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學人箴言(簡體書)
滿額折

學人箴言(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8 元
定價
:NT$ 197 元
優惠價
8717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學人箴言》分為論世篇、勸學篇和議理篇,以淺近簡約的語錄形式,將季羨林先生的金玉良言介紹給讀者,目的在於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將此作為座右銘,默念慈父般的教導,照觀大師的明鏡,緊循先行者的足跡,在修身治學、齊家治國等方面誓與巨人同行,永不間歇地攀登…….

作者簡介

季羨林,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康莊鎮,2009年7月11日病逝於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人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吐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了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名人/編輯推薦

《學人箴言》編輯推薦:光陰荏苒,季羨林先生離開我們不覺已經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時常閃現在我們眼前,并且注定會長久地存留在我們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師者莫如弟子也。不論季先生生前的名聲有多大,榮譽有多高,弟子們總會覺得,如果褪去各類人為的光環,他就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偉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學術品格則恰恰寓于這種平凡之中。
在紀念季羨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為了將他的平凡而偉大的形象再次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我們編選了這部《季羨林精選文集》。全書總共七集,即《問學論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紀新語》《學人箴言》《燕園偶寄》《病房客話》。書中所選文章均為季先生坦蕩心懷、直抒胸臆、對百載人生經歷的真實記錄和深刻體驗。其中,有懷舊文稿、四海游記以及與新朋舊友交往的美好回憶;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黃鐘大呂式的文化隨筆;有對學術研究的真知灼見和經驗之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後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難得糊涂,時刻承載著天下大事,守望著祖國人民,他的那支筆一直揮舞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堪稱風流倜儻、可喜可賀的佳話。
“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季羨林先生為我們留下了上千萬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講道德談學問的精彩論述。或許,有的讀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厭地讀著他的書,儼然成了他的“粉絲”;有的讀者雖然讀過他的書,卻覺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讀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卻未曾讀過他的書;而這部《季羨林精選文集》,正好應時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與讀者喜相逢,它會讓你一睹“世紀老人”的獨特風采,聽他講述遙遠而現實的娓娓動聽的故事。由此,你會真的“識破廬山真面目”——看這些故事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主人公備嘗多少艱辛、苦澀和歡愉;在深邃與優雅相間、嚴肅與幽默同步、小情愫與大胸懷兼具的字里行間,怎樣透射出季先生對人情世事、學術道德的公正謹嚴、詼諧有趣的思考,閃耀著啟迪人們心智的燦爛光輝。

光陰荏苒,季羨林先生離開我們不覺已經三年了。而今,季先生的身影仍然時常閃現在我們眼前,并且注定會長久地存留在我們的心中。常言道,善解吾師者莫如弟子也。不論季先生生前的名聲有多大,榮譽有多高,弟子們總會覺得,如果褪去各類人為的光環,他就僅是一位大家所熟知的普普通通的凡人,但其偉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學術品格則恰恰寓于這種平凡之中。
在紀念季羨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為了將他的平凡而偉大的形象再次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我們編選了這部《季羨林精選文集》。全書總共七集,即《問學論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紀新語》《學人箴言》《燕園偶寄》《病房客話》。書中所選文章均為季先生坦蕩心懷、直抒胸臆、對百載人生經歷的真實記錄和深刻體驗。其中,有懷舊文稿、四海游記以及與新朋舊友交往的美好回憶;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黃鐘大呂式的文化隨筆;有對學術研究的真知灼見和經驗之談。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後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難得糊涂,時刻承載著天下大事,守望著祖國人民,他的那支筆一直揮舞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堪稱風流倜儻、可喜可賀的佳話。
“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季羨林先生為我們留下了上千萬字的著述,其中不乏講道德談學問的精彩論述。或許,有的讀者至今仍然百看不厭地讀著他的書,儼然成了他的“粉絲”;有的讀者雖然讀過他的書,卻覺得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有的讀者甚至只是知道他的大名卻未曾讀過他的書;而這部《季羨林精選文集》,正好應時而生,在季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與讀者喜相逢,它會讓你一睹“世紀老人”的獨特風采,聽他講述遙遠而現實的娓娓動聽的故事。由此,你會真的“識破廬山真面目”——看這些故事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主人公備嘗多少艱辛、苦澀和歡愉;在深邃與優雅相間、嚴肅與幽默同步、小情愫與大胸懷兼具的字里行間,怎樣透射出季先生對人情世事、學術道德的公正謹嚴、詼諧有趣的思考,閃耀著啟迪人們心智的燦爛光輝。
季羨林先生生前反復強調說:
“我只有一個信念、一個主旨、一點精神,那就是:寫文章必須說真話,不說假話。上面提到的那三位師友(指冰心、巴金、蕭乾——編者)之所以享有極高的威望,之所以讓我佩服,不就在于他們敢說真話嗎?我在這里用了一個‘敢’字,這是‘畫龍點睛’之筆。因為,說真話是要有一點勇氣的,有時甚至需要極大的勇氣。古今中外,由于敢說真話而遭到厄運的作家或非作家的人數還算少嗎?然而,歷史是無情的。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為人所欽仰頌揚的作家或非作家無一不是敢說真話的人。說假話者其中也不能說沒有,他們只能做反面教員,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套書,即可還原季羨林先生的真情、真思、真美,而絕非偶像或符號式的人物。文章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季先生發自肺腑的聲音,而絕無任何矯揉造作。正如印度婆羅門教經典所言:“真實是至高無上的,至高無上的是真實。有了真實,人絕不會從天界墮落下來。”讀了這套書,你會發現季先生并非是神話中頂天立地的英雄,而是大地上實實在在的人。讀了這套書,你會感受到季先生靈魂中的真誠的美。
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季羨林先生在生命的彼岸漸行漸遠,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代際”之間存在的失憶、遺忘、模糊、隔膜,會使人們對他似曾相識終不認;而他又是“後五四優秀知識分子”中晚近謝世的一位,從此人們只能與他保持著象征性的聯系,或若縹緲的春夢般的尋蹤。然而,季先生畢竟對我國文化教育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對20世紀我國學術有著重要的影響。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品格受到全社會的認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對青少年的心智生命成長將會長時間地起到教育、鼓舞和啟迪作用。我們編選這套書的目的正在于通過重溫季先生的道德文章,引起人們對其為人風范和為學精神的思考、探究、評斷和闡示,以便直接或間接地受益,并希望其影響扎根于一代代人心中。總之,季羨林先生不愧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幟,他的道德文章為後人留下了無比豐厚的精神遺產,讓我們伸開雙手接受這份遺產吧!
借此機會,我們感謝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先生親自授權編輯出版此套文集。感謝資深出版人吳昌榮先生的鼎力相助,感謝世文圖書為此套文集所付出的努力和創意以及承擔的前期編校工作;感謝金城出版社具有戰略眼光的決策及為出版此套文集所付出的辛勞。同時,我們也感謝季先生的山東小老鄉、原聊城大學本科生、現遼寧大學碩士生高源、靳慶柯兩位先生,他們為收集整理季先生的文稿與圖片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書采用季羨林先生的一些照片以及與其相關的圖片,如他的一些師友的照片,左圖右史,相映成趣,使讀者產生直觀的立體感,從而構成本書的一大特色。在此,我們向為季先生及其師友拍照的有關人士表示感謝。
我們深感學殖之瘠薄,能力之不逮,編選這部《季羨林精選文集》自然會存在不當和紕漏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及廣大讀者賜教。

目次

論世篇人生態度 倫理道德 生活情趣 嚴己自律 愛國主義 宗教態度 精華糟粕 針砭時弊 老年瑣談 青年寄語 勸學篇探索真理 壯心不已 貴在自信 治學甘苦 謙虛好學 天才與勤奮 學術道德 學術創新 文采風格 以文會友 比較文學 外語學習 文化經濟 成功要素 資料搜集 議理篇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兩種思維方式:分析與綜合 天人合一新解: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前進 論和諧: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與行 佛教的中國化,部派的形成與傳承.

書摘/試閱

人生態度
人世多悲歡,珍重生命的人,會尋求一種較合理的人生態度。我所欣賞的人生態度,是道家的一種境界。正如陶淵明詩中所云: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無復獨多慮
《人世文叢》序 1997年5月5日

我向無大志,是一個很平常的人。我對親人,對朋友,總是懷有真摯的感情,我從來沒有故意傷害過別人。但是,在那段“浩劫”的歲月里,我因為敢于仗義執言,幾乎把老命賠上。那時,任何一個戴紅箍的學生和教員,都可以隨意對我進行辱罵和毆打。我這樣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這種皮肉上的痛苦給心靈上帶來的摧殘是終生難忘的。
我的生命本該在那場“浩劫”中結束,在比一根頭發絲還細的偶然中我沒有像老舍先生那樣走上絕路,我僥幸活了下來,我被分配掏廁所,看門房,守電話,我像個患了“麻風”病的人,很少人能有勇氣同我交談,我聽從任何人的訓斥或調遣,只能規規矩矩,不敢亂說亂動。
我活下來,一種悔愧恥辱之感在咬我的心。
我活下來,一種求生本能之意在喚我的心。
《人世文叢》序 1997年5月5日

我捫心自問:我是個有教養、有尊嚴、有點學問、有點良知的人,我能忍辱負重地活下來,根本緣由在于我的思想還在,我的理智還在,我的信念還在,我的感情還在。我不甘心成為行尸走肉,我不情愿那樣茍且偷生,我必須干點事情。二百多萬字的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就是在那段時期,那個環境,那種心態下譯完的。
我活下來,尋找并實現著我的生命價值……
《人世文叢》序 1997年5月5日

我行年八十有五矣,在舊中國,能活到這樣高齡,就有了被稱作“人瑞”的資格。我讀中外文學史或學術史,往往有一個怪習慣:我喜歡計算文人的生年卒月。我發現,能活到像我現在這樣的人是非常少的,我感到幸福。雖然我自知見到魯迅《過客》中說到的長野百合花的地方,還有一段距離;但是,總有一天會給自己的生命畫上句號的。
《新民晚報?〈夜光杯〉小引》 1996年11月9日

活老了有什么好處呢?有很多好處。小說上常讀到老人自我吹噓:“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面都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長。”頗有點英雄氣概,讓我興奮鼓舞。
鹽吃多了,橋過多了,我沒有白吃白過。我曾到世界上三十多個國家,上至總統、總理,下至引車賣漿者流,不管膚色是黑,是黃,是白,我都見到。至于文人、學士、流氓、無賴,諸色人等,我也見了不少。即使我自命為“世故老人”,也不為過。我在國內,在八十多年的生活歷程中,我逢到過“山重水復疑無路”,也逢到過“柳暗花明又一村”,顛顛簸簸,坎坎坷坷,搖搖晃晃,趔趔趄趄,走過了這樣漫長的道路。我耳雖不太聰,但能聽得見;眼雖不太明,但看得著;心雖有點毛病,但還是“難得糊涂”。我經常考慮和回憶過去的事情,研究和觀察眼前的事。我的心是一面鏡子,明亮照見眾生相。
《新民晚報?〈夜光杯〉小引》 1996年11月9日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我看,誰的心都是一面鏡子。不過,這一面鏡子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有的有時明有時暗,有的總是明或總是暗;有的人意識到它,有的人沒有意識到;有的人意識到而能反映出來,有的人意識到卻反映不出來。在這花花世界,眾相紛雜。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只要有動物的地方,就都會有這種現象。此事太玄遠幽奧,恐怕只有無所不見無所不知的佛祖或上帝,也許再加天老爺,才能了知,我輩凡人大可以不必操這一份心了。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序 1996年3月13日

我現在只講凡人的事,只講我這個凡人的事。我決沒有什么過人的地方,我不比別人多一只眼睛,多一個耳朵,多一顆心。但是,差堪自慰者,我不糊涂,或者不太糊涂,我敏感,我有感情。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和蕓蕓眾生,風花雪月,陰晴寒暑,一旦觸及我的五官,就必然映現在我心里這一面鏡子上。我這面鏡子能辨邪正,分是非,能使魑魅魍魎現形,能使牛鬼蛇神無所逃遁。我對它是頗有自信的。物換星移,八十五年于茲矣,它至今仍舊朗然。有時候,我無端會可憐起我這一面鏡子來,它的負擔實在太大太大了。從高中時起,我受了幾位老師的影響和鼓勵,開始舞筆弄墨。以後,雖然傾全力搞的是另一個行道,可是積習難除,每有所感,我的心這一面鏡子每有什么映像,我自然而然地就會拿起筆描繪下來,我識人成千上萬,游蹤遍亞、歐、非三大洲。國內,國外,偉人,猛人,君子,小人,地、富、反、壞、右、叛、特、走資、臭,我無不接觸,我自己就是其中的“老九”嘛!至于浩渺大洋,巍峨峻嶺,瑰麗春花,晶瑩秋月,夏日紅荷,三冬冰雪,更是每年一度會面,從不爽約。所有這一切紛紜繁復的五光十色的人和物,都反映到我的心境中。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序 1996年3月13日

我前幾年寫文章,喜歡用“垂垂老矣”這一句老話。現在看來,此話也已過時,年近耄耋,難道還不能算是真正老了嗎?“垂垂”二字還能再用嗎?但是,如果沒有人提醒我的歲數,我自己并沒有感覺到老。我雖老邁,但自謂尚不昏庸。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成了陶淵明的信徒……
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態度。“十年浩劫”期間,我白撿了一條命。至今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即使是多活一年,我也認為是“額外收入”。我現在計劃要做的事仍然很多很多,就仿佛自己還是風華正茂,面前還有幾十年的路程似的。我仍然同以前一樣,許多工作齊頭并進。
《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自序 1990年11月2日

編第一部《自選集》是在1988年,當時還沒有進入耄耋之年;但心中已頗有老意,覺得自己眼前能走的路已經不太長了。到了今天選這第三部《自選集》時,時間已經過去了九年,自己已經到了望九之年。然而心中卻老意全失,眼前仿佛還有好長好長的路可走。難道世上真有返老還童這一說嗎?
《季羨林自選集》序 1997年2月26日

最近幾年以來,我心中萌發了一個怪論: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年紀比較大一點的知識分子,在歷次的政治運動中,被整,被污辱,被損害,是正常的。這證明,他們起碼還是些好人。這樣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他們堂堂正正做人,用不著反躬自思。他們應該以頭上被戴上的帽子為榮,他們可以以此自傲。反過來,如果有的知識分子,平安地走過了歷次政治運動,沒有被濺上任何的污泥濁水,沒有被戴上任何莫須有的帽子。這樣的人,我認為,反而應該反躬自思:自己在處世做人方面是否有什么不足之處。不然的話,為什么能夠在那種黃鐘為輕、蟬翼為重,顛倒黑白、混淆邪正的運動中安穩過關?我不敢說,我這個想法能適用于一切人;但適用于大部分人,則是可以肯定的。
《透過歷史的煙塵》序 1997年5月22日

如果說我這後半生還有什么優點的話,那就是:我不肯浪費半寸光陰,開電燈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近兩三年以來,我拼命苦干;但是,工作怎樣也做不完,文債怎樣也還不完,身心交瘁,日夜難安。外面來的書報信件,盈幾盈案,我卻無法一一過目。好多應該答復的信,都沒有答復。有人會懷疑我傲慢不恭。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此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然而幾乎每天都是賓客盈門,有“速”者,也有不速之客。還要充當采訪的對象,拍照的道具。拍照者高聲大叫:“笑一笑!”我怎樣能笑得出來呢?結果當然會像電影《瞧這一家子》中的一個鏡頭那樣,陳強同志做出怪模樣來“笑一笑”。但是,那是喜劇片,專門逗人樂子。我卻是處在現實生活中。我演的不是喜劇,而幾乎是悲劇了。
我現在真是中西交迫,內外夾攻,簡直沒有喘息的余地。靜夜自思,無端憐憫起自己來。自己已年屆耄耋,正向著魯迅所說的那一個開著野百合花的地方走去。偏偏道路極不平坦,有如在風光旖旎的燕園中,今天這里挖一條溝,明天那里鑿一個洞,讓我這個在這里住了將近半個世紀的老北大,有時候竟也摸不著頭腦。未知何日天下道路都變得平坦起來,讓我這個已毫無所圖又毫無所求的老人能夠安然坦然地走到那一個非去不行的地方。
《朗潤瑣言》自序 1996年5月28日

在敦煌,在千佛洞,我就是看一千遍一萬遍也不會饜足的。有那樣桃源仙境似的風光,有那樣奇妙的壁畫,有那樣可敬的人,又有這樣可愛的影子。從我內心深處真想長期留在這里,永遠留在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間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後找到了一個歸宿。然而這樣做能行得通嗎?事實上卻是辦不到的。我必須離開這里。在人生中,我的旅途遠遠不到結束的時候,我還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在我前面,可能還有深林、大澤、崇山、幽谷,有陽關大道,有獨木小橋。我必須走上前去,穿越這一切。現在就讓我把自己的身軀帶走,把心留在敦煌吧。
《在敦煌》 1980年3月3日

最近一兩年,比我年輕的一些朋友,多次向我建議寫一點自傳之類的東西。他們認為,像我這樣的知識分子,已經活到了將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後了,而且經歷了幾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我這樣的經歷,過去知識分子經歷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對世事滄桑的閱歷,人情世態的體會,恐怕有很多值得別人借鑒的地方。今天年輕的知識分子,甚至許多中年知識分子,大都不能體會。有時候同他們談一點過去的情況,他們往往瞪大了眼睛,像是在聽“天方夜譚”。
《季羨林自傳》 1996年7月

我活到了八十多,參透了人生真諦。人生無常,無法抗御。我在極端的快樂中,往往心頭閃過一絲暗影: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世紀老人的話?季羨林卷》 2000年7月

我這一生,同別人差不多,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跨過。坎坎坷坷,彎彎曲曲,一路走了過來。我不能不承認,我運氣不錯,所得到的成功,所獲得的虛名,都有點名不副實。在另一方面,我的倒霉也有非常人所可得者。在那駭人聽聞的所謂“文化大革命”中,因為敢于仗義執言,幾乎把老命賠上。皮肉之苦也是永世難忘的。
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常回憶八十多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
《世紀老人的話?季羨林卷》 2000年7月

半個世紀以來,我一直在搞行政工作。我擔任我們系的系主任垂三四十年之久。總支領導多數為我的學生。所以我的影響對于系風的形成是頗為深遠的。我一向重視業務,積時既久,我就有了“業務至上”的名聲。因為我有黨員這個金字招牌作掩護,所以還沒有被列入“白專道路”這個范疇內。但是其間的距離幾乎就是“間不容發”了。我們系受了我的連累,在校內頗有“智育第一”的不知道是什么名——美名?每次政治運動一起,系領導當然要帶頭檢討,深挖思想根源,挖到能觸及靈魂的深度。
《紀念東方學系建立五十周年》 1996年

我一向有一個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看法: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我還有一些工作要做,這些工作對人民對祖國都還是有利的,不管這個“利”是大是小。我要把這些工作做完,同時還要再給國家培養一些人才。我仍然要老老實實干活,清清白白做人;決不干對不起祖國和人民的事;要盡量多為別人著想,少考慮自己的得失。人過了八十,金錢富貴等同浮云,要多為下一代操心,少考慮個人名利,寫文章決不剽竊抄襲,欺世盜名。等到非走不行的時候,就順其自然,坦然離去,無愧于個人良心,則吾愿足矣。
《老年談老》 1993年

我有一個想法,已經在許多文章中表達過。我認為,人生有三大責任: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處理好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的矛盾問題。就眼前來看,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實在是焦點。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必影響人類生存前途。
《一點希望》 2000年12月3日

倫理道德
什么是中華文化的精義呢?幾乎言人人殊,論點多如牛毛,但我認為,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先師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中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見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白虎通》的“三綱”,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婦。“六紀”指的是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這些話今天看來未免有點迂腐,也不能說其中沒有糟粕,比如“夫為婦綱”之類。至于君臣,今天根本沒有了,但是國家與人民卻差堪比擬。總之,我們應取其精髓,不能拘泥于字面。
無獨有偶。我偶然讀到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教授的一篇訪問記。饒先生說:“中國文化所以能延綿數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實乃受兩個因素所驅使,一是文字,二是綱紀,即禮也。依我多年所悟,中華文化的特點,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禮’,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學問,這個關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
饒先生的意見同陳先生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這兩位哲人實在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讀朱自清〈背影〉》 1995年2月21日

今天,人們在國內講“安定團結”,在國際上我們主張和平,講“和為貴”。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都需要一定道德倫理的制約,綱紀就是制約的手段。沒有這個手段,則國將大亂,國際間也不會安寧。打一個簡單明了的比方,綱紀猶如大街上的紅綠燈。試思:如果大街上沒有了紅綠燈,情況將會何等混亂,不是一想就明白嗎?
《讀朱自清〈背影〉》 1995年2月21日

《背影》表現的就正是三綱之一的父子這一綱的真精神。中國一向主張父慈子孝。在社會上,孝是一種美德。在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標榜“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來說,根本就沒有一個與漢文“孝”字相當的單詞,要想翻譯中國的“孝”字,必須繞一個彎子,譯做Filial riety,直譯就是“子女的虔誠”。你看 唆不 唆!
這一字之差,有人或許說是一件小事。然而,據我看,這卻是一件大事,明確地說明了東西社會倫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說我們的好,不說別人的壞。西方當然也有制約社會活動求得安定的辦法,否則社會將不成為社會了。我們中國辦法就是利用幾千年傳下來的文化,特別是其中的精義綱紀的學說,來調整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得到調整,則社會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濟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我覺得,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放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後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篇名文所蘊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賞真摯感人的父子之情,則眼光就未免太短淺了。
《讀朱自清〈背影〉》 1995年2月21日

苦思之余,忽然頓悟:最有效,最簡短,最有感染力,最能動心魄的辦法還是:抄唐代詩人孟郊的,去年曾在香港當選為歷代佳詩篇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簡單明了,明白如畫。倘若加以解釋,反屬多余。為子女者應認真體會其中的感情和涵義。這是我對他們的希望。
《我爸我媽》序 1998年6月

我再對做父母的說幾句話。
我先引唐代韓愈《師說》中的幾句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在這里,我不但必須說明解釋,而且還要“改造”,改造韓愈的文句:“子女不必不如父母,父母不必賢于子女,時代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我的解釋是,在中國這樣的倫理社會中,父母對子女的感情,有時會十分矛盾與復雜。一方面,父母都“望子成龍”,這是十分正常的希望。但在另一方面,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幾千年封建倫理思想又在那里作怪,“父道尊嚴”的內心活動又會時時有所萌動。在今天獨生子女被社會上尊為“小太子”、“小公主”的情況下,表面上父母百依百順,我卻不相信,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就能夠一下子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鏟除凈盡的。因此,做父母的很難正確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特別是在窮鄉僻壤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更是如此。
前幾年,報紙上刊登了一條消息:一個母親由于“望子成龍”的心情過于迫切,親手把自己的兒子打死,事後頭腦一清醒,又自殺身亡,追兒子于地下。還有一條消息,說的是一個父親,也是出于“望子成龍”的心情,把自己的兒子捆綁起來,進行毒打。兒子在奄奄一息中哀求自己的父親說:“爸爸!以後我改了!別再打我了!”父親置若罔聞,捆打了一夜之後,小孩子終于死去。但是小孩子這幾句話真正震撼了我的靈魂,我當時痛哭失聲。一直到今天,小男孩的這幾句話還時時響在我的耳邊。
我修改韓愈的那幾句話,無非是希望當父母的能夠正確處理同子女的關系,在親情方面能做到“父慈子孝”。在處理人生一些問題方面,能做到互相尊重,父母不倚老賣老,子女不“倚少賣少”(這是我創造的詞兒,將來要申請專利的)。“時代有先後”,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抗御的。父母都應當記住這一點。
《我爸我媽》序 1998年6月

有誰沒從童年經過的呢?只要不生下來就死去,總要經過童年的。無論以後成龍成蛇,變成黨國要人,名流學者,或者引車賣漿之流;但當他在童年的時候,他總是一個小孩子,同一切別的小孩子一樣。他有一個小孩子的要求。但這要求,卻十有八九不能達到,因為他的父母對他有一個對大人的要求。至于他在當時因失望而悲哀的心理,恐怕只有他一個人了解。但是,可憐的人們!人類終是善忘的。對這悲哀的心理,連他自己都漸漸模糊起來,終于忘得連一點痕跡都沒有了。當他由小孩而升為大人的時候,他忘記了自己是小孩子過,又對自己的小孩子有以前他父母對他的要求。自從有人類以來,這悲劇就一代一代地演下來,一直演到我身上,我也不是例外。
《印度寓言》自序 1941年12月15日

在品行的好壞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壞?我不通倫理學,沒有深邃的理論,我只能講幾句大白話。我認為,只替自己著想,只考慮個人利益,就是不好。為自己著想和為別人著想,後者能超過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則不是好人;低得過多,則是壞人。拿這個尺度來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認自己是一個好人。我盡管有不少的私心雜念,但是總起來看,我考慮別人的利益還是多于一半的。至于說真話與說謊,這當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個標準。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地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世紀老人的話?季羨林卷》 2000年7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