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古代名女人
滿額折

中國古代名女人

定  價:NT$ 490 元
優惠價:9044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8位中國古代名女人,有人遠離故國千萬里只為和親,有人代父從軍出征突厥,有人被世人責難是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也有人為保愛兒忍辱下嫁。本書是一本針對大眾的歷史讀物,對於有志於瞭解中國古代名女人的讀者,可謂是不可不讀之作。

本書寫了中國古代名女人十八位,包括有:萬里和親王昭君、燕啄皇孫趙飛燕、謗累千年甄夫人、替父從軍花木蘭、兩姓太后李三娘、花蕊夫人徐妃、女詞人李清照、巾幗英雌秦良玉、文采風流柳如是、桃花遺恨李香君、紅顏禍水陳圓圓、孝莊太后、慈禧太后、珍妃、賽金花、繡聖沈壽……等等。
作者蘇同炳是著名的掌故家,他除了根據正史外,還旁取許多筆記小說等史料,以中國古代名女人故事為依託,包羅她們的出身、性格、才能、生活經歷各方面,從而生動地展示了古代名女人的生活遭際及精神面貌。該書寫作嚴謹,考據翔實,不僅糾正以前的許多歷史謬誤,也有不少的新發現。本書是一本針對大眾的歷史讀物,對於有志於瞭解中國古代名女人的讀者,可謂是不可不讀之作。

作者簡介

蘇同炳

民國十四年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審退休。已出版:《台灣古今談》、《台灣史研究集》、《明代驛遞制度》、《明史偶筆》、《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明青史事叢談》、《談史論古》、《中國歷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等書。

中國素來被稱為是世界上文獻資料最豐富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流傳至今的各種正、雜、野史及小說稗官之類有關歷史記載的資料,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但因古代中國人素來懷有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之故,總覺得既是女人,就應該老實待在家裡盡她的賢妻良母本分,如果也要像男人一樣地舞文弄墨,招權攬柄,未免是牝鷄司晨,非家庭之福。基於這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不平等思想。自古以來,正不知有多少富於才華的女性活生生被剝奪了讀書求知的權利,當然也喪失了她們發明與創作的機會:即使其中偶然有少數女性得以稍露頭角,也決無廣大空間可以容其充份發揮。所以,一部二十四史的卷帙雖繁,有關古代女性的紀錄,卻不過只有幾百篇賢母,節婦、烈女的傳記,所謂閨藻、閨才,與閨奇,只在古今圖書集成的閨媛典中留著一些有限的資料,如果希望進一步從這些有限資料中為其中人物撰寫較為具體的傳記文字,往往因文獻無徵之故,而有無從入手之苦。人類文明的創建並非只是男性的貢獻;然而,古代女性對於國家與社會的貢獻雖多,卻因古人對女性的蓄意歧視而遭不合理之排斥,顯非事理之平。為此之故,自民國創建以來,也已曾有不少表揚女性同胞具體貢獻的著作出現,如中國婦女文學史、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女性詞話等等,頗能使現代讀者了解到,古代中國女性在文學創造方面已有何等樣的不平凡成績。但因這些著作大多只著重於文學方面,對於古代女性在政治、軍事、藝術等等方面的成就如何,殊少涉及,則亦未免有偏枯之憾。所以筆者很希望在涉獵史書之餘,在這些方面能夠作一些補充,以為發揚古代中國女性的潛德幽光,略盡個人之棉薄。

民國七十一年前後,朱慧夫先生主持暢流雜誌的編政。朱先生邀我為暢流寫稿,我即以「中國歷史上的名女人」為總名,在該刊撰寫了二十位左右的中國古代女性的傳記,輯錄在一起,就成了這本小書。中國古代女性中的有名人物當然不止我所撰寫的這幾位,但一則因資料蒐集有困難,並不是每一個有名人物的事蹟都足夠寫成一篇內容充實的傳記;二則若干赫赫有名的人物早已有人寫過專傳,如果筆者別無新創,則為了避免剽襲雷同之嫌起見,亦不宜冒昧從事。因此,當時所寫成的就只有這些。其後,暢流雜誌社的內部人事有更迭,我亦停止撰寫。以致整個編撰工作未能照原定目標充分實現,說來殊堪惋惜。

當年在暢流雜誌上撰寫古代中國名女人的傳記時,雖然寫作成績不甚理想,但所投注下去的時間與精力卻甚為可觀,而且自覺也頗有若干新意。謬承國文天地雜誌社林社長慶彰先生之厚愛,特地將此書列入國文天地叢書之內,深感榮幸,謹在此申致誠摯之謝意。此外,對於朱慧夫先生當年約我寫稿的一段文字因緣,亦應永誌不忘,一併於此表示對朱先生的感謝。

目次


一、萬里和親王昭君
二、燕啄皇孫漢祚衰──趙飛燕的故事
三、謗累千年甄夫人
四、孝女木蘭振古奇
五、兩姓太后李三娘
六、花蕊夫人徐妃
七、被「狸貓換太子」故事罵苦了的劉皇后
八、曠代女詞人李清照
九、張太后自貽伊戚
十、巾幗英雌秦良玉
十一、文采風流柳如是
十二、桃花遺恨李香君
十三、紅顏禍水陳圓圓
十四、太后下嫁故事中的順治生母孝莊太后
十五、垂簾聽政四十年──慈禧太后的一生
十六、井底臙脂說珍妃
十七、孽海奇葩賽金花
十八、繡聖沈壽

書摘/試閱

一、萬里和親王昭君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四大美人」──西施、貂蟬、王昭君、楊貴妃。她們當然都有資格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名女人,只可惜貂蟬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至於其餘三人,則各有一段哀感頑豔的故事使她們名垂不朽。西施和楊貴妃的故事,留待以後再寫,現在且來談談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嬙,湖北秭歸縣人,漢元帝時被選入後宮,後來以「和番」的故事名垂青史。關於她的故事,有一部通俗體的民間小說「昭君和番」,流傳極為廣泛。一般讀者對於王昭君的歷史認識,大半得之於這部小說的傳播。只可惜牠的內容太荒誕也太膚淺,實在不值得去讀牠。
根據通俗小說「昭君和番」中的描寫,昭君本是絕色美女,在漢元帝時應詔選入皇帝後宮。皇帝命畫工毛延壽為各地選來的美女畫像,毛延壽向王家索重賂。昭君自恃貌美,拒不應命。於是毛延壽就在昭君畫像的眼下加一黑點,對皇帝說是昭君面有淚痣,主不祥。因此昭君在入宮後就被冷落一旁,永不能得皇帝之召幸。其後,此一秘密在偶然的機會中被戳穿,皇帝發現昭君的臉上根本沒有什麼「淚痣」,大加寵幸,又追問出當初被冷落的原因是由毛延壽索賄未遂,在畫像上故意做了手腳之故,於是,毛延壽的欺君之罪發作了。皇帝下令逮捕毛延壽,欲將他置於死地,不料毛延壽卻藏了昭君的畫像逃往匈奴,以之獻於匈奴單于,並煽動單于興兵入侵,以圖奪取此一絕色美女。漢朝的兵馬無法抵敵匈奴的入侵大軍,京城被圍,情勢危急,單于指名要以王昭君為退兵講和的條件,皇帝雖愛昭君,苦無保全之力。昭君雖已被皇帝冊為皇后,此時卻不得不將她送與單于。和親成立,昭君隨匈奴單于北去,至大黑河,昭君投水自殺,結束了此一絕代美女的不幸遭遇。其後,昭君之妹長大成人,仍嫁與漢元帝,卒能興兵大破匈奴,為昭君復仇云。此一故事雖然極為荒誕不經,卻是廣大社會千千萬萬讀者所了解的昭君故事。通俗小說的傳播力量如此廣大而深入,著實使人震驚。
通俗小說的作者,因為不懂歷史而虛構妄誕不實的歷史故事,這種基於缺乏認識而來的錯誤,還可以原諒;如果知識水準很高的文化人也犯此錯誤,就未免太可笑了。然而,在唐宋以來所流傳的詩詞中,居然也多有以通俗小說的觀點而對昭君和番的故事大發其荒唐議論的。如元人王思廉的詩云:

黃沙堆雪暗龍庭,
馬上琵琶掩淚聽。
漢室和戎無上策,
錯教紅粉怨丹青。

又,清人林彖的詩云:

千秋哀怨寫琵琶,
萬里和戎出漢家。
果是安邊無別策,
忍教紅粉度龍沙。

又,清人郭名昌之詩:

北庭邊釁感初開,
太息官家乏將才。
意賴紅顏銷虜氣,
論功也合畫雲臺。

這些詩都以為,昭君之所以遠嫁匈奴,正是由於漢朝中國畏懼匈奴之強,靖邊無計,始不得不出此下策,而昭君乃成了可憐的犧牲品。所以詩中除了指摘漢朝政府之禦戎無策外,對於昭君的遭遇,也一貫出以「哀怨」、「太息」、「掩淚」之類的辭藻,與通俗小說所描寫的殊無二致。但如以漢元帝遣嫁昭君時的歷史背景而言,這些詩作所描寫的昭君心情顯然與事實不符。
對於漢元帝遣嫁昭君的史實,史書所記,殊欠詳盡,但亦仍不難窺見其大致之梗概。先摘敘有關史籍之記述,然後再加論列。前漢書匈奴傳:

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懽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備邊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知牙斯,為日逐王。

後漢書匈奴傳: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

資治通鑑卷二十九漢紀第二十一:

漢元帝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帝以後宮良家子王
嬙,字昭君,賜單于。

綜合這些記載,可知漢元帝之遣嫁昭君,乃出於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皇帝時所提出之請求,而昭君自動向掖庭令提出願意前往的願望,於是皇帝乃以之賜與呼韓邪單于。這些記事中沒有毛延壽畫像的情節,記載這一情節內容的,是「西京雜記」,其所說如此: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後宮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其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藉其家貲,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並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醜,不逮延壽。下杜陽望……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於是差稀。

西京雜記的作者是南北朝時的梁人吳均,其生存時間雖然已與昭君和番故事的發生時間相去五百餘年,其說未必無據。因為正史有其一定的體裁,無法詳記一切故事的內容曲折;而雜史無此顧慮,所以很多有關古代宮廷的雜事秘辛,反可藉此而流傳至今。我們很可以這樣推想,在吳均寫作西京雜記時,有關漢代宮廷的很多雜史秘史,必定尚有甚多流傳於世,吳均根據這些資料加以搜輯紀錄,乃使我們在今日仍能窺知其中之一二。如其不然,只由兩漢書及資治通鑑之簡單紀錄,決無法窺知若干史事之隱秘,如王昭君故事中的畫工圖形部分,即是其明顯的事例。皇帝後宮太多而無法一一召幸,不僅漢元帝有此困難,在後來的晉武帝身上,亦可找到類似的事例。

史稱晉武帝平吳之後,吳宮佳麗,悉充內陳,以致晉武帝的後宮美女,多至數千。晉武帝既因後宮人數太多而無法決定取捨,就特別製造了一輛以山羊來牽輓的小型座車。任憑駕車的山羊將他拉到那一個宮裡,就在那個宮裡歇宿。皇帝的妃嬪們為了爭取皇帝的雨露之恩,挖空心思來爭取駕車山羊的好感。她們或則在寢宮門前懸掛竹葉,以吸引羊兒的注意,或則在宮門外的車道上舖灑鹽汁,使羊兒嗅尋鹽味而將皇帝的座車拉到門前來。爭奇鬥勝,各出心智,在歷史上成為一個趣談。晉武帝的羊車,其妙處不遜於漢元帝的美女畫;只是,羊車故事有晉書胡貴嬪傳中的記載可憑,兩漢書未為王昭君立傳,以致我們只能在西京雜記中窺見其梗概,其價值不免稍遜於正史。不過,雜史的記載往往可補正史之不足,西京雜記的記載雖不見於兩漢書,仍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可因正史之缺載而忽視之。由此可知,通俗小說所寫的昭君和番故事雖然荒誕不經,有關毛延壽為昭君作畫像的部分,還是有史可證的。只是,這一部通俗小說,除了這一部分尚有史實可憑之外,其餘部分,就完全是荒誕不經的「齊東野語」了。別的不說,只就「和番」二字而言,就完全不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中國歷代以來所遭受的敵國外患,向來以北方的胡族為甚。如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宋之契丹、女真、蒙古,明之韃靼、建州等,均是顯著的事例。他們在種族上雖有差異,所處的地理位置都在中國的北方,所造成的侵略禍害亦大致相同。匈奴是漢朝中國的最大禍害,其盛衰的過程幾乎與漢朝的歷史為始終,但在最後卻為漢朝所臣服,則可證明,漢朝中國的抗敵禦外,還是很成功的。
匈奴崛起於戰國之末,盛於秦漢之際,秦始皇築長城,目的即在限制胡騎之南下。漢高祖平城之圍,賴陳平之奇計始能脫出困厄。在這一段時期中,匈奴的國勢最強,控弦之士百萬,隨時隨地都在虎視耽耽準備伺隙入侵中國。而中國則因在久亂之後,國力衰耗,無法展開有力的反擊,只好憑堅自守,努力防範匈奴之入侵。即使如此,北方的沿邊郡縣,還是屢次遭受匈奴的入侵之害,人口被殺,牲畜被擄,受害極深。一直到了漢武帝之世,中國在經歷了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國力漸充,士馬精強,有能力展開湔雪國恥的復仇行動了。於是,漢武帝採取了以攻為守的國防政策,調發數十萬大軍,先後以衞青、霍去病等人為大將軍,懸軍千里,絕漠遠征,開始對匈奴展開大規模的討伐。當時的中國,兵強將勇,騎射之術極精,匈奴戰既不勝,只有遠遁於沙漠之北,以逃避中國大軍之撻伐。據前漢書匈奴傳所記,在漢武帝大舉征伐匈奴的時期中,「漢兵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匈奴孕重墮犢,罷極苦之。」這意思是說,由於長時期遭受漢朝大軍的窮追猛擊之故,匈奴部落竟至連立足喘息的時間都沒有,懷妊的人口與牲畜,都因為亡命窮奔而致墮胎死亡,狼狽之極。人畜不能繁衍,國力自然耗竭,如果再遇上災荒疫癘,自然更要死亡載途,凋殘之甚的了。可知早時的匈奴雖稱強大,到了漢武帝的時代,已經大非昔比。
不過,這種情形到了漢武帝的後期,又漸有變化。
漢武帝時,中國之所以能大破匈奴,追奔逐北,除了士馬精強,國力富盛之外,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當時有衞青、霍去病等一班不世出的名將。霍去病死於漢武帝元狩六年;其後六年,即漢武帝之元封六年,衞青亦死。此後,漢武帝所倚以對付匈奴的主將,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此人的才智,遠不及衞霍。衞青死後又十五年,即漢武帝之征和二年,皇帝再命李廣利領大軍出塞,在回師至燕然山之際,遭匈奴大軍遮截,漢軍久戰疲乏,竟告大亂崩潰,李廣利亦被擒投降。自此以至終武帝之世,漢軍再無大舉深入之能力。而匈奴雖一戰而勝,亦因國力虛耗,無力入侵,與漢朝中國形成對峙之局。歷昭、宣二帝而至元帝,中間相隔又五十餘年,漢朝雖再無衞青、霍去病的赫赫武功,也決不致於衰弱到一任匈奴大軍入侵而束手無策。反過來看,因國力虛耗而至於無以立國的,正是因一再戰敗而凋殘不堪的匈奴。這在前漢書的匈奴傳中,就有明白的敘述,可以參看。
前漢書匈奴傳的文字冗長,敘次雖詳。苦於難得要領,而其文字艱深,尤其容易使人望而卻步。今按其敘述內容略加整理,並以較淺明的文字為之說明,庶見次第,而清眉目。
西元前九十年,即漢武帝之征和二年,李廣利兵敗降敵。
征和四年,匈奴狐鹿姑單于致書漢朝,要求和親。其要點有三:第一,取漢女為妻;第二,中國歲給匈奴酒一萬石,米五千斛,繒一萬疋;第三,如約則匈奴不侵中國邊疆。漢武帝以匈奴有要挾勒索之意,置之不理,匈奴亦無可奈何。
漢武帝後元元年,冬,匈奴連雨雪數月,畜產死亡,穀稼不熟,人民疾病。自單于以下,愈有和親之意。
漢昭帝始元二年,匈奴狐鹿姑單于死,其弟右谷蠡王及右賢王等與左谷蠡王爭立,諸部
分裂。
始元六年,匈奴遣漢使臣蘇武等歸漢,藉此通達匈奴欲與中國和平相處之意。
漢昭帝元鳳元年,匈奴寇邊,為漢軍所敗,俘獲其甌脫王。匈奴恐中國以甌脫王為嚮導來攻,遠遁西北。
元鳳二年,張掖太守及屬國都尉大破匈奴犁汙王所部。
元鳳三年,度遼將軍范明友破烏桓,匈奴聞而震恐。
元鳳四年,匈奴遣使至烏孫,索漢公主,公主求救。
漢宣帝本始二年,漢大發兵救烏孫,出塞大軍二十餘萬,分東西夾擊匈奴。匈奴老弱奔走,毆畜產遠遁。是役,匈奴人民及畜產因移徙而致死亡者數十萬,遂益衰耗。
本始三年,匈奴攻烏孫。還師之際,值大雨雪,一日深丈餘,人畜凍死,還者不能什一。於是烏桓、丁零、烏孫等乘虛攻之,所殺人馬數萬,牛羊不計其數,匈奴大困。
宣帝地節二年,匈奴歲飢,人民畜產死者逾半數。
地節三年,西域諸城邦共發兵,擊破匈奴之附庸車師。
地節四年至元康四年,匈奴發兵萬餘騎,與漢爭車師地,相持不下。
神爵元年,丁零侵掠匈奴之北境,殺虜其人畜。
神爵四年,匈奴握衍朐鞮單于凶暴殺戮,國人不附,共立虛閭權渠單于之子稽候為呼韓邪單于,發兵攻之。握衍朐鞮單于兵敗被殺。其冬,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等又立屠耆單于,攻呼韓邪單于而敗之。
宣帝五鳳元年,匈奴五單于並立,互相攻戰。
五鳳二年,匈奴分為三部,呼韓邪居單于庭,閏振單于居西,郅支單于居東,三部各不統屬。
五鳳四年,匈奴郅支單于攻殺閏振單于,乘勝攻呼韓邪單于,為呼韓邪所敗。
宣帝甘露元年,呼韓邪及郅支單于各遣子入侍漢朝。
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入朝漢宣帝於甘泉宮,自請留居塞下,為中國盡保邊之責。郅支單于聞漢助呼韓邪,遂西向烏孫,謀與烏孫協力敵漢。
宣帝黃龍元年,呼韓邪單于再入朝,賜賚稠疊。
漢元帝初元四年,郅支單于徙居堅昆,其地東去單于庭七千里。
初元五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所部人畜繁茂,郅支畏而西奔康居。
建昭三年,郅支單于侵西域,為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所破,斬其首。呼韓邪單于畏懼,上書願朝見。
竟寧元年,呼韓邪入朝,元帝以昭君賜之。
上文所說中國匈奴之間的關係史事,起自漢武帝之征和四年,迄於漢元帝之竟寧元年,前後凡五十七年。在這五十七年之中,漢朝雖再無衞青、霍去病等一班名將可對匈奴大張撻伐,而匈奴之對中國,卻已由敵對地位而逐漸去其桀鷔不馴之態,終且完全臣服於中國。匈奴自漢初即為中國的北方大敵,至此降服中國,自是中國之莫大喜訊。因此漢元帝特別為此下詔改元,稱為「竟寧」元年。所謂「竟寧」的意思,就是說,擾攘一百餘年的胡虜之患,至此而竟告寧息。此與王昭君之被賜號為「寧胡閼氏」,正是同一意義。這說明了一項明顯的事實──一百多年來中國與匈奴間的長期戰爭,至此告一段落,而中國則是勝利的一方。通俗小說的作者不明白這一段歷史的真相,竟以漢元帝之遣嫁昭君為被逼迫而不得已的「和番」,豈不是太荒唐的錯誤?
中國自漢唐以來,不乏以公主或皇室宗女遠嫁邊方四裔的事例;如漢代公主之嫁烏孫,唐代公主之嫁吐蕃,均是。這一類的中外通婚,其作用在增進民族間的情誼,改善外交關係,其立場是對等的而非屈辱的。所以,這種樣的婚姻,只可稱之為「和親」,而不可稱之為「和番」;因為和親是友善的,而和番則顯然寓有以屈辱條件換取和平之意,並不合於當時的事實。王昭君嫁與匈奴呼韓邪單于,當然是和親而並非和番。此不但兩漢書的記載甚明,由前述西漢時代中國匈奴間的關係史事試予覆按,更可以明白確定。後世文人,不明瞭這種歷史背景,專以悲歎昭君身世及指責漢朝政府之積弱無能,惟恃昭君為和番退敵之計云云為著眼點,大做其悼傷惋惜的詩詞,無疑是很失實的描寫。不過,歷史上以公主身分擔任和親使節的女子,並不僅只王昭君一人。如漢朝之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唐朝的文成公主遠嫁吐番,她們在融和民族感情、交流文化關係中的貢獻都很大,有關她們的生平事蹟卻很少流傳,這就與「昭君和番」故事把昭君寫成了一個不幸的悲劇人物,大有關係了。由此而言,昭君和番的故事雖然不合史實,卻也未始不是昭君的功臣。如其不然,王昭君遠嫁匈奴,勢必也不會在人們的記憶中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