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智慧財產權前沿問題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智慧財產權前沿問題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0 元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8731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集中了作者對知識產權前沿領域核心問題的研究論文。所有論文符合主流學術規范,論證思路清晰,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部分論文在中國知識產權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整體而言,本書論文的選題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理論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崔國斌,北京大學應用化學學士、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耶魯大學法學碩士。清華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微軟創新與知識產權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2001年7月至10月在美國紐約CPLP律師事務所實習。進入清華大學法學院之前,在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執業近三年,主要負責知識產權訴訟和許可業務。2002年至今任教于清華大學法學院,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在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CAFC)跟隨原首席法官Rader實習,同時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2012年7月和2013年5月,分別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和華盛頓大學法學院(西雅圖)做短期訪問學者。學術興趣為知識產權法、競爭法、財產法。主要講授專利法、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法、Chinese Civil Law(中國民法)等。

名人/編輯推薦

崔國斌,北京大學應用化學學士、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耶魯大學法學碩士。清華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微軟創新與知識產權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2001年7月至10月在美國紐約CPLP律師事務所實習。進入清華大學法學院之前,在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執業近三年,主要負責知識產權訴訟和許可業務。2002年至今任教于清華大學法學院,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在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CAFC)跟隨原首席法官Rader實習,同時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2012年7月和2013年5月,分別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和華盛頓大學法學院(西雅圖)做短期訪問學者。學術興趣為知識產權法、競爭法、財產法。主要講授專利法、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法、Chinese Civil Law(中國民法)等。

目次

1.知識產權基礎理論
知識產權確權模式選擇理論
知識產權法官造法批判
2.著作權法專題
否棄集體作者觀
——民間文藝版權難題的終結
網絡服務商共同侵權責任之重塑
加框鏈接的版權法規制
著作權法下移動網絡內容聚合服務的重新定性
單字字體和字庫軟件的著作權法保護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反壟斷控制
3.專利法專題
專利法上的抽象思想與具體技術
——計算機程序算法的可專利性分析
機器就是機器:“計算機+程序”的可專利性分析
文字作品的專利法保護
——計算機程序文本的可專利性分析
知情同意原則的專利法回應
——生物材料使用者的揭示義務
專利技術的等同比較
4.商標法及其他專題
商標許可終止后的商譽分配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尋找21世紀的大學之道和法治精神
——新清華法學20周年叢書序
清華大學法學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庚子賠款的放洋生(1909—1925),他們當中有一部分當年遠渡重洋學習法律,是最早一批到美國讀法律的中國人,他們畢業后帶著西方法治文明,回到多災多難的故土報效祖國。1928年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法學院是最早設立的四大學院之一。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清華大學被改造為工科學府,文科專業并入其他高校。幾十年里,人們對清華工科院校的形象已經固化,似乎忘記了清華本來就是綜合大學,今天教育部仍然把清華劃歸“理工”類院校。
1995年9月8日,在那個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的早晨,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宣布恢復法學教育,復建法律學系。1999年4月24日在法律學系基礎上,清華大學復建法學院。20年后,作為親歷這一過程的教師,我仍然十分佩服清華大學領導當年的遠見和果斷。
20年來,81位教師前后在這里全職任教,目前在職68位,還有20多位兼職教師曾經傳道于此。20年來,八千多優秀法治人才從這里畢業,走向法治建設和各行各業第一線。這是一個高端“移民社會”,每一位學人的到來都有一個故事,有一段曲折的道路。有的離開長期執教的學校,加盟這家新式學堂,嘗試新理念,探索21世紀的大學之道,希望人生有一個全新的開始;有的不遠萬里,從大洋彼岸來到北京,耕耘在這片法學新天地;有的初出茅廬,躊躇滿志,從世界各地的著名學府直接走入清華園,開始自己對法學和法治精神的追尋。清華一度成為法學精英心中的“延安”或者說“新大陸”,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英雄不問出處,無論何種原因“移民”到這里,大家都看上了清華園這塊學術沃土和教育重鎮,毅然決然邁出人生這關鍵的一步。一個學生在這里學習幾年,稱其為校友。這些老師大部分不在清華本校畢業,也許稱不上嚴格意義的“校友”,但他們在清華的時間遠遠超出任何一個學生,那是十多年、幾十年乃至一輩子的承諾、堅守、守望!正是這些老師的到來,才有新清華法學的故事和奇跡。
清華再次與法學相結合,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疊加和積累,更是奇特的化學反應,形成了獨特的氣派、精神和品格,產生了“新清華法學”這一法學新流派。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例外。每一個大學、每一個學院也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大學的精神特質或者說品質特征是由老師、學生、校友在特定的地方、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創造出來的共同的價值追求。那么,清華大學法學院,或者說清華法律學人具有什么樣獨特的精神特質呢?
最突出的一點,清華法律學人無論研究理論實務,公法私法,實體程序,國內國際,無不秉承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承載崇高的責任使命,飽含對人民、對國家深厚的感情。清華大學誕生于多災多難的舊中國,起源于血雨腥風的戰火,可謂民族恥辱的產物。從誕生那天起,清華大學就注定對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承擔著特殊責任。也許正是戴著“賠款大學”這頂屈辱的帽子,使得一代又一代清華人特別愛國,歷代清華師生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為己任,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而發奮努力。從1910年第一位赴美國攻讀法律的張福運,到1946年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的中國法官梅汝璈和檢察官向哲浚,以及錢端升、王鐵崖、端木正、陳體強、龔祥瑞等等,一直到2010年把生命奉獻給清華和國家法治事業、“一切學術為了中國”的何美歡,我們都能感受到一脈相承的清華特質和清華品格:他們精通國際,洞悉世情,又非常愛國,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發自內心對國家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完美結合在一起。一切學術為了中國,為了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為了那比陽光都珍貴的公平正義!這就是清華法律學人一貫的價值追求,也是永恒的大學之道。
清華法學的另一個特質就是對“道”、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法學不僅僅是古代的“律學”或者近現代的法律學,也不僅僅是一套知識體系和技能技巧,而是關于公平正義、治國理政的大學問,終極追求是建構公正和諧的社會秩序,保障基本人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法治不僅是按照法律條款治理,更重要、更根本的是追尋法治的真諦,按照理性和法治精神治理。但法律的職業屬性很容易走向只重視“術”、而忽視“道”的追求和傳承。喪失理想和價值追求的職業是純粹的技術技巧,是迷失方向的知識傳授,是可怕的“術”。因此,法學研究絕非簡單的職業技能研究,必須同時也是關于“大道”和真理的研究。只有建立在道德理性和人文關懷基礎上的法治,才具有可持續性,因為不道德比非法更可怕。法律人永遠不能讓知識技巧超越人類美德的底線,不能忘記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古人講“天理、國法、人情”表達了同樣的期望和訴求。大學是文明的燈塔,是講大道、講真理、講理想的地方,要引導社會,而非完全被社會所引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1932年清華法學院增設法律學系就提出“本學系宗旨,系對于應用及學理兩方面,務求均衡發展,力避偏重之積習,以期造就社會上應變人才,而挽救歷來機械訓練之流弊”。今日清華法律學人繼承了清華法學這一光榮傳統,追求法治的大道大德和獨立精神,帶著崇高的理想和對真理的熱切追求開展理論和實務研究。我們為此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個大字印在《清華法學》封面上,作為清華法律學人共同的學術座右銘,互勉互勵。法學院大樓取名“明理”也有這方面的用意。
歷史上的清華法學常常中斷,命運多舛,這本身就是中國百年歷史的真實寫照,反映了法律、法學在中國命運的變遷。這20年來我也常常擔心法學院會不會再次關門,這種憂慮曾經長期揮之不去。一直到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開啟波瀾壯闊的法治建設工程,我才堅信清華法學院今后再也不會關門!一個國家堅持開辦自己的法學院,一百年、二百年乃至永遠不動搖,不信法治建不成!只要有法學院在,法治就有希望。有位清華老領導當年參觀百年哈佛法學院,看到十多棟雄偉的大樓屹立在法學院校園中,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光看哈佛法學院這么多大樓,就知道這個國家建設法治的決心有多大,就知道這是世界一流法學院。
20年來,清華法律學人在學校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廣籌資源,興建大樓,讓法學院永遠扎根清華園沃土和中華大地上,表達對法治建設的堅定承諾;另一方面,在繼承清華法學優良傳統基礎上,銳意改革,推陳出新,極大擴展了法學的內涵和外延,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才智,為中國法學增添新的光彩和榮譽。這20年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是偉大的開端。清華法學的故事時隔多年,不僅延續下來,而且扎根、升華,不斷發揚光大,深入人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這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中,清華法律學人沒有缺位,也不能缺位,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清華法學必將不負眾望,不辱使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再造新的輝煌,“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間節點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元年,為慶祝清華大學恢復法學教育20年,清華法律學人把自己多年的學術成果匯編成冊,分批出版,意義非凡。盡管大家研究的具體領域不同,學術理想和觀點也有差異,語言風格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是透過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人們仍然能夠看到其中的共性,看到新清華法學鮮明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都是嘔心瀝血之作,都是用真心、帶著理想和深厚的情感寫出來的學術精品。我不善于寫序,也無法完全概括同事們取得的學術成就,只是把我所理解的清華法律學人對21世紀大學之道和法治精神的探尋加以初步總結歸納,與諸君切磋共勉,并聊以為序。
王振民
2015年5月5日
于清華園明理樓
自 序 之 一
過去一直以為,出版論文自選集是那些號稱著作等身的教授們退休后才要做的事情。因為著作太多失去焦點,教授們只好從故紙堆中挑出若干稍有姿色的論文,重新粉刷一番,以重新勾引起公眾的閱讀興趣。同時,教授們也借機提醒公眾,自己一輩子除了苦勞之外,還可能有點功勞。對于像我這樣無意也無法著作等身的學者而言,這樣的論文自選通常是多余的。因為窮極一生,能夠被人稱道的論文不過三五篇。至于是哪三五篇,學術共同體心知肚明。如果一定要跑出來出版自選集,給人的感覺就只剩下“打腫臉充胖子”。
不過,這次本人還是大咧咧地準備了這本自選集,并且正兒八經地寫了兩個序言。本人先前出版自鳴得意的大厚本教科書時,都偷懶沒寫個序言,而以“說明與致謝”蒙混過關。這回本人假裝正經的原因實際上很簡單,2015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復建滿20周年。法學院鼓勵教師出版論文選集,回顧和梳理個人的學術歷程,同時也彰顯法學院整體的學術成就。本人湊熱鬧,響應法學院的號召,整理出這本論文集。知道這一原因之后,請讀者就不要再問那些已經折磨本人很久的問題了:在知識產權領域,這些論文真的有學術價值嗎?個人貢獻在哪里?
既然是為高大上的院慶準備的,本人還是認真地交代幾句吧。
本論文選集收錄了本人近十年來發表的部分代表性的學術論文,大致按照先知識產權法基本理論然后部門法具體制度專題的邏輯結構排列。這一排列順序也大致體現了本人的偏好,即認為基本理論的深度挖掘比法律制度的細節完善更有學術意義。前者能在基礎層面改變知識產權共同體的思考習慣,在更長時間和更大范圍內發揮學術影響;后者對現實而具體的制度問題給出清楚而明確的答案,更符合很多實務人士的胃口,但未必具備足夠的學術挑戰性。
在收錄論文時,本人并沒有對論文的內容做修改。不過,細心的讀者肯定會發現,本書收錄的部分文稿與公開發表的論文文本有明顯差異。比如,本書收錄的“網絡服務商共同侵權責任之重塑”、“否棄集體作者觀”等文,在篇幅上比原發的文本多出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這些文本差異大體上由兩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一,當初雜志社刪節和修改了論文原稿的文字,而此次出版時本人并未對論文原稿做相應修改;其二,此次出版時,法律出版社的編輯再次對文稿進行文字修飾。盡管有上述文本差異,本書收錄的文稿與當初正式發表的論文,在基本觀點和結論上并無差異。
時過境遷,本書收錄論文的部分結論或觀點可能不再可靠。不過,這并沒有勾引起本人修改論文的念頭。一方面,時間不允許本人這么做;另一方面,在論文集中原汁原味地呈現當初的思考過程,應該遠比保證論文結論與時俱進更有意義。
最后,感謝法律出版社責任編輯黃琳佳老師在編輯過程中修訂了書中存在的無數文字錯誤。也感謝先前那些給予本人論文出版機會的諸多雜志社的編輯老師。
崔國斌@清華園
2015年1月26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