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三沙人文地理(簡體書)
滿額折

三沙人文地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翻開古老而發黃的手抄本《更路簿》,進入潭門鎮漁民的耕海歷史,體會漁民們對家園的熱愛,發現南海五彩斑斕的魚蝦龜貝,享受海南漁民幸福的伊甸園,然后驕傲的向世人宣告:這片海域,一直是中國人的家園。
在大海那片純凈的碧波之下,隱藏著它瑰麗而神奇的一面。如夢如幻的海底珊瑚,千奇百怪的海洋動植物,不計其數的海龜,大面積的熒光海景觀……所有的這些讓中國南海成為了一處大自然的藝術寶庫。
讓人匪夷所思的捕魚方式,意義深遠的行船規矩,嚴格遵守的耕海禁忌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與內陸百姓生活完全迥異的、獨特的漁家風俗和習慣。
而在這片海域耕海的漁民最后只有勤勞勇敢、堅韌不拔的潭門鎮漁民堅持了下來。
生活在南海的漁民有自己的信仰,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示對大海的敬畏。從蠻荒時代開始,南海漁民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神話與傳說。先民們更是以他們豐富的想象力,為我們描繪了他們心中的大海。現在就讓我們一同進入瑰麗而神秘的海洋文化。
《地理中國地理系列叢書:三沙人文地理》適合大眾閱讀。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三沙人文地理》由朱千華著,以優美流暢的文字、精美珍貴的圖片,展現了我國南海的人文風貌及自然景觀,通過對南海人民紀錄式的講述,讓人們了解到辛苦但充實的漁家生活以及守礁人的艱辛和不易。海市蜃樓的玄秘,硨磲、海膽、電鰩、玳瑁等鮮為人知但獨具特色的水中生物和厚藤、白避霜花等各具風情的三沙植物,共同為我們呈現出一幅美麗三沙的風景畫卷,在人們醉覽其中的同時,也傳播了趣味性極強的科普知識。

自序:珊瑚或翡翠
2012年8月8日,我翻山越嶺來到了天涯海角進行采訪。去南海之前,我看了一部非常奇特的作品——《李準巡海日記》。這部作品原刊于民國《國聞周報》,是一百多年前中國海軍巡航南海的一次記錄,內容驚心動魄。清宣統元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伏波、琛航、廣金三艦“復勘”西沙群島,此前海軍已多次勘察,并留下刻有“視察紀念”字樣的紀念碑多座。李準此次宣示主權,是中國政府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重要行動。
1909年,在這次巡海視察中,李準除重申主權外,還給西沙群島15個島命名,至今西沙尚保存有“李準灘”。從藏于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中的李準日記手稿中可知,李準這次巡海視察,抵達南沙諸島。時遇巨浪,達10余尺。為保全艦船,只好返航。雖險象環生,幸無損失。
我之所以說這部作品很奇特,是因為這是一本私人日記,無意中卻成為我國政府在南海行使主權的珍貴記錄。日記中不僅詳細描寫了中國政府在南海行使主權的過程,同時,李準以極優美的筆觸,深情描寫了南海諸島瑰麗迷人的風光,奇幻的風景,豐饒的物產。這些文字,堪稱“人文地理”中的精品之作。
“入夜,海浪洶涌,時現無數熒光,明滅不定,無比神奇。直進入造化神幻之境,令吾等嘆絕……南海深處,暗礁甚多,對艦船顯有危險,務必放緩航速,多加觀察,遇險則當回舵后退,斷然不可掉以輕心。海浪中珊瑚礁頗多,玲瓏百態,多半隱現于近島海水里,海水清澈,姿態依稀可見,游魚無數……白珊瑚居多,間或有紅白灰三色相間之珊瑚,一日航行至小香爐島附近,還見丹赤色珊瑚,半露海面約五尺許高,其丹赤之色艷美無比,堪稱南海一奇景也。”
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一百多年前南海諸島的詭異與神秘。
美麗的南海諸島,以這種形象進入我的視野。所以,當我采訪那些長期在南海守礁的老兵時,我首先問他們:“那些島上,還有那些大海龜嗎?”老兵告訴我:“海龜仍有大量存在,磨盤大的海龜,尋常可見。”
我在三亞的一個大排檔里,采訪了一個老兵,他姓劉,有個名號叫“黑鐵塔”。我問:“為什么叫黑鐵塔呢?”老兵說:“古銅黝黑的皮膚,是我們南沙官兵的本色,就像你見到黑人,就知道來自非洲,你見到我們這些黝黑的戰士,不用說就知道來自三沙。在那個高溫、高鹽的環境中,長期室外的訓練、戰備、值班巡邏、戰斗在哨位上,長期的太陽輻射、海風的吹洗,摸爬滾打,使皮膚變黑。但在我們心中,這種黑代表一種剛強,一種健康,盡管我們皮膚黝黑,但我們一顆紅心向祖國!所有官兵都視黑為榮,一看見我們,就知道來自三沙,在艱苦環境中像青松一樣挺立。這就是我們黑鐵塔稱號的來歷。” 三沙諸島,有的只是很小的礁盤,南沙尤其多。漲潮時,這些礁盤被淹沒;落潮時,浮出水面。一批又一批的守礁戰士就在這樣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我問老兵:“您在南沙守礁那么多年,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您害怕過嗎?”
老兵說:“要說不害怕,那是假的。任何人只要來到南海的孤礁上,就會自然而然產生恐懼。這是人的天『生,概莫能外。我們需要經歷一撥又一撥的臺風、強臺風,還有那些排山倒海的驚濤駭浪。尤其是夜間,有一種非常恐怖的怪聲。每次臺風來臨,海面上就會掀起一種旋渦,這時會產生一種令人驚懼的聲音,你分不清是在空中,還是在海面,那聲音能摧毀一個人的意志。在那樣的夜晚,戰士們誰也沒有睡意,因為我們肩上有堅守國門的重大責任。我們個個緊握鋼槍,巡視海面,一刻也不能懈怠。”
老兵說:“但是,當你看到蔚藍色的大海,看到翡翠般的島礁,你心里的所有緊張、孤獨、不愉快等等,都會一消而散。更不用說,每天可以吃到海鮮,每天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珊瑚。我一直有個建議,可以把三沙市改名為珊瑚市或翡翠市,那該多美啊。”
當天晚上,在部隊招待所,我和老兵相鄰而住。我們進行了一次徹夜長談。我把他的話記錄下來,我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三沙有多美,我們的戰士有多可敬。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劉堂老師給予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廣東人民出版社資深編輯粱茵老師,得知我撰寫《三沙人文地理》一書,在百忙中復印了《南海諸島》、《南沙群島漁業史》等重要史料寄給我,另外,好友胡曉慧女士在緊張的教學之余,為本書進行了全面校對,在此一并向劉堂老師、粱茵老師、胡曉慧老師表示感謝!

目次

卷一 人文南海
第一章 南海秘境
(一)千里長沙:西沙群島
(二)紅毛淺:中沙群島
(三)萬里石塘:南沙群島
第二章 耕海牧漁:民間闖海
(一)文獻與古跡實錄
(二)老漁民的講述
(三)航海秘籍:《更路簿》
第三章 治海實錄:官方
第四章 南海絲路探秘
卷二 景觀南海
第五章 海底蜃樓
第六章 南海奇珍
(一)海火,夜光蟲,赤潮
(二)偕老同穴
(三)翻車魚?
(四)硨磲
(五)海膽
(六)鮑魚
(七)遠古的遺民――鱟
(八)海龜
(九)鰹鳥
(十)南海四大名螺
(十一)海參
(十二)一把“鋸子”笑傲江湖――鋸鰩
(十三)電鰩
(十四)鯽魚
(十五)玳瑁
(十六)飛魚
(十七)海馬
(十八)儒艮
(十九)?
(二十)文昌魚
第七章 三沙植物
(一)厚藤
(二)水芫花
(三)草海桐
(四)白避霜花
(五)椰樹
卷三 生活南海
第八章 漁家風情
(一)海釣
(二)漁民年俗
(三)父子不同船
(四)自古行船半條命
(五)島上種菜
(六)捕撈海珍
第九章 重鎮潭門
(一)潭門素描
(二)潭門漁民眼中的南海群島
(三)潭門漁民眼中的黃巖島
(四)潭門鎮的女人們
卷四 文化南海
第十章 踏浪三沙,笑傲南疆
(一)守永暑礁
(二)中國實際控制南沙島礁實錄
(三)背景知識
第十一章 三沙異聞(神話與傳說)
(一)南海志異
(二)漲海圖
(三)鮫人淚
(四)越王頭
(五)葉限:中國的灰姑娘
第十二章 三沙海神秘錄
(一)海神娘娘
(二)媽祖1226
(三)水尾圣娘
(四)文教村的“108兄弟廟”

書摘/試閱

西沙群島,古稱千里長沙、七洲島、九乳螺洲,又名寶石島、帕拉塞爾群島,海岸線長518千米,在南海諸島中擁有島嶼最多,島嶼面積最大(永興島),且陸地總面積最大。
西沙群島地處熱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濕潤,但無酷暑。以永興島為例,極端高溫34.9℃,極端低溫15.3℃,年平均氣溫26.5℃。年降水量1505毫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沙群島最易受臺風侵襲。
西沙群島,自古即為我國著名漁場之一。海域寬闊,島礁星羅棋布,擁有十分豐富之海產,珍貴品種無以計數,每年漁季,海面千帆競發,吸引廣西、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大批漁民前來島捕撈作業。
西沙自古就是中國領土。《舊唐書》記載,從唐朝起中國政府開始正式管理海南島以南海域。古代的史書中,這里被稱為“千里長沙”,是南海航線的必經之路。隋代,中國已經派使節經南海到過今天的馬來西亞,唐代高僧義凈亦由此到達印度。古代那些滿載著陶瓷、絲綢、香料的商船往來于此,這里亦成為中國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沙群島一帶,明島羅列,暗礁雜陳。照海南漁民習慣說法,這些島礁被叫做“東七西八”,共15島。“東”是指東北面宣德群島,有7島,面積較大,諸如:永興島、東島、北島、中島、南島、趙述島、石島等;“西”是指西南面的永樂群島,有島嶼8座,面積亦大,諸如中建島、金銀島、甘泉島、琛航島、晉卿島、珊瑚島等。
西沙群島共計32座島嶼、8座環礁,1座臺礁和1個獨立的暗礁。但這不是絕對,隨著海洋的不斷變化,一些新的礁灘與島嶼,還會陸續生成。
整個西沙群島海域,約50萬平方千米,為我國著名的傳統漁場之一。
古代中國漁民,把西沙群島的島礁及附近海面,雅稱為七洲洋。
【西沙先民】
1萬多年前,海南島的南部海岸帶,已開始有人類生活,歷史學家稱之為“三亞人”,他們漁獵為生,神秘浩瀚的大海,成為他們賴以為生的場所。嶺南的百越人創造了舟,《山海經》說,番禺始為舟。番禺是帝后的曾孫,是傳說中最早發明船的人。他們習水行舟,乘浮筏、獨木舟捕撈于大海沿岸。有時,他們會遇到臺風肆虐,或驚濤狂浪,他們抱著“浮筏”漂至遠方,比如南海諸島,或更遠的陸地。所以,南海諸島的最早發現者,應為這些早期的三亞先民。
甘泉島西北部,有片沙堤,內有史前文化遺址,曾出土陶網墜、陶甕、各類石斧等。網墜系捕漁工具,陶制品,紅土燒制;陶甕,系夾砂粗陶;石斧質地為砂礫巖。因甘泉島乃至西沙群島,皆無此類原料,故應為外來物品。而這些物件的原料、制作、以及器物形制,與海南各地出土之新石器晚期至戰國時期生產和生活用器物,甚為一致,同時在甘泉島、中建島、金銀島、琛航島、廣金島、永興島、石島和北島等地,亦發現多批各個歷史時期來自華南大陸和海南的陶瓷殘片和古錢幣。
由此可知,我國先民早就發現了西沙群島,并且至少在2000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來到西沙群島捕漁。
西沙群島多雨,植被茂盛。先民們首先發現了甘泉島,并挖出一口淡水井。也有一些島,在淺層地下,藏有淡水,若在雨季,可掘之飲用。一些島有灰沙土,可植椰子樹,種蔬菜,漁季來此,可短期扎棚居留。
甘泉島西北部,曾發掘唐宋遺址。
明清以來,我國漁民分別在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廣金島、永興島、趙述島、北島和東島就地取材,用礁灰巖、沙丘巖和珊瑚礁礫塊,砌成小廟10余座,成為我國先民于此耕海的歷史印記。
很長時期,海南漁民多在冬季,利用東北季風駕船,南下西沙群島,捕撈魚、龍蝦、海參、海龜和拾貝,登島結蘆,以遮烈日風雨,挖井汲水,墾荒種植,曬干和收藏漁獲。閑時砌廟祈福,看海天一色掐算北歸日程。至翌年夏季,他們乘西南季風滿載而歸。如此往返,祖輩如此。
海南漁民風里來,浪里去,在長期與風浪搏擊的實踐中,摸索并總結出航海經驗,以數代人的生命為代價,他們完成了在南海航行的指南《更路簿》。此《更路簿》多為手稿本,世代相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更路簿》是海南先民們用生命換來的西沙耕海工具書。海南漁民是西沙群島真正的主人。
P16-1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