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了二十家手作工坊,透過推廣地方工藝,挖掘出地方獨有的故事,將其內容梳理成導覽、宣傳素材,讓手作體驗成為外來遊客認識當地的一個切入點;讓地方工藝成為在地人引以為傲、形塑地方認同的媒介。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以「文化」為核心,定位臺灣工藝的價值,並加強工藝文化研究、保存特有工藝技術、培育優秀工藝人才。

多年來,工藝中心多本出版工藝美學、推廣叢書,舉辦各式論壇、工作坊,不遺餘力地推動台灣工藝的傳承和保存。2004年起,工藝中心開辦「工藝之家」,推動之傑出工藝家認證機制,以此帶動民眾認識臺灣工藝創作環境,並與觀光結合,發展工藝文化觀光產業。

2008年更推動「工藝新趣」,希望藉助臺灣工藝之家或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精湛技藝及豐富創作經驗,鼓勵國內工藝設計相關學院學生於畢業製作或參與國內外設計競賽時,運用工藝家之技藝、媒材等特色。

透過工藝家、學院指導老師與學生之合作模式、設計交流經驗,開發出具當代設計思潮的創新工藝設計產品,並讓工藝技藝得以永續傳承。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手作的人——20處扎根土地的手作工坊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上一次好好地坐下來,用你的雙手慢慢地、仔仔細細地做出一個東西,是什麼時候的事?在《手作的人》採訪計畫中,我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這樣的念頭——彷彿回到小學美勞課。隨著社會變遷,臺灣人已逐漸意識到文化保存、發展在地化的重要性。但是近幾年,仍不時有臺灣文化、手工藝、傳統習俗消失的案例,即使部分的民眾有知覺,一般人的生活仍然與工藝有段距離。

因此,我們希望把人們帶到工藝的現場,透過體驗、透過感官的認知,了解這些傳統工藝的前世今生,搭起民眾與傳統工藝的橋梁。閱讀職人生命故事,從不一樣的人生經歷中,淬鍊對藝術、文化的高度要求與堅持。

本書收錄了二十家手作工坊,透過推廣地方工藝,挖掘出地方獨有的故事,將其內容梳理成導覽、宣傳素材,讓手作體驗成為外來遊客認識當地的一個切入點;讓地方工藝成為在地人引以為傲、形塑地方認同的媒介。

在體驗工坊裡,師傅的引導有時候是很詳盡的步驟解說,有時候則是只給你一塊土、一碗水,要你自己與土培養感情;在不同的工坊中,或拍拍打打、或編織、或縫縫補補、或磨石的期間,聽著一個又一個有時曲折、有時平凡的人生故事,尚未親身體驗時,「工藝」這二字聽起來好像離日常生活很遠,然而當實際參與後,你會感覺到,其實工藝本身就是一種生活。

【作者序】
工藝來自於我們共有的生活經驗、宗教信仰及傳統習俗等,富藏著文化與情感意義。隨著社會變遷,即使部分民眾逐漸意識到文化保存、發展在地化的重要性,但是近幾年,仍不時有臺灣文化、手工藝、傳統習俗消失的案例。

工藝中心秉持「工藝是民族文化的表徵,工藝家是臺灣文化延續的載體」之理念,長年致力於工藝文化推動與工藝產業扶植;而提升工藝美學意識、推廣生活工藝體驗學習,更是持續不斷的重點工作項目。因此,拉近生活與工藝的距離,便是這本書出版的初衷,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把人們帶到工藝的現場,透過體驗、透過感官的認知,進而親近工藝、凝聚工藝能量,落實「工藝生活化、生活工藝化」之精神。

本書以工藝體驗為主軸,並以「手作的人」為題,蒐集記錄了全臺二十間工藝體驗工坊,內容包含創立背景、工坊職人的經營理念與生命故事,並用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手法,呈現親身體驗實作的工序及心得,不僅鋪陳出臺灣工藝的體驗地圖,也塑造工藝文化的新樣貌。

我們誠摯的期待,透過本書的引領,工藝能與人們產生更為深刻的連結和情感,達到追求生活品質與文化傳承的目標。同時,也期望匯集與分享在地的手作工坊,讓大家看見臺灣工藝產業的活力,以及臺灣工藝文化的瑰麗之處。

目次

 [序言] 真切地,讓文化走入生活 ╱許耿修
編輯導讀
手作工坊地圖
 
老工坊的新未來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陳瑞惠
木匠兄妹木工房 ╱周信宏
金良興觀光磚廠 ╱鄭名家
新興糊紙文化 ╱張宛瑩
玲瓏窯玻璃工藝有限公司 ╱林瑤農
如豐琢玉工坊 ╱姜錦源


找回在地的記憶
三峽染工坊 ╱劉美鈴
三藝金工 ╱溫清隆
新埔柿染坊 ╱田春蘭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 ╱李婉玲‬ x 張秀琴
新港板陶窯 ╱陳忠正‬ x 蕭吉利
巴奈達力功坊 ╱沈太木‬ x 潘秀仔
藺子工作室 ╱廖怡雅‬ x ‬朱阿‮屘‬‬‬‬‬‬


人人都可以是手作人
石梯窯 ╱侯小圓
月桃戲 ╱黃芳琪
都蘭•Hana's Box ╱哈拿•葛琉
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 ╱了嘎•里外
一間兩手工作室 ╱楊宜娟
玩皮小孩皮革工坊 ╱邱芳珍
旅人革製 Drifter Leather ╱許騏

關於地方
跟生活結合的地方工藝 ╱劉冠吟

關於工藝
工藝傳承的地方創生之路 ╱游智維

書摘/試閱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成立時間:一九九五年
目前經營者:陳瑞惠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執行長陳瑞惠是長春棉紙廠創辦人陳樹火的么女,在陳樹火於一九九〇年空難過世後,她繼承了父親希望推廣紙文化的理念,成立了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與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展示與體驗空間,歡迎個人或團體、大人或小孩,在這裡體驗手作紙、享受製紙的樂趣;期許透過體驗,讓大眾對於紙有更多認識。在推行電腦無紙的現代化過程,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告訴我們並不需要拋棄傳統,而是為傳統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陳瑞惠的紙博物館

「想要延續對紙的熱愛,就必須有傻勁去做一點別人覺得沒有經濟效益,但能確實影響世代的事。」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在傳承者的堅定傳承下,孵育出對於未來的嶄新想像,而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現任執行長陳瑞惠的這段話,為手作精神下了最好的註解。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由創辦人陳樹火先生的私宅改建而成,這種狹長型的街屋形式,在早期社會常常以「前店後住」的複合模式來使用。四層樓共一百六十坪的空間,以展覽場館來說相當迷你,但原本細長型的街屋經過李瑋珉與林洲民兩位設計師的改造之後,通透的天井貫穿樓層,再以「內部化街道」的概念設計參觀動線,形成連續且具有開闊感與流動性的內部空間,讓傳統街屋搖身一變,成為適合體驗與互動的展示場所。

「對新的一代來說,『玩』可以當成開始認識工藝的啟蒙方式,但是必須一直秉持深入扎根的決心、態度,並且進行技術的琢磨,才能當之無愧地稱為工藝職人。」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人們談論的不只是工藝製作,而是產業的發揚與傳承。來到這裡,親眼看見紙的歷史,親手觸摸紙的觸感,進而親自體驗紙的誕生,對於現代人而言,習以為常的紙,其實蘊含、承載著千年流傳的知識與故事。

人稱陳姐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創辦人陳瑞惠出生那年,恰巧是父親轉換跑道進入紙業的時間,所以她的一生可以說完全與紙為伴;父母創業初期的堅忍深深影響了她,尤其是母親賴鳳嬌女士對她的影響更是深遠。

陳瑞惠談到自己曾因為頑皮,在紙廠遊玩被母親責罵的經驗,母親嚴肅地對她說:「妳知道妳是靠什麼吃飯的嗎?怎麼能這樣對待這些紙張?」經過這件事之後,陳瑞惠對紙的情感與母親的形象,就此深深地連結起來,母親珍貴的言教與身教,為陳家的下一代塑造了堅韌和積極的性格,直至今日。

在父親陳樹火投入手工造紙第七年時,有先見之明的他,認為手工紙的產業終究不能長久,於是決定隻身前往日本,參訪當時的機械造紙公司「廣瀨製紙株式會社」,合作創辦了現在的「中日特種紙廠」。父親早在五十多年前就立定目標,希望不斷突破紙的技術和機能,來創造新的價值。

然而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機械設備進駐之初,也曾發生烘紙設備爆裂的意外,所有投入的資金付諸流水。陳瑞惠提到,當時年紀才二十歲的姐姐,甚至哭著跟父親提出要求,請父親把自己賣掉,換取東山再起的機會,父親的回答是「再怎麼苦,我都不可能把女兒賣掉。」不停尋找創新技術與設備、努力向前衝的陳樹火,與扎實進行管理工作的賴鳳嬌相輔相成,才成就了後來的長春棉紙廠。

一九五八年成立的長春棉紙廠,迎上了臺灣戰後文化、民生及工業用紙的需求高峰,也一路走過市場的衰退。現在位於埔里的造紙工廠與其說是工坊,更像是實驗室,涵蓋了顧問、研發、生產等工作。例如配料比例或纖維分析工作,會先交由研發人員執行,再由造紙師傅進行精準的手工製作,完成指定厚度的手工紙,以科學的方式協助造紙師傅掌握紙張的品質。不僅如此,紙廠亦會協助客戶完成各式各樣的挑戰,秉持對紙張的專業理解,從科技、工業到藝術設計,為各領域客戶提供獨到的見解、多樣的解方。例如雲門舞集製作《狂草》舞劇時,希望能藉由紙材,創作出讓舞者與緩慢渲染的墨水互動對話的紙製布景。其後,紙廠歷經了漫長的研發過程,才製作出符合需求的紙張—舞紙,讓紙材在舞臺上完美呈現。

而在所有作品中,陳瑞惠認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前中興大學張豐吉教授研發、訂製的「鳳髓宣」手工書畫紙。鳳髓宣因使用鳳梨葉纖維得名,包括以竹纖維和鳳梨葉混合的鳳髓一號,還有稻草纖維與鳳梨葉製成的鳳髓二號。鳳髓宣擁有能多次渲染卻不易破損的強韌紙質,也能中和酸性的特性,在修復紙類文物時有卓越的效果。

陳瑞惠提到,現代的美學文化較少關注傳統書畫,所以書畫用紙的用量大幅減少,手抄紙的產業隨之衰退,而她的因應對策,就是承襲父親精神,拓展更多的發展機會。未來,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也將繼續以紙作為最初的起點,致力於打造本世代最動人的書寫載體。


凝結季節與回憶的手抄紙製作
體驗難易度 ☆☆★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四樓樓頂,是民眾體驗手抄紙的主要場地。博物館雖然處在高度都市化的臺北市內,但是在頂樓半露天的空間中,仍打造了與自然共鳴共生的和諧場景,為的就是要時時提醒來到這裡的人們,不要忘記自己與土地的連結。

博物館內,每天開放多達四個時段的手抄紙體驗課程,就算是路過於此、臨時起意,也可以踏進博物館,享受一個下午的手抄紙製作時光。對於較少機會接觸傳統工藝的都市居民來說,可以說是親近工藝的絕佳起點!

開始製作手抄紙前,導覽講師會先向大家介紹紙漿纖維的特色,配合館內其他的展覽或專案活動,用來製作手抄紙的素材也可能會不同,充滿不可預期的趣味。館內於每個季節都會提供不同的紙質體驗,本次特別體驗了製作材質與技法特殊的櫻花紙製作,看著櫻花在水槽中溶化,如同粉色雲霧般迷濛、浪漫;經過一道又一道程序所製成的手抄紙成品,粉嫩雅緻的紙面上點綴著片片花瓣,就像是在自製的紙張上凝結了季節與回憶。

手抄紙體驗因為步驟簡單、器材安全性高,所以大、小朋友們都能輕鬆地進行,即使兩歲左右的幼兒,也能由大人帶領一起進行體驗。體驗全套造紙流程只需要不到三十分鐘的時間,推薦全家大小、情侶一起參加,一邊吹著自然風,一邊了解紙與親近紙的過程!


手抄紙製作的體驗步驟

● 紙漿纖維:主要原料 ● 抄網:取紙工具,由木材與紗網製成
● 烘紙機:烘乾紙張用 ● 吸水紙、抹布:將抄起的紙水分吸乾用


Step 1 ‒ 先將紙漿放入水槽中溶解,並攪動沉澱在水底的紙漿,使水中的紙漿分布均勻,做出來的紙張才會更平整。

Step 2 ‒ 將抄網斜放入紙漿中,放至水深處再轉平,於水中平行繞圈,等到抄網佈滿纖維後,將抄網從水面提起。
(註:以前使用「竹簾」,現今改為「抄網」)

Step 3 ‒ 將抄網移到平臺上吸水。
先將抄網上方的木框拿起,鋪上吸水紙輕輕按壓,吸走手抄紙上方的水分,接著翻面,用抹布按壓吸去更多水分。

Step 4 ‒ 正、反面都吸水完成後,移除抄網,重新墊上兩張乾的吸水紙,在紙面上多次拍打,讓纖維的結構更密合。

Step 5 ‒ 將成品放置在烘板上進行烘乾,約十到十五分鐘後,手抄紙成品就完成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