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龔廷賢(簡體書)
滿額折

龔廷賢(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龔廷賢,字子才,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卒于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江西金溪人,曾隱居金溪縣雲林山中,故別號“雲林山人”。明代著名醫家,代表作為《壽世保元》《萬病回春》。龔廷賢遠紹《內經》,承續前賢,尤其推崇李東垣、薛己之說;重視保護元氣、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分主次,行醫治病推崇“王道”;重視“治未病”及老年人調護攝養;創制的清上蠲痛湯、高枕無憂散、溫清飲等著名方劑至今常用于中醫臨床;龔廷賢從醫七十餘年,德藝雙馨,對後世影響頗大,對日本漢醫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內容包括龔廷賢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劉理想,男,1977年出生,河南省永城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醫學博士,中醫醫史文獻專業;從事中醫養生學、中醫藥文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編著《中醫存廢之爭》《〈黃帝內經〉養生使用手冊》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系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本套叢書即是此系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幹,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佈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鉅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複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複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系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系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才,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目次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一)習舉子業不第,承襲父業而從醫
(二)懸壺濟世遍中州,妙手回春譽“狀元”
(三)暮年倦遊返梓里,著書集成啟後人

著作簡介
一、《萬病回春》
二、《壽世保元》
三、《魯府禁方》
四、《雲林神彀》
五、《濟世全書》
六、《小兒推拿秘旨》

學術恩想
一、學術淵源
(一)棄科舉從醫,承續父業
(二)遙承《內經》之旨,近法諸醫家
(三)特重東垣崇薛己,成自家之所長
二、學術特色
(一)重視保護元氣
(二)卻病延年,重視脾腎
(三)人之氣血,貴在流通
(四)行醫治病,推崇“王道”
(五)醫學倫理思想

臨證經驗
一、內科病診治
(一)中風
(二)泄瀉
(三)鼓脹
(四)腹痛
(五)內傷發熱
(六)消渴
(七)虛勞
(八)咳嗽
(九)眩暈
(十)汗證
(十一)不寐
(十二)淋證
(十三)血證
(十四)痰證
二、婦科病診治
(一)婦科診療思想
(二)婦科病證診治
三、老年病防治
(一)力倡“衰老論”
(二)注重調補脾腎
四、“治未病”
(一)“治未病”在中風病防治中的應用
(二)“治未病”在瘟疫防治中的應用
(三)“治未病”在麻疹、痘瘡防治中的應用
五、老年養生
(一)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
(二)提出“善養生者養內”
六、常用治法
(一)補氣健脾法
(二)補氣升提法
(三)氣血雙補法
(四)調補水火法
(五)脾腎同調法
七、龔廷賢創制的方劑
(一)清神解語湯
(二)解熱下痰湯
(三)清火湯
(四)參苓白朮丸
(五)解酒化毒丹
(六)潤肺豁痰寧嗽湯
(七)五虎二陳湯
(八)立效散
(九)升氣實臟丸
(十)保中湯
(十一)順氣和中湯
(十二)安中調氣丸
(十三)養血助胃丸
(十四)平肝順氣保中丸
(十五)白虎丸
(十六)和榮順氣湯
(十七)加減胃苓湯
(十八)消積保中丸
(十九)回陽返本湯
(二十)清離滋坎湯
(二十一)三和湯
(二十二)全生飲
(二十三)清暈化痰湯
(二十四)清心溫膽湯
(二十五)高枕無憂散
(二十六)保精湯
(二十七)聰耳湯
(二十八)抑清明目湯
(二十九)明目壯水丸
(三十)四合飲
(三十一)神仙飛步丸
(三十二)五積交加酒
(三十三)滋筋養血湯
(三十四)養血壯筋健步丸
(三十五)疏筋活血湯
(三十六)通經妙靈丸
(三十七)治手足疼痛麻木方
(三十八)行濕滋筋養血湯
(三十九)濟陰至寶丹
(四十)逍遙五黃湯
(四十一)朝元散
(四十二)自生飲
(四十三)更生散
(四十四)推氣養血丸
(四十五)養血佐肝丸
(四十六)抑肝扶脾散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三、後世發揮
(一)龔廷賢醫方後世應用舉隅
(二)龔廷賢醫方與日本漢方
(三)龔廷賢醫方與日本漢醫一貫堂學派
(四)龔廷賢醫方在日本漢方中的臨床應用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一、學術淵源
從龔廷賢的學術淵源來看,除其自幼聰慧、後天努力、有很好的文化修養之外,還與其出身於醫學世家,鑽研醫學理論,遙承《內經》《難經》之旨,宗諸前賢醫家,以及七十餘年的臨床實踐有關。
(一)棄科舉從醫,承續父業
龔廷賢早年習文從科舉之業,與當時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企望通過仕途之路光耀門庭,“將有志南溟,效用廊廟,以大究厥施”,然而卻“數奇不第”,科舉之路受挫,“遂纘父業,精於醫”。龔父名龔信,曾供職於太醫院,以醫名於當時。龔廷賢在其書《濟世全書·自序》說:“取父書讀之,旦暮不輟三年間,盡得其要領,少試之鄉邑,鄉邑賴之以為有父風。”明·袁世振為龔廷賢所作傳記亦云,龔廷賢“生以奉親之孝,留意岐黃,凡自《素》《難》以來,所為《龍官》《肘後》諸書,無不句訓”(《濟世全書·雲林子傳》)。由此可見,龔廷賢業醫初學於家父,學術思想亦深受其父影響。
(二)遙承《內經》之旨,近法諸醫家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醫說》中直言:“與夫著書立言垂世者,若《內經》,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宏,其考辨信而有證,實為醫家之祖。”他在《壽世保元·凡例》中說明,該書是以《內經》為宗旨。其日:“是集以《內經》為宗旨,用劉、張、朱,李為正印,其餘諸家為變法,間亦竊附己意,旁求可法之言以廣之。”
龔廷賢對《內經》頗為推崇,這與他對《內經》的深入研讀、深刻揣摩不無關係。他認為,“醫之有《內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不備”“然《素問》論病之因,《本草》著藥之性,《脈訣》詳證之原,《運氣》法天之候,一以貫之於《內經》,斯醫道之大成,乃千古不易之定論,實為萬世之師法矣”。他在《萬病回春·凡例》中,兩次強調了對《內經》的重視。雲:“集首附萬金一統述,悉採諸《內經》要旨前賢確論,為初學啟蒙。”“方論根於《素問》、《靈樞》,倉、越以下及劉、張、朱、李,並取近代儒醫諸書可法者。”龔廷賢論述相關理論及具體病證時,常引《內經》之論,以使其言之有據,啟迪後學。
對《內經》之後諸醫家,龔廷賢亦博採各家學說。他在《萬病回春·序》中說:“於是從苦心十祀,祖軒、岐,宗倉、越,法劉、張、朱、李及歷代名家,茹其英華,參以己意,詳審精密,集成此書,名日《萬病回春》。”中醫學史上的“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即是由龔廷賢首先提出的。他在《萬病回春·萬金一統述》中日:“外感法張仲景也;內傷法李東垣也;熱病用劉河間也;雜病用朱丹溪也。”其著作中隨處可見他對劉河間、朱丹溪等前賢醫家醫學論述的引述與評論,法其優點,師其長技,為己所用。如《壽世保元》論述中風時,除參考《內經》之論,也參閱劉河間、朱丹溪之說。雲:“中於火者,河間所謂非肝木之風內中,六淫之邪外侵,良由五志過極,火盛水衰,氣熱怫鬱,昏冒而卒僕也…‘中於濕者,乃丹溪所謂東南之人,多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在評析各家觀點之後,龔廷賢結合自身的經驗體會提出:“此皆類中風也。蓋《內經》主於風,河間主於火,東垣主於氣,丹溪主於濕,而為暴病暴死之症。類中風,非真中風也。”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