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國通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通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價
:NT$ 239 元
優惠價
87208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通史》從中國遠古開始敘述,經歷上古、中古,一直寫到近世時代,對中國歷史的剖析主要基於原始文獻的研究、考古發掘以及近來中國、日本和西方學者的探索。.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艾伯華(Nolfram Eberhard) 譯者:王志超 武嬋

艾伯華(1909—1989),德裔美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東方語言學家。生于波茨坦,受業于福蘭閣門下。1933年獲得柏林大學社會學和中國學博士學位。父母均為當時德國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受其影響,以漢學作為研究方向的艾伯華,最終以對漢代天文學史的研究取得了博士學位。1934年至1936年在北京大學任教,后在土耳其安卡拉大學擔任漢學教授。1937年接受門德爾松基金會的資助,考察中國東部和南部,撰寫了《中國地域文化》,該著第二卷《東南亞地域文化》由作者本人譯為英語,1968年出版于荷蘭萊頓,在漢學界引起巨大反響。1949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擔任漢學講座教授,以社會經濟史研究稱著于世。晚年十分重視實地調查活動,曾多次到東南亞、中亞、西亞等地進行實地調查,在對土耳其、中亞諸國、東亞諸國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專著六十余種,影響頗為深遠。

名人/編輯推薦

《標點學術文化書坊:中國通史》所敘述的中國歷史主要基于原始文獻的研究、考古發掘以及近來中國、日本、西方學者和我自己的研究。大多數情況下,近期的這些研究都得到了新的數據或者用一種新方式安排了新數據,但并未嘗試得出一般性結論。通過集合這些研究成果并將其安排成已經存在的模式,就能找到社會和文化發展進程研究的新視角。我希望,這個領域的專家們將明確地認可《標點學術文化書坊:中國通史》所使用的一手和二手資料,而它們正是《標點學術文化書坊:中國通史》所體現的新視角的基礎。每章之后都附有簡單的注釋,為普通讀者提供了找到相關問題的更多信息的機會。對于專家們,在某些問題出現不同的解釋的時候,《標點學術文化書坊:中國通史》會展示一些國際上的相關研究成果。

實際上,現在有關中國歷史的著作夠多了,為什么還要再寫一部呢?因為當前已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因為我們需要清除公眾長期以來被一個又一個的作家所灌輸的錯誤觀念;因為時過境遷,我們也需要綜合分析學術研究所達到的新層次之內涵。
除了極少數例外,中國歷史著作都會落入兩種傾向,不是親華,就是反華,后者常常是主流,但是現在前者也越來越多。我們無意去展示中國的歷史是最輝煌的或者她的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要求大家承認中國擁有最長的歷史并不能成就中國文明的偉大,在其成就之前,文明的重要性是無需說明的。一千年以前,中國文明領先于歐洲文明。現在西方人占據了領先地位,明天中國可能再度領先。我們需要理解中國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需要注意中國人在人類思想和行為中的探索軌跡。,對我們來說,帝王們的生活、大規模的戰役、這個或那個著名的行為,都比不上尋找之所以形成這些特征和決定人們行為的偉大推動力。只有當我們能夠理解那些推動力和反作用力的時候,我們才能認識到中國歷史上出現那些偉大人物的意義。只有這樣,中國歷史才能被那些對遠東地區幾乎一無所知的人們所理解,才能使得人們對那些王朝和戰役數量的計算不至于失去意義。
近年來,人們對中國歷史的看法發生了徹底的變革。僅僅在30年前,我們對于中國最遠古時代的了解還完全依賴于以前的文獻記載。現在,我們能夠憑借許多考古發掘資料去核對書面材料。對中國和她的鄰國的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已經開始,所以現在的條件使得我們有信心去寫中國歷史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而以前我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有人說“華夏族”是通過他們的特殊智慧,完全依靠自己而造就了高度文明,還有人說是從西面來的移民——部分來自于歐洲——把文明帶到了遠東地區,這兩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在遠古時代根本沒有“華夏族”,甚至也沒有“中國人”,正如兩千年前沒有“法國人”,也沒有“瑞士人”。“中國人”是大量的不同的種族在一個龐大、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中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世界其他高級文明的因素。
自從我們認識到撰寫中國歷史所需要的資料并不總是被客觀地使用,而是被用來有意地強調一種特別的人生觀,中國上古史和中古史的圖景就徹底改變了。關于遠古時代的王侯將相們的記載很少有史實的成分,而是為了體現理想社會政策的范例或者一個特殊的高貴家族的榮耀。我們在今日中國之鄰國中找到的某些神話故事都被整合進了歷史記載中,神被描寫成各式各樣的男子,他們通過悠久的家族血脈而聯系在一起。我們能夠對這些事物進行簡要敘述,但卻不得不省略復雜過程中的某些內容。
官方撰寫的王朝歷史是用孔子的道德標準來解釋中國歷史進程。對于他們來說,史書就是道德觀念的教科書,要通過品質高尚的人有所為或者有所不為的事例來解釋相關觀念。所以,我們必須深入進去,嘗試著從這些記載中剝離出歷史的真實。來自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學者們已經對中國歷史的種種問題做了大量的具體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研究,它們能夠有力地幫助本書的寫作。然而,某些中國作家仍然在幻想通過為外國人不斷地編造歷史故事來促進國家利益;某些歐洲人也由于對中國歷史不甚了了或者試圖為無益于教化的歐洲歷史樹立一個中國傳統故事的榜樣而繼續深陷于謬誤的泥沼。當然,到現在為止,我們還遠不能研究到中國歷史的每一個階段,有很長的歷史時期幾乎沒有任何記載。我們現在所能描繪的歷史圖景并不是最終定論,仍然會有很多改動。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需要新的結論,以便于相關考證可能推進到最為廣泛的學術前沿,從而進一步增加我們的知識。 本書面向普通讀者而非專家學者,后者的注意力在于研究原始文本。鑒于本書涉及面廣,我不得不給自己設定界限,把某些問題放到顯要位置,其他問題則簡要處理。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闡釋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到現在的主要線條上,但也不會忽略中國與鄰國的關系。我們不會僅限于敘述總把鄰國稱之為“蠻夷”的中國人,也會更好地描述從有史之初直到現在中國與她的鄰居們的聯系有多緊密。她欠了鄰居們多少,便給了它們多少。我們不會再把中國看作是一個由蠻夷環繞的偉大文明之都,而是連帶中國與其鄰居的關系一起研究,這些鄰居擁有類型完全不同但卻很成熟的文明。
人們通常根據曾經統治過中國全部或者部分疆域的王朝來為中國歷史分期。一個王朝的開始和結束并不總是意味著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一段明確的分期。我們已經嘗試將中國歷史分成三大時期——“上古”、“中古”和“近世”。盡管很自然我們會從西方社會與文化的發展中找到與中國的相似之處,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把這些時期與西方歷史上同名的時期相對比。所有進行歷史分期的嘗試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武斷的。例如,中古時代的開始與結束就不能固定在某一年,因為歷史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任何分期都是為了方便起見,它應該在這種意義上被理解。
本書所敘述的中國歷史主要基于原始文獻的研究、考古發掘以及近來中國、日本、西方學者和我自己的研究。大多數情況下,近期的這些研究都得到了新的數據或者用一種新方式安排了新數據,但并未嘗試得出一般性結論。通過集合這些研究成果并將其安排成已經存在的模式,就能找到社會和文化發展進程研究的新視角。我希望,這個領域的專家們將明確地認可本書所使用的一手和二手資料,而它們正是本書所體現的新視角的基礎。每章之后都附有簡單的注釋,為普通讀者提供了找到相關問題的更多信息的機會。對于專家們,在某些問題出現不同的解釋的時候,本書會展示一些國際上的相關研究成果。

目次

遠古時代
第一章史前史
遠古歷史的資料來源
北京人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八類重要的史前文化
第二章商王朝(約公元前1600—前1028年)
年代、起源與物質文化
文字與宗教
向封建制過渡
上古時代
第三章周王朝(約公元前1028—前257年)
周的文化起源和商的滅亡
新帝國的封建制
周與商的融合
帝國霸權的局限性
封建諸侯國實力的變化
孔子
老子
第四章戰國時代(公元前481—前256年)封建制度的瓦解
社會與軍事變革
經濟變革
文化變革
第五章秦王朝(公元前256—前207年)
走向統一
各個領域的統一
邊境防御及內部崩潰
中古時代
第六章漢王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地主國家的發展
匈奴帝國的狀況、它與漢帝國的關系及華南的統一
短暫的封建反動和地主階層的鞏固
對突厥斯坦的政策和匈奴帝國的滅亡
貧困化、朋黨之爭及王朝的滅亡
偽社會主義式的獨裁統治和“赤眉軍”起義
反動與復蘇——后漢王朝
對匈奴的政策
經濟狀況、黃巾軍起義及漢王朝的崩潰
文學與藝術
第七章中國的第一次分裂時期(公元220—580年)
(一)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
第一次分裂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經濟問題
南方的兩個王國
北方的魏國
(二)西晉王朝(公元265—317年)
晉帝國的內部形勢
對邊疆人民的影響
爭奪皇位
漢族人的移民
匈奴人的勝利和匈奴—漢王朝(后來更名為前趙王朝)
(三)拓跋氏之前的華北外族帝國(公元317—385年)
華北地區的后趙王朝(匈奴人,公元329—352年)
東北地區的前燕王朝(原始蒙古人,公元352—370年)和占據整個華北的前秦王朝(西藏人,公元351—394年)
華北地區的分裂
兩大外族帝國的社會學分析
其他小國的社會學分析
佛教的擴張
(四)華北的拓跋帝國(公元385—550年)
拓跋國家的崛起
匈奴人的夏王國(公元407—431年)
拓跋崛起成為強國
經濟和社會狀況
佛教的勝利與退卻
(五)繼承拓跋的國家(公元550—580年)
拓跋帝國分裂的原因
藍突厥人的出現
北齊王朝和北周王朝
(六)南方的帝國
南方的經濟與社會狀況
東晉王朝的派系斗爭(公元317—419年)
劉宋王朝(公元420—478年)和南齊王朝(公元479—501年)
梁王朝(公元502—556年)
陳王朝(公元557—588年)與隋滅陳
南方的文化成就
第八章隋帝國與唐帝國
(一)隋王朝(公元580—618年)
新統一帝國的內部狀況
與突厥和高麗的關系
崩潰的原因
(二)唐王朝(公元618—906年)
改革與分權
對突厥的政策
對突厥和高麗的征服以及霸權的頂峰
武則天的統治:佛教與資本主義
唐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節度使叛亂
回紇人的作用及寺廟資產的沒收
第一次成功的農民起義及帝國的崩潰
近世時代
第九章中國的第二次分裂時期
(一)過渡時期:五代(公元906—960年)
新時代的開端
10世紀的政治形勢
華南地區的貿易壟斷及華北地區的印刷術和紙幣
五代的政治史
(二)溫和專制主義時期
北宋王朝
向南的擴張
行政管理、軍隊及通貨膨脹
改革與福利措施
文化狀況(哲學、宗教、文學和繪畫)
軍事崩潰
北方的遼(契丹)王朝(公元937—1125年)
社會結構及對中華帝國皇位的要求
西遼國家
北方的西夏國家(公元1038—1227年)
突厥傳統的延續
南宋王朝(公元1127—1279年)
奠基
內部局勢
文化狀況及崩潰的原因
北方的女真帝國(公元1115—1234年)
從高麗北部向長江流域的迅速擴張
漢人的聯合陣線
蒙古帝國的肇始
第十章絕對專制主義時期
(一)元朝(公元1280—1368年)
新的外族統治之開端
“民族立法”
軍事狀況
社會狀況
民族起義
文化狀況
(二)明朝(公元1368—1644年)
開端及民族情感
打擊蒙古人與倭寇的戰爭
既定制度中的社會立法
墾殖與農業的發展
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小地主階層的成長
文學、藝術和工藝
宮廷政治
海軍與向南擴張
朋黨之爭
農民起義
馬基雅維利主義
16世紀的對外關系
內憂外患
(三)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滿洲人入主中原
18世紀的衰落
在中亞的擴張和第一份國家條約
文化狀況
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衰落與起義
遠東的歐洲帝國主義
突厥斯坦與內地的人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中日沖突及更為嚴重的投降協定
俄國人在滿洲
改革與反動——義和團起義
王朝的終結
第十一章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8年)
社會和文化狀況
民國的第一個階段:軍閥混戰
民國的第二個階段:國民黨
中日戰爭(公元1937—1945年)
第十二章當代中國
共產黨的崛起
新中國

書摘/試閱



偽社會主義式的獨裁統治和“赤眉軍”起義
王莽的新朝僅從公元9年持續到了23年,但它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之一。很難評價王莽這個人,因為我們對他的了解都來源于那些對他懷有敵意的資料。但是我們仍然能獲得這樣的印象,他的那些創新措施,例如通過轉交玉璽使皇位合法化、省級政府改革和都城官職設置以及他的部分經濟措施,都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認可,以至于它們保留下來或者被再次使用。盡管這些實例都發生于數百年之后,也沒有人提到王莽的名字。但是,他的大部分政策和行為肯定沒有被接受,也是不可接受的。為了讓己方獲得權力,他利用了每一種能夠想到的資源。他盡可能地避免公開地使用武力,而是求助于高水平的宣傳手段。作為地主階級權力的哲學基礎,儒家思想成了王莽的誘餌。他利用所謂的“古文經學派”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人們自然希望能夠重新收集整理古代的典籍,令人奇怪的是,就在孔子宅院的墻下發現了不少典籍,它們都是用古體字寫成。研究這些書籍的人們就被稱為古文經學派。這些典籍受到了懷疑,大部分學者都不相信它們是真的。然而,王莽及其追隨者們卻熱情地支持這些古代作品中的邪教崇拜,他們編輯、印行了這些典籍。在這個過程中,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某些符合王莽意圖的東西被偷偷放進了這些典籍之中。他甚至將另外一些典籍直接竄改,然后重新印行。于是,他讓自己的行為完全按照那些典籍所記載的古代大臣或君王的模式來進行。作為攝政王,他曾經宣稱他要效仿的模范是周朝首位皇帝的哥哥。作為皇帝,他將古代中國某位神話傳說中的皇帝作為模范,他還宣稱他的新法律僅僅是黃金時代法律的復興而已。所有這些行為,他都是求助于那些按照他的目的篡改過的文獻的權威。毫無疑問,王莽及其同伙開始故意地作偽,蒙蔽天下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可能他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謊言。
王莽頒布的一整套法律給他帶來了“中國首位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皇帝”的名聲。但是,經過更仔細的考量之后,我們發現這些措施只是在表面上特別重視窮人的利益,實際的出發點仍舊是為了填充帝國國庫和鞏固帝國權力而已。當我們讀到要將大地產收歸國有的法令時,難道我們不會想到當代的土地改革嗎?但是這項措施只適用于最富有的那一部分地主,他們的權勢將被這樣剝奪掉。同理,禁止私人擁有奴婢的法令也有著相似的目的,國家獨占了豢養奴婢的權利。而且,還會剝奪那些占有太多土地的人的權利,將他們的土地交給無地的農民。然而,王莽政府并未打算認真執行這項值得贊美的法律。相反,盡管利息不高,國家信貸制度的建立卻讓這項承諾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收入。農民從未連本帶利地還清過,但是他們至少能有機會與放高利貸者達成協議,盡管現實證明政府也是一個無情的放貸者。它能夠肆意搜刮農民,將他們的土地收歸公田或送給其他人,也可以使農民淪為國有奴隸。因而,這樣的措施是在損害農民的利益,就像政府壟斷山林川澤的政策一樣。“山林川澤”是指居住區四周未開墾的土地,也就是“村公地”,那是村民砍柴或捕魚的地方。現在,他們就不得不為捕魚權和砍柴權而交錢了,這些錢全都進入了皇帝的腰包。在酒、鹽、鐵器壟斷的背后也有著同樣的目的。政府從壟斷鑄幣權中攫取了大量收入,舊的足值金屬硬幣被召回,而代之以成色不足的硬幣。另外一個聽起來比較現代化的機構是“五均司市師”,在市場貨物充盈時低價買入,以便于在貨物緊缺時再用近似的低價售出,如此是為了防止商品緊缺,也是為了防止價格過度波動。實際上,這些政府機構成為新的斂財來源,它們經常以低價買人商品,而以盡可能高的價格賣出。
因而,這些法律的性質絕不是社會主義的,而且它們也沒有為國家財政提供取之不竭的寶庫——官僚們總是把所有的法律都用來謀私利。這些收入很少能到都城,它們都消失在了下級官員的口袋中。這種局面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民數量的大量減少,這是有損于政府財源的。王莽仍舊需要大量的金錢,因為他非常重視排場,也因為他正在計劃發動新的戰爭。他的目標是徹底消滅匈奴,從而使得進入中亞之路不再是險途,這樣才能削減突厥斯坦地區的軍政管理開支。戰爭還能轉移民眾對于國內問題的注意力。完成戰爭準備之后,王莽便派遣使節向匈奴人提出了侮辱性的建議,包括更改“匈奴”的名稱和“單于”的頭銜。匈奴的名稱被侮辱性地改為“降奴”,意思為“投降的奴隸”。結果,匈奴便發動了起義,而王莽則要求匈奴全國分裂,分屬15位單于,并宣布匈奴國家為中國的一個省份。該宣言沒有任何實際效果,最后只能是削弱了王莽已經得到的越來越高的聲望。王莽在邊境集結了大量軍隊。同時,他丟掉了在突厥斯坦的屬地。
但是,王莽對匈奴的戰爭還沒發動起來,國內的形勢已經是越來越糟糕了。到了公元12年,王莽感到不得不將他所有的改革法令都廢除掉了,因為那些法令根本無法實行,經濟狀況顯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糟糕。公元18年,連續不斷的暴動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這是一場真正的農民革命式的暴動,王莽的種種不當政策帶來的痛苦他們已經無法忍受。叛亂者稱他們自己為“赤眉軍”,他們將眉毛涂成紅色作為標志,目的是使他們的部眾成為堅定的起義者。這次起義的領導核心是一個秘密社團。通常情況下,這些秘密社團是無害的,但是在緊急狀況下,它就能成為一種極為有效的組織工具。為了用武力解決某些有爭議的問題,秘密社團將農民們組織了起來。然而,有時候,這些運動的發展態勢會遠遠超出領袖原先的目標,成為一場人民革命運動,直接指向整個統治階級。這就是在這時所發生的事情。成群結隊的農民向都城進軍,沿途殺光了所有的官員和路人。王莽派出去鎮壓他們的軍隊,有投降了赤眉軍的,也有模仿赤眉軍的,到處劫掠,屠殺官員。由于內地的大規模殺戮和戰事,被王莽派到邊境進攻匈奴的軍隊便再也得不到任何增援補給。于是,他們不去進攻匈奴,反而也去劫掠,導致了軍隊的徹底瓦解。幸運的是,那時的匈奴單于并未抓住這個機會進攻中國,或許因為匈奴帝國內部的處境也不是太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