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滿額折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觀鳥在英美等國有著悠久而深厚的傳統,與中國人喜歡觀籠中鳥不同,西方人喜歡在野外觀鳥,觀看鳥兒在自然狀態中的表現。
為了消遣而觀鳥的風潮始於18世紀的博物學名家吉爾伯特·懷特;兩次世界大戰時,身處戰俘集中營中的人們想方設法地觀鳥;現代的觀鳥者更是願意為了一種珍稀鳥類,守著傳呼機的信息,驅車數百英裡,記錄鳥兒的倩影。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是一部追溯大西洋兩岸觀鳥運動之發展演變的著作,全書由17個關鍵詞和豐富、生動的故事刻畫出人們對待鳥類態度的轉變,全面再現觀鳥如何由一種個人消遣發展為有組織的群體活動,並*終成為產值達幾十億美元的特殊產業之過程。

作者簡介

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英國作家,BBC自然頻道觀鳥節目的制片人,BBC廣播節目的常駐嘉賓,並在《衛報》開設了觀鳥專欄,著有多本博物學著作。其製作的系列片《與比爾·奧迪一起觀鳥》《比爾·奧迪去野外》等深獲好評。其著作還有《鳥類與氣候》《如何觀鳥》《庭院鳥類手冊》等。
譯者劉天天,資深觀鳥人。

名人/編輯推薦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為“英國《每日電訊報》年度十大好書”,作者以豐富生動的故事,全面再現觀鳥在大西洋兩岸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前 言
對鳥類的觀察可能是一種迷信,一種傳統,一種藝術,一門科學,一種娛樂,一種愛好,或者也可能只是一件無聊的事;這完全取決於觀察者的天性。——《觀鳥》,詹姆斯·費舍爾
在靠近英國的中心地區的拉特藍郡有一個名叫埃格坦(Egleton)的小村莊,這個村莊在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十分安寧平靜的。但是每逢8月,數以千計的觀鳥人從各地趕來,忙著參加為期三天的英國觀鳥博覽會(British Birdwatching Fair)。眾所周知,這個“鳥類博覽會”,至少從參與者的年紀、社會階層和背景來說,檔次大致與切爾西花展和格拉斯頓伯裡音樂節相當。盡管鳥類博覽會的名望不能和花市相比,也不像音樂節那麼酷,但這個博覽會不僅對於英國,甚至對於全世界的觀鳥者來說,仍然是一個不能錯過的盛會。即使走馬觀花地參觀一下觀鳥博覽會,也可以讓人們了解21世紀初觀鳥活動的性質。人們來到這裡會見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參加講座,報名參與境外的觀鳥旅行,或者只是坐在外面的啤酒帳篷裡,或者曬曬太陽。如果他們對人群感到厭倦時,還可以時不時地在周邊的自然保護區中漫步觀鳥。很多到訪者會直奔望遠鏡的展示區,這裡展示著的雙筒望遠鏡和單筒望遠鏡,這些望遠鏡都來自於諸如萊卡、蔡司和施華洛世奇這樣的廠商,它們可以提供絕妙的光學視覺效果和放大倍率——其中很小的差別可能就會帶來1000英鎊的價格差距。還有些人會流連於二手書貨攤,帶著通常對《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才有的那種崇敬心情,翻看《新博物學家》(New Naturalist)關於英國鳴禽的珍稀版本。面對如此豐富的與鳥有關的物品,哪怕只是匆匆瀏覽一遍,也會讓人花上一大筆錢,收獲滿懷的購物袋。然而,這些商業活動只是博覽會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博覽會上有諸如像比爾·奧迪(Bill Oddie)這樣的名人,會在播放他的電視系列節目的視頻剪輯之後,為觀眾簽名。還有些像來自於埃克薩斯的格雷厄姆·米(Graham Mee)和他的兒子詹姆斯那樣的初訪者,幾年前正是因為看了《和比爾·奧迪一起觀鳥》的早期系列節目才開始觀鳥的。這裡有看上去像是用於只招待親友的婚禮的巨型白色帳篷。鳥類知識問答、幻燈片放映、圖書簽售、燒烤攤……所有能由鳥和觀鳥聯想到的相關活動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甚至還有基督教儀式和五人足球錦標賽。盡管這個鳥類博覽會是一種非常英國式的活動,但它確實也是一個全球性的事件。去看一下三號帳篷,你會看到來自波蘭野生生物之旅的大胡子馬雷克·布克斯基(Marek Borkowski)。波蘭野生生物之旅是東歐了不起的保育和觀鳥先驅組織之一。馬雷克和他的妻子哈尼婭以及他們的四個小孩,駕駛著一輛蘇聯的軍用廂式貨車穿過了半個歐洲來到這裡。在接下來的三天中,他們會與幾百個人握手,為他們提供咖啡和波蘭的傳統蛋糕,並遊說他們去訪問在別布扎沼澤地(Biebrza Marshes)風景如畫的木屋。在那個地方,遊客既可以看到白背啄木鳥和營巢的戴勝,又能享受到更多波蘭式的美食。或者走進四號帳篷你會見到來自特立尼達的帕克斯賓館的杰拉德·拉姆沙瓦克(Gerard Ramsawak),這個男人在他的陽臺上搭建了著名的蜂鳥喂食點,而他的邀請正像蜂鳥翻飛那般富有激情。他的妻子奧達會在你還沒來得及打招呼時就遞上了朗姆潘趣酒和介紹在當地觀鳥樂趣的小冊子。而在二號帳篷中,你可以看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張開雙臂迎接彼此,這種景象不同尋常,溫暖人心。漫步於博覽會的其他地方,你可以遇到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有來自非洲鳥類俱樂部、英國保加利亞友誼協會的,來自智利的奇跡蘇爾旅行社(Fantastico Sur)的,來自新西蘭的幾維鳥野生動物之旅的,他們在這裡一起分享對鳥類的愛戀和熱情。如果你觀鳥的眼界還沒有那麼開闊,這裡也有《英國鳥類》雜志、濕地與水禽基金會,以及很多其他英國國內的選擇。對於很多到訪者來說,展覽會的亮點在於藝術帳篷。在這裡,鳥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展示在顯示屏上:從幾乎能精細地表現每一根羽毛的照片,到捕捉到群鳥飛行時那種莫名特質的印象派素描。人們站在顯示屏面前,敬畏地看著這些畫面。這並不是人類次用藝術表現鳥類,早在距耶穌誕生前一萬多年的時候,我們遙遠的祖先在眼看到鳥類形象時,也許有著與現代人看到鳥類圖片時相同的奇妙感覺。自從一位史前獵人次在巖洞的墻壁上描繪出他的獵物時,人類開始以各種方式對鳥類進行觀察。然而從大的歷史跨度上來看,人們以前並沒有進行過任何現代意義上的“觀鳥”活動。走到戶外去,單純以獲得樂趣為目的而看鳥,是一個很新穎的現象。而現在所謂的“觀鳥人”,無論男女,都是一個典型的現代西方社會的產物。能夠讓我們由於自己的緣故而欣賞自然,並且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閑暇時間去觀鳥,這些因素的結合只是過去幾百年左右才形成的。2001年8月,就在那年的年度觀鳥博覽會吸引了數千位愛好者之時,一份小報報道稱青少年流行偶像布蘭妮·斯皮爾斯(Britney Spears)是一個觀鳥者。結果表明這是一個典型的“新聞淡季”(silly season)的故事,所依據的事實只是布蘭妮在洛杉磯家中的墻上有一張鳥的照片。這確實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畢竟,一個酷的流行天王又怎麼會與觀鳥這項不時尚的活動有關係呢?觀鳥總是會被當作嘲弄的物件,尤其是在大眾媒體中。由於一位評論員認為觀鳥是“生物版的機車號碼收集行為”,它一般會被加以冷嘲熱諷和不加隱藏的鄙視。在1970年拍攝的系列電影《繼續吧》之《叢林》中,由弗蘭基·豪爾德(Frankie Howerd)和席德·詹姆斯(Sid James)主演的“鳥類愛好者探險隊”成員被食人族捕獲,觀鳥人被刻畫成一群滑稽小丑,就很典型。三十年之後,這種印象幾乎沒有什麼改進。在ITV電視臺的連續劇《摩斯探長》的情節中,陰郁的摩斯向他堅韌的助手劉易斯透露他對鳥感興趣。劉易斯對摩斯探長的新愛好感到震驚並表示:觀鳥常常被描繪成人們在生活中沒有其他目的時才會去做的事,這是探長不可避免地向老年衰落的象徵。新聞記者也喜歡去調侃觀鳥人。伯納德·萊文(Bernard Levin)就將觀鳥人形容為“不以食用為目的而追隨鳥類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人”。而在第四電臺的《星期三》節目中,主持人莉比·博維斯(Libby Purves)在聽說一個成年人與他的父親在國外進行了一次觀鳥之旅的時候,簡直不能掩飾她的驚愕。她說:“告訴別人‘我是一個成年男子,我在假期裡和我爸爸去觀鳥了’。這樣的社交形式實在是太弱了!簡直弱爆了!”盡管近些年來,以觀鳥作為消遣的人數越來越多,觀鳥人仍然被認作不是滑稽就是古怪的。不過,詹姆斯·費舍爾(James Fisher)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其實各類人都會有觀察鳥類的行為:
在我所知的人當中,有一個首相,一個總統,三個國務大臣,一個女傭,兩個警察,兩個國王,兩個王室公爵,一個王子,一個公主,一個共產黨人,七個工黨人士,一個自由黨成員,還有六個保守黨議員,幾個每周能賺九十先令的農場工人,一個在每天的每個小時裡都能掙到前面提到的收入兩到三倍的富人,至少四十六個校長,一個火車司機,一個郵遞員和一個家具商。
在一份我後來多少有些隨機編纂的名單中,觀鳥人的種類同樣多種多樣:一個王室公爵,三個流行歌手,一個女郵遞員,一個景觀園丁,幾個大學講師,至少三個前保守黨的內閣部長,一個行業工會的領導人,四個喜劇演員(其中三個還健在,一個已經去世了),一個智力問答節目的主持人,ITV和BBC的天氣預報播報員,一個時尚攝影師,一個護士,一個祖母,兩個十歲的男孩,一個《每日之星》的新聞編輯,一個澳大利亞的音樂家,還有一個從達根漢姆的福特工廠退休的工人。那麼在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賈維斯·科克(Jarvis Cocker)、肯·克拉克(Ken Clarke)和馬格納斯·馬格納森(Magnus Magnusson)、大衛·貝利(David Bailey)和比利·弗利(Billy Fury)或維克·裡弗斯(Vic Reeves)和埃裡克·莫雷坎比(Eric Morecambe)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嗎?而數以千計參加鳥類博覽會的人們和數百萬定期觀看比爾·奧迪的鳥類電視節目的人又是什麼樣的呢?他們肯定不會處於同樣的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收入,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的年齡和幽默感,這是確確實實的。也許他們只是單純地可以從觀鳥中獲得樂趣,就像歌手凡·莫裡森(Van Morrison)唱的那樣:“花上一整天觀鳥,快樂時光多美好!”當下,觀鳥還不會像園藝、烹飪、DIY那樣有一些社團,但這仍然是受歡迎的休閑方式之一。並且不管那些嘲笑者怎麼想,觀鳥人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重要:事實上,鳥類種群數量的增減已經被政府列入對生活質量指數的考量之中。承認觀鳥也許會增加我們的樂趣和滿意度,這一看法出現得很晚但廣受歡迎,還終開始滲透進通常都在諷刺挖苦的媒體中。在《衛報》的一個名叫“你可以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100種方法”的新聞專題報道中,就包括了“將鳥帶入你的生活”“搭建鳥食臺”。第四電臺的《每日思考》節目還專門報道了觀鳥,一位英國聖公會主教聲稱,傾聽鳥鳴可以使我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所以,盡管媒體對觀鳥的態度的變化進展緩慢,然而這種改變確確然然是存在的。也許在十多年或更久之後,觀鳥這種興趣愛好,相比於人們對聽音樂、看足球賽或者做園藝那樣的熱情來說,不再是那麼非主流、陰郁或者滑稽的行為。盡管本書主要內容是關於英國觀鳥活動的成長和發展,我也囊括了許多其他地方的例子,特別是北美,大西洋彼岸的消遣活動經常跟隨此岸的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地,我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些例子,所以本書不可能也不會是一部權威性的觀鳥史著作。相反,我選擇了特殊的例子和關鍵人物來講述故事,展示更為廣闊的圖景。終,我要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找出答案:即為什麼我們要觀鳥?也許這很古怪,因為以前並沒有人想過應該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畢竟,通過那首在公園喂鴨子的童謠,還有歌裡所唱的“兩只斑鳩和一只站在梨樹上的鷓鴣”,鳥類在童年歲月就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閱讀海雀出版社和企鵝出版社的書,看唐老鴨的卡通片,並且蓋著羽絨被睡覺。我們向彼此贈送復活節彩蛋和放風箏——這些玩具的名字正是起源於鳥而不是其他東西。當我們長大了,我們接觸到很多這樣的圖像:鳥類過去常常被用於推銷產品,就像天鵝火柴,還有著名的松雞威士忌和茶隼啤酒。我們的語言中充滿了從鳥的外觀和行為派生而來的俚語:“跟著云雀起床”“像杜鵑一樣單調”還有“去尋找一只鴨子”。既然它們是我們生活的如此重要的組成部分,或許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不同的問題:不是“為什麼人們觀鳥”,而是“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觀鳥”。在這一點上,我必須表明我自己的目的:我也是個觀鳥人。我確實記不起有哪段時間,我不在意鳥,不為它們的表現而傾倒。就像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那些人一樣(而且其中很多人會讀這本書),我也是天一亮就起床,風裡來雨裡去,因為暈船受到驚嚇,搭便車,參加推鳥活動,在本地跋涉,而且遊歷世界,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愛爾蘭觀鳥人安東尼·莫吉翰(Anthony McGeehan)所描述的那種“持續一生的濃厚興趣”。近些年來,我甚至像某些在本書第15章中寫到的人那樣,將我的愛好轉為職業:我現在就以製作與鳥類相關的電視節目和寫相關的圖書為生。當然鳥和觀鳥並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一份報酬豐厚的工作,還有很多其他的興趣。但是鳥兒們總是在那裡,無論我走到哪裡,鳥都在提醒著我還有另一個世界,盡管有時與我們所在的世界有交集,但我們永遠不能真正地理解那個世界。就像在泰德·休斯(Ted Hughes)描寫的雨燕每年不可思議的回歸那樣:
它們再一次重返故地那意味著地球還在轉動……
我和各個地方的觀鳥人,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而觀鳥:將其作為一種挑戰,或者作為一種收集形式;因為觀鳥可以讓我們走到室外,又或因為其美學上的感染力;為了更多地了解它們,抑或只是單純地為了樂趣,或者實際上是因為所有這些原因綜合所致。或許,我們的迷戀終源於將鳥類與其他造物區分開來。美國作家唐納德·卡爾洛絲·皮蒂(Donald Culross Peattie)這樣說:
人類覺得自己遠遠高於那些在動物學意義上僅距自己一步之遙的生物,但所有人都會仰望鳥類。對於我們而言,它們看起來像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使者,那個世界與我們相關而又超越我們,讓我們這些被地球所束縛的人們無法看穿。
今天,在21世紀的初始,觀鳥已經成為全世界流行的消遣方式之一,有那麼多人來參加英國觀鳥博覽會就是一個證明。數百萬人癡迷於觀鳥,他們年齡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迥異,來自於地球上的各個國家。這項活動為參與者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快樂和滿足。本書的主題就是講述這種繁榮的景象是如何出現的。

目次

目錄

1 前?言
11 **章 觀察:*初的觀鳥者
37 第二章?信仰:從史前到中世紀
49 第三章?了解:近代的開端
65 第四章?收集:維多利亞時代(一)
81 第五章?旅行:維多利亞時代(二)
101 第六章?保護:維多利亞時代(三)
123 第七章 觀察:20世紀初期,1901—1914
151 第八章 戰爭:**次世界大戰,1914—1918
167 第九章 計算:在兩次戰爭中間,1918—1939
207 第十章?逃離: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239 第十一章?學習觀鳥:戰後時期,1945—1958
297 第十二章?駕車觀鳥: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325 第十三章?飛行觀鳥:觀鳥如何做到全球化
349 第十四章?推鳥溯源:觀鳥如何令人著迷
387 第十五章?觀鳥收益:觀鳥的商業效應
409 第十六章?遺忘角色:女性和觀鳥
427 第十七章?回顧:觀鳥的現在和將來

441 參考文獻說明
457 致謝
459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