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滿額折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古代散文導讀: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定  價:NT$ 310 元
優惠價:9027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學中國語文篇章導讀叢書」是一套專門為香港高中學生編寫的中國語文科輔導讀物。編者根據香港教育局制定的高中中國語文學習參考篇章目錄,精選多篇古代篇章,加上詳細的註釋和精闢的導讀,WBR對讀者提高中國語文科的水平大有裨益。

在本書中,編者悉心挑選了20篇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散文精品,各篇文章不止以情意為依歸,也有技巧和風格的考慮。深入淺出的賞析導讀,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篇章內涵及其精髓,提升對古代篇章的鑒賞能力。通過閱讀這些經典散文,讀者更可從字裏行間受到生命的感動,與先哲獲得心靈上的共鳴。

作者簡介

甘玉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並取得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文憑,北京語言大學教育碩士。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主持多套中、小學教材和大型古籍數據庫的編輯出版。工餘參與文學雜誌和叢書的出版,並曾為《星島日報》撰寫語文學習專欄「EMB學習範文精讀」。

序 許迪鏘(節錄)

打開甘玉貞這部文選的目錄一看,不禁暗吃一驚,心想,這不是搞「復辟」了嗎?這裏面選的文章,許多都是我們那個年代學生在課堂上必讀的範文,這樣子條分縷析的一部古文選讀,在當年就是一部「天書」,可在今天嘛,說不定成了另類讀物了。但說驚,其實有好幾分喜的成分。

甘玉貞是我職業編輯生涯最後一役的領導,為中學中國語文新課程課本打拚。她指揮若定,不時向我們一班編輯解釋新舊課程的分別。在舊課程中,教師教一課書,她說,會「盡教」。也就是說,舉凡與課文有關的,包括作者生平、寫作技巧、篇章情意,以至文學、文化常識,都教,有時還會大講做人道理,亦即所謂「情意帶動」。可在新課程下,只會按教學重點來教,或所謂的能力主導、能力帶動。我深受教誨,謹守課程精神,可舉一個例子,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我們當學生時讀《背影》,老師大概主要是講作者怎樣把抽象的父子情化為父親跨過路軌給兒子買橘子的具體情節,然後少不免來一套父母愛子之心無微不至的道理。我知道,有的教師教這課,會講到哭。到了新課程,我們編的教學大綱,有兩個教學重點,一是講敘事手法,敘事分順敘和倒敘,《背影》用的是倒敘。再下來就是講抒情手法,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背影》兩者都用上了。理論上,在新制下講《背影》,講了敘事和抒情手法便可「收工」,完全不用觸碰到甚麼親情孝義。但你精他不呆,你不能批評新課程只講能力,割裂課文,因為課程大綱裏的九大學習範疇,就包括了「中華文化」、「思維」和「品德情意」,你不講,閣下自理。

問題是,如果考試不考,教師講來幹啥?講了,學生也不放在心上。這是許多現役教師面對的境況和難題,因為在課堂上講的課文,是不會在公開考試卷子上碰到的,以致言者雖諄諄,聽者固藐藐。

轉眼間,我們迎來了中學六年新學制,第一屆中學文憑試也考過了。中國語文科閱讀卷古文閲讀其中一題,考問了儒家和法家管治之道的差異,並要求考生抒發己見。有的老師就認為,「考生對中國文化涉獵不深,難以掌握該類型題目」。可是,一條閱讀理解考問題,需要有多深的中國文化涉獵?況且,中學六年,如果連半點儒、法歧異也沒有涉獵,似乎說不過去。

這裏帶出兩個問題。其一,中國語文科取消指定範文,雖免除學生死背硬記課文和標準答案的流弊,可課堂操作難免變得漫無指歸。能力云云,其實手板眼見功夫,學生多讀多寫,自能領會,無須學過明喻、暗喻、借喻,才懂得說月兒像檸檬、月兒是檸檬、檸檬出來了。有的同學反映,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等文類,與乎種種修辭技巧,在中一至中三其實都學過了,中四至中六的語文課仍是教這一套,有點悶。如甘玉貞所言,這是用教第二語言的方法教母語中文,我覺得無異割裂課文,買櫝(所謂能力)還珠(文章中的深厚情意),用力多而不入(學生進入不了課文以至課外篇章的情境)。,

其二,課程綱目廣泛,甚麼九大共通能力,九大學習範疇,擺開陣勢,煞是唬人,但一個語文課堂,哪能面面俱到?實際運作時每易流於空泛。就古代漢語閱讀而言,目的大概在於培訓學生閱讀古代漢語的能力,但同時又要兼及中華文化和中國文學(前幾年會考甚至搬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然而沒有了指定範文的規範,課本選文各行其是,學生所學,並無準繩,而且與昔日不同,不以古代漢語為重心,學生不易建立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任何類型題目,其實都有困難。

歸根結柢,所教非所考,學生上課人心渙散,以致學習成效不彰。據說有的老師察覺問題,悄悄的走回頭路,一於以情意帶動篇章教學,考試也考核年中所授課文,這樣,他們說,學生才有「揸拿」。那麼,同學們也要改變學習態度,認真讀好每一課課文,不要以為考試不考便掉以輕心。語文能力建立不難,但對文章能有深層次的理解,還是非下苦功不可。

目次

序(許迪鏘) 3

前言──進入篇章的生命 9

 

儒家思想之本──《論語‧論仁》 13

教育家孔子──《論語‧侍坐章》 21

兵家戰略經典──《孫子二則》 29

生動的歷史故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37

精於說理的思想家──《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5

因勢利導的論辯──《孟子‧莊暴見孟子章》 51

妙語如珠的哲人──《莊子‧秋水》 58

遊刀有餘的養生之道──《莊子‧庖丁解牛》 36

令秦始皇傾倒的文章──《韓非子‧五蠹》 74

辭理兼備的游說典範──李斯《諫逐客書》 87

引人入勝的剌客故事──《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98

劍拔弩張英雄會──司馬遷《史記‧鴻門會》 113

悲劇英雄的垂死之戰──司馬遷《史記‧垓下之圍》 126

信而見疑的忠臣哀思──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36

老臣鞠躬盡瘁的叮嚀──諸葛亮《出師表》 150

書聖的人生感慨──王羲之《蘭亭集序》 161

避世桃源的描繪──陶淵明《桃花源記》」 169

魏晉名士風貌志──劉義慶《世説新語》」 177

富春江的奇山異水──吳均《與宋元思書》 186

三峽考察報告──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三峽》 193

書摘/試閱

前言──進入篇章的生命(節錄)

自從香港教育當局指定學生要取得中學會考合格證書,中國語文科必須合格後,這個科目才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從前中國語文科是考一些指定篇章,學生覺得只要努力背書,要取得合格並不困難;而這一科也常被人詬病只教學生死記硬背,沒有實際作用。從2007年的中學會考開始,中國語文科考試取消了指定篇章,學生和家長都怕得要死:沒有筆記可背,篇章可能從未見過,怎樣溫習?古文尤其頭疼,就像外星語言一樣。近年要補習中文的學生越來越多,可是成效不大。補習名師標榜的只是如何「貼中」題目,學生的語文能力並沒有因此提高。

回想我唸高中時,老師教的全部都是古文,只有兩篇語體文,印象中是胡適和梁啟超的文章,都是那種剛進入五四時代很難啃的語體文。那時老師不怎麼教分析篇章,只串講一下便算了,不過每篇古文都要我們全篇背默。我們為了在公開試爭取好成績,只有自己不斷拿篇章細嚼,以期滾瓜爛熟,便不怕考試時試題如何變化了。當時唸中文科,雖然課堂比較沉悶,但所讀篇章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並不覺得枯燥或抗拒。其中有幾篇動人的作品,至今忘不了,還可背誦其內容。《詩經‧東山》反復詠嘆,意境淒迷,卻又哀而不怨。《贈白馬王彪》對手足相殘抒發深沉的哀怨,以無比高超的文字技巧細細道來,令人不禁同聲一哭。常聽聞李白豪邁瀟灑,到朗讀其詩《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才真正感受到那種豪氣。《留侯論》開篇便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後來在我遇到人生的大挫折時,這幾句常浮現在我腦海中,給了我很大的支持。

到我當了教師,教高中中國語文,課程已改變。可能大家認為古文與時代脫節,所以大幅刪減,加入很多五四時代的語體文。讓學生多讀些現代文學作品是好的,但我總覺得所選篇章不夠好,常有新不如舊的感覺。學生的反應也是新不如舊,指定範文後來轉換了幾次,學生對篇章的興趣卻越來越低,甚至達到厭惡的程度。後來大家都認為指定篇章只會令學生死背書,到2005年,索性取消所有指定篇章,改為像第二語言學習那樣,只訓練讀寫聽說的技能。如此一來,學生更不明白為甚麼還要讀古人的作品。這些千百年前的東西,所用語言跟我們大大脫節;時代已改變,王侯將相都沒有了,還讀這些東西作甚?難道我們還會用古文來說話和寫作嗎?

中國人讀中國語文科,確實不應跟學英文或其他第二語言一樣。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不需要到學校學習如何發音和聽明白別人的說話,也不單要學會寫實用文;我們是要從語文的學習中得到文化的承傳。一個民族的文化,靠她的語言和文字流傳下來。中國文化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我們從哪裏得知這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大部分是從歷代文獻中得知。每當學生問我「為甚麼還要讀古文」,我就告訴他們: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在這些作品裏,它們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尤其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篩選,留下來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當然值得後人細讀了。

 

 

 

儒家思想之本──《論語‧論仁》

 

論語1(節選)

 

子曰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3,不可以長處樂4。仁者安仁5,知者利仁6。」(《里仁》第四)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7 。」(《里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8;不以其道9得之,不處10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11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1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13,造次必於是14,顛沛15必於是。」(《里仁》第四)

 

子曰:「知者不惑16,仁者不憂17,勇者不懼18。」(《子罕》第九)

 

顏淵19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20。一日21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2。為仁由己23,而由人乎哉24?」顏淵曰:「請問其目25。」子曰:「非禮26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27,請事斯語矣28。」(《顏淵》第十二)

 

樊遲29問仁。子曰:「居處恭30,執事敬31,與人忠32。雖之夷狄,不可棄也33。」(《子路》第十三)

 

子曰:「志士仁人34,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35。」(《衛靈公》第十五)

 

註釋

1《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後成為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之一。

2子曰:老師説。子,夫子,這裏指孔子。曰(yuē),粵音若,説。《論語》主要記錄孔子的教誨,是語錄體作品,因此「子曰」是最常見的結構。

3久處約:長久處於窮困中。約,窮困。

4長處樂:長久處於安樂中。樂,安樂。

5仁者安仁:有仁德的人安於仁,意思是實行仁德就心安。

6知者利仁: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德對己對人都有利,於是實行仁德。知,同「智」。

7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愛人和恨人。好(hào),粵音耗,喜愛。惡(wù),粵音「戶」的陽去聲,厭惡,憎恨。

8是人之所欲也: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

9道:正當的途徑或方法。

10不處:不居,即不接受。

11不去:不能擺脱。去,本是離開之意,引申為逃避、擺脱。去(qù),粵音許。12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離開了仁德,從哪方面成就名聲呢?惡(wū),粵音烏,即「何」。乎,意為「於」。「惡乎」是倒裝的介賓結構,倒過來後就是「於何」,意即「在哪方面」。

13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君子即使在吃一頓飯的短暫時間內,也不會離開仁德。

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違,離開。

14造次必於是:在急急忙忙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在一起。造次,匆忙的時候。

造(zào),粵音躁。於,介詞,在。是,代詞,這裏指仁德。

15顛沛:跌倒在地,引申為遭遇困頓挫折。

16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知,同「智」。

17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慮。

18勇者不懼: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19顏淵:名回,字子淵,魯國人,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常向孔子問道。

20克己復禮為仁:約束自己,使言行回到合乎禮的標準,就是仁。克,克制,約束。復,回復。

21一日:一旦,有一天。假設説法。

22天下歸仁焉:普天下的人心都歸向仁德的人了。歸,歸順。焉(yān),粵音言,語氣助詞,表示肯定。

23為仁由己:實行仁德全靠自己。

24而由人乎哉:難道要靠別人嗎?乎哉,句末助詞,有反問的意思。

25目:條目,意指具體內容。

26非禮:不合於禮。

27不敏:不聰敏。

28請事斯語矣:請讓我奉行您這些話吧。請,在這裏是副詞,用來向對方表示謙恭。事,在這裏用作動詞,是「奉行」的意思。斯,這裏用作代詞,「斯語」即「這些話」。矣,句末語氣助詞,表示肯定的語氣。

29樊遲:名須,字子遲,齊國人,孔子弟子之一。

30居處恭:日常的儀容舉止要恭謹莊重。居,行為。處,平常,日常。

31執事敬:做事要嚴謹認真,態度專一。

32與人忠:待人要忠心誠意。

33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即使到了那些不講禮義、文化落後的地方,也不可捨棄。之,作動詞,是「到」、「往」、「去」的意思。夷狄,泛指沒有文化的蠻荒外族。夷(yí),粵音移,中國古代居於東部的外族。狄(dí),粵音滴,中國古代居於北方的外族。

34志士仁人:志士,志向遠大,有節操的人。仁人,有仁德的人。

35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不會為了求取生存而損害仁德,只會犠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導讀

中國古代文獻,早期都以統治者的記錄為主。這些文獻記載是為了把統治經驗傳給後人,因此,讀書是統治階層的專利。中國上古時代文獻很多已經失傳,現在仍有部分得以流傳,其中一大功臣是孔子。他整理古代最有價值的文獻作為教材,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用以教導學生,而且有教無類,使這些經典得以廣泛流傳,日後成為中國讀書人必讀的經典。

對中國人而言,孔子無人不識,稱得上最有影響力的古人。他創立的「儒家」,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派別,主宰了中國二千年。在現代一般人印象中,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宣揚仁義道德,鼓吹愚忠愚孝,滿腦子束縛人的思想。其實這些是在宋明以後的道學先生加諸儒家身上的,令人對儒家的本質有不少誤解。我們要真正了解儒家思想的本來面目,應看孔孟原來的經典著作。

孔子並沒有署名的傳世作品,我們了解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是靠他的學生所記錄的《論語》。現存《論語》共二十篇,主要以「語錄體」的形式記錄孔子的教誨和他與弟子的對話,也有孔子弟子之間或與其他人的對話。當時孔門弟子各有所記,孔子去世後,門人相予輯錄而論纂,所以稱為《論語》。這二十篇並沒有篇名,後人以每篇首兩字(「子曰」兩字除外)作為篇名。像第一篇《學而》,首句就是我們熟悉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有多處談「仁」的語錄,這裏節選其中七段。各段排列的次序是按其在各篇的位置而定。「仁」一詞在孔子之前已有,是眾多德行其中一項,而孔子把「仁」提升到更高層次,把「仁」看作其他一切德行的根本,或培養其他一切德行的起點。「仁」到底是甚麼?怎樣才可體現「仁」的本質?這七個選段中有兩段直接談到「仁是甚麼」,包括選篇的第五段和第六段。第五段出自「《顏淵》第十二」,內容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問仁。孔子在這裏回答顏淵,「克己復禮」就是仁,就是說要約束自己,言行回到合乎禮的要求;而行仁要靠自己,不能靠人。顏淵再問其中要點,孔子就說:不合乎禮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這段容易被後學者引申為「禮」等同「仁」,更使人誤以為孔子只標榜禮教,束縛人的言行舉止。其實孔子常提及要回復「先王之禮」,就是周代初年制訂的「禮」。這個「禮」本是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制訂的,就是各人要因應自己的角色做合適的事,與後世的禮教不同。孔子就相同問題回答不同學生時,會因學生的資質和當時的環境而答案有所不同,我們要多看幾段孔子如何闡述「仁」,才會得其大概。

另一段是在「《子路》第十三」的樊遲問仁。孔子在這裏說日常生活要恭謹莊重,做事要嚴謹認真,待人要忠誠。這是更具體談到人如何在生活中體現「仁」。樊遲在《顏淵》另一章也有問仁。孔子的回答是:「愛人。」這是更近乎指向人的本心。「仁」是人心有別於獸心的特質,孔子認為這是天賦的,做合乎天道的事便是「行仁」。不過人是有私慾的,有時明知不應做的行為,卻為私慾做了出來。這不是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也可說是生活態度的問題。所以孔子要提出如何在生活上做適當的行為。孔子沒有從抽象的意義去解釋「仁」,而是多從生活實踐去闡述「行仁」和「仁者」的特點。

上述兩段是談行仁的方法,篇中節選其餘五段談的是「仁者」的特點。其中三段(選篇的第一、二、四段)談到仁者能得到心之所安,因此可以面對任何環境,能對一切事物作出適當的判斷。第一段出自「《里仁》第四」,先以反面的「不仁者」來述說仁者的心態。沒有仁心的人不可以長久處於窮困,因為容易心術不正,為非作歹;也不可以長久處於安樂,因為欠缺做人宗旨,就會驕奢淫逸。仁者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因為他們得到心之所安,依着「仁」的標準去處事,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中,也不會迷失自己;因此孔子說「仁者安仁」。這裏同時出現一個「知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也跟仁有關。「知者」是因為知道行仁的好處,所以樂於實行仁德。

第二段所談也與此相關,因為仁者掌握正確的處事標準,所以只有仁者才能夠慎重的去喜愛人,才能夠嚴謹的去厭惡人。一般人往往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喜歡對自己好的人,厭惡對自己不好的人,難以明辨善惡。人又常為私心所困,對好人不敢表達敬意,對壞人不敢表示厭惡,做不到愛憎分明。而仁者公正無私,心胸坦蕩,因此可以做到明辨是非,愛憎分明。第四段出自「《子罕》第九」,就是大家熟悉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裏和以上兩段有着同樣的道理。知者有智慧,能明辨事物,掌握處事的原則,所以不會疑惑。仁者能明辨是非,公正無私,所以沒有憂慮。勇者知道堅守的原則(也就是仁),所以無論遇到甚麼事也不會畏懼。

其餘兩段談仁者所恪守的做人原則,有時甚至要作出犧牲,包括選篇的第三段和第七段。第三段也是出自「《里仁》第四」,指出富有和尊貴的身份,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假如不是用正確方法獲取,君子是不會做的。貧窮和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假如不以正確的方法去擺脫,君子是不會逃避的。這裏引出另一個《論語》常見的詞「君子」,其實就是行仁的人。「君子」以前本用來稱呼貴族,孔子把這個詞改為代表實行仁德的人,是讀書人應努力達成的一種理想人格。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表示如沒有仁德,也就不能被稱為君子了。君子行仁,更要貫徹始終,無論環境如何惡劣,在任何時刻都不放棄行仁。第七段出自「《衛靈公》第十五」,意思相近,指志士仁人不會為了求生而損害仁德,有時為了貫徹實行這個宗旨,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仁」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核心思想。孔子認為「仁心」本是人的天賦,他教導學生做種種修養,其實是要啟發仁心的自覺,更在行為上實踐出來。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道德修養去達成的,他認為在上位的人應該具備德行,才會對國家人民有利。

《論語》中談「仁」的段落有不少,這裏只節選了一些較為淺易的部分,讓我們可一窺儒家思想的端倪。如要對儒家思想有更全面的理解,還得深入細讀更多儒家經典著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