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欽定八旗通志(全12卷)(簡體書)
滿額折

欽定八旗通志(全12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80 元
定價
:NT$ 11880 元
優惠價
8710336
若需訂購本書,請電洽客服 02-25006600[分機130、131]。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的社會制度,前代未有,后世也無。清朝重視八旗制度,先后編修了兩部《八旗通志》,為加區別,稱前書為《八旗通志初集》,后書為《欽定八旗通志》。兩書內容詳細、系統、全面、完整,是研究清代旗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民俗、氏族、制、教育、宗教等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者必備的經典著作。其前書,1985年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已經校點出版;其后書,清代的刻本,印數少、卷數多、未加標點、沒有索引,廣大讀者借閱不便,查檢困難、甚感頭痛。吉林文史出版社新近出版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受到學界的重視,也得到學者的好評。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在女真狩獵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創建的,初制為四旗;到萬歷四十三年,析置為八旗,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滿洲制度。后發展八旗蒙古、八旗漢軍,成為清朝完整的重要社會制度。八旗興則清興,八旗衰則清衰。八旗制度對于清代歷史、滿洲民族之發展,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八旗制度,就不了解清史,也不了解滿學。八旗制度的深入研究,是清史、也是滿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
《八旗通志初集》于雍正五年(1727)敕撰,鄂爾泰等修,乾隆四年(1739)刊印,共254卷。其記述始于滿洲肇興,迄于雍正十三年。《八旗通志初集》以八旗兵制為經,以八旗法令、職官、人物為緯,有卷首、志、表、傳四個部分。志分為旗分、土田、營建、兵制、職官、學校、典禮、藝文八志,表分為封爵、世職、八旗大臣、宗人府、內閣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選舉八表,傳分為宗室王公、名臣、勛臣、忠烈、循吏、儒林、孝義、列女八傳。志、表、傳的體例,既相互聯系,又各具特色。志以事系史,表以年系人,傳以人系事,各有側重,相得益彰。但存在缺失:有的項目同而內容相違、體例同而史事不合。其藝文志,收帝王敕令、臣下奏議,闕八旗人之著述,違傳統體例,且名實不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撰寫提要的是《八旗通志初集》,收入《四庫全書》的卻是《欽定八旗通志》。這是因為紀昀等撰修《四庫提要》時前書已成,而后書未纂;待繕錄《四庫全書》時,后書已經告成,謄錄編入,按架歸函,故而出現《四庫提要》與《四庫全書》目先書后、相互B77C BE6A的現象。
《欽定八旗通志》于乾隆五十一年敕撰,紀昀等修,嘉慶年間成書。此書實際上分為御制詩文12卷、志120卷、傳149卷、表69卷、其他4卷、目錄2卷,共356卷,“著一代之憲章,垂奕世以法守”。先是乾隆三十七年敕纂《四庫全書》,命修訂《八旗通志初集》。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帝批閱四庫館呈進修訂后之《八旗通志》,發現該書有嚴重闕失:人名、地名、官名滿文記載,不注漢文,后人難以“開卷曉然”;館臣辦理疏漏,修訂無多,“是鈔史,非修史”。乾隆帝駁回呈稿,諭“著交軍機大臣會同該館總裁重加輯訂”。于是《八旗通志》開始重修,至乾隆末,基本完稿。其間經乾隆帝多次抽檢,館臣反復勘EC21,不斷修訂、抽換、增補、繕錄,直至嘉慶間告竣,裝匣插架,收入四庫。其記事始于滿洲肇興和八旗制度創建,迄于乾隆六十年。兩書的關系,《欽定八旗通志》是在《八旗通志初集》的基礎上纂修,既有同,又有異。所謂同,兩書時間上限一致,編寫體例相似。所謂異,兩書的時間下限、內容結構、資料取舍、范圍規模等有所不同。后書較前書增加102卷,多出200萬字,共600余萬言。特別是補續乾隆朝六十年之八旗史事。然而,前書纂修在先,有開創之首功;后書重纂繼續,集資料之大成。所以后書不是前書的續編。其史料來源,就點校者征引所見,有六朝實錄、康熙會典、六科史書、御制文集、盛京通志、上諭八旗、旗冊、會典等書,也采摘了大量八旗檔案和地方文書。志的主要資料來源,有宗人府、六部、國子監的原檔和八旗將軍、都統、省府州縣衙的來文來冊,以及詔誥、上諭、奏疏、詩文等。表的主要資料來源,有玉牒、封冊、誥命、世爵世職敕書及地方名宦冊等。傳的主要資料來源,有國史列傳、實錄、史書及各旗冊、旌表冊等。上述檔案文書大多散佚,賴《欽定八旗通志》得以保存,其史料價值,更彌足珍貴。由此可見,《欽定八旗通志》既是清人纂修的一部八旗史,又是一部關于八旗的史料集。這對于研究清史、滿學,尤其是研究八旗制度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的文獻與學術價值,分作四點,略加評述。
第一,分段標點,方便讀者。1986年臺灣學生書局出版《八旗通志初集》和《欽定八旗通志》影印本。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校點本《八旗通志初集》。但《欽定八旗通志》一書,經點查現藏:稿本殘缺、殿本珍善、四庫本難求,讀者急切希望出版一部校點本的《欽定八旗通志》。八旗研究成果之所以不豐,同研究者查閱《八旗通志》困難攸關。最近國家開始纂修大型《清史》,滿學已成為一門國際性顯學,八旗研究又一再升溫,所以二百年以來第一次出版標點本《欽定八旗通志》,正逢其時,恰當所需。這項學術工作,更具重要意義。此次點校《欽定八旗通志》的主要工作是:分段、標點、校注、索引。其分段,便于讀者閱覽。其標點,雖方便讀者,卻似易實難。古籍的標點,或難于疏解。清人姚鼐曾言:書籍“圈點啟發人意,甚于解說”。校點古籍,功力不深,態度不慎,魚魯不辨,臆斷文意,貽害讀者。標點古籍正如魯迅所言,“往往害得有名學者出丑”。此書的標點,更多一層滿洲、蒙古人名、地名、官爵、衙署、賜號等滿、蒙、漢文翻譯之難。故而標點盡量謹慎;力求避免誤點破句,表現出校點者與編輯者的嚴謹態度。
第二,精校精印,惟慎惟微。其校注,見功力。本書以嘉慶內府武英殿刻本為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校本,參證《清實錄》、《清會典》、《八旗通志初集》,以及文獻、檔案等,并汲取前人研究成果,進行校勘、注釋。正如前賢所言:“觀天下書未遍,不可妄加雌黃。”由是,本書校點者規定“三勤——勤思、勤查、勤問”和“慎改——校出之訛、誤、衍、脫,必查實根據,亦必出校勘記”。此項校點工作,“其底本之缺行、漏段,詞序顛倒及訛、誤、衍、脫之字,均據校本予以補足、理順、勘誤,并出校于所校補之段、行、字詞下,加校改順序號,按號作注,置于卷末”。對于書中新舊體字如爭、FDA2,異體字如誤、FDA3,古今字如B050、侄,通假字如閑、B15F等,均“以仍其舊,不做改動”。至于簡化字表中異義歸并之字,如CACA、適(適音狄),術、術(術音朱),葉、葉(葉音諧)等,“校本中皆離析還原”。據筆者統計,《八旗通志初集》僅出校勘記164則。《欽定八旗通志》的校勘,做得更多、更細、更廣、更精。經筆者統計,全書共收錄校注401則,其中第285卷25則、第283卷24則、第284卷22則。勘誤校正,舉其例如:“回子營”誤作“回子勞”、“冤抑”誤作“冤仰”、“滿達海”誤作“海達海”、“侍衛”誤作“待衛”、“諭曰”誤作“E222曰”、“乾隆”誤作“乾乾”等,甚至于“明總兵祖大壽以錦州降”中的“錦州”誤作“荊州”,均加以校勘,并出注依據。全書印裝精美,厚重典雅。
第三,志傳索引,嘉惠學人。《八旗通志初集》中的人物傳記,凡122卷,收錄滿洲、蒙古、漢軍旗人3977人,列女3308人,共計7285人。《欽定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記,凡149卷,入傳滿洲、蒙古、漢軍旗人3409人,列女15997人,共計19406人。兩書累計共收錄滿洲、蒙古、漢軍旗人7386人,列女19305人,總計26691人。其所收人物范圍之廣、數量之多,為《清史列傳》、《清史稿》、《清國史》、《碑傳集》、《國朝耆獻類征》等書所不及。《八旗通志》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八旗人物傳記。但志中或傳中人物,分散各卷,頭緒紛雜,查閱檢索,非常繁難。而《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也沒有收錄《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傳。此書將《八旗通志初集》和《欽定八旗通志》兩書的正傳和附傳人物7386人(列女除外),加以排比,做出索引。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八旗通志初集·人物傳索引》,下篇為《欽定八旗通志·人物志索引》。每篇分列出漢字姓氏筆畫檢索和漢語拼音檢索。
每傳主之下列出名字、姓氏、旗分,并注明校點本的冊數、頁碼和原底本的卷數、葉碼。有歧義者,加注說明。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僅此一項,功莫大焉。
第四,選擇版本,反復EC21查。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為搶救民族古籍,適應學術界之急需,乃著手組織人力,整理校點《欽定八旗通志》。整理古籍,版本為要。臺灣學生書局影印的《八旗通志初集》,系據美國華盛頓大學所藏縮微膠卷,因膠片斷缺,而出現白頁。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則以嘉慶年間武英殿刻本為底本,以《四庫全書》本為校本,遴選版本,更為精當。如果說《八旗通志初集》是一部八旗制度的資料
長編,那么《欽定八旗通志》則是一部八旗制度的專史專志,同時也是一部更為可信的八旗資料集,具有很高的文獻與學術價值。本書的點校工作,由李洵、趙德貴先生等任總校點,先后有50余人參與其事。他們態度嚴謹,學風嚴肅:“前不愧對古人,后不貽害來者。”本書的校點工作,開始于1986年。工作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歷時五年,完成點校;繼是五年的繁體豎排;再是六年周折;最后是復校、定稿、出版。此間課題組人員與出版社編輯,分別校對清樣,先后達12輪(包括對紅)。僅兩位主校點者,即對照底本、校本通校了3編。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的校注出版,多歷磨難,總算問世。
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整理出版歷經十七春秋,至誠精神,實在感人。精校精注,精印精裝,秀于書林,惠于學人。

目次

卷,共356卷,“著一代之憲章,垂奕世以法守”。先是乾隆三十七年敕纂《四庫全書》,命修訂《八旗通志初集》。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帝批閱四庫館呈進修訂后之《八旗通志》,發現該書有嚴重闕失:人名、地名、官名滿文記載,不注漢文,后人難以“開卷曉然”;館臣辦理疏漏,修訂無多,“是鈔史,非修史”。乾隆帝駁回呈稿,諭“著交軍機大臣會同該館總裁重加輯訂”。于是《八旗通志》開始重修,至乾隆末,基本完稿。其間經乾隆帝多次抽檢,館臣反復勘EC21,不斷修訂、抽換、增補、繕錄,直至嘉慶間告竣,裝匣插架,收入四庫。其記事始于滿洲肇興和八旗制度創建,迄于乾隆六十年。兩書的關系,《欽定八旗通志》是在《八旗通志初集》的基礎上纂修,既有同,又有異。所謂同,兩書時間上限一致,編寫體例相似。所謂異,兩書的時間下限、內容結構、資料取舍、范圍規模等有所不同。后書較前書增加102卷,多出200萬字,共600余萬言。特別是補續乾隆朝六十年之八旗史事。然而,前書纂修在先,有開創之首功;后書重纂繼續,集資料之大成。所以后書不是前書的續編。其史料來源,就點校者征引所見,有六朝實錄、康熙會典、六科史書、御制文集、盛京通志、上諭八旗、旗冊、會典等書,也采摘了大量八旗檔案和地方文書。志的主要資料來源,有宗人府、六部、國子監的原檔和八旗將軍、都統、省府州縣衙的來文來冊,以及詔誥、上諭、奏疏、詩文等。表的主要資料來源,有玉牒、封冊、誥命、世爵世職敕書及地方名宦冊等。傳的主要資料來源,有國史列傳、實錄、史書及各旗冊、旌表冊等。上述檔案文書大多散佚,賴《欽定八旗通志》得以保存,其史料價值,更彌足珍貴。由此可見,《欽定八旗通志》既是清人纂修的一部八旗史,又是一部關于八旗的史料集。這對于研究清史、滿學,尤其是研究八旗制度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的文獻與學術價值,分作四點,略加評述。
第一,分段標點,方便讀者。1986年臺灣學生書局出版《八旗通志初集》和《欽定八旗通志》影印本。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校點本《八旗通志初集》。但《欽定八旗通志》一書,經點查現藏:稿本殘缺、殿本珍善、四庫本難求,讀者急切希望出版一部校點本的《欽定八旗通志》。八旗研究成果之所以不豐,同研究者查閱《八旗通志》困難攸關。最近國家開始纂修大型《清史》,滿學已成為一門國際性顯學,八旗研究又一再升溫,所以二百年以來第一次出版標點本《欽定八旗通志》,正逢其時,恰當所需。這項學術工作,更具重要意義。此次點校《欽定八旗通志》的主要工作是:分段、標點、校注、索引。其分段,便于讀者閱覽。其標點,雖方便讀者,卻似易實難。古籍的標點,或難于疏解。清人姚鼐曾言:書籍“圈點啟發人意,甚于解說”。校點古籍,功力不深,態度不慎,魚魯不辨,臆斷文意,貽害讀者。標點古籍正如魯迅所言,“往往害得有名學者出丑”。此書的標點,更多一層滿洲、蒙古人名、地名、官爵、衙署、賜號等滿、蒙、漢文翻譯之難。故而標點盡量謹慎;力求避免誤點破句,表現出校點者與編輯者的嚴謹態度。
第二,精校精印,惟慎惟微。其校注,見功力。本書以嘉慶內府武英殿刻本為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校本,參證《清實錄》、《清會典》、《八旗通志初集》,以及文獻、檔案等,并汲取前人研究成果,進行校勘、注釋。正如前賢所言:“觀天下書未遍,不可妄加雌黃。”由是,本書校點者規定“三勤——勤思、勤查、勤問”和“慎改——校出之訛、誤、衍、脫,必查實根據,亦必出校勘記”。此項校點工作,“其底本之缺行、漏段,詞序顛倒及訛、誤、衍、脫之字,均據校本予以補足、理順、勘誤,并出校于所校補之段、行、字詞下,加校改順序號,按號作注,置于卷末”。對于書中新舊體字如爭、FDA2,異體字如誤、FDA3,古今字如B050、侄,通假字如閑、B15F等,均“以仍其舊,不做改動”。至于簡化字表中異義歸并之字,如CACA、適(適音狄),術、術(術音朱),葉、葉(葉音諧)等,“校本中皆離析還原”。據筆者統計,《八旗通志初集》僅出校勘記164則。《欽定八旗通志》的校勘,做得更多、更細、更廣、更精。經筆者統計,全書共收錄校注401則,其中第285卷25則、第283卷24則、第284卷22則。勘誤校正,舉其例如:“回子營”誤作“回子勞”、“冤抑”誤作“冤仰”、“滿達海”誤作“海達海”、“侍衛”誤作“待衛”、“諭曰”誤作“E222曰”、“乾隆”誤作“乾乾”等,甚至于“明總兵祖大壽以錦州降”中的“錦州”誤作“荊州”,均加以校勘,并出注依據。全書印裝精美,厚重典雅。
第三,志傳索引,嘉惠學人。《八旗通志初集》中的人物傳記,凡122卷,收錄滿洲、蒙古、漢軍旗人3977人,列女3308人,共計7285人。《欽定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記,凡149卷,入傳滿洲、蒙古、漢軍旗人3409人,列女15997人,共計19406人。兩書累計共收錄滿洲、蒙古、漢軍旗人7386人,列女19305人,總計26691人。其所收人物范圍之廣、數量之多,為《清史列傳》、《清史稿》、《清國史》、《碑傳集》、《國朝耆獻類征》等書所不及。《八旗通志》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八旗人物傳記。但志中或傳中人物,分散各卷,頭緒紛雜,查閱檢索,非常繁難。而《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也沒有收錄《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傳。此書將《八旗通志初集》和《欽定八旗通志》兩書的正傳和附傳人物7386人(列女除外),加以排比,做出索引。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八旗通志初集·人物傳索引》,下篇為《欽定八旗通志·人物志索引》。每篇分列出漢字姓氏筆畫檢索和漢語拼音檢索。
每傳主之下列出名字、姓氏、旗分,并注明校點本的冊數、頁碼和原底本的卷數、葉碼。有歧義者,加注說明。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僅此一項,功莫大焉。
第四,選擇版本,反復EC21查。東北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為搶救民族古籍,適應學術界之急需,乃著手組織人力,整理校點《欽定八旗通志》。整理古籍,版本為要。臺灣學生書局影印的《八旗通志初集》,系據美國華盛頓大學所藏縮微膠卷,因膠片斷缺,而出現白頁。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則以嘉慶年間武英殿刻本為底本,以《四庫全書》本為校本,遴選版本,更為精當。如果說《八旗通志初集》是一部八旗制度的資料
長編,那么《欽定八旗通志》則是一部八旗制度的專史專志,同時也是一部更為可信的八旗資料集,具有很高的文獻與學術價值。本書的點校工作,由李洵、趙德貴先生等任總校點,先后有50余人參與其事。他們態度嚴謹,學風嚴肅:“前不愧對古人,后不貽害來者。”本書的校點工作,開始于1986年。工作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歷時五年,完成點校;繼是五年的繁體豎排;再是六年周折;最后是復校、定稿、出版。此間課題組人員與出版社編輯,分別校對清樣,先后達12輪(包括對紅)。僅兩位主校點者,即對照底本、校本通校了3編。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的校注出版,多歷磨難,總算問世。
校點本《欽定八旗通志》整理出版歷經十七春秋,至誠精神,實在感人。精校精注,精印精裝,秀于書林,惠于學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336
若需訂購本書,請電洽客服 02-25006600[分機130、13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