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滿額折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華人世界之未來趨勢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表面上,華人的歷史似乎是全世界唯一從上古延續至今的文明,但這種長期的連續,實質上都是斷裂的,華人世界的整個人文科學、社會哲學乃至政治體制與金融體系都在不斷的歷經重整。

本書從華人世界的十大面向切入,包含政治、城市、族群、社會結構、文學、經濟等,說明其各面向之所以產生斷裂之觀點與問題,並由「斷裂」的概念作為討論華人世界的基點,提出華人社會應如何敉平斷裂,撫平華人的不確定感與不安定感,尋找解決華人世界各種層面的斷裂之道。主張跳脫原有的思考結構,真正認識現實中存在差異與確實存有不可能達成的共識,再進一步去接受它,讓華人跨越台海之路、統獨之路、藍綠之路、左右之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路,以及跨越悲情與民族主義之路,供身為華人與關心華人社會的讀者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看見希望與幸福。

作者簡介

歐崇敬

1967年生,哲學系博士,現職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南方華人學派執行長。
著有《創意學:激發潛能的腦內大革命》、《莊子與解構主義》、《中國大乘禪佛教哲學史》、《先秦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朝哲學史》、《存有學最終理論》、《趨勢未來新策略》、《超越哲學論》、《超越形而上學與自覺層次》、《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等近三十種學術專著出版,並有論文百餘篇。

 【序一 重返世界主流論述的華人閱讀】/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 歐崇敬博士
(一)
在華人社會中,我們都理解到華人和華文佔據了世界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力量,華人除了努力在經濟、文化、科學、藝術、教育、傳播等方面作出表現外,更希望能重新回到世界一流文化舞台上,重新成為主流論述。嚴格說來,自清代閉關自守起,華人就退出了世界主流論述,這一來一往一過就是二百年,期間華人經過了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五四運動、中原大戰、國共內戰、淮海戰役、對日抗戰、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文化大革命、白色恐怖,華人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在面對政治、社會和轉型的挑戰。一直到九○年代的二十世紀裡,兩岸的華人仍然處於一個民族自信心不足的階段。華人長期以來,在各方面所完成的尖端努力,也因為政治、社會的特殊狀況,而未能夠有效凝聚,回到世界的主流論述舞台。

(二)
華人不禁要問,十五億人口的華人為什麼不能夠與人口只有一億左右的法文世界、日文世界、德文世界同列於世界的主流論述舞台呢?
更明確的問,為什麼是五億人作為母語的英語為世界共同語言,而不是十五億華人使用的華語呢?顯然地,我們缺乏整合,缺乏有效的組織華人世界中的菁英文化、菁英思考、精英作品。某種程度而言,由於八○年代以前我們的社會政治情況,白色恐怖和紅色恐怖還是壓抑著華人,箝制著華人,使之無法出現優質、有見地的思想作品。思想真正的自由時代其實到了九○年代才緩緩地到來,而華人若想要重返世界的主流論述舞台,就必須脫離過去的呈現方式。
一個落後的國家,在解除經濟落後之後,最重要的是,思想論述不能再落後於人,思想論述的前衛和先進,重點在於引導潮流、洞見未來,以及超越各種意識形態的領導,人們不能夠再盲目的被媒體、傳播、宣傳品所洗腦。
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先進國家,一個真正的偉大民族,一個真正先進成熟的社會,「會思考」、「站在世界主流論述的舞台」是一條必要的道路。

(三)
「南方華人學派書系」是華人學圈一群自一九八○年代起,一同走過,超越了二十五年以上歲月的結晶。我們共同擁有的信念是:華人應該要超越政治的力量,在許多學門中,建構出許許多多可以站在世界屹立不搖的思想學派。如同戰國時代起就有的稷下學派、管子學派、呂氏春秋學派,在漢代有淮南王學派,在魏晉有竹林七賢,在唐宋時,禪宗就創造出二十多個思想和修行派別,歷代的道家則更有八十多個派別,新儒家單是宋明兩代就有十多個派別。
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世界裡,華人都曾經用思想改變過世界。曾幾何時,自清代起,從文字獄以來,到紅白兩色的恐怖,我們竟然退出了世界的論述舞台。
如果華人沒有辦法在自己的土地上誕生自己的思想家,並且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影響世界、改變世界,影響歷史、改變歷史,那麼華人的存在仍是一種虛無狀態、失語狀態。
在這裡,我們首先從趨勢策略的論述,來和廣大十五億的華人交流。我們用開放的態度提出對政治、社會、文化、宗教、教育、科技、藝術、流行、軍事、環境、都市空間加以反省,我們除了追求經濟效益或是成為經濟大國以外,更追求民族尊嚴或是人性尊嚴;除了思考社會正義、普世正義、創造文化品質與世界接軌以外,我們還能夠引領趨勢、創造潮流,這才是華人真正努力追求的。
多年來,台灣社會、中國社會、華人社會總是向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海德堡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的各種所謂先進學風,努力學習。但是,距離真正的原創和超越,對於真正的創新智慧總是還有一步之遙。這一點,從胡適之以來,到所謂的台大精神、中研院傳統之中,始終奉美國長春藤、東京名校、歐洲名校為圭臬的態度,莫不如此。
如果說,我們真能夠擁有創新的智慧與觀念,能夠超越偏狹的民族主義,能夠超越狹隘的愛國主義,那麼對於華人本土思想家的歧視也應該同時放棄。華人對於本土的思想人物,始終是三倍嚴苛於歐美的思想家,換言之,任何一個著名的外國作家、思想家的全部作品,內容一字不改,換成華文,就會一文不值。
華人重新創造出自己的主流論述與閱聽大眾,華人也必須創造出屬於自己會思想的群眾。我們將建立一個後後現代的多元公民社會,也就是超越現代主義的狹隘理性精神,同時也超越後現代主義的虛無主義態度。重新回到一個既儉樸又豐富,既人性又有科技,既掌握趨勢又掌握競爭力,同時能兼顧環保的新社會思考。

(四)
超過百位的學界及工作夥伴,分布在南方華人學派的研究中心、學報、網站、讀書會、研討會中,我們長期在建構一個具有趨勢未來和策略視野的新華人論述空間。我們沒有同一化的意識形態,但卻有共同的態度:(1)建構世界第一流的學派,呈現第一流的思想內容;(2)重視華人本土的思想家、科學家、趨勢學家、企業家,重新建構華人的自信心;(3)透過我們的出版物、網路、學報、會議的各種傳播,建構一個華人改變歷史的偉大新世紀。


【序二 華人的第三條路--斷裂的華人世界之超越趨勢】/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 歐崇敬博士
這是一個什麼時代?
這是一個知識經典地位瓦解的時代。後現代社會到來,整個世界的知識、意識種類突然全面的作了改變,舊有的人文學科或社會哲學的重要性位置被改變,現代人所大幅度需要的是實用性的知識內容。
這是一個欲望、誘惑、權力與需求的時代。資本主義與自由經濟發展到極致,政客面對誘惑和欲望、權力希望的世界,卻沒辦法再操作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沒有辦法用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來操控人民,此時人們開始建構的公民社會是一種後後現代的公民社會,而不再是現代主義的社會。
這是一個新經濟時代。華人快速的進入新經濟時代,快速發展新的科技和城市文明,快速的和全球接軌。華人世界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也有大量的數位資訊人才。
這是一個國家意識消退的時代。人們澈底的進入後後現代和超越國家屬性的時代到來,以城市作為軸心。美國想要用資本主義壟斷全世界,中國則想要用民族主義壟斷全世界,但是這些國家同時又吸收了全球化重要的內容,所以傳統主義或者壟斷式的國家主義是撐不了多久的,必定因為內部對全球化的依賴而自我崩潰。
這是一個差異的時代。所謂的「共識」從來就沒有存在,共識永遠是一方壓制了另一方。在尊重差異的角度之下,人們應該尋求不一致的超越,思考也需超越二元對立。過去常動員團隊或管理的思考是現代主義的思考。
這是一個反璞歸真的時代。後後現代世界中,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偽世和曝露也都是不好的,原始或過渡也都是不好的。而且儉樸是基於實用,實用不僅是簡單的現代主義考量實用,也考慮使用後的影響,考慮環境永續,反省種種人類文明的資源運用。
總和來說,這是一個斷裂的時代。能完整描述華人社會的形容就是「斷裂」。
華人的集體潛意識中暗存著一種斷裂的命運感,華人的世界是「斷裂世界」。表面上,華人的歷史似乎是全世界二十一個文明中唯一從上古延續至今,但問題是這種長期的連續其實都是斷裂的。
「斷裂」深深主導著華人的命運,華人應了解自己處身於什麼狀態,處身於什麼樣的集體潛意識,透過反省了解機制何在,尋求對策,在未來的生活裡面,在未來的時間裡面,重新為自己命運規劃新的道路。
既已斷裂就無法重新焊接,這種斷裂感不可能消弭,它永遠是一個事實,無法透過反省、檢討來融合。除非,升高視野,放眼未來,才能超越過去的斷裂。華人們的命運開始不再是過去的封閉社會中,不斷斷裂的結果,命運開始是國際化、有高度自由選擇的可能。
本書針對華人世界的十大面向,說明其斷裂觀點,並且於後提出超越之趨勢,供身為華人與關心華人社會的讀者思考。由「斷裂」的概念作為華人世界的討論基點,而要敉平社會的斷裂,撫平華人的不確定感與不安定感,尋求「第三條路」是最佳的方法與對策;由第三條道路以解決華人世界各種層面的斷裂。
「第三條路」是指人們原有的思考結構之外的想法,也是解構、差異、非同一性的、不一致的、消遙、真正的自由和可以超越在整齊與不整齊之外的道路。第三條路是在解構、差異之後,達到真正澈底的建構,即是自我可真正的啟蒙,達成自主性,享受人生終極的生命權。
第三條路就是跨越台海之路,第三條路就是就是跨越統獨之路,第三條路就是跨越藍綠之路,第三條路就是跨越左右之路,第三條路就是跨越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路,第三條路就是跨越悲情與民族主義之路。
第三條路不是第三勢力的建構,而是一條超越之路,是一條務實、有希望、給人民希望與幸福快樂的道路。

目次

序一 重返世界主流論述的華人閱讀 
序二 華人的第三條路―斷裂的華人世界之超越趨勢 

第一章 華人為何總是無法走到第三條路? 
第二章 華人世界的斷裂命運及其超越趨勢 
第三章 華人世界的政治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第四章 華人世界的城市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第五章 華人世界的社會結構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第六章 華人世界的族群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第七章 華人世界的經濟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第八章 華人世界的文學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第九章 華人世界的文明與美感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第十章 華人世界的生死關懷、命運斷裂感及其超越趨勢 
第十一章 華人未來世界的斷裂及其超越趨勢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華人為何總是無法走到第三條路?】

[從城市文明、人民意識,觀察第三條路]

知識經典地位瓦解,社會就澈底的變成多元化論述空間,也成為服從欲望、誘惑、權力跟需求的時代。此時世人游離在雅俗之間,游離在崇高或卑微之間生活的第三條路出現了。政客面對誘惑和欲望、權力希望的世界,卻沒辦法再操作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沒有辦法用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來操控人民。此時人們開始建構的公民社會是一種後後現代的公民社會,而不再是現代主義的社會。台灣的台北已經是一個典型的後後現代城市,在高樓大廈之間走進到巷弄之間,就可以享受巷弄裡面的自然野趣,或小型公園,或獨特的社區特色,這點和日本東京、京都相似。
但是中國就不是如此,現在中國幾乎想要將所有一級城市(如:北京、上海)、二級城市(如:天津、武漢)都想建立成為曼哈頓型的城市,但卻從來沒有反省城市本身的需要、條件是什麼。在北京的馬路和馬路間有一塊一塊的社區或房子,或高樓大廈,已經沒有任何其他的空間可供人們躲藏、休憩。若有公園或休憩空間,也大都成為人滿為患的觀光名勝或景點,除了北京二環內的房子還保留少數胡同之外(胡同也將面臨拆除),幾乎再也找不到空隙可鑽入休息。但是中國目前卻試圖將深圳、南京、廣州、天津、重慶、武漢、長沙都建成像北京、上海一樣的曼哈頓型現代主義城市。
現代主義精神所帶來的當然是現代主義式的公民社會,以及現代主義式的權威思想,其中可包含種族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等。而缺乏對現代性的反省,缺乏現代主義的思維,就不可能擁有邁向後後現代的能力,於是在威權主義統治的國家就會繼續存在崇高的權威性、律令性、無上的發言權,因此無法出現第三道路。直到中國的人民體會到自己並不想住在如同曼哈頓繁華卻冰冷的城市,必須回到和大自然,回到東方式的生活方式時,也就是中國發現第三條路被思考的一種開始。
台北曾經名列亞洲第二名的城市,在小小的盆地中,有一千多公尺的七星山,而在一個鐘頭內,即可以從山頂到達淡水的漁人碼頭。台北擁有河流、丘陵、高山,也有最現代化的一○一高樓大廈,同時也保留有傳統區域,如萬華區或大稻埕區,且有許多夜市。
台北市發展了一百年,但是其文化的豐富性卻不輸給有八百年歷史的北京城。中國努力的追求現代主義,其關鍵在於意識形態的領導,但是,在後後現代的世界裡,歷史的記憶變成一種生活型態。人們已經不再總是奉「歷史」為經典,歷史成為生活中的各種符號,各種迴響,各種反應,例如:富邦基金會舉辦的「富邦講堂」,曾經用「美學存摺」的概念,來討論「風格社會」,討論都市的建築和空間,或是討論旅遊的世界。又例如在台灣許多城市中,都設有後後現代式的咖啡座、演講、人民心得交換的場合,在這之中可能匯集了各方專家,拋去了課桌椅與講台,回到鄉里、接近人民,知識大儒也就和一個里長伯差距不遠,此時,後後現代的公民社會就出現了。

[政策若無法符應後現代,就找不到第三條路]
華人何以無法找到第三條路?在台灣即可舉證:一九九四年台灣的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並列為國家施政的重點,經過十年的努力,其中仍有許多盲點,依舊無法脫離結構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範疇,沒辦法走上差異和純粹創造的道路,卻反而被「總體」和「營造」束縛困頓。
「社區總體營造」需是自發性的非官方組織,在社區中為人民與社區關係作新的營造與模塑,以重建長期以來人民與土地與社區共同連結的情感與關係。實際的作法如:社區文化活動發展、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等等。
然而,二○○三年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確希望「社區總體營造」能夠建構一種共同的生活型態或者共同的價值觀,這是現代主義體邏輯底下的思維,所必然面對的困境。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困在建構與拆解之間。人們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應該接受社群營造是差異的社群營造;公民意識是差異的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是具有創造性的,而不是建構共同的生活方式、型態或價值觀。因為差異始終是差異,永遠不會統一。所以這會使得社會沒辦法面對後現代的反中心化思想,或者是無法面對顛覆性的思想,更沒辦法走入後後現代,無法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當然找不出第三條路了。
「營造」勢必經過解構、經過差異,而產生最澈底的建構關係,形成一個非共同意識的價值觀。一種後後現代性的公民社會。所以,強調共同體性是一種落伍的想法,也是把自己推進絕路與二元對立。如此一來,居民想要達到互助和自助就會降低可能性。因為總會在裡面充滿著千絲萬縷的矛盾,甚至會由於社區總體營造的現代性概念,進而使得各社區充滿地方性的偶像造神運動,成為沒有神明卻有偶像的宗教信仰,最後又和現代或後現代民主社會產生了互相扞格的現象,也會干預每個地方的文化和藝術活動,乃至干預每個居民千差萬別的價值和主觀意願的交互關係。
不過,社區的概念仍然有值得保留的地方;社區超越了過去的行政組織,是最基層居民組織的交互關係。但是上述的說法還是太現代主義,應該把社區的概念加上現代新興的社群主義;也就是即使不居住在同一個地理環境,但若有相當程度雷同、認同的理念或互補關係,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社群。例如:共同熱愛舞蹈、熱愛太極拳或者是對於同一議題、事物的討論、辯論可以產生火花。所以把社區和社群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一個後後現代的社區營造世界。

[國家的重要性,在第三條路世界中逐漸減弱]
如果人們真的了解第三條路的重要性,那麼,就還有一個問題是應進而省思的。那就是,人一定必須屬於國家嗎?一定要歸於國家意識領導之下嗎?如果人未必屬於國家,人能不能有比國家更超越的思考或組成呢?
因為台灣作為一個單位,歷史上寫明了這塊土地經過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鄭成功時代、清朝時代、日本、國民黨時代和民進黨時代的統治,難道人們不能把國家當作協助存在的目標如此而已嗎?國家為什麼要等同於爹娘呢?真的需要將毀壞國家尊嚴的人置於死地嗎?為什麼要服膺於國家主義之下,去暗殺不同意見的人?難道沒有第三條路可以思考嗎?一定要把台灣等同於父母或子女、財產嗎?
國家主義之下的社區或者認知、公民意識、權力結構都在暗示某一種信仰。現代化的信仰改名為「社區總體營造」,改名為各種計畫,如:六星運動、磐石行動、社區營造等,在各地創造了新的神靈、新的玉皇大帝、新的土地公。這種運動是換湯不換藥的二元對立,是現代版的金身而已。人們應該回到樸實的內心,生活的實情去加以思考,一個人生活的價值觀、所需求的事物,需要被別人教導嗎?
有人主張台獨,就有人跟著主張台獨,為了台獨,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包容。其實,人們應該重視人類本心以及生活層面更多更值得重視的寬容、慈悲和善良,而超越國家意識的立場。
否則人們會繼續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學習政治、宗教儀式、藝術文學等。例如:台灣文學家用閩南語寫小說、唸詩來感覺自己的存在。公民意識的建立是在共同的社會基礎下的,而不是共同的國家意識,也不是要建構共同的文化。
一群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間下,需要建立共同的倫理和可交流的對話環境,卻不一定需要建造共同的國家意識。例如:同一社區的人有共同的溝通方式,卻不一定有共同的文化或政治意識,這個社群的人民可能包括傳統的中國文化、傳統的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但是在社區中擁有共同的關懷、慈悲和寬容,都能保持社區的衛生簡潔。
所以人們並不需要在任何一個地方去進行導向式的政策,因為那些都是具有指向性的,有本質就會有非本質,有單一就會有多元。所謂的差異不是針對一致的對立,而是對一致和非一致的超越。
國家將虛擬化、國家法律也將虛級化,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為主體的精神,所以人們就可能又回到希臘城邦的時代,以城市為核心的時代又重新到來,但這一次人們的條件是所有城邦之間的聯絡管道變得迅速,而且人們具有科學化的精神。國家成為使人民方便參與國際社會的中介性角色,如參與WTO、WHO等國際會議的代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