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粉嶺(增訂版)
滿額折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粉嶺(增訂版)

定  價:NT$ 490 元
優惠價:9044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專題研究的形式,從社會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的角度,對粉嶺的歷史、原居民、宗族、經濟和宗教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多面的探討。

粉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當中的大族如粉嶺圍彭氏及龍躍頭鄧氏的入遷與發展,是分析原居民身份的重要線索。此外,書中亦以聯和墟市的籌建及崇謙堂村的基督徒社區為案例,指出聯和墟的營運、管理方式,以及建成後如何改變粉嶺在地方經濟及政治的角色;而崇謙堂村內聚居的客籍人士如何在巴色差會的傳統內,協調基督徒與中國人兩者的身份。末章並著力介紹粉嶺當地的一些著名文物、風俗、建築,以及某些個別歷史事件,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切入點,以進一步認識這個地區。在增訂版之中,更透視了新界圍村女性的財產權益。

粉嶺保留的傳統文化,是香港的珍貴財產和歷史印記,隨著香港政府提出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粉嶺如何與新發展接軌,同時保留自己的特色,是除了粉嶺居民外,也值得每個香港人深思的問題。

作者簡介

陳國成,英國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華南宗族社會與組織、財產管理和轉移、宗教旅遊與身份政治、抵押習俗,以及福利人類學。研究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及福建。

著有 “The Regulation of Customary Practices under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Kinship and Mortgages in a Hong Kong Village”, China Information, 29(3), 2015, pp. 377-396; <宗教節慶與文化產業: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文載《媽祖信仰與華人的海洋世界》,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編輯及出版,2015,頁420-432;A Localized Culture of Welfare: Entitlements, Stratification, and Ident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2012,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Traditionality and Hybridity: A Village Cuisine in Metropolitian Hong Kong”, Visual Anthropology, 24 (1), 2011, pp. 171-188; <福利人類學>,文載《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評》,招子明、陳剛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頁273-288。曾出版新高中通識教育參考書,計有:《朗文新高中通識教育:現代中國》(與胡敦霞、梁懿雯、鄭紀原、陳炳文合著),2011,朗文香港教育;《朗文新高中通識教育: 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與鄭紀原合著),2009,朗文香港教育;以及Longman New Senior Liberal Studies: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Life, co-authored with Cheng Kei Yuen. Longman Hong Kong Education, 2009.

目次

第一章 粉嶺歷史的吉光片羽 劉效庭

粉嶺的歸屬

早期的聚落與社群

清初的遷界(海)及其影響

英國殖民管治時期

結語

第二章 龍躍頭鄧氏: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宗族 招子明

引言:粉嶺的地緣政治

新界的鄧氏:歷史與傳說

龍躍頭三起三伏

傳統與現代化

結語

第三章 原居民身份:殖民時代下政治化的傳統 陳蒨

引言

殖民主義與原居民身份的誕生

政治化傳統

傳統的捍衛者,澎湃的中國心

生活化的傳統

結語

第四章 基督教與客家人身份 Nicole Constable 101

誰是客家人﹖

客家人和巴色差會

崇謙堂的建立

歷史和客家身份

結語

第五章 粉嶺地區祠觀與香港早年道教源流 游子安

“安居關勝地,樂業創新模”的安樂村

“鴻勳開漢族”:香港唯一的軒轅祖祠

軒轅祖祠創立的時代及其骨幹成員──以馮其焯為例

降於粉嶺三教總學會的乩文:《諸葛武侯百年乩文》

“藏神聚氣,霞蔚雲蒸”的藏霞精舍與先天道在港傳播

“蓬島別塵寰自有山林趣,瀛洲遺俗世而無車馬喧”:蓬瀛仙館與全真龍門派的南來香江

結語153

第六章 聯和墟的建立、經營與發展 陳國成

導言

建墟背景及動機

資金的籌集

墟市的管理及收益

股份的轉讓與運用

墟市的發展與變遷(上)

墟市的發展與變遷(下)

結語

第六章 粉嶺圍彭氏宗族女性的財產權益 陳國成

英國殖民管治時期的中國習俗

彭氏宗族:歷史與風俗

寡婦繼承的土地:習慣法權利和法律實踐

婦女作為財產的唯一受益人

爭議和調停

共有財產分紅權益

對繼承法修改的反應

結論

第八章 粉嶺的文物、風俗與建築 陳國成

粉嶺圍三聖宮及太平洪朝

蓬瀛仙館

龍躍頭文物徑

崇謙堂社區的建立與發展

書摘/試閱

第六章 聯和墟的建立、經營與發展

陳國成

導言

1951年1月20日這天,對於粉嶺及鄰近地區的村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因為當天是秏資200萬元興建的墟市正式開幕及經營。該墟市名為聯和墟,位於距粉嶺火車站約15分鐘步行路程的地點,一路通往沙頭角,一路通往上水、一路通往大埔,因此交通十分便利。這個約61萬平方公呎的新墟市,中央建有露天市場及上蓋市場:前者可容納百餘個小販攤位,而後者以三合土蓋建,設有60個檔位,計有:14個肉檔、12個魚檔、12個菜檔、14 個鹹魚檔、2個雞鴨檔、2個牛肉檔,及2個豆腐檔。在市場的四周亦建有舖位90間,全部都是兩層的新式建築,大部分在墟市開幕的當天亦投入經營。這些商舖的種類包括有洋貨業、米業、米機業、雜貨業、杉木業、茶樓餐室業、理髮業、攝影院業、沖曬業及旅店業等。在開市後的兩年,還增設有跳舞學院及電影院等。

聯和墟內劃分為6條街道,計為:聯和道、和豐街、聯發街、聯興街、聯盛街。至於交通運輸方面,除有火車由該墟約1 里外的粉嶺站經過外,還有來往上水文錦渡至九龍佐敦道、以及元朗至沙頭角的巴士在墟內上落客,交通可謂便利。

開市初期,墟期定為一、四、七日(即每月農曆的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及廿七),附近的村民會攜帶農產品前來售賣,而且主要是集中在早上,但其後隨著人口不斷增多,而且買賣活動日益頻繁,墟期亦開始消失了。除了日間的貿易活動,在凌晨至早上的一段時間,眾多菜農在市場對出的空地上,將新鮮收割的疏菜批售予來自港九的菜販,以供應城市居民當天所需;因此,該墟亦有“天光墟”之稱。

除商舖及市場外,墟市後面的空曠地方在1952年開始開闢為聯和新村,提供廉價、舒適的單層樓房100 間。樓房每間高15 呎,長30 呎,闊13 呎,可間格一廳兩房,另設廚房及小天井等,每間建築費約2,000 元,任何人均可投資獲得該房屋的所有權。由於所有樓房的外牆都是白色,故此當地人稱之為“白屋仔”。

 

建墟背景及動機

聯和墟的創建,是由一群當地商紳向鄰近村落居民集資開闢建設,並組織了“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作為管理墟市的機構。在墟市開幕典禮上,該公司總經理彭富華先生說:“組聯和墟之動機,純粹因粉嶺附近十里之內無一建設上稍為合理之墟市,故粉嶺一帶鄉村連同六約軍地48 村主事人,集合討論組墟問題,於是由本人徵得李仲莊、彭樂三兩位先生負起領導籌備責任⋯⋯。”事實上,戰後香港的發展及中國內地的政治變遷確實為建立聯和墟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但據當地一些村民憶述,建墟的背後亦牽涉/隱含了一些地方利益鬥爭的元素。年長的被訪者指出,聯和墟的建立是要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因為在聯和墟未出現之前,鄰近的石湖墟便是粉嶺區及沙頭角、軍地、打鼓嶺一帶鄉民進行買賣的市集,但是由上水廖姓控制的石湖墟經常對他們在秤佣(意指公秤的收費或佣金)上多收費用,而且他們亦多次向其墟主投訴公秤不準確的問題,但並未獲改善,因此種下建立新墟的遠因。另外,Nicole Constable亦指出,上水石湖墟墟主在買賣中收取公秤費用所得的收入,只用於該區的社會建設,並未惠及粉嶺區村民。結果,上述的原因驅使粉嶺區村民希望建立新墟,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因此,村民指出為甚麼聯和墟的創建並沒有上水廖姓族人的參加,而且在墟期方面更是與石湖墟相同。這暗示了兩墟是存在著一定的競爭。

事實上,在新界,墟市的建立及其興衰往往是村落間互相競爭的結果,例子有大埔新舊墟、元朗新舊墟、以及上水石湖墟與隔鎮墟。建於17世紀的大埔(舊)墟,由來自大埔頭、水圍、及粉嶺龍躍頭的鄧族所操控,後來受到主要來自大埔太享的文氏族人及其他鄉民在19世紀末期共同建立的大埔新墟的競爭,最後新墟取代了舊墟的地位,並日益繁盛。在元朗,建於17 世紀前的元朗舊墟屬鄧族鄧文蔚一房,直至1910 年代中期,它仍是當地最繁盛的地方。但當新墟在1915年開辦後,舊墟隨之式微。新墟主要由十八鄉、八鄉共同組織的“合益公司”來管理。大埔及元朗兩地開設新墟,均牽涉了原有舊墟的鄰近村落鄉民對該墟的不平等對待而引發的,而且新舊兩墟的墟期同是三、六、九等日子。至於上水,裴達禮(Hugh Baker)指出, 300 多年前石湖墟的出現,代表了廖族在經濟上戰勝了由侯族控制的隔鎮墟,而後者更在1819 年的《新安縣志》上消失了。

值得留意的是,建墟是需要龐大的資金,而且在政治上亦充滿危機。因此,就聯和墟的建立而言,單單以不滿石湖墟墟主這個理由是不足以推動/動員大量人力及資源來創建一個新的墟市。只有當以下兩大外在因素的出現,新墟市的建立才被視為有利可圖的工程。這兩因素是:一、中國內地政治變遷而導致香港新界土地利用的革命性改變;以及二、香港政府對農業政策的改變。這兩大因素為聯和墟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有利的環境。

在1950 年的夏天,約70 萬中國難民湧入香港,他們大部分是為逃避共產黨的統治。在1955至1956年間,再有14萬人逃至香港。中國國內的政治變遷,使香港的人口由1945年的只有65 萬人增至當時的200 萬。這些難民很多來自廣東省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中山等地,而且在過往已掌握了種植收成量高、生長期較短的疏菜,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的疏菜。在當時的新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田都是種植稻米(一般為每年兩造收成)。但隨著大量難民的湧入,那些坐落於豐富水源的農田,逐漸由這批難民改種蔬菜。鑒於蔬菜由種植至收割只需兩至三個月,這種高產量的生產,迎合了及應付了當時城市居民對菜蔬的大量及不斷增長的需求。由於種植蔬菜有著高而快的回報,這急速改變了新界農田的種植及經營。以凌道揚於1953 年在粉嶺進行的調查所知,以大約0.17 公頃的農田為例,種植稻米的每年收益約為162 元,但種植蔬菜則可賺取559 元之多,可見種植蔬菜有著非常可觀的回報。這亦說明了為何當地原居民願意將稻田出租予這批南來的難民,因為他們每年從此收取的田租,遠遠高於自己種植稻米所得的收益。當時,亦有部分原居民向南來的蔬菜種植者(很多時是他們的租客)學習種植方法及技術。因此,新界稻田的面積由1954年的20,191公頃開始減至1961年的16,796公頃;同時,種植蔬菜的農田亦由1954年的2,254公頃急增至1961年的6,172公頃。蔬菜種植品種包括白菜、芥菜、白菜心、生菜、芥蘭,以及莧菜等。

在當時(1940年代),農民收割蔬菜後需將之運往由政府成立及統籌的蔬菜統營處轄下的收集站(俗稱菜站),由中央處理買賣。政府希望藉此控制所有蔬菜的運輸及買賣,以保障市民的利益,避免蔬菜的供應及價格有大幅度的上落。但這措施得不到所有農民的支持,他們反而將收成的蔬菜在當地出售予來自城市的個別菜販,因為這樣才讓他們完全控制出售的價格,而且亦毋須被政府對其農產品的買賣收取佣金。故此,縱然粉嶺安樂村在1950年設立了農作物收集站,有很多農民仍然將收割的蔬菜,甚至是飼養的禽畜,帶到當時仍未興建市場的這個地方進行買賣。隨著販賣日益頻繁,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臨時的、不具規模的市集,而這市集就是聯和墟市場的前身。

另外,當時香港政府有鑒於中國境內政治不穩定,於是積極鼓勵鄉村自發籌建墟市,預防一旦中國停止向外輸出農產品時,香港亦能自給自足。所以,墟市擔當了應付及調節農產品供應的重要組織。除此之外,由於政府指出當時上水石湖墟是新界最不整潔及沒有規劃的墟市,故當粉嶺鄉民在當下提出蓋建一個新型、具規劃的墟市時,自然得到政府的支持。於是,在1948 年,當地一批紳商首先組織了聯和置業公司,招集50 萬元為建墟及有關的公共設備的資本,然後向政府及私人購入現下的場址,加以開闢及填平,並發展90 間舖戶,奠下了聯和墟市場的雛形。

 

資金的籌集

得政府的批准,聯和置業有限公司由1948年1月2日開始招股,法定資本為港幣50萬元,合共5 萬股,每股10 元,內分500 股為“創辦股”, 49,500 股為“普通股”。根據該公司的文件記錄,在1948 年一共進行了三次招股:第一次在1 月,認購的股份共15,150股;第二次在三月,認購的有7,562股;第三次在六月,有1,706股被認購。三次招股累積有21,418 股,連同500 股創辦股,該年總招股數目為21,918 ,集資港幣2,191,800 元。雖然該數額仍不足原先訂定的半數,但這筆資金亦最終促成了建墟的工程。

500股創辦股,由百多條村落名義認購,它們大部分來自粉嶺及沙頭角區。這些村落計有:

南涌李屋村 蓮塘尾村 蓮麻坑村 嶺皮村 了壆村 羅坊村

老鼠嶺村 南涌羅屋村 盧慈村 聯安村 林村 龍躍頭村

馬尾下村 大塘湖村 麻雀嶺 萬屋邊村 木湖村 南華莆

吳屋村 榕樹凹 安樂村 鹿頸環角村 蓮塘村 沙羅洞李屋村

平輋村 坪山仔村 平洋村 平和尾村 西嶺下 三亞村

新塘埔村 新屋仔村 新村林屋 新田村 新屋嶺 沙井頭

山雞乙村 山咀村 石涌村 萊洞村 上下苗田村 銷羅盤

崇謙堂村 小坑村 嶺仔村 大埔田村 大頭嶺 大窩村

大埔頭水圍 􃞶水坑村 塘坑村 塘坊村 塘肚山 荔枝窩

菜園角 蕉徑村 七木橋 元嶺村 捕江下 橫山腳

禾徑山 和合石 鹿頸黃屋村 烏交田村 碗􃠻村 流水􃜹村

南涌楊屋村 營盤村 麻笏村 禾坑村 亞麻笏 丙崗村

鹿頭陳屋村 南涌鄭屋村 張屋村 慈棠村 簡頭村 簡頭圍村

鹿頸朱屋村 竹園村 松元下 松柏朗村 涌尾村 涌背村

粉嶺村 粉嶺樓 虎地排村 鳳凰湖村 鳳坑村 下坑村

坑頭村 香園村 河上鄉村 龜頭嶺村 鶴藪村 孔嶺村

金錢村 金竹排 九龍坑 九􃞶租 高甫村 江下村

古洞村 谷埔村 軍地村 軍地新村 鹿頸林屋村 三和約村

禾坑凹下村 沙羅洞張屋仔

至於普通股,認購的方式除以個人名義外,還包括以公產(祖、堂名義註冊)及公司來認購。新界原居民的祖嘗/嘗產常以“祖”、“堂”之名(例如××祖、××堂)登記註冊產業,以其收益支付集體祭祀及為成員提供福利及緊急支援。“祖”與“堂”之區別,在於前者是以某祖先名稱命名,而後者是可以由親屬或其他類型組合而設立的。

在認購的21,418 普通股中, 17,642 股是由個人認購,而3,776 股則由嘗產名義購入。下列表格,清楚的顯示了這些股份的分佈情況:

 

姓名

個人認購

嘗產認購股份

總數

621

475

1096

944

178

1122

35

10

45

78

175

253

1429

1874

3303

2121

60

2181

其他

12414

1004

13418

總數

17642

3776

21418

 

表中以個人認購股份的股東歸類於不同的姓氏組別,因為這些同一姓氏的股東所登記的地址均來自同一村落。上述數字清楚反映了新界大型的宗族如鄧族、彭族、侯族、李族及文族亦有參與,顯示這次建墟得到廣泛村落的認同及支持。另外,領導籌備建墟的彭富華(粉嶺圍)、李仲莊(高莆村)、彭樂三(安樂村)及鄧勳臣(大埔頭)等人的所屬村民/族人,他們認購了一定的股份,這反映出他們在地方社會動員的能力,以及村民族人對建墟的支持程度。若以認購股份的人數來看,約有900多人參與是次建設的資金籌集,認購由最多的1,000 股至1 股也有,當中以1 股、2 股、5 股及10 股佔多數,這表明被動員人數之多,而當中尤以務農為生的佔大多數。總括而言,無論從人數、宗族血緣群體及相關公有財產的數目來看,創墟這一大型建設工程可說是新界戰後最具規模的、涉及人數和村落最多的集資活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