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科學與現代世界(簡體書)
滿額折

科學與現代世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過去三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對世界的許多方面造成沖擊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科學與現代世界的密切關系早已超*我們的想象。本書為20世紀哲學大師懷特海在哈佛大學系列演講集結而成的一部名著。全書從探討近代科學的起源開始,橫跨三個世紀的思想發展,在他筆下猶如一首高潮迭起的交響樂,奏出曲折而動人的時代流變。本書被譽為“自笛卡兒方法論以來,探討科學與哲學關系的蕞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A.N.懷特海(A.N.Whitehead,1861—1947),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劍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二十多年,1914—1924年任倫敦大學帝國科學技術學院教授,1924—1936年任哈佛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數學原理》(與羅素合著)、《科學與現代世界》、《過程與實在》、《教育的目的》等,因其數理邏輯、科學哲學和形而上學等方面的成就而聞名於世,被公認為20世紀蕞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傅佩榮,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著有《先秦儒家哲學》、《國學的天空》、《哲學與人生》、《國學與人生》、“傅佩榮譯解經典”系列等。

名人/編輯推薦

《科學與現代世界》為20世紀哲學大師懷特海在哈佛大學系列演講集結而成的一部名著,是科學人文思想領域的巨作。本書提供了近代科學思潮的來龍去脈以及優劣定位,更銜接科學與各人文學科,辨明其交互作用和密切關係,不僅展現了科學的思想基礎與科學前景的因應之道,而且提出了許多值得現代人深思的論題。

譯序 現代心靈的寶藏

懷特海(A.N. Whitehead, 1861—1947)是當代英美第一大哲,他的思想貫穿了科學、哲學與宗教,不僅博大圓融,而且迭創新境。他的學術生命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一)劍橋時期:他十九歲入劍橋大學,專研數學,畢業後留校任教達三十年之久。這段期間他出版了幾本有關代數與幾何的論文,並與他的學生羅素(Bertrand Russell)合著《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主旨在證明數學可以從形式邏輯的前提推演而成。這部書早已成為當代數理邏輯的經典之作,但是懷特海與羅素之分道揚鑣也種因於此。懷氏曾說:“我與羅素對符號的運用意見相同,但是對符號的意義則意見不同。”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懷氏早年所受的數學教育,使他對近代的科學思潮可以出入自得。

(二)倫敦時期:懷氏於1911年應聘於倫敦大學,他的思想逐漸擴展到哲學領域。這段期間的著作都是銜接科學與哲學的,像《自然知識原理》(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自然概念》(The Concept of Nature)、《相對論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等。

(三)哈佛時期:1924年是懷特海生命中的轉折點。當時他已六十三歲,由於接受哈佛大學的邀請而移居美國,開始講授哲學。這是他一生中最具創造力而又意氣風發的時期。哈佛上空升起了燦爛的光芒;由於他,哈佛大學恢復了昔日威廉•詹姆斯、羅伊斯、桑塔亞納、閔斯特伯格等群賢畢集的黃金時代。懷氏的代表作相繼問世,造成科學界、哲學界、宗教界的連環震撼。他的《科學與現代世界》(即本書)(1925年)被譽為“自笛卡兒方法論以來,探討科學與哲學關係的最重要著作”。他的《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1929年)則是今日各種“歷程學派”的開山經典,也是機體主義哲學的扛鼎之作。其中觀念之綜攝、見解之獨到、語匯之創新、氣勢之宏偉,皆為當世罕有。至於思想要義,論者多以中國華嚴宗哲學的周遍圓融來相互顯揚。懷氏又有專書討論“宗教之形成”、“觀念之探險”、“理性之職能”、“教育之目的”、“思想之模式”等等。總結懷氏一生教學五十四年,除了自身翱翔於學術領域、成就一代宗師之外,更能積極入世、關懷人間;他在哈佛執教期間,每周一晚上在家中與學生聚會暢談,十三年之久從未間斷。他的熱忱與專注簡直是宗教性的。普萊士(Lucien Price)在《懷特海對話錄》序言中說:“我在一日工作之余前往懷特海府上,這時我疲倦得幾乎不能維持連續的交談。然而,跟他經過四五個小時的交談而在半夜出來之後,我總興奮得像有一把熊熊的生命之火在燃燒。難道他能放射出精神的電力嗎?”

懷氏的智能不僅在談話中閃現光彩,同時在著作中也經常凝煉為格言式的佳構,傳頌一時。像《科學與現代世界》這種看似艱深的題材,他也處理得興味盎然。

首先,懷氏討論“近代科學的起源”。他指出:希臘的悲劇、羅馬的法律、中世紀對神的信仰,共同形成近代人潛意識中對“自然秩序”的絕對信念,奠定了科學探討的基礎。接著,懷氏指出“思想史中的‘數學’因素”是促發近代科學興起的關鍵,並且簡述數學在全盤歐洲歷史中的影響。

然後,懷氏分章詳述17、 18、 19三個世紀中,西方文化在科學發展的影響下所呈顯的面貌。17世紀是“天才的世紀”,那個時代的人繼承了16世紀歷史性革命所引發的觀念酵素,又把涉及人生各方面的現成思想體系傳給後代。當時曾經發表世界性重要著作的人物比比皆是,像弗朗西斯•培根、哈維、開普勒、伽利略、笛卡兒、帕斯卡爾、惠更斯、波義耳、牛頓、洛克、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其中,伽利略、笛卡兒、惠更斯與牛頓尤為杰出,“這四人通力合作所獲的成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視為人類知識史上最偉大的史無前例的貢獻”。近代科學的整個理論架構在此完全確立。但是這個時期的宇宙卻難免於淪入“自然機械論”,就是以自然為大機械的唯物論與決定論。萬物在時間與空間中是以“簡單定位”的方式存在的,亦即各自孤立,其間只有外在關係,而無內在性質的表達。物質與心靈成為兩個隔絕的系統,無法溝通。“自然界是枯燥乏味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香氣或顏色,而只有資料在毫無意義地,永遠不停地匆匆流轉。”

懷氏認為,“文明如果不能超脫流行的抽象概念,便會在極其有限的進步之後陷於癱瘓。”18世紀的思想家對於“簡單定位”提出了批評,連帶也逐漸瓦解了自然機械論。在“空間”中,每一體積皆在自身反映出其他體積。同樣,每一段“時間”的延續也在本身反映出一切時間的延續。“時—空”合而觀之,是事件相互之間的秩序,以及事件本身某些特質的展示。這樣一來,“自然”可以被視為“攝受統一體的綜合”,而成為一個擴張性的發展過程;它必然地從一個攝受體過渡到另一攝受體,而使過去、現在、未來形成動態的辯證關係;它本身又是一個進化過程的結構——實在即是歷程。可惜的是,這套學說在當時這本書中還只在構思階段。

懷氏的豐富才學使他在討論19世紀之前,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浪漫主義的逆潮”。他引用了彌爾頓的《失樂園》、蒲伯的《論人》、華茲華斯的《漫遊集》、丁尼生的《追憶集》(又譯為《悼念》)、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與《白山》等。這些引述與分析充分證明了:真正偉大的文學家不僅能夠反映時代風潮,更能掌握時代精神,點化時代症結,深入理解時代的宇宙觀與形上信念。懷氏根據上述“逆潮”來證明他的理論是時代的正確動向。他的主張是“機體機械論”——分子將遵照一般規律盲目運行,但是每一分子由於所屬整體的一般機體結構不同,而使其內在性質也隨之各不相同。這樣一來,“心靈”的意義獲得肯定,“價值”的體驗也得到了證實。

19世紀最大的發明,就是找到了“發明的方法”。在科學方面,這是一個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時代。懷氏指出四大基本概念之遞嬗與證驗,就是:物理作用場、原子機體觀、能量不滅律與進化原理。機體不僅具備交互作用,而且能夠選擇目的、協調發展;對於周遭的環境,機體可以適應,更能夠創造新的生機。懷氏由英美新實在論的背景出發,終能步上機體論與歷程論,並與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創化論遙相呼應,實為當代思潮的一大盛事。

接著,懷氏評介了相對論與量子論。他不僅詳細描述這兩種學說的產生過程,同時還以他所主張的“自然機體論”來互相闡發。這兩章導引出他對“科學與哲學”的討論。根據懷氏的了解,17世紀以來,科學守住了唯物的自然,哲學則守住了思維的心智。這種科哲分家的現象,造成了主客對立的心物二元論。但是,我們的意志下決定時,軀體也會發生物理作用;這說明分子在軀體中會受到“整個”模式的影響而改變。不但如此,我們自身有把多種不屬自己的事物統一起來的功能;沒有任何主體具有獨立的實在,因為一切主體都是包容其他主體的有限位態而成的。機體論的出發點,是事物處在互相關聯的共域中的體現過程——實在即是歷程。

本書最具形上色彩的兩章是“抽象”與“上帝”。

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核心概念是“共相”(universal),意指抽象而超越的實有;懷特海以“永恒所對”來取代“共相”一詞,似乎更能表達“共相”原有之既超越而又遙契內在的雙回向性質。他所謂的“抽象”是:永恒所對本身不必涉及任何特殊的經驗事態就可以直接理解,但是它與實際事態又必須有恰當的聯繫。至於“上帝”概念,則是亞裡士多德整個形而上學系統的蓋頂石。懷氏首先承認亞氏為最偉大的形而上學家,但是對於亞氏以上帝為“第一推動者”提出質疑。由於物理學的進步與宇宙觀的修正,懷氏主張上帝是“終極的限制”,是一切具體事物實際性的根據。但是對於上帝的本性卻無法申說,因為那種本性就是理性的基礎。這套思想在懷氏《宗教之形成》和《歷程與實在》中都加以充分闡發,並且啟導了當代宗教哲學的兩大顯學之一— “歷程神學”:一方面使上帝擺脫“惡源”之罪名,另一方面使人類的自由意志得以立足。

宗教與科學之間的衝突由來已久,似乎難以化解。近三個世紀以來,宗教一直處於防守地位,顯得欲振乏力。因為科學每前進一步,便證明宗教信念的表達方式需要作某種修正。但是,宗教的存在可以被忽視嗎?絕對不可以。懷氏認為,宗教表達了人類某種基本經驗,是人性尋求上帝的反響。這種反響使人類產生崇拜之心與虔敬之德,進而為實際人生的價值(如道德與美感)奠下基石。但是,宗教並非人類的鴉片,上帝也不是弱者的避風港;懷氏嚴正指出:“對上帝的崇拜不是安危的法則,而是一種精神的探險,是追求無法達成的目標之行動。壓抑高尚的探險希望,就是宗教滅亡的來臨。”這段話對今日宗教界應是暮鼓晨鐘。

總結以上所論,懷氏最後落實於當前社會,談到“社會進步之要件”。科學的發展促使社會結構趨於分工與專化;但是細節上的進步只能增加由於調度不當而生的危險。換句話說,就是:總的方向發生了迷惑,以致形成不和諧的整體。只有提倡“機體主義”才能對症下藥。從教育的觀點來看,懷氏所欣賞的人格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懷氏認為只有互助合作才是唯一的真理。他的解釋親切可喜,他說:“人類需要鄰人具有足夠的相似處,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夠的相異處,以便激起注意;具有足夠的偉大處,以便引發羨慕。”

偉大的世紀都是不安定的世紀——正因為不安定,人類在各方面的天才必須一展無遺。而在所有天才中,又以哲學家最為可貴。懷特海在本章結束時說:“偉大的征服者從亞歷山大到凱撒,從凱撒到拿破侖,對後世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響。但是從泰勒斯到現代一系列的思想家,能夠移風易俗、改革思想原則。前者比起後者,又顯得微不足道了。這些思想家個別看來是無能為力的,但最後卻是世界的主宰。”這段話放在我國歷史上來看,也是非常恰當的。

以上所述,只是簡略介紹懷氏《科學與現代世界》一書的要旨。對於研究哲學的人而言,這本書提供了近代科學思潮的來龍去脈以及優劣定位,更能銜接科學、哲學與宗教,辨明其交互作用與密切關係。對於研究科學的人而言,這本書展現了科學革命的形而上學基礎,並且點出了科學前景的因應之道。對於一般知識分子,則這本書是現代心靈的寶藏之一,值得細讀深思。

本書曾有中文譯本,只是不知何人所譯,又不詳何時何地出版。我在翻譯時,前三章為重譯,第四章起則根據原文修訂舊譯本,掠美之處極多,特此注明。


傅佩榮

1981年7月7日


目次

譯序 現代心靈的寶藏

前言 科學與哲學

第一章 近代科學的起源

第二章 思想史中的“數學”因素

第三章 天才的世紀

第四章 18世紀

第五章 浪漫主義的逆潮

第六章 19世紀

第七章 相對論

第八章 量子論

第九章 科學與哲學

第十章 抽象

第十一章 上帝

第十二章 宗教與科學

第十三章 社會進步之要件

第十四章 再版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