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道教音樂之現狀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道教音樂之現狀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2 元
定價
:NT$ 372 元
優惠價
8732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道教音樂之現狀研究》共分為現狀與歷史——經韻研究、現狀與歷史——儀式研究、全真道音樂等四篇,主要內容包括:東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的經韻;唐、北宋時期產生的經韻等,分別研究中國兩大道派——全真道與正一道音樂的全貌的本質特點。

作者簡介

薄享強,男,1952年生于重慶,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博士。長期在高校從事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宗教音樂的教學研究工作。現為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音樂研究所所長,音樂學院音樂系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評審專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通訊評審專家,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兼職教授。已出版《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神圣禮樂——正統道教科儀音樂研究》等專著8部,合著《道教大辭典》、《武當山志》、《中國古典名曲鑒賞大觀》等6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曾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三等獎各2項。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道教音樂之現狀研究》第一篇從經韻角度研究當代道樂之現狀及來源。意在從道教音樂遺產具體體現物與人們最直接了解的感性音響層面切入,結合道教音樂發展史的四個重要階段,分別研究產生于這些歷史階段的主要經韻,揭示其表現形態及其文物價值,使人們認識到中國道教音樂確實是一項不可多得的價值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第二篇從儀式角度研究當代道樂之現狀及歷史來源。以從儀式與音樂的系統狀態中觀察經韻在儀式中的地位、功能和運用方式,使人們了解到音樂與儀式的相關性和特殊性,更完整地體認其現狀特點。
第三篇與第四篇分別研究中國兩大道派——全真道與正一道音樂的全貌和本質特點。兩大道派雖同屬于道教,但其音樂風貌卻具有較大差異,通過分別描述研究和比較,在認識道派差異性基礎上,可更完整、準確地把握中國道樂之全貌和特點。兩篇論述體例大致相同,主要從歷史、形態、風格、文化、實例五個角度切人,層層遞進,對兩派道樂作立體的多側面的分析研究。

目次

序論
第一篇 現狀與歷史——經韻研究
第一章 東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的經韻
第一節 (澄清韻)
第二節 (步虛)
第三節 (八天)
第四節 (衛靈咒)
第五節 (三炷香)
第六節 (三皈依)
第七節 (舉天尊)
第二章 唐、北宋時期產生的經韻
第一節 (大啟請)
第二節 (小啟請)
第三節 (懺悔文)
第四節 (稱職)
第五節 (焚化贊)
第三章 南宋金元時期產生的經韻
第一節 (五廚經)
第二節 (豐都咒)
第三節 (破十八獄)
第四節 (倒卷簾)
第五節 (召請)
本篇小結
第二篇 現狀與歷史——儀式研究
第一章 “施食”儀式
第一節 萌芽:北魏的“亡人設會”
第二節 雛形:南朝的“中齋儀”
第三節 形成:唐代的“玄都大獻儀”
第四節 發展:宋元的“黃篆齋”
第五節 完善:明代的理論及儀式
第六節 定型:清代的“施食儀”
第二章 “上表”科儀
第一節 現狀概述
第二節 歷史源流考述
第三章 “課誦”科儀
第一節 現狀概述
第二節 歷史源流考述
本篇小結
第三篇 全真道音樂“
第一章 儀式音樂類型
第一節 修道儀式音樂一以河北省全真道“課誦”為例
第二節 祈禳儀式音樂——以武昌長春觀“上表”為例
第三節 開度儀式——以浙江溫州燕窠洞“施食”為例
第二章 經韻
第一節 基本腔型概述
第二節 全真韻旋律體系
第三章 法器
第一節 常用法器
第二節 法器的神秘性
第三節 法器牌子及其藝術特點
第四章 音樂風格
第一節 審美風格
第二節 超地域的空間風格
第三節 古老的時代風格
第五章 生態背景
第一節 音樂傳承與運用的觀念和方式
第二節 宮觀叢林傳承傳播制度的影響
第三節 中央集權調配制度的影響
第六章 地域分布實例
第一節 十方韻系統
第二節 地方韻系統
本篇小結
第四篇 正道音樂
第一章 儀式音樂
第一節 修道儀式——以上海白云觀“課誦”為例
第二節 開度儀式——以湖北谷城“賑濟”為例
第三節 祈禳儀式——以蘇州“祈祥齋”為例
第二章 音樂類型及風格特點
第一節 唱腔
第二節 器樂
第三節 音樂風格
第三章 傳承與生態背景
第一節 傳承方式及特點
第二節 生態背景
第四章 地域分布實例
第一節 住觀道系統
第二節 火居道系統
本篇小結
附錄1 本書曲例
附錄2 本書圖表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經韻”即道士們詠唱經文的歌曲,它有明確的標題和詞曲。盡管道教音樂包括聲樂與器樂兩大部分,但其主體和精華內容則是經韻,它集中反映了道教音樂的自身特點。作為一種感性形態的音樂樣式,人們對道教音樂的了解也多從經韻開始。考察清楚當代經韻的特點及其歷史沿革,是認識道教音樂現狀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我們對道教音樂現狀的研究,也從經韻開始。
迄今為止,中國傳統音樂以聲樂歌曲為主的品種中,保存古代傳統痕跡最多、也最為完整的當推道教經韻。何以言此?依據如下。第一,其數量最多。我們可結合歷史來回顧檢視一下。道教經韻最早產生于東晉,以后代有增廣,僅以集成性質的文獻來看,北宋年間《道藏》中的《玉音法事》為首次輯錄經韻曲目,計有傍書曲線樂譜的經韻48首,單載唱詞的經韻36首,凡84首。明代大型儀式文獻《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的“法事品”沿用《玉音法事》之體例內容而略有增加,所載曲目達122首。清代《重刊道藏輯要》中《全真正韻》共記錄了72首曲目并附“請當,,打擊樂伴奏譜。可見,截至清代,道教創造并保存下來的經韻數量約百余首。當代的情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規模的搜集整理工作以來,迄止搜集到的經韻數量已可大致估計。僅以仍在運用的而論,總數也在百首左右,其相當完整地保存了清代所載的經韻,部分保存了清以前歷代文獻記錄的經韻,無論從數量和產生年代的久遠來看都堪稱神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中國音樂史甚至世界音樂史上,還沒有哪個音樂品種能像道教音樂這樣歷經一千多年時光而保存如此眾多的經韻。第二,其形式較完整,其中大多數經韻的標題和唱詞,都有可靠而延續性的歷史文獻記錄可供追溯。毋庸諱言,有關經韻的司以明確破譯的音譜資料基本闕如。但至少在中國音樂史領域來講,這是無可奈何的缺失。我們不可能奢求幾百年或上千年的作品還有音譜可查。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無所作為。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根據詩經唱詞形態而構擬古代歌曲的曲式,既是證明,也是榜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些經韻仍以活文物的形態或者在與儀式共存的系統生態中運用。也就是說,這些經韻是歷時性與共時性的高度融合,攜裹著厚重的古老痕跡而同時在現代城鄉鮮活地運用。與此同時,其基本上未與儀式表演的生態脫節,作為儀式系統的元素而共同存活。這些特點都非常重要,由此區別于大多數生態環境已然消亡的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使之成為保持原生態最完整、持續時期更久遠的稀有樂種。這些特點不僅使道樂保留傳統因素的可能性更大,也為我們追溯考證其歷史提供了更多依據、旁證和研究手段。就此而言,考察經韻的歷史源流及發展脈絡,不僅有助于認清道樂的歷史價值,對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也能提供一些有益的資料和啟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24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