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滿額折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親歷中國海軍三十年 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內容簡介:從1889年來華到1920年的三十年里,戴樂爾在中國親歷了大東溝海戰、威海衛之圍,接觸過從達官顯要到民夫海盜等各色人物。在這本回憶錄里,他有話直說,將在華的所見所聞一一道出,從一個置身事中又游離于利害之外的角度,發表了對當時軍方、官場,以及民間人和事的看法和理解。是一份對當時中國社會難得的獨立觀察,其對甲午海戰的記述,成為上世紀以來海內外研究甲午戰爭的重要史料。《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回憶錄》是戴樂爾回憶錄的首次全譯本。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戴樂爾 (William Ferdinand Tyler) 譯者:張黎源 吉辰

戴樂爾(William Ferdinand Tyler,1865-1928),1 889年隨英國“中國艦隊”來華,旅居中國三十余年,長期9供職于中國海軍和中國海關,見證了中國海軍的創建和早期發展,并親身參與中日黃海海戰以及威海保衛戰。1929年,其生前所作記錄在華經歷的PULLING STRINGS IN CHlNA一書出版,成為研究甲午戰爭的重要史料。
張黎源,杭州人,畢業于浙江大學建筑學系,現就職于浙江綠城東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業余愛好海軍史,為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員。
吉辰,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畢業,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主要方向為近代中日關系史。對海軍史有濃厚興趣,為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員。

名人/編輯推薦

《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回憶錄》是由文匯出版社出版的。

經常有人問我,何時起對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的歷史發生了興趣,我也經常會講述一段中學時代揮之不去的記憶。
在將近20年前的靖江縣中學,歷史課上到了《甲午戰爭》一課,當天歷史老師因故缺席,由一位別科的老師代課。中學的歷史教育,基本屬于照本宣科。特別的是,在講完書本上這課的全部內容後,代課老師說起了老電影《甲午風云》。在那時,同學們對于甲午戰爭的直觀印象,無疑都來自于這部電影。不過這位老師說得不同尋常,大意是說電影中的很多情節都依據自當時北洋海軍里一位外國人事後作的回憶錄,而這類回憶錄所述真實與否,其價值需要通過研究才能判斷,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將來不妨尋找原文自己分析云云。
說者可能無意,聽者有心。這一席話,讓我記住了有本北洋海軍洋員寫的回憶錄。同時,對歷史研究的方法,以及對史料的追尋,產生了懵懵懂懂的最初印象。
這本回憶錄,就是戴樂爾所著的PuLLING sTRINGS IN CHINA(直譯《在中國牽線》)。
戴樂爾(William Ferdinand Tyler),1865出生于英國,青年時作為後備軍官隨英國“中國艦隊”來華,後轉入赫德主持下的中國海關,長期在緝私艦船上服務。1894年受雇進入北洋艦隊,親歷了黃海海戰、威海保衛戰等重大事件。北洋艦隊覆滅後,戴樂爾重回海關任職,此後一直為中國服務到1920年才最終回國,期間又經歷了諸如辛亥革命、孫中山二次革命、中國參加一次世界大戰等等重大事件。1928年,戴樂爾在故鄉默默去世,生前所作記錄在華經歷的PULLING STRINGS IN CHINA一書于1929年正式出版。
幾乎是第一時刻,這本書便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注意。以古代史研究見長的青年學者張蔭麟留學美國期間讀到了該書,對書中記述的甲午往事發生濃厚興趣。1931年,張蔭麟將書中涉及甲午戰爭的部分進行節譯,刊載于國內出版的《東方雜志》,正式介紹進中國。歸國後,張蔭麟又以戴樂爾回憶錄為主要參考材料寫成學術論文《甲午中國海軍戰跡考》,1935年初在《清華學報》發表。該文是目前所知的甲午戰後中國第一篇關于這段歷史的學術論文,一經問世便引起了頗大關注。
晚清創建的北洋海軍,是中國近現代化海軍的淵源之初,其興衰成敗在近代史研究上處于熱點位置。但自北洋海軍甲午之戰覆師後,幾乎所有幸存的中方人員都對這支艦隊過往的故事三緘其口,惟有的一點點回憶性史料多來自于當時擔任顧問、教習等職務的外籍人員。然而這些史料又多是單篇的文章,不僅數量少,篇幅也較短。因而,借著張蔭麟的介紹,在北洋海軍中曾任重要職務的戴樂爾回憶錄,立即在國內學術圈中聲名洋溢。
1957年,中國史學會主編的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出版,張蔭麟節譯的戴樂爾回憶錄被冠以“泰萊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的篇名列入其中。《中日戰爭》叢刊是甲午戰爭史研究的基礎性史料匯編。由這套書傳播,張蔭麟節譯本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甲午戰爭史學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影響甚至直達于電影銀幕。不過囿于種種原因,涵蓋了三十年中國往事的戴樂爾回憶錄,在國內學術界始終只是被關注其中涉及甲午戰爭的一段。而學界又多使用張蔭麟的節譯本,原書則鮮有人注意。
2006年,海外著名海軍史學者馬幼垣先生不憚勞煩,將戴樂爾回憶錄原版全書分三次陸續復印,從萬里之遙的夏威夷寄來威海,使我得以首次一窺戴氏回憶的原貌,終于圓了年少時的夢想。
從夏威夷大學榮休的馬幼垣教授,治中國海軍史以善將中西史料融會貫通、對比印證而著稱。馬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為翻譯的時代局限和譯者當時的功力問題,張蔭麟節譯的戴樂爾回憶錄存在有誤譯、漏譯等諸多問題。
當時正在孜孜以求考證中日黃海大海戰戰場細節的甲午戰爭研究者張黎源先生也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跡象,勇于擔起重譯戴樂爾回憶錄中甲午部分的重任。2009年,北洋海軍成軍一百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威海召開。會議間隙,我與張黎源先生以及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吉辰先生再度聊起戴樂爾回憶錄,提議不以張蔭麟當年所譯的范圍為滿足,而將戴樂爾回憶錄全書譯出。此後兩位譯者在忙碌的工作、學習之余,利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在2010年完成了全書的翻譯,此時距離張蔭麟節譯版的傳世已近80年。
翻譯過程中,張黎源、吉辰先生展現出了嚴謹的學術風格和扎實的西文功底。戴樂爾本人缺乏良好的初級教育,所寫的文字語法較為混亂,很多段落文意模糊。他們往往為核對一句話的含義而費勁思量,反復討論,對戴樂爾回憶錄中涉及的大量專業名詞、人名、地名等,均做了仔細的考校、確認。為使該書更易閱讀,兩位譯者還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貢獻良多。《戴樂爾回憶錄》中譯本無論在內容完整性還是學術性方面,都已大大超過了張蔭麟的前譯。
《戴樂爾回憶錄》中譯本出版,使得這本并不易得的著作有了一次在作者第二祖國普及的機會。因為是完整版全譯,這本書將不局限于甲午戰爭時代的故事。戴樂爾親身經歷的其他重大史事,都歷歷可見地呈現到了今天的國人面前。我們可以通過一位英國人的眼睛,去觀察那個時代中國的方方面面。
同時,對于學術界而言,《戴樂爾回憶錄》中譯本的出版無疑是一樁史料整理的新成果。可以預期,這本書的面世,將會對甲午戰爭史的研究產生一股推動力,并給近代史學者提供若干參考。
再次感謝張黎源、吉辰先生的工作,同時也感謝文匯出版社慧眼識英,讓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最後,謹借此紀念那位北洋海軍的洋員戴樂爾。
陳 悅
2010年11月14日于山東威海

目次

序/1
原序/1
第一章 早年經歷/1
1.學業/1
2.航海歲月/4
3.我的殺人犯朋友/11

第二章 戰艦/17
1.海軍訓練/17
2.中國稅務巡船/26
3.中國海軍/31

第三章 大東溝海戰/39
1.戰況/39
2.戰後/48

第四章 威海衛之圍/54
1.開始/54
2.攻擊/60
3.投降/73

第五章 幕問/85
1.探親假/85
2.有關恐懼/91
3.沿岸工作/96

第六章 中國海關/103
1.誕生/103
2.船鈔部/111
3.巡工司的工作/119

第七章 長江之龍/132

第八章 義和拳之亂/145
1.義和拳時代/145
2.巴斯變了/150

第九章 黃河/158

第十章 中國海軍部/163
1.日俄戰爭/163
2.海軍營務處/169

第十一章 工作的間歇/176
1.羽毛的故事/176
2.海盜/182
3.傳教士/188

第十二章 中國的政治/196
1.王朝革命/196
2.袁世凱/201
3.二次革命/207

第十三章 上海/215

第十四章 世界大戰/229
1.中立工作/229
2.中國參戰,232

第十五章 顧問工作/237
1.水利委員會/237
2.北京的工作/242
3.中國政治/249
4.巴塞羅那會議/252
附錄/256
譯後記/279

書摘/試閱

我不記得感到過害怕,或許是寒冷、陰濕——有一面舷窗被撞破了——和極度口渴的折磨讓我無暇多想。痛苦讓我們把手放在我朋友的《聖經》上發誓,再也不出海了。就在那時,在海浪咆哮和殘片撞擊的響聲之間,傳來了錨纜斷裂的聲音。我們沒聽到第二根錨纜的斷裂,是大副在首樓上尖厲的喊聲讓我們知道的:“到船尾來,你們這些該死的混蛋,十分鐘之內我們都得去見上帝!”我們在挨揍之前跑到了船尾,這時船已經隨波逐流了,而且船里進了一點水。然後,我們在沙洲上擱淺了。浪頭把我們抬高放低,就像是我們自己跳高十英尺左右一樣。我們現在都在飯堂里。大伙兒嚷嚷著要喝酒,但是沒法弄到。斜眼的大副以瀆神的口吻發誓,如果這次得救的話,一定要過更好的生活。船長掛念著他已指揮過多年的船,念叨著:“可憐的老姑娘!可憐的老姑娘!”船每次發生撞擊,那個引水員就給我們“打氣”,說這些流沙已經葬送過太多船只了。
不過天佑或者說好運終于降臨到了我們頭上。漲潮開始後,我們被托離了流沙的脊。到了黎明,我們出乎預料地發現自己有救了。同時,我們還看到在海灣里有些小黑點,或許那是一打失事海船的殘骸。有記載說,沉沒的船只枕藉相望,其上的人員損失也很嚴重。這是一場很著名的風暴,1884年大風暴。
當風暴平息後,我們坐一艘救生艇上了岸。到了晚上,我們徒步走到了幾里路之外的南港。我們知道,第二天早上漲潮時,我們的船會被抬高。于是我們雇了一輛雙馬拖曳的貨運馬車,在拂曉時趕到了那里,以便趕在打撈人員到達之前追回我們的損失。有個說話客氣、穿著體面的男人說可以替我們找個住處,結果他把我們領到了一家妓院。我們一時被這里驚呆了,一回過神來,我們便逃離了那個危險而令人厭惡的地方。在日記里,我發現了這段記載:“我們被帶進了一家飯館,但是沒發現我們想要的,就離開了。”——這真是一段輕描淡寫的奇文,一段斯斯文文的記錄,很明顯,它出自一位維多利亞時代早期的青年之手。然後,盡管我們衣冠不整——穿戴的是套頭毛衣、工裝褲和高筒橡皮靴,沒有大衣和帽子——我們還是大膽地在晚餐時分走進了皇家旅館,并且受到了熱情的招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