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簡體書)
滿額折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者認為,“近代中國是我們祖國剛剛走過來的昨天,與我們的生活如此親切,它的遭遇和前進更不能不使我們百回千轉地思之了”。新舊雜陳,新陳代謝,是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特點,也是其復雜性所在,在本書中,作者對近代中國的重要命題,進行了具體而有說服力的辨析,在在發人深省。分析精當,文筆生動。相信通過本書,讀者可以更加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近代中國的歷史脈動,進而增進對這段屈辱與奮斗的認知度。

作者簡介

陳旭麓(1918—1988),湖南湘鄉(今雙峰)人,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史學家。原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副理事長。一生致力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著稱。著有《辛亥革命》、《近代史思辨錄》、《浮想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先后主編《中國近代史叢書》、《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宋教仁集》、《中國近代史詞典》、《近代中國八十年》、《五四以來政派及其思想》、《中國革命史教程》、《五四后三十年》等,參與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時期通史》(四卷本)。不少論著被譯成俄文、英文、日文等。除學術研究外,悉心培育學術后進,其不少學生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骨干。

目次

第一章漫長的封建社會
一、漫長的盤旋
二、土地的私有和買賣
三、官僚政治
四、宗族和行會
五、儒學定于一尊
第二章東方與西方
一、東西對視,隔霧看花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
三、強韌持久的進取與保守防范的抵拒
第三章由盛轉衰的清王朝
一、盛世已經過去
二、人口、移民、會黨
三、“洋貨”與“洋害”
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
一、開眼看世界
二、官、民、夷
三、條約制度下的社會變化
第五章天國的悲喜劇
一、白蓮教、天地會和拜上帝會
二、洪秀全的思想
三、天國的悲劇
四、留給歷史的余響
第六章十二年之后
一、“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二、“庚申之變”
三、地主階級的分化
四、革新思潮的萌發
第七章近代化一小步
一、洋務衙門
二、自強與求富
三、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開始
四、“中體西用”
五、“決理易,靖囂難”
第八章城鄉社會在演變
一、新的社會力量
二、農村的社會變化
三、教會與會黨
第九章日本沖來了
一、日本的崛起和迫來
二、從外交到戰爭
三、民族精神的亟變
四、強敵成為榜樣
五、三個方面的反思
第十章變與不變的哲學
一、變的哲學
二、不變的哲學
三、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涌蕩
第十一章庚子與辛丑
一、三種力量
二、義和團的社會相
三、庚子事變的最后一幕
四、半殖民地的深化
第十二章歐風美雨馳而東
一、“莽莽歐風卷亞雨”
二、哲學、電影、戲曲、小說
三、復雜的社會心態
第十三章假維新中的真改革
一、殘局與變法
二、“新政”五面觀
三、兩點歷史思考
第十四章“中等社會”
一、一個復雜的社會實體
二、“破壞上等社會”與“提挈下等社會”
三、“中等社會革命”:承先啟后的歷史環節
第十五章變革中的兩大動力
一、相互交替的兩個歷史階段
二、共和與立憲:兩種模式的爭奪
三、不同一性中的同一性
第十六章民變與革命
一、亂世眾生相
二、民變與革命的交互激蕩
三、民主革命的基石
第十七章“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一、從國歌說起
二、“皇帝倒了,辮子割了”
三、社會習尚的改革
四、實業的推進
五、南孫北袁之間
第十八章山重水復
一、還是“亂黨”
二、兩種復辟勢力
三、軍閥割據在形成
四、孔教會和靈學會
五、民國初年的社會危機
第十九章新文化運動
一、觀念形態的革命
二、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論戰
三、科學和民主
四、各色各樣的“主義”
第二十章歷史的選擇
一、社會主義思潮的涌來和中國人的選擇
二、歷史的矛盾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三、曲折的歷史軌跡
后記
精裝本后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漫長的封建社會
近代社會是從古代社會發展而來的。歷史的分期存在于歷史的延續之中,近代社會的變遷只有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以及與此聯系的生活、風俗相對比,才能得到認識和說明。按照時下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分類,“古代”一詞同時包括了上古和中古,但與近代直接榫接的,畢竟是中世紀封建社會。因此,為了勾勒近代社會嬗遞的脈絡,不能不對中國封建社會的輪廓作一種概略描述。
一、漫長的盤旋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漫長的。漫長,是與西方相比所得的結論。其含義可以歸結為兩點:
秦始皇像就時間跨度而言。西方的封建社會,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起到1640年英國革命為止,前后一共1164年。在中國,這段歷史年限的計算要復雜一些。封建社會的起點,目前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算法。一種,從春秋戰國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種,從商鞅輔助秦孝公變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還有一種,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即公元前221年算起。應當說,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據的。我更贊成第一種意見。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急劇變動最能說明社會形態的新舊交替。分別以這三個年份為起點,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如果按照西周封建說來計算,則還要向前推1000年,有3000年之久。
就歷史進程而言。在西方,1640年英國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取代封建制度,由此,世界歷史進入了新的時期。當時的中國,正是明清之際。舊的封建王朝在農民戰爭的烈火中倒塌了,隨之,滿洲貴族的鐵騎橫掃南北,在兵燹的余燼中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交錯重疊留下了斑斑血跡。出自那一代人之手的《虎口余生紀》、《汴圍濕襟錄》、《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紀略》等等紀實文字,至今讀來,還會使人驚心動魄。但那多半是一種身世家國之變,歷史仍在舊圈子里徐徐地盤旋而行。
從1640年到1840年,在這200年中,西方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2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與之相比,同一時間里的中國卻景物依舊:成千上萬胼手胝足、輾轉溝壑的小農背負著一代一代歌謳唐虞盛世,高談名物考據或性心理義的士人。一面是:
布谷屋檐喚早耕,農夫驚起多嘆聲。
瓶儲無粟誰負耒,征稅煎迫難逃生。
商賈握錢列市肆,舉債償息什加四。
且救眼前貪入手,半供縣官半胥吏。
耕場磷磷稻芒垂,共道年豐慰宿期。
那知獲罷未入屋,已被商賈催納速。
一面是:
長安富人多似昔,九陌三衢馬連跡。
不為大賈非行商,謁選銓曹新貴客。
往來氣概終粗豪,衣冠炫人僮仆驕。
那須幾日相馳逐,金水橋邊掣簽速。
名州太守大邑宰,腐儒小生敢相觸。
擔夫觀者馳擔驚,多金遂成仕宦名。張應昌編:《清詩鐸》,161、617頁,北京,中華書局,1960。
舊世界因成熟過度而在慢慢腐爛之中。即使在1840年之后,中國也并未進入資本主義,而是進入了一個變態的社會。這個時間表記錄了歷史的差距。沒有社會形態的質變,歷史只能在漫長的歲月中盤旋。
從20世紀30年代起,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就幾度成為吸引眾多中國人思考和論爭的題目。這個問題,固不妨見仁見智各有一得。但是,歸根結底,只有對社會構造既分析又綜合,才能說明社會的外觀。
二、土地的私有和買賣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主要財富。它同勞動的結合是以不平等的分配為前提的:占人口少數的地主擁有最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只有少量土地。雖說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土地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會有張有弛,但在一個王朝的休養生息之期過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漸月積地成為南北東西的普遍現象。《東華續錄》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記載了畢沅的一件奏折,其中說:“豫省連歲不登,凡有恒產之家,往往變賣糊口。近更有于青黃不接之時,將轉瞬成熟麥地賤價準賣。山西等處富戶,聞風赴豫,舉放利債,借此準折地畝。貧民已經失業,雖遇豐稔之年,亦無憑借。”《東華續錄》,卷40,乾隆五十一年,13頁。地主隔省占田,說明了他們在空間上的膨脹。在另一頭,則是“有恒產之家”失去土地的悲哀。這雖是一個例子,但它代表的趨向卻是封建社會的常態。這種分配驅使缺乏土地的清代地契農民同地主結成租佃關系;而后,佃農和自耕農一起,在零切碎割的土地上耕耘勞作,繁衍不息,組成了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土地提供了生存資料,但被割碎了的土地同時又限制著小農的視野、活動和發展。因此,小農經濟總是:以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為基本的生產單位,這種生產單位同時又是自我消費單位;周而復始的簡單再生產;以家庭手工業附屬于農業。三者構成了自然經濟的內涵和本色,這就是支撐整個社會的基本經濟構造。顯然,它的穩定性就存在于它的保守性之中。
當然,處在自然經濟中的小農并非與商品全然不發生關系。《皇朝續文獻通考》說:“夫農民之常困于他途者,他途貧,謀口而止。而農民不但謀口而止,一畝之田,耒耜有費,籽種有費,罱斛有費,雇募有費,祈賽有費,牛力有費;約而有計,率需錢千。”《皇朝續文獻通考》,卷72,17頁。這里提到的種種“有費”正是各類買賣。但在很多場合,這些用途又常常被“糊口”節樽掉了。
同西歐封授世襲的莊園經濟、印度的農村公社相比,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構造的顯著特點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和買賣。這種特點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土地在不斷集中的同時又不斷地分散。集中,是指地主階級通過兼并握有越來越多的土地。這一點是易見而又為人熟知的。但是,對這個階級中的個人來說,土地的集中又是不穩定的。皇室、貴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經濟的或非經濟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風波,都會在短時間內引起所有權的大規模轉移。顧炎武讀《舊唐書》,因此而感嘆說:“世變日新,人情彌險,有以富厚之名而反使其后人無立錐之地者,亦不可不慮也。”顧炎武:《日知錄》,卷13,田宅。
賣席圖更為常見的,則是因土地私有而發生的分家析產。漢代以后,中國在財產繼承方面長、幼、嫡、庶之別已趨淡化。《大清律例》中與此相關的條文說:“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以子數均分。”《大清律例》,卷8,戶律,戶役,“卑幼私擅用財”。多產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孫,而再多的田產也經不起一析再析,幾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會化整為零。這是和土地集中同時存在的另一種趨向。
與之相伴隨的是:在對立的經濟等級之間,其個別成員可以相互對流。即一部分人由貧轉富,另一部分人則由富變貧。東漢末年的劉備,“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貧,與母以販履為業”司馬光:《資治通鑒》,卷60,漢紀52,獻帝初平二年,1926~1927頁,中華書局,1956。。他從天潢貴胄淪落而為販夫,如果要劃成分,恐怕已不能算是地主。還有富家子弟揮霍致貧的。《太平廣記》中提到過一個叫屈突仲任的人,“父卒時,家僮數十人,資數百萬,莊第甚眾,而仲任縱賞好色,荒飲博戲,賣易且盡,數年后,唯溫縣莊存焉,即貨易田疇,拆賣屋宇,又已盡矣”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100,668頁,北京,中華書局,1961。。相反的例子也有。曾國藩的四世高祖曾應貞,就以業農貧困之人,發家而積聚數千金的田地產業。歙縣《濟陽江氏族譜》卷六《明處士滽公傳》說:“滽公字本潔(明人),宗勝公次子也。家故貧窶,勤于操作,以赤手起家。寓淮西南圩頭,致資二十余萬,田地萬畝,牛羊犬馬稱是,家奴數十指,富甲一時。”卷九《明處士祥公傳》說:“祥公字德征,壽公孫,正祚公子也。家故貧乏,不憚勞苦,早夜經營,年五十,家業始起,累資二十余萬金,田連阡陌,富甲一方。”轉引自張海鵬等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298頁,合肥,黃山書社,1985。后兩個例子中的主人公似乎比曾國藩的先人本領更大。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往往是君子之澤,數世而斬。所謂“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諺語正是慣見人世滄桑之后的概括。除了曲阜衍圣公之外,很少有數百年不衰之家。這種財富占有權的非連續性,無疑提供了一種彈性,使封建社會能夠弛緩地延續下去。
如果從生產者的角度加以比較,那么,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勞動力同土地的結合是實現于個體小農的一家一戶之中的。一家一戶可以完成生產、消費、再生產的循環,因此,中國的小農具有自己獨立的經濟。相比之下,西歐的農奴只不過是莊園經濟的一個部分。固然,小農經濟是一種遭受剝削的經濟,有它悲慘的一面:
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班固:《漢書》,卷24上,食貨志第4上,1132頁,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
但是,作為一種獨立的經濟,它又把生產者的收益同自己的勞動聯系起來,可以寄托追求,這是另一面。由于這種兩面性的存在,遇到政治承平的年份,小農通過自己的勞動而達到豐衣足食并不是不可能的。《宋書》記載說:“自晉氏遷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紀,民戶繁育,將曩時一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沈約:《宋書》,卷54,列傳第14,1540頁,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這些話當然是要打折扣的,然而透過作史者的諛詞,還是可以使人了解到:即使是動亂頻仍的南北朝時期,耕織圖江左稍得域內晏如,小農仍可以有一點田園之樂。至盛唐時期,孟浩然曾這樣描寫當時的農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見蘅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卷5,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其中不僅有詩人的逸致,也有小農的事業感情和理想境界。個體經濟限制了農民,農民又執著地依戀自己的個體經濟。就連后來洪秀全建造人間天國的藍圖,也是按照小農經濟設計的。問題的這一方面,難道同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沒有關系嗎?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