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校長的番茄時鐘
滿額折
校長的番茄時鐘
校長的番茄時鐘
校長的番茄時鐘
校長的番茄時鐘
校長的番茄時鐘
校長的番茄時鐘
校長的番茄時鐘

校長的番茄時鐘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時間總是不夠用,事情總是做不完嗎?你需要惠敏法師的番茄時鐘,幫你掌握人生的每一個黃金時刻!
惠敏法師身兼多職,既是校長,也是住持,卻總分身有術,即是因他善用番茄時鐘規劃時間。他以多年教育、僧團管理經驗,結合佛法智慧,開展出獨特的人生規劃之道。本書包括四大篇章:健康環保好生活、校園教育新學風、建設社會有力量、承先啟後的佛教,分享他活用時間的生命智慧。如何每日一萬步保固健康?如何掌握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生死四道?如何不把麻煩丟給未來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但大部分時間都被煩惱虛擲了。如能學習惠敏法師,用心靈環保減少愈多個人煩惱,就能空出愈多時間,將生命奉獻在做有意義的事上。現在就用番茄時鐘,開創美好的黃金時代吧!

作者簡介

釋惠敏
1954年出生於臺南,1975年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於1979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
1985年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結業後,1986年留學日本,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碩士(1989)與文學博士(1992)。現為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西蓮淨苑住持及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教務長、共同學科主任、學務長,法鼓佛教學院校長等。
著作多種,包括:《蓮風小語》系列、《禪定與生活》(由西蓮淨苑出版),《心與大腦的相對論》、《當牛頓遇上佛陀》、《戒律與禪法》、《校長的午後牧歌》、《校長的三笑因緣》、《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由法鼓文化出版)等。

【自序】

番茄時鐘.惜時如金

我最先兩本「人生新視界」專欄書是《心與大腦的相對論》(2003年10月到2005年8月,共23篇)與《當牛頓遇到佛陀》(2005年9月到2007年8月,共24篇)。接著是《校長的午後牧歌》(2007年9月到2010年3月,共26篇)、《校長的三笑因緣》(2010年4月到2012年11月,共32篇)主要是敝人擔任法鼓佛教學院兩任校長期間(2007年4月到2014年7月;53~60歲)的專欄文章。

前者是敘述敝人當時年齡已是人生「午後」,吟唱著「牧心之歌」。後者是校長第二任期學習「〔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諸法無我〕助人快樂、〔涅槃寂靜〕寂滅最樂」〔三法印〕之「三笑」因緣,希望進而體會弘一法師於1942年臨終前所寫的「悲欣交集」之生死微笑間、或微笑問生死的深意。

之後,「人生新視界」專欄從2012年12月到2016年11月共有46篇。由於此專欄的文章大都是表達我該月前後的人生經驗,所以其中的三分之一文章已經編入於「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敝人而出版的《六十感恩紀》或「法鼓文化」再版的《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因此,這本《校長的番茄時鐘》所收錄的文章是從2012年12月〈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到2016年11月〈「拖延」與「番茄工作法」〉尚未結集成書的30篇文章。而「番茄工作法」的「番茄時鐘」就是這本書名的來源,或許也反映敝人擔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2014年8月開始)的若干心境。

所謂「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是我在2013年知道的時間管理法,如同拙文所說,它近年來成為我改善「拖延」、專注工作、增進效率與保養眼睛、脊椎的方法。此方法是1980年代由義大利人法蘭西斯科.奇里洛(Francesco Cirillo)提出,取名自廚房之控制烹飪時間之番茄造型「扭轉式計時器」,目前有各種的電腦或手機應用軟體(例如:Flat tomato或「發條番茄鐘」)可供利用。

「番茄工作法」是依六個步驟進行:
1.規劃工作目標,預估需要幾個「番茄工時」,依序進行。如果一個目標需要太多番茄工時(例如五個以上),可以再分割;反之,一個目標不足一個番茄工時,也可合併其他目標。
2.設定25分鐘(也可微調)為「番茄工時」。
3.專注工作,直至定時器提示。
若在「番茄工時」中,其他事情發生時,有如下兩種處理方式:
(1)若是緊急必須立即處理,則將當前的「番茄工時」廢棄,找時間重新開始。
(2)若非緊急,則可告知(inform)對方目前我正在工作;協調(negotiate)預計延後的時間;立即安排(schedule)追蹤(follow-up);當「番茄工時」完成後,叫回(call back)對方,準備處理該事情。
4.標記次數,成為視覺化記錄,若是應用軟體則可自動記錄。
5.休息5分鐘,閉目養神,補充水分,舒展筋骨。
6.每完成四個「番茄工時」,休息15至30分鐘。

如此的工作方法可以減少內生和外在的干擾,培育工作時之「心流經驗」(the flow,主動、專注),這是有助於前額葉執行控制功能的增進,可以提高工作者的成就感,並提供自我觀察和改進數據,也可學習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因此,最近敝人特別注意「番茄工作法」如何改變使用者工作習慣?奇里洛的網站(https://goo.gl/Qj0leI)提出如下六個層次:
1. 知道一個工作需要多少努力:從您的視覺化的番茄工作記錄,以讓您綜觀不同工作您所花費的時間。
2. 排除工作中的干擾:當需要持續專注於手邊的工作時,您將學會如何處理不可避免的干擾。
3. 更準確地預估未來各種工作所需的努力(番茄工時)。
4. 以「概觀(recap)→工作(work)→回顧(review)」次第,讓每個「番茄工時」更有效率(https://goo.gl/WWr9WX):於「番茄工時」,先用幾分鐘「概觀」,然後才進入「工作」,再用最後幾分鐘「回顧」。
5. 建立各階段(半天、天、週、月……)時間表(timetable)。
6. 讓您自己的人生目標明確化(define your own objects)。例如:作家覺察到花費太多時間在修訂,應調整番茄時間表將腦力激盪時間增多。

番茄工作法的關鍵是規劃(planning)、追蹤(tracking)、記錄(recording)、處理(processing),以及視覺化(visualizing)。在規劃階段,工作任務依照優先順序排入"To Do Today" list(工作一覽表)。讓使用者學習預估每個任務的工作量;每個「番茄工時」結束後,記錄成果以提高使用者的成就感,並提供未來的自我觀察和改進基本數據,從此養成愛惜時間、「惜時如金」的習慣。

《大毘婆沙論》卷153記載:有一比丘有「滅盡定」(類似涅槃的禪定)的能力,食時將至,著衣持缽,詣食堂中。是日打揵墀(又稱揵槌、揵椎;僧團中敲打用之報時器具)少晚。彼苾芻以精勤故,便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墀當出。另外一位具備「滅盡定」能力的比丘,遇天大雨,恐壞衣色,少時停住,則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雨止當出。

此兩位比丘縱使是在等待齋堂報時或雨停時間,也珍惜時間修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希望我人生最後一個「番茄工時」也可以如此。


惠敏

2017年1月10日序於法鼓文理學院

心生命、社區與心靈環保


里山體驗

2014年暑假,7月20至25日,敝人受邀到日本東京,做二天的集中講座,再由日本友人荻原先生安排與全程陪同,參訪與法鼓文理學院未來發展有關的單位與人士,希望建立各種交流與合作的因緣。

我們先到岐阜縣古飛驒古川町參訪,這是臺灣所提倡「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之一。我們由當地的青年攝影家高橋小姐接待,她與一些年輕人在當地以英文為國際旅遊人士安排自行車為主的鄉間各種類型之深度導遊的「美的地球旅行社」(http://satoyama-experience.com/jp/)工作。

此旅行社提供「里山」(sato-yama)體驗,以田園景觀、農家生活、文化習俗與古民宅等為導遊元素,讓旅客體驗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型態。所謂「里山」(sato-yama)相對於「深山」(mi-yama),指人們所居住的「里」(sato)與自然環境「山」(yama)之交接處,可以是人與自然長期共生共存的環境區域,因此是生物多樣性與村落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型態。

所謂「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是2010年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聯手啟動,希望建構「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SEPL),能使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雙贏的有效生活與生產模式。法鼓山附近、往陽明山方向的「八煙聚落」也有運用「里山」精神發展的水梯田生態產業計畫,因此也成為法鼓文理學院2014年9月10至11日「師生共識營」參訪地點之一,以及法鼓文理學院之「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碩士學程未來可能的學習與實習據點。

之後,高橋小姐以電郵通知我,9月中旬,臺灣方面邀請「美的地球旅行社」創辦人山田拓先生與「里山辦公室計畫」負責人柳憲嗣先生來臺分享相關經驗。可惜敝人已經安排其他行程,無法參加。我從臺灣的主辦單位網路訊息(greeninside.com)得知:他們也積極投入老屋再造工作,例如「飛驒山村民家活性化計畫」與「里山辦公室計畫」兩項計畫。一方面協助地方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也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在鄉村創業與生活。

前者包含「飛驒民家調查」、「維護協助隊」與「民宅活用」等部分。「民家調查」從2009年10月開始,針對全飛驒市與高山市部分地區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民宅,除了房屋現況,居住者及其家族歷史等,也都在調查範圍內。「維護協助隊」則是以類似「工作假期」的方式對外召募志工,協助無法獨力整修古民宅的居住者。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5月18日,共28名志工參加,協助維護飛驒地區的重要宅第「吉城之鄉」。「民宅活用」則是將老房子提供做為外地訪客「長期住宿」(long stay)的居所。例如有一百五十年歷史、位處1千公尺高原的農家古屋「源七」以及具備「數寄屋」(日本茶室)風格的「末廣」之家等選項。

「美的地球」的「里山辦公室計畫」將老房子內部空間調整為適合進行商務會議或舉辦工作坊,具有無線網路、投影機等商務設備,以及現代化生活家電設備,提供商務客人可以轉換既有的工作環境,以便改變生活型態與激發工作創意的可能性。

以上這些經驗,也都很值得法鼓文理學院之「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碩士學程參考。

心與生命、社區再造

接著,我們到高山市,與日本長期從事安寧療護與臨床宗教師工作的飛驒千光寺住持大下大圓法師交流,並且討論未來與「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交流合作的可能性。飛驒千光寺是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大約是中國清朝初期)的行腳僧圓空法師(1632~1695)曾駐錫之地。

圓空法師一生雕刻過約12萬尊佛像(現存約5350尊)與各地民眾結緣,我觀賞過以他的生平事蹟拍成的電影,深受感動,特別是他的母親被洪水捲走溺斃前,還對他綻放慈愛微笑那一幕,這或許是圓空法師所雕刻的每尊佛像之不思議微笑的意象源頭,而且他所採用的拙樸、飛快的刀法,讓原木的生命自然奔放的親和力,深為廣大的庶民所喜歡。

這些元素對於現代生命教育或臨終關懷,應該有許多啟發作用。這或許是在2013年1月12日至4月7日,東京國立博物館策畫特別展「飛驒之圓空--千光寺及其周邊的足跡」的緣起,因為圓空法師的木雕作品對於東北日本大震災所產生的心理創傷的人們,也帶來撫慰與療癒的功效。

以上這些經驗,很值得法鼓文理學院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碩士學程參考。因為,法鼓文理學院附近的「朱銘美術館」與「臺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都是積極推動社區服務的典範。前者建設種種設施,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營隊與青少年活動,長期致力於社區藝術教育推廣與生活美學種子的培育,發揮「藝術即修行」的效益。後者由黃勝堅院長帶領,讓全院同仁積極且謙卑地用心投入社區安寧療護與老人居家照顧,發揮「視病如親」的精神。因此,這兩個單位也成為法鼓文理學院2014年9月10至11日「師生共識營」參訪與交流的地點,以及未來學習與合作的重要夥伴。

離開日本高山市千光寺之後,我們轉到京都,參訪京都大學「心之未來研究中心」(http://kokoro.kyoto-u.ac.jp/index.html)與參加工作坊,了解此中心在整合佛教學、心理學、醫學、文化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事各項研究與推廣計畫,希望可以作為法鼓文理學院之「心靈環保研究中心」(Mind-Life &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發展的參考。同時也參訪IMPACTHUB京都(http://kyoto.impacthub.net/),這是屬於IMPACTHUB(http://www.impacthub.net/ )世界性網絡的京都據點,類似臺灣的育成中心與社會企業的結合,或許可以作為法鼓文理學院之「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程與「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在德貴學苑發展的參考。

「拖延者」與腦科學

最近,我連續接觸到討論「為何我們『拖延』」(procrastination)」的報導,例如:2016年5月號的《讀者文摘》,「大腦的美麗世界」封面專文之〈推託延遲〉指出:由於當下想要感覺輕鬆自在,所以我們會延後處理急迫的計畫,以避免討人厭的苦差事帶來負面的情緒。不過,這麼做其實是把麻煩丟給未來的自己。

我們為何要這樣對待未來的自己?

加拿大心理學家提摩太.皮奇樂(Timothy Pychyl)博士指出:「這個問題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就變成:我們為何要這樣對待未來的自己?」美國有項研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受測者在想到(用數位技術模擬)目前的自己、未來的自己(的臉孔),以及別人(名人的臉孔)時,因為「自他之別」的判斷會引發「吻側帶狀皮質」(rACC)之活躍,結果發現:想到未來的自己時,腦內運作的狀態和「想到別人」比較接近。

4月27日的《華盛頓郵報》博客文章「拖延的真正理由以及如何停止?」(https://goo.gl/bgt7GV),以及BBC英語學習節目6 Minute English 6月30日的主題是「開始/繼續工作吧!」(Get on with it! http://goo.gl/dNOJWk)都提到:根據專家的建議,多想像現在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未來自己的要事,例如:提早準備考試、寫報告、退休儲金……,不要拖延到火燒眉毛。

佛教晚課〈普賢警眾偈〉之「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甚勿放逸」,也是好的提醒習慣。

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

人氣部落客提姆.厄本(Tim Urban)雖知拖延不好,但積習難改,於是撰寫「等等但為何」(Wait But Why)部落格。他曾受邀在2016年2月TED論壇中,以「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等有趣譬喻,來說明拖延者腦中運作的模式。

「理性決策者」(Rational Decision Maker)能為我們合理地做長期規劃--不拖延。但是,腦袋裡的「立即享樂猴」(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只想做眼前容易且快樂的事,因而控制我們的行為,不知不覺陷入「暗黑玩樂場」(Dark Playground),直到作業或工作期限緊逼,「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才驚醒,嚇跑「享樂猴」,再讓「理性決策者」收拾善後。這種拖延的惡性循環,會讓我們產生焦慮感、愧疚感、失去自信等不愉快的感受。此外,有些人生重要目標因沒有期限的約束,所以不會有「恐慌怪獸」驚嚇「享樂猴」,就會讓我們拖延一輩子,遺憾終生。

三重腦理論與「人、猴、獸」的關係

美國腦科學家保羅.馬克林(Paul D. MacLean)於1990年曾出版《演化之三重腦》(The Triune Brain in Evolution),說明人類的腦:

1. 腦幹(brain stem),是生命中樞,掌管心肺活動等維持生命的功能,與約兩億年前的爬蟲類的演化有關。
2. 腦幹的外側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掌管食欲、性欲,以及憤怒、恐懼等情感,與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始哺乳類的演化有關。
3. 覆蓋其上的是演化到靈長類才發達的大腦新皮質,是智能中樞,掌管思考、判斷、說話等等高度智能活動。

上述《讀者文摘》的報導,也提到:拖延,也是腦部組織中兩個不同系統之間的拉扯。其中一個是掌管基本情感的邊緣系統,屬於演化的第二重腦;它的反應快速、自動,渴求立即的情緒補償、立刻的感覺良好。另一則是比較新(演化的第三重腦)系統,是前額葉皮質,是執行功能的總部,與規劃和控制衝動有關,但它的運作比較慢,必須有意識地、費力開啟。當我們開始苦思如何撰寫困難的企畫案時,當下就要感覺愉悅的邊緣系統卻先活化,伴隨而來的是想逃避的感覺。而比較有責任感、主動思考準時完成工作的前額葉皮質,運作速度落後於邊緣系統。

我個人認為:前額葉皮質(第三重腦)、邊緣系統(第二重腦)、腦幹(第一重腦)的運作關係,也可以對應上述「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譬喻。前二重的關係,猶如「慢思--理性決策者」、「快感--立即享樂猴」的對應。生命中樞的第一重腦則可對應於「生死成敗關頭」所啟動的「恐慌怪獸」,它會嚇跑「享樂猴」,讓「理性決策者」收拾善後。但這不是好的處世待人習慣,因為會形成「放縱」與「恐慌」的惡性循環,也是佛教所說「?重」的煩惱,讓我們的身心對於善法無法負荷(不堪能性)。

禪定:「輕安」與「一心」的良性循環

根據《瑜伽師地論》,禪定之成就者,依於「止(定)、觀(慧)」平衡的習慣,或可說是:前額葉皮質、邊緣系統協調良好,減少「理性決策者」與「立即享樂猴」衝突。因此,「?重」的身心次第地消失,「輕安」(不是「放縱」)的身心漸漸地顯現,會促成「心一境性」(專注力,不是「恐慌」)的增長,如此「輕安」與「一心」展轉互相增長,成為良性循環,因而成就初禪、二禪等各種禪定,這才是好的處世待人習慣。

-原刊於《人生》雜誌398期(2016年10月)

戒淨悲智.淡性月圓

對於弘一大師對佛教的影響以及歷史地位,有所謂「律紹南山」、「教演華嚴」、「弘揚淨土」等說法,許多專家學者也對大師在復興南山宗的戒律學、弘揚華嚴宗的教義、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等各方面有許多研究與探討,不再贅述。於此,只簡述猶如日月麗天的大師行跡,對敝人如下三方面的影響,希望藉此鴻爪雪泥的往事痕跡,管窺其偉大的德行。

敝人讀高中時(1968~1971),是大學聯考如火如荼的時代,音樂、美術、體育等與聯考無關的科目是不被大家重視的。所以,高中音樂課的上課與考試就比較簡化。例如:一學期老師大約教十首歌,期末考是按學籍號碼每個人唱一首,一號就唱第一首,二號唱第二首,……再輪回來,十一號唱第一首……。我那時的學號是分配到考唱第二首〈悲秋〉,歌詞如下:

西風乍起黃葉飄,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夢影迢迢,零落憑誰弔。
鏡裡朱顏,愁邊白髮,光陰暗催人老,
縱有千金,縱有千金,千金難買年少。

讀到它的簡介:「悲秋,作者李叔同,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後來出家為僧,號弘一,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弘一大師……。」如此的生平引起我的好奇心,想進一步詳細了解,所以我到書局買他的傳記,買到了名為《弘一大師傳》的書籍,回家才發現:這本書有分上、中、下集三冊。我沒有注意,只買到中集,覺得沒頭沒尾的,不容易閱讀,就擺著沒有看。讀大學後,1972年,我因為參加臺中明倫社暑期佛學講座,讓我有機會從慈明寺圖書室借到《弘一大師傳》全三集,可以一口氣讀完,這也開啟我後來出家的因緣。

律學啟發:以戒為師

根據《弘一大師文集.律學》之〈余弘律之因緣〉的敘述「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注》,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願。受戒時,隨時參讀《傳戒正範》及《毘尼事義集要》。」當時,39歲的大師於1918年在杭州西湖虎跑寺依了悟和尚出家,同年9月入靈隱寺受具足戒,因閱讀馬一浮居士所貽《毘尼事義集要》和《傳戒正範》,讀後深感若按照戒律規定,當時所受的戒法是不得戒的,因此研習戒律,並在佛前發願弘揚戒律。

因此,我受出家「三壇大戒」(1979年冬天)之前,也是先預習《傳戒正範》及《毘尼事義集要》來準備受戒。回到常住寺院後,也是以戒律的學習為初期目標,因為一般所謂「五年學戒」是出家人最初的學習時期,並學習終生「以戒為師」。當時候並沒太多學習戒律的師資與環境資源,需要靠自己去摸索,當時對我最大的幫助也是弘一大師他在戒律上的很多著作,特別是有提到學戒次第的資料,例如:《學四分律入門次第》、《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入門次第》。

大師出家的第三年夏天,住在新城貝山,借得律藏三帙,並南山《戒疏》、《羯磨疏》、《行事鈔》及靈芝三記(三部《南山律》的註釋書),擬掩室山中,專門研究,因故未能如願。次年在溫州慶福寺閱藏,得見義淨三藏所譯的《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法傳》,認為較南山律為善。1924年,大師編寫《有部毘奈耶自行鈔》、《犯相摘記》、《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入門次第》,以《有部律》條理分明,中庸之資也可很快學畢。

後來,因為天津刻經處徐蔚如居士(1878~1937)勸說:以中國千年以來秉承南山律宗,認為如弘揚律學,應歸宗南山,不宜另闢蹊徑。以南山宗乃依據《四分律》再加調整變化而成,適合中國人的根器。大師以為然,才漸漸放棄有部律,研習南山律,並在佛前發願,盡力弘揚南山律。大師對於「新舊」戒律弘揚方向的選擇的心路歷程,也影響我個人對於面臨「傳承與創新」抉擇時,保持平衡點的重要參考原則。

念佛修行:捨己為人

由於我個人學佛初期是接觸念佛淨土法門,這也是受到弘一大師的影響。根據大師的摯友夏丏尊(1886~1946)於〈子愷漫畫序〉寫道:「和尚未出家前,曾是國內藝術界的先輩,披剃以後,專心念佛,見人也但勸念佛,不消說,藝術上的話是不談起了的。」 從其摯友的看法,可知大師出家後,專修念佛,也勸人念佛。從大師1925年所寫的書簡〈致鄧寒香函〉:「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消除。」這是藉由「念佛三昧而消除我執」之念佛修行目標,因而開啟自利利人的悲願,猶如他為草庵所撰之門聯:

草藉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
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這種悲願甚至發展為「為法捨身」決心,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弘一大師先在青島,後經上海,回至廈門,然後又在閩南泉州、惠安、漳州、廈門等處隨緣弘法,無時無刻不準備為護佛門以身殉教。例如:弘一大師正在青島湛山寺,題室「殉教」。其「殉教」橫幅題記,云:

曩居南閩淨峰,不避鄉匪之難;今居東齊湛山,復值倭寇之警。為護佛門而捨身命,大義所在,何可辭耶?於時歲次丁丑舊七月十三日,出家首末二十載。沙門演音,年五十有八。

此外,1938年4月致豐子愷函:

朽人出家已來,恆自韜晦,罕預講務。乃今歲正月至泉州後,法緣殊勝,昔所未有,幾如江流奔騰不可歇止。朽人亦發願為法捨身耳。雖所居之處,飛機日至數次,(大炮疊鳴,玻璃窗震動。)又與軍隊同住(軍人住寺內),朽人亦安樂如恆,蓋已成為習慣矣。幸在各地演講,聽者甚眾,皆悉歡喜。於兵戈擾攘時,朽人願盡綿力,以安慰受諸痛苦驚惶憂惱諸眾生等,當為仁者所讚喜。惟自慚道德學問皆無成就,冒充善知識,虛受信施,濫膺恭敬,至為痛心,時以赧顏。但常慎重審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任性率情,應幾無大過歟。

這種「隨緣自在」的智慧與「護念眾生」的慈悲,是敝人努力學習的念佛修行目標--捨己為人。

 

目次

目次

【自序】 番茄時鐘‧惜時如金
第一篇 健康環保好生活
心生命、社區與心靈環保
大悲如樹‧人間淨土
日行萬步、健康保固、學習穩固
大悲施、淨水書
憂鬱症的醫療與「心流經驗」之培育
喪親者之情緒調適與心智科學
安寧療護與「生死四道」
「博學雅健」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

第二篇 校園教育新學風
睡好與止觀雙運
法鼓文理學院首屆校慶、「揚生館」與「和樂球」
大願《玄奘》:慢走‧簡行
「拖延者」與腦科學
「拖延」與「番茄工作法」
《夜鷹之星》童話感想
「大歷史」與「小思考」

第三篇 建設社會有力量
社會企業之義與利
看見臺灣‧看見自己
無障礙閱讀「母親節好戲」──《我帶你遊山玩水》
金門印象初篇──浴火重生
「改變理論」與「淨土行」
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講座」草案
愛與慈悲喜捨:內心平和與人類和平之道
「心靈環保」與「身土不二」

第四篇 承先啟後的佛教
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
戒淨悲智‧淡性月圓
佛教如何因應「社交網路」或web 2.0時代?——以社交網路倫理為主
成立「中國佛教學會」之面面觀
「日本佛教的未來——其可能性」國際佛教論壇紀實
「佛傳」與《法華經》
南亞獅吼‧響徹東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