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陪伴生命我從100個臨終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簡體書)
滿額折

陪伴生命我從100個臨終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自古以來,人類都在不斷探討生命的意義與死的歸宿。本書融合了超個體心理學及諸多東西方的傳統智慧,從中探究死亡與臨終的奧秘。作為一名有著近10年經驗的臨終陪護者,作者并沒有將';死亡';流于空談或令其過于抽象,而是從臨終病人的實際經歷中,深度探討了死亡、修行與心靈成長的緊密關系,印證臨終是靈性的巔峰體驗,可以感覺到從所未有的超越、喜悅與圓滿。她給了我們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死亡和生命,體會本性的內在光芒。
這是對死亡最近距離的觀察,但帶給我們的不是死亡的陰霾與恐懼,而是悟透生死後的清朗達觀。了解死亡,我們能更加全然、自在地活著;陪伴生命,讓我們找回生活最初的幸福。

作者簡介

凱瑟琳·辛格(Kathleen Dowling Singh),美國超個人心理學及各種靈性傳統的專家,從事臨終看護工作,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醫院為幾百位臨終病患提供臨終關懷。她說自己之所以有幸從事這個工作,除了超個人心理學背景的啟蒙,以及持續30多年默觀經驗的幫助,還歸功于1974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的臨終關懷運動。她深深感動于:';生命走到盡頭之際,人終究能朝向靈性發展而去。';
目前,凱瑟琳?辛格除了繼續陪伴臨終病患走上恩寵滿溢的回歸旅程,也積極參與各種推動臨終陪護的運動和演講。

名人/編輯推薦

寫給在有生之年逐漸覺醒,慢慢曉悟生死大事的人,借著了解死亡,我們更能全然、自在地活著。死亡,不是悲劇,而是恩寵。比《西藏生死書》更易讀的生死真相,打開更廣闊的生命視野,超個人心理學大師肯·威爾伯大力推薦!

目次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生、死與心靈轉化
第二章 邁向自我的旅程
第三章 自我意識:歸鄉途中
第四章 回歸之道
第五章 從悲劇到恩寵
第六章 心靈轉化的"特殊條件"
第七章 臨終的心靈階段181
第八章 臨死體驗235
第九章 邁向奧秘289
第十章 生命的邊緣
附錄1 蘇非意識圖譜
附錄2 卡諾夫斯基功能狀態量表(簡稱卡氏量表)
附錄3 各個心靈圖譜的對照
詞匯表

書摘/試閱

一章 生、死與心靈轉化
探究真理最快捷且確信的方法,就是透過死亡躍入未知。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我是個普通人,我的工作是陪伴在平常的情況下死亡的普通人。我所陪伴的這些人,既非聖人,亦非賢者。其中或許有人信仰虔誠,但都稱不上是修行高人。這些人和我們一起在超級市場排隊結賬,或在某個路口一起等紅綠燈;他們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朋友、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小孩,也可能是我們自己。我所觀察的死亡,并不包括猝死、意外死亡或急性的心臟衰竭等等,而主要是罹患晚期病癥之後的死亡,通常是發生在身體遭癌癥逐步摧殘,或者是喪失某些主要生理機能之後的肉體衰竭,這就是我所說的';在平常的情況下死亡的普通人';。
然而,我在這些平常的死亡中所看到,以及在陪伴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卻一點都不平常:死亡是深刻、超越而不平凡的。大多數人都在一種莊嚴、平靜、意識轉化的情況下死亡,他們在臨終之際洋溢著只能被稱為靈性的能量。我們生命中的其他時刻,從沒有像死亡這么沉默,卻又這么光輝燦爛。死亡是何等絕對的力量,每一個和死亡打過照面的人都很難不為其所動。死亡激起我們最強烈的情感:驚恐、悲痛、憤怒和徹底的迷醉,還有對解脫的內在感悟和直觀認知。
美國心理學及哲學大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過:
我一生在學問上的尋尋覓覓讓我確信,我們當下所意識到的世界只是眾多意識世界中的一個,而其他世界必然也存在著對我們生命有意義的經驗;雖然在多數的時間里,那些經驗和當下世界的經驗彼此相隔,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它們會匯合,更高的能量得以滲透我們的生命。
在陪伴過數百位臨終病人之後,我的觀察是:死亡絕對是';更高的能量滲透生命';的特別時刻。按照宗教學家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的說法,在這個特別的時刻,';不同的存在層次之間出現了裂縫';。
幾千年來,各種智慧的文化都承認這種現象的存在。在中世紀的西方,有一系列與';臨終藝術';相關的專門論述,它們以基督教的語匯,為臨終過程的心靈轉化繪制了心靈地圖。對當時的西方文明來說,人們普遍相信,人不管是生是死,都在朝聖的路上。而臨終者由于置身于生死交界處,相比其他活得好好的人來說,他們的存在狀態更能夠深入常人不可見的奧秘之中;當時的人認為,臨終者是大步邁入靈性次元的朝聖者。
而在8世紀的東方,蓮花生大士則在《中陰聞 教得度》(Bardo Thodol, or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或譯《西藏度亡經》)這本書里,巨細靡遺地描述并解釋了臨終的過程。這本書的要義是,在死亡的分解消融過程里,我們超越了自我及凡夫心的愚昧。在這個死亡創造的間隙里,我們得以窺見、體驗并進入實相(reality)的本性。從佛教心理學的觀點,臨終是本心在本性光明中顯露的時刻。本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有時候也稱為地光明(ground luminosity)、明光(clear light),或無量光(immutable radiance)。
這些觀點都蘊涵著極為重要的智慧。在我們這個即將邁入第三個千禧年的文化中,這些智慧幾乎已喪失殆盡,一直到晚近才又漸漸復蘇。目前,人們對于死亡和臨終的觀感,正經歷著深刻的轉變。這得歸功于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醫師(Elisabeth Kübler-Ross)和其他臨終關懷的先驅,他們的著作首開風氣,率先將臨終視為一個合法、有待開發的研究領域。接著,臨終關懷運動、艾滋病盛行,以及在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下頻頻出現的瀕死體驗,都有進一步推波助瀾的效果。西方靈性修持的復興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它的深刻影響加上人類意識的漸趨成熟,也讓死亡和臨終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毫無疑問,死亡已經逐漸被視為我們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
在上述的死亡和臨終研究的脈絡下,我要提出的一些觀察和想法,是希望透過對臨終體驗的仔細考察和在臨終陪伴中所得到的啟示,了解人類心靈轉化的潛能,進而闡述屬于我們自己的臨終智慧—畢竟,死亡和臨終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經之路。闡述我們自己的臨終智慧,對當代西方人來說是比較合適的做法,因為對于其他文化或時代的意象和概念,我們不是顯得畏縮不前,就是太過危言聳聽、夸大其詞。用我們可以接受的精確語匯,觀察和描述平常人在臨終過程中的心靈轉變,現在似乎正是時候。
許多和我一樣從事臨終關懷的人都發現,人在死亡之前會出現心靈轉化,而且,這似乎是臨終過程必然會發生的現象。在本書中,我將深入探索臨終之際的心靈轉化,并以此來描述臨終體驗。
曾經有人說,死亡是反照生命的鏡子。注視這面死亡和臨終的';鏡子';,我們不僅可以看清自己,也可以看清人的內在潛能。面對死亡和臨終深不可測的本性,我們多一分透徹的認識(特別是可以揭示臨終的轉化和超越力量的知識),就多了解一點我們自身對死亡的恐懼,并減輕這份恐懼。有了這種透徹的認識,我們更能欣然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更能接受老天的安排,把身體的生物性死亡,當做是人之為人的生命體驗中必然的事實。面對';人為什么會死';的大哉問,我們也可以從容不迫地回答:因為我們活著。誠如美國當代聖哲拉姆?達斯(Ram Dass)所言,';死亡并不殘忍';。
深入了解臨終過程所涉及的身體和心靈面向,也讓我們更能引導自己和心愛的人,一起走過這段艱苦但深刻的時光。當臨終者的意識和明光、存在本源(the ground of being)融合為一時,如果我們有幸目睹并親密參與這個過程,那將會成為極為珍貴、難以言說,也難以忘懷的體驗。我們會感受到自己被超越個人的巨大力量所撕裂,但同時,我們又從中感受到無限的慈悲與智慧。
借著了解死亡,我們對生命旅程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我們更能全然、自在地生活,只因為敬畏';活著';這個事實。透徹認識臨終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轉化的力量,借此,我們進入了不同的存在狀態。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大氣、更完整,視野也隨之開闊,不再劃地自限。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生命將變得更加真實。我們得以進入的存在層次,是讓我們的深層內在向著本然開放的層次:沒有太多的花哨把式,也沒有太多的大道理,不管是在活著的當下,還是臨終的時刻,都可以拿得起、放得下,生命里少了些輕佻浮夸,卻多了些喜樂;少了些痛苦,卻多了些感激。
且讓我從描述某些在臨終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吧。這些現象足以讓人深深地體認到:死亡,絕對是一個有著深刻靈性意涵的重要時刻。
臨死體驗
剛開始照顧臨終病人時,那種眼睜睜看著病人被病痛折磨、蹂躪的震撼,總讓我打心底里感到害怕。一直到比較習慣眼前的一切,不再輕易感到害怕之後,我才真的開始陪伴病人,感受到';平常的死亡';中那種莊嚴與神聖。相伴是一種深刻的陪伴體驗,它不是置身事外的觀察、想象和自我詮釋,而是與病人';同在';、懂得病人、對病人的苦難有一種深度的共感。相伴讓我們和病人之間有了真正的對話:因為相伴,我們與病人深度聯結;因為相伴,我們懂得謙卑、接受和理解。
與臨終病人的相伴體驗,讓我得以見識到人的生命旅程中這個短暫而特別的時刻,我稱之為';臨死體驗';。臨死體驗是所有人類的普遍體驗,它是我們的肉身和自我感開始崩解消融,而逐漸轉向內在靈性的一個過程。
關于難以言說的事物,道教的說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從這個角度來看,靈性,這個世間萬物的存在本源,的確難以言說。然而基于討論的必要,我還是試著從靈性所展現出的生命品質來加以界說,這些品質包括了空性的圓滿、無邊的浩瀚感、不受拘束的自在感、內在光芒、安詳、慈愛,和一種可以被他人感受到的神性。臨死體驗不一定在什么時候出現,可能是死亡之前的幾周、幾天,也可能是幾個小時或幾分鐘。這個獨特的心靈轉化過程,由低向高、由淺至深,漸次向著更高、更深刻的意識狀態開展,而我們就在這種意識狀態漸次開展的過程中,逐步走向死亡、結束生而為人的肉體體驗。臨死體驗具有某些獨特的精微跡象或';生命品質';,一旦在臨終病人身上發現了這些跡象,我們便知道他們已經跨入這個重要的生命體驗轉化場。
我們可以在臨死體驗里感受到一種放松的品質,那是一種不再使勁掙扎、坦然放下生命的感覺。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把這種生命品質稱之為';放空自我,轉而成就生命的圓滿';。心理學家勞倫斯?萊尚(Lawrence LeShan)則把這種心靈轉化描述為從';生病時分';轉向';臨終時分';,有某種看不見的界限就這么被跨越了。而根據臨終病人自己的說法,這樣的轉變是努力不來的,反倒像是水杯里的冰塊,時間到了就化為水,存在的狀態改變了,回歸到更本然的存在方式。
臨死體驗里也有一種退出的品質。病人在臨終之際,從他原來活著的世界、從世事的紛紛擾擾里退了出來,他不再是那個與世界緊緊相連的自己,不再是那些他曾經認為是';我';的自己。這種退出的生命品質,清楚地展現在臨終病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對臨終病人來說,除了少數的至親之外,其他的人際關系早已無關緊要。臨死體驗是一種生命的向內翻轉,把原先投注于世間的精力收回,讓所有的能量得以轉向存在的中心。生命從外求轉為內向,造就了一種新的存在狀態。生命的優先級在這個向內翻轉的過程中也有了180度的改變。英國詩人艾略特把這樣的存在狀態稱為';不隨萬緣流轉的靜止點';,而在佛教的說法里,這就是所謂';貪、瞋、癡';的止息。表面上看來,這樣的存在狀態和沮喪極其相似,其實兩者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沮喪是知道自己得了晚期病癥之後的心理煎熬,是病人進入臨死體驗之前就已經度過的心理階段。而病人在臨終之際對于世界的退出,所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正面、知其去向、生命得到轉化的狀態。
我們也可以在即將過世的病人身上感受到一種光芒的品質。只要在病床邊待的時間夠長、注意力夠集中,我們便可以在即將過世的病人身上感受到這種內在光芒。雖然這種光芒的感覺比較細微,但它確實是一種可被感知的體驗。病人的皮膚會散發出近似乳白色的光芒,這種由內向外散發的光芒,充塞在周遭的氛圍里,也表現在臉部肌肉的放松上,有時候則是從眼眸之中流露出來。如果真如物理學家所說,我們和天空的星辰一樣都是由宇宙的能量而生,或許我們的死亡也和超新星一樣,在離開形體世界之前內爆、散射光芒。有些即將過世的人跟我說,他們有種內在光明滿溢的體驗,這也證實了我對于這種精微體驗的觀察。
臨死體驗里也有一種內在性的品質。對于臨終病人來說,他們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時間沉浸在個人心靈深處的意義空間里。有一位臨終婦人這么告訴我,她說,她感受到自己正在為上帝進駐她的生命清出一條路。按道教的說法,這是化自我為無形,讓自己誰也不是,從而由內參與萬物的育化。中世紀的修道院傳統則是把這種內在性視為一種';中界';(liminal)體驗,這樣的內在體驗開啟、醞釀了我們向內面聖的道路。
臨死體驗的另一項特征是靜默的品質。人在臨死體驗里不多話,即使有話說,也是根本而深刻的。臨死體驗里的話語,通常是象征性、隱喻性的,每每指涉難以言說的事物,就像是喃喃輕訴的親密愛語,或是詩一般的語言,這些話語往往意味深遠。對于進入臨死體驗的人來說,我們平日所說的話語都太過表淺,而他們大多以超越語言的方式與人溝通。歐洲神學家尼古拉?別爾佳耶夫(Nicholas Berdyaev)是這么說的:';如果得以探入生命最深刻、最終極的深層內在,我們會赫然發現,我們的所有體驗都包覆在神命(divine life)里。然而在這個時刻,沉默卻取代了話語,因為沒有一種語言或概念可以表達此等體驗。';
靠近一個即將死亡的人,我們會開始感覺到自己踏入了神聖領域。當臨終者的覺知,慢慢由生死邊界步入死亡這個偉大的奧秘時,許多在旁陪伴的關懷者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神聖感。我的想法是,神聖的品質之所以浮現,正因為臨終者和肉體生命的最後聯結是愛,神聖和愛的根本質地相同,所以兩者同時浮現。在這樣的時刻里,我們的心是全然開放的,因此當臨終者開始感受到神聖和愛的同時,我們會察覺到某些異樣,覺得整個氣氛都不一樣了,接著,我們往往也升起同樣的愛和神聖的感受。
臨死體驗和人們較為熟悉的瀕死體驗非常類似,它們之間有許多關聯,然而,晚期病癥的臨死體驗是個相對而言比較慢、拖得比較長的過程。許多間接的證據讓我相信,人在臨終的過程中,似乎會為最後的時刻作準備,不斷地超越我們平常的意識、體驗和身份認同的存在次元里進進出出。臨終者在不同的存在領域或意識狀態之間來來回回,好像在做跳水練習:向空氣中奮力一跳,然後回到熟悉的甲板上,再跳,又回來,一直到最後真正躍身潛入水中。有過瀕死體驗的人,在死而復生之後,往往出現某些深刻的心靈轉化,而走在臨終過程的人則向我們證明,人有徹底轉化生命的潛能。某種超越的品質,會在人的意識發展超越了個體的身份認同之後出現,那就是超個人意識(transpersonal consciousness)。
通常,臨死體驗似乎會帶來某種特別的認知,一種知悟的品質,走入臨終過程意味著進入了一個識見更大的體驗轉化場。有位臨終婦人跟我說她覺得自己正成為浩瀚無垠的一部分。類似的說法相當普遍,臨終者往往察覺到有某種向生命更深處行進的內在動力,覺得自己必須要先體驗過死亡,才能夠繼續走死亡之後的路。臨終者通常會有一種直接體驗,一種無須思索的知悟,體認到自己不過是活在這個肉身中的過客,而且,對于自己什么時候會離開人世,往往也都清楚明白。種種征兆顯示,人在臨死體驗里,會出現超越時間、空間,甚至肉身局限的生命知悟。稍後我會提出佐證的例子,來說明人的意識在臨終的過程中已經轉化、超越了我們平常醒著的意識狀態,而我們的身份認同,也擴大、超越了個體。雖然目前還缺乏科學上的證據,但我猜想,我們應該可以從臨死體驗中測得不同的腦波活動,就像在有經驗的禪修者或處在非常意識狀態的人身上所測得的腦波差異一樣。
在臨終之際,我們身體的能量場,或稱為生物場,開始顯現出一種強度,我們可以感受到身體的能量場似乎是被張開、擴大、強化了。我們可以感覺到能量在脈輪(chakras)之間流動躥升,為脫離肉身的那一刻作準備。我自己曾經多次感受到這樣的現象,其中多半是在臨終者的意識脫離身體的那一剎那。有一個臨終病人(K太太)說,她感覺自己';正在急速地向外擴張,但同時又和那個曾經被稱為是K太太的人藕斷絲連';。
我們都會透過內在心眼感知到一些意象,卡爾?榮格是第一位指出這些意象,并將其稱之為原型意象(archetypes)的心理學家。他指出,這些內在的心靈意象中,有許多可能是屬于人性的共通意象。因為和許多臨終病人有非常親近的關系,我偶爾可以感受到他們心中的意象。當然這很難';證明';,但我注意到,臨終者越接近死亡,這些原型意象越發清晰。當臨死體驗的意識狀態進入更精微的次元時,人們所看到的神聖意象也發生了一些饒富意味的改變,不單是這些意象本身變得更加清晰了,他們往往指稱自己融入,或變成了心中的神祇。在死亡來臨之前,臨終者開始顯現出一種融合的品質。這意味著分離即將結束,人的二元性(duality)也到了盡頭。終于,我們來到了和萬有的神聖本源面對面的時刻,這時,我們卻也發現自己正從鏡子里看著自己。
許多正走在臨死體驗里的人跟我說,他們覺得自己目前的體驗';適得其所';,他們感受到一種體驗完滿的品質,那是一種恰如其分、絕對安全的感受。他們說:';我沒想到一切會是如此安好。';而他們所愛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感受到這樣的完滿,因此可以放心地跟臨終者道別,讓他們撒手進入此等的完滿之中。古羅馬哲學家柏羅丁曾經說:';我正在作最後的努力,讓我內在的神聖得以回歸到宇宙的神聖之中。';而在當代,劉易斯?托馬斯(Lewis Thomas)在《細胞生命的禮贊》一書中則這么表達:';當我發現死亡是件很妥當的事情時,我覺得很驚訝。然而,或許我不該這么驚訝的,畢竟死亡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生物機能,它和我們熟悉的所有重要生命現象一樣,以同樣仔細、有條不紊的機制,為了生物本身的利益,在豐富的基因訊息引導之下,走過一個又一個階段。';
我所提到的這些生命品質,包括放松、退出、光明、內在性、靜默、神聖、超越、知悟、融合、體驗完滿等等,都是臨死體驗的特征。對于我們的個體來說,這些品質并不在平常熟悉的經驗范圍內,它們都是意識狀態或身份認同開展之後的生命品質,屬于恩寵的生命品質。如果沒有靈性作為源頭的話,這些生命品質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禪宗大師弘智正覺(Hung Chih)提到甚深禪定的一段話,如果拿來當做臨終過程的描述,其實并不為過:
默默忘言,
昭昭現前,
鑒時廓爾,
體處靈然,
靈然獨照,
照中還妙......;
妙存默處,
功忘照中......;
默唯至言,
照為普應;
應不墮功......;
默照理圓。
臨終關懷者萊文發現,關懷臨終病人的體驗讓他可以';理解為什么有些苦苦煎熬的臨終者,會在最後的時刻出現巨大的轉變,生命整個開放起來,那些曾經縈繞不去的未竟之事、恐懼和執著,似乎一下子全放下了。有人似乎是在死亡前的幾天或幾周內出現這樣的‘生命知悟’,有人則是在過世前的一小段時間才出現......;或許有的時候,在生命離開身體的那一剎那,才深切體認到整個過程的完善圓滿。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普遍性的體驗;就算是對生命最執著的人,也會在死亡的那一刻體驗到生命的完滿和無懼';。
我和其他參與臨終這個莊嚴過程的人,都曾經親眼目睹和你我一樣平凡的人在平靜、安詳的情況下,沒有一絲掙扎,就這么離開身體而去,進入了他們真實的本性之中。他們對于自己的去向似乎了然于胸,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內在靈性,就像雪花掉落、融化在手心。我相信我們所觀察到的,是一種可以被辨識的臨死體驗,而種種征兆顯示,在臨終的過程里,人逐步轉化為更廣闊的存在、知悟、意識和身份認同的狀態。
心靈淬煉過程
在這個國家,死亡正逐漸被帶到陽光之下。我們可以看見,因為人們重新參與了臨終的過程,從而形成許多充滿洞見的觀察。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里過世,他們寧愿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在家人的陪伴下,明明白白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我們之中有幸親密相伴他人度過臨終過程的人終將發現,死亡讓我們融入更浩瀚的存在。
在我剛開始照顧臨終病人時,有個想法像回聲一樣在我心里轟鳴作響、揮之不去。當我按下臨終病人家的門鈴,傷心的家屬出來迎接我時,它在;當我坐在拼命呼吸的病人床邊時,它在;當我沿路開車來到下一位病人床邊時,它也在。有時候,甚至連站在初次見面的病人家門口,我都覺得非常不舒服,因為我知道他的家人所要面對的種種,包括病人身體狀況的不斷惡化、照顧的耗費心力、心痛等,而他們卻渾然不覺。那時,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這一切都是';悲劇';—悲劇、悲劇、悲劇。即使已經結束一天的工作,在開車穿越市區的車水馬龍、到超市采買的路上,或是自己去看場電影、載小孩四處逛逛的路上,我都覺得,相較于外面熙來攘往的世界,沿途許多房子緊閉的門扉之後,只有一件事情在發生,那就是悲劇。
然而,當我讓自己更親密地參與臨終過程,參與這個生死交界的偉大奧秘時,卻發現,路過那些我認識的人剛過世的房子時,反而讓我心中溫暖滿溢,甚至自顧自地笑了起來。因為,在緊閉的門扉後面,通常是臥室的親密氛圍里,我曾經有幸見證了那些意味深長的時刻,那些似乎有某種看不見的面紗被掀開,生命的實相因而發光發亮的時刻。路過這些房子總讓我心懷感激,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那些生命時光:曾經,我在世間的忙亂紛擾之外,體驗到一種光明與存在。
如今,每當我在漫天塵沙中,經過那輛停放在橡樹林里的旅行拖車時,我都會悠悠想起,在蔭涼的走廊上,有一位老先生曾經與我分享了他在歷經磨難之後的深刻轉化:在死前不久,整個人蛻變為一種強而有力、無畏無懼、深刻動人的存在狀態。而經過另一個被稱為';島嶼';,街道兩側林立著棕櫚樹和瓦房的小鎮時,有些畫面也會鮮活地浮現:在其中一棟房子的起居室後方、位于角落的臥房里,曾經有一位中年婦人,她原本割舍不下一家大小,卻在死亡之前喚起深刻的智慧和慈悲。開車對我來說,成了完全不同的體驗。以前,開車出門是痛苦的,因為眼前所看到的都是悲劇的場景、痛苦的回憶;而現在,處處都是顯露著恩寵、溫暖和靈性的地標。
我終于體會到,原來我在臨終過程中所目睹的,是一份滿溢的生命恩寵。我開始以新的眼光,仔細觀察此等恩寵的微妙,以及體現在臨終病人身上的恩寵。我這才察覺,所有在臨死體驗中觀察到的生命品質,都共同指向一個事實:必然有某種偉大的心靈淬煉過程在臨終過程里發生,讓臨終者得以借此轉入更深刻的存在狀態。陪伴過形形色色、精神成熟度不同的人之後,我發現,其中顯然有某種常態性的意識轉化模式。
當人開始接近死亡時,似乎會以一種普遍而循序漸進的模式,朝著更深層、更細微、涵蓋更廣的覺知、身份認同和存在狀態開展—一種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生命運動。我更進一步發現,在臨終病人身上觀察到的心靈轉化,與這25年透過靈性修持成就的自己,以及來找我心靈咨詢的人身上所發生的,是相同的心靈淬煉過程,不過速度顯然快了許多。
因此我相信,臨終時產生了一種從歷經悲劇到體驗恩寵的心靈轉化過程。我甚至認為,這樣的心靈轉化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必經的歷程。雖然尚未得到證實,但臨死體驗有其深刻的意涵。臨終讓人有機會可以進入本性的內在光芒、浩瀚無垠—至少在一小段珍貴的時間里。
臨死體驗里所展現的恩寵品質顯示,臨終過程本來就是要讓人經歷超越體驗,而這樣的超越體驗,是人生命的根本動向與意義所在。不管臨終的人是否有過或曾經渴望過超越體驗,也不管有沒有靈性的修為,臨終時分似乎本來就壓縮了必須透過一輩子的靈修才能成就的種種可能。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停留在意識的最高層次—圓神(unity)的層次。但它的意義在于,至少有一小段珍貴的時間,人透過死亡的體驗,進入或融入了圓神意識(unity consciousness)。臨死體驗意味著,我們在自然而然而且有意識的情況下,重新融入了我們曾經在無意識中離開的存在本源。當我們想到會失去自我而感到恐懼時,心靈轉化的過程就開始了,一直到我們融入了深刻奧妙、化育萬物,又難以言說的圓神體驗時才告結束。
據我的經驗,大部分臨終者并不想要超越體驗,我們大多數人還達不到把追求超越當成優先順位的生命深度。然而,在臨死體驗的過程中,每一個人卻又是那么自然地進入了超越和轉化的意識層次。艾滋病病友會把自己染上的病稱為';提早引爆的自我探索';,他們也曾經用';槍口下的覺醒';這樣的說法來談論艾滋病。這些說法,同樣適用于任何走在臨終路上的人。對于佛教心理學而言,菩提曼荼羅(bodhimandala)指的是圓神意識的體驗得以體現的空間—這個詞在梵文中的原意是';神的體現';。我所陪伴的臨終者向我表明,臨死體驗就是一種菩提曼荼羅的體驗。每當我想著他們跟我說的話,想到人的生死是這么精妙地被安排著,好讓人可以自然而然地與靈性融合為一,我就覺得無比的震撼和感動。
我在這本書里,特別提出三個核心論述,來說明臨死體驗和它的重要性:
第一,臨終的時刻就是心靈轉化的時刻。人在臨終時,經歷了從感受悲劇到體驗恩寵的心靈轉化。
第二,就人的一生來說,臨死體驗是一段意義深遠的生命時光,而它的本質就是人的內在心靈轉化。正因為人在臨死體驗里會有超越體驗,因此,我們可以在庫布勒–羅斯醫師提出的5個臨終階段後面再加上臨死體驗,把它視為一個';更高';或';更深刻';的臨終階段。除了死而復生的瀕死體驗,以及通過靈修成就的意識開展,人的一生中找不到與臨死體驗類似的其他體驗。我們可以發現,臨近死亡是一個生命急遽轉化的過程,讓人得以超越被自我束縛的分離體驗,進入圓神意識。
第三,我的建議是,我們應該把人生最後的這個時刻,設想為';重新融合';的時刻,因為事實上,人的靈魂在此時將要返歸本源,重新融入圓神意識。人整個生命旅程的階段動向,通常循著一個相同的軌跡:從前個人的意識層次,逐步走向個人的意識層次,從而進入了超個人的意識層次,并于其中體認到自己的本性與存在本源并無二致。
這本書在理論上的抽絲剝繭,包括理論典范的篩選、事實和臆測的反復斟酌、信息和想法的交叉檢證等等,都是為了要呈現一些新的洞察。當然,我所提出來討論的東西,大部分來自于我自己的主觀體驗,以及從中產生的洞察和結論。但我相信,如果其他人愿意花數百個小時陪伴臨終病人—并在其中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意識覺醒,也愿意讓自己參與、投入,并與臨終者實在地對話—他必然會得出和我相似的結論。因此,除了提供我個人的觀察之外,這本書也呈現了一些人類意識的奧秘之謎,并歸納出幾個或許有助于進一步體悟生死的基本大方向。
超個人心理學的襄助
據我了解,目前沒有任何客觀可信的方法,可以測評臨死體驗里的意識層次的改變。這也就是說,我們仍然沒辦法用量化的語言,來捕捉、描述這樣的體驗。就某種意義而言,就連語言本身,在捕捉和描述這樣的體驗時也往往捉襟見肘,因為臨終過程里的事情,大多發生在言語之外、超越了語言。我這么說不夸張,因為大多數臨終者到後來已經不太說話,即使說了些什么,也很難從平常的語言來理解。再者,我們還必須仰賴臨終者的口述,告訴我們他察覺到什么改變,一旦和臨終者失去意識上的聯結,語言也無用武之地。除此之外,臨終者所察覺到的,是屬于相當精微而深層的改變:包括內在的直覺,體認,對不同存在領域的體驗與理解,對深度、光明、真理的存在領域的體驗等等,都是言語難以形容的體驗。
然而,這些觀察與其相關意涵,可以從一個較大的脈絡來理解。超個人心理學的理論架構,就相當能夠掌握及闡明這些標志著深刻心靈轉化的臨終征兆。我相信,超個人心理學的理論架構,確實有助于厘清這些發生在臨終過程中深刻而急遽的心靈成長體驗。
有了超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襄助,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開始進行討論,一方面探索在人的整個生命旅程中,意識—我們的覺知感或自我感—所體驗到的心靈轉化其背後的動力機制,一方面也探索這整個過程本身。這個心靈轉化觀點的基本立場其實很簡單。人離開存在本源之後,進入了形體世界,從渾然一體的生命狀態開始,經過幼童期、青少年期、青壯年期的成長過程,慢慢形成了一種差異化的生命狀態—照榮格的說法,這整個過程就是人走向個體化的過程。接下來,根據少數開悟者的預示,我們會開始走超越的道路,在人生過半之際,有意識地重新融入終極實相的圓神狀態。這意味著,我們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返回到存在本源。
在所有這些觀察和口述報告的背後,我的基本預設是,如果在臨終之前,人還沒有轉化到意識的最後階段,亦即個別的身份認同尚未融入其神聖本源,據我們對臨死體驗的了解,它本身就會啟動這個心靈轉化的過程。
仔細想想,能夠處在20世紀末,一個可以輕易接觸到其他文化傳統智慧的國度,就人的知識體系的發展而言,是何其有幸。世界上的每個智慧傳統,顯然都以類似的觀點,描繪了我們生命旅程中從生到死的各個階段。超越我們日常意識的存在領域確實存在,而且也已經有人指出了通達超越領域的道路。這些超越的領域,通常被稱為超個人領域,意即超越自我的意識層次。
唯有了解通往超個人領域的道路,才能掌握了解臨終過程的關鍵。這條通往超個人領域的道路,是每個時代的聖人賢者透過禪修、祈禱才懂得的道路;然而,同樣的轉化之道,似乎也是我們每個人在臨終過程里必經的道路。再者,洞察這個心靈轉化過程,讓我們認清其背後的目的何在。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千百種不同的說法,指向同一個事實:人是為了體現靈性而活的生物。';我們生來就是為了超越,就像鳥生來就要飛,魚生來就要游水一樣。';
就像河流蜿蜒于大地,也終將流入大海一般,超個人心理學把人的生命歷程,描述成一個向著存在本源回游的旅程。超個人、超越的實在,是人類意識本有的維度,透過人本性的完全體現,我們有機會去認識、探索和實現這些向度。誠如威爾伯所述,在所有的表象之後,靈性一直是我們生命的源頭,然而,就層次而言,靈性則體現為整個從物質、生命、心智、靈魂到靈性等層層相疊的存在光譜。因此,從物質、生命、心智、靈魂,一直到靈性的每一個生命層次,都稱不上是終極的實相,而僅僅是生命旅途上的路標而已。
生而為人,超個人意識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雖然,能夠達到這么廣袤的存在層次的人并不多見,但任誰也無法否認,它是我們生而為人可以知道,也活得出來的最後階段。大多數的人只是在半途上迷了路。而透過臨終本身的所作所為,至少有一小段寶貴的時間,我們可以被引領回到暌違已久的家。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