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觀眾心理美學(簡體書)
滿額折

觀眾心理美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  價:NT$ 179 元
優惠價:8715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觀眾的情感恰如一架天平,藝術家對情感的處置并無隨心所欲的自由。應該看到,在舞臺的前面開闊而黝黯的空間中,觀眾的情感正通過小心翼翼的衡秤而慢慢積聚。只有恭敬地敏感于這個巨大的情感實體的存在,它才有可能給舞臺以共鳴。
《觀眾心理美學》從觀眾心理角度來闡述戲劇藝術的隨筆著作,用散文的筆調對戲劇學乃至心理學也都作了生動的解讀。
《觀眾心理美學》由余秋雨編著。

作者簡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一九六八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一九八六年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歷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委咨詢策劃顧問,并被選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寫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辭職後更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其《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著作,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為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二00四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機構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圍文化傳播坐標人物”。

名人/編輯推薦

《觀眾心理美學》是余秋雨先生通過對《趙氏孤兒》《奧賽羅》等戲劇分析及對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等)、劇作家(莎士比亞、莫里哀等)的創作實例的解讀,從觀眾心理角度來闡述戲劇藝術的隨筆著作,用散文的筆調對戲劇學乃至心理學也都作了生動的解讀,極具吸引力。上世紀80年代問世以來,廣受好評,基本上也奠定了余秋雨學術著作通俗化的寫作特點,成為藝術表演類考生的重要參考書,也是大學表演類專業必讀書目。

目次

概述:心理美學引論
 一 什么是心理美學
 二 心理美學的立足點
 三 對“觀眾”的誤解
 四 “正常觀眾”
 五 心理美學的首要范疇
 六 心理美學中的悲劇美和喜劇美
 七 悲劇美為何發生轉型
 八 喜劇美為何不適合情感投入
 九 這一對范疇融合了
 十 又從心理學通達了哲學
 十一 審美心理機制
 十二 以“注意”為例
 十三 隨意注意
 十四 屏風之爭
 十五 心理空間
本論:觀眾審美心理
第一章 學理基礎
 一 心理研究是一種思維升級
 二 接受美學與心理學相遇
 三 接受美學的基本思路
 四 期待視域
第二章 綜合的心理需要
 一 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對象化
 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對象化
 三 心理定式
第三章 反饋流程
 一 反饋的意義.
 二 集體心理體驗
 三 劇場內的多角反饋
 四 劇場內外的反饋
第四章 觀眾的感知
 一 特殊的強度
 二 變異
 三 感知真實
 四 感知力度
第五章 觀眾的注意力
一 注意力的引起
二 注意力的持續
三 注意力的分配
四 注意力與故事結構
第六章 觀眾情感的卷人
一 戲劇情感的特點
二 觀眾情感的卷入過程
三 負面情感和復雜情感
四 共鳴
第七章 觀眾的理解和想象
一 觀眾渴求理解
二 理解的層次
三 想象
第八章 心理厭倦
一 適應與厭倦
二 對比性心理程序
三 保留劇目

書摘/試閱

一 什么是心理美學
心理美學,Psychological Aesthetics,是一門從審美心理上研究美的學問。這是對傳統美學的一種根本性突破。
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是傳統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龐大哲學體系的一部分,基本上與心理學關系不大。他認為,美是“絕對理念”的派生物,或者說,“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形式”。因此他研究美,以“絕對理念”為起點。不管他是不是把“絕對理念”解釋清楚了,也不管後人是不是理解了他的“絕對理念”,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所建立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美學。
自黑格爾以後,絕大多數美學都繼承了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即使并不贊成“絕對理念”,也會首先尋找一個抽象概念,再層層具體化。幾乎一切美學著作,包括大學里的美學教材,總是當頭提出一個問題:“美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一個定義,定義可長可短,但都因艱辛概括、拼湊概念,似乎什么都包羅了,結果卻毫無價值。直到今天,這種“美的定義”不知道出現了多少,但沒有一個能被人們記得。更嚴重的是,這種“自上而下”的理論程序,把人世間大量豐富多彩的美,全都變成了同一源頭的概念衍生物,其實是嚴重脫離了美的存在狀態。
試想,要把狂風暴雨中的驚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閃、百歲夫妻的臨終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長嚎、宋詞格律的平仄調整、歌劇女腔的故意停頓、現代畫家的實物引入、萬眾聚集的默然悼念,等等等等這一些美,全都概括成同一個定義、揭示出同一種理念,有可能嗎?有必要嗎?有意義嗎?
如果硬要概括,那么,美學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不美。
當然,也可以用一種聰明的方法來定義:“不丑即美”。但問題仍然來了:丑是什么?丑和美之間往往只有一點點最微妙的界線,這個界線怎么劃定?世上有遼闊的“不丑不美”的灰色地帶,這個地帶與美和丑的界線又怎么劃定?……
由此可見,“自上而下”的美學,一開步就會撞墻。
在學術上,完全可以容忍少數哲學家通過形而上的途徑繼續研究人世間一些終極命題的內涵和外延,但是這并不是普遍社會對美學的要求。普遍社會時時、處處都在發現美、接受美、享用美、創造美,人們希望獲得這方面的理論指引。
正是在這樣的渴求和這樣的困境中,人們發現,如果把問題的重心從“什么是美”轉移到“為什么讓人感到美”,整個學術框架立即就出現了生機。
“為什么讓人感到美”,這個問題,把美的接受者當作了主體。隨之而來,“美”也就轉化為“美感”。產生“美感”的過程,稱作“審美”,因此,這種美學也可以稱之為“審美學”。
一個人如何產生美感,這是心理學課題。由此,美學也就從哲學的門庭轉向了心理學的門庭。所不同的是,在哲學的門庭中,美學的地位不高,分量不重;而到了心理學的門庭,便取得了特殊地位。心理美學的歸結點是美學而不是心理學。當然,這種美學與傳統美學有著根本的差異。二心理美學的立足點
從心理學的方位來研究美,擺脫了抽象概念的云中游戲,產生了一種腳踏實地的學術憑依。但是,既然腳踏實地了,地上也有多條路可走。
對美的心理學研究,至少有以下三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研究美的創造者的心理活動過程,也可以稱為“藝術家心理研究”。例如,藝術家的童年記憶,藝術家的精神創傷,藝術家的特殊氣質,藝術家的思維異常,等等。
第二條路,研究藝術作品中的心理邏輯。例如,經典小說中主人公的情感程序,著名繪畫中各種眼神所包含的心理內涵,戲曲的唱腔所刻畫的情緒逆反,等等。
第三條路,研究接收者(即觀眾、聽眾、讀者)的心理反應,并由此推斷藝術創作要遵循的心理規則。
心理美學的立足點,不是第一、第二條路,而是第三條路。
因此,心理美學也就是“接受美學”,又可以稱為“觀眾審美學”、“觀眾心理學”。P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