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有機化學(第二版)(簡體書)
滿額折

有機化學(第二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第2版)》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編寫順序,按照有機化合物官能團的分類原則,加強了結構與性質之間的內在聯系,方便教師課堂教學,便于學生從物質的結構出發掌握其變化規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第2版)》第一部分介紹烴類化合物,以及與之相關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第二部分介紹有機化合物的波譜知識及其應用;第三部分介紹烴類的含氧和含氮衍生物;第四部分介紹天然有機物,包括雜環化合物、氨基酸、核酸、糖類、?類和甾類化合物。為了適應近年來學科發展的需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第2版)》最後一章介紹了元素有機化合物的基礎知識。
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有所差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第2版)》配備了光盤,包含四部分內容:?各章總結和重點知識的梳理;?主要反應過程的動畫模擬;?各章拓展知識;?教學課件。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第2版)》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學、化工、生命科學、醫學、農學、材料等相關專業的有機化學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名人/編輯推薦

《有機化學(第2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之一。

目次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1.2 有機化合物的特點
1.2.1 組成和結構上的特點
1.2.2 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特點
1.3 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學鍵
1.3.1 原子軌道的概念
1.3.2 共價鍵形成的理論
1.4 電負性與鍵的極性
1.4.1 電負性與極性共價鍵
1.4.2 偶極矩
1.5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和有機化學反應的類型
1.5.1 鍵能
1.5.2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
1.6 共振論和共振結構式
1.7 有機化學中的酸堿理論
1.7.1 質子論酸堿理論
1.7.2 電子論酸堿概念
1.8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8.1 按碳架分類
1.8.2 按官能團分類
習題

第2章 烷烴和環烷烴
2.1 烷烴的分類
2.2 烷烴和環烷烴的命名
2.2.1 碳原子和氫原子的分類
2.2.2 烷基的概念
2.2.3 開鏈烷烴的命名法
2.2.4 環烷烴的命名
2.3 烷烴和環烷烴的結構
2.3.1 碳原子的正四面體結構
2.3.2 碳原子的sp3雜化軌道和σ鍵
2.3.3 環烷烴的環張力
2.3.4 環烷烴的穩定性
2.4 烷烴和環烷烴的構象
2.4.1 烷烴的構象
2.4.2 環丙烷、環丁烷、環戊烷及大環的構象
2.4.3 環己烷的構象
2.5 烷烴和環烷烴的物理性質
2.5.1 物態
2.5.2 沸點
2.5.3 熔點
2.5.4 相對密度
2.5.5 溶解度
2.6 烷烴的化學性質
2.6.1 取代反應
2.6.2 自由基取代反應機理
2.6.3 加成反應
2.6.4 氧化與燃燒
2.7 烷烴和環烷烴的制備
習題

第3章 烯烴
3.1 烯烴的結構
3.2 烯烴的異構現象和命名
3.2.1 烯烴的構造異構
3.2.2 烯烴的命名
3.2.3 烯烴的順反異構及命名
3.3 烯烴的物理性質
3.4 烯烴的化學性質
3.4.1 催化加氫
3.4.2 親電加成反應
3.4.3 自由基加成反應
3.4.4 雙鍵的氧化反應
3.4.5 硼氫化反應
3.4.6 α-氫的鹵代反應
3.5 烯烴的制備
習題

第4章 炔烴和二烯烴
4.1 炔烴
4.1.1 炔烴的結構、命名和物理性質
4.1.2 化學性質
4.1.3 炔烴的制備
4.2 二烯烴
4.2.1 二烯烴的分類和結構
4.2.2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反應
……

第5章 芳烴和 芳香性
第6章 對映異構
第7章 鹵代烴
第8章 有機化合物的波譜知識
第9章 醇 酚 醚
第10章 醛、酮
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2章 β-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第13章 含氮化合物
第14章 雜環化合物
第15章 糖類
第16章 脂類化合物
第17章 氨基酸 多? 蛋白質 核算
第18章 元素有機化合物
參考文獻
附錄

書摘/試閱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制備、結構、性能、應用以及有關理論和方法學的科學。迄今已知的約2000 萬種化合物,絕大多數屬于有機化合物。人類使用有機化合物已有很長的歷史,早在18 世紀後期,就開始從動植物中獲得一系列較純的有機化合物,如尿素、酒石酸、檸檬酸、乳酸、嗎啡等。究竟什么是有機化合物呢? 100 多年前,人們把來源于生物體的化合物稱為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即有生機的化合物,以區別于礦石等無機化合物。當時化學家認為,只有從有“生命力”的動植物中才能得到有機物。1828年,德國化學家韋勒(W迸hler)發現了由氰酸銨合成尿素的方法。
這一發現說明了在實驗室中用無機物為原料可以人工合成有機物而不必依賴神秘的“生命力”, 這無異于給“生命力”學說以致命的打擊。到19 世紀中葉,人們先後合成了乙酸、油脂等復雜的有機物,“生命力”學說終于被徹底否定了。但有機物這個名稱沿用下來,只不過它的含義已經不同了。
近年來,由于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于復雜的生命現象的研究已進入分子水平。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工作中,我國科學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65年9 月,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理活性的結晶蛋白質—— 牛胰島素。1981年完成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使我國在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為人工合成生命物質邁開了新的一步。
有機化學是一門基礎科學,是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有機化學工業(生產有機化合物的工業)的理論基礎,與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無論是化學工業、能源工業、材料工業,還是國防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有機化學的成就。同時,有機化學的基本原理對于掌握和發展其他學科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生物學已擴展到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學的領域,作為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的蛋白質就是天然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學的研究對揭開蛋白質結構的奧秘、探索生命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有機合成的發展推動了有機結構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結構理論明確了有機物結構與性質的依存關系,不僅解釋了許多現象,還預言了一些新事物,在有機化學發展中起著指導作用。量子力學的應用使人們對原子和分子結構的認識更加深化。近代波譜技術的發展使鑒定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工作進展迅速。實驗手段的提高、反應機理的闡明等都促進有機化學蓬勃發展。
隨著有機化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合成方法的創新和先進技術的應用,人們合成了數目繁多的新化合物、新材料,并廣泛用于各領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有機化學家從分子水平研究了重要生命物質—— 蛋白質和核酸的結構和性能,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并在分子水平上更深層次了解和認識了復雜的生命現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41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