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儒學評論(第九輯)(簡體書)
滿額折

儒學評論(第九輯)(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目次
書摘/試閱

目次

儒家修身理論
1.張立文:儒家和合生態智慧
2.施炎平:人文與自然的相須互動——儒家生態哲學何以可能
3.薛柏成:論《周易》“生生”之學對構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意義
4.趙法生:孔子“晚而喜易”與儒家宇宙觀之形成
5.盧興:在“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間——淺析儒家生態哲學的定位
6.李長泰:先秦儒家自然生態對人的化育思想及德性論建構
7.羅祥相:“贊天地之化育”與“裁成輔相”——《中庸》與《易傳》生態主義思想研究
8.張云飛:李混生態觀特征芻議
9.(巴西)德拉圖爾張文智譯:意識生態:當代新儒學之真精神

儒家生態智慧
10.吳勇:善觀與善游——孟子與莊子眼視界中的“水”
11.郭曉麗:現代儒者的生存體驗——鐘泰與馬一浮的交往
12.朱承:自然、生活與政治:以《禮記》為中心的考察
13.林堅:儒家生態智慧及其啟示
14.刁生虎:儒學的生態關懷及其當代價值
15.陸永勝:儒家生態思想的內在緊張與調和——從哲學和倫理兩種形態說起
16.郭美華:道德與生命之擇(初稿)——《孟子·告子上》“魚與熊掌”章疏釋
17.(韓國)李哲承:張載哲學體現的生態觀現實意義
18.(韓國)金世貞:21世紀生態界危機和韓國儒學:人間和自然的相生和融合

儒家思想與傳統
19.黎建球:以孝順作為哲學咨商的課題
20.方朝暉:從政道到治道:中國文化的方向與出路
21.解光宇:儒家性善說與道德修養
22.黃開國:歷代《公羊》學異義
23.邢東風: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佛教
24.李振綱:《論語》中的“仁”——東方人道理念
25.溫海明 陳德明:以“名”出“言”,以“言”“行”事——孔子與莊子意義觀之比較
26.匡釗:孔子“精神性”的再詮釋——從“仁”的雙重維度與修身技術出發
27.孔德立:協調與服從:早期儒墨政治模式的探索
28.魏義霞:孟子與荀子人性論比較與儒家人性論的本質
29.肖美豐:論君“有所不召之臣”和“學焉而后臣之”——孟子士理論研究之一
30.徐建勇:論楊簡“心”本論的內在進路
31.張瑞濤:心學視閾下的劉宗周《人譜·人極圖說》釋義
32.張城:儒家視閾下民主政治的當代建構 顯示部分信息

書摘/試閱

首先,儒學強調人類與萬物的平等與獨立。在儒家看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四時行焉,萬物生焉”(《論語·陽貨》)、“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荀子·天論》)。以上諸例都充分說明儒家承認天地萬物均有其獨立的內在價值和客觀規律,自然是獨立存在的價值主體。也就是說,儒家不僅承認人是有內在價值的,而且承認自然界的生命之物也是有內在價值的。儒家這一思想認識對于啟示現代人自覺放棄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主張,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充分尊重和愛護自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近現代文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是人類中心主義,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始終堅信人是中心,是主宰,自然界只是為人類服務的對象,只是處于從屬地位。人類對于自然界只有控制、利用、索取和改造的權利,卻沒有任何責任和義務。只有人才既是價值的主體,同時又是價值的裁決者,自然界是沒有獨立價值的,其價值是以人的需要為前提的。但是,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這樣,就出現了惡性循環:人的“需要”愈是增長,對自然的掠奪就愈加劇,其結果便終于造成了人類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項目問題、技術問題、資金問題,而是核心價值觀問題,是人的靈魂問題。”①也就是說,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人類的文化危機造成的。實際上,正當人類為享有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繁榮和富足而自我陶醉的時候,現代西方哲學的泰斗,橫跨現象學、存在主義和解釋學三大流派的海德格爾就早已以哲人的敏銳眼光冷靜地看到了現代工業文明繁榮背后所潛藏的生態與生存危機。在海氏看來,在人類中心主義理念主導下的現代人類反自然的結果只能是自食惡果,而要想避免人與自然進化鏈條上的斷裂,就必須將人的價值由向自然索取轉化為平等存在的客觀向度,通過取消人對自然的主宰意識,將自然視為平等對話與交流的伙伴,進而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價值實現改造為人類不能離開自然而存在、不能離開自然而發展的價值理念,將人類文明的創造與觀照自然界的生存方式結合起來,以協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態環境和生存方式,從而通過和解來達到“詩意地棲居”也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意境界。由此看來,轉變人們以往無知無畏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念,喚醒民眾尊重自然等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發展的首要前提。而傳統儒家的天人關系學說則將天人進行明確區分,這就充分肯定了自然的獨立存在意義和自身價值,強調萬物和人一樣,都是宇宙中平等的一員,各自都有自己固有的發展規律。所謂“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荀子·天論》)、“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儒家仁學所蘊含的生態智慧使我們認識到: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困境,主要原因由于人忽視了自然的獨立性,未尊重其主體地位和客觀規律,沒有以平等的身份對待自然萬物。事實上,從自然的角度說,人與自然是平等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更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類并不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人類的標準沒有資格作為宇宙萬物的共同標準,萬物的存在方式各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人類應當充分尊重自然,而不應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自然萬物。在生命的意義上,人與萬物既是有別的,又是平等的,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占有者。相反,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只有自然界才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和真正家園。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放棄人類作為自然界立法者、主宰者的觀念,將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承認自己在認識、利用自然方面的局限性,從而充分尊重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平等身份和基本權利,以良好的道德意識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開放、兼容的心態來接納自然。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受到自然的懲罰,造成人的生存意義的喪失和精神家園的失落。這就要求我們以儒家文化中天人一體的整體意識與和諧觀念為旨歸,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正確處理和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儒學傳統中以天人合一為主要表征的宇宙和諧思想與生態倫理觀,經過發掘、整理,以及進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詮釋,必將成為現在和未來全球生態文明的理論來源和精神支柱。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