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整形日本
滿額折

整形日本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日本絕對不是只有「卡哇伊」和「萌」。
青春失衡、罪惡的樂園,這個看似熟悉的日本原來如此陌生,在日本文化解構家的筆下,將日本曝露在你我面前,一絲不掛。

日本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細心有禮的民族,然而在漂亮的糖衣下包裹的是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日本的流行文化侵入生活,甚至使我們淪陷,Hello Kitty
Cosplay、純愛日劇等熟悉的流行元素,代表了深藏在日本人集體意識中不外顯的欲望,這些和它的產業、教育、社會價值、經濟環境緊密相關。透過作者長期在文化界訓練出來的冷眼熱血,帶領我們重新解構風貌早已不同往日的當代日本。

卡哇伊
日本人的全民運動。可愛、矜憐、童稚等各種的混合體。從平安時代開始萌芽,根深柢固深植於日本人的心中,形成一種集體撒嬌意識,隱然揭示大和民族心中「孩童化」的渴望。

妖怪青年
藐視所有人,認為「自身以外人人都是笨蛋」。通常視社會為家庭的延伸,認為不合己意的現實都不應存在,一定有一個更完美的自己可以主宰一切。整個社會都應該如父母一般對自己百依百順。

宅男
以「電車男」為代表。普遍有與外界溝通困難的障礙,但消費能力驚人。其依賴父母無法自立的特質,揭示出教育及社會價值的隱憂。

本書特色

本書是認識當代日本年青人文化及社會問題的最佳入門書,細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光怪陸離的日本眾生相,趣味盎然:從「卡哇伊」、「Cosplay」、「單身寄生族」、「御宅族」、「萌」、「腐女子」等當前日本新生代的族群與名詞,到《美少女戰士》、《新世紀福音戰士》、《NANA》、《大逃殺》、《在世界的中呼喊愛》、《電車男》、《死亡筆記本》等漫畫和電影;還有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等日本作家的小說與《下流社會》等社會評論書籍和文化現象。透過這些有趣的事件、電視劇、電影、小說或專家學者的意見,敘述、觀察、分析、解讀其後的背景與思想,標誌出另一番文化寫實風景。

作者簡介

湯禎兆

媒體文化人。

長期從事寫作活動,與趣亦由文學至電影,再擴展至文化研究。

主要寫作範圍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作及評論等;寫作區域由香港延伸至台灣及廣州。同時從事文化教育性工作,講授日本流行文化及電影欣賞。目前除了寫作不輟外,亦曾替出版社策劃有關香港文化的書籍。

目前為《成報》「七情上面」、《明報》「湯入中路」、《Cup》、《號外》等報章及雜誌的專欄作者,亦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的兼任講師。作品計有:

1. 創作集《變色》,香港:一本出版社,1991年。
2. 日本電影研究《感官世界:游於日本映畫》,香港:陳米記,1995年。同書另有台灣萬象版,1996年9月出版,篇章微有修訂。
3. 書評集《書叢中的冒險》,香港:素葉,1997年。
4. 日劇研究《日劇美味樂園》,香港:文林社,1998年。
5.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俗物圖鑑》(又名拜物圖鑑),台灣:商周出版社,1999年。
6. 日劇研究續篇《日劇遊園地》,香港:文林社,1999年。
7. 日劇研究《日劇最前線》,台灣:商周出版社,2000年。
8. 日本流行文化研究《亂步東洋:日本文化雜踏記》,香港︰指南針集團有限公司,2001年。
9. 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2003年。
10. 文化研究《雜踏香港》,香港:青文書屋,2004年。
11. 日本成人電影研究《AV現場》,香港:茶杯,2005年。
12. 日本文化研究《整形日本》,香港:天窗,2006年。同書另有山東人民出版社的簡體字版,2008年1月出版,增補關於「村上春樹」的一章。
13. 日本文化研究《命名日本》,香港:天窗,2007年。同書另有山東人民出版社的簡體字版,2009年1月出版。
14. 日本文化旅遊《情熱四國》,香港:知出版,2008年。
15. 個人自選集《全身文化人》,香港:文化工房,2008年。
16. 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台灣:書林,2008年。
17. 日本電影研究《日本映畫驚奇》,中國: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
18. 日本文化研究《日本中毒》,香港:天窗,2009年。

名人/編輯推薦

書評

◎這本書是喜歡日本文化的朋友們的寶物,擁有這本書等於擁有穿越迷霧的羅盤,將幫助你更了解日本,也了解潮流現象後的真相。──李清志

◎這是一部東洋文化領航者的艦長日誌,你可以從字裡行間找到未來社會的關鍵報告,也可以時光倒流去追溯一些逝水年華的記憶與感懷。──銀色快手

目次

推薦序1:辜振豐〈東瀛書寫一把罩〉
推薦序2:銀色快手〈東洋文化領航者的艦長日誌〉

日本人辦
1 「卡哇伊」的前世今生
2 「卡哇伊」再襲擊
3 Cosplay,孤寂及自由
4 由Kidult到Parasite Single
5 「單身寄生族」的去向
6 由「隱蔽青年」到「蟄居族」
7 《電車男》,Otaku完全手冊
8 御宅族的混種變身

問題世代
9 神的孩子在跳催魂舞——《死亡筆記本》的強者世代
10 日本青年真的是妖怪嗎?
11 富裕社會的流浪族群
12 當村上春樹遇上吉本芭娜娜──《愛情不用翻譯》的秘密議程

述異城市
13 「萌」之趣都──秋葉原的變身歷程
14 日本人的夢幻避難所,遊園地
15 日本列車的文化想像
16 移民城市成不了多元城市──東京的「外人」漂流記
17 郊外神話的夢醒時分

文化驚奇
18 後現代的「純愛」浪潮
19 求愛的天空──日本的手機新文化
20 影像中的青春誤鳴
21 迎接超高齡社會的來臨
22 日本的「下流社會」化

後記
湯禎兆歷年作品

書摘/試閱

13. 「萌」之趣都──秋葉原的變身歷程

早陣子新聞報導中,故意把位於秋葉原的漫畫茶座加以介紹,指出其中的女侍應全以漫畫角色的打扮示人,且要完全滿足與顧客之間的主僕投射關係,形成一重由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的消費文化云云。事實上,以上伎倆不僅絕無新意,且也曾行之經年,只不過以往主要設定在色情消費上(如無下裝的咖啡店),甚至有女侍應因而招徠大批支持者,反過來出道成為AV女優。

秋葉原大變身

不過今天的秋葉原例子,倒突出一種普及性的進程,以前限制於小眾的消費形式,現在已堂而皇之成為登堂入室的有板有眼消費模式,再配合秋葉原的整體易容變身,箇中的來龍去脈倒也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細察剖析。

劉細良【1】先前在一系列的東京觀察中,已留意到秋葉原的大挪移,由家電中心搖身一變成為御宅族文化的消費基地(《趣味的都市》)。但變身的過程其實也不無陣痛,而且當中也甚具參考價值,說明了民間如何憑自己的力量,為企業乃至整個地域走出經濟困局的低谷謀出路,從而得到重生的機會。

圖13-1 萌之都市──秋葉原的街道

日本的社會學家森川嘉一郎的《趣都之誕生──萌化都市秋葉原》(幻冬舍,2003),可說是研究秋葉原變身的重要代表作。他指出直至八十年代末期,秋葉原一直是日本家電的零售基地,由於過去日本的家庭受益於高度的經濟成長期,所以大家均致力為家居添置日新月異的電器,以盡量改善家居內的生活素質,也令秋葉原的經濟歷久不衰。

事實上,即使對海外遊客如港人來說,秋葉原也成為必然的朝聖之地。我清楚記得當自己於九十年代初在東京求學時,來訪的友人是死硬派的Sony粉絲,結果為了優美線條及漂亮外形,決定把不知道是否在港合用,以及完成不明白錄音所云的一台Sony國內版傳真機購回香港。我不知道傳真機的下場如何,但秋葉原作為電器神殿的地位,確實是中外共曉、聞名遠近。

但踏入九十年代後,秋葉原的家電中心地位已明顯出現疲態。主要原因是不可能再與位於市郊的新興大型家電量販中心競爭,單就租金上的經營成本差異,已注定成為無法填補的鴻溝,於是當時各大型商店陸續轉型去主攻電腦市場。電腦市場固然有適時的需要,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因為客路的變化,由此引申出一場秋葉原的文化大革命來(《電車男》中的男主角毒男正好是秋葉原常客的人辦【2】)。

森川嘉一郎指出因為電腦族的凝聚,結果他們的消費趣味也陸續顯露出來,於是也迫使商店轉型來適應。他指出如過去有不少模型迷對塑膠模特兒(Plastic Model)都情有獨鍾,但料不到原來他們與電腦族有很大程度的同質集結性,於是秋葉原自然成為流連之所,也進一步激化興趣的提升,再向Garage Kits的市場邁進。

Garage Kits本來指的是業餘動漫迷所製作出來的模特兒組件,由於他們未能在市場上找到心頭好,於是唯有自己動手創作,再加上製作過程會有不少複雜的工序,於是習慣上都在車庫內進行,因而才有Garage Kits的名目由來。當然日本的動漫迷沒有太多人有車庫來作工廠,於是由公司因應狂迷喜好而生產出來的Garage Kits便應運而生(外國有Garage Kits的原教旨主義者認為由公司生產的不配稱為Garage Kits,而僅以Resin Kits來名之)。

據市場資料顯示,本來大型的塑膠模特兒工廠主要集中在靜岡,而位於首都圈內的專門店則分佈在吉祥寺、澀谷及橫濱等地,但約於一九九七至二○○○數年內,差不多所有的專門店竟然均一律遷至秋葉原來,由此可見背後風起雲湧的激烈變化。

日本早已有文化人留意到箇中變化,如小說家今野敏更寫成懸疑小說《Akihabara》(即秋葉原),來道出內中的微妙變化。森川嘉一郎則透過社會學者的實地田野調查,以秋葉原其中一所龍頭老店「無線電會館」作研究對象。他發現直至一九九八年為止,「無線電會館」本來全無任何與動漫有關的專門店在內,樓層分佈為一、二層為家電中心,三、四層為音響店中心,而五樓以上的則為電腦中心。

不過就在一九九八年的三個月內,樓層的商店組合便開始出現變化,想不到僅僅於兩年內,全店竟然已變身成為有一半以上的店鋪均與動漫業有關,而且先前提及的Garage Kits專門店亦大舉進駐入場,情況更令人吃驚。我更銘心的是「無線電會館」在重整經營方針後,推出一系列的月租陳列櫃,大小如一般火車站內常見的投幣儲物櫃,以每月二千至五千日元的價錢,租給有心人用來陳列自己不同的心頭好(通常為精美的模型),由租用者為裡頭的貨物定價,成交後商店會收取百分之十五的手續費。麻雀雖小,美夢常存,讓個人與企業可以互動並存。

「萌」之風景

當然要細察秋葉原的成功轉型,一定要進一步了解背後的動漫支持因素。這裡大抵也需要對「萌」(MOE)作一點說明,簡言之「萌」是御宅族的術語,指對動漫中某些角色的特殊感情喜好。

森川嘉一郎研究「萌」的演變時指出,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少日本人對「萌」的新義一無所知,對上一代的人來說,「萌」就是中文裡「萌芽」之意。但對御宅族來說,那就完全有另一重含意。森川嘉一郎指出「萌」之萌生,大抵始於九十年代的前半期,當然湊巧有幾齣日本動漫的女主角都有「萌」在名字中,包括《擊打太陽》的高津萌、《恐龍惑星》的鷺澤萌及《美少女戰士》的土萌螢等,支持者往往在她們出現之際,會發出「萌呀─!」的興奮呼叫,逐漸便被挪用為一種指對動漫角色的愛慕之情。原先這不過是由角色而發的讀音,但經網路上的廣泛流傳後,自然產生同音異義的轉化,於是原先指「萌芽」的「萌」,便被蠶食了原義而成為御宅族的新興用語,甚至有不同程度的細分用法,如「眼鏡萌」(對動漫中戴眼鏡的少女角色有特殊的偏好)、「病弱少女萌」及「貴小姐萌」等。

圖13-2 秋葉原的萌化廣告看板
★處女性

漫畫家對女主角作如是的安排,含蓄地表達了少女如嬰孩般的無垢視點。這種無垢視點的理解,一方面固然與嬰孩同質感有關,但也與少女的「處女性」甚有關連(日語中「少女」及「處女」的發音相近,均為Shojo,只不過前者多了一個長音而已)。

「處女性」的保存,往往令少女於恐怖漫畫出現一魔性誘惑力,使離奇怪誕的事件湧向她身上。而她亦因為一種無垢的純潔存在狀態,讓她得以成為奇詭事件的見證人,甚至因而產生最後的救贖拯救作用。

當然我們仍要解釋究竟為何電腦族會與動漫族混同,而剛才提及的動漫消費玩意,又為何往往帶來一定的色情元素?一般而言,不少日本論者均以《美少女戰士》及《新世紀福音戰士》分別作為九十年代前後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兩者同樣廣受歡迎的共通點,為女主角均屬十四歲的少女,而且造型設計上又強調性徵的外揚,日本的精神科醫生且專研御宅族文化的齋藤環便以「戰少女」來形容她們。他更進一步認為她們的造型顯示化身為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的潛力,而且暗中流露出與成年女性為敵的潛意識(具備對方的性徵且又有異常的超能),由至曲折反映出抗拒成人世界及肯定思春期的自足價值的心理傾向云云。

圖13-3 女僕扮相的招募美少女

不過森川嘉一郎認為從電腦族的身份入手去理解以上的問題,有更直接的啟示。他認為色情元素的普及,和電腦族大多沉溺於Gal-game有關。所謂Gal-game是指以少女為主角的電腦遊戲,其中不少是以育成遊戲的形式推出市場,玩家可以自己設定喜愛的對象,再挑選戀愛情境,然後再一步一步追求遊戲中的角色,由戀愛延伸再陸續增加性愛的元素,後來甚至因而惹來業界要求有「成人指定」的標示,來作出區分的討論。對於沉溺於電腦遊戲中長大的電腦族來說,由遊戲而發,再轉而戀上不同形式的動漫相關消費品(如先前提及的Garage Kits),可說是理所當然的歷程,由此也道明了秋葉原成功轉化的人為基礎。

與此同時,亦有文化研究論者認為動漫消費的色情元素,其中有狂迷的創造性對抗詮釋作用在內,不宜粗枝大葉視之。其中以哲學家且專研御宅族文化的東浩紀有較清楚的闡述,他認為動漫狂迷的創造性解讀,是針對美國迪士尼文化的反悖而來。過去迪士尼的動畫文化一直強勢主導了世界的漫畫風格,而且其中致力營造的無菌世界,更加被視為現代童話的最後堡壘。但日本的動漫迷對無菌化的角色造型,加入色情元素的想像,正好用來扭轉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動漫角力位置。

★美少女

和久本節子於〈美少女的透明矛盾〉(《Studio Voice》,第二七四期,一九九八年十月號)中指出:對於胸部和腰部仍未完成發育、身體曲線優美的少女偶爾所發放出來的暴力及殘酷美感,一向都是創造人靈感激源的禁果。而少女的無垢性,正好教人恍如回到嬰孩時期般,重新去確認對一切的靈敏感觸。在恐怖漫畫的類型中,我們常可看到漫畫家對少女的身體特徵(如修長的身軀)加以仔細刻劃,彷彿這種軀體將熟未熟的狀態,更加具有令人難以言喻的危險意味。

事實上,對外國的童話世界的反思,並非由色情元素的策略性轉化開始,日本出版的《令人顫慄的格林童話》成為暢銷書,恰好說明了潛藏人心的重寫歷史傾向。無論如何,以上的思考均提供了另一進路的可能。

民間革命的成就

正因為此,於是秋葉原終於成功演化為「萌之趣都」,踏入千禧年後又重新充滿生命活力。作為一個地方成功轉化的案例,秋葉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過去的日子,日本的中心區域也曾作了不少重新規劃的嘗試,但結果多數為勞而少功,經典例子為把新宿西區開發成新興商貿中心。它由政府一手細心策劃,但卻沒有考慮到新宿原先的背景(龍蛇混雜庶民色彩濃厚的遊樂之地),結果西區只要在商業時間過後便即成死城。

由此可見,由上而下的地區策劃轉化,往往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秋葉原的變身,由始至終完全由民間自發主導,政府全無置喙空間,到最後成功突圍而來,背後的諷刺更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秋葉原在自身蛻變之餘,也一直有自我調適的能力。森川嘉一郎指出秋葉原的蛻變,很在意與澀谷保持市場分流及迴避競爭的方向,於是出現了澀谷以「面向海外」及「透明化」的導向,與秋葉原「日本製造」及「不透明化」的明顯分野。後者針對日本市場以及為了保存個人的私隱性的陳列及經營風格,處處可見由下而上的思維導向。我認為這正是秋葉原作為一個成功案例,最值得我們在香港作地區重整時作參考的地方。

※對照記

信和寄賣店的挪用

最近旺角信和中心揭起寄賣風,部分店主把鋪位分拆成數十乃至上百的膠櫃【3】,每個按大小以數百元的價錢租出,讓擁有者可以自行展示心頭好且自行定價,一旦客人合眼緣便可以購下,店鋪負責買賣交易,從中亦收取貨物售價的一成作為手續費。其中一名佼佼者,把三百呎【4】的鋪位分成一百個透明膠櫃,用以上的方式營運(最貴的月租七百元),結果每月穩定地有約兩萬元的收入。這種經營方式,正是百分百從秋葉原移植過來。

我認為那是一種真正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商場重建方法,所有次文化的流行商場其實均以潮流玩意為務,而消費者本來就是潮流的建構者之一,兩者的身份畛域本來就很難明確區分。事實上,我們在信和一帶的商場,時常遇上臥虎藏龍式的顧客,正是以上的一重含意。不少老闆在信和經營業務,其中一大滿足感就是與高手林立的同好交換心得,而陳列櫃寄賣法正好提供機會,供以上高人共同參與,委實功德無量。

與此同時,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由商場重組延伸至社區重建,我們作為升斗小市民的發聲權實在太微不足道。意見儘管提出,但石沉大海往往為最正常的反應。與其寄望有宏觀調控的中央策劃,倒不如先發制人自食其力去改變生態。「信和寄賣風」恰好可說是自求多福的正面變化,也可乘勢把四仔【5】及老翻【6】溫床的形象順道沖淡,這樣也就功德無量。

商場在他方

我想起以前和友人在信和開設電影精品專門店「影迷百科」的經驗,後來業務更一度蒸蒸日上,甚至曾經過海於東方188商場增設分店,後來更殺入百老匯電影中心。不過其實早於開設一年後,便改為由其中一位好友獨力經營,而今天他已把市場轉戰海外,繼續燃燒把興趣轉化成事業的夢想。

我驚訝地發現經營小店,與投筆寫作的關係竟然如此相近──大家都要離開香港,才可以延續夢想。好友在美國另闖天下,與寫作界的友人進攻其他華文市場簡直有同曲之妙,當香港的環境只會對個人的追尋造成障礙,要繼續前行就一定要放眼四方。同理言之,假若改變不了香港商場的生態(不成比例的過高租金以及不願付出的消費族群),我相信還有一個答案:商場在他方。

【1】編註:劉細良,香港著名的跨媒體時事評論員,著有:《東京未來都市漫遊》、《江戶東京漫步指南》、《日本痴漢》等。
【2】編註:「人辦」是廣東話名詞,應該源自「人的樣辦」、「典型人物」,但我們說的「人辦」多指一些讓人嘖嘖稱奇的小市民。
【3】編註:台灣稱作「格子店」。
【4】編註:三百呎相當於台灣的八.四坪(一平方英呎=○.○二八坪)。
【5】編註:四仔是香港俗語,可以指:
(1)色情片,意思是比三級片還要更色情。
(2)四仔主義,指香港人步入中產階級的生活態度。一九七○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市民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四大目標包括「屋仔」、「車仔」、「老婆仔」與「生番個仔」(又或「養番狗仔」),這種生活態度戲稱為「四仔主義」。(3)海洛因毒品。現在文中所應用的是(1)的意思。
【6】編註:老翻,指抄襲做假。這裡指翻版影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