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滿額折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60 元
優惠價
9050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被視為『日子』的東西,卻不計一切地,義無反顧地向前飛逝而去,就像是火車站那向前開去的火車,就像是春天街巷裡刮起的風沙,就像是夏天西下窪子的火燒雲,就像是秋天東鹼泡子蘆花上飛過的大雁,就像是冬天漫天飛舞的大雪和那堆起來的胖墩墩的雪人,駛去了,刮過了,散開了,飛離了,溶化了,不留一絲兒的痕跡,但卻是真真切切地發生過了。」──《在這迷人的晚上:大時代的小城故事 1935-1978》

在這本紀實小說中,作者以細膩入微的素描筆法,再現了中國東北鐵道線上一座普通小城的歷史光景,描繪了小城中形形色色的市井小民與宏偉的平凡人生,反映了中國東北從滿洲國至後文革時期以來半世紀的變遷跌宕。在那風雨飄搖的往昔,小城的人們歷經了大日本帝國、國民政府、滿洲國及共產黨的治理,他們日常所見的地貌風景,他們心中所懷的殷切盼望,皆在作者如詩如畫的歷史紀錄下,被賦予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本書特色 

※一座居住了漢人、蒙古人、滿人、高麗人和日本人的小城,一段跨滿洲國、民國與中共的四十年傳奇。

※這是一本不尋常的「素描」書。透過作者細膩的文筆與鉅細靡遺的觀察,追憶一座小城的似水年華,再現一段充滿生命的逝去時代。

作者簡介

馬文海

美籍華裔舞臺設計家,插圖畫家,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院(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戲劇系終身教授。畢業於中國中央戲劇學院及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曾任教於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香港演藝學院、中國中央戲劇學院及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著有Scene Design Rendering and Media (Focus Publishing, USA) 及為多部兒童繪本繪製插畫,並在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臺灣、印尼等地為多種戲劇、歌劇、音樂劇設計布景及服裝。其散文曾多次在臺灣《中央日報》副刊以筆名「小木」發表。

序 

深夜花園裡四處靜悄悄
樹葉也不再沙沙響
夜色多麼好
令我心神往
在這迷人的晚上

──蘇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米哈伊爾•馬都索夫斯基作詞,瓦西里•索洛維約夫•謝多伊作曲。

目次

楔子 我們的城
第1章 正陽街
第2章 東南拐之夜
第3章 雨中的小城
第4章 張監督的故事
第5章 義順記理髮店
第6章 齊畫匠的故事
第7章 菜園子
第8章 變異中的小城
第9章 藝術劇院
第10章 中央街
第11章 電影院
第12章 過年
第13章 濛濛的影像
第14章 蹓躂
第15章 夏天過去了
第16章 文化館
第17章 「南頭」的人們
第18章 院子
第19章 小城的四季
第20章 嚴冬
第21章 火燒雲
第22章 北京有個金太陽
第23章 遊街
第24章 邵大舌頭飯店
第25章 牛棚
第26章 月黑風高的夜晚
第27章 在這迷人的晚上
第28章 黑色的盤子
第29章 驛站的故事
第30章 早晨
後記

書摘/試閱

【楔子:我們的城 Prologue: Our Town】

「康德七年」,民國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

我們的這座小城,座落在中國的東北部,地跨東經一二二度五九分至一二四度,北緯四六度一三分至四七度一○分,早時也叫滿洲和關東,小城的名字我故意隱去不提,因為它的名字在我們中國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實在是名不經傳。此外,我不想讓人覺得,這城裡的故事,已經發生過的,正在發生的,還有將要發生的,會和讀者自己的經歷有太多的相似。但是就算是有,那也是純屬巧合罷了。
這小城不大,它呈出一個大體的長方形,若準確地說,它的南北長五華里,東西長兩華里。它四圍被土砌的城牆嚴嚴實實地圍了。這城牆六尺多高,上窄下寬。城牆的外頭,還有一條護城壕,也是六尺多深。這一牆一壕加在一起丈二有餘,看起來有些險要。遠觀上去,城牆的垛口巍巍襯在藍天之上,還真有點像秦始皇修的萬里長城吶。然而,這仍然是「擋君子不擋小人」,對於那些飛簷走壁的竊賊,或者流躥於鐵路沿線東的托力河「河套」,以及沿線西「老錢櫃」一帶的鬍子綹子,譬如那頗有些名氣的「老來好」,「十八省」和「大老疙瘩」,偶爾間越壕翻牆,訪問一下這繁華的小城,應該不算是甚麼難事。然而,比起深山老林中的慣匪惡盜,這些平原上的小股綹子就有些小打小鬧,小巫見大巫了。
這城牆共計設有七個城門,其中的五個是長方形的,正面牆上有五個垛口。另外的「中央門」和「小東門」是便門。中央門通往火車站,是為了便於上下火車,它連結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常常令人嚮往。小東門靠近城裡赫赫有名的張監督的房子,大抵是為了張監督的方便。「小西門」則近醫院,卻是人們輕易不願光顧的地方了。
城裡的交通其實是十分地便捷。那是因為它實在是很小,你自己的兩條腿,就是你的車,你的馬。你走在路上,蹓躂蹓躂,就出了城門。當然,進出城門是要出示那滿文日文的黃布皮面的身分證「國民手帳」的。
每一個城門都設一處警察分駐所把守,每一個分駐所設警察三四人。老百姓把這些警察叫作
「皇帝陛下的警察官」。也有人在背地裡叫他們「黃狗子」。他們上著黃呢軍衣,下著黃呢馬褲,頭戴大蓋帽,帽子邊圍了一圈兒白帽帶,肩章也是白色的,加了金線。帽子前面綴了「紅藍白黑黃」五角帽徽,內挎短嘴匣槍和警繩,外挎腰刀,竟也有些威風。
小城的「東門外」再往東,除了住著的十來戶高麗人家,多以開高麗冷麵攤和兼賣狗肉為
生,就基本上沒有居民住戶,是脫坯場和臭名昭著的亂屍崗子。那裡還有一個水泡子,叫「東鹼泡子」。那泡子周圍是一片濕地,生長了蘆葦,野草,蒲棒和馬蘭,也常有仙鶴,大雁和別的甚麼野鳥在這泡子的上空飛來飛去。小城裡的每一天,就是從這裡的日出開始。每逢晴朗的早晨,東鹼泡子水面上的太陽就射出了萬道金光,把這小城從它那混混沌沌的睡夢中喚醒。
城牆內的西南角,地勢偏高,這裡人煙稠密,人稱「西南崗子」。「南門外」,則有一個蒙
古屯子,稱「敖旱套堡」,住了大戶「崔」姓及其他二十多戶蒙古人家。再南下去,有一個大泥坑叫「龍坑」。據說有一年天旱,「龍王爺」派了一條龍來施雨,這龍就曾在那裡盤臥休憩,留下的一團團凝固了的白色泡沫,就是這龍曾經光臨過的憑據。小城的人們後來在「東大廟」加建了一座「龍王廟」以資紀念。也許是人們送去的伙食不夠稱心如意,那五彩的泥塑「龍王爺」怒目圓睜,雙唇緊閉,不友好地瞪著上香的人們,常常把小孩子們嚇得往大人們身後躲藏。
「西門外」有幾十戶人家,都是些鐵路上的員工家眷。這鐵路在民國十五年開通,從洮南通到昂昂溪,叫「洮昂線」,先是由「中東鐵路公司」管轄,繼而由「中東鐵路株式會社」接管。「洮昂鐵路」的西邊,是一片窪地,叫「西下窪子」。綠油油的莊稼,苞米,大豆,高粱,把這西下窪子妝點了,覆蓋了。遠遠看得見的乾德門山不高,卻顯露出了一種沉著和矜持。夏天日落後的傍晚,這裡的火燒雲就格外地絢麗。那些紅彤彤金燦燦的雲化作或牛或馬,或犬或羊,或雞或鴨,在這西門外西下窪子和乾德門山的上空追逐嬉戲著,小城裡的每一天,就是在這裡的日落和火燒雲中結束。
「北門外」,有幾家菜園子,諸如萬家菜園子和劉家菜園子。北門外雖然並不遙遠,但那裡人煙稀落,被小城的人們稱作「北頭」,就好像是在說「北極」。若聽到誰在說「家住北門外」,就好像是這人悠揚地唱起了「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一樣,頓時就生出了一種距離。北門外的住民,雖然靠近「電燈工廠」,卻仍然點著洋油燈,喝著笨井水,完全同隱居在鄉間一般。
這座小城裡的人們把發電廠稱作「電燈工廠」,無形中增添了一種樸實的親切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樣的電力只是為電燈而發。實際上,小城裡的人們甚至還因為自己也有了「電」這種東西,而時常生出一些自豪吶。只不過這一一○伏的電力常常是不夠強勁,一百萬瓦的電量也遠遠不敷使用,以至鬧得常常停電,而點電燈的人家也為數不多,故而洋油燈和洋蠟是必備無疑的。洋油是新鮮玩意兒,洋蠟卻是奢侈品,通常要挨到過年,才捨得在祖先的牌位前擺出一對,年三十傍晚點上,還沒等燒完兩指高,就「噗」地一口吹熄了,而到了初五的下午,這些洋蠟,還有蠟臺香爐甚麼的就統統收起,留到明年的這個時候再用。就這樣,一對紅色的洋蠟,大多的人家,可以用滿十年,可見小城人們的勤儉美德之一斑。
小城周邊的鄉間,有許多的村落,則多以蒙古語命名。這些蒙古語的村名,聽起來就很有趣,說起來就很文雅。
比如有一個村兒,叫「綽爾等」,意思是「馬尾狀的地方」。比如「特克吐」,那是「好打誤的地方」。比如「哈拉乾吐」,就是「杏樹疙瘩」。比如「哈拉火燒」,是「黑色山嘴子」,「巴拉嘎臺」是「生長柳條的地方」,「鬧爾基」,那裡「盛產蔬菜」,「七克吐」,那裡「多長穀莠子」,如此等等,不勝枚舉,不一而足。
而漢人或滿人們給自己村落起的名字,卻相對來說多了幾分隨意和幽默。「隨意」就是「信手拈來」,「幽默」就是「逗樂子」。雖然「幽默」一詞,那時還沒有人從林語堂先生那裡正式引進過來,這裡的人們還是老早就有了這樣「信手拈來」的「幽默感」了。
比如小城不遠的鄉下地方,有一個屯子,沒有地名。後來有一天有個人要去那個地方,別人問,你這是去哪嘎噠,答曰,我就去那嘎噠,那嘎噠有個老張家,院門口拴了頭大灰驢子。人們就開始把這屯子叫作「張大灰驢子屯」,那驢子姓了「張」,那屯子就姓了「張大灰驢子」。後來有私塾的先生說這「不夠文雅」,倒不如叫「張大灰屯」。屯民們一聽,覺得有點道理,於是再問起來「你住哪嘎噠」,答曰「張大灰」,這就文雅得多了。
這小城和小城的四圍也有河有江,有山有崗。河有「東河」,河裡的魚鮮美無比。江有「嫩江」,上有一座大鐵橋,叫「江橋」。山有「東山」和「乾德門山」,稱其為山,實則為丘,是斷斷無法同著名的「三山五嶽」相提並論的。崗則有「東南崗子」,「西南崗子」,也就是平地上隆出的一個坡來,是人們打柴火的地方。
所謂的「官家」,也就是統治機構,有倒是有的,比如「城公署」,「協和會」,「警察署」,還有法院和監獄,只是這些地方與老百姓的關係遙遠,就被避而遠之,不去理會了。
這小城住了漢人,蒙古人,滿人,高麗人和日本人,有人口大約一○四三○二,這是五年前的統計。能來到這北方偏遠小城的西洋人屈指可數。人們還記得的,就只有天主堂的瑞士神甫高輔文了。高神甫留了一把雪白的鬍鬚,常常穿了當地「滿洲人」窩窩囊囊的棉袍子和「氈疙瘩」鞋,若不是那掛在襟前的黑木十字架,咋一看,還以為是「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的百圓大鈔「老頭票」,那上面的白鬍子老頭兒走了出來吶。除了他那怪腔怪調的「滿洲話」令人啼笑皆非外,高神甫倒是十分和藹可親,溫文爾雅。他住在「天主堂」那兩間青磚房的後間,甘願於節衣縮食的清苦生活。省城教區的主教瑞士人英賀甫也常派瑞士人巴利德神甫來小城協助,在西門裡開辦了「啟明初高級小學校」,頗受小城人們的敬重。
日本人是有的,卻並不多見。對於這些日本「東洋鬼子」,只要在街上相遇,人們便會屏息快步,視而不見之。北門以內,有個「建國神社」,坐北朝南,「人」字形的房架,另有一個三根檁木釘成的紅漆木頭門拱。據說那「神社」裡頭藏了寶劍和樹葉,稱之為天照大神。每年逢九月十五,便由「城公署」和「日滿親睦會」在此共同舉辦盛大的「日本承認滿洲國」紀念會,高搭牌樓,演劇,演講,夜晚還要舉行燈火遊行,更有十幾個日本浪人,只穿了三角褲衩子,輪流擡著四五米大的木桶,遊街串巷,間或地喊著「噯哮噯哮」,稱之為「狂歡」和「慶祝」,把四鄰的狗們嚇得狂吠不已。
除此之外,若非那「北門外」偶爾處決了甚麼命犯,或者是那高高聳立著的塔樓子發出了嗚嗚咽咽的火警警報聲,會引來差不多全城的人去參觀議論,便沒有甚麼別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了。
一言以蔽之,這小城大抵平坦,平凡,平靜,像是一隻「平坦的盤子」。
小城的街道屈指可數。兩條有名的大街,一條南北大街叫「正陽街」,另一條東西大街叫「中央街」。這兩條街呈「丁」字形,中央街短,正陽街長。還有一條街叫「坤順街」,這條街街口處,除了一個電話局,那座日本小洋房,兩三家糧棧和油坊,一家大車店「張家店」,一家小樓「博施醫院」,就沒有其他的買賣了。另外諸如「大十街」,「小十街」,還有「震明街」,「民康街」,這些街名就不大被人們記得起。至於那些大小胡同,諸如「從義胡同」,「和平胡同」,「升平胡同」,「尚忠胡同」,「忍讓胡同」,「永安胡同」,「民康胡同」,「西北隅新發胡同」,名兒是有了,卻大抵叫也沒有叫過幾回,或者聽也沒有聽說過,就被人們忘卻了。
這小城的氣候四季分明,唯一的缺憾是春季的風沙太大,於是便生出了一種特別的眼鏡叫「風
鏡」。這風鏡很有幾分紳士和摩登。男人們戴了這風鏡,鼓鼓的,像那菜地裡的蟈蟈。女人們戴了這風鏡,頭上還要包裹一層透明的紗巾,紅的綠的,像那籬笆上飛舞的蝴蝶。
對付風沙,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灑水。正陽街上每一個門市的前面,都擺了一口大水缸,這些水缸也有用火油桶代替的,那上面還寫著「美孚行火油」或是「亞細亞火油」的字樣。春夏秋三季,水缸每日就必裝得滿滿的。刮風沙時,滿天黃塵蔽日,澆水的「傳水牌」由包片的巡警傳遞過來,道東一個,道西一個,各店舖遂派人出來,用水舀子或銅盆子從那水缸中取水,潑灑在馬路上壓塵。傳水牌就一家家依次傳遞下去。風大的時候,傳水牌每日要下傳兩三次之多。這時,一盆盆的水向馬路上潑灑出去,這架勢,倒像是傳說中的傣族人,在興高采烈地慶祝他們的「潑水節」吶。
後來,這灑水的習慣在風和日麗的早晨也得以發揚光大。一大早,太陽還沒有從東鹼泡子上出來,勤快的夥計們就抱了掃把,打理自家的門庭,一邊從中央洋井擔了水,裝滿那大水缸。然後,一手端了水盆,一手把水均勻地撩在地面上,那就是《朱子家訓》中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了。
另外,那馬路兩旁的排水溝也是值得稱頌一番的。這裡的人把它叫作「洋溝」。這洋溝寬二尺餘,深約三尺,上面鋪了木板,叫「洋溝板子」。這洋溝板子由那些巡警們看守。誰家門前的洋溝板子少了一塊,就必得立時補上,是斷斷馬虎不得的。
小城裡奉行的是「左側通行」。街面上行的跑的快的慢的,有最簡便的蒙古大木軲轆勒勒車「草上飛」,有兩套馬的鋼軸車,有三套馬拉的的大鐵車,繫著飄帶,響著銅鈴,更有「周馬車」周鳳戈的出租車「玻璃車」,這鑲了玻璃窗的車篷裝潢得美輪美奐,車底還加了減震鋼板,使這車行走起來穩穩當當,又威風凜凜。
此外的人力車「東洋車」,因周身漆成了黃色,故又稱「黃包車」。據報紙上說,這車「比中華車大不相同,不論天暗下雨,一樣可推。車上另有篷帳,下雨不濕衣服,格外奇巧」。另有「自転車」,或稱「自由車」,雖然沒有馬車那樣張揚,卻很有幾分洋派。而那自転車並非真地「自轉」。只見那騎車的紳士,頭戴巴拿馬涼帽,眼戴風鏡,身穿白府綢衫,使勁兒地蹬繞著腳蹬子,他的白府綢衫兜了風,吹得嘩啦啦地響,把那街頭上飄揚的「紅藍白黑滿地黃」的「大滿洲國」國旗都比得黯然失了色。
在正陽街和中央街這兩條街交叉的「丁」字路口,在正陽街上,有一口手壓的抽水洋井,叫「中央洋井」。這小城裡的井水十分好喝,也就是說且清且甜。那巨大的木頭水箱中,永遠盛滿了這上好的井水。大水箱子旁掛了一個洋鐵杯子,過路的人渴了,即可猶自地拿了這杯,免費接上滿滿當當一下子,咕嚕嚕一飲而盡,那架勢,就好像是一個漢人去蒙古包作客,從好客的主人手中接過一碗濃鬱的馬奶酒一飲而盡一樣。
這中央街就到此為止了。
橫過來的正陽街,那就要熱鬧得多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0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