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夜行的鳥:喜馬拉雅傳承瑜伽禪修(簡體書)
滿額折

夜行的鳥:喜馬拉雅傳承瑜伽禪修(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為印度喜馬拉雅傳承瑜伽的導師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大師的指導和發展喜馬拉雅冥想和傳承瑜伽的概論,從禪修的入門講起,談到了梵咒和啟引的發展和應用,也強調了喜馬拉雅傳承瑜伽中的靜坐對修身養性的裨益,“神我”合一的意義,以及瑜伽與政治、經濟與家庭的關系。

作者簡介

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為印度傳奇人物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入室弟子,印度瑞詩凱詩斯瓦米拉瑪靜修中心的負責人和精神導師,在全球教授瑜伽、指導人們的精神生活已有60余年,是瑜伽科學和哲學界的權威人物,被譽為國際瑜伽界泰斗之一。韋達大師對所有宗教的文獻都有很深的造詣,他能通17種語言,對于派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經》和印度吠檀多哲學著作尤其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身體力行,他同時還是一位卓越的詩人、學者。

名人/編輯推薦

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為印度傳奇人物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入室弟子,印度瑞詩凱詩斯瓦米拉瑪靜修中心的負責人和精神導師,在全球教授瑜伽、指導人們的精神生活已有60余年,是瑜伽科學和哲學界的權威人物,被譽為國際瑜伽界泰斗之一。韋達大師對所有宗教的文獻都有很深的造詣,他能通17種語言,對于派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經》和印度吠檀多哲學著作尤其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身體力行,他同時還是一位卓越的詩人、學者。

目次

喜馬拉雅傳承瑜伽禪修
禪修入門
梵咒與啟引概說
啟引后(的應用)
修行人的日常練習
特殊咒語
性靈行修五支柱
靜默
步步皆瑜伽
Shri vidya概說
瑜伽:政體、經濟與家庭
我的靜坐小屋
獻給神圣母親的散文與詩作
千禧永續

書摘/試閱


第1章修行貴在正知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禪期一開始的時候,就知道怎么去發心、怎么去用功,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讓自己的身心真正融入佛法的修行里。如此一來,我相信大家在這短短幾天的念佛禪期里,一定可以得到很殊勝的受用。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時間的長短

佛法的修行,當然需要長遠恒續的用功,但修行能否得力,并不在于用功時間的長短。

修行若要得力,必須建筑在正確的知見之上。唯有在正確的認知基礎上,你才會了解如何去發心、如何落實用功的法門、如何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以及在這些過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心之處。如果不懂得這些修行的層次和方法,你的修行之路就會像繞道逐物一樣,非常辛苦;更有甚者,明明應該往南,你卻偏偏向北,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經常有人問我:學佛已經好多年了,也參加過好幾次禪七、佛七、法會等等的修行活動,但為什么總是不能得力?根據我這些年來的觀察和教學經驗所得到的結論是:究其根本,大多數人學佛,都是在人天福報上求成就,因此不能體悟到真正的功德。

禪宗六祖惠能早就教誡我們:不識本心,不見本性,學法無益。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不觀照、不運用自己的“清凈心”,而是任由自己的身心住著在妄想、貪執和分別里,那么,即便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六度萬行上再怎么努力,或者在經典教理上多么認真深入探究佛法的智慧,仍然還是落在“法”上計較取舍、在“相”上分別執著,甚至還會誤以為自己這樣就是在用功修行!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妄逐妄,何時能了?

真正的修行,貴在“正知見”。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清凈心“到底是什么”,并且從清凈心中生起修行的想法和觀念,如此“稱性起修”,才能使得“你的身心”、“你的修行”和“你的真心”相應。唯有如此,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功,才不會變成以妄逐妄。

佛陀在經典里一再教誡我們,一切眾生雖然本自具足、本自清凈,但因為妄想執著,所以我們的身心既無法相應到自己清凈的本體,更無法證得和佛陀一樣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反應出來的,就是經常被自己的欲望牽引、四處追逐,或者雖然知道要修行,但卻沒有力量。本具真如、清凈圓滿,卻無法顯現真正的德用——這就是我們需要修行的原因。

你可能很贊同這樣的說法,并且感同身受,但問題是:我知道我在妄想執著里打滾,我也一直努力不想這樣下去,但卻還是如此,我到底該怎么辦?或者我總得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現實的生活即便不至于聲色犬馬,也仍是五欲塵勞,我究竟該怎么修行?

其實,不只你這樣,不只你有這個問題,眾生皆然。

在《圓覺經》里,普賢菩薩已經代我們向佛陀問了這個問題。他是這樣問的:“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如幻,云何以幻還修于幻?”佛陀回答:“修行,就是要以種種的幻法,來對治我們的幻心。”


離不開“身心相”,就會患得患失、時進時退

對于佛陀的回答,你可能感到不解和困惑,你現在先不必急著找答案,在這個禪期里,我會進一步為大家說明經典的意義。基本的觀念是,你要先從幻心(妄想,執著)里,生起“一念覺”,再以這一念覺去修種種的幻法。如此“以幻修幻”,然后“知幻離幻”,這樣一步一步地用功下去,才能真正相應到我們真實的本體、清凈心。

在座的各位,無論是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如果不知道真正的用功就是要這樣下手,也不了解整個修行過程的次第和層級,只是糊里糊涂地聽從別人的指使——叫你念佛就念佛、叫你拜佛就拜佛、叫你打坐就打坐,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用功,但永遠只是住著在身心表相的努力。

“身心相”本來就是虛妄的,但你卻離不開這個身心相,甚至你還可能會發覺自己的努力,也能在身心相上有所獲得或有所安住,這樣一來,你就無法降服真正的我相(我執、我慢、我見、我貪、我愛等等),你就沒辦法真正去對治這個造成諸多煩惱的“自我中心”。

這樣的“修行”,就會花費,甚至浪費你很多、很長的時間。當然,在借著用方法讓妄心稍微停息下來的時候,你偶爾也可以相應到一點兒真心,你會感受身心有所受用,也能體會到那么一點兒的佛法,但當這種身心相的統一、清明、和諧消逝過后,你就會發覺自己又回到原本的故我。

然后,你就會覺得“好難喔”!為什么已經這么用功了,也讓身心能有一段安寧了,自己也能有一段的覺悟和受用了,但過了不久,怎么又恢復故我?怎么又處在煩惱痛苦之中而無法出離?

所以,你常常不是怪自己的業障太重,就是覺得“佛”和你好像沒有感應,菩薩也不慈悲,佛法也沒什么真正的大用。這么一來,你就會陷在一種患得患失的得失計較之中,而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造成的結果就是在修行道路上時進時退,或者進兩步、退三步,令你提不起心力全力以赴。這樣,你的修行就會很苦。

我希望大家修行或學佛,一定要先清楚知道“佛”是什么、自己的清凈心是什么、該怎么去努力。這樣,你就會知道自己的身心雖然具有真如本性,但是還沒有真正的著力點,也還沒有顯現真正的德用,所以你要真正地去用功,并且在方法上真正地去實踐。

如果你能清楚明白這些層次,也隨時有人可以從旁指導你,或者你隨時都能從經典里得到佛法教理上的指點,自己也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地用功,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真正見到自己的清凈心。否則,在生死存亡之中,你就會常常做不了主的;面對生死,你只是無可奈何地在五蘊里流轉。等到年華老去,形滅了、身滅了,就不知該如何是好。

或許有人會問:情況真的那么嚴重嗎?是的,的確如此。試想此時此刻你尚知精進,都已經無可奈何了,當油盡燈枯、氣衰力竭時,又要如何去對治呢?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真修實證”,不要只是“知道要修行”而已。知道要修行,但是不肯下手去用功,或者知道要修行,也下手去用功了,但卻只是盲修瞎練,不具足正知見,這都不是修行的方法。

因此,我們這次的共修,首要之務就是為大家建立修行的正知見。

在禪期的第一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修行正確觀念是“發大心”。所有佛法的修行,都是從“發大心”開始。一定要先Open your mind(打開你的心),你才會有一個Open Heart(開放的心),否則絕對沒有辦法得力。

什么是“發大心”?我的師父圣嚴長老把“發大心”分為幾個層次:首先要發“菩提心”,其次要發“奮恥心”,第三要發“精進心”,第四要有“恒常心”,第五要發“悲愿心”。具足了這樣的心態,才叫做開始修行。



第2章發大心,行大行


以前,每在禪期開始的時候,我的師父都會告誡我們要“發大心”修行。

發大心有不同的層次,第一,要發“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醒覺心,就是要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不要把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身心,誤認為“實有的我”。如果把“我”當做是“實有的”,你的一切修行就會掉著在“我”上,永遠無法出苦離苦。


第一“發菩提心”: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

該怎么修行才能出苦離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假有,并沒有真實的存在。但是,因為自己還沒辦法體認、親證這個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凈除妄念、妄覺、妄分別等等一切“妄”的時候,“不妄”的真實,就會呈現。

修行就是要去覺悟、了解佛陀所講的“空性慧”,也就是要去覺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但不要把“沒有真實的我”當成“斷滅空”,一切諸法雖然因緣和合,當下本性是空,但因緣和合時仍然有“相”的存在。

就如同空中雖然無花,但卻含藏著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其實就是一切諸法的本相,代表著一切諸法雖然當下空寂、本性是空,但也當下具足一切。我們的身心相雖然了不可得,但要離身心相而去追尋一個“真實的我”,其實也是不可得,找不到的。

唯有借著實際的修行將一切全部抖落,真心、究竟實相顯現時,才能出離“我”而體證真正的“無我”。例如我們今天念佛,念到動靜二相了不可得,身心二相了不可得,染凈、凡圣二相了不可得,所有一切的對待分別皆了不可得,最后連“不可得”也不可得時,諸法實相也就現前了。

聽到這里,你可能感到很疑惑:到底在講什么啊?什么是連“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是在繞口令嗎?

我坦白告訴各位,如果你的修行沒有真實的體證,無論你再怎么認真聽,你不但無法理解,甚至會愈聽愈糊涂!為什么呢?因為你沒有實證的智慧,你聽完后,只能集合自己所認知、學習過的一切常識知識,去判斷、去理解、去揣摩,只能用自己的分別心去分別,而你愈是運用這些知識、認知和判斷來聽“無我”的佛法,你就愈容易落在“我”上。換句話說,以緣慮心、生死心來修學真實法,真實法也會變成凡夫法。

但是,如果你自己有真實的修行體悟,只要聽到我告訴你“一切身心相了不可得、一切對待分別了不可得”時,你馬上就知道所謂的“不可得”就是如此!如果我再告訴你,某種心態或思維也不可得時,你馬上就會知道下一步該怎么用功!這樣的用功方式,就是做到真正的“于相離相”。

〖JP2〗什么叫做“于相”?比方在念佛的時候,如果你認為自己“在念佛”,所以佛就會來慈悲你、讓你有所感應,或以為自己念一句佛號就能夠消多少的業障,這都是住著在身心相、功德相、有所得相、有所求相,也就是“于相”在修行。

如果你執著、放不開這些相,你的用功會不會有收獲?會,你會有收獲。但那種收獲是進進退退的,你無法見到真正的諸法實相。

什么又是“離相”?如果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觀照到一切諸法本自空寂,但雖然空寂,自己仍然要借著這個因緣和合的身心,用念佛的方法來用功,借著修行不斷舍離,這樣的用功修行就稱做“于相離相”,當你用功到最后,是連“離相”的心也要離,到達無離可離、無遣可遣的境地時,你的真心就會顯現。如此,才能真正稱之為修行。

而這樣的修行,我們就稱之為發菩提心,這也正是“念佛禪”和“念佛”的不同之處。

〖JP2〗我們雖然在念佛,但我們不求往生西方,我們知道身心當下的本自清凈,當下就是西方、就是彌陀,一切本自具足、本自空寂,本來就沒有身心相可得。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沒有身心相,為什么我們現在還要念佛?還要把我們逼得這么緊?這是因為各位現在還無法悟到、體證這樣的道理,所以就要用其他方法來“打死你的妄心”。其實“打死”,也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哪有什么東西打得死呢?只要當下能放下,那就是真正的“打死”;如果放不下,你就被它綁住了。

簡言之,了解諸法沒有究竟的實相,了解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凈圓滿的,所以遠離一切有所求、有所得的心來用功,稱性起修,就稱做發菩提心。


第二“發奮恥心”:承當自己的業障

第二,因為知道自己業障深重,所以就要發起奮恥之心。我師父說,要發“大奮心”,就是要奮發圖強,不要要死不活的!

很多人常常來跟我抱怨或訴苦:“師父,我不行啦!我業障重啦!所以沒辦法用功啦!”

但這可就奇怪了!你知道自己業障重,那怎么還不努力啊?如果得了很嚴重的疾病,你會去找醫生、吃藥、開刀,甚至去面對手術失敗的風險,即使只有千分之一治愈的希望,你都還要去搏、去治療。你對自己的身體就能這樣負責。

可是,當你知道或呼喊著自己的業障重時,你的態度和行為卻如此截然不同!你不但不去面對它、承當它、接受它,反而動不動就像鴕鳥一樣,把自己的頭鉆到地洞里,以為自己看不到了,就安全了?

科學家告訴我們,當鴕鳥遇到危險的時候,并不會把自己的頭鉆到地洞里。連鴕鳥都不再鴕鳥了,你還要怎樣自欺欺人?

經典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虛妄并不是“沒有”,也不是要你逃避,而是知道這樣的業障雖然是因緣和合的不究竟,但你還是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處理完后,還要把所有的法丟掉,不能有任何的“法執”。哪怕是凈相、好成績乃至于成佛的念頭,你都要放下,因為只要有“相”的存在,你就無法見到究竟的諸法實相。

所以,在修行時,如果感受到有許許多多的苦痛障礙,就要發起奮恥之心來修行,不要給自己任何的借口、貪戀和推托,而是要逼盡自己的身心去承當它。只有真正把自己的生命和這個臭皮囊置之于死地,你的道業才有可能成就。

在這里,我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切身體驗。我二十一歲就得了腦瘤(一直到現在也都如此),當時我半身不遂,臉歪了一邊,跛著腳走路,死亡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我想要了生脫死的心,也就變得很迫切。

我不敢遲疑,也不敢懈怠,只能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地修行。當我不斷努力而和“法”真正相應時,我的身心漸漸能落實安住,生死就再也不是我的問題了——并不是腦瘤不存在了,而是它會轉變,它可能會從本來很苦、很糟糕、很嚴重的情況,慢慢地變得好一些,我的身心也愈來愈自在。

這是我自己身心實實在在的體證,我希望能借此和各位相互勉勵,希望各位在面對所有業障和問題時,不是逃避懈怠,而是要發起大心來面對它、承當它,以發大心來接受這些考驗,并且超越它(考驗)。這樣,就叫做發起奮恥心、發大奮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