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公共治理的向度
滿額折

公共治理的向度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作者利用研究之餘,為各類報刊和專欄撰寫的文章結集。
書中探討了新中兩國的公共治理挑戰和經驗,全書共八章,分為城市管理與區域治理、政府透明與善治、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中新互鑒公共交通發展經驗、公共教育與職業發展、社會管理與風險治理、人民福祉與幸福社會和科技創新與科學基金等共有77篇文章。這些文章立基於作者的學術研究和實地觀察,以相對平實的語言撰寫,因此有較強的可讀性,供大眾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馬亮,江蘇徐州人,2006年、2008年和2012年先後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並獲管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2012年迄今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員,參與“連氏中國城市公共服務指數”研究專案。
出版英文專著一部,發表期刊論文50餘篇,並為《聯合早報》等報刊和“政見”(CNPolitics.org)撰寫評論。

名人/編輯推薦

該書特別關注新中兩國的相互對比與學習借鑒,從不同視角審視兩國的公共治理軌跡。作者既站在新加坡的立場分析中國,又站在中國的立場審視新加坡,並從全球化時代的宏大視角討論新中兩國的發展。基於這種跨國比較的獨特視角,該書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觀點和看法。
——劉宏
南洋理工大學陳嘉庚講席教授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
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自序

 我非常喜歡寫作,這個愛好在我讀高中時開始變得日益明顯。當時的語文老師是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女士,對我們充滿關愛,但也要求嚴苛。她規定我們每週都要寫一篇日誌,在我們從家返校的週末提交。她會用紅筆批註,並簡短地寫上幾句評語,然後發還給我們。
當時我第一次遠離家門,到臨近的一個鄉鎮讀重點高中,開始陌生而有趣的寄宿生活。每週返家的經歷,成為我寫作日誌的主要素材來源。鄉愁、家緣、路遇等話題在我的筆端逗留了很久,直到我開始慢慢接觸一些小說,漸漸懂得如何抒發其他方面的胸臆。後來,我的作文常常被語文老師拿來朗讀,那種感覺是很難用語言所形容的。
到了大學,經常參加校報的記者和編輯工作,我的書寫開始走向紀實、政論和短評的風格,也更加關注學校和社會中發生的各類事情。及至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我的寫作日趨“八股文”,按照學術論文的套路,用冷冰冰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編織文章。不過,我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寫作情懷,不時在新浪網、科學網上發表博客文章。我撰寫的一些博客文章被《科技導報》、《中國科學報》等轉載,讓我認識到自己原來是可以對公共輿論空間有所貢獻的
2012年夏,我來到新加坡,開始在南洋理工大學工作。研究之餘, 我有了更多時間來觀察這個國家和這座城市,反躬審視中國的變化與發展,並開始慢慢懂得如何評論。自此,我陸續在《聯合早報》、China Daily(《中國日報》)、Global Times(《環球時報》)、《科技導報》等報刊上發表數十篇短評,並積累了一批忠實的讀者。
倍感欣慰之際,我也略感忐忑。寫作和發表固然有人幫助把關,但如何拿捏其中的度,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超脫自己的專業範圍, 對許多公共事務進行評論,可能落入“公知”的窠臼,而被人所恥笑。所以,即便是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我的寫作也往往牽扯多日的思考和廣泛的資料搜集。
這本文集記錄了我在過去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其中所涉話題的跨度很大,但都與公共治理有莫大的關聯。“治理”一詞的熱度,在過去幾年得到了空前的放大與提升。治理不同於自上而下的管理,它有賴於涉事的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對話、溝通、協調與合作,直至達致一個大家都較為認可和滿意的結果。
無論是空氣污染治理,還是社會和諧與穩定,亦或是消除貧困和提升幸福感,都離不開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媒體、公眾和境外組織等多方力量的角力。所以,我將這本文集取名為“公共治理的向度”, 就是為了探討新加坡和中國在推動公共治理的發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
無論是新加坡還是中國,都有其優勢和長處,也都存在劣勢和不足。新加坡可以向中國輸出先進的政府行政與管理經驗,而中國亦能夠向新加坡借鏡良多。反之,中國的許多優秀實踐與創新做法,也對新加坡有很大啟發。所以,秉持這樣一種態度,我的文章既會針對新加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也會對中國發展中面臨的挑戰進行反思。而兩地的不同發展軌跡與經驗,同樣讓我認識到國與國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和效仿的可能性。
這些文章在選入本書時一仍舊貌,我僅對其中的筆誤作了訂正。對於文章中引用的文獻,我增補了註腳,以方便讀者查閱。
一如治理的道路沒有止境,達致善治的過程永無止境一樣,我對治理與善治的思考和觀察也將持續下去。期望自己可以筆耕不輟,在研究和教學之餘,可以更廣泛地書寫,更灑脫地表達。
這本小小的文集能夠完成並面世,離不開許多人的幫助。首先,我要感謝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在新加坡這個美麗的國度和城市,靜靜地思考,安逸地寫作。
感謝院長劉宏教授、連瀛洲專案主任胡嶸先生在本書出版過程中提供的支援。感謝劉宏教授撥冗作序,令本書增色良多。
感謝南洋理工大學中國事務處主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系副教授吳偉博士對我的引導與支持。作為我所參與的“連氏中國城市公共服務指數”研究專案的主持人,他在工作、研究和生活方面,都給予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支持。
感謝南洋理工大學的于文軒和陳雪梅夫婦對我的幫助。我與文軒是2011年在西安開會時認識的,因為對政府資訊公開的共同興趣,我們進行了短暫的交談。後來他和我溝通來新加坡工作的事宜,我欣然答應並應聘過來。文軒還慷慨奉送自己的攝影力作,用於本書的封面。陳雪梅與我是同事,亦是朋友,對我幫助良多。
感謝“連氏中國城市公共服務指數”研究專案的課題組成員林挺進教授(南京財經大學)、孟羽博士、王君女士等的支援,與他們的溝通對我幫助很大。不幸的是,林挺進教授于2014年12月19日猝死,年僅38 歲,令筆者唏噓不已。筆者願以此書悼念亡友。
感謝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同事,與他們的對話與交談,讓我認識和理解了許多新加坡和中國的是是非非,很大程度上啟發了我的思考。他們是副院長張志斌博士、資深主任郭南先生、高級主任王琦安妮女士、高級經理洪雅幼女士,以及符永耀先生、李佳林女
公共治理的向度
士、譚慧英女士、胡來寶先生、李慧女士、朱俊盛先生、黃爽女士、黃麗麗女士、李薇女士、黃碧玉女士、王博先生。
特別感謝王航先生和游秀萍女士,他們分別負責高級培訓專案和公共管理碩士專案,無論是參觀、訪問還是課程安排,他們都為我提供了很多學習和提升的機會。前高級主任文泉先生與我交談多次,他的觀點對我啟發很大。
與訪問學者盛明科博士(湘潭大學)、俞春江先生(杭州生活品質研究與評價中心)、史載峰博士(海南師範大學)、張恩碧博士(西南財經大學)、張毅博士(對外經貿大學)、顧培洋博士(蘇州大學)等的交流,同樣讓我受益匪淺。
南洋理工大學中國事務處同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共用一個辦公場所,我要感謝副主任戴世岩博士、高級助理主任陳濤女士,以及王琳女士、楊歡歡女士、李傳玲女士、劉芳女士、徐洋女士,同他們的交往同樣讓我學到很多。
還要感謝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系的何包鋼教授、王玨助理教授、陳重安助理教授等,同他們的交流同樣讓我受益匪淺。
感謝來自中國各地的許許多多的“市長班”學員和高級培訓課程學員,同他們的交往與交流讓我可以更理性地認知中國。感謝《科技導報》的編輯湯錫芳老師對筆者的鼓勵與支持,並為我在“科學基金”欄目提供發表機會。
在新工作期間,筆者還有幸訪問許多部門和機構,從中獲益良多。筆者還多次受邀參加在新加坡、中國和美國等地舉行的學術會議,並造訪多所高校作學術報告,這些都為筆者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感謝朋友們,在此不一一列出。
感謝八方文化創作室的何華先生和馮婉明女士,為本書的出版幫助良多。
2015年是新加坡建國50周年,也是新中建交25周年,筆者願以此書祝願新加坡續寫輝煌,祝福新中兩國關係更上一層樓。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論語》•《裡仁》)漂洋過海,離家在外,遊子很難盡孝。2010年,奶奶過世,我未能陪在病榻,見老人家最後一面。如今,爺爺的冠心病時有發作並入院治療,父親術後亦身體不適,我都無法陪在身邊。倍感愧疚之餘,我要感謝弟弟、弟媳、妹妹等對父母的照顧,感謝妻妹、妹夫、妻弟等對岳父母的照顧,感謝家人們對爺爺的照料。
我要感謝太太孫曉燕女士一如既往的支持,為我分擔了許多繁瑣的家務工作。由於雙方父母都無法幫忙,我們兩個人一起擔負起撫養兒子的重任。其間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們自己能夠體會。為了我的工作, 也為了照看孩子,她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律師工作。她的鼓勵與支持,使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和寫作中。沒有她的風雨同舟,我很難走到今天。
雖然照看一個家庭委實辛苦,但我們也樂在其中。2013年5月,兒子銘遠隨媽媽來新加坡與我一起生活。他的茁壯成長也見證了我們這個家庭的成長。我要感謝他的好奇心、知錯就改的好習慣和勇於擔當的品性,讓我從中受益良多。
我將此書獻給曉燕和銘遠。
馬亮
於2014年12月23日

 新加坡在公共治理方面卓有成效,無論是公務員制度與廉政建設, 還是公共住房的提供與社會保障,都處於亞洲乃至世界的前列。1978 年,鄧小平先生訪問新加坡時,就對迅速崛起的新加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回中國後,他提出中國要向新加坡學習有益經驗。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各級政府一直持續不斷地派遣官員訪問新加坡並取經,學習新加坡政府在治理體制、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和全球化的成功實踐。從早期的中新蘇州工業園到最近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從經濟發展與招商引資到社會管理與公共治理,中國向新加坡學習的政策領域不斷拓展。
南洋理工大學自1992年以來就開始培訓中國政府官員,1999年成為新加坡首個獲得中國國家外專局境外培訓資質的海外高等學府。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自2009年成立以來,秉承南洋理工大學面向中國官員培訓的優良傳統,續寫南大官員教育二十逾年的輝煌歷史,在教育、研究和國際合作等不同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作為南大重要的教育培訓機構之一,“市長班”(即公共管理碩士(MPA)與管理經濟學碩士(MME)課程)和高級管理培訓課程,已成為南大政府官員教育培訓的品牌和標識。目前,南大“市長班”畢業學員已近1300人,短期高級培訓專案畢業生逾13000人。作為南大的正式校友和具有國際視野和遠見卓識的政府高層管理者,他們已成為或正在成為中國各級政府的骨幹和治理精英,他們的影響力對中新兩國的未來發展與合作都將積極而深遠。
近年來,得益于連氏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學院著力推進公共政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學術研究。連氏基金會和南洋理工大學聯手,推動了一系列合作專案,包括連環挑戰賽和連氏中國城市公共服務品質研究專案。由連氏基金會資助的“連瀛洲紀念獎學金”專案,得到新中雙方高層領導人的大力支持,新加坡前副總理黃根成先生任理事會主席,中國財政部前部長項懷誠先生獲頒傑出訪問學者。該項目積極吸收中國和新加坡的各界精英來我院深造和交流,得獎人不乏資深政府官員,如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韓方明博士。截至目前,共有70位學者獲得了連瀛洲紀念獎學金,其中48位來自中國,22位來自新加坡。
在連氏基金會的資助下,學院招收博士後研究員,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作為研究員,馬亮博士自2012年以來開始在學院工作, 參與連氏中國公共服務研究專案,對中國城市公共服務品質進行全面調查和評估,該專案的研究報告和研究成果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除此之外,他還持續關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相關課題,通過報章發表評論,向民眾介紹研究發現和心得,為啟發民智、激蕩討論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馬亮博士將他過去兩年撰寫的文章結集出版,對此我倍感欣慰。我認為,該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該書涵蓋內容廣泛,涉及多個政策領域和公共議題。該書所討論的內容都是全球化時代各國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如氣候變化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公共教育與科技創新、公共交通與城市管理、社會管理與公共安全等。作者從公共治理的角度對這些議題進行探討,剖析公共政策的內在機制與社會影響,許多觀點都發人深思。
其次,該書特別關注新中兩國的相互對比與學習借鑒,從不同視角審視兩國的公共治理軌跡。作者既站在新加坡的立場分析中國,又站在中國的立場審視新加坡,並從全球化時代的宏大視角討論新中兩國的發展。基於這種跨國比較的獨特視角,該書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觀點和看法。
此外,作者所撰寫的這些文章,既有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又發表在中新兩國的主流媒體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並有政策層面的可操作性。例如,該書圍繞公共交通政策的許多建議,都對新中兩國改善城市交通體系皆有啟發。因此,我認為該書對中新兩國的讀者均有裨益。
馬亮博士還很年輕,在學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為他未來的進一步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相信該書對於新中兩國加強相互瞭解,彼此取長補短,以推動兩國公共治理的知識轉移和能力提升,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最後,我想借此機會,再次向連氏基金會和連瀛洲紀念獎學金理事會對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研究和教學事業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劉宏
南洋理工大學陳嘉庚講席教授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
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4年12月

目次

序 ⊙ 劉宏 vii
自序 xi
第一章 城市管理與區域治理 1
1. 中國城鎮化的出路 1
2. 中國大陸城市為何難以宜居? 3
3. 新加坡不必對宜居城市排名下滑大驚小怪 5
4. 社區事務署應設立一站式平臺 8
5. “男女有別”的公共廁所 10
6. 治理跨境煙霾需要智慧 12
7. 亞洲公共管理的美好前景 14
8. 京津冀一體化的挑戰與出路 16
9. 市場不是“萬靈藥” 18
10. 憧憬新中西部合作項目 21
第二章 政府透明與善治 25
1. 中國:公開與保密的“平衡術” 25
2. 財政透明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石 27
3. 中國距離法治有多遙遠? 30
4. 中國反腐的群眾基礎 33
5. 中國清廉指數下降的隱喻 35
6. 為企業“減負”難在哪裡? 38
7. 國慶群眾大會演講對中國的啟示 40
8. 幹部管理體制不改則“中國夢”難圓 42
9. 中國的幹部考核:GDP、霧霾還是信訪? 44
10. 中國公務員的薪資謎題 47
11. 任人唯賢的標準 49
12. 數位化政府背後的問題 51
13. 新加坡的電子決策有待提升 54
14. 合力破解數字區隔 56
15. 如何推進中國的政府2.0 58
第三章 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 61
1. 全民參與應對氣候變化 61
2. 維繫花園城市需雙管齊下 63
3. 空氣污染的政治學 65
4. 要不要實施“限塑令”? 68
5. “限塑令”勢在必行 70
6. 面子中國的裡子 72
7. 霧霾治理必須破除政企合謀 74
第四章 中新互鑒公共交通發展經驗 77
1. 中國城市交通如何向新加坡“取經” 77
2. 中國高鐵的政治意涵 83
3. 北京地鐵的擁堵難題 86
4. 如何提升公車的安全? 87
5. 公共交通安全的挑戰與出路 89
6.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經驗 91
7. 讓人們心甘情願使用公交 96
8. 新加坡提升巴士服務可靠度的方略 98
9. 應適度管制協力廠商德士預召服務 100
10. 於事無補的地鐵“軟蝟甲” 103
11. 地鐵“禁食令”可否權宜施行? 105
第五章 公共教育與職業發展 107
1. 國際化是新加坡大學的優勢 107
2. 中國高校亂象的根源 109
3. 教育分流、大學出身與學術職業 112
4. 博士生如何跨越磨難歷程? 114
5. 應屆博士生如何求職? 118
6. 缺席中國的世界盃 121
7. 中國好聲音對高考改革的啟示 123
8. “爸爸去哪兒”的確是個問題 126
第六章 社會管理與風險治理 129
1. 風險中國的治理挑戰 129
2. 政府與民眾不能總是“隔層紗” 131
3. 大媽廣場舞與中國社會管理挑戰 133
4. “冰桶挑戰”的社會運動意涵 135
5. 新疆穩定的社會心理學 138
6. 民眾俱樂部的發展前景 141
7. 社區治理的新加坡經驗 143
8. 給客工家一般的溫暖 150
第七章 人民福祉與幸福社會 153
1. 幸福經濟學實乃“幸福政治學” 153
2. 貧困線:“一刀切”與“千層糕”之外的問題 155
3.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發展經驗 158
4. 經濟適用房不能因噎廢食 164
5. 鬧心的房價 166
6. 中國的假日難題 169
7. 中國應考慮調整公共假日政策 172
8. 不妨舉行全國假日對話會 173
第八章 科技創新與科學基金 177
1. 大國智庫的漫漫長路 177
2. 互聯網思維何錯之有? 180
3. 科學基金 2.0 183
4. 科學基金多頭資助的複雜性 186
5. 地方科學基金的戰略投資 189
6. 科技期刊的基金論文比 192
7. 中國學者如何競爭國際科研經費? 195
8. 人情社會與制度選擇 198
9. 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函評品質的一個簡單舉措 201
10. 中國公共管理研究的前路 20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