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黃帝內經百年研究大成(簡體書)
滿額折

黃帝內經百年研究大成(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0 元
定  價:NT$ 2100 元
優惠價:87182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主要彙集了1922-2011年《黃帝內經》近百年來的研究成果,探索了今後研究的方向或趨勢。從《內經》的文化、醫史文獻、語言文字、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臨床應用、與其他學科關係、《內經》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和專著等多角度進行系統和全面的研究、分析,勾勒並總結出了內經學術研究的階段性特徵。全書資料全面,內容宏富,結構清晰,重點突出,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明顯的時代特徵,填補了《黃帝內經》研究歷史上的空白。相較於其他的內經研究著作,本書一是所研究的時間跨度長,比較好地反映了近百年來《內經》研究成果的精華和不同時代內經研究的特點,特別是對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內經學術的研究成果作為重點研究。二是集全國內經專家共同編寫,揚各家所長,使本項目在科學性、權威性和系統性方面得到了更好的體現。三是在研究內容上對內經文化、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方面有著重,突破了既往內經研究注重臨床、理論、養生等研究的局限,挖掘了《內經》作為中醫經典的深層次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王慶其

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國醫大師裘沛然學術繼承人。國內著名的內經研究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5批師承導師。曾經擔任全國內經學會副主任20餘年,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主編出版社學術著作30餘部,其中有關內經著作10餘部,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科技著作)一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著作)二等獎;全國中醫藥本科生統編教材《內經選讀》(任主編),獲上海市優秀本科教材一等獎,獲全國優秀教材獎;《內經臨床醫學》(任主編),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著作三等獎,獲上海市中醫藥學會中醫藥科技著作獎等。

名人/編輯推薦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第一經典,其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奧的中醫學內容,集中體現了古代多學科與醫學結合的優秀成果,是當前中醫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點內容。 本書全面反映了《黃帝內經》近一百年來的研究成果,探索了今後研究的方向或趨勢。從《內經》的文化、醫史文獻、語言文字、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臨床應用、與其他學科關係、《內經》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和專著等多角度進行系統和全面的研究、分析,勾勒並總結出了內經學術研究的階段性特徵。全書資料全面,內容宏富,結構清晰,重點突出,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明顯的時代特徵,填補了《黃帝內經》研究歷史上的空白。

當前“讀經典,做臨床”正受到學界重視。但什麼是經典與中醫學經典?如何學習研究中醫經典?這些問題有待於深入研究與思考。筆者認為,中醫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醫療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結晶。文化是沃土,醫學是大廈。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研究中醫學經典必須從文化和臨床兩個方面對經典進行解讀,這是“求本”之策。
一、 何謂經典與中醫學經典
何謂經典?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曰:“經者,常也,法也,徑也。”就是常道、規範、門徑的意思。“典”,是指可以作為典範的重要書籍。所謂經典就是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具有重大原創性、奠基性、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如基督教有《聖經》、佛教有《大藏經》、伊斯蘭教有《古蘭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三經”就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多少年來是人們行為的準則。直到今天,在振興中華文化精神的感召下,人們倡導從孔子的《論語》與老子的《道德經》中汲取核心價值理念及為人處世的道理。中醫學經典所闡述的是醫學的基本原理和診療法則,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常規和規範,也是學習和研究醫學的必由門徑。
關於中醫學的經典,早在《禮記•曲禮》中有“三世醫學”之說,將《黃帝針經》《素女脈經》《神農本草經》作為經典。195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第一屆西醫學習中醫班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作為四大經典。20世紀70年代的中醫教材把《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作為四大經典。任應秋先生在《內經十講》中提出中醫學有“十大經典”,即《素問》《靈樞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難經》《中藏經》《脈經》《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太素》。王新華主編的《中醫基礎理論》將《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作為四大經典,頗得學界認同。中醫界亦有把《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括》《湯頭歌訣》作為中醫學四小經典,是學習中醫學的基本啟蒙讀本。2005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編寫的《中醫經典必讀》把《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名著”作為四大經典。其中“溫病名著”收錄了葉桂《外感溫熱篇》、薛雪《濕熱病篇》、吳瑭《溫病條辨》三本著作的有關內容。筆者認為根據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關於“經典”的定義,按照中醫學術內容,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應該是《黃帝內經》(中醫學理論的經典)、《傷寒論》(中醫治療外感病的經典)、《金匱要略》(中醫治療內傷病的經典)、《神農本草經》(中醫藥物學經典)。“溫病學”和“溫病名著”不屬�經典著作,前者是學科名稱,後者是多本著作的稱謂,其著作年代主要在清代,內容可以認為是外感病經典《傷寒論》之後的學術延伸和發展。經典一般是最早的權威之作,學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用《神農本草經》取代“溫病學”和“溫病名著”,說明中醫學“四大經典”的學術體系在漢代(西漢至東漢年間)已臻成熟,學術框架已構建奠定。
二、 如何對待中醫學經典
歷史已經推演至21世紀,也許有人說,現代科學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迅猛發展,現在對知識老化的估計是每10年有1/2的知識歸於淘汰。中醫學的經典誕生於2000年前,為什麼還要學習這些“老古董”呢?
莫斯科大學物理學教授 A.N.NATree曾經說過:“現在對知識老化的估計是每10年有1/2的知識歸於無,但這種估計實際上只適用於外圍的知識,即運用基本原理得來的局部性的東西,作為知識的核心——基本原理——則是長期起作用的。”中醫學“四大經典”所揭示的原理及防治疾病的原則反映或者預示了生命活動的某些科學規律,其學術歷經2 000餘年醫學實踐的檢驗,對現代臨床仍然具有指導意義。自漢代以後,中醫學術代有發展,尤其在諸多臨床學科方面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在理論方面歷代醫哲在中醫學經典基礎上的“各家學說”代有建樹。這些可以認為是“運用基本原理得來的局部性的東西”,但就中醫學學術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則是長期起作用”的無不發端於“四大經典”。我們今天學習研究中醫學經典可以借鑒經典所提供的思維方式及其理念,激活我們的智慧,啟發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提高臨床療效的睿智。
近代有哲人對於學習中國古代經典有“我注六經”“六經注我”之說,所謂“我注六經”就是對經典抱著一種敬畏感,強調恢復經典的原貌和本義。所謂“六經注我”是在準確理解經典原義的基礎上,闡釋我對經典的理解和發揮。無獨有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也說:“對古人的東西有兩種態度,一是照著講,二是接著講。照著講,實際就是還古人本來面目,重述古人的東西;接著講,即從古人的東西出發,將古人提出的問題向前推進,開出一個新的局面,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兩種說法異曲同工,意思是開始學習經典首先應該理解其本來意義,其後在領會本義的基礎上有所發揮和有新的建樹。前者旨在繼承,後者崇尚創新,這是當今我們對待經典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人們對待傳統醫學應該避免兩種錯誤的態度:“盲目的熱情”和“無知的懷疑”。其告誡世人對於傳統醫學的態度應該避免兩種錯誤的醫學史觀: 一種是妄自尊大的中醫“超科學論”,另一種是妄自菲薄的中醫“偽科學論”。現代學者馬伯英說: 歷史辯證法的原理告訴我們,把中醫學描繪得盡善盡美、毫無缺陷,與將它說得一無是處,沒有多大差別,同樣是在扼殺它的生命,無助於中醫學的發揚光大。如果我們承認中醫學有其內在的科學性,就應該加以挖掘、研究、提煉這種科學性,使它成為世界文化和醫學中的一部分,更好地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對待中醫學如此,對待中醫學經典亦複如此。誠然,2 000餘年以前的醫學經典不可能回答和解決當前醫學面臨的所有問題,我們今天學習和研究經典的目的是學習先哲們認識自然、認識人體生命現象的思維方法和實踐經驗,它可以激活我們的智慧,啟發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思路。
三、 用文化闡釋經典,從經典理解文化
什麼是文化?古今中外關於文化的定義可謂仁智互見,眾說紛紜。《易經•賁卦》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觀察人文現象,以教化天下。文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即以文化人,這是從文化的功能上來說。胡適有“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之論,這是從其內涵而言。一般人容易將文化與知識的概念相混淆,的確知識是文化的載體。一般而言,有了知識即有了一定的文化,但文化與知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知識是經驗的標化,是實踐中人們獲得的認識和經驗;“文化是一種由精神價值、生活方式所構成的集體人格”(餘秋雨)。文化是抽象的,知識是具體的。文化是對社會利益的規範和調整;知識較為實用和利益,知識需要文化的把舵。知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但是知識不等於文化。
文化有什麼用?復旦大學錢文忠曾經說過:“文化有什麼用?我真的不知道,但沒有文化什麼都沒有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沒有文化,人就沒有精神追求。楊叔子院士指出:“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而沒有科學的人文也是殘缺的人文。”當代教育存在的問題是自然科學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成果,人文科學也沒能吸收自然科學的成果。作為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在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對待人類自身,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
什麼是中醫藥文化?筆者認為,中醫藥文化是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中醫藥是中國人千百年來與疾病作鬥爭的生存技術。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有些人想否定中醫學,從本質上講就是否定中華文化。中醫藥文化的內涵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母體,解讀中醫學對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問題的價值觀念、獨特的認知思維方式、人文精神和醫德倫理等。中醫學經典是中醫藥文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我們要學習、研究、弘揚中醫學經典學術,必須結合對文化母體的審視和剖析,才能真正領會中醫學的真諦。所謂“用文化闡釋醫學,從醫學理解文化”(邱鴻鐘)。
哲學家張岱年說: 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獨特貢獻,一是重視自然與人統一的“天人合一”觀,二是以“和”為貴的人際和諧論。這兩種思想恰恰是中醫學經典在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和影響下形成的最重要的學術思想。
《中華思想大辭典》說:“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中醫學稟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基因,是專門探討人類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內經》沒有明確記載“天人合一”的字樣,但《靈樞•歲露論》提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刺節真邪》:“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於中醫學整個學術體系之中,而當代醫學成就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天人合一”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與《內經》“人與天地相應(參)”思想是源與流的關係,兩者的內涵不盡相同。“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含義是指“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是“一種內心修養理論”。《內經》“人與天地相應(參)”思想是建立在人與天地同源——“氣”基礎之上的,《內經》作者在肯定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前提下,把人體置於“天地人一體”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活動的規律,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合一”“形神一體”內外相應的大系統,這一思想符合系統論的原則,包含了許多科學的元素,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學術特點。
《內經》“人與天地相應(參)”與神秘主義的“天人合一”論和漢代董仲舒“天人感應”論有一定的區別。董仲舒認為的“天”是神學意義的天,即帶有人格意志的、創造及主宰宇宙的“上帝”。“天人感應”論認為天與人可以交相感應。《內經》中的“天”已經完全擺脫了宗教神學的理念,徑指客觀世界的本身,而人是自然的產物。所以《內經》說“人”與“天地”相應,強調“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而“天地”是不能與“人”相應的,其基本意義與“天人感應”論迥然有別。哲學家任繼愈說: 《內經》中某些有價值的思想,和當時的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經常是血肉相連的。科學不斷豐富和鞏固了唯物主義哲學,而唯物主義哲學也經常對科學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關於“和”的思想,《內經》記載很多,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陰陽和,故有子。”“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陰陽別論》:“陰之所生,和本曰和。”《素問•五運行大論》:“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最難能可貴的是《靈樞•本藏》關於“人之常平”(即健康人)的一段描述:“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複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府化穀,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經文中“血和”“衛氣和”可概括人體氣血運行和暢;“志意和”可理解為精神活動正常;“寒溫和”意指人能適應外界寒溫環境。《內經》關於健康的理解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即人體能適應自然環境;心與身的和諧,即生理與心理協調;氣與血的和諧,即人體內環境協調。對和諧的認識和追求,肇始於人的生命過程的本身,以及人的生命過程與自然過程之間那種內在的統一與和諧。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包括人的生命過程)能夠保持和諧狀態,就能生生不息,健康也不例外。
“和為貴”是儒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道德標準以及處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其內涵有二。① “和實生物”: 《周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認為“和”是宇宙的根本狀態,是陰陽運化的最終歸宿。② “和而不同”:“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一。這種多樣性的統一,可以豐富、發展並生成新的東西。“和而不同”是人類的理性大智慧。
中國的哲學智慧,集中體現在一個“和”字上。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質,也是中國哲學和中華文化的...價值標準。中華民族“和”的理念或和諧哲學的實踐意義,在於能夠化解和匡正人類面對的生存和發展這一基本矛盾所引發的各種危機,使其沿著體現“和而不同”的理性智慧的大道前進。西方哲學家羅素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其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是第一位的。”“若能夠被世界所採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和祥和。”
從文化解讀中醫經典的意義有三: 有助於深刻領會中醫學理論的真諦;有助於我們形成中醫學思維的方式;有助於提高中醫人的文化素質。因此,從文化解讀經典,善莫大矣。
四、 從臨床解析經典,用經典指導臨床
中醫學經典是先人們臨床醫療經驗的結晶,離開臨床實踐就無法解析經典的隱奧,立足臨床實踐是研讀中醫學經典的...境界。1911年梁啟超在《學與術》中說:“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嚴複在《原富》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蓋學與術異。學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術者據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學主知,術主行。”古人倡導“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基,亦是知之成;知源于行而成於行。中醫學屬�應用學科,離開臨床應用談醫學,難免空泛。
“《內經》是一部中醫學理論的經典”,這已經是中醫界的共識。我們經過多年的學習、研究、實踐發現,《內經》不僅僅是一部討論中醫學理論的著作,而且其本身的內容還彙集了漢代以前豐富的臨床醫療實踐經驗。在本書整理、研究、編寫的過程中發現,《內經》162篇涉及的病證有500餘個,全書直接以病證名為篇的篇章有40餘篇,加之其他篇章中涉及的臨床醫學內容
占整個《內經》內容的二分之一以上。尤其可貴的是,其中的許多學術原理和醫療經驗,對今天的臨床仍然具有很大的實踐價值。例如,《素問•咳論》不僅對咳嗽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證候分類、傳變規律、治療原則做了系統的闡述,而且提出了“外內合邪”“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的著名論點,對後世解析咳嗽病機、辨治咳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論中對咳嗽採取五臟六腑分證的方法,實為後世臟腑辨證之雛形。再如,《素問•舉痛論》開卷即提出“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的觀點,這不僅揭示了研究世界萬物的重要思維方法,而且提示理論研究必須聯繫臨床實踐;經文對“五藏卒痛”的病機做了高度的概括,立痛證虛實辨證之綱要;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對十四種痛證的鑒別診斷問題,這也許是中醫學中最早的證候鑒別診斷。還如,《內經》曾經採用“人與天地相應”及“陰陽消長”理論對睡眠的生理、失眠等睡眠障礙病證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認為人體陰陽之氣的消長出入是形成正常睡眠—覺醒節律的生理基礎。《靈樞•口問》說:“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同樣的記載還可見於《靈樞•大惑論》:“夫衛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在“人與天地相應”理論指導下,《內經》認為人體衛氣的運行存在著晝夜循環往復的變化節律,白晝衛氣運行于陽經,人體陽氣盛於外,人處於醒寤狀態;夜間衛氣運行于陰經與五臟,陽氣潛降,陰氣主事,人入寐。如果陰陽之氣運行失調可以導致睡眠障礙。《靈樞•大惑論》說:“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臨床上採取調節陰陽升降治療睡眠障礙,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療效。現代睡眠學認為,人的腦部存在著兩個系統,一個促進睡眠,另一個促進覺醒,稱為睡眠與覺醒系統。如果把前者稱為陰,後者稱為陽,那麼陰陽協調則睡眠—覺醒循環正常,陰陽失調則產生睡眠障礙。可見,中西醫關於睡眠—覺醒節律的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述舉例說明,《內經》中豐富的臨床醫學經驗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對現代臨床有很好的實踐價值,《內經》中的臨床醫學是後世中醫臨床醫學發展的根和源。
張從正說“《內經》是一部治病的法書”。其中的意義應該有二,一是說《內經》所奠定的理論體系是指導中醫臨床實踐的圭臬,二是說《內經》本身就是古代醫學家臨床經驗的結晶。千百年來中醫的學術發展史足以證明《內經》的臨床價值,我們今天學習研究《內經》,不僅要領會其提供的理論精華,更應深刻領悟先人們認識世界和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思維方式,而結合臨床實踐是研讀經典的...境界。“經典需要臨床,臨床需要經典”,這是學習、研究、實踐經典的經驗之談。
當前中醫藥的臨床療效不盡如人意,其中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這與臨床中醫師沒有很好地學習、研究、繼承中醫經典有一定關係。前衛生部長張文康曾經說過:“發展中醫學,首先應該繼承中醫藥,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我們的同志不要遠遠地看它一眼,就去評頭品足,說三道四,要認認真真地學習中醫藥,深刻理解它的科學內涵,努力繼承它的精華。”陳竺院士說:“當前要特別強調對中醫的尊重,如果不知道中醫的內涵、優點、精華是什麼,需要改進和改善的部分是什麼,就草率對它下結論,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家應該有的態度。”他又說:“中醫強調陰陽平衡,與現代系統生物學的基本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與現代西方科學講的健康環境因素十分相似;中醫強調辨證施治,與近年來西方醫學中強調為每一個患者找到最適合藥物的藥物遺傳學不謀而合;中醫的複方理論,實際上也是對應著西醫近年來高度重視的各種療法的綜合協同。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中醫藥理論與實踐對當代醫學發展的啟示作用和獨特貢獻,並使之發揚光大。”
如果說《內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那麼其中的基礎理論體系和臨床醫學體系是中醫學的兩朵奇葩。那麼,如何從臨床角度研究《內經》?
1. 用《內經》基本理論指導臨床辨證論治
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陽化氣,陰成形”之說,《內經》作者用此理論詮釋自然現象和人體生理病理。關於陰陽理論在醫學中的應用,闡述最為深刻者,當首推明代醫家張介賓,其曰:“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著有《大寶論》和《真陰論》專題討論陰陽理論及其臨床運用。提出了關於治療陰陽、精氣虛損的精闢見解:“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這些論述可以認為是對《內經》“陽化氣,陰成形”理論的演繹和發展,對於我們今天臨床實踐具有深刻的啟迪。
筆者曾經治療一功能性消化不良案,患者自幼懦弱,身體頎長,皮膚白皙,未診時訴食欲不振,噯氣,腹脹,雖知饑餓,得食早飽,大便不暢,形體消瘦,體質甚差,不耐寒溫,平素易多感冒,經常因病輟學,恙起近兩年,久治罔效。苔薄白膩,脈來細濡。西醫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斷為“胃痞”。投健脾和胃、理氣寬中藥,黃芪、黨參、白術、米仁、茯苓、甘草、制半夏、蘇梗、炙雞內金、枳殼、焦楂曲、制大黃、大棗等。數診之後,證情有所緩解,但稍不慎進食油膩後,證複如故。思《內經》有“陽化氣”之明訓,考慮患者久病中陽不足,“無火無以熟穀”,乃取該法佐以溫暖胃陽之品,補火以生土,化氣促健運。藥用前方加熟附塊、肉桂、蓽澄茄等,數劑後早飽、脘脹、噯氣、隱痛等明顯緩解。繼以前法化裁加減,調治善後,證情基本康復,形體漸豐,神色轉佳,可以勝任學業(王慶其《內經臨證發微》)。
又如,《內經》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認識以藏象學說為核心內容。簡單地說,藏象學說是專門研究“象”與“藏”相互關係的理論。以臟腑為中心,把臟腑與經絡、形體各器官組織,臟腑與精氣神,乃至臟腑與自然、社會環境等有機聯繫起來的。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的藏象學說,一直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鑒於此,有學者提出將傳統中醫的辨證論治改名為“藏象辨證論治”。這一觀點,不僅揭示了藏象學說對中醫辨證論治的臨床指導價值,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與概括了中醫學的學術特色(嚴世芸《中醫藏象辨證學》)。藏象學說肇自《內經》,上述觀點的提出可認為是續《內經》之緒餘。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素問•調經論》說:“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心火亢盛,邪火擾心而可出現神昏譫語;心血不足,可表現為健忘、失眠、多夢等神志症狀。張海峰治一患者,因家庭事故引起精神失常,狂亂不識人,終日打罵,力大無窮,發作近半月,大便數日一行,狀如羊屎,尿轉臊臭,目赤直視,面色紅赤,舌
苔黃褐厚膩而幹,唇焦紫,脈滑數有力。此陽明燥實化火,上擾心神。治以瀉陽明腑實,清心安神。藥用大黃、芒硝、枳實、甘草、石菖蒲、郁金,服2劑得瀉大便七八次,臭穢異常,狂志大減,神志稍清。用前方略減量繼服,證情進一步好轉,繼以育陰清心安神善後15劑,悉如常人(
王琦“王琦臨床醫學叢書”)。
再如《素問•舉痛論》提出“百病生於氣”的觀點,即用“氣”的異常變化概括所有病理現象。誠如張介賓所雲:“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於氣。”(《類經•疾病類》)熊繼柏曾治一情志致病患者,其因患胃痛去某醫院診治,一年輕醫生在其病歷上寫著“肝癌待查”的意見,患者見後,當即癱倒,不能行走,用車接回家後,脘脅疼痛加劇,不進飲食,心悸自汗,四肢顫抖,大小便頻數,如此一周未起。熊氏診之,詢其素無肝病史,捫其脘脅部並無腫塊,且見噯氣等胃病症狀,細審病史,知乃“恐癌”之證。遂以心理撫慰,佐以柴胡疏肝湯合孔聖枕中丹調理,數劑諸症釋然(熊繼柏《熊繼柏論醫集》)。誠如《素問•疏五過論》所指出:“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內經》的這些理論正是後世心理療法的理論導源。
淩耀星運用《素問•湯液醪醴論》“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的經義,提出治癌四原則之一“導”,即思想勸導。強調醫生既要治病,也要治人。人一旦得了癌症,容易憂愁抑鬱,消沉悲觀,這種情緒對疾病的康復非常有害。所以,醫生必須進行細緻的勸導,從醫理上分析他的有利條件,舉些至今存活的有效案例,證明癌是可治之症。以鼓勵其信心,增強其意志,使其在希望中主動配合醫療,充分發揮其意志的作用,從而調動機體內部積極因素,提高治療效果(淩耀星《中醫治療疑難病130例紀實》)。
2. 通過大宗病例回顧性研究驗證《內經》理論
通過大宗病例的臨床觀察,驗證、探討《內經》理論的實質或病證診治規律,也是臨床研究的良好途徑。
例如,田勇等從185例咳嗽治療經驗探討《素問•咳論》“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臨床意義。分析發現,其中屬�肺咳者32例,脾咳者59例,腎咳者75例,心咳者10例,肝咳者9例
。肺咳者用二陳湯加減,脾咳者用保和湯加減,腎咳者用六味地黃湯、金匱腎氣湯加減,心咳者用三子養親湯、二陳湯、生脈散合方加減,肝咳者用龍膽瀉肝湯、瀉白散加減,一般服藥3~15劑,均獲得較好的療效。陳春明根據《內經》脾胃理論治療127例肝內膽管結石,病機主要責之於肝、膽、脾、胃,治療分設和解少陽、清熱排石,健脾和胃、利濕排石,健脾益陰、澄清膽汁,隨症加減
四步。20~60日為1個療程,結果112例排出結石。《素問•奇病論》有“有病口甘者……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的記載,明確指出以蘭草湯治療消渴病。劉宜雲、郭新華以蘭草湯加味(佩蘭、茯苓、山藥、厚樸、蒼術、地骨皮、玉竹)治療濕熱蘊脾型糖尿病27例,45劑為1
個療程。結果: 顯效率48.1%,好轉40.7%。楊志偉運用《素問•痹論》關於“筋痹”的理論,自擬“舒筋蠲痹飲”(白芍、木瓜、甘草、當歸、雞血藤、桂枝、地龍、香附、蜈蚣、牛膝)加減,治療坐骨神經痛63例,結果: 痊癒24例,顯效22例,好轉15例,無效2例。本組病例統計表明,一年四季均可以見筋痹,僅以春季發病率稍高,故認為不必拘於《素問》春季之說。徐金星等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濕勝則濡瀉”的理論,確立除濕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204例。其中寒濕型129例,濕熱型75例。治療基本方: 蒼術、米仁、車前子、防風。濕熱加黃連、白頭翁;寒濕加附子、炮薑;重症腹瀉加米殼。2~5日為1個療程。結果: 痊癒190例,好轉14例
(中華全國內經專業委員會《內經新論》)。
以上舉例說明《內經》理論至今在臨床上仍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每一個臨床醫生必須具備扎實的經典理論基礎,才能提高臨床水平。
3. 用流行病調查方法探討《內經》學術觀點
採用流行病調查方法也是臨床研究的很好形式,其特點是組成研究題目的三個因素——受試對象、處理因素、實驗效應,都是自然界中既有的、
不需要人為地另外施加新的處理因素。對於《內經》臨床研究同樣適合。
例如,葉慶蓮等通過調查廣西南寧30年來的疫情資料,分析五運六氣與發病的關係。依照南寧市1951—1980年法定傳染病發病率,繪出發病曲線圖,根據圖表找出發病高峰年,據發病高峰年的干支,確定中運、司天、在泉、四間氣及運氣相合情況,製成簡表。根據《內經》運氣學說中五運太過不及、司天在泉淫勝及運氣同化異化理論進行比較,結果: 南寧市30年法定傳染病7個發病高峰年,基本符合者6年,不符合者1年,符合率約為86%。可見應用流行病調查方法來驗證運氣理論是可行的。又如,施維群從108例重症肝炎出現的三種危險徵象(嘔吐頻繁、呃逆、便意頻繁)探討《內經》邪正關係及氣機逆亂的病機。研究表明,“三危症”的出現,正是陰陽離決前夕氣機逆亂的臨床標誌,其預後可以《內經》“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上下不並,良醫弗為”“營衛不利,五藏不通則死”來評判,治療應該根據《內經》標本補瀉的原則及早處理。再如,李時樸運用《內經》“腎主骨”的理論,調查了101例頸椎病。結果表明,其中99例X線檢查呈椎體唇樣改變,占98%。按《素問•上古天真論》“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的記載,不論男女均以40歲為限,其中40歲以上91例全部有椎體唇樣改變。說明40歲以上患頸椎病均與腎氣虛有關,《靈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此與頸椎病壓迫椎—基底動脈,造成腦內供血不足,產生眩暈相吻合(中華全國內經專業委員會《內經新論》)。
4. 從古代醫案考察《內經》理論的學術價值
古今醫案是醫家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通過醫案的辨證用藥分析來驗證、探討《內經》理論的學術價值,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例如,王洪圖統計了《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二續名醫類案》《中國現代名醫醫案精華》中涉及睡眠失常的115例醫案,分析各類症狀的用藥規律和治療中五行五臟系統出現的頻率統計,探討五臟與睡眠的關係。統計結果表示,對不寐類治療中脾胃系統出現的頻率...,心系統次之,肝系統再次之,最後是肺腎。說明睡眠與脾胃、心、肝關係最密切,治療不寐必須主要從調節脾胃、心、肝著手(王洪圖《王洪圖內經臨證發揮》)。
要之,中醫經典理論來自臨床經驗的總結與昇華,但歸根結底,學習經典的目的是運用於臨床,通過臨床實踐的檢驗方能體現其學術價值。筆者認為,治經典之學,若實實在在運用於臨床,才能把經典理論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並有所感悟;先哲之理法,若活活潑潑應用於今病,方見生命。若不著邊際,高談闊論,虛無縹緲,除了把經典之學引向空玄之外,則與中醫學術發展無寸補。
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顧問
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慶其

2017年1月

目次

第一篇《內經》文化研究

 

第一章《內經》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2

第一節《內經》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2

第二節《內經》時代的哲學觀念背景5


一、 整體觀5


二、 恒動觀8


三、 辯證觀9

第三節《內經》時代的人文精神背景12


一、 人文精神12


二、 自然精神14


三、 中和精神17
第二章《內經》的文化淵源及價值研究21

第一節《內經》文化內涵探析21


一、 文化的含義21


二、 中醫藥文化及《內經》文化的含義25

第二節《內經》文化淵源探究28


一、 《內經》成書的時代背景28


二、 《內經》文化思想溯源29

第三節《內經》文化價值探討72


一、 為構建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文化
基礎72


二、 直接影響了中醫學思維方法的形成74


三、 百家爭鳴的先秦文化啟迪中醫學術的多學科
發展76


四、 適應和促進未來醫學的發展80

第四節《內經》文化思想引發的思考83


一、 從醫學的特殊性看重視文化的必要性83


二、 作為醫者需要文化的滋養84


三、 中醫人需要文化自覺85

第三章《內經》的自然科學成就86

第一節天文學成就86


一、 宇宙結構觀86


二、 天體運行87

第二節曆法學成就88


一、 授時方法和工具88


二、 季節的劃分88


三、 十月太陽曆89


四、 太陰曆89


五、 陰陽合曆89


六、 五運六氣曆89


七、 九宮八風曆90

第三節地理學成就90


一、 東南為陽,西北為陰90


二、 五方說和九野說91

第四節氣象學成就91


一、 大氣及其運動91


二、 氣候變化91


三、 五運六氣的天氣預測92

第五節物候學成就93


一、 物候週期規律93


二、 歲運與物候93


三、 決定物候變化的因素94

第六節數學成就94


一、 “數”的基本內涵94


二、 《內經》以數學模型建構中醫學理論框架94


三、 度量生數96

第七節金屬冶煉成就96

第八節農學成就97
第四章《內經》“和”思想研究98

第一節“和”的涵義99


一、 “和”義考釋99


二、 “和”的內涵100

第二節先秦“和”思想淵源102


一、 “和”思想產生的社會基礎102


二、 先秦“和”思想述略103

第三節《內經》“和”思想探析114


一、 《內經》天道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4


二、 《內經》天人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6


三、 《內經》人事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8


四、 《內經》生命觀中的“和”思想探析119

第四節“和”思想的評價與反思127


一、 “和”思想的文化價值127


二、 “和”思想的醫學價值128


三、 “和”思想的反思130

附: 《內經》“和”思想在醫療實踐中的豐富與


發展132


一、 仲景之“和”思想及“和”法研究132


二、 仲景後“和法”的流變135
第五章《內經》思維方法研究139

第一節基於日常生活世界的經驗思維139


一、 經驗思維的概念139


二、 經驗思維與《內經》理論體系的建構140

第二節以天人合一為理念的整體思維145


一、 天人合一觀與整體觀145


二、 天人合一觀與方法論146


三、 天人合一觀與價值觀148

第三節著眼於事物關係的關聯性思維150


一、 關聯性思維的產生150


二、 關聯性思維在《內經》中的應用150

第四節以“象”為思維元素的象數思維152


一、 取象思維153


二、 運數思維156

第五節基於基本模式推演的推理方法158


一、 《素問•三部九候論》模式推理159


二、 漢代中醫癲病認知模式160


三、 《內經》理論建構的異級同構模式推演162

第六節富有特色的辯證思維方法165


一、 中和觀165


二、 常變觀165
第二篇《內經》學術
理論研究

 

第一章《內經》學術體系研究170

第一節關於學術體系的爭論170

第二節從方法論研究學術體系的架構171


一、 對《內經》學術體系架構的研究171


二、 探尋《內經》學術體系的特徵172


三、 分析《內經》學術體系的發展173
第二章《內經》陰陽理論研究175

第一節陰陽的淵源175

第二節陰陽的含義研究176


一、 抽象之陰陽176


二、 具體之陰陽177


三、 陰陽二氣178

第三節陰陽理論的內容研究179


一、 陰陽的對立制約性179


二、 陰陽的互根互用性179


三、 陰陽的消長平衡性180


四、 陰陽的相互轉化性181


五、 陰陽的升降性181


六、 陽的主導性182

第四節陰陽理論的應用研究183


一、 人體正常生理及相關方面的應用研究183


二、 疾病狀態及相關方面的應用研究184


三、 養生方面的應用研究186

第五節對《內經》陰陽的評價研究188


一、 合理性188


二、 局限性188

第六節現代科學關於《內經》陰陽理論的
研究189
第三章《內經》五行理論研究191

第一節五行的淵源191

第二節五行的概念192


一、 宏觀的概念192


二、 具體的概念194

第三節五行理論的內容194


一、 五行的性質194


二、 事物的五行配屬195


三、 五行的關係196

第四節五行理論的運用198


一、 解釋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特點及與
自然界的聯繫198


二、 指導臨床診斷、判斷疾病的傳變和預後199


三、 指導疾病的治療200


四、 概括體質類型200

第五節五行與陰陽的關係201

第六節五行理論的評價研究202
第四章《內經》藏象理論研究205

第一節藏象總論205


一、 對《內經》藏象篇章內容的歸類和釋義205


二、 藏象概念的研究206


三、 探討藏象學說的形成206


四、 藏象學說範疇的探討207


五、 藏象理論與哲學的關係207


六、 藏象理論臨床價值研究208


七、 藏象理論的多學科研究209

第二節心藏象研究211


一、 心主神明211


二、 心主血脈214


三、 心之開竅218


四、 心為汗222


五、 心部於表223


六、 心合小腸224


七、 濁氣歸心225


八、 心為噫225

第三節肺藏象研究227


一、 肺主治節227


二、 肺朝百脈228


三、 肺主皮毛230


四、 肺“通調水道”232


五、 肺開竅於鼻234

第四節脾藏象研究237


一、 脾生理病理的研究237


二、 脾藏象理論的實驗研究246

第五節肝藏象研究254


一、 肝藏象的理論研究254


二、 肝臟理論的實驗研究270

第六節腎藏象研究276


一、 腎藏象的理論研究276


二、 腎臟理論的實驗研究288

第七節六腑的研究299


一、 “魄門亦為五藏使”的研究299


二、 “凡十一藏取決於膽”的研究301


三、 《內經》三焦的形態和功能的研究304
第五章《內經》精氣神理論研究308

第一節先秦典籍對《內經》精氣神理論形成的
影響研究308


一、 哲學“氣”理論研究308


二、 精氣學說研究308


三、 先秦“神”義解309

第二節《內經》精氣神內涵研究310


一、 “氣”的內涵研究310


二、 “精”的內涵研究311


三、 “神”的內涵研究312

第三節《內經》精氣神之間的關係研究314

第四節《內經》精氣神理論的應用研究315
第六章《內經》經絡理論研究317

第一節經絡的概念研究317

第二節經絡理論的發生學研究318


一、 經絡理論受古醫經的影響318


二、 經絡理論來源於生活和醫療實踐318


三、 經絡理論受陰陽理論與思維方式的影響318

第三節經絡的實質研究319


一、 經絡與血管319


二、 經絡與神經的關係320


三、 經絡與淋巴的關係321


四、 經絡與內分泌的關係321

第四節十二經脈研究322


一、 經脈命名322


二、 經脈循行322


三、 經脈氣血多少323


四、 經脈功能323


五、 經脈辨證323


六、 經脈病證325

第五節奇經八脈研究330

第六節絡脈研究331


一、 《內經》是絡脈學說形成的標誌331


二、 “絡”的涵義研究331


三、 絡脈的分類研究331


四、 絡脈生理功能研究332


五、 絡脈的循行和分佈特點研究333


六、 絡脈和經脈的聯繫與區別研究333

第七節根結、皮部、經筋、氣街、經別、經水研究334


一、 根結334


二、 皮部335


三、 經筋335


四、 氣街335


五、 經別336


六、 經水336


七、 皮部337
第七章《內經》運氣學說研究339

第一節運氣學說理論及其文獻學研究340


一、 運氣七篇的成書年代340


二、 運氣七篇的學術淵源341


三、 運氣學說的理論淵源342


四、 運氣學說的內涵和實質343


五、 運氣學說的術語和具體理論的研究346

第二節運氣學說的臨床研究354


一、 疾病發病與防治的運氣學研究355


二、 五運六氣對應的發病情況研究360

第三節運氣學說的多學科研究363


一、 天文學363


二、 氣候學365


三、 醫學氣象學367


四、 物候學368


五、 其他學科369

第四節運氣學說的應用與評價372


一、 運氣學說的應用372


二、 運氣學說的評價373
第八章《內經》養生理論研究379

第一節養生概論379


一、 養生的概念379


二、 養生的意義379


三、 養生觀念的文化淵源380


四、 養生與治未病381

第二節養生學說的理論基礎382


一、 衰老是生命的必然過程382


二、 影響壽命的因素383


三、 衰老的機制383

第三節養生的原則386


一、 法天則地386


二、 和為聖度388


三、 形神俱養391


四、 正氣為本393

第四節養生的方法396


一、 調攝精神396


二、 形勞不倦400

 

三、 飲食有節402


四、 起居有常408


五、 養精護腎411


六、 其他保健414
第三篇《
內經》語言
文字及文獻研究

 

第一章《內經》的考證418

第一節成書年代研究418


一、 《內經》主體成書時間418


二、 《素問》《靈樞》成書年代的單獨考證420

第二節書名由來與作者422


一、 書名由來422


二、 作者425

第三節《內經》版本及其源流研究回顧425


一、 版本及其源流研究回顧425


二、 《內經》《素問》《靈樞》的關係427


三、 結論與分析430
第二章《內經》的校勘432

第一節校勘概況432


一、 古人校勘成就回顧432


二、 當代校勘工作總結432


三、 校勘方法研究433

第二節校勘實例435


一、 對校435


二、 本校435


三、 他校436


四、 理校437


五、 四校綜合運用440
第三章《內經》的訓詁445

第一節訓詁概況445


一、 專著述略445


二、 專篇訓解447


三、 爭鳴448

第二節訓詁示例453


一、 因聲求義453


二、 因形索義454


三、 方言證義454


四、 修辭見義454


五、 語法見義455


六、 故訓覓義455


七、 異文知義456


八、 內證尋義456


九、 直訓見義456


十、 通假解義457


十一、 通假與異文證義結合457


十二、 集例見義457


十三、 集例見義與文中尋義相結合458


十四、 考據名物459

第三節校詁結合468


一、 概述468


二、 實例468
第四章《內經》修辭學研究述評472


一、 班兆賢的《內經》修辭研究472


二、 《內經》互文現象研究473


三、 倒置、錯綜、具備以及委婉等修辭研究473
第五章《內經》的語法475

第一節《內經》中的單純詞475


一、 重言詞475


二、 《內經》的聯綿詞479

第二節《內經》的複音詞481


一、 聯合式合成詞481


二、 《內經》同義合成詞常見聚類情況483


三、 《內經》反義合成詞覽要483


四、 《內經》中的偏義複詞484

第三節《內經》詞類的活用485


一、 名詞作動詞485


二、 名詞作狀語486

第四節《內經》虛詞研究487


一、 單音虛詞487


二、 複音虛詞488

第五節《內經》的語句491


一、 使動句491


二、 判斷句492
第四篇《內經》臨床
醫學研究

 

第一章《內經》病因病機理論研究494

第一節發病494


一、 發病的基本原理494


二、 影響發病的因素495


三、 發病的類型498

第二節病因500


一、 病因總論500


二、 六淫505


三、 七情517


四、 飲食失宜524


五、 勞逸失度525

第三節病機531


一、 病機的內涵和病機理論的內容、特點531


二、 臟腑病機536


三、 六氣病機547

第二章《內經》病證研究558

第一節外感病559

一、 風病559

二、 濕病564

三、 熱病566

四、 暑病573

五、 瘧574

第二節內傷雜病580

一、 不寐580

二、 多寐586

三、 頭痛588

四、 眩暈594

五、 偏枯596

六、 痹599

七、 痿606

八、 厥611

九、 痙618

十、 癲狂620

十一、 心痛623

十二、 咳626

十三、 喘632

十四、 嘔吐637

十五、 噦640

十六、 泄瀉641

十七、 腸澼644

十八、 腹痛646

十九、 脅痛650

二十、 黃疸653

二十一、 便閉654

二十二、 積聚657

二十三、 腰痛662

二十四、 水腫665

二十五、 小便病672

二十六、 汗病675

二十七、 消癉680

二十八、 腸蕈684

二十九、 血證686

三十、 蟲病689

第三節婦科病702

一、 閉經702

二、 不孕705

三、 石瘕706

四、 帶下病708

第四節外科病證710

一、 丹胗710

二、 疿疹710

三、 浸淫711

四、 疽711

五、 痔716

六、 疝717

第五節官竅病720

一、 目病類720

二、 耳病類723

三、 鼻病類726

四、 咽喉病類729

五、 口舌病類732

六、 齒病類734

七、 前陰病類735

第三章《內經》診法與辨證研究740

第一節診法研究740

一、 望診740

二、 脈診743

第二節辨證研究748

一、 病因辨證748

二、 氣血辨證748

三、 臟腑辨證748

四、 八綱辨證749

五、 經絡辨證752

六、 體質辨證753

七、 病位辨證753

八、 《內經》論治中的辨證753

第四章《內經》治則治法研究756

第一節
治則研究756

一、 概述756

二、 治病求本757

三、 標本治則759

四、 因勢利導760

五、 三因制宜761

第二節治法研究762

一、 概述762

二、 基本治法763

三、 一般治法767

四、 運氣治法771

五、 五味治法772

第五章《內經》針灸研究775

第一節《內經》九刺法研究775

一、 輸刺法776

二、 遠道刺法777

三、 經刺法778

四、 絡刺法779

五、 分刺法781

六、 大寫刺法782

七、 毛刺法782

八、 巨刺法783

九、 焠刺法785

第二節《內經》十二刺法研究789

一、 齊刺法790

二、 短刺法791

三、 傍針刺療法793

四、 浮刺法795

五、 偶刺法796

六、 揚刺法798

七、 贊刺法800

八、 報刺法802

九、 直針刺法804

十、 陰刺法806

十一、 輸刺法806

十二、 恢刺法807

第三節《內經》五刺法研究812

一、 半刺法812

二、 豹文刺法815

三、 關刺法817

四、 合穀刺法819

五、 輸刺法823

第四節《內經》刺禁研究827

一、 部位禁刺827

二、 操作禁刺829

三、 時間禁忌829

四、 病者刺禁830

五、 穴位禁刺830

第五節《內經》艾灸法研究834

一、 操作方法834

二、 注意事項836

三、 臨床應用839

第六章《內經》其他療法研究844

第一節砭石療法844

一、 操作方法844

二、 注意事項845

三、 臨床應用845

第二節導引療法846

一、 操作方法846

二、 注意事項847

三、 臨床應用848

第三節按蹻療法850

一、 操作方法850

二、 注意事項851

三、 臨床應用853

第四節放血療法854

一、 操作方法854

二、 注意事項855

三、 臨床應用855

第五節醪酒療法856

一、 使用方法856

二、 注意事項857

三、 臨床應用857

第六節情志療法858

一、 祝由法858

二、 勸說開導法859

三、 以情勝情法860

四、 順情從欲法861

五、 習見習聞法861

六、 暗示轉移法862
第五篇《內經》多學科研究

 


第一章《內經》所記載的天文學知識866

第一節《內經》關於宇宙模式的認知866

第二節《內經》對天體運動的認識及與人體
週期的關係867

第三節《內經》陰陽五行理論的天文學背景868

第四節《內經》中的天文曆法869
第二章《內經》地理環境與醫學關係的研究871

第一節地理環境與氣候的關係871

第二節地理環境與體質的關係872

第三節地理環境與藥性873

第四節地理環境與發病的關係874

第五節地理環境與治療的關係875

第六節地理環境與壽命877

第七節地理環境與飲食營養877

第八節地理環境與情志的關係878

第三章《內經》氣候氣象學與醫學關係的研究879

第一節《內經》對於氣象的相關論述879

一、 《內經》對於季節氣候的劃分879

二、 《內經》對氣象形成的認識880

三、 《內經》對天氣規律的認識880

第二節氣象對人體的生理影響881

一、 四時氣候變化對臟腑生理活動的影響881

二、 四時氣候變化對氣血及脈象的影響882

三、 水液代謝與四時氣候的關係882

四、 經絡與氣象883

五、 晝夜晨昏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的關係883

第三節氣象與發病的關係884

一、 六淫與發病的關係884

二、 疾病發生的季節傾向性885

三、 特殊天氣變化對疾病的影響885

四、 晝夜晨昏變化與疾病的關係886

五、 不同地區的氣候類型與疾病886

第四節氣候變化與預防治療的關係887

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887

二、 用寒遠寒,用熱遠熱888

三、 針灸與四時氣候變化的關係888

第五節氣象與養生的關係889

一、 防重於治889

二、 順應自然規律889

第四章《內經》中時間與醫學的關係研究891

第一節時間生理學891

第二節時間病理學893

第三節時間診斷學894

第四節時間治療學895

一、 治療原則895

二、 治療方法895

第五節時間養生學897

一、 依腎氣、腎精之盛衰而養897

二、 順四時而養897

三、 順晝夜消長而養897

四、 順應四時節律進行食療897

第六節《內經》時間醫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898

一、 五運六氣學說898

二、 子午流注學說898

三、 張仲景
的時間醫學899

第五章《內經》中的體質學研究901

第一節體質的概念和形成因素901

一、 先天因素902

二、 後天因素902

第二節《內經》體質的分類905

一、 五行分類法905

二、 陰陽分類法906

三、 體型分類法906

四、 心理特徵分類法907

第三節體質與發病的關係908

第四節體質與辨證的關係909

第五節體質與治療的關係910

一、 因人施治910

二、 因地區差異施治911

三、 因時制宜911

第六章《內經》中的數學與醫學關係的研究913

第一節“數”的基本內涵913

第二節《內經》的數學模型914

一、 五行模型914

二、 陰陽模型914

三、 八卦模型915

四、 河圖與洛書模型916

五、 九宮八風模型916

第三節《內經》中的數學與病理生理917

一、 五行生成數和五臟的生理特點及用藥
原則917

二、 人體模型919

三、 《內經》中的數學與治療920

第四節《內經》對數學的發展921

一、 九宮八風圖921

二、 五運六氣說922

三、 靈龜八法說922

第五節《內經》
數學的現代研究923

一、 五行方面923

二、 陰陽方面923

三、 陰陽五行方面923

第七章《內經》心理學思想研究925

第一節《內經》心理思想的理論基礎925

一、 形神合一925

二、 神髒相關926

三、 氣機運動926

四、 心主神明926

五、 七情學說926

第二節《內經》關於心理的人格分型927

一、 陰陽五態分類法: 品德心理類型927

二、 智愚兩類人928

三、 陰陽二十五人: 性格類型928

四、 重陽等五類人: 氣質類型929

五、 明目者等八類人: 能力類型930

六、 勇怯兩類人: 自我控制類型930

第三節《內經》心理與發病的論述931

一、 情志過激是致病的主要因素931

二、 社會因素與心理疾病發生的關係931

三、 不同的人格體質發病的傾向性932

第四節《內經》心理治療種種932

一、 祝由法(移精變氣法)933

二、 暗示療法933

三、 言語開導法933

四、 驚者平之法934

五、 情志相勝法934

第五節《內經》心理的衛生保健935

第八章《內經》社會醫學思想研究937

第一節《內經》的社會文化思想937

一、 《內經》所反映的社會信仰937

二、 不同民俗和地域對人體的影響938

三、 服飾衣著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938

第二節社會政治形態與疾病的關係939

第三節社會經濟狀況與發病939

第四節社會性別及性格視野下對人的考察
研究940

一、 男女生理方面的差異940

二、 陰陽學說與性別940

三、 《內經》理想人格的模型分析941

四、 《內經》的房事養生教育思想942

第五節《內經》的社會教育思想研究942

一、 《內經》健康教育思想942

二、 《內經》的醫學教育思想943

第六節社會階層與發病945

第九章《內經》生態醫學思想研究947

第一節生態學思想研究947

第二節生態哲學思想研究947

第三節生態醫學思想研究948

一、 生態醫學思想鉤玄948

二、 對新醫學模式的啟發948

三、 生態醫學思想在實踐中的探索948
第六篇內經教學研究

 


第一章內經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952

第一節內經課程教學發展沿革952

一、 近代民辦中醫學校創辦及其內經課程
開設953

二、 高等中醫學院初創時期的內經教學958

三、 高等中醫學院恢復招生後的內經教學961

四、 高等中醫教育改革發展階段的內經教學962

第二節內經課程教學實踐與思考967

一、 學習內經等中醫經典課程的必要性967

二、 內經課程設置的不足969

三、 不同編寫體例的《內經》教材的比較971

四、 教好、學好內經課程的條件973

第三節構建新型內經課程教學模式的設想975

一、 以內經為核心課程群的教學安排975

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入內經課程教學的
設想978

附: 《內經》課程教育教學改革論文目錄981

第二章內經專業研究生與學位教育改革和發展989

第一節內經專業研究生與學位教育發展
沿革989

第二節內經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和培養

方案990

一、 著重於提高中醫學理論和繼承中醫臨床
經驗990

二、 著重傳統與現代結合990

三、 培養目標和方案的變革990

第三節研究生《內經》教材與課程建設992

一、 教材建設992

二、 課程教學改革992

第四節內經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及

分析994

一、 學位論文年度分佈994

二、 學位論文的基本情況994

三、 分析與思考996

第五節內經專業方向研究生與學位教育未來
發展的幾點想法998

一、 注重對中醫經典傳承能力的培養998

二、 加強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能力的提高998

三、 加強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998

四、 提高基礎研究生待遇,拓寬就業渠道,吸引
優質生源999

五、 進一步落實導師負責制,提高指導水平999

附1: 內經專業學位論文一覽表1000

一、 碩士論文一覽表1000

二、 博士論文一覽表1010

附2: 內經專業研究生與學位教育改革的論文
目錄1012
第七篇《內經》著作研究

 


第一章《內經》教材1014

黃帝內經分類講義1014

內經知要講義1014

靈素生理新論1014

內經講義1014

內經講義1014

內經1015

內經綱要1015

內經學講義1015

秦氏內經學1015

內經入門1015

內經難經1015

民國廣東光漢中醫學校講義•內經1015

內經生理學1015

新國醫講義教材•內經病理新論科、望色科、

聞聲科、問症科(合訂冊)1016

內經講義1016

時氏內經學1016

內經輯要1016

內經教學參考資料1016

內經講義1016

內經知要通俗講義1016

內經摘要語釋1016

內經綱要1017

內經講義1017

內經講義1017

內經中級講義1017

內經實用概要1017

內經講義1017

內經選讀1017

黃帝內經概論1018

黃帝內經類編1018

內經講義1018

內經講義1018

中醫學多選題題庫•內經分冊1018

內經題答1018

中醫難題百題解•內經分冊1019

中醫自學叢書•內經1019

黃帝內經導讀1019

內經講義1019

內經講析1019

內經精義1019

古典醫著•內經類編1019

黃帝內經靈樞經析義1020

《內經》導讀1020

內經習題集1020

內經選讀考試題解1020

內經選讀(十五~十二五規劃教材)1020

內經1020

內經教程1021

黃帝內經專題研究1021

內經講義1021

內經選讀圖表解1021

內經學1021

內經1021

《內經》學術精粹析要1022

內經筆記1022

內經選讀(案例版)1022

內經精讀1022

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1022

內經理論臨床應用1023


第二章《內經》校注1024

素靈新義1024

廣注素靈類篡約注1024

評注黃帝內經1024

素問痿論釋難1024

內經素問目錄注解1024

黃帝內經太素補注1024

內經素問校義1025

讀內經記1025

素靈輯粹1025

內經讀本1025

黃帝內經素問1025

內經精粹便讀1025

黃帝內經素問注解1025

素問節選讀本1026

素問紹識1026

素問識1026

內經知要淺解1026

靈樞識1026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1026

靈樞經白話解1027

靈樞經語釋1027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1027

內經摘要白話解1027

靈樞經(校勘本)1027

內經釋義1027

內難經選釋1027

內經針灸類方語釋1028

內經新識1028

黃帝素問直解1028

內經選釋1028

素問今釋1028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1028

黃帝內經素問校釋1029

《黃帝內經•素問》選注1029

靈樞經校釋1029

素問注釋匯粹1029

素問玄機原病式新解1029

內經析疑1029

黃帝素靈類選校勘1029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1030

中醫學解難•內經分冊1030

新編黃帝內經綱目1030

黃帝內經素問1030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1030

素問校勘記1030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第三版)1030

素問補識1031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1031

評析本白話黃帝內經1031

內經靈素考1031

內經方集釋1031

內經知要補注語譯1031

內經•素問疑難問題助讀1031

黃帝內經(附白話全譯)1032

白話黃帝內經1032

黃帝內經: 白話全譯1032

素問1032

素問釋義1032

素問若干篇章注證發微1032

內經疑難解讀1032

白話通解黃帝內經1032

內經知要白話解1032

《素問》全元起本研究與輯複1033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1033

靈樞經直譯1033

素問考注: 附四時經考注(上)1033

讀素問臆斷1033

黃帝內經素問譯注1033

黃帝內經•靈樞譯注1033

黃帝內經•素問譯注1033

黃帝內經集解1033

素問次注集疏(上)1034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1034

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1034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1034

活解黃帝內經•素問篇1034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上)1034

素問通檢1034

素問釋義(上)1034

《黃帝內經太素》新校正1035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1035

黃帝內經素問原文1035

全注全譯黃帝內經(上、下)1035

黃帝內經白話精解1035

黃帝內經素問考證新釋1035

《黃帝內經》通釋1035

黃帝內經•靈樞譯注1035

黃帝內經1036

黃帝內經素問校補1036

黃帝內經白話詳解1036

素問白話解讀1036

靈樞經白話解讀1036

《黃帝內經》三百解1036

黃帝內經素問1036

黃帝內經素問譯注1037

新刊黃帝內經靈樞1037

《黃帝內經•靈樞》注評1037


第三章《內經》研究專著1038

黃帝內經太素診皮篇補證1038

內經存粹1038

新內經•第一集新素問1038

新內經•第二集新靈樞1038

黃帝太素人迎脈口診補證1038

靈素五解篇1038

靈樞內經體用精蘊1039

內經通論難經通論1039

靈素商兌1039

醫經輯要1039

內經分類病原1039

素問選講1039

內經藥瀹1039

內經研究之歷程考略1039

內經類證1039

靈素藥義1040

內經摘要類編1040

靈素氣化新論1040

內經病機十九條之研究1040

群經大旨•內經1040

內經方集釋1040

內難概要1040

內經提要讀本1041

內經類要1041

新內經1041

內經學1041

素問學1041

內經靈素類纂講義1041

靈素階梯1041

內經理論體系辨析1041

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1042

內經類要1042

《內經》研究論叢1042

《內經》辯證法思想研究1042

黃帝內經文句索引1042

黃帝內經書證1042

內經氣學概論1042

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1043

內經辨惑提綱1043

靈樞經脈翼1043

黃帝內經專題研究1043

黃帝內經心理學概要1043

內經類證論治1043

內經要覽1043

內經病證辨析1044

《內經》多學科研究1044

內經與臨證1044

內經語言研究1044

黃帝內經箴言錄1044

內經理論體系綱要1044

黃帝內經與運氣的推算1044

黃帝醫術臨證切要1045

內經選注圖解1045

內經基礎理論的讀書隨筆1045

內經答難1045

內經理論精要1045

黃帝內經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1045

內經病候類詮1046

《內經》病機十九條辨析1046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1046

中國醫學大成: 第一冊(內經分冊)1046

黃帝內經心悟1046

黃帝內經: 藥理與事理相合、醫法與心法


不二1046

醫學聖典: 《黃帝內經》與中國文化1046

傳世名著百部: 第五十三卷(黃帝內經)1047

黃帝內經臨證指要1047

黃帝內經中的人天觀1047

黃帝內經太素研究1047

黃帝內經: 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1047

《黃帝內經》病
證與臨床應用(外感病證


部分)1047

《黃帝內經》白話釋譯1048

內經病理學1048

曾國藩內經1048

黃帝內經哲學思想探究1048

黃帝內經養生長壽精粹1048

論內經風病學1048

內經方法與精義1048

中醫理論範疇: 黃帝內經建構中醫理論的
基本範疇1048

《黃帝內經》新纂1049

漫畫黃帝內經素問•病理卷1049

漫畫黃帝內經素問•經穴臟腑卷1049

漫畫黃帝內經素問•入門養生卷1049

漫畫黃帝內經素問•診斷卷1049

漫畫黃帝內經素問•治療卷1049

黃帝內經(3集)1049

靈樞經新識1050

內經生態觀1050

《內經》選背1050

圖解黃帝內經靈樞1050

黃帝內經養生圖典•素問篇1050

黃帝內經1050

《黃帝內經》告訴了我們什麼1050

黃帝內經養生圖典•靈樞篇1050

黃帝內經素問探源1051

《黃帝內經》與養生保健1051

黃帝內經養生論1051

《黃帝內經》補法治療寶典1051

《黃帝內經》飲食養生寶典1051

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1051

黃帝內經文獻研究1051

黃帝內經二十五音頻率分析及圖譜1052

黃帝內經素問臨床解讀1052

黃帝內經:“三才合一”整體思想研究1052

黃帝內經釋難1052

內經緯讀1052

黃帝內經1000問1052

內經的思考: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世紀


解讀1052

黃帝內經與中醫現代臨床1053

黃帝內經臨證指要•藏象篇1053

內經學術精粹析要1053

王洪圖內經臨證發揮1053

黃帝內經靈樞經1053

內經針灸知要淺解1054

中醫四部經典解讀•黃帝內經讀本1054

黃帝內經素問新編1054

《黃帝內經》與中醫現代臨床1054

靈樞研究集成(上、中、下卷)1054

內經臨證發微1054

內經答問1054

細說黃帝內經1055

醫道求真: 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研究1055

換個方法讀《內經》1055

黃帝內經現代釋用手冊1055

五臟相音
1055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1055

黃帝內經1055

黃帝內經話養生1056

程明倫講《黃帝內經》1056

黃帝內經•靈樞1056

黃帝內經•素問1056

黃帝內經解剖1056

黃帝內經理論圖表新解及專病專方秘傳1056

何平叔解讀《黃帝內經》古中醫學的人體

疾病觀1056

《黃帝內經》理論圖表新解及專病專方秘傳1057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1057

黃帝內經——氣觀念下的天人醫學1057

內經1057

黃帝內經•靈樞臨床解讀1057

圖解讀懂黃帝內經: 回歸中國傳統醫學的

第一經典1057

《黃帝內經》書名與成書年代考證1057

圖解黃帝內經1058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圖典1058

黃帝內經: 面部診治術解密1058

黃帝內經養生全集1058

黃帝內經養生經1058

《黃帝內經》修辭研究1058

黃帝內經養生堂1058

析經解案《難經》《內經》理論與臨床1058

《黃帝內經》中的長壽之道1059

內經針灸類方與臨床講稿1059

黃帝內經筆記圖解1059

黃帝內經與疾病預測1059

黃帝內經(全彩精華版)1059

解密心肝肺: 《黃帝內經》五臟探幽1059

黃帝內經1060

 

熊繼柏講《內經》1060

圖解黃帝內經全集1060

黃帝內經智慧養生1060

黃帝內經概論: 溫熱論新編1060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養生法——藏在經絡裡的

養生智慧1060

藥物療法: 《黃帝內經》療疾方法1061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1061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1061

內經臨床運用1061

解密脾腎: 《黃帝內經》五臟探幽1061

精神療法: 《黃帝內經》療疾方法1061

初學《內經》400問1062

《內經》學術研究基礎1062

內經臨床精要1062

內經臨床發揮1062

針灸療法: 《黃帝內經》療疾方法1062

內經臨床醫學1062

黃帝內經研究集成1063

《素問》評譯1063

珍藏經典•黃帝內經1063


第四章《內經》工具書1064

黃帝內經大詞典1064

黃帝內經章句索引1064

內經虛詞用法簡表1064

內經詞典1064

黃帝內經詞典1065

實用內經詞句辭典1065

《黃帝內經》研究文獻索引1065

第五章《內經》講稿1066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1066

王洪圖內經講稿1066

淩耀星內經講稿1066

王慶其內經講稿1066

 

第六章《內經》外文譯本1068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1068

The Yellow Emperors book of 

Acupuncture1068

《內、難全集》1068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1068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1068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1069

吳景暖本《靈樞》1069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黃帝內經•素問》述評本)1069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 — Basic Questions1069

A Dictionary of the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內經素問詞典》)1069

Huang Di Nei Jing —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1069

Ling Shu Acupuncture1070

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1070

Huang Di Nei Jing: A Synopsis with 

Commentaries(《內經知要》釋注)1070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2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