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資中筠集(簡體書)
滿額折

資中筠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文集收入資中筠先生學術論文20餘篇,有當年發表時曾引起“轟動效應”的“中美關係中臺灣問題之由來”、“利益的匯合:國家關係的基礎”、“百年思想的衝擊與撞擊”、“美國強盛之道”等,還有對學科建設所作思考的文章。這本集子只收與國際問題和美國研究有關的、研究性的論文。完全與本專業無關的論文,或是隨筆類的文章,收入了其他文集。因形勢需要的應景文章也未收入。第二組(第17―21篇)文章本身夠不上研究性的論文,但也不是一般的序跋類,而是對我國本學科研究的狀況的評述和思考,與學科建設有關,故也收在內。基本上按發表年代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科研局(學部工作局)是我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職能部門和學部主席團的辦事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於1977年建院,曾設科研組織局和規劃聯絡局。1982年兩局合併成立科研辦公室,1985年更名為科研局。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學部,科研局更名為科研局(學部工作局)。

我從事國際問題的學術研究差不多與我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在此以前的工作是國際活動的實踐。改革開放之成為我事業轉折的契機,一是因為開始有了選擇職業的可能,要求調工作不再是大逆不道;二是在開始開放的形勢下,對客觀深入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性朝野都有共識;三是在“真理標準的討論”之後,思想解凍開始,國際問題也可以作為學術問題來探討了。本人就是乘這股東風,在自己要求幸蒙批准之下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第一個研究單位是外交部所屬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研究室。由於研究所的性質,也由於自己原來工作的延續,順理成章地從中美關係開始。當時是中美建交之初,台灣問題是核心問題(現在仍然是),我的注意力也首先集中在美國對台政策。國際問題研究所有一個極好的圖書館,文獻資料收集之全,進口圖書之及時,管理之善,在當時國內少見。特別是歷年的美國解密外交檔案(簡稱FRUS),現在在我國國際學術界已不足為奇,當時卻很少有人利用。我孤陋寡聞,像是發現了金礦,驚喜不已。根據美國30年解密的製度,1981年出版1951年的檔案,而研究所的圖書館已經收到1950年的,可謂及時。我從1981年冬到1982年春就抱著1946—1950年每年的中國(或遠東)分冊啃,好在那部資料似乎還未被發現,我可以“獨霸”。當然不僅是這批檔案,還有其他許多豐富的外文書籍報刊,這可以算我做研究工作的入門,收穫相當大,初步弄清了美國戰後對華政策根源,特別是台灣問題的來龍去脈。第一篇公開的成果就是發表在《國際問題》1982年第2期上的文章,題為“歷史的考驗:新中國成立前後美國對華政策的考慮”。不久以後,在寫《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一書時,又補充了許多內容,成為一章,收進本集的是後來的補充本,題為“台灣問題之由來”。

“歷史的考驗”一文發表的時機剛好是中美關於售台武器談判進入緊張階段之時,全世界都在註意建交不久的中美兩國關係是否又要倒退,這篇文章竟引起了完全出乎意料的“轟動效應”:《人民日報》以整版全文轉載,《北京周報》英文版分兩期刊載,美國方面當然十分關注,我不久後訪美,拜訪一位國會議員,竟發現他桌上放著此文的英文本(!)。連中美以外的一些國家的通訊社都發了消息。所有這一切都是出於誤解,以為這篇文章是奉命配合談判而寫,代表了中國政府的一種姿態。後來有人告訴我:當時在談判中,美方代表力辯美國從來無意支持台灣從大陸分離,而我那篇文章恰好證明美國的確有過此意圖。提到這些,決無沾沾自喜之意,相反,卻有不少感慨,我後來自以為更有價值的作品卻從未引起那樣的注意。此文之所以產生無心插柳的效果,固然是由於發表時機的巧合,更重要的是因為當時這個領域幾乎荒蕪一片。在那以後,研究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迅速發展成為熱門,新一代的學者成長起來。到80年代末,從各個角度研究美台關係的比較優秀的論文已有不少,於是與當時美國所的同事何迪共同編了《美台關係四十年》論文集,我為此寫的序言總結了到那時為止的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的情況以及研究界的成果。現在看來有些方面是過於樂觀了。這些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的事。當時頗“熱鬧”了一陣,很快又被淡忘。而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中化不開的癥結。近年來有時看到一些文章提到那段20年前早已詳細闡述過的歷史的一鱗半爪資料,作為“鮮為人知”的“新發現”,令我啼笑皆非。

事實上,我一向強調不能把國際問題和美國研究限於狹隘的中美關係;而且在學術研究上命題作文是本末倒置的,我那篇文章如果真的是奉命之作,就不可能這樣從容、詳盡,論證也未必能那樣客觀。特別是作為社會科學的一支,更忌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假如對當前政策有參考價值,應是其結果而不是出發點。這些想法在“中國的美國研究”和“外國問題和國際問題研究的困惑”二文中有所闡述。我認為研究“國際政治”特別需要有歷史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研究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則應該作為一個文明體係來研究,才能使“美國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立足於社會科學(包括人文學科)。這是本人20年來在研究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文章的題材顯示出這一軌跡:從美國對華政策,至美國全面外交,然後及於美國本身的發展,自己的認識也逐步深入。這條道路走得十分吃力,自己的思想也隨著認識的深化而逐漸開闊。當然,在從事研究工作之前的幾十年的實踐還是有幫助的,其幫助在於去偽存真的判斷力,比起完全從紙上到紙上的少一點隔靴搔癢。但是許多親身經歷之事,其意義是後來才明白的。而真正有視野豁然開朗之感,對某些問題有所感悟,卻是在退休之後,不再“以心為形役”,居陋室而觀天下這段時期。由此可見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是無止境的,否是就要僵化。

現在回過頭來看,有些看法已為歷史所否定,例如曾經認為雅爾塔格局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有根本的變化,不久就被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所推翻。當時我的依據是由一場世界大戰奠定的世界格局只有相當規模的戰爭才能打破,卻沒有想到內部的因素。由此引起我近10年的思考,至世紀末與幾位學者合著《冷眼向洋:百年沈浮啟示錄》一書。這本集子中收的“百年沈浮啟示錄”一文就是那本書的“緒論”,略作壓縮。它代表了我至今對大國興衰的思考。另外一些見解雖然不敢以預見性自詡,卻為以後事態的發展所證實,其中主要的一點是80年代中期“美國衰落論”甚為流行,包括美國學者在內都有人預言日本將超過美國。本人一直力言其非,最主要的依據就是“人”的因素。至今,在觀察國際力量對比中,“人”的因素和“軟件”始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我不止一處強調這一點。國際問題的研究應拓寬視野,離開了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很難深入,這是本人一貫的主張,儘管自己功力不逮,成果難如人意。“美國強盛之道”一文是這方面的嘗試,總結了我迄今為止對美國的看法。

總的說來,我的關注興趣日益轉向中西曆史文化,近年來試圖在古、今、中、西之間進行探索,這本集子只收與國際問題和美國研究有關的、研究性的論文。完全與本專業無關的論文,或是隨筆類的文章,收入了其他文集。因形勢需要的應景文章也未收入。第二組(第17—21篇)文章本身夠不上研究性的論文,但也不是一般的序跋類,而是對我國本學科研究的狀況的評述和思考,與學科建設有關,故也收在內。基本上按發表年代順序排列。

 

資中筠

2002年2月

目次

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之由來(1)

緩慢的解凍——尼克松訪華前十幾年間美國對華輿論的轉變過程(43)

利益的匯合:國家關係的基礎——寫在中美建交十週年之際(72)

“美國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會出現嗎?(93)

二十世紀後半葉世界舞台上的美國(103)

美國學術界對中美關係的研究(1969—1992)(124)

大國保證和平的原則與大小國家平等的信念——論聯合國的初始構想(162)

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中國(179)

百年思想的衝擊與撞擊(212)

從上個世紀之交到本世紀之交的中、美、日關係(235)

也談羅斯福“新政”(249)

變與不變:中美建交10週年與20週年(262)

百年沈浮啟示錄(272)

追根溯源:對美國對華政策(1945—1950)的再思考(292)

美國強盛之道(305)

中國的對外關係取決於內部發展(366)

中國的美國研究(373)

美台關係四十年(387)

架起理解的新橋樑——改革開放15年中美關係史研究成果評析(395)

外國問題和國際問題研究的困惑(407)

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415)

作者主要著譯書目(426)

作者年表(42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