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在英國愛閱讀,在法國玩泥巴:陪伴孩子,在玩與探索中快樂學習
滿額折

在英國愛閱讀,在法國玩泥巴:陪伴孩子,在玩與探索中快樂學習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段因緣際會下在異國教養孩子的經驗,
看兩位媽媽如何在在簡單生活中,讓孩子自然而然擁有創造力,
學習不花大錢,就能在起跑點啟發孩子的潛能。
只要跳脫固有思維,你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學齡前生活。

一段因緣際會下在異國教養孩子的經驗,
看兩位媽媽如何在在簡單生活中,讓孩子自然而然擁有創造力,

學習不花大錢,
就能在起跑點啟發孩子的潛能。
只要跳脫固有思維,
你也能創造出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學齡前生活。

兩位年輕媽媽,因為先生學業關係,必須分別在英國倫敦與法國鄉間泉水小鎮教養自己的寶寶。抱著開放的心態,她們一邊學習適應異鄉生活,也一邊學著當新手媽媽。兩人以敏銳的觀察力,將這段生活經驗下的育兒故事與省思轉化成文字,除了有英法兩國育兒資源的側寫,她們一直在努力的,是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孩子能健康、快樂的學習與探索。

作者更想告訴所有父母,不一定得在異國,孩子才能享有豐富的生活體驗,「關愛」與「陪伴」,才是成就孩子快樂童年的關鍵。希望本書能讓忙碌的現代父母可以停下腳步,思考如何用不花大錢的方法陪伴學齡前孩子、如何在起跑點啟發孩子。讓有心陪伴孩子的父母,可以透過書中故事的啟發,創造出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學齡前生活。

作者簡介

陳盈潔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任樂活旅行家媒體公司執行總監,新北市黃金博物園區創園營運推廣組組長,現任國際永續旅行協會台灣分會副主任。曾旅居英國,目前定居台灣。


高郁茗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清華大學外語研究所碩士。曾任教於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曾旅居法國、波蘭與德國。

名人/編輯推薦

愛閱讀、玩泥巴,對我們親愛的孩子來說,這是不是一種最和諧的成長方式呢?文字與大自然,是不是可以在我們這一方小小的島上實踐,而不只是西方的教養取經呢?

書中的兩位母親,由於家庭生涯的發展,帶著孩子在英國與法國落腳居遊,看他們在異國的整體生活情調,勤樸而踏實,小小的日子那美感無處不在,媽媽如此熱情慷慨的帶給孩子各種語言和文化的探索,步調是從容緩慢中帶著規律的節奏,因此他們孩子的健壯與純真表露無遺。這本書可以幫助此地的讀者母親,觀察到其他國家的教養生活有哪些可取之處,讓我們在養育孩子時,可以進一步思索,不再趕、趕、趕,如何可以培養孩子的美感、體健、想像力與閱讀力?

不必羨慕西方國家的福利政策或是悠久文明,教養孩子的鑰匙始終就在父母的手上,從自身家庭開始,即使是逛二手市場都有質樸的樂趣,我喜歡這本可愛的書,在此誠摯的推薦。

暢銷親子書作家 番紅花

目次

推薦序 在異國教養寶寶的育兒經 黃玉華
自序 創造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學齡前生活 陳盈潔
自序學習以樂活的態度,陪伴孩子成長 高郁茗

1誰來幫我帶小孩?
是兒童圖書館,也是資訊交流站
綠屋
讓家裡省空間,寶寶不無聊的「玩具館」
跟著寶寶跑趴
誰來幫我帶小孩?
全職媽媽充電站
寶寶的大腦:有效的大腦刺激,不一定需要昂貴的教材或玩具

2邊玩也能邊學習
是上學還是遊戲?
三歲寶寶才藝班
愈髒愈好玩
文化養分的浮現
從天線寶寶到花園寶寶
寶寶的大腦:遊戲、學習與創意

3不一樣的教育思維
睡午覺還是不睡午覺?
學校經營教學,家長經營活動
好動不是過動
愛的大手與愛的小手
英語式的中文vs中文式的英語
雙語還是三語?
寶寶的大腦:孩子的語言學習關鍵期

4綠色生活,從小開始
布尿布新時尚
撿破爛還是挑寶貝?
哺乳,話說從頭
綠色生活家
舫融盃無動力小船比賽
不需電力的歡樂谷--Rikiki 笑嘻嘻!
沒有醬料與鹽巴的兒童餐
寶寶的大腦:接觸安慰,讓寶寶情緒更穩定

5最省錢的親子小旅行
綠色旅行,經濟又健康
逛不膩的博物館
城市中的農場與綠洲
親子火車旅行
打開田野的鑰匙
來露營吧!
迎著陽光來攀岩
邁開大步去爬山
空谷清音--山上的小屋
寶寶的大腦:運動能力發展也有「關鍵期」

書摘/試閱

雙語還是三語?
在法國出生的女兒,是在兩種語言的環境下成長,三歲半時,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舉家遷到德國海德堡,又多了一個語言來攪亂。那麼,琦琦是不是具有中法雙語能力?還是中、德、法三語能力呢?答案是,都沒有。

她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會一點點法文,一點點德文。如此而已。
在家裡,我們講中文。舉凡日常對話到睡前說故事時間,不管我手裡拿的繪本是中文法文德文英文,我都一律講中文。想試試她對其他語言的反應時,即使是拿著她相對熟悉的法文繪本,琦琦也會要求我講中文就好。或者,先講一遍中文,再講法文。偶爾我們會用當地語言陪琦琦湊湊趣,因為不只她,爸爸媽媽也同時在新國家學新語言。

法國的小兒科醫師也建議我們在家中一定要堅持講母語。爸媽也許會擔心孩子入學後語言與社交融入的問題,但事實是,孩子很快就會辨認出他的成長環境裡,哪個語言才是優勢語言,自然而然向優勢語言靠攏。跟其他母語就是在地語言的小朋友比,在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需要一點過渡期,一旦度過這個青黃不接的階段,爸媽比較需要費心的反而是如何維持孩子的母語能力與使用母語的意願。

堅持在家講母語,長期下來,兩種語言平均發展的情況下,就可以培養出雙語小孩。再來,孩子對父母原生文化的認知與自我認同,也會有比較強烈的意識。 
講法語,很浪漫?

琦琦九個月大起,每週去托兒所兩個早上。當時的情況是我們還會在法國待上幾年,我也意識到需要有點自己的時間,孩子也需要多跟外界接觸。我希望,琦琦在出了家門後的法語環境裡也可以感到很自在。
兩歲半進入公立幼稚園前,琦琦大致聽得懂托兒所照顧者說的話,能夠哼唱一兩首簡單的法文童謠。但是會說的法文,只僅於食物類,例如香蕉、蘋果;招呼語,例如早安、對不起、再見、好棒;再來就是關鍵的大便、尿尿這種生活裡不斷重複的字彙。

三歲以前,幼稚園只去半天。滿三歲後,琦琦開始去整天,一天裡有八個小時沈浸在法文環境裡。
三歲前,雖然看得出來她還滿喜歡去學校玩,但老師說她的表達能力相對不好,有時候聽不懂老師講的話,遇到「有口難言」時容易大哭。我中午去接她時,的確常會接到一個愛哭小孩,好像在學校裡受了什麼委屈似的。她會跟我說:「今天我去外面玩想上廁所,但是我不會講……,所以尿褲子了。」這時,我會教她法文的上廁所怎麼說,叫她下次早點跟老師說,或是自己趕緊去廁所。

在學校待整天後,琦琦的法文突飛猛進,進步速度讓我們驚艷,在學校也比較不會因為有口難言而愛哭了。聽得懂老師的話,記得住老師教的童謠,也可以造一些簡單的句子,跟同學的互動也變多了。她回家開始會重複提到一些小朋友的名字:「我今天跟保羅一起玩」、「我今天跟諾愛米一起騎腳踏車」。

語言影響互動
由於我會去當學校圖書館的義工,帶琦琦班上的同學選書,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班上二十幾個孩子,每人的名字與特質我心裡也有譜。側面觀察孩子們的互動,許多三~四歲的小女生已經三三兩兩自成一個小圈圈。琦琦雖然有兩、三個比較常玩在一起的伴,但不屬於任何一個小團體。當我向老師詢問起琦琦與同學互動的情形時,老師說:「這年紀的孩子多半以當下想玩的遊戲為主,想玩什麼,就會加入哪個群體一起玩。玩伴有時會隨著遊戲不同而更換。」我個人覺得老師安慰我的成分居多,因為在這個新語言尚未成熟的階段,明顯可見即使三歲小孩,在學校裡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化互動,而這些互動,除了孩子的性格,語言流暢與否也是關鍵。

這種因為語言不通而影響互動的情形,在琦琦與她的小玩伴身上也可以觀察到。朋友的女兒比琦琦大六個月,兩個小娃相識在琦琦五個月大時,只要兩家一同出遊就玩在一起。一開始,兩人都不會講話,靠著眉目傳情與嘰嘰咕咕的火星語,好似親姊妹般,見面了雙手揮舞好開心,分開了表情失落好捨不得。隨著兩人個別的母語發展愈來愈流利,小姐姐發現琦琦無法立即用同等能力的法語「對談」後,在幾次玩伴眾多的場合中,例如慶生會,會很自然地去找其他母語是法語的小孩玩。琦琦從好姊妹,一下子變成在旁邊安靜自己玩的觀察者。雖然聽得懂小姐姐的話,流利的中文又派不上用場,在這樣「不平等」的關係下,多少阻礙了兩人友情的發展。

我們一路觀察這樣的轉變,雖然心疼,但也只能接受這是琦琦在語言發展期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而她自己呢?碰到排擠狀況時,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失落,但是她懵懵懂懂的小腦袋並沒有像大人一樣那麼當一回事。只要有的玩,玩得開心,她還是無憂無慮的樣子,很喜歡去上學,驕傲的拿學校作品給我們看,比劃新學的唱遊給我們聽。度過了這段半年多的語言的尷尬期後,同年暑假,琦琦在玩伴中已經成為主動的參與者,也能跟法國友人簡單對談。可惜,就在妞妞的法文上軌道,中文穩定成長時,因為爸爸工作的變動,我們舉家遷到德國。

學德語,忘法文?
我們替孩子感到惋惜,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誼和第二語言能力,即將隨著我們搬到德國而煙消雲散。不過我們很快就發現,其實來到新環境後,適應最好的反而是小孩。

很神奇的,琦琦並沒有因為學校的德語環境,很快就把法文忘光光,主因於新學校的小朋友來自各個國家。在三到六歲混齡的班級裡,十來個小朋友講七種母語。琦琦入學沒多久,就認識了同齡的法國小孩。頭幾個月完全靠法文打天下,但是相對的,德語卻進步緩慢。

一直到半年後,她在學校漸漸開口講德語。雖然不一定懂歌詞含意,學校教的德語童謠,她也能唱給我們聽了。我最關心不是她的語言能力,還是她與其他孩子的互動。老師說:「琦琦除了跟法文幫小小孩一起玩,也喜歡觀察德文幫大孩子的遊戲,雖然無法加入,但會在旁邊模仿大孩子的舉動。」聽來她挺能自得其樂的,有時跟法文幫玩,有時自己玩,有時也會去逗逗隔壁幼幼班的學步兒。她也許在學校裡仍屬於語言弱勢族群(班上同學裡德文講最不好一個),不過隨著年紀漸增(四歲),已經發展出一套與人相處之道,有著可以自在與人互動的社交能力。語言可以慢慢學,只要她在群體生活裡過得歡喜自在,我們就放心了。

小孩子學語言,的確比大人輕鬆點。孩子的世界簡單,會的單字不需要太深奧專業。他們不怕開口講,小腦袋瓜內建錄音功能,就算不懂內容,不了解文法,也有辦法把聲音和語調完整複製下來,發音標準,口音道地。這是口腔肌肉已經定型的成人很難做到的。

琦琦在接受第二外語的刺激上,有一套自己內化語言的方式。平時在家自己玩時,她自言自語所使用的語言,隨著外在大環境的轉變,從一開始的中文轉變成法文,接著再逐漸轉變成德文。仔細聽,有些自言自語是邏輯清晰的句子搭配著她自由想像的情境。有些呢?像鸚鵡學講話,我想她也不清楚自己在講什麼!

在多語的刺激下,小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有時讓我們感到驚訝。例如,雖然爸媽跟學校都沒有教英文,她也聽不懂英文,但她有很多目睹爸媽講英文的機會。若聽到英語系的陌生人交談時,她會興奮的跟我們報告:「媽媽,他們在講英文!」對於法文跟德文敏感度更高了,就算內容有聽沒有懂,也能夠分辨是哪種語言。

有段時期她最喜歡問我同一個單字,不同語言怎麼說。「媽媽,飛機的法文是avion,德文是Flugzeug,那英文怎麼講?那台語呢?」但就算我教她講飛機的英文跟台語,她不一定記得住。她只是對「同一種東西,不同語言的講法居然不一樣」感到新奇。這種對語言的好奇與敏感度,對學習任何語言多少有加分的作用。我只能阿Q的想,將來這段潛移默化的多語經歷,也許可以幫助她學習第二外語時更輕鬆上手。不過,學好一個語言原本就得靠後天自己不斷努力,琦琦現在還是個學齡前幼兒,就算有多語刺激,長大了要是沒下功夫,這些兒時經驗也很難發揮作用。

因為沒有自然的台語學習環境,我也就沒特別去營造台語的學習氣氛。那麼英文呢?人在歐洲,沒有自然的英語情境,也感受不到台灣學習「美語」的風潮與壓力,加上孩子已經生活在每天接觸兩三種語言的大環境裡,實在沒必要再塞個語言給她。只要我們在歐洲生活這幾年,琦琦能夠順利的在母語與第二外語間取得一個平衡,無憂健康的成長,這樣就夠了。英文,以後跟著義務教育再起步,不用急。

觀察琦琦這幾年在雙語環境,不同文化下成長所面對的甘苦,讓我對於孩子的第二語言學習有更豁達的態度。我已經有心理準備,將來回台灣定居,孩子遺忘法文跟德文的速度,應該跟中文進步的速度一樣快,因為那時生活環境又不一樣了。
如果有機會,我倒是私心希望琦琦也能說點台語,不需要太厲害,夠用就好!

---------------------------------------------------------------------------
好動不是過動
飯糰是個非常頑皮且活動力旺盛的小孩,在他兩歲半以前,只有在睡著的時候,我才能夠稍稍卸下戰鬥引擎,享受片刻安寧,然後趁機做些家務。在那段時間,飯糰除了睡覺時間外,幾乎都跟我黏在一起,吃飯、上洗手間、洗澡、做菜。因為旺盛的活動力,我很少讓飯糰在街道上行走,若把他抱出娃娃車,他會隨心所欲的亂走,看到東西就拿來看,完全不會顧慮是否可以拿。因此我們出門時,飯糰多半坐在娃娃車裡,等到了安全場所,我才會讓他自由活動。

孩子的專注力本來就很短暫
有一段時間,我偶爾會羨慕那些孩子很安靜的父母,因為看顧一個飯糰所花費的精神,可以看顧三個比較文靜的孩子。但倫敦社區家長輔導課程中,老師告訴我們,孩子不安靜、好動才是正常的;如果你的孩子不好動,你才要擔心。老師還說,孩子的專注力是很短暫的,如果兩歲孩子能安靜坐五分鐘,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因為孩子就是孩子;而且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不同,可能是聲音、視覺圖像、動態等,有些孩子甚至可能要走來走去才有辦法學習,這些話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回想起求學階段,有同學必須帶著耳機聽著音樂讀書,有些人喜歡邊搖筆邊讀書,這些都是每個人對於學習的方式不同。重點是,老師說這些行為並沒有不好,只提醒父母,只要孩子們不影響到其他人,這些行為都可以視現場狀況被接受。

我曾經碰到一位被醫生斷定為過動的孩子,媽媽經常帶他到遊戲團體、公園玩耍,但也不會有家長因此拒絕這個孩子的加入,大家只會多注意孩子間的互動,讓孩子們在安全的監護下盡情玩。英國的幼稚園生活也是這樣。雖然在幼稚園有規矩要遵守,但老師也不會要孩子一直乖乖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說話,只有在做勞作、吃飯、禮堂集會看表演時,才會要求孩子坐在椅子上;讀故事書時就是圍坐在地毯上,也因此好動活潑的孩子真的滿多的,但沒有人會被隨便貼上過動兒的標籤。在英國,孩子要被貼上過動的標籤,是需要經過層層關卡的。

現在,我碰到動來動去很活潑的小孩,雖然有時還是會覺得挺辛苦的,但會用比較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他,不會隨便將過動或負面的想法套在孩子身上,只會多提醒孩子玩耍時要注意旁邊有人,不要撞到別人之類的。

每個孩子都很特別
「請你……好嗎?」「謝謝你!」在倫敦,多數學校老師與遊戲團體管理人臉上都會掛著笑容、很有禮貌的跟孩子說話。老師雖然也有管教孩子的時候,但他們不會忘記要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是最基本的禮貌教育。即便是校長也是每天笑嘻嘻的跟孩子們打招呼,因為他們重視每個孩子。

當飯糰四歲要離開英國學校前,校長哈利先生(Mr. Henry)特別利用星期五的表演時間,向全校介紹飯糰。他向全校小朋友說,飯糰即將離開學校回到自己的國家,並利用這個機會讓大家認識台灣這個國家,老師與同學也特別製作了一本紀念冊送給飯糰。原先我並不把孩子轉學當成非常重要的事,但在校長這麼慎重的態度下,當場令我感動到眼眶泛著淚光,因為我感受到學校對每個孩子的用心。

這幾年的英國生活體驗,若要說英國整體教育理念比較特別之處,我覺得是給與每個孩子「機會」與「尊重」,讓孩子有機會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去型塑自己,不與其他人比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以權威式的方式去命令孩子,並重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朋友Ching說:「英國老師鼓勵孩子問問題,把老師問倒會得到誇獎。除了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學校也教孩子們如何懂規矩,如何與人相處、尊重別人。」 另一位朋友柔柔爸爸則說:「英國的早期教育,是在培養一個人與生活的關係,而非培養許多知識(博士、科學家)。」

這樣的想法並非是英國特有,飯糰回台灣升上一年級,學校校長也有相似的理念。在與家長的見面談話中,校長也期許家長能做孩子的身影,不要用成績來比較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雖然台灣社會環境與教育體制風氣,很難一時間從上而下改變,校長這一番談話,還是讓我看到了一線希望。我自己也愈來愈清楚,除了分數之外,思考什麼對孩子最重要、多陪伴孩子、尊重孩子、協助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才是父母最重要的教養之責。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