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科學之旅(簡體書)
滿額折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科學之旅(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0 元
定價
:NT$ 240 元
優惠價
8720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之旅》是一位赴南北極採訪的女記者張建松根據其所行所遇整理出來的珍貴文字。對於南極和北極,向來都是遠離普通人的視野和體驗的,《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之旅》通過對南北極景色細緻的描繪、對奔赴南北極一路的所遇所感,將一個真實的南極和北極生動呈現:冰清玉潔的南極冰山、奇異瑰麗的冰海交界、變化無常的惡劣天氣、可愛堅韌的極地動物;登臨南極大冰蓋、到達北極點、品嘗蜘蛛蟹、遭遇冰海霧航,南北極所有美好的存在、獨一無二的景致、蓬勃堅韌的生命、沒有國界的氛圍…… 通過採訪十餘位極地研究專家及專業考察人員,以一個職業記者的視角深度剖析了南北極的資源、旅遊、各國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保護南極等問題,使讀者真實地感受來自地球兩端的外在與內在,近距離享受地球天堂的至純至美。.

作者簡介

張建松,安徽省嶽西縣人,新華社上海分社調研部主任兼政文部副主任、主任記者,上海市“三八”紅旗手,閔行區政協委員。2007年-2008年參加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是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赴南極採訪的女記者。2010年參加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是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

名人/編輯推薦

《甘布爾采夫山脈:一切未解之謎的源頭》、《南極動物:真正的大陸主人》、《北極:前世今生的美麗與哀愁》、《北極的浮冰是“臟”的》、《冰上融池與中國書法》……《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華社女記者238天的南極北極之旅)》是一位赴南北極采訪的女記者張建松根據其所行所遇整理出來的珍貴文字。

目次

自序 正在改變的世界南極: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冰山:沉積方年的雪冰與海的交界:好像在外星這裡只有冬氏和夏天它們是最罕見最美麗的光從豔陽高照到狂風暴雪只是一秒鐘的事登臨南極大冰蓋甘布爾采夫山脈:一切未解之謎的源頭南極動物:真正的大陸主人北極:前世今生的美麗與哀愁北極的浮冰是“髒”的冰上融池與中國書法白令海:一個脾氣暴躁的海“龍官”裡的寶貝北極的痛點:海冰融化北緯90度:永遠向南五千萬年前的北冰洋冰海霧航:“幽靈船”再現北極熊:孤獨的“北極之王”“雪龍”號:中國的“明星船”在海上航行的星級賓館如果海盜來了可以用英雄來稱呼他們朱大廚的大餅思考:南北極的當下和未來各國考察站大拜訪外大陸架:《南極條約》的盲點“不許帶來什麼,也不許帶走什麼”一條即將誕生的新航道地球最富有的地方保護南極:“人類世”不輕鬆的話題後記.

書摘/試閱

從小,視野所及的天際線盡頭,只有層巒疊嶂的大別山。我的故鄉在安徽省岳西縣,那里是大別山革命老區。
大別山像母親溫暖的懷抱,撫育了我的成長;大別山又像一道森嚴屏障,將我與外面的世界阻隔。山外是怎樣的一番世界?連綿起伏的大山像一個個扯不直的問號,讓我充滿好奇,追索答案。這,也是我努力學習的不倦動力。
如今感謝“新華社記者”這份職業,讓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見外面的世,界,甚至有機會到地球的南北兩極去看一看。
記得十多年前,我剛進新華社上海分社,第一次到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采訪,神秘、孤獨、絕美、純潔的南極引起了我心中的無限好奇。從此,去看一看那里的世界,成為我心中一個遙遠的夢。
為了圓這個夢,我在新華社做了整整十年的準備。
終于,當自身和外界的各項條件均已成熟時,2007年11月,我作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赴南極采訪的女記者,跟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發了。
這次考察歷時156天,我們乘坐“雪龍”號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大洋,四次穿越西風帶“鬼門關”,往返于以兇險著稱的德雷克海峽,多次遭遇西風帶強氣旋的‘圍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相當于環繞地球航行一周。
這是一段充滿激情的人生歷程,是我十年記者生涯中最快樂、最單純、最過癮的一段時光。
去過南極之后,如果還有機會去北極,也許任何人都不會放棄。我也是這樣。
2010年7月,我跟隨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前往北極采訪報道。這次考察歷時82天/我們乘坐“雪龍”號在茫茫大海航行近13 000海里,南北縱貫2 300海里,東西橫跨1100海里。從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到門捷列夫海脊、弗萊徹深海平原,最后抵達北極點附近海域。“雪龍”號最北抵達北緯88度26分,創造了中國北極考察史和航海史上的多項新紀錄。
在這次考察過程中,我還有幸和部分考察隊員乘坐直升機抵達北極點,成為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采訪的女記者。 北極之行值得驕傲的還有,由于這次考察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之際,經過新華社上海分社慎海雄社長的周密策劃,在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和全體考察隊員的大力支持下,在“雪龍”號進入北極圈那一刻,我組織了“問候祖國祝福世博”活動,為世博會的成功舉力遙送一份來自北極的祝福,并將世博會會旗成功地插上了北極點。
這是在人類歷史上,世博會旗幟第一次插在了地球的最北端。為了留下永遠的紀念,新華社上海分社還專門制作了“世博北極點紀念章”,為世博文化增添了一份別樣的光彩。
去南極之前,我在新華網上開了一個博客,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為我祝福,但也有少數網友提出質疑:為什么要去南極?
“如果很多人都懷有你這樣的熱情,南極就慘了!地球幾乎沒有處女地給你們玩了'多為地球想想吧!戈爾《難以忽視的真相》,難道你不看嗎?!”一位匿名網友在留言中這樣質疑。
為什么要去南極?這個質疑曾令我深思許久,也令我內疚許久。
因為我是報道極地的媒體工作者,公眾至今還不明白我們為什么要到南極去,說明我們的宣傳報道工作還做得遠遠不夠。 按照人們單純、善良的理解,如果人類的腳步永遠不去涉足南極這塊凈土,就是對南極環境最大的保護。
但事實是,在過去的200多年里,人類對南極的涉足從未停止過。南極洲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沒有公認主權的大陸,自從被人類發現以來,國際社會關于南極的紛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從1772年英國探險家庫克率領兩艘獨桅船到南極尋找“未知大陸”的環球航行,到1819年俄羅斯軍官別林斯高晉和拉扎列夫率領南極探險隊奔赴南極;從1895年開始的南極探險英雄時代,到1911年阿蒙森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到達南極點、斯科特捐軀南極冰原,一批又一批探險家前赴后繼地涉足南極。如今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南極早已經不再是幾個探險家小心翼翼觸摸的神秘之地。
進入2l世紀以來,各世界強國在緊密圍繞對海洋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公海、國際海底的權益和資源激烈爭奪的同時,也把目光聚集到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使之逐漸成為國際地緣政治的熱點地區,各國權益紛爭的重要舞臺。極地,正在從科學考察時代轉向了一個以政治、經濟、科學、軍事利益為主的權益紛爭時代。
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一方面固然是人類追求科學精神的實踐,另一方面這也是各國對南極洲未來進行的一場角逐。
截至目前,世界各國已經在南極建立了82個科學考察站。其中常年站47個,夏季站35個,可容納2 500人左右開展科學考察活動,600—700人在南極越冬。
在南極設立考察站最多的國家是阿根廷,一共有14個考察站;其次是智利,共有9個考察站;俄羅斯建有8個考察站,位居第三。
南極考察強國是英國和美國,他們在南極設立的考察站數量雖然不算最多(英國有5個考察站,美國有3個考察站),但這些考察站都占據了最佳地理位置,美國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位于南極點,位置極佳。還有羅斯海附近的美國麥克默多站,規模龐大,堪稱一座“南極科學城”。
我國的極地考察始于1984年。雖然在國際南極科學考察大舞臺上姍姍來遲,但在國家海洋局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經過20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船”(“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四站”(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北極黃河站)、“一中心”(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業務支撐體系和科研平臺,躋身極地科學考察大國的行列,但顯然還不是科學考察強國。
在地球最南端,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科學考察站的建設,不僅是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的高峰,還是中國全球化戰略的高峰!
在地球最北端,北冰洋公海及其洋底屬于全人類,我國在那里同樣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利益! 作為北半球國家,北極是中國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在北極發生的任何細微變化,都會影響到中國。近年來,我國的暖冬、凍雨、洪水、干旱、沙塵暴和泥石流等災害頻仍,這些災害與北極的關系至今仍很不清楚。對此,急需加強北極地區氣候環境變化過程與我國氣候環境變化關系的研究,這對于指導我國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北極海冰的融化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家的預期。北極海冰快速融化,也絕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海冰快速融化可能是誘發北極海洋和大氣系統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的導火索,將深刻影響全球氣候;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北極海冰一旦融化,極有可能促進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難以估量的巨變。
海冰融化帶來的最直接后果是北極航道的開通。從16世紀起,歐洲國家就—直夢想能打通經北冰洋到達神秘而富庶的東方的便捷通道,但由于北冰洋上重重冰山和厚厚海冰的阻擋,使北極航道探險雖然興盛一時,但終因不具備商業航運價值而沉寂下來。
時至今日,隨著北極海冰的快速融化,北冰洋“黃金水道”有望開通。北極航道一旦貫通,將直接改變原有的世界海洋航運格局,不僅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和經濟價值,其政治、軍事和文化發展等戰略作用亦不可低估。
近年來,北冰洋沿岸國家紛紛調整和強化北極戰略,提高其在國家總體戰略目標中的強度和等級,同時競相在北極地區頻繁舉行戰略性動作。
根據《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國擁有在北冰洋自由航行、飛越、科學考察、公海海底資源開發利用的權利。一旦北極航道開通,將大大拉近我國與歐洲、北美市場的距離,導致國際分工和產業布局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我國沿海地區產業分工和經濟發展戰略布局。
我國的北極科學考察始于1999年,至2010年只進行了4次,我們對于北極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在前三次北極科學考察中,“雪龍”號最北分別航行到北緯75度、80度和85度。由于海冰融化,在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我們乘坐“雪龍”號一路長驅北上,最北抵達北緯88度。
根據以往的研究,北冰洋三分之二以上的海面全年覆蓋著厚1.5米到4米的巨大冰塊,越是中央地區,冰層越是厚實堅固。然而,“雪龍”號在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過程中,航經水域測得海冰的最大厚度只有3.1米。
我們乘坐直升機前往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的過程中,一路所見的北極點附近海冰,也完全不是一望無際的千里冰原,海冰全都“未融先開”,巨大的冰間水道長達數公里,藍色的冰上融池密布,令人深感意外,觸目驚心。
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最新發布的消息,2009—2010年度“融化季”結束時,北極海冰面積萎縮至476萬平方公里,創下在歷史上排名第三的最小冰面紀錄。估計到2030年,北極到夏末就不會有冰了'完全成為一個藍色海洋。
的確,我們在第四次北極考察中,一路所見的夏季北冰洋都是藍白相間,甚至藍色多于白色。即使在北極點周圍,也不完全是白色的世界。
事實正在告訴我們,戰略專家們的分析和預測,也許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在地球最北端,正在哨然發生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巨大變化!
為了迎接這些歷史性變化,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中國利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必須從現在開始未雨綢繆!
本書集納了我在南北極的見聞,也集納了一名新華社記者多年來對南北極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我眼中的極地之美,希望能帶給你賞心悅目與無盡遐思。更希望引起你關注的是:地球南北兩極對于中國和世界是何等之重要!
張建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