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大夏書系‧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華人學者的教育省察(簡體書)
滿額折

大夏書系‧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華人學者的教育省察(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第三隻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華人學者的教育省察》這本書除主編外,另邀請4位海外華人學者,立足中國教育的現況,以國際的視野,對中國教育的諸多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解釋,旨在為中國教育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此書5位作者皆博覽群書,但不書生意氣,目光銳利,筆端溫情理性。 陳心想,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供職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國家戰略規劃與分析研究中心。曾獲得麥克阿瑟學者獎學金,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優秀研究生助教獎、馬丁德爾獎等。學術研究曾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麥克阿瑟基金等支持。出版中文文集《明尼蘇達札記》,教育隨筆多發表在《教師月刊》《教師博覽》《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等報刊。

作者簡介

陳心想,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供職于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國家戰略規劃與分析研究中心。曾獲得麥克阿瑟學者獎學金,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優秀研究生助教獎、馬丁德爾獎等。學術研究曾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麥克阿瑟基金等支持。出版中文文集《明尼蘇達札記》,教育隨筆多發表在《教師月刊》《教師博覽》《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等報刊。

名人/編輯推薦

陳心想等編著的《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華人學者的教育省察》選了五位海外華人學者對教育觀察思考的文章。立足中國教育的現況,以國際的視野,對中國教育的諸多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解釋,旨在為中國教育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所選作者都兼具中美兩國教育的經歷,而且不管是作為主業還是業余愛好,他們都樂于對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細微的觀察與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獨到發現和見解。這些作者不同于國內關注和研究教育的人們的教育經歷,有一種透過另一類型的(美國)教育看(中國)教育問題的視角。

目次

序 言
1 陳晚 卷
對美國人的總體感受
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幾個話題
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話題
海外育兒經驗分享
2 沈安平 卷
自由成長
不懂音樂
回家作業
追求夢想
溝通理解
3 南橋 卷
幼子在,不遠游
為什么ABC們恨中文
序 言
1 陳晚 卷
對美國人的總體感受
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幾個話題
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話題
海外育兒經驗分享
2 沈安平 卷
自由成長
不懂音樂
回家作業
追求夢想
溝通理解
3 南橋 卷
幼子在,不遠游
為什么ABC們恨中文
走出教育的焦慮
如何失去校友捐贈
美國學生的社會實踐
美國人如何做教材
衰而不敗的美國教育
4 陳心想 卷
“關系型教育”:一種教育觀念
教學是雙向的
家有書香
豈可忽視“美盲”
歸類人才談教育
優秀生為何成群地來
“寫作”拯救一所學校
兒童早期教育的幾個觀念
以思維訓練為導向的高中課改
生命成長所需要的四種空間
用“努力”挖掘“潛力”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教育標簽下的反教育
考試競爭是學生不愛閱讀的理由嗎
5 梁雷 卷
從我個人的求學經歷談教育
哈佛大學的教學特點
學養的標準
憧 憬

書摘/試閱

為什么ABC們恨中文
最近出門,在芝加哥轉機的時候,遇到一個家長,閑聊中發現我們來自同一個城市。她說以前見過我們一家,是在中文學校。她的兩個孩子現在分別在上高中和初中,過去也上中文學校,但是越學越頭大,怨聲載道。這個家長還算開明,讓其退出了中文學校。又是一個熟悉的結局。
海外中文學校,多為家長自發組建的周末補習班。帶著孩子來上中文學校的家長出發點不一。有的家長覺得學會中文孩子以后找工作機會更多。我以前認識一個家庭,家里兩個孩子年齡相差頗大,老大大學畢業后,本有機會外派中國,其薪水會是現有薪水的雙倍,但是老大從小沒有學會中文,錯失良機。家長抱著亡羊補牢的心態,把老二送到中文學校上學。還有的家長,是為了讓孩子上中學后,把中文當“外語”,迅速通過AP考試,省錢省學費。更多的家長,是想讓孩子會一些中文,留住祖輩文化的根。這種初衷無可指摘,甚至讓人產生敬意。
結果卻讓人十分失望,也讓人十分痛心。我們周圍不少家庭的孩子,中文學校是上一上歇一歇,有一搭沒一搭,輟學率很高。在美國的ABC
(出生于美國的華裔兒童)中,“我恨中文學校”(I hate Chinese
schools)是一個很常見的表達。我兒子為了逃避中文學校,有一次上學前,甚至躲藏進了壁櫥里。什么樣的教學,會讓孩子如此厭惡?在上海、北京,我也看到了很多國際學校,比如北京阿根廷莊園附近有漂亮的國際學校,上海有美國學校、德法學校、新加坡學校、日本學校,沒聽說這些同樣僑居他鄉的兒童恨英語、恨德語、恨法語、恨日語。為什么海外兒童的漢語教學則如此失敗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家長深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思維的坑害,把吃苦和學習等同,全然不顧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提出的一些相反的結論。近幾十年來,“發現式學習”、“建構主義教學”等各種教學思維,都把學習效果和內在激勵關聯在一起。學習需要努力,但是努力未必都是苦大仇深的過程。苦大仇深的學習即便對個案有效,也未必可以推廣,未必值得推廣。家長將學習等同于“吃苦”,將強迫學習合理化,覺得孩子厭學是正常的,逼迫他們學習不僅正常,甚至必要。“大家都這樣”,似乎他人的錯誤,可以作為自己的擋箭牌。孩子不學也得學,這種強推,造成各種扭曲。而家長自己則在這種威逼中,找到了對孩子負責的幻覺,不顧這種強推強壓所削弱的發展后勁。孩子人小,屬弱勢群體,斗不過家長的意志而已。家長不能這樣聯手來欺負孩子,這樣做家長是不負責任的
—— 只關注對自己有所交代,不考慮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
在美國,普通美國家庭也非常注重兒童心理的發展,喜歡鉆研與之相應的合理教學方法。這樣以人為本才是教育的通衢大道。美國家長喜歡琢磨各國不同的育兒經,期望從中有所得。中國家長雖有謙虛低調之美譽,而實際上,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方面諱疾忌醫,自以為是,不愛學習,還喜歡吹噓自己的育兒經。在海外的中國家長,多來自中國一流學府。大家心高氣傲,以為自己在學科上的建樹,可以兌換為教育上的聰明。
據我所知,大部分海外中文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也相當混亂。這些學校多為自發創辦的社區組織,管理者是志愿者,他們很不容易,付出的已經夠多了,稍有不足,其他人不是出來獻計獻策、添磚加瓦,而是背后拆臺。甚至搶學生,另立山頭,使得社區四分五裂,學校信息混亂,難以為繼。這些問題,都為中文學校的經營管理帶來陰影。
管理者和教學者觀念上也存在問題。中文學校的老師,也是家長自愿來擔任的,很多人毫無教學經驗,不過是按照過去自己學習的方法在教著孩子。方法還是那種方法,但是孩子已經不是當年的孩子,其學習的環境也不是當年的環境了。再者,教學法訓練的缺失也造成了教學上的低效。不是所有會說中文的人都會教中文,就如同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能當外教一樣。中文學校的老師出自熱心而志愿參與,但也未必全情投入,覺得反正是義務為社區奉獻,老師隨便教點,孩子隨便學點,教十成對方學五成三成,差不多就好。這種胡適先生說的“差不多先生”思維,實在坑人不淺。做人做事,值得做的事,就應當把它做好。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索性不要做,讓會做的人踏實做好。最怕的就是把事情弄得不冷不熱,事倍功半,耽誤自己也耽誤大家的時間。
學時也是一個大問題。中國兒童在國內學漢語,漢字天天寫天天練天天聽天天講,掌握起來容易得多。在美國的兒童,只是每個星期六上一次課,學習和語言浸泡時間僅為國內兒童的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且老師還往往不合格,期望值卻和在國內的時候一樣高。兒童因此非常受挫。為了解決學時問題,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在家講漢語。從聽說上看,正常交流也不額外花時間,這個做法值得提倡。這方面我太太一直堅持,效果還不錯。但在讀寫上,為了彌補孩子學習的時間,家長讓孩子每天花大量時間讀寫中文。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們學習負擔也很重,加上大部分中國孩子還學琴學跳舞,到最后只能拆東墻補西墻,擠壓他們閱讀的時間、玩耍的時間,和必要的自由活動的時間。這也讓孩子們進一步討厭中文。
中文不過是孩子們心目中家長強迫他們參與的諸多課外學習項目之一。在美國這種比較寬松的環境下長大,卻也存在孩子負荷過重的問題。這和華人社區的一些積習有關。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在美國,常見的社交場所一為華人教會,一為中文學校。中文學校孩子上課的時候,家長們三個一團五個一伙,婆婆媽媽地交流各自的房子和孩子,好的信息當然在傳播,但相互攀比和暗下較勁也嚴重,中文學校最終往往會成為“虎媽”集中營。很多家長根本意識不到孩子的長處短處所在。別人家孩子學的,自己也趕緊去報,結果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導致孩子學習負擔超重,甚至比國內的情況更嚴重,很多東西學起來最終敗壞了孩子的興趣,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大家在北美大地上,建起了華人社區的氣泡式小環境,與外界隔絕。這個氣泡影響力很大,進去時大家或許是清華博士、耶魯博士后,出來都一個樣,不是“虎媽”就是“狼爸”。
在國內,大家還可以抱怨大環境,抱怨“高考指揮棒”害了自己的孩子。到了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教育的自由有了。連個大綱都沒有,孩子想學什么就可以學什么,想怎么學就可以怎么學,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問題?是家長們捋起袖子,親自來扭曲孩子的成長了。事實上,情況可能比國內更糟糕,因為這邊自由度更大,選擇更多,而一些家長在教育上有強迫癥,見什么選什么,就好像吃自助餐一樣把孩子給撐壞了。
很多中國家長教育觀念陳腐落后,不去了解孩子,不去關心孩子內心在發生著什么變化,不考慮怎樣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方法上,只是機械灌輸,內容無法和生活關聯,無法激活兒童內心的動力。人學東西學得進學不進,關鍵不只是你教了什么,而是你有沒有創造學習的條件。比如孩子有沒有信心學?學習有沒有關聯性?學習能不能帶來滿足感?這些問題不解決,一味用“都是為你們好”這種籠統而壓迫的邏輯來強迫孩子,孩子根本看不出對自己好在哪里,家長的意愿和孩子的生活現實嚴重脫節,僅僅靠著強權來壓迫,當然難有收效。現在逼孩子去學,孩子一旦脫離了家長的束縛,他們就會高呼解放,將前些年所學丟得一干二凈。以中文學習為例,家長到時候會發現,多年學習的唯一看得見的成果,是孩子對于母國文化和語言的反感。這種教育,是將孩子徹底趕出了中國文化。這不是在尋根,而是在除根。
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后,若提到具體的老師,可能會鬧出不愉快。在這種以志愿為主的非贏利機構,這樣得罪人的事情更沒有人干。有所調整的時候,管理者往往不是換人,而是換教材。這只是把所有的錘子全部替換為螺絲刀,顯然還是有些釘子取不出、拿不走。客觀地說,到目前為止,也確實沒有一套對外漢語教材讓人滿意,事實上這樣的教材或許永遠都不會出現。閱讀教學不能把希望都投入到一部教材上。美國的閱讀教學很發達,學區、學校、老師有很大選擇空間,市面上很多書都可以拿出來推薦,孩子們選擇余地也大,這釋放了做一部神奇的教材的壓力。美國閱讀也是循序漸進的,什么年齡什么水平看什么書,有一些書對孩子的心智挑戰也不小。《哈利 波特》這樣的書,在這里不過是五年級的讀物。你讓習慣抱著大部頭著作看的美國初中生,去看中文學校課本上的“小貓小狗小白兔拔蘿卜、逛公園”這種枯燥乏味言之無物的內容,他們頓時覺得十分無趣。內容上毫無挑戰,語言上學習者又不能過關。這雙重的折磨,讓孩子們苦不堪言。
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起點,是放棄現有的成套的或成本教材,讓家長找現實的素材當教學材料,比如周圍的中文報紙、關于海外生活的優質博客等。這可以激活老師自己的創造力,而不僅僅是按部就班地根據課本走過場。一些海外中文教材課后的練習,貌似是為貪玩的海外兒童定制,傷不起他們的氣力,不讓他們多寫,練習都是輕巧的,比如讓大家畫線連詞。其實,激勵不是省不省力、好不好玩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讓學習有目標、有意義、有關聯、有滿足感。只要讓孩子看到學習的意義(這不應該是大道理),有明確目標,能慶賀每個階段的小小成功,那么即便是拙,也都有拙的甜頭。孩子們日復一日地畫線連詞,貌似簡易,但實際上活動本身的設計缺乏思考,因為孩子們從中看不到這么做的意義何在,純粹是在謀殺時間,在做無用功。這種教材和學習方法實在是弊大于利。教師重新組織材料和設計教學,需另花時間與精力。可以考慮提高一些報酬,鼓勵大家好好去做。
另外,在教學方法上,老師應該把學習的核心從內容轉變到任務(task-based
instruction),不要圍繞著課本轉,應該繞著任務轉。比如一個學期的教學目標,不是學習馬立平或是其他什么人的第二冊第三冊,而是讓孩子學會寫自己的名字,描述自己的家鄉,給國內的家人寫封信等。一個學期下來,學會幾件這樣的事,圍繞著它們來學漢字和表述方法,效果可能會更好。起碼學生知道學了怎么運用,而不是長年累月在“打基礎”,讓學習和應用之間出現斷裂。
缺乏明確的目標,也讓學生學得茫然、老師教得茫然。將學習細分出階段性目標,在應用中學習知識,效果應該更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20世紀初教授海外修鐵路的華工中文,其理念和方法或可借鑒。晏陽初先生稱,人的頭腦是“腦礦”,這些人是“人礦”,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人力資源。關鍵是他找到了學習的方法。
晏陽初和陶行知等人一起,從常用漢字中選擇最常用的1300個,編成四冊《平民千字課》,每冊24課,每晚學習一課,為一小時,共96小時學完四冊,當時那些不被人看重的文盲“苦力”,就能看書讀報了。晏陽初借此教會了華工識字,同時讓他們學會了寫家信。中文學校應該在這方面明確化,比如到什么時候掌握拼音,到什么時候認識哪些漢字,等等。
現在技術條件很好,這是改良教學的極佳機遇。比如孩子可以在國外開通微博或者微信,在與國內親朋好友分享、交流和互動之中,不知不覺地學習。當然如有公開的網絡空間,家長需要在隱私保護、網絡欺凌等方面加強支持、教育和監管。
書寫工具的變遷,也可影響教學方法。過去一些習慣性方法應大膽擯棄,比如一筆一畫照筆順寫字等。這種訓練,是過去手寫環境下的產物。現在大部分人寫字都是用電腦和其他工具錄入,不如多教孩子如何使用拼寫輸入法,或者iPad上手寫板的應用,甚至可以鼓勵他們學會語音輸入。
中文學校的管理和教學,也應有些延續性。不能把學校辦成社區俱樂部或者委員會一樣,校長隔段時間調換一下,輪流做,最終在管理和教學風格上都缺乏責任意識和連貫性。很多人以義務幫忙為借口,為教學水平低劣開脫。中文學校收費通常也很低,家長因為花錢很少,對教學質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家長不過是想找個地方,與同文同種的人聊天、聚會、打牌,而把孩子拖去陪讀。與其這樣不死不活地去耗孩子,不如追求高學費高回報,舍得像學鋼琴學跳舞一樣花錢,讓懂教學的老師來教,或是對教師開展系統培訓,加強職業化。在中國人多的地方,希望有風險投資投入這種雙語學校或是職業化中文周末學校的創建。
倘若教學質量始終上不去,僅靠家長逼迫,孩子帶著這種情感去學,對于中文、中國文化和孩子自己,都是冒犯,那還不如早點退學。現在不學,起碼他們還多些時間玩耍,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對于中文還沒有那么反感。或許等他們自己長大了一些,上了高中、大學,青年人出于對自己身份的找尋,會去主動尋根,自己領悟,自己去找著學。當然,我們更希望此文能起到警醒作用,激發中文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去努力,改變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法,使得孩子們樂意去學,天天盼著上中文學校,且學有所成,這才是最理想的局面。但愿海外存在這樣的學校,歡迎你們將成功經驗與大家分享。
海外中文學校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也凸顯了中國教育思維存的種種問題,比如只顧頭腦,不看心靈;只重灌輸,不重激勵。這些中文學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教育思維和方法降落在美國的“飛地”,也可以說是離開了“體制”因素之后,中國教育思維的實驗室環境。家庭環境和家長思維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角色,再強調也不為過。有時候換環境或許是必要的,但是思維的及時更新更為重要。倘若家長思維停滯,“體制”改了也白搭。
海外中文學校的失敗,也和國內外語教學的失敗異曲同工。與中文學校問題相對的一個現象是,北京、上海的一些家庭,強制讓孩子兩三歲就學英語,進國際班,讓孩子生活在另外一個“氣泡”或者“金魚缸”里,與自己所看不慣的周遭大環境隔絕。海外中文學校的種種失敗,或許可以給這些家長敲上一記警鐘。

考試競爭是學生不愛閱讀的理由嗎
我們通常把學生不愛閱讀歸因于高考指揮棒,在升學的壓力下,學生奉行考什么學什么,教師也因此考什么教什么。雖然表面上升學壓力可以作為一個學生不愛讀書的理由,但是這個原因實在有待商榷。
首先,我們可以假定,如果學生沒有了高考壓力,他們會不會就愛上閱讀呢?以我20世紀90年代初念中師時的情況看,考上中師的學生都是各鄉鎮初中的尖子生,學習成績很好,他們畢業后就有了“鐵飯碗”,既沒有高考壓力,也沒有就業擔憂。按照高考壓力導致學生不愛讀書的說法,這群人應該是喜愛閱讀的。可事實是,我很少見到當年的學友中有愛好閱讀的,雖然現在他們大都在三尺講臺為人師表,但也極少有人有愛好讀書的習慣。對于這個問題,我給出的解釋是,我們重視閱讀的環境氛圍不夠,當我們的教師都不愛閱讀時,學生能愛上閱讀的就屈指可數了。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經驗。在美國,升學競爭也很激烈,高考成績也很重要。但是,為什么美國愛好閱讀的學生比例很高?為什么他們沒有被考試牽著鼻子走?問題不在于是否考試,是否有升學競爭,而在于教育的理念、閱讀的環境氛圍以及實現目標的配套措施。美國教育對閱讀的重視是從各方面下手,從娃娃抓起,重視閱讀幾乎成了基本國策。美國政府承諾,要讓每個孩子在三年級時就學會閱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發起了“閱讀第一”行動項目,并且提供相應的經費和配套措施。我居住的小城,小學在秋季開學時,剛入學的孩子的家長就被邀請到學校,為的是幫助家長明白閱讀的重要性,指導家長從小培養孩子識字和閱讀的能力。比如自制字母和單詞卡片教孩子認單詞,每天陪孩子閱讀等。美國教育人士相信,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學會閱讀,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喜歡閱讀。
學校從學前班就開始定期測試學生的閱讀能力,把評估成績及時匯報給家長,并且把該學生在全州的排名位置也同時告知家長,發現問題及時補救。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看一個學生三年級的閱讀成績,可以判斷出他初三的成績,從初三的閱讀成績,可以判斷出他大學能否順利畢業。
美國的孩子從娃娃開始直到高中畢業都有遠大的閱讀目標,比如上到幾年級閱讀量要達到多少。這可不是針對我們熟悉的教科書,而是針對大量的閱讀材料,從科學類到文學類,從歷史到時評等。我念書的時候,雖然語文老師偶爾讓大家讀點課外書,但由于沒有閱讀氛圍,也沒有圖書館,缺乏閱讀材料,基本上都是教材上那幾篇文章,閱讀量可想而知。我從四年級開始就喜歡上了古典章回體小說和武俠小說,但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這些會妨礙學習,不讓閱讀。
沒有喜歡閱讀的教師,如何能熏陶出愛讀書的學生?美國教師的閱讀量和知識更新是引導學生愛上閱讀的必要因素。知識面廣的教師的課堂與只看教材的教師的課堂對學生而言簡直有天壤之別。在我讀研究生之前遇到的老師中,愛好閱讀博覽群書的極少。中師時的歷史老師是難得的一位,他講的世界歷史生動有趣,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給我們講了許多課本里沒有的東西。因為他當時忙于考研,沒有花費精力培養我們的閱讀習慣,回想起來,對我們而言是個很大的遺憾。
為了時刻提醒師生不要忘了閱讀,美國的學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提示語:“你讀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會變得越聰明;你變得越聰明,當你表達思想或做出選擇的時候,你的聲音就越有力量。”閱讀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沒有閱讀的習慣,就關閉了與世界溝通的窗口。
從我中師的經驗和美國的情況看,并不是有了考試競爭學生就不愛讀書,也不是沒了高考壓力學生就會愛上閱讀。這中間有很大的空間。營造學生的閱讀氛圍,采取相應的引導學生的閱讀措施,讓我們的教師愛上閱讀,為各校提供圖書經費,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教師在引導學生愛好閱讀上的空間確實很大,只看我們是否留心。在中國的不少學校,這些年學生的閱讀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愛好讀書的一線教師也不斷增多,這是個好的勢頭。

……

得獎作品

入選2015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