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最美國學:四書五經(簡體書)
滿額折

最美國學:四書五經(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9.9 元
定  價:NT$ 119 元
優惠價:8710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后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后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四書五經》是表現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與核心載體,其所傳承下來的千古名篇,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至今仍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此版本《四書五經》中的原文依照權威版本精校而來,并在譯文中融入歷代學者和專家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大家品讀。

名人/編輯推薦

《四書五經》作為中國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重要的典籍流傳至今,對人類的思想與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詳細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
《四書五經》不僅使我們既可以通過它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現狀,以及將來,也可以將古老的國學品出新意。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的過程中,以此為借鑒來勉勵和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
總之,作為儒家哲學的經典,處世修身的宏著,《四書五經》的影響播于海內外,福蔭傳乎子孫萬代。它是延續中華文化的千古名篇,是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春秋》包括三傳,分別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作“六經”,《樂經》后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后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四書五經一直被知識分子視作修身之法則,終生追求不止;被統治者奉為治國之圭臬,從上到下大力推行。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四書五經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至高無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從各個方面提出了封建社會人們安身立命、治國齊家的法則。
盡管四書五經因時代局限而帶有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東西,但是在今天看來,它們依然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領域精髓的全面再現。讀懂它們,才算是讀懂了中國歷史。為此,我們特地編寫了這本《四書五經》,精心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并在文后配以當代人的解讀。我們既可以通過它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可以將古老的國學文化發揚光大,從中品出新意。同時,我們還可以在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的過程中,勉勵自己,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

目次

大學
⊙大學之道章/8
⊙修身章/10
⊙齊家章/11
⊙治國章/12
⊙平天下章/14
中庸
⊙率性之謂道/21
⊙君子依乎中庸/23
⊙成己以成人成物/27
⊙君子內省不疚/30
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8
⊙吾日三省吾身/4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41
⊙君子周而不比/42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42
⊙君子喻于義/44
⊙見賢思齊/45
⊙顏淵、季路侍/46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47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48
⊙舉一反三/49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50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51
⊙君子和而不同/52
孟子
⊙孟子見梁襄王/58
⊙天時不如地利/61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63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4
⊙魚我所欲也/66
⊙舜發于畎畝之中/69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72
詩經
⊙關雎/80
⊙桃夭/82
⊙氓/84
⊙伐檀/86
⊙無衣/88
⊙蒹葭/90
⊙鹿鳴/93
⊙公劉/94
尚書
⊙堯典/100
⊙禹貢/104
⊙盤庚/108
禮記
⊙學記/116
⊙儒行/121
易經
⊙乾卦/130
⊙坤卦/132
⊙屯卦/135
⊙謙卦/137
⊙豫卦/139
⊙坎卦/142
⊙既濟卦/144
⊙未濟卦/146
⊙序卦/148
春秋左氏傳
⊙鄭伯克段于鄢/154
⊙曹劌論戰/157
⊙城濮之戰/160
⊙燭之武退秦師/166
⊙崤之戰/170
⊙晉靈公不君/174
春秋公羊傳
⊙春王正月/180
⊙季札讓國/182
春秋谷梁傳
⊙晉獻公假道滅虢/188

書摘/試閱

大學
“大學”原意為王公貴族子弟的學校,也可以說是培養統治者的學校,所以又解釋為“大人之學”。《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一篇論述儒家人生哲學、講述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學問的政治性論文,全文10章,共1546字。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等將其從《禮記》中抽出,并對其進行加工整理以后,與《中庸》《論語》《孟子》相配,合稱為“四書”,從此獨立成章。

成書背景
關于《大學》的時代和作者,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朱熹認為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近代以來有人認為是思孟學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秦漢之際荀子后學之作。漢以前,《大學》并沒有被十分重視,直至漢武帝時,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經典才得到了很大尊崇和整理,《大學》也隨著《禮記》成為五經之一而進入了官方的學說和必修典籍之內。
內容簡介
北宋二程兄弟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對《大學》“初學入德之門”的稱呼由此而始。南宋期間的大儒朱熹更是繼承和發揚了二程的思想,傾其一生心血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撰寫成《四書章句集注》,將它列為四書之首。對于《大學》,朱熹可謂是用力甚勤,不過經過朱熹注釋過的《大學》與《禮記?大學篇》中體現的秦漢儒學偏重為政治民的政治觀相比較,更多的是偏重宋代儒學誠意修身的政治觀點。朱熹加入了“格物致知”章,朱學思想彰顯其中。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朱熹所詮釋的《大學》是朱學的代表,而非純孔孟之道的體現。
總體思想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準;“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大學》還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與孟子的民本論,從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中可以找到這兩點存在的痕跡。《大學》里的統治者都是以“尊長”、“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實際上他們還是站在剝削者的立場上這么說的,他們所謂的“愛民”、“不暴戾”只是為了維護他們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只有這樣,他們無生產能力的剝削生活才得以鞏固。
名篇選讀


大學之道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賞析
什么是大學?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小學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識,而大學則是教人如何為人。本章提出的是《大學》中的根本宗旨: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整個《大學》的中心思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大學之道的根本原則,意思是要求人們標榜善性與良好的德行,如忠、孝、仁、義等這些品質,更要求注重個人的修養,在《大學》的作者看來律己很重要,只有先治好己,才能把別人甚至是國家治理好。“在親民”則可以說是大學之道的根本任務,“親”也通“新”,遵循大學之道就是要創造出全新的人。這里所說的新人是從本質上徹底改觀的人。大學之道的最終目的是“在止于至善”,人們能夠“明明德”,能夠“做新民”,最后也就能“至善”,能夠明辨是非,能夠善惡分明。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最高境界呢?第一,從思想上說明這一點,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了解至善的內涵而后再定志向。有了奮斗的目標內心就相對平靜了,內心平靜,做起事來就能夠安定穩當,安穩了就會思慮問題,然后通過周詳思量后再做事也就能達到至善的目的了。第二,從行動上說明要如何達到至善,提出了“八條目”并詳述了這八條之間的關系。八條目實際上也是實施三綱領的八個步驟:先“格物”,就是要求我們去探究事物的本來原理,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致知在格物”;再致知,“物格而后知至”,是要求我們求得真正的知識,“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第三,誠意,“知至而后意誠”,就是心意誠實,以真正的誠去追求真理,“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第四,正心,“意誠而后心正”,就是要保持心境的安實,心安才能不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誠明,毫無偏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第五,修身,“心正而后身修”,是說自身的道德修養是很重要的,自己品德提高了才會被別人擁護與愛戴,“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第六,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家庭是一個國家的基本組成要素,家庭齊整而安定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穩定,“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第七,治國,“國治而后天下平”,國家是天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就是要以德治而行,國家安定天下就太平了。
“格物”的概念是第一次出現在《大學》中,并且被放在了八條目中第一的位置,也就是說儒家的倫理概念、政治觀點以及哲學基本原理從這開始更加注重實踐的重要性,把一些抽象的東西聯系到了事實當中,這是儒學的一大進步。

修身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賞析
修身是一切重大行為的開始,因為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元素,必須不斷地凈化自己,社會才會有所進步。一個人會有憤恨,會有恐懼,會有好樂,這里所說的身不僅僅是個人身體的身,而更多地擴展到自身的道德品質和修養。有了這些偏私,身就很容易走向歪斜,產生這種不良后果的原因是“心不在焉”,一個人的身體行為是受到個人內心思想控制的,所以正如文中所說“修身在正其心”。
從正心這一觀點的闡述上,我們可以分析出主觀唯物主義的一些痕跡。主觀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外部的一切條件都是由我心所分化出來的,我心包容一切,所謂“宇宙在我心中,宇宙由我而生”。據文中的描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一切好與不好的外部現象與我們的行動都得歸咎于我們內心想法是否善良與正確,這正是符合了這個觀點。于是我們不能否定“正心”這一觀點的好處:如果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社會環境也將好得多,進步相對也快了。

齊家章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賞析
本章在上篇《修身章》的基礎上,以主觀上愛與惡的不同而最終容易產生偏見為例,進一步闡明了齊家與修身之間的關系。
修身是齊家的前提條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質,人才會有地位,才會受到眾多家庭成員甚至是社會成員的尊重與愛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公正是這種良好而又高尚的道德品質中極其重要的一點,但是“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意思是說人們經常會對自己所親近和喜愛的人過分地偏愛;“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對于各種各樣的人,包括自己所厭惡的、敬畏的、憐憫的、傲視的、怠惰的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偏袒,所以那種“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的人實在是很少,而修身的作用就是要培養有這種能力的人,也就是要培養出這種公正的,善于分別好壞,一視同仁的品質修養。在一個家庭當中,有長幼之分,有親疏之別,作為一位治家之人,也只有自己公正無私,才能博得大家的信任。
本章中選用了一句諺語“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再次體現了《大學》全文引用經典、運用比喻、活用對比來突出文章主題的這一特點。

治國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賞析
中國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需要合作才能處理一些相對較復雜的工作,比如狩獵,所以一個部落經常就是由幾個相互間有一定關系的家庭所組成。到了封建社會時期,等級制度森嚴,封建勢力需要擴張,更是將這種家與家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形成了一個宗法制的社會,家的觀念更加重要。
本文也不例外,認為治理好國家的基本前提是要先治好小家。“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把屬于家庭道德方面的孝、悌、慈三點與事君、事長、使眾的治國行動相聯系,形象地說明小家無小事,大國如小家。文中還引用了《尚書?康誥》里“如保赤子”這一與家庭有聯系的說法比喻君王要有仁愛之心,要體察民情,以達到很好的治國目的。“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這一句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先來后到,要按正常的步驟去進行,而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是按前面所說的方法,那么治家的作用就能夠達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的效果,真可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既然只是作為家長的個人就能獲得如此好的效果,那么作為一個國家的家長的君王又該如何做才好呢?本章先是舉了堯舜、桀紂正反兩個方面對比說明君主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強調君子般的君主應當是修德以化民的,其次是進一步強調君王修德的重要性,那就是“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其實在這一部分里,強調的是在治國與治家中人的重要地位。
本章的最后部分引用了《詩經》里的三個經典“宜其家人”、“宜兄宜弟”、“其儀不忒,正是四國”來呼應文章開頭部分的孝、悌、慈與事君、事長、使眾結合的比喻,結果趨向完整了。

平天下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賞析
本文以與民同好惡,領導者任用賢才,不為財利而失德幾個方面為例,經過多方面、多視角的觀察,論述了治國和平天下之間的關系與道理。
“上老老而民興孝”即以孝為開篇引導,“老老,長長,恤孤”這些都是仁孝的表現,并指出“君子有矩之道”。治國要以仁孝為本,君王要先存仁孝之心,興仁孝于天下,以己之心去度人。這里的君子是指君王,用一個“上”指在上位的人,如果在上位的人能夠孝敬老人,尊重長輩,體恤孤幼,那么百姓自然就會以他為榜樣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同輩,幫助孤幼的人。那么矩之道指的是什么呢?“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如果你厭惡你上級的行為,那么作為別人上級的你就不要以這樣的行為來對待下級;如果你厭惡下級的行為,那作為別人下級的你就不要以這樣的行為來侍奉上級。總結出來,君子的矩之道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以自己真實的想法與行動去對待別人。這種以己心度人的方式是一種美德,真正能將心比心,從自己的經歷來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從中顯示了一個人寬容、體諒的情懷,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接下來的敘述中,分別引用了《詩經》、《尚書》中的名句來論述治國者應有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質,其中包括“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指的是從民所欲,體民所念,為民父母;“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是一首周大夫家父諷刺周幽王任用尹氏,而導致聽政不平的詩,用以說明為君者的另一品質:以公平的心來處事,不能偏私。“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治國上要以德為本,以財為末,實行德治。本末倒置,則民心離散,國家不安。“惟命不于常”、“惟善以為寶”分別出自《康誥》和《楚書》,就是為了說明德本、財末,以德治國,以善為寶。
其他的文字理論性較強,基本上是論述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原則與經濟原則。政治原則是“實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見賢而能舉,見不善而能退的以德為政。經濟原則是“仁者以財發身”、“長國家而務財用者”的“以財發家”而又“以仁發財”的發展生產概念。
本章通過正反對比,引用經典和運用比喻勾勒出一個理想的治國者的形象:以孝為先,以民為本,體察民意,以德為政,以善為寶,寬宏大量,公正無私等。全文雖沒有正面論及當時的政治制度、法律運行、經濟發展等,但是,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我們不用看正面的描寫也能從側面了解這些相關內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