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智聖諸葛亮(上卷):亂世計中計
滿額折

智聖諸葛亮(上卷):亂世計中計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9026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三國,中國歷史上最傳奇、最精采的時代;諸葛亮,三國時期最神奇、最具智慧的蜀漢丞相,號稱「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諸葛亮才智過人,奇謀迭出,《三國演義》為他編造了不少出神入化的情節,民間傳說則替他披上了一層層神秘面紗。
有人說他是智慧的化身,有人說他「狀多智而近妖」,也有人說他是典型的權術家,他為什麼會被神化呢?他到底有哪些過人的智慧,如何與三國群雄鬥智鬥力,又如何寫下算無遺策、用兵如神的傳奇?

作者簡介

朱真,湖南岳陽人,愛好閱讀歷史圖書,活躍於各大史學論壇,在〈歷史教學〉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過多篇論文。著有《智聖諸葛亮》……等書。

書摘/試閱

一代神人諸葛亮的神奇智慧

三國,中國史上最傳奇、最精采的時代。縱觀整個三國歷史,可謂英雄輩出、豪傑遍地,有勇力無匹的呂布,有文武雙全的曹操,有能屈能伸的劉備,有善於權術的孫權。其他如關羽、張飛、周瑜、魯肅、郭嘉、司馬懿……等風雲人物也分外耀眼。
然而,若要問三國中哪一顆明星最亮?九成人的回答可能都是被稱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的諸葛亮。
諸葛亮,一個彪炳史冊的智慧化身,一個德才兼備的千古典範,留給後世的則是「狀多智而近妖」的神人形象。
諸葛亮的名頭能夠如此響亮,當然少不了《三國演義》的功勞。眾所周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寫作時就以蜀漢劉備政權作為正統,作為蜀漢政權舉足輕重的人物,諸葛亮被神化也就順理成章了。據此,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名不副實或者徒有虛名,這些看法都是不客觀的。
可以確定的是,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人會被神化?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個人與常人相較有太多的過人之處,也就是更接近神。那麼,諸葛亮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東漢末年多名士,諸葛亮自是其中之一。當時政治昏暗,許多有學問而又不願同流合污的名士常隱居起來,以藝術和山水自娛。作為能夠力壓當時多數名士的諸葛亮,藝術上的造詣自然也不在話下。
諸葛亮的文章自不必多說,連陸游都曾感慨「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以及被無數後世人掛在牆上作為家訓的《誡子書》都是出自諸葛亮之手。
每說到諸葛亮,總是難以避免提及周瑜。千百年來,「瑜亮之爭」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挺周瑜的人們喜歡拿「曲有誤,周郎顧」來佐證周瑜的倜儻風流和多才多藝,卻不知諸葛亮在音樂方面也是箇中好手。
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製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當然了,只有這兩項還遠遠不夠,書法和繪畫也是諸葛亮的長項。這些在古代的史書記載中都是有據可循的。
至此,諸葛亮算是成為了一位出類拔萃的名士。普通名士無非就是寄情山水,修心養性,吟詩作對,但諸葛亮作為名士中的佼佼者,卻無意在這些方面與他人較一日之長短,他有更大的追求。
接下來,諸葛亮所做的就是一般名士做不了的事情了。
成功躋身頂尖名士的行列後,諸葛亮耐著性子做了十年農夫,也用這十年的時間將這個紛亂的世界看了個清楚明白。所以,當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之一──劉備來拜訪他的時候,諸葛亮只用一席話就使劉備折服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言論能讓劉備在第一次見面後就驚呼「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除了「三分天下」的政治設想再無其他。需要何等長遠的政治眼光,才能繪出如此大手筆的政治藍圖?有人據此說諸葛亮預見了未來,我實在不敢苟同。他是實實在在地用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締造了未來。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極為突出,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更是著重渲染的部分,具體戰例不再贅言。諸葛亮逝世四九七年後,他的塑像出現在了皇室的廟宇中。只因這一年,唐玄宗封諸葛亮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姜尚、孫武、白起、韓信……等並列,足見諸葛亮軍事才能之卓越。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只表現在戰略、戰術層面,還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他所著的《南征》《北伐》《北出》……等軍事著作對後世軍事思想影響頗大。
此外,諸葛亮還有一系列的發明創造,如連弩、八陣圖、木牛流馬……
諸葛亮才智過人,奇謀迭出,《三國演義》為他編造了不少出神入化的情節,民間傳說則替他披上了一層層神秘面紗。
歷史上,一代神人諸葛亮的真實面貌究竟如何?又做過哪些神奇的事蹟?他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書寫下算無遺策、用兵如神的傳奇?又如何出謀劃策,協助劉備在混亂的三國時代雄霸一方?
一代神人諸葛亮的過人之處實在太多,就讓我們翻開本書,看看那個還未成神的、活生生的諸葛亮都做出過哪些神奇的事蹟吧!

 

第1章 亂世少年

1.一隻能報時的公雞
在歷史上,諸葛亮以聰明、智慧著稱。後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往往會套上「諸葛」兩字,比如章回小說中一堆「賽諸葛」、「勝諸葛」……


東漢末年,一個叫水鏡先生的老師琢磨著怎樣讓上下課的時間更標準。
那個時候,沒有手錶、沒有鬧鐘,只能看日頭作息。可是,遇到陰天就沒有辦法了。於是,聰明的水鏡先生想了一個辦法,養了一隻公雞,用公雞來報時。
那水鏡先生是怎麼做的呢?
他按照上下課的時間給公雞餵食。因此,當公雞餓的時候,就會鳴叫。這時候,就是上課或者下課的時候了。
我們不得不說,水鏡先生這個辦法很妙。
不過,到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公雞不按水鏡先生的安排鳴叫了。剛開始,水鏡先生沒有察覺。等他講課講到口乾舌燥,要講的內容早已講完,甚至天都黑了下來,也聽不見公雞鳴叫下課時,他才慢慢發現不對。
水鏡先生一時找不到原因。
時間一天天過去,機敏的水鏡先生觀察著他的學生,發現有一個孩子早上到學堂的時候,袋子裡好像裝著什麼東西,可是到放學的時候,口袋卻是空空的。
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水鏡先生終於發現公雞不報時的原因了。原來,是這孩子在公雞饑餓要報時的時刻,給公雞餵了糧食。公雞吃飽了,便懶得發出饑餓的鳴叫了。水鏡先生聽不到公雞叫,這課就一直上下去。
水鏡先生很生氣,找到了那個孩子,質問他為什麼這麼做。要知道,這公雞可是水鏡先生花很長時間才訓練好的。
那個孩子低下了頭說:我這麼做,是想讓公雞不要鳴叫,這樣老師你就不會下課,我們就可以有更長的時間學習。
水鏡先生明白後,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這個孩子就是諸葛亮!

在歷史上,諸葛亮以聰明、智慧著稱。後來形容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往往會套上「諸葛」兩字,比如章回小說中一堆「賽諸葛」、「勝諸葛」……又比如,以前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作家白先勇的老爹)就被稱為「小諸葛」,他也為這個稱謂揚揚自得。這都說明,對於諸葛亮智慧的尊崇已經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
諸葛亮,字孔明,生於西元一八一年。有人信誓旦旦說他生於光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換算成公曆則是一八一年八月二十日。父親諸葛珪,母親章氏,出生之時家中已有一個八歲的哥哥諸葛瑾,以及兩個姐姐。第二年,章氏又生下一個男嬰,取名為諸葛均。「孔明」又可以理解為「明孔」,即「明白孔子之道」,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對兒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兒子諸葛亮聰明智慧,可謂用心良苦。
諸葛亮沒讓人失望,如他父親期望的,從小就非常聰明,用今天的話來說,諸葛亮沒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縱觀歷史,像諸葛亮這樣生來就很聰明的所謂「神童」並不在少數。他們一生下來,就贏在「起跑線」上,不過,衝過終點的勝利者名單裡卻沒有他們。為什麼這些人沉寂了,而諸葛亮卻像一顆耀眼的星星照亮歷史智慧的天空?
原因是諸葛亮明白,後天不懈的努力才是根本,即使生來就是天才。


2.生於亂世之秋
宦官專權比外戚專權還要殘酷和黑暗,從此東漢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剿滅外戚,借重宦官力量;為了剿滅宦官,借重外戚力量。


諸葛亮的出生地是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在陽都,諸葛亮家族算是搬遷戶,他們家族本來姓葛,祖先是諸縣人。搬到陽都之後,發現陽都也有很多姓葛的人家。為了跟本地葛姓區別,老百姓們就把諸葛亮這一家族稱為「諸葛」,意思是從諸縣來的葛姓人士。
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的出生都被賦予了各種傳說,不是出生的時候出現飛龍,就是孩子墜地之時天象異常。幾乎每個傑出人物來世間報到的時候,都被祥雲籠罩。那麼,大家一定好奇,作為千古賢相的諸葛亮出生的時候,天地出現什麼樣的異象。有沒有電閃雷鳴?有沒有星光燦爛?或者來個六月飛雪?
正史沒有記載諸葛亮出生的那一天天氣有什麼異常。估計天氣晴朗,一切正常,PM二‧五也在東漢人民能夠接受的範圍。
不過,民間倒有一個傳說,說諸葛亮出生的那一天出現了日全蝕,明晃晃的天一下子黑了下來,嚇壞了老百姓。老百姓紛紛感歎,出現這種天象不是大凶之兆,就是天才降生於人世!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正忙著護理呱呱墜地的諸葛亮,當然不知道天空是因自己的兒子而黑。他只是希望天能快點亮起來,方便太太給孩子餵奶。那時候沒有電燈,照明是個問題。順著這個意思,諸葛珪就給兒子起了「諸葛亮」這個名字。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
不管諸葛亮出生的時候天氣有沒有怪異的表現,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他出生的時候,正值中國的黑暗亂世。從這點來說,他的名字其實是有深遠寓意的!

西元一八一年,諸葛亮出生的這一年,正是漢靈帝劉宏在位。
漢靈帝劉宏是一個昏庸、荒淫又貪婪的傢伙,為了滿足自己的各項淫樂,不惜賣官斂財!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有買官賣官的記載,不過那是一些比較低級別和低層次的職位,而且賣官所得主要用於賑災,算是情有可原。但劉宏賣官是為了斂財、淫樂,並且將賣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明碼標價,掛牌出售!
有一個叫崔烈的冀州名士,家裡很有錢。本來他是不屑買官的,怕弄壞了名聲。結果經不住小人竄惙,花了五百萬買了個「大司徒」。大司徒位列三公,相當於今天總理級別。崔烈買官成功,靈帝劉宏頒發證書時,一看崔烈精神狀態不錯,立馬就後悔了,懊惱自己把價格賣低了。他認為像崔烈這樣有錢的人,不應該只收五百萬,應該收二千萬才行。劉宏想反悔,重新定價,多虧身邊人極力勸說,講了很多做人要誠信的道理,他才罷休。
從劉宏的所作所為來看,生活在他統治的時代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劉宏領導下,朝廷內部各種矛盾錯綜複雜。黨錮之禍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更壞的影響。正是黨錮之禍,加速了東漢的滅亡,才有了後來的三國,才有了諸葛亮登上歷史舞台閃亮發光的機會。
黨錮之禍要從漢靈帝劉宏的叔叔漢桓帝劉志說起。東漢後期,外戚專權,到了漢桓帝時期,梁太后家族完全把控了朝政。梁姓家族為所欲為,連皇帝都敢怒不敢言!
這當中,最為猖狂的是大將軍梁冀,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梁冀這位大將軍的狂妄。漢桓帝之前,是漢質帝劉纘當政,這個小屁孩當政的時候才九歲。有一次,他開玩笑對梁冀說了一句:「你可是一個跋扈將軍啊。」
就因為這麼一句話,劉纘就被梁冀毒死了。之後,梁姓外戚扶持劉志做皇帝。為了控制劉志,梁冀將妹妹梁女瑩嫁給他當皇后。
這個梁女瑩基本上就是女版的梁冀。
漢桓帝劉志哪是做皇帝啊,分明是高級囚徒,皇宮就是偌大的監獄。他白天受大將軍梁冀這幫外戚的氣,晚上還得受皇后梁女瑩的罪,梁女瑩仗著權勢對劉志挖苦嘲諷,劉志敢怒不敢言。估計這哥們一聽到「梁」這個字眼就快瘋掉了。
和平元年,西元一六○年,是徹底改變東漢歷史的一年,也是徹底改變許多人命運的一年!這一年漢桓帝劉志二十八歲了,皇后梁女瑩也已經去世。他決定不再忍,要進行反擊。對於朝中滿是梁姓爪牙的現狀,他本能地認為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找宦官幫忙。因為宦官跟皇帝朝夕相處,劉志對他們比較信任。
劉志找到宦官唐衡等五人,密謀誅殺大將軍梁冀,並剷除外戚。
他咬破了宦官唐衡的肩膀,歃血為盟,可見他對梁冀恨到極點。
按理說,一群宦官,就算組織起來,頂多一兩千人,而大將軍梁冀可是手握重兵,兩者的實力完全是不同層級。但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皇帝和宦官們早有準備,而梁冀飛揚跋扈慣了,完全沒想過這幫殘障人士敢造反,當劉志的人馬包圍了大將軍府的時候,梁冀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以為這是惡作劇呢。直到宦官宣佈他罪狀,把他五花大綁的時候,他才知道,一切都完了,他低估了劉志!大將軍梁冀自殺,劉志將梁冀的九族全部誅滅,殺了個痛快,十幾年的惡氣一掃而空!
漢桓帝劉志本身也不是什麼好鳥,當上皇帝便荒淫無度。剿滅了外戚,劉志對在這次剿滅行動中有功的宦官們進行了賞賜和封官。新的問題出現了,外戚走了,宦官來了!走了一隻暴虎,來了五匹惡狼!
宦官專權比外戚專權還要殘酷和黑暗,從此東漢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剿滅外戚,借重宦官力量;為了剿滅宦官,借重外戚力量。
西元一六八年,漢桓帝劉志翹辮子。由於這老兄沒有兒子,帝位最後由他的侄子劉宏繼承。為所欲為的宦官們誣告秉公執法的張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危社稷」,於是大肆逮捕開始,天下人人自危。《資治通鑑》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
一七二年,宦官又一次逮捕了支持清流派的太學生一千多名。一七六年,宦官們又發佈命令,凡是跟清流派有關的人,一律不得做官,即使做了官的,也立即免職!在宦官橫行無忌的這個時期,整個東漢籠罩著極其恐怖的氣氛。



3.群雄爭霸的開端
黃巾動亂沉重地打擊了朝廷,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朝廷為了對付黃巾軍,不得不強化地方首長的軍事權和行政權,為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西元一八四年,諸葛亮三歲,東漢的歷史又一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次變化有兩個重大影響,一是把中國人口數從六千萬直接減成三千萬,二是最後形成了軍閥割據的態勢,為後來的群雄爭霸戰爭埋下了伏筆。
這就是歷史上 有名的黃巾之亂!
黃巾軍的領導人張角是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人物。
這不奇怪,中國歷代的農民起義,大都透過「裝神弄鬼」的手段來聚集老百姓。因為以前的老百姓比較迷信,這一套很有效。比如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也是如此,他們找人偷偷在魚肚子裡塞了一塊破布,上面寫著:「大楚興,陳勝王」。老百姓不了解這種詭計,以為是上天的啟示,就自覺地聽從陳勝指揮。
張角是鉅鹿(在今河南省南部)人,當時是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運用宗教和醫術,為苦難的鄉親們治病,至於效果如何,全憑個人運氣。不過,他的方法倒是很特別:先讓病人自我懺悔,然後畫個咒符化在水裡,讓病人喝下去!
病人喝了符水,要是病沒好,怎麼辦?
很簡單,張角會說病人懺悔的時候不認真,沒有真誠懺悔。懺悔這種心理活動純屬自由心證,他說你不真誠就不真誠。
很顯然,張角將醫術和宗教結合在了一起。醫生給人信任感,宗教給人神秘感,對於生活在東漢末年黑暗苦難的百姓來說,這是一種心理慰藉。
張角不是一般的神棍,有步驟、有計劃地實現著自己的理想。首先,他培養了很多的學生,讓這些學生到全國各地去行醫,很快,信仰張角的人數急速膨脹。接著,他將自己這一套結合醫術的宗教活動稱為「太平道」。
概念的深化和普及,為張角的造反事業打下了基礎。
除了完成太平道的理論建設之外,張角還做了很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是神化自己,說自己在深山修道的時候,得到仙人的幫助,仙人要他傳播太平道拯救世人;第二是和朝中掌權的宦官太常侍張讓建立良好關係。
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的鬥爭、黨錮之禍,在在顯示宦官有著極其龐大的影響力。張角和張讓為什麼會搭上關係?恐怕不只是因為他們都姓張。《後漢書》記載了兩人勾搭,但是原因語焉不詳。不過,這層關係對張角非常重要。
朝廷官員當然不像老百姓那麼傻,那麼容易被騙,有一些人還是清醒的,知道張角那一套不是什麼仙人指引,治病用的也不是什麼神仙水,根本就是妖言、迷信,用來蠱惑老百姓,這樣下去對朝廷十分危險。於是,他們屢次上奏,要求漢靈帝劉宏取締太平道,但每一次都被張讓擋了下來。
朝中對於是否取締太平道的爭論讓張角緊張了起來,他意識到必須強化組織,並儘快起義,否則夜長夢多。於是,張角對組織進行了改組,自稱「天公將軍」,稱二弟張寶為「地公將軍」,三弟張梁為「人公將軍」。
天、地、人湊齊了,準備開幹。
起義軍總共三十六萬人馬,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所有的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誌,這也就是黃巾軍的由來。
西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這是張角定的全國起義的日子。不過,關鍵的時刻,總有掉鍊子的人,這個人叫馬元義。老馬的任務重大,負責攻打洛陽,但這人很不靠譜,喝多了酒,竟把起義的事情洩漏出去了。
漢靈帝劉宏雖然荒淫無度,不過,再荒唐的人得到這樣的情報都會先渾身發冷,然後立刻清醒過來。他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除了處死馬元義和「太平道」信徒一千多人外,立即下令逮捕張角。在這種情況下,張角只有硬著頭皮宣佈提前起義。黃巾之亂爆發了!
雖然張角有太平道理論支持,寄託著苦難老百姓的期望,但是黃巾軍過於迷信,缺乏良好的紀律和軍事常識,也缺少長遠的政治謀略,面臨教科書上常說的「農民階級侷限性問題」,最終,黃巾軍還是失敗了。
靈帝中平元年八月,張角病死,造反的隊伍陸陸續續被剿滅。這次動亂沉重地打擊了朝廷,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後果:朝廷為了對付黃巾軍,不得不強化地方首長的軍事權和行政權,為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這也是我們研究三國,瞭解諸葛亮必須要知道的背景。
西元一八八年,諸葛亮七歲那一年,出身皇室的冀州刺史劉焉提出了一個建議:擴大動亂地區刺史的權力,並改稱「牧」。這個建議獲得採用,進一步為地方割據提供了政策依據。
不知道劉焉這號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兒子劉璋。後來,益州就是劉璋親手交給劉備,成為劉備的割據地盤,也成為諸葛亮揮灑的舞台。



4.祖上也有狠角色
諸葛豐這個人,讓貪官們很久都不能見面交流,也給他們的犯罪活動無端地增加了很多成本。看到元帝對諸葛豐有意見,大家都行動起來「倒諸葛」。


從諸葛亮出生到他三歲這段時間,徐州是比較太平的。
西元一八四年,黃巾軍造反之後,天下大亂,徐州難以獨善其身,變得動盪不安,對諸葛亮的家庭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因為,此時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泰山郡當郡丞,是太守的助手,必須參與平叛工作。幸運的是,動盪的日子不算太長,朝廷很快派來了一個頗有作為的刺史陶謙,短時間內就將徐州的局勢穩定下來。
我們知道諸葛亮出生的這個時代非常黑暗,那麼他的家庭背景又是如何呢?
一個家庭或者說一個家族的傳統對這個家族的後人,往往有著深遠的影響。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十分重視對諸葛亮兄弟的教育,工作之餘,常常給諸葛亮兄弟姐妹們講《論語》《春秋》《毛詩》《尚書》,以及他們先祖諸葛豐的故事,希望諸葛亮幾個兄弟姐妹能夠瞭解自己祖先的榮耀。
諸葛豐是誰呢?為什麼諸葛珪會用他來作為教育孩子的教材呢?
諸葛豐在西漢元帝年間曾經出任司隸校尉。《漢書》專門為他做了傳,說明這個人物不是一般重要。
司隸校尉,相當於今天監察院長加京城警備司令,很有實權。此外,皇帝很欣賞諸葛豐剛正不阿的秉性和作風,給予他很大的權力,比如他可以持節(相當於拿著尚方寶劍),可以現場執法。這對很多貪官污吏來說很可怕,因為幹了壞事,還沒來得及動用關係,可能就被諸葛豐當場執法弄死了。漸漸地,官場上就流行了這麼一句話:「間何闊,逢諸葛!」這句話的意思是:咱們幾個貪官為什麼這麼久不能見面,腦力激盪一下如何貪臧枉法,原因是「遇到了諸葛豐這傢伙」。
這六個簡潔有力的字很快就傳播到了民間,民眾無不對諸葛豐交口稱讚。這句話傳到了元帝的耳朵裡,元帝也高興,畢竟當初給諸葛豐授權的時候,他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現在好了,大家都看到了吧?我提拔的人很不錯吧?
元帝高興啊,於是頒了個「光祿大夫」的榮譽銜稱給諸葛豐,勉勵諸葛豐好好幹,為漢朝振興做出貢獻。
皇帝的鼓勵給了諸葛豐很大的動力,下定決心一定要幹好本職工作,在反腐敗工作上取得更大的進展。但是,不久之後諸葛豐就遇到了棘手的事情,當時的侍中許章仗著自己在皇帝身邊做事,跟皇帝關係好,背地裡為非作歹,尤其是他的家人狗仗人勢,欺壓百姓,搞得民怨沸騰。
諸葛豐決定查辦,許章知道之後,二話不說跑到皇宮躲了起來,看你能拿老子怎麼樣?諸葛豐不甘示弱,上書皇帝,要求交出許章並且嚴懲。
這件事,其實並不複雜,元帝可以將許章直接交出,讓諸葛豐按照朝廷規矩查辦,事情不就了結了嗎?
可是,元帝沒有這麼做,他跟許章關係好,許章這人最擅長溜鬚拍馬,元帝捨不得這個馬屁精被砍了。於是,元帝想了一個辦法,從中調停,希望諸葛豐不再追究,讓許章認個錯,事情就算了。
既然皇帝都這麼決定了,順水推舟,順著台階下不就完結了嗎?但是,諸葛豐不是和稀泥的人,即使皇帝出面,他也不準備私了。他給元帝上了一道義正詞嚴的摺子,講了很多的道理。總之,一句話:必須將許章繩之以法!
情況發展到諸葛豐跟皇上槓上了,結局可想而知,諸葛豐持節的權力被剝奪。
司隸校尉不能持節,意味著諸葛豐不能在案發現場執法了,權力一下子小了不少。
這之後,諸葛豐給皇帝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這封信充分顯示諸葛豐是一個忠誠剛直的人,信中說:自己作為臣子怎麼能夠報答皇帝的天恩呢?只有努力懲惡揚善,讓那些作惡多端的人都能受到法律的制裁,這就是我對朝廷的最大的報答。就算因為秉公執法被誅殺,我也心甘情願!如果,陛下不支持的話,就請皇帝陛下准許我回家鄉種地耕田、吃粗茶淡飯吧!
諸葛豐知道皇帝收了他的「尚方寶劍」,以後遇到什麼事情,都得給朝廷寫奏摺才能決定。這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權力和行動,與其這樣,還不如告老還鄉。當然,這封摺子也有逼皇帝表態的意思。
不過,元帝回答了兩個字:「不許。」
於是,諸葛豐就被掛在那兒了。
諸葛豐不死心,依舊很執著,接著給皇帝寫信。這一回,他把自己比作忠誠的伍子胥、孝順的伯奇。奏摺上說:元帝,要是你殺了我,你就是昏君。當然,你要是通過殺我來展現你的權威,我也心甘情願。只是,你這樣殺了我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一些小人得逞,而使忠臣寒心、智士閉口,這才是我最擔心的啊!
好一派忠誠之言!到了這個時候,諸葛豐還在為皇帝著想呢!
元帝拿著這個摺子,心中很不是滋味。一方面,他能感覺到諸葛豐確實是一位忠臣,是為自己好,為江山社稷好;但另一方面,諸葛豐太固執,得理不饒人,把自己跟偉大人物連在一起,讓元帝覺得自己像昏君。
這讓元帝很惱火。
正在這時候,朝廷中很多大臣不失時機地遞上摺子,彈劾諸葛豐。
畢竟,諸葛豐這個人,讓貪官們很久都不能見面交流,也給他們的犯罪活動無端地增加了很多成本。看到元帝對諸葛豐有意見,大家都行動起來「倒諸葛」。
關鍵要看元帝的態度,看看他有沒有勇氣頂住這麼多人彈劾。
諸葛豐還是抱著希望等待,相信元帝會做出明智的決定。
不過,元帝在這個時候,已經對諸葛豐很反感了。這個傢伙整天嘮叨,讓自己的生活不能歌舞昇平,讓朝廷不能一派和諧,儘管這個人很剛正,但是,就是一個字:煩!
沒有幾個領導人喜歡一個讓自己很煩的人老在面前晃,哪怕這個人很忠誠、很正直。
元帝順水推舟,最後決定,讓諸葛豐去看皇宮大門。
諸葛豐被貶去當看皇宮大門的安保處長,夠慘了吧!換了別人,就老老實實待著了,皇帝沒有一怒之下取了你的小命已經很不錯了。但是,諸葛豐不是這樣的人,即使到了這個份兒上,還是給皇帝寫了一份摺子,檢舉朝廷大臣周堪和張猛。
元帝一看這摺子,當下怒了。原因是,周堪和張猛當初和諸葛豐同朝為官的時候,諸葛豐對這兩人十分稱許。現在諸葛豐被貶去當安保處長,卻跳出來檢舉周堪和張猛,元帝認為,他是在沽名釣譽,故意找碴。
元帝想到這裡,一怒之下,寫了一份詔書,叫諸葛豐捲鋪蓋回家去。
《漢書》認為諸葛豐是一個忠誠剛直的賢臣,但是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資治通鑑》中認為諸葛豐先前讚揚周堪、張猛,後來又去檢舉他們二人,不是為朝廷鋤奸,而是企圖投靠皇親集團,讓自己再度飛黃騰達而已。
說白了,在司馬光看來,諸葛豐就是一個投機分子,反腐、伸張正義只是做做樣子,目的是沽名釣譽讓自己升官發財罷了。
司馬光的想法,實際上和元帝的想法差不多。
那麼,諸葛豐到底是懲惡揚善的君子,還是善於鑽營的小人?他真如司馬光評析的那樣嗎?
不是!諸葛豐如果真的想通過這種手段為自己斂聚名聲,大可以去找一些更好的目標,這個目標的特點應該是有名,但是實權不大或者正在仕途上走下坡路。但是,他槓上的是許章──一個受皇帝喜歡的人。
這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誰敢拿皇帝喜歡的人開刀?善於鑽營的人應該拿皇帝討厭的人下手才對啊。
那麼,諸葛豐對待周堪、張猛前後不一的態度說明了什麼呢?
很有可能是周堪、張猛他們自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在官場毫不奇怪,有多少功臣最後走上了腐敗墮落的不歸路!從這個角度說,諸葛豐是一個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是甘冒生命危險心繫朝廷的一代忠臣!

諸葛亮姐弟們從父親那兒知道了祖先的事蹟,都為有這樣的祖先感到自豪。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母親已經染上瘟疫去世,為了照顧弟妹,本來在洛陽遊學的哥哥諸葛瑾放棄了學業,回到了弟妹的身邊。這種兄弟手足情讓人動容,這也是諸葛家族重視儒家教育的一個結果。不論是看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還是看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對孩子們的教育,以及諸葛瑾對弟妹們的情感,都可以看出,諸葛亮家族有著淳厚良好的家風,這對諸葛亮的一生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徐州的生活雖然平淡,但與其他兵荒馬亂的地方相比,這裡是世外桃源。
不過,到了一八九年,世態又有劇烈變化。這年,混蛋皇帝劉宏駕崩,少帝劉辯即位。之後,外戚何進控制了朝政,殺死宦官頭子蹇碩。宦官也不好惹,宦官張讓等人接著殺死了何進。之後,袁紹、袁術兄弟殺進宮,搜捕宦官,殺死兩千多人。不久,西涼軍閥董卓引兵進京,廢少帝,立劉協為獻帝。軍閥混戰的時代開始了!
在董卓禍亂京城的時候,由於徐州牧陶謙處置得當,徐州依舊保持了相對的太平。
於是,徐州這個世外桃源,成了許多人嚮往的地方,成了許多人養老置產的首選之地,許多百姓爭著往徐州移民。誰知,一個養老人士的到來,打破了徐州的寧靜,並給諸葛珪的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5.一場由養老引發的血案
一個屁顛屁顛想去徐州養老的大人物就這樣不明不白死了,很諷刺,而且影響十分巨大。陶謙很尷尬,曹操很憤怒,諸葛亮對曹操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


西元一九三年,諸葛亮十二歲。此時,徐州的陽光有些慵懶,外面各種割據戰爭對於諸葛家來說彷彿是傳說中的事情。但是,聰明的諸葛亮這時候已經讀了不少書,對社會、對人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徐州平淡的生活還不錯,在這個亂世,如果能夠一直這樣生活下去,對許多人來說,真是一個夢想。不過,這時候的諸葛亮在平靜的生活裡,思想起了很多波瀾。他不是一個只看到泰山郡、徐州城那麼一點地方的少年!
就在這一年,有一天,父親諸葛珪對孩子們說,他接到一個重要的任務,可能回來很晚,諸葛亮、諸葛均的家庭作業就讓哥哥諸葛瑾或叔叔諸葛玄檢查。
原來,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要到泰山郡華縣來養老,徐州牧陶謙非常重視,要求徐州治內大小官員積極做好接待工作,作為大人物養老地的泰山郡郡守更得十分重視這種事。於是,泰山郡郡守應劭把大家召集起來,分派了任務,你去準備館舍,他去準備歡迎條幅,諸葛珪則去準備花草。
這個大人物是誰?
他就是曹嵩,曹操的老爸!
當時,曹操正在與徐州接壤的兗州玩刀弄槍,拓展自己的勢力。兒子曹操在兗州當老大,老爸幹嘛不直接去兗州養老,非要跑到徐州呢?就像今天,兒子在廣東當大官,你跑到西藏去養老,這不很奇怪嗎?
確實,曹操給老爸曹嵩打過招呼,叫他去兗州養老。可是,曹嵩不是一般人,考慮問題跟一般人也不一樣。
曹嵩的養父是宦官大長秋曹騰,曹騰在東漢末年宦官專權的時代十分有權有勢。藉著養父的蔭庇,曹嵩做到了司隸校尉,跟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一樣。
前面說了,漢靈帝當政後,官職是明碼標價、公開出售的。這樣的買官機會,曹嵩怎麼能錯過呢?於是,他砸鉅資買了一個「太尉」過過癮。
太尉位列三公,再往上就是皇帝了。皇帝當然不會傻到賣皇位,所以曹嵩買的這個官已經是公務員的最高位置了。在這個位置上,曹嵩當然沒少撈錢,很快就聚斂了巨額財富。曹操起兵要錢,曹嵩就大力資助。
現在,曹嵩老了,要養老。兒子叫他去兗州,他拒絕了,拒絕的原因是兗州太亂,成天打來打去,他老人家想圖個清靜。曹嵩一輩子錦衣玉食,沒有受過苦。兗州那地方兵荒馬亂,一不小心就會掉腦袋,他才不幹。總之,在曹嵩心中,徐州才是渡假養老的勝地,是很多人都嚮往的人間仙境。
曹嵩帶著大批家當出發了。
徐州牧陶謙發動各方面的力量緊張地做著前置工作,諸葛珪當然要加班準備了。
為什麼陶謙這麼熱情?按理說,當時軍閥割據,徐州就是他陶謙的地盤。誰的地盤誰做主,陶謙可以不買曹嵩和曹操的帳,甚至拒絕曹嵩入境!
陶謙展現高度熱情的主要原因,是想趁曹嵩來徐州養老的機會,緩和一下跟曹操的緊張關係。
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當時的割據形勢:陶謙的徐州北邊是曹操的兗州,兗州的北邊是袁紹的冀州,冀州的北邊是公孫瓚的幽州。陶謙跟公孫瓚關係不錯(這時劉備在公孫瓚那兒),公孫瓚卻跟袁紹打得不可開交,而曹操跟袁紹又是一夥的。所以,按照「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敵人是敵人」的原則,理論上,陶謙跟曹操是敵對的,再加上徐州和曹操的兗州接壤,關係處理不好就會爆發戰爭。幾經權衡,陶謙認為,這是和曹操盡釋前嫌的機會。
各方面都做了安排後,為了表示誠意,陶謙決定找兩百個高級保鏢護送曹嵩。這兩百人的頭子叫張闓,是一個漂白過的土匪。陶謙把這個任務交給張闓的時候,主要考慮張闓人高馬大,有好身手,能夠對付路上遇到的土匪。
陶謙做夢也沒想到,張闓本身就是一個大土匪!所以,不重視政治思想工作,只重視氣力,很危險啊。
張闓接到任務後,心裡還在念叨,這不過是一次例行公事而已,有必要派老子出馬嗎?但他看到曹嵩一家子的家當時,心理狀態再好都控制不住,匪性爆發了。就好比今天有一隊人抬著幾億元,大搖大擺在鄉間行走。那種衝擊力,盜匪們能控制住嗎?
土匪出身的張闓見過錢,但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錢,他當時的心理活動無從考證,只是,他做出了一個要命的決定:殺人越貨!就這樣,曾位列三公的曹嵩一家老小四十多口全被砍死,張闓拿著錢財逃之夭夭了。
一個屁顛屁顛想去徐州養老的大人物就這樣不明不白死了,很諷刺,而且影響十分巨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陶謙很尷尬,曹操很憤怒。
二、養老目的地泰山郡的郡守,也就是諸葛亮老爸的上司應劭嚇得連夜投奔袁紹。
三、曹操暴怒,進攻徐州並且到處屠城,將世外桃源變成人間煉獄。
四、劉備帶兵援救陶謙。
五、諸葛亮的老爸諸葛珪去世。(關於諸葛珪的死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病死;一說是被曹操方面殺死。據說,上司應劭落跑之前叫諸葛珪一起走,但是,諸葛珪勇於負責,不願逃跑。)
六、諸葛亮對曹操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殘忍無道,這種印象無形中影響了三國歷史的走向!





6.諸葛亮一家的尷尬
朱皓藉著劉繇的兵,圍攻豫章城。諸葛玄豫章太守做不成了,該往何處去呢?短短的一兩年,諸葛亮姐弟幾個又面臨向何處去的困境。


徐州由世外桃源變成人間煉獄,加上諸葛亮的父親去世,家裡的頂樑柱塌了,諸葛亮一家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幸虧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經二十一歲了,可以照顧家庭。此外,諸葛珪的弟弟諸葛玄是袁術的幕僚,有一些社會關係,而且念及兄弟手足之情,願意照顧哥哥的孩子。
諸葛玄幾經合計,認為諸葛一家只有離開徐州才有出路。
經過商議,他們決定,諸葛亮的後媽由諸葛瑾照顧,諸葛亮和兩個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跟叔叔諸葛玄走。從此,諸葛瑾跟諸葛亮兄弟倆各分東西。
諸葛亮離開了生活十四年的徐州,開始了漂泊的歲月。
正在諸葛玄和諸葛亮姐弟們陷入困境,不知該往何處遷徒的時候,豫章太守周術病死。袁術給諸葛玄寫了一張條子,叫他去接替周術當豫章太守。豫章在現今的南昌,是一個相對安定的地方,也是袁術勢力範圍的邊緣。袁術的想法是讓諸葛玄到那裡去做太守,一來可以顯示自己對幕僚的關懷,二來可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諸葛玄當了太守後,他的勢力範圍就可以向周圍拓展了。
袁術對諸葛玄說:你去吧,我給朝廷打個招呼就行了。那個時候,牛人都是這麼幹的,給朝廷上摺子唬弄一下,朝廷不同意也得同意,實力決定一切。
諸葛玄沒有多想,就帶著諸葛亮姐弟幾個往豫章去了。
一切都還好,諸葛亮姐弟們也能適應南昌的氣候和生活習慣。
諸葛玄安頓好家眷之後,就到衙門裡開始辦公。誰知,不久卻來了一個人,拿著朝廷的任命狀,告訴諸葛玄,他才是名正言順的豫章太守。這個人叫朱皓。
兩個人當場就爭論了起來,但沒有論出個結果。
朱皓沒有辦法,只好拿著朝廷的詔書出了城。
朱皓跟諸葛玄一樣,也是一個君子,不同的是,他是一個官二代,老爸正是大名鼎鼎的朱俊。《後漢書》為他老爸朱俊做的傳中,記了他一筆:「子皓,亦有才行!」
問題是,再有才行的人也不能忍受這委屈──他娘的,自己拿著朝廷的詔書去上任,竟然被別人鳩占鵲巢。
所以,朱皓出了城,直接去找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名義上的揚州刺史劉繇。
劉繇跟朱皓同樣是官二代,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遭遇。他也是拿著朝廷的詔書高高興興去上班,結果辦公室已經被別人占了。我們可以想像,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倆見面肯定一把鼻涕一把淚。
朱皓請劉繇幫幫忙,用武力把諸葛玄趕走。
劉繇的實力範圍就在揚州這一帶,加上為官清廉,在老百姓中間有著很高的威望,在這裡有著雄厚的群眾基礎。既然如此,他為什麼不能用武力把占他辦公室的人趕走呢?
原因很簡單,占他辦公室的人,正是牛人袁術。人家可是出身於漢朝幾百年來最顯赫的家族,四世三公,創了歷史紀錄。縱然劉繇家世顯赫,在地方上有些勢力,也惹不起袁術。
朱皓跟劉繇合計了一番,清點了一下兵馬,覺得儘管惹不起袁術,但要趕跑諸葛玄奪回官位,還是有希望的。
於是,朱皓和劉繇開始圍攻豫章城。
諸葛玄趕緊給袁術寫信求救,說朱皓、劉繇兵臨城下,形勢危急,但袁術沒有回應。袁術在幹嘛呢?人家正忙著做當皇帝的大夢,一個小小的諸葛玄豈能壞了他的大事?就這樣,朱皓藉著劉繇的兵,圍攻豫章城。諸葛玄很快就頂不住了,趕緊收拾東西,帶著諸葛亮姐弟幾個離開了豫章城。
有人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做豫章太守的不是諸葛玄而是曹操,甚至是劉備,朱皓能不能奪走呢?他們認為諸葛玄太善良,他完全可以在朱皓來的路上埋伏刀斧手,將朱皓卡嚓殺掉,然後把罪名推給萬惡的土匪。反正世道太亂了,朝廷也不能說什麼。
但是,這不是諸葛家族的作風。諸葛玄的善良正好展現了諸葛家族值得人們敬仰的一面。只是,好人的路總是走得很辛苦!
豫章太守做不成了,該往何處去呢?短短的一兩年,諸葛亮姐弟幾個又面臨向何處去的困境,真讓人唏噓。
這時候,諸葛玄想起了荊州牧劉表。他們的交情還不錯,而且都是山東人。
於是,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幾個,來到了荊州。



 
7.荊州地頭蛇
不管荊州刺史是不是劉表,有一個情況沒有變化,那就是荊州依舊是那六個家族最為豪強。這六個家族後來幾乎都跟諸葛亮有著緊密的關係。


當時,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姐弟幾個輾轉來到了這裡。從徐州到豫章,從豫章到荊州,十三四歲的諸葛亮目睹了社會動盪的殘酷現實,也看到了軍閥混戰下蒼生的悲慘處境。我們無法揣測諸葛亮當時都思考些什麼,這方面的史料非常稀少。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得趕快安頓下來,解決吃飯的問題。
諸葛玄找到了一份工作,就是給劉表做幕僚。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還小,便到劉表開辦的「學業堂」讀書,生活和學習勉強有了著落。
荊州是三國重要的舞台,諸葛亮要在這裡待上十幾年,我們不得不先瞭解荊州牧劉表這個人。
諸葛玄、諸葛亮於西元一九四年左右到達荊州,而在西元一九○年,也就是四年前,荊州刺史的名字還叫王睿。不過,就在這一年,王睿被一個狠角色殺死了。這個狠角色的名字叫孫堅,他的兩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孫策和孫權。王睿被砍死了,誰來當荊州刺史呢?
荊州地大物博,人傑地靈。想想北方曹操、袁紹和公孫瓚們為了芝麻一點大的地兒殺得死去活來,就知道,荊州絕對是一塊讓人垂涎的肥肉。
最後,掌控朝政的董卓派劉表做荊州刺史,於是劉表千里走單騎,來到荊州。前後不過三年多的時間,劉表坐穩了荊州,對於一個沒有武裝力量的人來說,不得不說劉表創造了一個奇蹟。
《三國演義》說劉表是「八俊」之一,是個美男子,身高一米八,皇室之後,為人親切溫和,是東漢著名的高帥富。
董卓安排劉表任荊州刺史,劉表面臨著跟朱皓、劉繇一樣的問題。他擔心中間出什麼差錯,要是發生拿著任命狀來任職,卻發現辦公室被其他人占了這樣的事,那不就欲哭無淚?
劉表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大作為,不過對於政治,他可是個老狐狸,頗有一些手腕。
劉表拿到董卓的任命狀之後,沒有大肆宣揚,保持著低調。作為一個手中沒有兵的人,低調很重要。他認真研究了去荊州的線路,從東都洛陽到荊州得經過魯陽,而魯陽有袁術這隻「老虎」盤踞著。袁術對董卓把持朝廷很是氣憤,偏偏劉表是董卓任命的。因此,劉表必須認真考慮去荊州的路線,避免撞到了袁術的槍口上。
劉表帶了幾個人,喬裝打扮偷偷摸摸過了魯陽,終於來到荊州。
到了荊州,劉表沒有急著去荊州的「省會」江陵,而是來到一個叫宜城的小地方。劉表選擇在這裡落腳,是出發前就想好的。宜城北鄰軍事重地襄陽,南鄰「省會」江陵,可進可退,最重要的是,待在這個小城市,不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
劉表不愧為政治老手,這一招「千里走單騎」走得很妙,實際上比《三國演義》杜撰的關羽千里走單騎還要來得成功,是一個可以寫進商學院教材的案例。
劉表停在了宜城,該不會是想把「省會」搬過來吧?
當然不是。他知道,必須和荊州當地的豪族、有力人士結合,自己才可能在荊州立足。進江陵容易,但是要立足荊州很難。劉表意識到了這一點,決定在宜城做好跟當地勢力的結合工作,然後再進省會,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荊州刺史!
怎麼跟荊州當地豪族結合,這有點傷腦筋。劉表不可能大張旗鼓地昭告天下說:荊州地區的土豪劣紳們,這事怎麼辦?大家幫我想想辦法!他在宜城的目的就是為了低調啊。
那該找誰去跟這些荊州豪強們聯繫啊?
劉表回想曾在朝廷共事的朋友中,有誰是荊州人士?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了一個人,蒯越。蒯家是荊州六大豪族之一,更重要的是,蒯越非常有謀略,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當然,蒯越也是一個大帥哥。
順帶一提,三國是個以貌取人十分嚴重的時代,長得對不起觀眾的人,基本上很難混出名堂。
劉表派人找到了蒯越,商量如何平定荊州。劉表為人親切,隨時都掛著溫暖人心的笑容,幹事喜歡「以情感人」。蒯越一聽朝廷任命的荊州刺史劉表找自己獻策,這是大好事啊,於是又找來自己的兄長蒯良和一個哥們。這哥們也出身荊州赫赫有名的豪族,名叫蔡瑁!
劉表和他們三個湊在一起商量如何定荊州。
劉表首先對他們說:「當今天下大亂,我受朝廷重託前來荊州,可是,荊州亂得不像話,到處都是以宗族組成的大大小小武裝集團,來荊州的路上還有袁術在魯陽搗蛋。我想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以便完成朝廷的託負,可是,我又擔心招不來兵,隊伍建不起來。你們說怎麼辦?」
劉表說完這話,眼睛不停地轉著,這句話可以試探這幾個人是不是承認自己是朝廷任命的方面大員,這是進一步交流下去的前提。
蒯良說了一大段「行仁政,百姓自然來歸附」之類絕對廢話的廢話。
倒是他的弟弟蒯越比較實在,蒯越說:「要平定荊州,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解決各個宗族的武裝,這些宗族的武裝部隊大都是烏合之眾,被老百姓統稱為宗賊。他們幹了很多壞事,老百姓早就極其厭惡了。我們應該以荊州刺史的名義把這些宗賊頭頭們都騙來。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說新官上任,大家互相認識,多多關照。我想宗賊頭頭都會賞臉出席,等他們都到了,全部拖出去砍頭。對宗賊手下的人則寬大處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再加上劉表先生你以前良好的名聲,我相信荊州的百姓會衷心擁戴你的。」
這是一個蒯越版的鴻門宴。
蒯越是一個實在人,出的主意心狠手辣、乾淨俐落,沒有廢話。
劉表一下子茅塞頓開。作為一個政壇老江湖,劉表馬上開始「以情感人」:「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
雍季、臼犯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的大臣,是歷史上著名的賢臣。劉表這番話不但給蒯越兄弟倆戴高帽,同時也把自己提升到了霸主的高度。
他們四人很快達成共識,對宗賊的政策是:投降的就收編,不投降的,一律砍頭!
這次重要的會談之後,他們開始行動起來。蒯越派人給荊州各個宗賊頭頭發邀請函,說新任荊州刺史劉表到任,宴請大家吃喝玩樂。來的人統統有禮,發紅包,宴會結束還有抽獎摸彩。
宗賊頭頭收到了邀請函,以為這次跟以前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新來的刺史向自己拜碼頭,所以這幫傢伙什麼也沒帶就傻乎乎去參加宴會了。
一共來了五十五個頭頭。
宴會開始的時候,氣氛還蠻喜慶的,不過進行了一個小時後,恐怖的殺頭戲碼開始了。五十五個人頭,刀斧手著實忙了好一陣子才把人砍完。
與此同時,蒯越、蔡瑁帶著大隊人馬襲擊各夥宗賊。這些宗賊們的頭頭已經被殺,還沒來得及選舉新的領導人,群龍無首,亂成一團,很快就潰敗了。
之後,蒯越又經由談判的方式解決了襄陽的張虎、陳生,荊州八郡被劉表統一了。
在劉表立足荊州並站穩的過程中,蒯越、蔡瑁立下了汗馬功勞,自然而然成了劉表的左右手。
立足荊州之後,劉表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北邊的袁術,袁術這傢伙覬覦荊州已經很久。為了緩和跟袁術的矛盾,劉表採取了一項友善措施:向朝廷進表,為袁術申請南陽太守職務,南陽當時是荊州的屬地。
對內,劉表重視農業生產,荊州保持了相對的太平。北方戰亂地方的百姓很多逃難到了荊州,不少人才也到了荊州。為此,劉表開辦了學堂。諸葛亮剛到荊州的時候能夠上學,證明劉表在荊州對教育的重視。
不管荊州刺史是不是劉表,有一個情況沒有變化,那就是荊州依舊是那六個家族最為豪強。這六個家族是龐家、蒯家、黃家、蔡家、馬家、習家。這六個家族後來幾乎都跟諸葛亮有著緊密的關係,也許這也是歷史吊詭的地方吧!

 

 

 

 

 

 


第2章 隆中歲月

1.叔諸葛玄的努力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啊!諸葛玄費盡心思為這兩個侄女張羅婚事,倆侄女終於成功嫁入豪門。這對諸葛亮後來的成長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諸葛亮兄弟在劉表辦的「學業堂」裡讀書,叔叔諸葛玄在劉表手下當幕僚,兩個姐姐則待在家。一家生活除了諸葛玄的工資收入,主要是靠劉表接濟。
這段時間,諸葛玄上班並不快樂,至於原因,史書並沒有說明白。《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它們對那時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生活起居沒有興趣,只對權術著墨。再加上諸葛玄在三國時期燦若星河的著名人物裡實在不算什麼,所以,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快樂。
我想諸葛玄在荊州不快樂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第一,很可能是經歷了豫章太守得而復失,對他打擊很大;第二,劉表雖然對他很客氣,不過畢竟是寄人籬下;第三,劉表對於真正賢能的人並不重視,或者說他沒有識人之明。
諸葛亮的好友徐庶有一句評論劉表的話很中肯:「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意思是說,劉表這個人尊重人卻不能重用人,對於厭惡的人卻不能去除之。所以說,諸葛玄名為劉表的幕僚,恐怕也提不出什麼主張,就算提出了,劉表也不會聽。
在劉表手下當幕僚卻體會不到工作的成就感,自然談不上快樂了。
不過,為了兄長的這幾個孩子,諸葛玄倒沒有少費心思。這個時候,諸葛亮十五六歲了,他的兩位姐姐年齡更大。在古時候,女孩子十五歲左右就要嫁人的,要不然就成了「剩女」。諸葛玄這些年顛沛流離,東奔西走,從徐州到豫章,再到荊州,一路下來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想。他知道,必須給這兩個姑娘找個好人家,這是諸葛家族能夠在荊州立足重要的一步。
諸葛玄將這個想法告訴了劉表。
劉表一想:也是,這兩位「剩女」要不嫁人,我還得經常給補助。與其這樣,不如滿足諸葛玄,幫忙找兩個好一點的人家。
劉表出面張羅,自然不一樣。最後,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祺。蒯家,是荊州六大家族之一,那麼蒯祺是誰呢?是蒯良的大兒子,蒯越的侄子,曾擔任房陵太守。蒯家在荊州的地位那是沒得說。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荊州的另一大豪族──龐家,老公叫龐山民,她公公就是在荊州名望極高的龐德公。諸葛亮的名號「臥龍」,就是龐德公叫出來的。龐德公還有一個侄子,叫龐統,號稱「鳳雛」,在歷史上跟諸葛亮齊名。
真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啊!
諸葛玄對得起九泉之下的哥哥諸葛珪了。他費盡心思為這兩個侄女張羅婚事,倆侄女終於成功嫁入豪門。這對諸葛亮後來的成長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據說,諸葛亮拜龐德公為師,就是二姐介紹的。
諸葛玄讓諸葛亮的兩個姐姐都嫁入了荊州大家族,用今天的話說,他們幾乎完成了「荊州化」。實際上,荊州化是必須做的,否則對諸葛家族以後的發展很不利。就連劉表都得 州化了,何況是諸葛家!劉表本身是山東人,到了荊州後很快完成荊州化,做了荊州人的女婿!劉表到荊州不久,就娶了荊州六大家族之一的蔡家的女兒,蔡瑁的姐姐。
不過,遺憾的是,諸葛玄在婚事上做了很好的處理,事業上還是毫無起色。
他整天鬱悶地上下班,儘管劉表對諸葛一家很客氣,糧食、油什麼的準時送來,但是,諸葛玄秉持了諸葛家族剛正忠貞、自力更生的傳統,覺得這樣寄人籬下不好。
可以說,諸葛玄到了荊州,雖然生存問題解決了,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也嫁得好,但是,這並不能減輕他心靈上的負擔,慢慢地憂憤成疾。西元一九七年,諸葛玄去世了,這一年諸葛亮十六歲。一下子,諸葛亮和弟弟又失去了依靠,悲傷瀰漫在他們的心裡。
叔叔去世,哥哥不在身邊,兩個姐姐已經出嫁,這一回,是諸葛亮必須自己做決定的時候了!



2.逍遙的隆中生活
陶淵明目的在於隱居,而諸葛亮是在等待機會,他並不打算就在山水之間終其一生。準確地說,諸葛亮在隆中過的是半耕半讀的生活。


叔叔諸葛玄去世,對諸葛亮的打擊很大。
從西元一九三年十二歲離開徐州,到西元一九七年諸葛玄在荊州去世,這幾年的顛沛生活對諸葛亮的影響是很大的。叔叔去世,諸葛亮只有和弟弟諸葛均相依為命。擺在面前的有兩條路:第一,接受劉表資助,繼續留在城裡讀書上學;第二,離開這裡,自力更生。
諸葛亮選擇了第二條路。
諸葛亮首先退了學,這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因為諸葛亮讀書的學堂在荊州數一數二,由劉表親自督辦,師資可是頂尖的。
諸葛亮在眾人驚訝中退學了,很可能是他認為在這個學堂裡學習的東西沒有實用價值。當時很多學堂裡教授的都是在知識的細節上進行各種考證,無法經世致用,諸葛亮覺得這些對於解決實際問題沒有多大意義。選擇退學,這說明了他已經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思考得還很深遠。
接下來,諸葛亮去見了劉表,對他說,希望自力更生,不再接受幫助。諸葛亮心裡明白,這樣寄人籬下的生活並不好,也不會有什麼出息。這個舉動也透露出,諸葛亮對劉表的看法已經形成,認為他不足以成大事。
這一點,荊州很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由於荊州比較太平,許多傑出的人士都到了荊州避難,不過,這些人卻沒有為劉表所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劉表知道很多人抱怨自己不重視人才,於是,有一天親自去拜訪荊州德高望重的龐德公,希望他能夠出山輔佐自己。但是,龐德公不幹,劉表於是對龐德公說:「先生不肯出來為官,日後留下些什麼給子孫呢?」
龐德公回答說:「我跟其他人不同,別人留給子孫危險(伴君如伴虎),我留給子孫安全(獨善其身)。」
劉表聽完了諸葛亮的請求很高興,幫助諸葛亮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處一個叫隆中的地方,開墾了一點田產,諸葛亮兄弟倆便在那裡定居了下來。
隆中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蘇東坡有一首詩中寫到了這裡: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云古隆中,萬樹桑柘美。
「萬樹桑柘美」,多美的意境,頗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味道。
不過,現實卻是很殘酷的。諸葛亮和弟弟搬到隆中之後,自己搭建了茅屋(就是史書上說的「結草廬」)。劉禹錫的《陋室銘》中那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中的「諸葛廬」指的就是這座茅屋。因為沒有收入來源,所以諸葛亮還得下田「躬耕」。
跟陶淵明不一樣的是,陶淵明目的在於隱居,而諸葛亮是在等待機會,他並不打算就在山水之間終其一生。所以,諸葛亮耕田之餘,還得努力學習,一方面要有收入解決生活問題,另一方面還得通曉古今天下大勢。
準確地說,諸葛亮在隆中過的是半耕半讀的生活。
諸葛亮這一段生活在歷史上很有名,作為一個學校退學出來的人,到隆中耕讀,自食其力,也受到很多人稱讚。客觀上,這為諸葛亮帶來了一些名氣。這段生活對諸葛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於耕田種地能跟最底層的老百姓接觸,讓他更瞭解老百姓的需求,以及老百姓身上最寶貴的品質。
那麼,諸葛亮在這段時間,主要讀了哪些書呢?
諸葛亮讀書非常努力認真,這段時間主要研究的是儒家經典。除了儒家經典,他還研究了法家思想。後來,他曾經給後主劉禪抄寫《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著作,以及治蜀的時候所運用的法家思想。
除此之外,諸葛亮對歷史和兵書鑽研頗深。從後來一系列著作,比如《論諸子》《論劉巴》《論讓奪》等,可以看出來,諸葛亮不僅對歷史瞭若指掌,而且對歷史有著超乎常人的見解。
比如,諸葛亮論述老子、商鞅、蘇秦、張儀說:「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非常精闢到位。
對於兵書,諸葛亮在這一時期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出山不久就面臨赤壁之戰,出使孫吳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的時候,就對兵書《六韜》上的觀點信手拈來。這說明他在隆中的時候就對兵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後來,諸葛亮還在著名的《便宜十六策》中多次引用了《孫子兵法》的原理、觀點以及新的運用。可見他對兵法研究之深。
諸葛亮讀書方法跟其他人也不同,跟當時的學堂教育也不一樣。
當時,諸葛亮有幾位非常有名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常常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徐庶等人屬於對某一問題十分專精的類型,用今天的話說是「專才」。而諸葛亮跟他們恰恰相反,看書「獨觀大略」,注重實用。
他特別喜歡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用今天的話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應用型人才」、「通才」。
一兩年之後,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慢慢走上了正軌。
很多人會覺得幹農活比較辛苦,但諸葛亮身高一米八六,身體很健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不堪一擊的文弱書生。

 


3.形象包裝很重要
諸葛亮身形高大俊朗,儘管在隆中耕田,也很注意外表妝扮。除了在衣服穿戴上進行打扮包裝之外,還有一些「行為藝術」。


前面說了,諸葛亮到隆中不是為了隱居。
諸葛亮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於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怎麼改造社會,實現自己的抱負才是最重要的。
隆中山明水秀,茅屋水田,荷塘月色。
諸葛亮退學到隆中「躬耕」,讓很多人很是敬佩。
雖然諸葛亮的倆姐姐都嫁入了荊州豪門,但是要諸葛亮低聲下氣借助這些豪門的勢力,恐怕不可能。他深受諸葛家族傳統的影響,有著很強烈的獨立自主的願望。如果諸葛亮是那樣的人,他就不會主動面見劉表,要求離開城裡自力更生了。不過,既然來到了隆中耕讀,諸葛亮就得面對一個現實:誰知道你?誰瞭解你?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他很可能一輩子窩在隆中,最後成為一個滿腹學識的老農民了。
這是諸葛亮絕對無法忍受的。
他天天埋頭苦讀,為的是什麼啊?不就是有一天匡扶天下嗎?所以,對自己的包裝,諸葛亮很注意。
現代社會要有一個好的形象,才能在職場上有好的發展。在三國時代也是一樣,很多傑出人物都非常注重形象。諸葛亮身形高大俊朗,儘管在隆中耕田,也很注意外表妝扮。他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有智慧,於是「頭戴冠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
這些特點營造了神秘的氛圍。
除了在衣服穿戴上進行打扮包裝之外,諸葛亮還有一些「行為藝術」,比如喜歡一邊耕田一邊唱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諸葛亮喜歡「抱膝長嘯」,而且長嘯的曲目是《梁父吟》。他常常用《梁父吟》的曲調吟唱: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裡面講述的是齊國宰相晏嬰「二桃殺三士」的計謀。諸葛亮反覆抱膝長嘯這首曲子,意味著自己要做一個能夠輔佐明君的賢臣良相。
這首《梁父吟》經過諸葛亮演繹,連隆中附近的農民都會哼唱。所以後來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才會聽到農民唱這首歌。
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帥氣的人,如果唱些流行歌曲,絕大多數人會覺得很正常,但是,一個年輕的帥小夥,成天憂國憂民,還用很酷的唱法(抱膝長嘯)來唱一首極其悲涼的歌,一定會吸引人的注意。
實際上,諸葛亮抱膝長嘯《梁父吟》確實引起荊州名士們的側目和關注。至於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唱歌,也許是諸葛亮認為,自己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走過了這麼多的地方,年輕的心裡充滿了悲苦,必須要用這種方式才能抒發出來。
諸葛亮這種演繹《梁父吟》的方法,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形象,而且無形中使自己成為了荊州的名人。至少,引起了荊州眾多文化名人的注意。





4.超華麗的人脈關係
諸葛亮交往的人幾乎囊括了荊州所有豪族。他透過自身的努力,也通過自己巧妙的經營,建立了在荊州的人際關係網。但是,如果據此說諸葛亮是一個善於鑽營的人物,那是不對的。


隆中時期,諸葛亮除了注意經營自己的形象,努力學習之外,還十分注意結交各圈中的名士。然而,結交名士的前提是自己得有兩把刷子。有人的地方就有小圈子,要打入別人的圈子,得看看自己有什麼。
諸葛亮倆姐姐成功嫁入豪門,能夠為諸葛亮做一些穿針引線的工作。諸葛亮半耕半讀生,在學問上有著很深的見解,再加上「抱膝長嘯」等特立獨行的行為藝術,慢慢地,瞭解、認識、欣賞他的人多了起來。他更容易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了。
東漢末年,有一種風氣特別興盛,那就是「品人」。品人的威力十分強大,如果能得到某些重要人物的讚賞,一下子就能跨入名人殿堂。大家都知道的關於曹操的一句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東漢末年首席品人專家許劭說的。一句話就讓「曹操」這個兗州本土品牌躍昇為全國知名商標了。
荊州品人誰最有名呢?
有兩個,一個是龐德公,另一個是德高望重的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不僅德高望重,而且是荊州豪族中的檯面人物,劉表幾次請他出山,都被拒絕了。
如果得到品人專家龐德公的讚許,基本上就可以名滿荊州了,甚至揚名九州。
那時候,諸葛亮剛在隆中安頓下來,才十八九歲。他知道龐德公德高望重,就前去拜訪,態度十分虔誠。史書上說諸葛亮「獨拜床下」,「跪履益恭」,就像當年張良對黃石公那樣。
剛開始的時候,龐德公沒有將這個年輕人放在心上,認為諸葛亮跟其他的年輕人相比,只是比較懂禮貌、不輕浮而已。
他只允許諸葛亮看內府藏書,並沒有給予任何指導。
但懷才就像懷孕一樣,久了就會被人看出來的,更何況是擅長觀人品人的龐德公。一來二去,龐德公發現諸葛亮非常博學,而且「法古不泥古」,能夠融會貫通,常常有精闢的言論和見解。
諸葛亮的進取心也很強,有著濟世救民的博大胸懷。龐德公認為,這個年輕人不得了啊,將來一定會幹出一番大事業,於是將自己最寶貴的藏書給他看,還不時跟他交流對時局的看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龐德公愈加定自己對諸葛亮的看法,於是,拿出鑑定書──諸葛亮,「臥龍」是也。「臥龍」就是蟄伏在大澤裡的一條龍,一旦時機成熟,就將飛騰升天,震撼宇宙。
這個評定實在太高了!拿著這個鑑定書,諸葛亮一下子在荊州變得非常有名氣,不過,他還是照樣回到隆中耕耕田,唱唱《梁父吟》,讀讀書,跟朋友們喝喝酒。
諸葛亮名氣飆漲,龐德公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清朝著名的學者阮函在《答鹿門與隆中孰優說》中評論道:「隆中之所以為隆中,鹿門有以成之也!」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在諸葛亮成長過程中,龐德公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龐德公隱居在襄陽城東鹿門山,鹿門代指龐德公,隆中則代指諸葛亮。
龐德公的侄子叫龐統,號稱「鳳雛」,跟諸葛亮關係也不錯。但兩人性格完全相反,形象也不一樣。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長得帥,一副男主角的模樣,龐統樣子比較醜,像是跑龍套的。有人認為,這也是劉備一開始不喜歡龐統的原因。
至於諸葛亮與龐統的關係,大致上是相敬如賓,並不是很密切。這種關係主要是由於兩人的性格上的差異。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經歷顛沛之苦,對周遭的變化十分敏感,性格越發謹慎,不像龐統那樣放蕩不羈,不拘小節。
從諸葛亮交友的特點可以看到他交往的對象都比自己大了十多歲,例如徐庶就比諸葛亮大了十六七歲。十多歲實際上是上一代了。諸葛亮跟這些人交往有很多考慮,因為這些人年齡大,思想上也很成熟,與諸葛亮早熟的個性合得來。
在龐德公家裡,諸葛亮除了獲得龐德公的友誼和讚賞,拿到了他的品人鑑定書,還有幾個重要的收穫。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要想在某一個領域成功,就得先進入這圈子。作為荊州首席品人大師,龐德公家裡來來往往的絕不是等閒之輩。諸葛亮在他家站穩腳跟,相當於在荊州名士圈子裡站穩了腳跟。
最重要的,諸葛亮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年齡。這時候的諸葛亮只有二十歲左右。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年輕人,很多還在街上閒逛瞎混,對自己的生涯還沒有清晰的想法和規劃。諸葛亮卻不是這樣,他已經開始行動,編織自己的人際關係網。
而且他編織的這網路十分強大,交往的人幾乎囊括了荊州所有豪族。
透過龐德公,諸葛亮跟水鏡先生司馬徽建立了更密切的關係。我們在開篇講了諸葛亮在水鏡先生那裡讀書學習的故事,那時他們是師徒的關係,現在則發展到了忘年之交的關係了。
水鏡先生比龐德公小十幾歲,是龐德公的好朋友。
司馬徽和龐德公有幾個共同特點:都看透了世事,生性豁達,都是品人大師。水鏡先生對一個人的人品才華做出評價,社會上也是認可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明了龐德公和水鏡先生的交往。有一次,龐德公渡過漢水去給先人掃墓,正這個時候,水鏡先生司馬徽來訪。按理說,看到主人不在家,應該改日再來拜訪,可是,水鏡先生偏不,對龐德公的老婆說:「快點殺雞備飯,我聽徐元直(徐庶)說,龐德公要我和他在你們這兒會客!」
結果,龐德公老婆殺雞宰羊,好不熱鬧。等到龐德公一回家,老遠就看到自己家裡炊煙繚繞。進屋看見水鏡先生悠然地喝著茶,龐德公問:「有客人來嗎?」
水鏡先生哈哈大笑道:「我不就是客人嗎?」
兩個人相視而笑,清澈的笑聲迴盪在山谷之間。
諸葛亮常常跟水鏡先生討論社會問題,漸漸地,水鏡先生十分喜歡諸葛亮。本來,跟水鏡先生關係最為密切的是徐庶,但是,水鏡先生更喜歡,也更欣賞諸葛亮的才華。但是,與龐德公這個品人大師相比,司馬徽品人更加謹慎,沒給諸葛亮什麼封號。
那個時候,想獲得水鏡先生認證的人早已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水鏡先生沒有辦法,既不能拒絕別人,也不能信口胡說,於是做起了好好先生,不管遇到什麼,都用一個「好」字打發了事。他的妻子看不慣這種態度,問他:「人家找你,你怎麼一概說好呢?別人大老遠地跑來,不是白問了嗎?」
水鏡先生聽了老婆的質問,哈哈大笑道:「妳這樣說,也很好啊!」氣得他老婆無話可說。
跟這些名士交往,對諸葛亮的意義不言可喻。所謂名士,身上總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披著神秘面紗,這種神秘感又使得他們在社會上更加有名望。諸葛亮跟他們交往,一來可以研究更高深的學問,二來能夠得到更好的名聲。後來,水鏡先生向困頓中的劉備推薦諸葛亮,無疑說明諸葛亮的人際網路經營得十分成功。
不僅和最著名的名士交往,諸葛亮還透過龐德公家跟荊州有名的另一大豪族──習家有了交往。後來,又經由習家認識了著名的馬氏家族。馬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馬良、馬謖在日後的蜀漢政權都立下汗馬功勞。馬家在荊州也是赫赫有名的,尤其是以馬良最為出名,鄉間有一句諺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因為馬良眉毛中有白毛,所以,人們用「白眉」指代馬良。馬良留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過目不忘。有地理、歷史名詞需要查找的,直接問馬良就可以了,他相當於今天的維基百科加一本辭海。
「馬氏五常」說的是馬家五兄弟個個是人才,諸葛亮跟他們幾個,尤其是馬良,估計是結拜兄弟。結兄弟、結親家是古代人加深感情很重要的一種方式。這不是胡說,馬良寫信時稱諸葛亮為「尊兄」,可以作為佐證,裴松之在注《三國志》中也持這樣的觀點。
可以說,諸葛亮透過自身的努力,也通過自己巧妙的經營,建立了在荊州的人際關係網。但是,如果據此說諸葛亮是一個善於鑽營的人物,那是不對的。
因為,諸葛亮並沒有用這些關係為自己謀取不正當的利益。事實上,憑著這麼強大的關係網,他想在荊州謀個一官半職並不困難,根本就不必等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從這些角度就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是一個汲汲營營的投機分子。他跟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組成了一個小型讀書團體,常常在一起研究學問,或者把酒言歡,或者一起在隆中山裡來一首《梁父吟》。
向大師學習,向朋友學習,這無疑是諸葛亮能夠更快成長,對知識更能融會貫通地掌握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上述這些名士,諸葛亮還在龐德公那兒遇到了一個影響自己一生的人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6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