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看懂李安(簡體書)
滿額折

看懂李安(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看懂李安》由柯瑋妮著,黃煜文譯:2005年以《斷背山》一片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從《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引起國際影壇的注目,到《理智與情感》、《冰風暴》、《與魔鬼共騎》站穩美國主流電影界,及至獲得世人與票房認可的《臥虎藏龍》、《斷背山》與《色,戒》——不論在華語電影界或國際影壇上,李安的專業成就已毋庸置疑。
然而,除了從華語出版市場上的各種書籍了解他的電影路之外,除了因他征戰各影展的成績而與有榮焉之外,同為中國人的我們,看懂了多少隱藏在情節之間的李安?透過電影這個媒介,他究竟想說什么?我們真的了解他在電影專業上的成就嗎?而西方的專家與觀眾,又如何看待他的作品?這個世界,到底怎么解讀李安,《看懂李安》將為你解答。

作者簡介

作者:(美)柯瑋妮 譯者:黃煜文

名人/編輯推薦

《看懂李安》由柯瑋妮著,黃煜文譯:融合華人地區觀點的西方思考,一本所有中國人都看得懂的電影評論書!
全盤剖析李安電影之中心主題,包括全球化與文化認同、同性戀、父權、女性主義、局外人、家庭倫理、社會責任等。
網打盡李安所有作品,帶領你從之前忽略的角度把李安的電影再看一遍!
專業而不艱澀,輕松易讀!

Well,I came upon a child ofGod
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nd I asked him,"Tell me where are you going?"
Thishetoldme
Said,"I'm going down to Yasgur's Farm.
Gonna join in a rock and roll band.
Gotto getbacktotheland and setmy soulfree."
We are stardust, we are golden…
And we've got to get ourselves back to the garden.
摘自歌曲《Woodstock》
作詞作曲:瓊妮·米契兒(Joni MitchelI)
演唱:Crosby,Stills,Nash and Young樂團
李安2009年的電影為《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對美國人而言,“伍德斯托克”代表美國歷史上與美國人集體記憶中一個非常獨特的時空。伍德斯托克,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小鎮,從此與一場創造歷史的演唱會——象征年輕世代對于愛、和平與搖滾樂的理想——永遠聯結在一起。事件過後不久,深受它啟發的瓊妮·米契兒寫下Woodstock這首頌歌,歌詞這么說:“我們如星塵,我們如黃金般……我們必須讓自己回到那聖園。” (We are stardust, we aregolden…and we've got to get ourselves back to the garden.)“回到那聖園”的想法,反映了那個年代渴望逃離政治虛偽、金錢貪欲與世界的腐敗,回歸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享有的純真與理想主義狀態。成千上萬愛好和平的善良年輕人特地前來參與這場盛會,并成為這場當時最刺激最盛大事件的一份子。這首歌曲完全捕捉了他們心中的激昂。然而,比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美國年輕人在當中找到認同的體驗,他們感覺自己就像“星塵”與“黃金”——這是屬于他們的時刻。
以“三天的和平與音樂”為宣傳口號的伍德斯托克演唱會,約莫有50萬人參與。這場由多組樂團共襄盛舉的音樂會,是20世紀60年代嬉皮風格一自由的愛、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有機食材,以及熱愛自然與和平、迷幻藥與搖滾樂——的最高潮,也是著名的文化里程碑,但其實它因為在表演前幾星期臨時更換場地而亂成一團。一個名叫以利特·泰柏(Elliot Teichberg)的年輕人說服主辦人將場地改到老家鄰居麥克斯·亞斯格的農場,希望藉此挽救他的父母在紐約州北邊岌岌可危的旅館生意。這是電影《制造伍德斯托克》的主題,但李安想要呈現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真正精髓:年輕人尋求沖破上一世代立下的種種限制,在文化地圖上開疆辟土——當那個時代仍視特立獨行為洪水猛獸,想成為藝術家的人也不受尊重,而家長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個關于不墨守成規的故事,以及一場探討身份認同、最終達致包容與愛的實驗。李安會被這個題材吸引,顯然是因為“尋求身份認同”與“包容”這兩個主題,是他擅長且著稱的。
20世紀60年代的實驗性與反叛性,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嚴謹和社會約束。美國的20世紀50年代,是個凡事都一致、只想維持現狀的時代。那個年代充滿了社會道德約束與對性欲的鉗制,人們必須遵守國家和家庭對既定角色的期待。這一點從李安先前的電影《斷背山》中可以知曉,它生動刻畫了20世紀60年代初期懷俄明州社會對恩尼斯與杰克的道德約束。當他們面對兩人不尋常愛情所導致的悲慘遭遇後,杰克賠上了他的性命,顯示當時的保守氣氛是險惡的,而特立獨行或不遵循社會規范又是多么危險。
20世紀60年代,年輕人紛紛開始試著打破墨守成規和尋求自由。瓊妮·米契兒的歌曲Woodstock這樣唱著:“我必須回到那塊聖地并解放我的靈魂。”(I've got to get back to the land,and set mysoul free)米契兒和其他年輕人深信人們終將如看顧伊甸園般照顧這塊土地,在這土地上自給自足,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個發自民眾的運動同樣來自于對越戰的反抗,這一點可以從歌詞里看出:“我夢見我看到天空中飛著載有機關槍的轟炸機變成盤旋在我們國家上方的蝴蝶。” (And I dreamed I saw the bomber death planes riding shotgun inthe skv,tuming into butterflies above our nation.)另一首反戰歌曲《木船》(Wooden Ships)則唱著:“如果你對我微笑,我會明白,因為那是無論在何處每個人都會說的共同語言。” (If you smile at me I willunderstand,for that is something everyone everywhere does in the samelanguage.)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這么說:“制造愛而不是制造戰爭。”(Make love,not war.)因為有將近50萬人匯聚到這里(規劃者預估只有10萬人左右,但電視新聞的畫面顯示前往車輛多到將高速公路變成大型停車場),伍德斯托克盛會後來備受注目,宣傳極為成功,成為對那些“同一陣線”人士(嬉皮、反戰人士、不遵循傳統者和桀驁不馴的學生)的一種肯定。它揭示了這個愛好自由的社群,人數遠比大家想象的還要多上許多。
對李安來說,《制造伍德斯托克》是個很好的題材,因為它探索了美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代的人類心理。從他最早的那些電影里,李安就展現了他犀利的文化和歷史洞見,如《推手》和《喜宴》呈現了全球化和文化沖擊的影響。李安20世紀90年代初期幾部電影的主題,似乎預示并展望了21世紀全球化世界的快速變遷與適應的必要性,而事實證明,每個人設法了解自己在這個全球化世界中應扮演什么角色,也確實越來越重要。李安的《飲食男女》特別描繪了臺灣地區歷史上重要的改變時期。這三部國語片之後,李安開始往國外發展,拍了三部英語片分別描述19世紀早期的英國經典(《理智與情感》)、美國20世紀70年代(《冰風暴》)以及美國內戰時期(《與魔鬼共騎》)。接下來的《臥虎藏龍))和《斷背山》則將他推向了國際舞臺。《臥虎藏龍》像是一座分水嶺,為華語武術電影帶來國際的喝彩;《斷背山》則打破了禁忌,將敏感的同志議題帶入主流電影市場。2006年李安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後,非但沒有滿足于目前的成就,反而冒險拍攝了一部極具挑戰性的電影《色,戒》。這部電影證明了李安拍攝歷史、道德、壓抑、表演、謊言/真相等議題的強大實力。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制造伍德斯托克》對臺灣地區的觀眾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臺灣和美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皆經歷了劇變。我記得我第一次來臺灣是在1987年,大約是宣布解嚴的年代。當時,男生和女生在路上牽手會被視為不知恥的行徑。對當時的年輕一代來說,那是個純樸的年代。我記得蔣經國先生的逝世,也經歷過李登輝的執政。當時女學生必須將頭發剪到耳下,而所有學生都必須穿制服。整個社會以一個極整齊的方式在運作。學生們的義務是拿高分、上補習班,通過大學聯考進大學。我聽說家長從不對孩子說“我愛你”,因為覺得這么做太肉麻。一般上班族和公職人員周六也需要上班,只有周日是唯一的假日。悠閑和享樂的氛圍在臺灣尚未開始發展。藝術、戲劇和電影的內容同質性高,也不敢大膽創新——就如同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以藝術家為職志是可恥可議之事。當時,離婚這件事會讓整個家族蒙上一層陰影,離婚率也非常低。因為施行嚴刑峻法,那時的臺灣社會幾乎沒有槍支或毒品泛濫的問題。凡此種種,在這座島上打造出一個井然有序、整齊一致的環境,家庭成員的角色劃分非常刻板,對年輕人的期許也非常明確。
然而,物換星移,現在一切都改變了。例如發禁已解除,而臺灣的小孩雖依循傳統價值尊敬父母親,現在卻會對彼此說“我愛你”。大部分年輕學子的英文程度也大幅改善,因為他們的父母親都會在他們念幼兒園或更早就找外籍老師教他們英文。大學生也有更多的語言選擇,例如學習法文、西班牙文和日文等。如果沒有全球化的影響或社會的開化,這些改變都不會發生。隨著外國人和外商涌人臺灣,社會各階層有了更多互動與訊息交換。隨著時間過去,新的思維逐漸取代舊的束縛,藝術和文化也開始萌芽,使得電影和音樂文化上出現更多不同的聲音。
人們問我為什么研究李安的電影。我會迷上他的作品,一開始是出于一種文化觀點。從《推手》和《喜宴》開始,他在跨文化(中國/美國)主題上的獨特手法完全擄獲了我,而“跨文化”這一點和我的個人經驗有關——一個長期定居臺灣的美國人。透過他早期的華語電影三部曲及後來的作品(尤其是《臥虎藏龍》),李安的作品成為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的橋梁,而我非常高興看到他將中國文化推上世界的舞臺。第二個原因是出自專業:非常幸運的,李安的作品正好與我的研究領域相符。李安的作品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色:許多都改編自小說與短篇故事。李安有透過改編小說和短篇故事來響應其他創作者的習性,諸如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瑞克·穆迪《冰風暴》、王度廬《臥虎藏龍》、安妮·普茹《斷背山》、張愛玲《色,戒》等。他的十一部電影中,有七部改編自文學作品。身為英文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研究他的作品自然而然成為我的焦點。
李安吸引我的第三個理由,是他愿意而且勇于冒險。李安拍片時,總是表現得不受任何拘束與無所懼——即使當他獲邀執導《理智與情感》這部英國古裝劇時也是如此,而他也非常成功全面探討了促成英國文化責任(cultural duty)的各種心理力量。當被質疑他是否真的了解奧斯汀筆下的18世紀英國時,李安的回答是:他比20世紀的英國人還了解它,因為,中華和英國文化在習俗上有相似之處,例如兩種文化都強調應壓抑個人情感、謹守個人本分。這一點讓李安占有優勢。李安的電影無論主題或是風格,總是充滿了風險。就如我在本書中所言,因為他勇于走在已知與未知的分隔線上,因此使得他的作品卓越杰出。
最後一個理由,是李安的謙遜。所有清楚他的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早年的經歷可謂相當曲折:整整六年時間內,他沒有工作,由妻子林惠嘉扛起家計。李安經常如此公開坦承:要不是有林惠嘉的支持,他永遠不可能實現成為電影人的夢想。這段故事讓我非常感動,而他一貫的謙遜、溫煦,以及在公開場合或受訪時展露的溫文儒雅(即使他如今已是世界馳名的導演,也沒有改變),同樣無不深深感動我。
李安的電影深深吸引著我,因為他的作品時常替外來者——社會上孤立無援的人——發聲;我在臺灣的經驗讓我理解身為一個外來者是何種感受。處在邊緣和被孤立,似乎是李安最喜歡探討的主題之一。李安對那些難以融人他人的人特別感到同情,也對兩種對立觀點在相互抵觸和影響下產生的變化感興趣,例如兩個不同的文化或不同的世代。我在世新大學任教已有十五年之久,每年教授數百名學生,我非常感謝他們讓我體驗到臺灣的文化,使我獲得啟發與改變。這是最好的全球化與文化差異的印證。
在此我想特別感謝世新大學的同仁黃裕惠、張繼莊、陳鵬翔、李振清、胡耀恒、高天恩、于惠之、李永安、陳怡如、林啟藩、王毓芝、陳明珠、黃勻祺、卜蘭妮對我研究上的鼓勵與協助。我也非常感激我在華盛頓大學的指導教授王靖獻,以及林建國、林松輝、陳儒修、張靄珠、蕭立君、孫松榮、楊哲銘、金惠芬、蔡秀妝、彭小妍、陳相因、張小虹、廖咸浩、葉月瑜、孫筑瑾、林文淇、Susan Daruvala、DarrellDavis、Jon Kowallis、Douglas.Kellner、周成蔭、許毓純、蕭喬萍、蘇華院對我在學術研究上的啟發與友誼。
也在此感謝世新大學所有大學部學生及研究生,特別是我在研究所的指導學生謝義平,她協助我完成了這部作品,以及黃郁杰、陳筱涵在李安電影研究這門碩士班課程里分享的探索與研究電影的樂趣。
我深信,不只是我感謝李安,而是所有人都感謝他,因為他聯結了東方與西方。李安在呈現他所了解的世界時,以謙卑與耿直深深激勵了我們,也使我們更深切思考這世界的一切事物。

目次

自序
第一部 脈絡
第一章 導論:李安的電影路
第二章 李安在華語與世界電影中的地位
第二部 電影(Ⅰ)
第三章 《推手》中的儒家價值與文化流離
第四章 逾越性別與文化疆界的《喜宴》
第五章 《飲食男女》中的全球化與文化認同
第三部 電影(Ⅱ)
第六章 《理智與情感》中的對立與化解
第七章 《冰風暴》:破碎的敘事/破碎的認同
第八章 《與魔鬼共騎》中的種族、性別、階級與社會認同
第四部 電影(Ⅲ)
第九章 《臥虎藏龍》中的武俠敘事與跨國華人認同
第十章 《綠巨人浩克》:永遠的局外人
第十一章 《斷背山》:超越性別
第五部 結論與附錄
結論 李安的電影夢
附錄 “真實的”王佳芝:《色,戒》中的禁忌、逾越與真實.
注釋
英文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名導演
李安被稱為名導演,其原因不難想見——他是以演員作畫的藝術家,而且總能以自己手上的演員陣容,描繪出令人激賞的作品,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角色,李安也能讓他們大放異彩。別忘了,他拍攝的電影使用的語言,包括了國語、閩南語、簡·奧斯汀(Jane Austen)時代的英式英語、高中輟學牛仔的英語、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式英語,以及20世紀70年代的俚語,這可是不容小覷的成就。
李安不僅讓各色各樣的演員如凱文·克萊(Kevin Kline)、瓊·艾倫(Joan.Allen)、楊紫瓊與周潤發展現精湛的演技,也讓年輕演員如托比·麥奎爾(1bbey Maguire)、克里斯廷娜·蕾琪(ChristinaRicci)、凱蒂·荷姆絲(Katie Homes)以及當時年僅十九歲的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與章子怡,得以嶄露頭角擔綱演出。杰克·吉倫荷(JakeGyllenhaal)在拍完《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後,回想到李安也“擅長沉默的語言”。這點可以從他的電影獲得印證,從最早的《推手》(Pushing Hands,1991),黛比·史耐德(DebSnyder)與郎雄長達十五分鐘毫無對白的場景,到(《冰風暴》(TheIce Storm,1997)對毫無溝通與20世紀70年代焦慮的謳歌,直到最後《斷背山》兩個壓抑的靈魂,飽受折磨的秘密。
事實上,對李安來說,沉默具有極為深刻的效果;《冰風暴》的最後十五分鐘,實際如同一部默片。李安藉由語言講述故事,也透過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敘事,因此才有如此令人難忘的演出:希斯’萊杰(Heath Ledger)緊咬下顎的壓抑面容,雪歌妮·薇佛(SigourheyWeaver。)慵懶而誘人的身段,瓊·艾倫對自我的抹殺,楊紫瓊深不可測的堅貞,休·葛蘭(Hugh Grit)發自內心的笨拙,以及托比‘麥奎爾從男孩蛻變成男人。《斷背山》的三名年輕演員(他們全都才二十幾歲)入圍奧斯卡,其中一位成為該獎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顯示出《斷背山》的細膩演出,已廣受認同。
李安除了讓演員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也運用令人屏息的遠景與畫面,讓自然環境與演員的演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r,1995)中,牲口、籬笆與風的自然效果,創造出微妙的情緒起伏;在《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1999)中,拍攝地密蘇里州泛著斑駁日光的樹林,和農村家庭生活的安詳景象,與在這種環境下發生的血腥而猛烈的戰爭,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臥虎藏龍》中,他運用青綠的竹林與老北京的格狀街道,使人產生驚異的感受;在《斷背山》中,數百只綿羊跌跌撞撞地爬上山腰,孤獨的卡車前燈行駛在遠方的鄉村道路上;在((冰風暴》中,冰封的枝丫與雪滑的道路,構成一幅冷酷的金屬景象。每個畫面都極為動人,且令人難忘,使人回味不已。這是李安的風格:在(人際關系的)情感上打動你,在(自然世界的)視覺上讓你目不暇給。
2003年,《綠巨人浩克》(Hulk)在影評與商業上,同受挫敗,此後李安陷于精疲力竭的沮喪之中。2005年9月,李安在加拿大多倫多影展(《斷背山》在此預演)開幕致詞中表示,《綠巨人浩克》上映之後,他不確定自己是否應該繼續拍攝電影,也曾考慮不再執導電影。反諷的是,讓李安重回電影工業的,竟是他的父親,一名保守的高中校長與老師,過去一直希望李安克紹箕裘,并且找份比較安穩的工作。父親從未鼓勵李安成為導演,卻在此時說了一句令他吃驚的話:“你必須繼續拍下去。”’
李安接受父親的建議,此後他拍攝的電影是《斷背山》。關于這部電影,李安說:“就某些方面而言,這是一部我不敢拍攝的電影,不管是基于經濟因素,還是主題本身。一幾年前,他曾讀過(《斷背山》的劇本,當時覺得內容相當感人,尤其是結尾部分,但他認為要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的難度很高。(于是他將注意力轉向《綠巨人浩克》。)最後,在父親的驅使下,2004年春末,李安于加拿大的偏遠地區開拍《斷背山》。相對于《綠巨人浩克》上億美元的拍攝成本,李安這次重回簡單的低預算獨立制片,這也是他過去鐘情的制作形式。他沒有想到,這部費用低廉、由年輕而名氣不大(以當時而言)的卡司陣容演出的片子,竟然將他推向奧斯卡金像獎。局外人
2006年3月6日星期一上午,正是奧斯卡金像獎現場直播的時刻(臺灣時間早上九點),臺灣全島屏息以待,期盼李安獲得最佳導演,成為該榮銜的首位亞洲獲獎者。在2001年頒獎典禮上,《臥虎藏龍》入圍最佳影片與最佳外語片,而當《臥虎藏龍》獲得最佳外語片獎項時,李安卻難掩失望之情。2001年,《臥虎藏龍》在美國掀起一陣風潮,不少人認為這部電影比《角斗士》(Gladiator,2000),更有資格獲得最佳影片獎。《臥虎藏龍》當年占據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認為,它的確相當特別:《臥虎藏龍》不僅是西方最受歡迎的華語片,也激勵了大批模仿者,競逐武俠片經典的寶座(《英雄》[2002]與《十面埋伏》[2004]只是其中兩例)。
《臥虎藏龍》發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創下美國史上外語片最高票房紀錄,還引發一連串的文化現象,2005年發行的《斷背山》,亦是如此。當年幾乎每個影迷都看過《臥虎藏龍》,或者開過一連串“臥著什么,藏著什么”(Crouching Something,Hidden Something-else)的玩笑。雖然《臥虎藏龍》抱回四項大獎,但李安顯然很沮喪,因為他的電影獲得的,是最佳外語片;他很懊惱奧斯卡的首獎最佳影片,與他擦身而過。這位曾經大力支持局外人、疏離者與外來者的導演,卻仍被視為外來者/局外人,這令他苦惱不已。
李安從23歲起住在美國,在37歲開始從事導演工作。雖然李安必須克服“外人”這個身份,在美國帶來的種種阻礙,吊詭的是,他覺得自己也與亞洲社會“格格不入”。1954年10月23日,李安出生于臺灣屏東,先後在花蓮與臺南度過童年生活。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難以符合自身文化的期待,尤其難以勝任典型華人的人子角色。李安的父親李升是位遵循傳統者,他秉持儒家觀念中對教育的重視,強調權威與服從,對于李安未能考上大學(李安兩度落榜,兩次失敗均因考數學時極度恐慌而失常),相當失望。李安就讀于臺南一中,臺南市最優秀的高級中學,也是他父親所服務的學校。李升對兒子不用功與壞成績感到頭痛;暑假時,李升讓兩個兒子練習書法與研讀中國經典。臺南一中是所勤教嚴管的學校,學生必須穿著制服——卡其色長褲與短袖襯衫,襯衫上繡著學號——在熱帶高溫下汗流浹背地,在擁擠的教室里上課。李安經常逃到全美戲院看電影,這是他唯一的“專長”。
在聯考連番失利後,李安終于考進臺灣藝專影劇科(今臺灣藝術大學前身)。他在1973年入學時。臺灣藝專仍是三年制的專科職業學校,而非聲譽卓著的大學。在父親眼中,就讀這種學校無異自貶身價。更糟的是,李安主修影劇科——在20世紀70年代保守的臺灣社會,這是個不受重視與尊敬的領域,人們往往投以嫌惡的眼光。而且當時臺灣從事演藝事業的人,被認為有點類似于早期美國戲劇史上的歌舞雜耍,地位只比賣淫與縱情聲色高一等。循規蹈矩且受過高等教育的李升,對于李安的生涯選擇感到錯愕與受辱;親友識相地不去追問。他們轉而將注意力放在李安的弟弟李崗身上,免得讓李升困窘。高中校長的兒子走入演藝圈,在中國社會里,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事。
盡管如此,李安很高興能就讀臺灣藝專,并且隨即在舞臺表演中找到樂趣。他曾說:“在此,我的靈魂第一次獲得解放。”顯然,這種情感宣泄的經驗,對于在濃厚學術氣氛下成長的李安而言,相當陌生,因為他的父親時常以沉默而嚴肅的形象出現(根據兒時朋友的說法,李安的父親在晚餐時不發一語,神情嚴肅,唯有當他離開飯廳時,大家才能輕松聊天)。李安最難忘懷的角色,是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中的湯姆`溫菲德(Tom Wingfield),這出以隔代沖突知名的戲碼,兒子最終逃離父母的控制。李安原本進入藝專是為了逃避兵役,他打算第三次參加聯考,以考上更好的學校,卻因此愛上了戲劇。父親答應讓他留在藝專,條件是李安畢業後必須出國深造。李安是位杰出的表演者;他演過無數角色,并在藝專二年級時,榮獲全國大專話劇比賽最佳男主角獎。次年,他拍攝一部超八厘米短片,作為畢業作品,片名叫《星期六下午的懶散》(1976),是部與風箏有關的十八分鐘黑白默片。李安後來靠著這部片子,申請進入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就讀。P10-14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