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簡體書)
滿額折

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7 元
定價
:NT$ 222 元
優惠價
8719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由美國馬立博著,全書首先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簡要回顧了嶺南地區從先秦到元朝的歷史,之后以侶世紀為中心,詳細考察了從明朝初期直到1850年前后嶺南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的互動過程。 《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境與經濟》指出嶺南環境和經濟史中有五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時期漢族移民對瘴氣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設施的建設,使得他們能夠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帶,并逐漸取代了土著民族;珠江上游農業開墾導致的水土流失,在蒙古人入侵時被南逃到珠江口的漢人攔截下來,最終塑造出了珠江三角洲;16世紀中期開始的商業化進程;促使珠三角的農民改稻種桑(蔗),從而改變了土地耕作的模式;17世紀中期危機之后,嶺南人口的持續增長促使清政府採取了鼓勵墾荒的政策;人類的墾荒活動使得嶺南地區的森林分布日趨零碎,生態系統被不斷消耗,以華南虎為代表的物種不斷消失。而在這些里程碑式事件的背後,發揮作用的是三種驅動力量:氣候變遷、人口變動和經濟的商業化。

目次

譯者的話
中文版序
致謝
引言
問題與視角
第一章 “杉松百圍”:嶺南的自然環境
自然地形
山脈和丘陵
氣候
河流和淤泥
森林和野生動植物
生態變遷
氣候變化
結論
第二章 “嶺外毒瘴,不必深廣之地”:人類定居與嶺南的生態變遷(2—1400)
土著居民
嶺南漢人的移民與定居
珠江三角洲的塑造
親歷創造:來自珠江的三角洲家族
結論
第三章 “農為國本”:明代嶺南的經濟?復與發展(1368—1644)
人口與土地(1400—1600)
人口及其增長(1400—1640)
土地利用與種植模式
農業
經濟作物(1400—1550)
農業商業化(1550—1640)
周期性集市和市場體系
明代氣候條件的變化
歐洲貿易與白銀輸入
從稻米盈余到稻米短缺
結論
第四章 “民多流亡”:17世紀中期大危機中的戰爭與環境(1644—1683)
17世紀的氣候變遷
白銀輸入與國際貿易的變遷
土匪和海盜
1644年的歷史轉折點
1648—1653年的人口危機
1661—1669年沿海人口的遷移
1670年代的“熟荒”
危機年代的結束
人口和耕地
大危機與環境
結論
第五章 “富家巨室,爭造貨船”:國際貿易與經濟的恢復
華人海外貿易
歐洲商人貿易
市場和市場體系
結論
第六章 “地方向來無雪”:氣候變遷與農業生產力
氣候與農業
產量
蟲害
災害天氣的影響程度
結論
第七章 “生谷止有此數”:糧倉與政府在糧食供應系統中的作用
糧倉系統
私人的糧食儲藏
政府還是市場?
結論
第八章 “商販流通,市谷充裕”:市場整合與環境
市場整合與生態差異
米價、產量和氣候:經濟和人口上的意義
結論
第九章 “人民日益增盛而地畝不加墾辟”:18世紀的土地開墾
人口增長
耕地面積
農業的集約化
清初的土地開墾政策與結果
人口壓力和土地開墾
雍正皇帝與土地開墾
上山入谷
結論
第十章 “前人之說為誣不可無者”:土地開墾帶來的生態后果
美洲作物
土地開墾的生態后果
水利控制與灌溉
采伐森林
環境變遷
代本章結論:物種的絕跡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