眠是反轉的成就,像實物投影一樣。
失眠的特徵之一在於源自循環的思想;唯我論成了循環迴路。思想如同梭子般在旋得過緊的鉤織之間前後穿梭:預先管理工作的錯時備忘錄、永遠未完成與必須完成的事物。那些造成自身幽閉恐懼迷陣的思想:愛情的背叛;被取代的羞辱;由於在這種狀況下無法持續或有效地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產生的惱怒;無法做出那些顯而易見的行動,人們將文化常規當作這些行動的指南,但卻無論如何無法加以信任,又由於對其習以為常而對他人失望,於是接下來就必須提出一些能夠在某些方面與自身理智相關的所解釋項,而這件事本身無論如何並不值得一試,因為在當前處境下是明顯地錯誤連連。失去客體的連串字詞;用讓人發傻的方式回想著,如果工作要成功,不要令別人失望,孩子要好好成長,哪些事情就得做好;厭惡自己變得服從於什麼是「好」的這種如此惱人的概念,但又由於疲倦帶來的遲緩,除了屈服在如此朦朧中的循環以外別無他法,無法運用足夠精確的自我欺哄以逃脫循環。這些是思想的錯亂震顫,但對於日常愚昧中的抽搐顫動又過於平淡無奇,只有在寫下來時看似清單上的項目,但本身其實是沒有可用座標的迷宮,僅是令人精疲力盡又必須忍受的義務。靈魂暴躁地寄給自己忘了附加檔案的電子郵件,並撤回非文件的郵件。如此的煩躁相當無趣,容易製造出大量的絕望——這似乎要在完全清醒過來時才能解決。但是,失眠具有其無法克服的反覆與糾結、迴圈,以及彷彿永無止盡的狀態,是難以和正常清醒狀態劃分清楚的,清醒時不過是佔據了更多反覆感知的範圍,而失眠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於此處連續的連繫與複雜性並不僅是較少見到,而是單純陷入較長且較錯綜的困境中,這些困境意味著人們為何確實由所有這些近似個人的瑣碎思緒建構起來,並且懸吊成一串常態、習俗、衝動、饑餓、習慣、義務、合約、債務、機制、價格與各種各樣的事。人們覺得似乎是己身的意志作出這一切愚蠢的腦力活動,但它們真的只是腦細胞的附帶產物,只能呆視並欣賞著眼皮的內部,然後產生出某種自我折磨的東西嗎?我們要能夠把責任推給神經基質,而不是從其中產生的東西上,也不是其中連結並納入自身構成集合的事物上,這是種重要的策略。
失眠提供了所有這些事物,包含其中無盡的分叉、分裂的可能性,同時還有它們陰魂不散的煩惱分身,它們會如何被自身觀看和解讀這些事物,自身可能是錯誤的、又是無可避免的,而另一個自身則檢驗哪些東西會作為個人的想法或行動,這其中有多少惡意的程度仍屬未知,這個分身可能是老闆、孩子、愛人、委員會、數據追蹤等。睡眠是個仁慈的機會,讓你逃離自身主體性的單調循環。
但接著你又醒了。卡夫卡在寫作《城堡》(Th e Castle)時所採用的程序之一便是種失眠方法。主人公K經常躺在床上。這是他抵達村莊後第二個被打發去的地方。床並不是避難所,而是個以不同模式受問題攪擾的地方。方式是這樣的:如果有個問題折磨著你的神經,可能是吹毛求疵的不確定性,或者最好是種懷疑,或者也許是偽裝成程序之一的攻擊,例如有人建議某事物是更好的選擇,但理由僅是因其遙不可及時,務必把這個問題一分為二,不是用除法克服的方式解決,而是用乘法,就像細胞分裂一樣。確保另一事物能反映這個問題,一個煩惱的特性遷移到另一件事的內在結構中。這就是「掛念」(apprehension)(原文有擔憂掛念和逮捕拘押兩種意思)一詞的雙重意義所指的——人擔憂著被捕捉,但又不可能理解這個狀況。留意觀察每項問題或決定,它們的背後可能仍會繼續增生出進一步的懷疑。讓一切都屈服在昏昏欲睡的惱人煩憂下,畢竟這只是關於完全反映出真實的事件狀態。煩惱、驚慌,以及其所產生的確定的不確定性,都會在其無止盡中令你滿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