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農業經濟學(簡體書)
滿額折

農業經濟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6 元
定價
:NT$ 276 元
優惠價
87240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農業經濟學》在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內外農業經濟學教學改革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動態,分農業生產要素、農產品市場與流通、農業微觀經濟組織和農業發展與保障四個部分介紹和討論了農業經濟研究內容。為了體現時代性,新增加農墾經濟、農產品質量安全、糧食安全、城鄉一體化等內容;為了體現通俗易懂性,在內容中穿插小案例、專家觀點、新聞鏈接等。

名人/編輯推薦

《農業經濟學》可作為高等院校農林經濟管理或相關專業的學生教材,也可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

書摘/試閱

**章導論
本章學習目標:
1.了解農業的概念,理解農業的特征、貢獻及功能。
2.了解西方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歷程。
3.了解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節農業的概念、特點及作用
一、農業的概念和特點
(一)農業的概念
農業是人們利用太陽能,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通過自身的勞動強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過程,以獲取產品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對象是生物體,獲取的是動植物產品。
在不同國家或者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農業所包含的內容是不同的。有的經濟發達國家為了便于管理,將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的農業前部門和農產品加工、銷售等農業后部門也劃歸到農業的范圍之中。在我國,農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農業僅僅指種植業,因為種植業是農業*基本的生產部門。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廣義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即我們以前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政府決定把副業產值計人工業總產值中。因此,目前廣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生產部門,通常稱為國民經濟的**產業。
(二)農業的特點
與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相比,農業具有獨特的特點。農業*根本的特點是自然再生產過程與經濟再生產過程的有機交織。自然再生產過程是生物有機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過程,經濟再生產過程是人類有意識地干預自然的再生產過程,通過勞動改變動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和條件,借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動植物產品的生產過程。由這一根本特點,派生出一些具體特點。
(1)土地是農業生產不可替代的*基本的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中,土地不僅是人們勞動的場所,同時還是農作物的生長基地。作物生長需要的養分和水分都是土地供給的。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農業生產的重要限制因素。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土地又存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巨大差異。這一特點決定了進行農業生產必須十分珍惜土地資源。
(2)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土地的自然肥力、氣候資源、水資源等自然條
件對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很大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業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尤其是種植業,旱澇、洪澇及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會影響種植業的產量,目前,人類還無法控制氣候條件,氣候條件變化的不確定性會造成農業產量的大幅度波動。因此,農業生產具有較大的自然風險。
(3)農業生產周期長,且有明顯的季節性。種植業的生產周期一般幾個月到半年,如冬小麥生長期一般為220?270天,春小麥的生長期一般為100天左右。畜牧業較長,如生豬的生長期一般為24?26周,林業的生產周期*長。農業的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具有季節性。農業生產時間是指農業自然生產全過程所需要的時間,這一時間要受到生物生命活動規律與周期的約束,農業勞動時間是指人們根據農業自然再生產過程中動植物生長發育的實際需要而投人勞動的時間,這也使得農業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不一致,從而導致農業生產有季節性,分為“農忙”和“農閑”。
(4)農業生產具有空間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由于農業生產活動主要在土地上進行,而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只能在廣闊的土地上分散進行。此外,由于各種生物對自然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各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條件又千差萬別,所以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氣候條件下的農業生產周期、生產季節和生產結構不盡相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
(5)農業生產具有外部性。農產品是人們*基本的必需品,除了作為生活資料外,還是很重要的工業原料。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但這種作用卻難以計量,無法給予相應的補償,因此,農業具有收益的正外部性。另外,草原、森林、湖泊、農作物等對生態環境和景觀功能起到積極作用,公眾從中無償獲益,具有生態的正外部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農業廢棄物的不合理利用及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農業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從而具有負外部性。
(6)農產品的供求彈性小。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的特點,在短期內農產品市場供給量不易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是*基本的生活資料,其需求量也不易隨著市場價格的升降而變化。總之,市場價格對農產品供求的影響比較小。
二、農業的貢獻及多功能性
(一)農業的貢獻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種基礎地位是通過它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體現出來的。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的經典分析,農業對經濟發展有四種形式的貢獻,即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
1.產品貢獻
農業的產品貢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食品貢獻。食品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必需品,非農產業部門人員所需要的食品主要來自于農業。只有農業生產者生產的食品超過維持自身生存需要而有剩余的時候,國民經濟中的其他部門才能得以發展。從理論上說,國內食品生產不足可以通過進口來加
主,所以工業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農業的發展狀況。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比重會逐漸下降,但就工業化水平不高的國家來說,農產品加工業仍然是重要的工業部門。目前,我國經濟巳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但農產品加工業仍然比較落后,農產品加工的比重不高。隨著我國農副產品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的這一貢獻還會繼續加大。
2.要素貢獻
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要素貢獻,是指農業部門的生產要素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從而推動非農產業部門的發展。農業部門所提供的生產要素有勞動力、土地和資本。
首先,農業為非農產業部門的發展提供勞動力。隨著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農產品出現了剩余,使得農業勞動力能夠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而為非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生產要素。所以,農業部門的勞動貢獻,是非農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就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變革的重要力量。但是,隨著非農產業的迅速發展,一些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的大量應用和普及,使得很多非農產業吸收農業勞動力的能力越來越低。
其次,農業為非農產業部門的發展提供土地。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作為生產和活動的場所,如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現代工業園區的建設、交通網絡的建設、大學城的建設等無不需要土地。如果農民具有完全的土地產權,則土地非農化將會使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如果讓市場機制自由發揮作用,將不利于農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土地面積是有限的,農地的不斷減少必然不利于農業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因此,必須適度控制土地的非農化,正確處理好非農產業用地與農業發展的關系。
*后,農業為非農產業部門的發展提供資本。為什么農業部門的資本向非農部門轉移?主要基于以下幾點。一是當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許多新生的非農產業部門由于技術進步快,不受自然資源條件的約束,資本產出比率遠遠高于農業,要素的趨利流動規律又促使農業資本流向非農產業部門,使農業自覺不自覺地為非農產業部門做出資本貢獻。二是在社會經濟進步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情況下,通常非農產品的需求收人彈性要大于農產品的需求收人彈性,社會經濟管理部門一般傾向于把資本的增量投向于非農產業部門,使農業在政府作用機制下向非農產業做出資金貢獻。三是對非農產業投人也可以使農民受益,使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得到改善,產出能力進一步提高,如交通、電力、信息產業的發展,都會為農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如何實現農業部門資金轉移到其他非農部門呢?一種是依靠市場機制、價格信號對資金進行轉移和分配;另一種是依靠行政力量,強制進行資金轉移。我國通過農業稅①、工農價格剪刀差、低價征用農用地、儲蓄等方式實現農業資金向非農產業轉移。
3.市場貢獻
農業的市場貢獻來源于農業與其他部門的交換,即農民作為買方和賣方。首先,農民作為買方,主要包括農民購買日用工業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兩大方面。農民作為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購買日用工業品、耐用消費品等。農民對這些工業品的消費擴大了工業品的市場,工業品市場的擴大又會刺激工業和其他非農產業的擴張。農民作為生產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投人農藥、化肥、機械、設備、電力及其他農業投人品。農民對這些農用工業品的投人,會刺激農用生產資料工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擴張。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民對農業機械、設備等農用工業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農業對農資工業和相關產業的市場貢獻將會更大。其次,農民作為賣方,農民把農產品出售給非農產業部門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隨著農業生產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農民對農產品的銷售規模越來越大。農產品的市場流通量增加以后,不但可以促進相關運銷業的發展,而且使農產品的市場體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農業要素市場體系的發育成熟。
4.外匯貢獻
所謂外匯貢獻,是指通過出口農產品,農業為國家經濟建設賺取外匯。在經濟發展的初期,農業的外匯貢獻尤為重要。因為在這一時期,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品不具國際競爭力,難以出口創匯,而工業發展又需要用外匯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進口機器設備和一些原材料。因此,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部門在出口創匯方面必然扮演重要角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這些國家,出口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賺取了外匯,用農業賺取的外匯購買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來武裝本國工業,從而促進了本國民族工業的快速發展。所以,如果沒有農業的外匯貢獻,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工業的快速發展是難以想象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的外匯貢獻份額一般會下降。這是因為,工業壯大以后,工業品的出口創匯能力會逐漸增強,使其逐漸成為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然而,農業外匯貢獻份額的下降,并不意味著農業的外匯貢獻消失,農業出口創匯的**量還可能增加。
(二)農業的多功能性
農業的多功能性是指農業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纖維等多種商品的功能外,還具有其他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非商品產出功能,這些功能所產生的有形結果和無形結果的價值無法通過市場交易和產品價格來體現。一般認為,農業所具有的非商品產出功能可分為環境功能、社會功能、糧食安全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李秉龍和薛興利,2009)。
1.環境功能
農業對環境可產生有利或者不利的影響,即具有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農業的環境保護功能包括農業景觀和各種生態問題:水土保持、補充地下水、維持生物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防治荒漠化、減少水污染、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控制洪水、提供農業景觀、避免城市擁擠等。農業的直接環境收益包括:通過管理土壤和植物減少污染,通過多種作物輪作和肥料施用增加生物量和養分固定量,通過控制土壤侵蝕技術提高生態系統彈性等。農業對生態系統和可再生自然資源也具有負面影響,包括農用化學品、灌溉和機械耕作的過量投人所帶來的影響。農業所產生的外部性主要指化學品污染、水土流失、種植系統彈性和多樣性消失、土壤結構破壞、動植物棲息地減少等。
2.社會功能
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農業為農村居民提供了謀生手段和就業機會,而且為他們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場所,有助于形成和維持農村生活模式及農村社區活力,具有減少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保持社會穩定、形成社會資本的功能。②替代社會福利保障。對于貧困人口集中于農村地區而農村地區又缺乏必要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還具有消除貧困和替代社會福利保障的功能。在這些國家,農業發展是農民的重要生活保障,而農民擁有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社會保障。③社會經濟發展的“蓄水池”和“減震器”作用。在社會經濟周期性波動過程中,二、三產業快速吸納或釋放勞動力,而農業則充分發揮“蓄水池”和“減震器”的作用,在經濟波動時釋放或者吸收勞動力,從而加速經濟復蘇或減緩經濟危機。
3.糧食安全功能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糧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在經濟上有能力并且可以獲得足夠數量衛生安全和營養的食品,從而達到積極和健康生活對食品的需要及偏好。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有三個:依靠自己生產、依賴進口、將前兩者結合。開放貿易條件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