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最美國學:論語(簡體書)
滿額折

最美國學:論語(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9.9 元
定  價:NT$ 119 元
優惠價:8710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最美國學: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最美國學: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以每篇開頭兩字或三字為篇名。為了更好地實現古今結合,在欄目設置上,編者安排了原文、譯文、圣人的智慧解讀,原文是為了讓現代人學習古人的文化精華,譯文則是對原文的白話文翻譯,圣人的智慧則是著者對古人思想精華的提煉,用古人的思想來指導現代處世智慧。因篇幅關系,書中并未選取全部的原文,而是挑選精華章節進行闡釋。在今天這個處處充滿險惡的社會,我們更應該讀讀孔圣人,讀讀經典,回歸本心,讓社會和自己都能得到寧靜。

名人/編輯推薦

文人對于《最美國學:論語》的解讀,千百年來,孜孜不倦。而如今市面上的版本亦是多種多樣。今以古卷為參照,編輯出版此《最美國學-論語》一書,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讀古人的智慧,讓古為今用成為切實可行的方法,而不是晦澀難懂的簡單炫耀。可以說,《最美國學:論語》是一本寫給老百姓看的《論語》,而不是一本只適合放在書架上擺設的《論語》。

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是春秋時期最博學的學者之一。孔子的言行舉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論語》一書,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為經典。
《論語》流傳至今,經過多次編改、修訂,版本已多種多樣。但其中多以簡體或繁體文言文為主,一般讀者讀來生澀難懂。故此,我們精心編撰了此本插圖版《論語》譯注心得。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即原文、譯文和圣人的智慧。這三大部分相互聯系,譯文是對原文的意譯,使其簡單易懂;圣人的智慧則是以原文為基礎展開的評論,其中有幽默生動的故事,也有發人深省的寓言,更有從孔子言行中得出的人生感悟。為了便于展開圣人的智慧,書中將原文相關章節進行了順序調整,這樣更有利于孔子思想的完美體現。
千年之前,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出將入相者如子貢、子路之輩不勝枚舉,這是孔子學說最好的應用實例。而今天,在緊張忙碌的工作學習之余,我們也要品味國學的魅力,感受先賢帶給人們的思想啟迪、心靈震撼。

目次

壹 學而篇
貳 為政篇
? 八佾篇
肆 里仁篇
伍 公冶長篇
陸 雍也篇
柒 述而篇
捌 泰伯篇
玖 子罕篇
拾 鄉黨篇
拾壹 先進篇
拾貳 顏淵篇
拾? 子路篇
拾肆 憲問篇
拾伍 衛靈公篇
拾陸 季氏篇
拾柒 陽貨篇
拾捌 微子篇
拾玖 子張篇
貳拾 堯曰篇

書摘/試閱

學而篇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原本沒有篇名,后人摘取每一篇第一章第一句的開頭兩字或三字做篇名。本篇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其中主要講了君子應該“務本”的道理,并對孔門為學、孝悌等基本范疇進行了發揮,引導初學者步入“道德之門”。
譯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un),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并且時常進行復習,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難道不值得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憤恨,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
圣人的智慧
這是《論語》開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間的“悅”、“樂”,這種世間的快樂,不離人世、不離感性而又超越它們。孔子在對當時社會進行深刻觀察以后,改革了教學方式。學習不僅是事關個人前程的大事,也對個人修養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經常會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種種不如意,怎樣做才能處理好這些短暫的不順呢?孔子說,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會生氣,這是一個君子應有的修養。要達到這樣的修養,離不開讀書和學習。孔子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身修養的一個過程,只有不斷努力,我們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開闊。
今天,我們品味孔子的這段話,說得是何等的明白、透徹,一個人的自身發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對于別人、對于社會、對于自己,學習實踐,無處不樂,心中充滿這種樂。首先是學習,這是基礎,反復學習是為個人以后的發展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單純的學習是不夠的,因為人畢竟是社會動物,很難脫離群體而存在,人際交往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活動,交朋結友,實際上都是對自己知識與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種鍛煉。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視野開闊,學識提高,何樂而不為呢?學識提高了,社會交往廣泛了,那么在倫理道德上還是要加強。“人不知而不慍”,不應該以別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認識自己,孔子的這個觀點與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何其相似。提高修養、接受磨煉,個人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認識自己,從不知而到知,從不會而到會,這是立足社會的根本所在。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言詞巧辯,裝出相貌和悅的樣子的人,是很少能具有仁心的。”
圣人的智慧
這一章里孔子批評了當時小人丑惡的嘴臉。當孔子之世,下級的官僚為了討好上司,都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孔子以為,那些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人,是難以具有忠厚仁德之心的。相反,孔子認為,倒是那些不善言辭,做事堅持原則,一板一眼的人更接近仁。所以他說:“剛毅、木訥、近仁。”“仁”這種極高的道德不是靠言語所能偽飾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身體力行的。
巧言令色的人就是今天那些善于溜須拍馬的人。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種,作為弱勢的一方依附強勢來獲取利益似乎也無可厚非。然而我們又不得不說,作為獨立的人,在人格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你獲取那點微薄利益的同時,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做人沒有了尊嚴,就像太陽失去了熾熱的光芒。江河失去了一瀉千里的氣勢,還能稱其為江河嗎?蠅營狗茍地活著,每天為了二兩肉一斤米,值得嗎?生存的意義在哪里呢?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必須依靠自己實際的能力和誠實的勞動來獲取東西。趨炎附勢,阿諛奉承,能得勢一時又豈能得勢一世?老老實實做人,平平淡淡生活才是我們大多數人應有的態度。沒有什么比內心的踏實和安定更重要,也沒有什么比問心無愧更讓人自豪。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dan)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謹慎就會沒有威嚴,學問就不能鞏固。行為上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君子應該舉止莊重,沒有一個嚴肅認真的態度,學問就很難牢固扎實。交朋友也要有選擇,不要和那些道德學問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孔子看來,朋友的檔次就代表了你自己的水平。孔子說:“不知其人,觀其友可也。”知錯就改,也是衡量君子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孔子說:“小人必文過飾非。”子貢也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掩蓋缺點就如同掩耳盜鈴一樣危險,欺騙的只能是自己,當然受損的也是你自己了。
言而有信,選擇益友,知錯能改,知錯不怕改,這都是老話題了,可是我們卻遺憾地發現,人總是犯同一個錯誤。一個丟三落四的人,今天忘拿一件東西,明日依舊會落下另一樣。我們有沒有想過:怎樣避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當不好的東西成為一種習慣后,就會減弱你的競爭力。人們常說:優秀是種習慣,當然指的是良好習慣。時刻對自己身上的不良傾向保持警惕,通過良師益友的幫助和自我的不斷反省,一定會非常優秀的。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思遠古的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會回歸于淳厚了。”
圣人的智慧
在儒家學說的體系中,對待祖先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謹慎認真地辦好喪事,虔誠地祭祀祖先,人們就會知道自己對于祖先后代的責任和義務,民風也會因此變得淳樸。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東西變得模糊了,大多數人在父母逝世的時候,哀痛悲傷的心情到了極致,而謹慎戒懼的心情往往不足;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已經做到十分恭敬了,但感念思慕的精神卻很少。這些不單單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孝子賢孫,而且是讓我們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孤零零的,也不光是為了自己生活的。上有父母以至祖先,下有子女以至后輩。我們只是這個鏈條譜系中的一環,而并非全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雖然在這個時代里我們面臨著比祖先更大的生存壓力,但是我們沒有道理放棄這一切,更不要輕視生命本身。好好地活著,因為你身上流的血,有先人們的光榮,還有后代的期盼!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夫子到了這個國家后,必然聽得到這個國家的政治。是他從別人那里打聽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回答說:“夫子通過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品德而得到,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和其他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多年來的道德準則,同時也是儒家為國人塑造的理想人格。“溫良恭儉讓”,可以說這是孔子畢生努力所達到的道德修為。他自內而外地把人溫柔善良的本性展現出來,具有極強的道德人格魅力。同時,“溫良恭儉讓”又把東方人以“柔”為主的為人處世方式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今天這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環境里,“溫良恭儉讓”已成了膽小鬼逃避的借口嗎?是的,沒有勇氣和競爭意識就意味著失敗。然而,你想過沒有,除去追求成功,我們還有什么更該珍視的嗎?那就是善良的人性和從容的心態。當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其實只需要一點謙讓就能化解怨氣和仇恨。古人常說“吃虧是福”,這里面不只是人生的一種苦楚和無奈,還有更高的智慧。老子說得好,“惟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真是至理名言啊!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在世的時候,考察這個人的志向;他父親去世之后,考察他的行為,多年不改變父親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可以稱為孝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說,一個人在父親死后很多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于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中國古代是父權社會,父親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權威。孔子認為要做到孝,就必須繼父之志,修父之行,全面地學習、繼承父親留下的精神遺產。只有做好這些,才配得上孝子的身份。縱觀前人的注疏,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些東西,只把眼睛盯在了“三年無改”之上,實際上,其核心內容還有前面兩句話,那就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無可否認的是,現代中國社會無論經歷多少風雨變遷,父子相承相繼依然沒有多少改變,對于子女來說,“志”與“行”是繼承中最寶貴的東西。父親在世的時候,子女立志是受到了父親影響的,換句話說,大多數人是在父親的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父親去世之后,自己依然按照當時制定的目標去奮斗,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稱為完整的孝。然而,在此過程中,不能一味依從,不辨善惡,因循守舊。正如魯迅所說:“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于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珍貴。古代賢王治理國家,這是最寶貴的。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制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圣人的智慧
孔子強調了和諧的重要性。禮儀制度的實施,一定要盡量做到和諧,與物無傷。他認為過去那些賢王能夠成功地治理國家,就是因為很好地掌握了這個原則。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能為了和諧而和諧,要適當地運用禮制來約束。
和諧是如今我們聽到頻率最高的詞匯了。孔子給我們的啟示是:和諧不是個口號,而是整個社會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是很高的智慧。和諧在競爭中是雙贏,在人際關系中是融洽。在社會關系日趨緊張的同時,我們需要溫暖,需要濃濃的人情味。大多數時候,現實是殘酷的,然而人是這個世界最具靈性的動物,我們應該活得更有詩意,活得更高尚。那么,怎樣才叫和諧呢?這是有前提的,有“禮”的存在才能產生和諧。孔子說得很明白,為了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那是行不通的。我們嘴上要求和諧,口號喊得震天動地,這樣就和諧了嗎?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目前,這個“禮”是什么呢?那就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在遵守的道德規范。一味要求別人遵守而自己肆意踐踏,這樣的社會永遠和諧不了。只有先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別人,推己及人,而不能推人為己。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遵守便有和諧,這樣的道理顯而易見,不在于你思不思考,而在于你做與不做。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究信用而合乎事實,說過的話是可以得到實踐的。恭敬而能合乎禮節,這樣才可以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信賴的人,這樣也是值得尊敬的。”
圣人的智慧
有子這段話,可以說是孔門心傳,說明了“信”和“恭”對于個體來說的可能和必要,說得非常具體和實在。口口說誠信,處處行恭敬,誠信與恭敬作用到自身,到底會是什么樣子的呢?這兩者在現實生活中是有限度的,不是隨便怎樣都是正確的。季布一諾千金,這是誠信,但是亂許諾,不實事求是,這就不叫誠信。只有符合實際的誠信才能付諸實踐,才能得到應驗。所以,誠信的核心就是要合乎“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不合乎義的誠信等于空話。同樣,恭敬也要合乎禮儀道德,只有在道德禮儀范圍內的恭敬才是可取的,否則就會流于諂媚。取媚于人,必受恥辱,這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恭敬必須合乎禮儀。誠信而合乎事實,恭敬而不悖于禮,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做事可靠、受人尊敬的人。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言語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這就可以說是喜歡學習了。”
圣人的智慧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樣做個好學君子這一問題。孔子認為君子求學應該有較高的精神追求:不僅僅為了吃飽飯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學習,做事勤勉,說話小心謹慎。做到這些,可以算是好學了。
吃飯是為了活著,但在孔子眼中,活著并不僅僅是為了吃飽飯,居處安逸。很多人為了養家糊口而忙碌著,這在儒家看來,只是碌碌無為而已。為什么這么說呢?儒家教人是要積極地入世,不僅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奮斗,而是為了探尋生之為生的意義,推而廣之,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這樣的宏圖大志來說,飲食飽足、居處安逸也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認可的是為己之學,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才能學問才是我們求學的目的。今天,我們都在討論,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長學問能力。如果學習不僅是為了三餐溫飽,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就會迎來復興的曙光。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