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靈魂的拷問
滿額折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靈魂的拷問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9045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注意到文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些辭彙:荒原、孤獨、苦悶、憂患……
我在想,為何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的心裏藏有這麼多的悲涼?
我注意到文集中反覆提到的一些名字: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杜斯妥耶夫斯基、海德格爾……

我在想,為何一個生長在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國度的年輕學子偏偏對存在主義之類的西方哲學感興趣?
我還注意到文集中處處流溢著的宗教情結,對個體意識、「十字架」、上帝之愛的呼求與呼喚……

我在想,是什麼驅使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輕學子去苦苦追尋冥冥中的力量而不是歷史的邏各斯?

我知道何賢桂不僅僅是他自己,在他身上背負著千百萬人類的苦難,他代表了千百萬人類向這個「荒原」發出了吶喊。但是,我相信他自己也非真正認為他所面對的是完全的荒原,因為如果那樣,他的吶喊便是無味的,徒勞的。既然還有人吶喊,「荒原」就不僅僅是荒原,它必定蘊藏著一種生命,一種力,一線希望。
誰在吶喊?一個不甘落寞的年輕學子在吶喊。這是文集給予我們的敬重的啟示。

──北大哲學系教授 閻國忠

作者簡介

何賢桂

文化研究者、親子教育家、心理諮詢師。研究領域橫跨現當代文學、民國歷史、教育、哲學等,文章散見於《中國教育報》、《大公報》、《世界日報》、《讀者》等報刊,著有《陪孩子一起快樂成長──父母與老師的溝通之道》。

序言 誰在吶喊

北大哲學系教授 閻國忠

到臺州學院結識了不少年輕學生,何賢桂是其中一位。他給我的印象是孤獨、內向、好學,心靈中似乎有一種說不清的迷茫,但卻不甘落寞,不停地在尋問,在爭持。初次見他,是二○○一年春季,他帶著一肚子的疑惑來找我,我像接待其他學生一樣接待了他,談了談到臺州學院後的感受和讀書的一般經驗。

他全神貫注地聽著,不時地默默點點頭,但我知道他不滿足。之後,他又找過我多次,我雖然很忙,但總是耐心地回答他各種提問,傾聽他各種表白。我試圖進入他的心靈,但總是徘徊在他的心靈之外,只能一次次看著他悵悵地離去。

過了三年,已經畢業的他突然帶著兩位學友來到我住處,告訴我他們結識了一個詩社,每週末有一次聚會,其中一位叫胡冠軍的同學還帶來一本他寫的詩集。我知道這位不甘落寞的學生已是更加不甘落寞了。

出乎意料的是,前幾日何賢桂又將自己撰寫的一大本文集交給了我。當時,我真是為他們的勤奮和執著所感動了。他請我為之寫幾句話,隨便什麼話,我答應了,雖然我知道這又可能讓他有一種失望或失落(不滿足)。

匆匆讀過他的集子,感到這不是一般的議論是非、評價得失的文集,其中每一篇文字,甚至是每一個文句都發自一個孤獨者兼追尋者的心靈,都像是向世人發出的吶喊。它讓我看到了一個真正屬於當代的年輕學子的博大、沉鬱、苦悶而倔強的心靈。

我注意到文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些辭彙:荒原、孤獨、苦悶、憂患……我在想,為何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的心裏藏有這麼多的悲涼?我注意到文集中反覆提到的一些名字: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杜斯妥耶夫斯基、海德格爾……我在想,為何一個生長在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國度的年輕學子偏偏對存在主義之類的西方哲學感興趣?

我還注意到文集中處處流溢著的宗教情結,對個體意識、「十字架」、上帝之愛的呼求與呼喚……我在想,是什麼驅使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輕學子去苦苦追尋冥冥中的力量而不是歷史的邏各斯?我知道何賢桂不僅僅是他自己,在他身上背負著千百萬人類的苦難,他代表了千百萬人類向這個「荒原」發出了吶喊。

但是,我相信他自己也非真正認為他所面對的是完全的荒原,因為如果那樣,他的吶喊便是無味的,徒勞的。既然還有人吶喊,「荒原」就不僅僅是荒原,它必定蘊藏著一種生命,一種力,一線希望。

誰在吶喊?一個不甘落寞的年輕學子在吶喊。這是文集給予我們的敬重的啟示。

目次

序言 誰在吶喊/閻國忠

第一輯 風骨與溫情
胡適的胸襟
天真到老金岳霖
「硬人」張奚若
張申府─被遺忘的思想家
做人當如梅貽琦先生
葉公超─文人外交家
殷海光─孤獨的「五四之子」
傅斯年的風骨和氣度
梁實秋─漂泊者的浪漫
蔣夢麟─社會改革家的本色
徐悲鴻─特立獨行的藝術家
竺可楨的執著

第二輯 麵包與自由
像梭羅那樣思考
像卡夫卡那樣思索人類未來
做一個人間天堂的守護者
略薩─用抗爭抵達天堂的那個街角
追尋自由的足跡
索忍尼辛─人類苦難的歌手
孤獨的夜鶯
人,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鄉村的歡樂與哀愁
獨語
做一個守候清晨的人

第三輯 愛與尊嚴
穿越黑夜的精靈
作家的出走
一代名伶阮玲玉的美麗和哀愁
愛的啟示錄
動蕩年代裏的剛毅背影
親情背後沉甸甸的歷史
溫柔的人有福
在母性與神性之間
苦難,愛欲,拯救
殘疾世界裏的守望者
為何沈從文常被人誤解

第四輯 魯迅與張愛玲
張愛玲的背影
魯迅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眼中的魯迅
魯迅的微言大義
魯迅為何一個都不寬恕
我們應該怎樣親近魯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愛與痛的邊緣
張愛玲到底在想什麼
現實中的愛如何可能
張愛玲比魯迅多出什麼

第五輯 靈魂的拷問
秦牧散文─官的「幫閒」
鐵屋中困獸的悲鳴
詩人盧照鄰之死
國學該怎麼熱
我們為什麼要解「毒」于丹
余秋雨為何飽受爭議
為中國文化做隻啄木鳥
文化人的職責
我們需要一場靈魂的拷問
悲劇何以重演

第六輯 教育的沉思
現代教育的世外桃源
開明書店─國語教科書出版的黑馬
跟蔡元培學做校長
西南聯大為何成為教育史上的奇蹟
人的修養從閱讀古典著作開始

第七輯 思想與救贖
那一代人的怕和愛
妳走了……
重溫貝克特
詩歌、女人及故鄉
畢希納的眼睛
詩人的自救之舟
追憶激情燃燒的歲月
西方經典詩文在當代中國何為
人生軌跡,因書而改變
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在災難反省中審視未來
泊在黑夜裏的火
靈魂妳們能交會嗎

後記 我的閱讀歷程

書摘/試閱

胡適的胸襟

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於要化滅,陵穀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的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臺北胡適墓碑文
二○○五年九月,李敖到大陸進行「神州文化之旅」訪問,曾表示願意捐出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在北京大學給胡適立一座銅像,他說:「胡適在我年輕窮困之際,曾給我新臺幣一千元,今天我要用一千五百倍的人情報答他。」據說就在胡適去世後,自願送葬者達到三十萬人,沿途居民燃香路祭。此番情形,又能說明什麼呢?我們這些後人怕是要真正理解一下胡適先生了。

學者朱學勤認為:「胡適始終以一種從容的態度批評著那個時代,不過火,不油滑,不表現,不世故。仔細想想,這樣一個平和的態度,竟能在那樣污濁的世界裏堅持了六十年,不是聖人,也是奇蹟。胡適的性格,與這一性格生存的六十年環境放在一起,才會使人發現,也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正因為這種熱觀豁達溫和的性格,使得他能夠從容地周轉於嚴酷的環境,為爭取國家的民主和自由贏得了時機,也為眾多文化界知識分子的生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那樣的時代裏,若無胡適,中國社會怕是還要黑暗得多。

誠然,胡適是這個世界的好人─的的確確的大好人。胡適自己說:「我一半屬父母,一半屬朋友。」這都是因為他有寬闊的胸襟,挽救了一大批患難中的人們。一九一九年,林語堂帶著新婚的妻子到美國留學,他是半公費生,在美國生活相當拮据,偏偏在哈佛大學專心求學時,他的半公費獎學金又突然被停了。

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想起了一位並不太熟悉的朋友─胡適。林語堂在萬般無奈中給胡適拍電報,請他代向北大校方申請預支一千美元。但過了不久,錢竟然寄來了。後來,林語堂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後,轉入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又向北大借了一千美元。

林語堂學成回國,如約到北大任教,去向校長蔣夢麟歸還兩千美元的借款時,蔣校長感到莫名其妙。過了幾天,蔣校長告訴林語堂說:「那是胡適個人的錢。」林語堂深為感動。如此鉅款不留姓名地救人於危難之中,試問當時中國有幾人能如此慷慨呢!

胡適與沈從文的故事,可以稱之為千古美談。一九二八年春天,胡適應邀擔任上海中國公學的校長,從此開始了他的校長生涯。這所學校成立於一九○五年,是由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一九○六年至一九○九年,胡適曾在這裏讀書,並在這裏度過了難忘的學習時光。胡適上任後,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

胡適對學校事務便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聘請了許多文化界的名人擔任學校教師。沈從文是其中一個,他是由徐志摩介紹來的。胡適欣然同意聘用沈從文為中國公學講師,主講大學部一年級現代文學選修課。論資歷,沈從文只唸過小學,就寫過幾篇白話文小說,竟被聘為大學的教師,這實在是一個大膽而開明的決斷。

沈從文第一次登臺授課,慕名而來的學生甚多,教室裏擠得滿滿的。他抬眼望去,只見黑壓壓一片人頭,心裏陡然一驚,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鐘。好不容易開了口,一面急促地講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寫授課提綱。預定一小時的授課內容,在忙迫中十多分鐘便全講完了。

他再次陷入窘迫,無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下課後,學生們議論紛紛。消息傳到教師中間,有人說:「沈從文這樣的人也來中公上課,半個小時講不出一句話來!」議論傳到了胡適耳裏,胡適卻微笑著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沈從文居然愛上了自己的學生張兆和。這位年輕的文學老師開始天天寫情書,把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以打動方的心。張兆和把它們一一做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沉默。

後來,學校裏起了流言蜚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胡適校長理論。胡適看了沈從文的情書,微笑著說道:「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張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胡適的縱容,使得沈從文又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到最後成就了這一段美麗的姻緣。

胡適一生宣導自由主義,為中國民主和自由而奔波。他供職於國民黨政府,卻始終與政府保持著距離,為進步事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一九三一年,左翼作家胡也頻遇難,沈從文通過胡適參與營救未遂。胡適日記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日記有:「沈從文來談甚久。

星期六與星期兩日,上海公安局會同公共租界捕房破獲共黨住所幾處,拿了廿七人,昨日開訊,只有兩女子保釋了,餘二十五人引渡,其中有人為文學家胡也頻。從文很著急,為他奔走設法營救,但我無法援助。」(《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十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一九九○年版。)兩年之後的一九三三年五月,丁玲被綁架囚禁。

沈從文便在胡適主持的《獨立評論》第五十二、五十三期合刊(六月四日出版)上登出〈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公開營救丁玲。當年六月四日,沈從文再次寫信給胡適:

先生提倡人權多年,且因提倡人權,每當說過了些比較公平的話時,就吃過政府的小虧,在這件事情上還盼望能主持公道,說幾句話,提醒一下政府。政府既盡做糊塗事於前,就不能禁止年青人作糊塗事於後,恐怕作家盡全力提倡被治者與被虐待者用暗殺來對於政府行為做報復時,政治上將更多一重糾紛,中國也更多一種壞習氣,有了這種糾紛,已發生這種壞習氣,以後要和平處置,也就不大容易處置了。

此信表達沈從文的營救決心,胡適頂著當局的壓力,極力營救丁玲。丁玲與胡適的信仰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一樣,但胡適卻能在丁玲患難的時候伸出營救之手,可見他的胸襟之寬闊。

正是這樣的胸襟,讓他與普通百姓拉近了距離。在胡適晚年的孤寂境遇裏,有一位賣麻餅的小販竟做了他的朋友,給他帶來一點意外的安慰和快樂。小販名叫袁瓞,他做餅賣餅之餘,還愛讀一點書,喜歡與人討論英美的政治制度。這是一九五九年十月,袁瓞貿然寫了一封長信向大學者胡適請教。胡適接到這封信,知是一位賣芝麻餅的小販,竟能在業餘勤奮自修,關心國家大事,便親筆寫了一封回信。信中說:

你提出的問題太大,我很慚愧,我不能給你一個可以使我自己認為滿意的解答,我只能說,你說的英國制度和美國制度其實沒有什麼大分別。你信上敘述的那個「杜魯門沒有帶走一個人」的故事。也正和邱吉爾在一九四五年離開頓寧街十號時沒有帶走一個人,是一樣的。

……我還可以說,我們這個國家裏,有一個賣餅的,每天背著鉛皮桶在街上叫賣芝麻餅,風雨無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還肯忙裏偷閒,關心國家大計,關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國家能走上長治久安之路─單只這件奇事,已夠使我樂觀,使我高興了。……如有我可以幫你小忙的事,如贈送你找不著的書之類,我一定很願意做……

從此,小販袁瓞便成了胡適的知心朋友。
胡適的胸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真正理解了人生修煉而成的。這樣的胸襟需要洞悉人間的光明和黑暗,人生道路的平坦和困頓,方能真正懂得如何用自己的胸襟去包容世人,包容宇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