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國家偷走我的錢
滿額折

國家偷走我的錢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德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5顆星好評
德國《經濟週刊》首席經濟學顧問馬特‧費雪(Malte Fischer)權威推薦!
挑戰《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直搗經濟問題根本禍源!

我們常說錢愈來愈薄,你想過是什麼原因嗎?
別人向銀行貸款的錢,竟然是從你的戶頭存款來的?
你每個月繳給國家的退休金根本沒被存起來,而且可能快被花光?
你擁有的公債、儲蓄、債券或保險單,價值可能比你認為的還低?

如果你從未思考這些問題,也不曾對制度產生懷疑,
現在開始關心還來得及。
國家創造貨幣的過程,
對於你的收入、購買力、財產價值,甚至整個人生,
產生的負面影響絕對超乎想像。
讀完這本書,你再也不會覺得無所謂了。

誰該為經濟沉痾負責?
貧富差距擴大、通貨膨縮失控、景氣低迷、稅制不公、金融危機……一連串動蕩不安的經濟與社會現象,真的是貪婪銀行家和有錢人的錯嗎?不,他們的力量才沒有這麼大,主張「奧地利經濟學派」專家直指:被國家壟斷的貨幣體制才是罪魁禍首!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海耶克曾說:「國家對貨幣的操縱,是一部連綿不絕的詐欺史!」
一般人很少會質疑「貨幣國有化」這件事。我們通常接受政府的做法,很少去反思、批判。我們對國家獨占某些事業習以為常,也相信金融問題還是交給國家掌控比較有保障;即使發生通貨膨脹、經濟動盪,也認為是景氣循環的市場機制問題。但是,我們手上這張紙鈔的購買力,為什麼愈來愈差呢?

看清貨幣制度真面目:「好錢」與「壞錢」
在倡導「奧地利經濟學派」兩位作者筆下,我們的貨幣分為「好錢」——經過自由競爭過程產生的交易工具,以及「壞錢」——國家強制人民使用的貨幣。政府大幅舉債,美其名是為了拚經濟、救產業,是為了應付國防與社會福利開銷,但是龐大的財政漏洞怎麼補?在國家獨占貨幣製造的體制下,權力龐大的央行就能一直憑空印鈔票——也就是「壞錢」,但此舉卻也使得國債節節上升,並間接造成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促使所得與資產重新分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說來說去,一切都是貨幣制度惹的禍!

公眾的思想是推倒高牆的力量
作者認為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解除國家獨占金融的權力,採取自由開放的概念;這樣的觀點與當今各國的貨幣制度主流相當不同。誠然,個人難以扳倒龐大的國家機器,打破貨幣壟斷並非一蹴可幾。但是,這本書為我們開啟另一扇知識之窗,深入了解另一派經濟學者的思想與理論。它讓我們開始覺醒,停止漠然接受。在社會生活之中,將庶民的力量武裝起來,促使國家做出改變!


【本書特色】

1. 國內難得一見闡揚「奧地利經濟學派」論點的話題之作
奧地利經濟學派以強調自由經濟、反對國家干預為特色。本書引用自由市場捍衛者米塞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無政府資本主義」一詞創造者羅斯巴德等人的理論與概念,帶來與主流經濟學大相逕庭的獨到見解。

2. 揭露貨幣制度的來龍去脈與金錢遊戲規則
從「無中生有」的紙幣、「左手收存款、右手放貸款」的金融體系,作者一針見血點出國家如何獨占、控制流通的貨幣,而這些貨幣又如何導致貧富不均、社會不公。

3. 結合德國經濟學者的智慧與金融家的經驗
內容幽默風趣、字字珠璣。即使從未上過一堂經濟學,也能夠以常理推論,重新思考早已習以為常的貨幣制度與政經現象。

4. 篇章總結整理,重點一目了然
每一章皆有關鍵重點整理,有助於理解作者欲傳達的概念與觀點。

作者簡介

菲利浦‧巴古斯(Philipp Bagus)
曾於德國敏斯特(Münster)與西班牙馬德里的大學經濟系就讀。並在德‧梭陀(Jesús Huerta de Soto)教授指導之下,以通貨緊縮為主題獲得博士學位。現為馬德里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Universidad Rey Juan Carlos)教授。教學領域為經濟學導論、微觀與宏觀經濟學、奧地利經濟學派方法論。巴古斯博士是《歐元悲劇》(Die Tragödie des Euro)一書的共同作者(FinanzBuch Verlag,財經書籍出版社),並與大衛‧霍頓(David Howden)共筆出版《深度結凍:冰島經濟大崩盤》(Deep Freeze: Iceland's Economic Collapse)一書。

安德烈亞斯‧馬夸特(Andreas Marquart)
為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德國分所理事。德國高中會考通過後,馬奎特繼續取得銀行業教育學程結業資格,並在任職金融業長達十五年後,於1998年創業成為獨立理財顧問。他的專業顧問領域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相關知識說明與介紹。

譯者簡介:
林琬玉

輔仁大學德文系及德國Aachen專業大學(Fachhochschule Aachen)企業經濟系畢業。譯有《為什麼要住在城外》、《天賦不是奇蹟》、《國家為什麼會破產》與《我願一生守候你,你卻忘了我的承諾》等。

名人/編輯推薦

【知名學者專業推薦】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世新大學、北科大兼任教授
李顯峰╱臺大社科院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黃春興╱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黃仁德╱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名人媒體讚譽推薦】
尹乃菁╱九八新聞台「今晚亮菁菁」主持人
阮慕驊╱NEWS98.1「財經晚點名」、「世界一把抓」主持人
楊紹華╱《今周刊》副總編輯
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劉憶如╱北威集團董事總經理、前財政部長、前經建會主委
蘭萱╱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媒體推薦:
「印錢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問題本身。在這本了不起的著作中,二位經濟學者直搗國家貨幣壟斷事業的核心。他們以最風趣易讀的文筆在此新書中為讀者娓娓道來,為何經由歐洲中央銀行印錢絕不是解決辦法,以及國家貨幣壟斷如何撕裂貧富階級,並造成愈來愈大的鴻溝。」——《富爾達日報》(Fuldaer Zeitung)

「一本(原文)總共才180頁,沒有附任何公式、圖像與表格的輕薄短小書籍,能與法國經濟學者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那本資料豐富、厚達700頁且備受讚譽的寶典一較高下嗎?答案是:可以的!」——馬特‧費雪(Malte Fischer),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首席經濟學顧問

國外名人推薦:
「國家貨幣壟斷事業是對人民最大規模的詐欺?社會福利國家是一個最具煽動性的方案?菲利浦‧巴古斯與安德烈亞斯‧馬夸特寫了一本挑釁意味十足(也非常具娛樂效果)的書。他們向這個時代許多公認是理所當然的想法挑戰,政治與經濟方面兼具,並且呼籲大家挺身而出表明立場。這是一本絕不令人感到乏味的書。」——丹尼爾‧艾克特(Daniel Eckert),《世界貨幣大戰》(Weltkrieg der Währung)與《遍地黃金》(Alles Gold der Welt)二書作者。

「金融危機與急遽擴大的貧富不均現象,真的是那些貪婪銀行家的錯嗎?不,他們的力量沒有這麼大。菲利浦‧巴古斯與安德烈亞斯‧馬夸特在書中明目張膽的指出,我們那個被國家壟斷的貨幣體制才是罪魁禍首。若想真正了解我們的貨幣金融系統,本書應列入必讀清單。」
——湯瑪士‧邁爾博士(Dr. Thomas Mayer),法蘭克福哥德大學,財經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在一個將財富分布問題當作最迫切社會政治議題的時代,本書作者卻把關注焦點指向所有問題的根源:貨幣制度!本書為讀者說明什麼才是造成一系列經濟與社會現象的真正原因,而且只要我們任由當今的金錢社會主義繼續盛行,那些引發現象的因素就會繼續跟著我們、如影隨形。」——羅納德‧史德佛勒(Ronald Stöferle),「黃金信仰」(In Gold we Trust)一文作者。

「《國家偷走我的錢》是一本簡明易瞭,但絕不讓人小觑的書。它能夠激發人起心動念——去思考、懷疑、閱讀。」——羅蘭‧提希(Roland Tichy),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總編輯

「菲利浦‧巴古斯與安德烈亞斯‧馬夸特的這本書,極具挑釁意味,但也非常發人深省。他們挑明,當今政府的財經貨幣政策與措施,不但難以照顧多數人的利益,而且根本已經流於為一己牟利、為最上層的富豪服務的工具。我強力推薦讀者閱讀。」——克‧法柏(Marc Faber),香港(讀者)

目次

錄:
推薦序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世新大學、北科大兼任教授
推薦序 李顯峰╱臺大社科院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黃春興╱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前言 這本書比炸藥更具有爆炸性

第一章 為何拒絕國家干預貨幣體制?
以物易物的社會
交易媒介的誕生
自然穩定的實物貨幣
隱藏危機的紙幣制度
常見的謬誤

第二章 誰擁有創造貨幣的權力?
貨幣流通帶起的經濟復甦
放款、貸款背後的假象
築起的共生同盟
百分比之一的最低準備金制

第三章 為何現今貨幣制度導致社會不公?
通貨膨脹的真實定義
通膨效應後的「贏家」與「輸家」
法定紙幣的負面影響
分配不均的社會財富

第四章 為何貨幣國有化將經濟推向破產?
時間篇好率
人為操作的利率
失去的調節機制

第五章 為何貨幣國有化利用通貨膨脹進行剝削?
貨幣創造供給國家支出
感覺不良的福利國家
無法反映物價的消費者指數
不成比例的稅收制度

第六章 為何通貨膨脹促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先儲蓄再消費
瘋狂舉債的世界
貧富不均下的社會風氣

第七章 國家處處干預對社會的影響?
停不下的干預措施
回歸自由市場機制
法定基本工資的干預
遠離對自由競爭的干預

第八章 如何結束不良的貨幣制度?
投資錯誤的損失
反覆循環的金融危機
改善國家財政
貨幣改革

第九章 為何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以人為本的經濟研究
自由市場的貨幣秩序
反思任何煽動性言論

書摘/試閱

「人們提前十年吃掉的,須以挨餓十年來償還。」──羅蘭‧巴德(Roland Baader)

開宗明義,我們想先釐清一個全世界都信以為真的謬誤:錢這玩意兒,說到底,並不是什麼人的發明,更不是經由國家什麼創作性行為產生的東西!大部分的人都不知不覺地認為錢很重要,所以,由政府掌控金融相關事宜本來就是天經地義。這真是大錯特錯!

讓我們暫且忘掉目前的貨幣制度,也就是前言提及的那種壞錢。我們從零開始,先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說明,讓你知道錢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因為錢的起源不僅闡明了錢的本質,更彰顯了何為好錢。等你了解錢的本質後,一堆經濟學家就可以讓你拋諸腦後;至於政客們,那就更別提了。

以物易物的社會
現在,請你先想像一個沒有錢這東西的社會。在這兒,人們之間以物易物的行為是如何進行的呢?我們讓時光倒流,至於要倒退多少年,則任憑你的想像。我們最好還能親自在這短篇故事中飾演一個重要角色,這樣才更有臨場感。嗯,想像我們住在一個小鎮,職業是鞋匠。我們製作各式各樣美麗的鞋子,但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懂。我們和另一半,不善於烤麵包,家裡也沒有飼養牲畜用的牛棚豬圈之類。我們的太太和孩子們,尤其是太太,每天都穿著漂漂亮亮的鞋,叫人好生羨慕。但問題是,鞋子不能吃,所以太太三不五時得想辦法張羅食物。而且那時的小鎮因為沒有錢的存在,所以只能用鞋子作為媒介去交換別的東西,於是太太必須找得到願意用一袋馬鈴薯或醃肉交換鞋子的農夫,才有辦法取得食物。這樣的交易一次、二次或許還行得通,但農夫的鞋櫃裝不下太多鞋,再這樣下去,總有一天,當太太提著鞋想再交換一些醃肉時,恐怕就要吃閉門羹了。

我們先在此暫停一下這個角色扮演遊戲。你發現了嗎?剛剛使用了「交換」這個字眼,那時還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易媒介」。如果想讓這個小故事更複雜一點,還可以讓其他職業加入陣容:例如一個肉販、一個鐵匠、一個水泥匠、一個銀行員......等一下!不對!沒有銀行員,這裡還不需要一個銀行員。不過說真的,所有我們稱之為市場參與者的人,如果有個交易媒介可以使用,不須再挨家挨戶尋覓誰需要一雙鞋,或誰家的馬兒要裝馬蹄鐵,不知有多皆大歡喜喔?你讀到這兒或許還慶幸著,幸好你沒有這種問題,因為你有個設想周到的國家,早替你解決了這方面的困擾?果真如此,接下來的想像力遊戲,可就要幫你從這種錯誤認知裡解放出來了。

回到小鎮。小鎮裡的女士們都很愛戴首飾,特別是金飾或銀飾。這兒長久以來有個傳統,男士們在特別的日子裡,例如嬰兒誕生、太座生日或是結婚紀念日等,記得的都要送些貼心的禮物給他們的女士們。有沒有發現,有些事怎麼從古至今,超越時空都不變?

小鎮的女士們十分珍惜她們的禮物,因為他們了解,丈夫得工作多久、得用多少家中的貨物,才能跟金匠換得一只戒指、一對耳環或是一串項鍊。不過金子可不僅是一個身分的象徵,它的美麗也無可言喻。金子閃閃發亮又迷人,不是嗎?因此,我們的故事裡,所有的金飾代表了高價值,也被人們認為是貴重的。

有一天太太再次提著鞋,四處尋覓願意跟她交換一袋馬鈴薯的人,但這回兒,任憑他踏破腳上堅固耐用的鞋都找不著;這時候他腦中突然閃過一個破天荒的創舉。據他觀察,由黃金打造的小金薄片似乎頗為搶手,只要以這種小金片去交換,無論何種貨品都能立即到手。換句話說:黃金是一種暢銷的貨品。無論何時都能賣得好價錢。於是他想,為何不用鞋去換得金片呢?與其執著用鞋直接換馬鈴薯,不如轉個彎,以間接的方式,先用鞋換得金片,再用金片去尋找願意賣出馬鈴薯的人。如此一來,雖然太太無法只用一次交易達成目的(用鞋交換馬鈴薯),得用二次交易才買得到東西(用鞋換金片再換馬鈴薯),但他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說不定還能夠以更划算的代價換得馬鈴薯。他決定嘗試,但這嘗試也可能導致失敗,也許他根本找不到願意以少量金片跟他換鞋,或是沒有人想用馬鈴薯跟他換取金片。不過,我們在這兒就假設太太的試驗成功了。現在他可以快速又方便的取得馬鈴薯,因為他成功的把黃金當作交易媒介,完成了間接的交易。這項創舉大獲成功。從今以後,他將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全部的交易。他將更積極地換金片,而隨之激增的金片需求,也連帶提高了金片的暢銷度。因為不僅是太太對這超棒的方式讚不絕口而一試再試;其他人也馬上如法炮製。

交易媒介的誕生
原來,太太試驗成功之後,馬上在某次姐妹淘的聚會裡分享了起來,說他如何靈機一動「用金片交換馬鈴薯」。巧的是,農夫的太太那時也在場,聽完以後,回到家興高采烈地向農夫報告。於是農夫想起,他手邊還保有那天跟太太換取的金片,然後農夫太太又把他首飾盒裡的金子拿出來湊一湊,他們把所有的金子拿到鐵匠那兒,希望鐵匠能以此作為代價,幫忙打造一個新的犁。整個交易真是比往常簡單多了。按以往的方式,如果要鐵匠幫農夫新鑄一個犁,鐵匠恐怕得從農夫那兒搬回不少馬鈴薯與燻肉才能成交。但問題是,鐵匠的儲藏室因為先前跟農夫的別樁交易而堆滿了存糧,根本不會有興趣再幫農夫鑄新的犁。

這種新的交易方式,在小鎮裡一傳十、十傳百的流行起來。漸漸地,小鎮居民不再直接以物易物,而是以黃金作為交換的媒介。這使得黃金變得更暢銷,流通性更高,逐漸成為最受歡迎的交易媒介。愈來愈多市場參與者對黃金產生需求,而且更願意使用它。小鎮居民從中感到獲益良多,合作也變得容易了,因此,居民開始鼓勵分工。每個人可以專心從事自己拿手的行業,以往那些很難找到交換對象的東西,不再需要自己費心動手製作,更不需要凡事都自己來。如今每個人各司其職,相較從前更能發揮所長服務別人。試想,過去的交易需要特定的時間、地點、互有所需的對象,才能夠成交;現今這種分工合作的型態反而能夠造福更多人,並且讓分工範圍更加地拓展。

因此,貨幣制度之所以重要,真的不是因為它容易操控,便於把所有人的財產與人生計畫搞得一團糟;更不是為了展現,像威瑪共和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註1),讓貨幣制度崩盤、拖垮社會。不是這樣的。錢當然很重要,如果沒有錢的存在,我們高度複雜分工的社會根本無法運轉。良好的分工不僅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更讓我們養活全球七十億人口。若沒有貨幣的流通,現今絕大多數的交易量根本無法完成,不僅分工制度將瓦解,必要時,你甚至得挽起衣袖自製產品。屆時若導致生產效率低落與財富流失,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後果。沒有貨幣,說不定絕大多數的人類都無法存活。因此貨幣作為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它的出現不僅讓精細的分工得以存續,也讓社會更加地富有。換句話說,沒有貨幣就沒有人類文明。

所以,參與貨幣產生的人們,都該奉他們為英雄。是的,沒錯,我們的太太就是英雄。故事發展至此,是不是見證了這個小鎮,剛剛誕生了貨幣呢?你有沒有發現,在這當下,根本沒有國家的參與,也沒有政府頒布法令告訴你,可以把黃金當成貨幣來使用呢?貨幣的產生,是由於所有市場參與者想進行交易,而且他們發覺,貨幣是再簡單不過的交易方法。。事實上他們對於促使貨幣的產生,根本毫無意識,他們不過單純地發現黃金能夠作為交易媒介,並滿足個人需求罷了。因為全小鎮都使用了相同的交易媒介——黃金,因此,讓其更加好用而已。

自然穩定的實物貨幣
貨幣的主要功能就是作為交易媒介。不過除此之外,貨幣還有其他作用,包括保值和當作計算單位;一個貨幣能夠保有購買力,並讓人願意留到未來使用,表示它有穩定的價值。因為,我們的太太用鞋子換了小金片,再用這金片去從事其它買賣,這之間的時間點,可能相差了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而他選擇用小金片再度進行交易,想必認定這段期間,小金片的價值穩定。總之,無論換手多少次,都無損小金片的交易能力與價值。於是,黃金因為它穩定的價值而被頻繁地買賣,而愈是被頻繁地交易,它的價值也更趨於穩定。

一個未經國家或政府插手,自然而然產生的貨幣秩序,我們稱之為市場經濟貨幣秩序;它無須國家任何的強制就能成立。市場參與者自發性取得共識,由他們認定某種特定貨幣,甚至多種貨幣,是眾人同意用來進行交易的媒介。回顧歷史發現,這些貨幣大多由金、銀或銅製成。我們曾在博物館看過那些古老的錢幣,許多甚至早在西元前就已經鑄成。而如果當時的人選用紙鈔,恐怕我們也看不到這些歷史古物。即使真有紙鈔,恐怕也只徒具歷史意義,因為史上無數次的金融改革,早讓那些紙鈔繼續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剩餘零。

這樣是否比較明白了?縱貫數千年沒有國家貨幣的出現,為何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選用貴重金屬作為交易媒介呢?讓我們再一窺歷史長河裡的實物貨幣群相,更可以發現這些貨幣有時不再是貨幣,只是作為貨物而已;但這些貨物因為頻繁地被交易,就如同小鎮故事發展的情節,倏然化身成為貨幣或實物貨幣。這些現象的發生,完全沒有國家威權的介入。

那麼這些我們稱之為好錢的貨幣,究竟有什麼特徵呢?為何總是金子或銀子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貴金屬的產量有限,它可被分割、同質性高、可被攜帶與保存方便,成份相對容易辨認——還記得西部片裡常出現啃咬金幣的鏡頭吧?此外它沒有保存期限,並持續為人所需;最重要的是——這東西無法任人隨意繁衍。

我們假設這兒的貨幣是黃金好了,一個擁有好錢的經濟社會,其貨幣供給額若要增加,則必須添增新的黃金。這無論古今都得費一番工夫才辦得到,因為黃金得從地底挖出來。而它的極大優點是,在人類歷史中,它的數量與其他生產的東西相比算為可觀。以小麥為例,黃金無論年產量多少,都會被持續累積,不像小麥的收穫量會被消費掉。。過去一五○年來,全世界黃金產量每年成長百分之二,這成長率並不算多,卻是穩定的。相反地,有個東西的成長率才稱得上是不穩定,亦即我們當今貨幣制度的貨幣供給額。自歐元啟用以來,曾有一些年、月,據歐洲央行所言,歐洲貨幣供給額年增了百分之十二達到M3的地步。所謂的貨幣供給額M3,內容可算是包山包海的等級了,包括現金、二年期的銀行存款、債券以及商業票據等。想想看,這個貨幣的購買力,也就是我們的購買力,有沒有可能變這麼高?這部分留待後文再敘。

隱藏危機的紙幣制度
行文至此,我們揣想,你對於什麼是好錢有清楚的概念了。或許你也忖度著,既然有好錢,難道也有壞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此先讓某人說說話,此人對錢的事情應該了解得不得了,因為他畢竟是德國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即德國中央銀行)總裁魏德曼(註2)(Dr. Jens Weidemann)博士。在二○一二年九月一場備受矚目的演說中,他這麼說:

那個我們隨身攜帶,以紙鈔與硬幣形式呈現的貨幣(作者註:他這兒指的是歐元),與實物貨幣一點關係也沒有了。自一九七一年美元廢除金本位制度後,貨幣背後便沒有了黃金存量的支撐。換言之,當今貨幣與實物價值是不對等的。紙鈔是印刷出來的紙張——在座專家應該都明白,所謂的歐元不過是指一堆棉花——而硬幣,就只是鑄造過的金屬。這些紙鈔與硬幣能夠被大家接受,並在日常生活中當作交易媒介,除了因為它是唯一的法定貨幣外,最重要的是,人民信任它,願意用手上的紙鈔去購物,這才是一個貨幣會被採用的最根本基礎。

說的再明白不過,你自己讀到了:……與實物貨幣一點關係也沒有了……植基於人民的信任……真令人大開眼界,不是嗎?央行總裁公開承認,貨幣不等於任何實物價值,它的價值完全來自於大家的信任。

你還記得二○○八年秋天,海波房地產控股公司銀行(Hypo Real Estate)(註3)差點倒閉的慘事?事發當時,人們對這個貨幣制度的信心馬上動搖。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註4)與財政部長史坦布魯克(Peer Steinbrück)(註5)一致認為,應該要給德國民眾一點保證,因為已經有人跑去銀行提領現金了。總理當時是這樣說的:我們在此告知各位存款人,你們的存款是安全的。

到底是什麼樣的錢,還需要政治人物出面掛保證?答案很簡單:就是壞錢。既然這樣,那下面的問題,相信你不用懷疑都會回答:如果是好錢,或者是實物貨幣,還需要仰賴政治人物的保證嗎?我們認為:當然不用。

當今所使用的貨幣,或說必須使用的貨幣,就是壞錢。而且,這不是由人們自發約定而來。我們的貨幣制度是一種純粹的紙幣制度,順道一提,全世界的貨幣都已相繼成為紙幣制度。最後一個與黃金有關的貨幣已在一九七一年時取消,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讓一美元可兌換一盎司黃金的事連夜消失。由於當時的美國債築連天,特別是越戰讓債務愈堆愈高,很多民眾對美元逐漸失去信心,導致黃金不斷被兌換流出銀行的保險櫃。而美國政府為了不讓情勢愈演愈烈,別無選擇地斷然採取廢除美元兌換黃金措施。事實上,透過減少國家支出的方式應該是贏回民眾信心的另一個選擇。但嚴格來說,撙節,國家與政府總有千萬個不願意。畢竟,瓜分別人的錢(稅收),總比告訴收錢的這方「從現在開始少花一點!」,舒服多了啊。

言歸正傳,國家擁有貨幣主權,亦即擁有貨幣生產的獨占事業。但是對消費者來說獨占並不是什麼好事;但對獨占者來說卻不是。若是別的產品,消費者一定老早就告上法院了,但是奇怪,和錢有關的事,怎麼沒人搭理,為什麼呢?老實說,有沒有人問過,為何國家能夠負責錢的事?沒有,對吧?但是假如對民眾做問卷調查,詢問他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結果常會嚇壞人。德國市場民調公司Emnid於二○一三年的調查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二的德國人對政治人物毫不信賴。如果你認為這個調查結果可信,那就很有趣了,因為你同時也把關於錢的責任全交付在這群人手中,簡直是精神錯亂嘛!你不相信政治人物,卻相信他們會提供你規規矩矩的貨幣。一旦危機發生,所有人開始對貨幣失去信心時,又相信政治人物的說法,告訴你存款安全無虞。對於上述心態,我們實在無話可說。

常見的謬誤
當今的人類處於科技上一個無以倫比的尖端。把探測機器人送上火星、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花費幾秒就能把當下的照片傳至地球的另一端。還有醫護人員每天移植捐贈得來的心臟,就如同家常便飯;而我們在網路上滑鼠一點,無論訂購什麼,強大的物流系統明天立刻幫你送到家門。

過於專注這些事情上也是原因,但你的腦袋裡關於金融方面的理解區塊也太常關機了吧?你問都懶得問,全權把這領域的事務全交由政治處理。而這群人,可是連建個新機場(註6)都無法如期完工的人耶。不過,和錢有關的事相信他們全瞭若指掌,畢竟你知道當今的貨幣制度,根本沒什麼了不起;只是這制度向來被有心人士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叫一般小老百姓霧裡看花,也啞口無言、難以質疑。但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有了這本書。

關於國家的貨幣處理歷程,相信沒人能比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的闡述更加精闢。海耶克是米塞斯的學生,曾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註7)。一九七○年代,他寫道「國家對貨幣的整個操作史,根本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謊言與詐騙史。」

而這些所作所為,全是為了讓貨幣制度順利運轉,讓國家不用再多費心思照顧。並且他曾說:「大家以為法定貨幣的存在是必需而且重要的,但這根本就是一大謊言。我們的歷史早告訴我們,人類絕對有能力自發約定的使用貨幣。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放手讓大家自己來而已。」

你看到這裡可能有話要說,現代社會不一樣啊!當今的經濟發展需要新形式的貨幣與信用貸款,經濟才會成長呀!我們常聽到那些為國家與政府背書的經濟學者這樣大聲疾呼。不過,這說法也是錯的。任何經濟體,無論擁有多少貨幣供給額,其實都能活得好好的。因為,錢多並不代表能讓大家更富有。

經濟學家羅斯巴德(註8)(Murray N. Rothbard‚ 1926-1995)在著作《紙幣制度:國家如何摧毀我們的貨幣》(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有如下見解:

如果有天晚上,好心的仙子來到我們口袋裡,找到錢包與鈔票,然後幫我們把錢的數目變成兩倍,我們就真的比現在富有兩倍了嗎?應該沒這麼簡單呢。讓我們感到富足的,是坐擁豐盛的物資,而讓這種豐富感覺受限,則是資源的匱乏,特別是土地、工作與資金的有限。僅僅把錢幣的數量倍增,是無法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一時之間,我們或許會有坐擁兩倍財富的錯覺,但事實上,我們的錢只是被稀釋了而已……新的消費財與資本財方能真正提高生活水準,但新變出來的錢只會提高物價。

再談另外一個謬誤,這更得好好地釐清:貨幣價值愈穩定越好?錯!啊,為什麼?想必你又有話說了:歐洲中央銀行不是時時把穩定物價當作自己的重要任務嗎?那我們來反問一下:為什麼歐洲央行努力阻止物價下滑?喔,我們可不反對物價降低,你們呢?不過央行卻好像不太贊成。為什麼呢?因為,在紙幣制度裡,下滑的物價會造成毀滅性影響。至於理由,本書後續章節將會為你一一揭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