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完全手冊:Linux系統與網絡服務管理技術大全(簡體書)
滿額折

完全手冊:Linux系統與網絡服務管理技術大全(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8 元
定價
:NT$ 479 元
優惠價
8741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從實用角度出發,對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平臺下的系統管理及網絡服務做了全面、系統的介紹。全書分上、下兩篇,共25章,內容涵蓋了Linux系統概述、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系統安裝及相關配置、圖形桌面管理、用戶和用戶組管理、磁盤管理、文件和目錄管理、終端常用命令、系統監測與維護、常用應用軟件、網絡基礎、DNS服務的配置與管理、WWW服務的配置與管理、FTP服務的配置與管理、打印服務的配置與管理、NFS服務的配置與管理、Samba服務的配置與管理、DHCP服務的配置與管理、電子郵件服務的配置與管理、NAT服務的配置與管理、MySQL數據庫的配置與管理、代理服務的配置與管理、LDAP服務的配置與管理、VPN服務的配置與管理、Webmin管理工具,以及網絡安全與病毒防護。 本書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易懂、敘述深入淺出,非常適合于初、中級Linux用戶,既可以作為各類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及Linux培訓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廣大Linux愛好者的專業參考書。

目次

第一部分 Linux系統配置與管理
 第1章 Linux系統概述
1.1 Linux起源及特點
1.1.1 Linux起源
1.1.2 Linux的特點及主要優勢
1.2 Linux版本發展
1.2.1 Linux內核版本
1.2.2 Linux發行版本
1.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簡介及其新特點
1.3.1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簡介
1.3.2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新特點
 第2章 Linux系統安裝及相關配置
2.1 準備安裝Linux
2.1.1 安裝程序的獲取
2.1.2 硬件需求與兼容性
2.2 安裝方式的選擇
2.2.1 從CD-ROM安裝
2.2.2 從硬盤進行安裝
2.2.3 另一種從硬盤安裝的方法
2.2.4 通過NFS安裝
2.2.5 通過FTP安裝
2.2.6 通過HTTP安裝
2.3 安裝系統
2.3.1 啟動安裝程序
2.3.2 語言和鍵盤支持
2.3.3 磁盤分區設置
2.3.4 網絡配置
2.3.5 時區選擇
2.3.6 設置根口令
2.3.7 選擇安裝的軟件包
2.3.8 準備安裝
2.3.9 安裝完成
2.3.10 許可協議設置
2.3.11 防火墻設置
2.3.12 SELinux設置
2.3.13 Kdump設置
2.3.14 日期和時間設置
2.3.15 設置軟件更新
2.3.16 創建個人用戶
2.3.17 聲卡設置
2.3.18 附加安裝
2.4 升級和刪除
2.4.1 升級到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
2.4.2 刪除Linux分區
2.4.3 刪除Linux引導記錄
2.5 系統安裝常見問題的分析與處理
2.5.1 無法找到光驅
2.5.2 系統顯示信號11錯誤
2.5.3 在安裝過程中使用驅動程序盤
2.5.4 出現“No device found to install Red Hat Enterprrise Linux”錯誤
2.5.5 無法使用全部硬盤空間
2.5.6 分區表無法識別
2.5.7 如何保存回溯追蹤消息
 第3章 圖形桌面管理
3.1 桌面系統簡介
3.2 使用GNOME
3.2.1 進入GNOME桌面
3.2.2 GNOME面板
3.2.3 GNOME命令行模式
3.2.4 輸入法設置
3.2.5 屏幕分辨率和屏幕保護程序設置
3.2.6 聲卡檢測
3.2.7 添加和刪除軟件包
3.2.8 刻錄光盤
3.2.9 搜索文件
3.2.10 編輯菜單
3.2.11 其他個性化設置
3.2.12 退出GNOME桌面
3.3 使用KDE
3.3.1 進入KDE
3.3.2 KDE桌面和面板
3.3.3 Konqueror文件管理器
3.3.4 KDE控制中心
3.3.5 退出KDE桌面
3.4 桌面常見故障分析與處理
3.4.1 圖形界面無法正常啟動
3.4.2 調整顯示器和顯卡
 第4章 用戶和用戶組管理
4.1 普通用戶的管理
4.1.1 添加新用戶
4.1.2 解析/etc/passwd文件
4.1.3 解析/etc/shadow文件
4.1.4 修改用戶的賬號
4.1.5 刪除用戶
4.1.6 用戶的臨時禁用
4.1.7 用戶默認配置文件/etc/login.defs
4.1.8 使用newusers命令批量添加用戶
4.2 根用戶的管理
4.2.1 修改root密碼
4.2.2 使用su命令切換為root
4.2.3 root密碼丟失的處理
4.3 用戶組的管理
4.3.1 添加新用戶組
4.3.2 修改用戶組屬性
4.3.3 刪除用戶組
4.3.4 解析/etc/group文件
4.3.5 解析/etc/gshadow文件
4.4 用戶和用戶組的圖形化管理
4.4.1 添加新用戶
4.4.2 修改用戶屬性
4.4.3 刪除用戶
4.4.4 添加新用戶組
4.4.5 修改用戶組
4.4.6 刪除用戶組
4.5 用戶和用戶組管理常見問題
4.5.1 對/etc/shadow文件的編輯導致用戶密碼丟失
4.5.2 /etc/nologin文件引起普通用戶無法登錄
4.5.3 賬戶到期或密碼失效導致用戶無法登錄
4.5.4 用戶和用戶組管理的安全防范措施
4.5.5 賬號管理的常用命令
4.5.6 創建用戶共享目錄
 第5章 磁盤管理
5.1 常用的磁盤管理工具
5.1.1 Linux磁盤分區簡介
5.1.2 fdisk磁盤分區工具簡介
5.1.3 進入fdisk交互模式
5.1.4 使用fdisk劃分磁盤分區實例
5.1.5 使用Partition Magic管理磁盤分區
5.1.6 parled磁盤分區工具簡介
5.1.7 進入parted交互模式
5.1.8 使用mkfs創建文件系統
5.1.9 使用fdfor/nat格式化磁盤
5.1.10 使用e2fsck修復磁盤
5.2 磁盤配額管理
5.2.1 磁盤配額的系統配置
5.2.2 對用戶設置磁盤配額
5.2.3 對用戶組設置磁盤配額
5.2.4 啟動和終止磁盤配額
5.2.5 使用quota命令監視磁盤使用
5.2.6 使用du命令進行磁盤空間統計
5.3 磁盤管理常見問題
5.3.1 添加新磁盤
5.3.2 修復受損文件系統
5.3.3 無法引導文件系統
 第6章 Linux文件和目錄管理
6.1 文件系統的概念
6.2 Linux文件系統的組織方式
6.3 Linux系統的默認安裝目錄
6.4 Linux文件系統的類型
6.5 使用fstab文件掛載文件系統
6.6 LVM-邏輯卷管理
6.7 Linux文件系統的組成
6.8 創建Linux文件系統
6.9 Linux文件的類型
6.10 文件和目錄的權限
6.10.1 權限的常規表示
6.10.2 使用chmod命令進行權限設置
6.10.3 設置特殊權限
6.10.4 設置文件或目錄的默認權限
6.10.5 訪問控制列表AcL
6.10.6 權限的圖形化管理
6.11 文件和目錄管理常用命令
6.11.1 文件和目錄操作常用通配符
6.11.2 ls或dir命令:列出當前目錄的內容
6.11.3 cd命令:更改當前目錄
6.11.4 cp命令:復制目錄或文件
6.11.5 m命令:刪除目錄或文件
6.11.6 mkdir命令:創建目錄
6.11.7 rmdir命令:刪除空目錄
6.11.8 mv命令:移動文件或目錄
6.11.9 find命令:查找文件
6.11.10 grep命令:在文件中搜索指定的字符串
6.11.11 chown命令:改變文件或目錄的擁有者
6.11.12 chgrp命令:修改文件或目錄所屬的用戶組
6.11.13 cat命令:把一個文件發送到標準輸出設備
6.11.14 more命令:一次顯示一屏信息
6.11.15 less命令:顯示文件時允許用戶既可以向前又可以向后翻閱文件
6.11.16 head命令:查看文件前面的部分內容
6.11.17 touch命令:改變文件的時間戳
6.11.18 SOIt命令:對文件中的所有行進行排序
6.11.19 comln命令:對兩個已排序文件逐行進行比較
6.11.20 diff命令:比較兩個文本文件,并顯示它們的不同
6.11.21 cut命令:移出文件中的部分內容
6.11.22 locate命令:查找所有名稱中包含指定字符串的文件
6.11.23 split命令:將一個文件拆分成幾個文件
6.11.24 IO重定向及管道操作
6.12 文件和目錄的圖形化管理
6.12.1 啟動Nautilus文件管理器
6.12.2 打開文件和目錄
6.12.3 書簽
6.12.4 文件與目錄的創建、重命名和刪除
6.12.5 文件和目錄的移動/復制/鏈接
6.12.6 修改文件和目錄的屬性
6.12.7 使用軟盤、光盤等可移動介質
6.13 文件和目錄管理常見問題
6.13.1 無法卸載已掛載的文件系統
6.13.2 修復損壞的文件系統
6.13.3 查詢設備上采用的未知文件系統
6.13.4 恢復已刪除的文件
 第7章 Linux終端常用命令
7.1 Linux的終端窗口
7.1.1 啟動終端窗口
7.1.2 終端窗口的常規操作
7.1.3 命令行自動補全
7.2 常用的信息顯示命令
7.2.1 pwd命令
7.2.2 stat命令
7.2.3 uname命令
7.2.4 hostname命令
7.2.5 dmesg命令
7.2.6 free命令
7.2.7 locale命令
7.2.8 cat/etc/issue命令
7.2.9 lastb命令
7.2.10 date命令
7.2.11 cal命令
7.2.12 time命令
7.2.13 clock命令
7.2.14 cat/proc/cpuinfo命令
7.2.15 cat/proc/interrupts命令
7.2.16 cat/proc/filesystems命令
7.2.17 lsmod命令
7.2.18 set命令
7.2.19 runlevel命令
7.2.20 sysctl-a命令
7.2.21 uptime命令
7.2.22 ps命令
7.2.23 top命令
7.2.24 pstree命令
7.2.25 history命令
7.2.26 mesg命令
7.3 常用的系統管理命令
7.3.1 mkbootdisk命令
7.3.2 kill命令
7.3.3 killall命令
7.3.4 alias和unalias命令
7.3.5 clear命令
7.3.6 reboot命令
7.3.7 shutdown命令
7.3.8 &命令
7.3.9 jobs命令
7.3.10 fg命令
7.3.11 exit命令
7.3.12 halt命令
7.3.13 sync命令
7.3.14 mknod命令
7.3.15 chattr命令
7.3.16 echo命令
7.3.17 wc命令
7.4 軟盤操作命令集mtools
7.5 Linux與DOS常用命令比較
7.6 使用mount命令掛載外設
7.6.1 軟磁盤的掛載
7.6.2 CDROM的掛載
7.6.3 USB存儲設備的掛載
7.7 Linux備份與壓縮的策略
7.8 打包程序tar
7.8.1 打包和解包的常規操作
7.8.2 查看tar包中的內容
7.8.3 打包鏈接文件
7.8.4 向包中添加新文件
7.8.5 生成.tar.gz壓縮包
7.9 壓縮程序gzip與gunzip
7.9.1 常規壓縮與解壓縮操作
7.9.2 查看.gz壓縮包中的內容
7.9.3 自定義壓縮包后綴名
7.10 壓縮程序zip與unzip
7.10.1 使用zip生成壓縮文件
7.10.2 使用unzip進行解壓
7.11 其他常用備份與壓縮工具
7.11.1 壓縮程序bzip2與bunzip2
7.11.2 dump與restore命令
7.11.3 cpio命令
7.11.4 dd命令
7.11.5 rsync命令
7.11.6 使用cp命令制作軟盤鏡像
7.11.7 制作光盤鏡像
7.12 常用聯機幫助命令
7.12.1 man命令
7.12.2 info命令
7.12.3 help命令
7.12.4 其他相關命令
 第8章 系統監測與維護
8.1 監測系統資源和性能
8.1.1 使用proc文件系統查看系統內核信息
8.1.2 系統監視器
8.1.3 磁盤使用分析器
8.2 查看用戶使用系統資源情況
8.2.1 w命令
8.2.2 who命令
8.2.3 last命令
8.2.4 ac命令
8.3 利用自動作業程序實現系統自維護
8.3.1 Cron程序
8.3.2 Anacron程序
8.3.3 at程序
8.3.4 batch命令
8.4 改變進程優先級
8.4.1 nice命令
8.4.2 renice命令
8.4.3 使用系統監視器更改優先級
8.5 Linux系統日志
8.5.1 啟動syslog日志進程
8.5.2 系統日志配置文件syslog.conf
8.5.3 測試syslog.conf
8.5.4 清空運行日志
8.5.5 系統日志的圖形化管理
8.5.6 使用曰志進行故障診斷
 第9章 常用應用軟件
9.1 互聯網軟件
9.1.1 Firefox Web瀏覽器
9.1.2 Konqueror瀏覽器
9.1.3 KNeWSTicker新聞播報器
9.1.4 Kopete客戶消息即時工具
9.1.5 Krdc遠程桌面連接工具
9.2 圖像處理軟件
9.2.1 gThurmb圖像瀏覽器
9.2.2 GIMP圖像處理軟件
9.3 影音軟件
9.3.1 CD播放機
9.3.2 音樂榨汁機CD提取器
9.3.3 命令行播放器ogg123
9.4 文本編輯器
9.4.1 VI編輯器
9.4.2 gedit文本編輯器
9.4.3 Evince pdf查看器
第二部分 網絡服務器的配置與管理
 第10章 Linux網絡基礎
10.1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
10.1.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絡
10.1.2 初級計算機網絡
10.1.3 開放式的標準化計算機網絡
10.1.4 新一代的計算機網絡
10.2 網絡基本類型
10.2.1 按地理覆蓋范圍
10.2.2 按拓撲結構
10.3 網絡體系結構
10.3.1 OSI/RM刪參考模型
10.3.2 TCP/IP參考模型
10.4 網絡配置基本內容
10.4.1 主機名
10.4.2 IP地址
10.4.3 子網與子網掩碼(subnet mask)
10.4.4 廣播地址(broadcast address)
10.4.5 網關地址(gateway)
10.4.6 域名服務器地址(DNS)
10.4.7 DHCP服務器
10.5 配置以太網連接
10.5.1 添加以太網連接
10.5.2 修改網絡配置
10.5.3 使用配置文件
10.6 連接Internet
10.6.1 使用modem撥號上網
10.6.2 使用xDSL撥號上網
10.6.3 使用ISDN撥號上網
10.6.4 使用無線連接
10.7 網絡管理常用命令及應用實例
10.7.1 hostname命令
10.7.2 ifconfig命令
10.7.3 ifup命令
10.7.4 ifdown命令
10.7.5 route命令
10.7.6 ping命令
10.7.7 nslookup命令
10.7.8 arp命令
10.7.9 netstat命令
10.7.10 traceroute命令
10.7.11 利用常用命令分析局域網連通故障
 第11章 DNS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1.1 DNS服務概述
11.1.1 DNS域名空間
11.1.2 DNS的工作原理
11.1.3 DNS的分類
11.1.4 域名的注冊申請
11.2 DNS的安裝
11.2.1 Bind軟件包
11.2.2 Bind的安裝
11.3 DNS的啟動、停止及測試
11.3.1 DNS的啟動與停止
11.3.2 測試DNS服務器
11.4 DNS服務器配置
11.4.1 根服務器信息文件named.root
11.4.2 DNS配置文件named.conf
11.4.3 DNs正向解析區域文件
11.4.4 DNS反向解析區域文件
11.5 配置DNs服務器實例
11.5.1 搭建一個簡單的DNs服務器
11.5.2 搭建具有視圖功能的DNS服務器
11.5.3 利用DNS服務器實現負載均衡
11.5.4 泛域名的解析
11.5.5 直接解析域名
11.6 DNS客戶端配置
11.6.1 Windows客戶端配置
11.6.2 Linux客戶端配置
11.7 DNS服務器的常見問題分析
11.7.1 DNS服務器的安全配置
11.7.2 不能完成反向解析
11.7.3 缺少主機名后的“.”
11.7.4 工作目錄設置錯誤
11.7.5 忘記改變順序號
11.7.6 重新裝載namecl進程
11.7.7 從DNS服務器不能復制分區數據庫
 第12章 WWW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2.1 WWW服務概述
12.1.1 WWW的起源
12.1.2 Apche概述
12.1.3 Web服務的工作原理
12.2 Apache服務器的安裝與運行
12.2.1 安裝Aloache服務器
12.2.2 啟動和停止Apache服務器
12.3 Apache服務器的基本配置
12.3.1 httpd.conf文件
12.3.2 配置目錄權限
12.3.3 創建虛擬目錄
12.3.4 用戶認證
12.4 配置虛擬主機
12.4.1 虛擬主機概述
12.4.2 配置基于IP的虛擬主機
12.4.3 配置基于域名的虛擬主機
12.4.4 動態虛擬主機技術
12.5 管理日志文件
12.5.1 日志文件類型
12.5.2 日志文件格式
12.5.3 實現日志滾動
12.5.4 Webalizer一日志統計分析工具
12.6 A10ache服務器的圖形化配置方法
12.6.1 基本配置
12.6.2 虛擬主機配置
12.6.3 服務器設置
12.6.4 性能設置
12.7 配置動態web服務運行環境
12.7.1 配置CGI運行環境
12.7.2 配置PHP運行環境
 第13章 FTP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3.1 FTP概述
13.1.1 文件傳輸服務器FTP工作原理
13.1.2 Pott與Passive傳輸模式
13.2 Vsftpcl簡介
13.2.1 Vsftpd軟件包的獲取與安裝
13.2.2 啟動和關閉Vsftpd
13.3 Vsfcpd服務器配置
13.3.1 配置vsftpd.conf文件
13.3.2 vsftpd/ftpusers與vsfptd/user.list文件配置
13.3.3 匿名FTP設置
13.3.4 真實賬號設置
13.4 FTP客戶端配置
13.4.1 FTP常用命令
13.4.2 Windows環境下訪問FTP服務器
13.4.3 Linux環境下訪問FTP服務器
13.5 查看FTP日志
 第14章 打印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4.1 通用UNIX打印系統(CUPS)概述
14.2 CUPS服務的安裝
14.2.1 圖形化安裝方式
14.2.2 命令行安裝方式
14.3 CUPS的啟動與停止
14.3.1 使用圖形化方式
14.3.2 在終端窗口中使用命令方式
14.4 CUPS的配置文件
14.4.1 CUPS服務器配置文件
14.4.2 CUPS打印機類配置文件
14.4.3 CUPS打印機配置文件
14.5 CUPS打印服務管理
14.5.1 打印服務器基本設置
14.5.2 添加本地打印機
14.5.3 添加遠程打印機
14.5.4 添加其他打印機
14.5.5 修改打印機設置
14.6 CUPS打印機類管理
14.6.1 添加打印機類
14.6.2 修改打印機類
14.7 基于Web的CUPS管理
14.7.1 使用Web添加打印機
14.7.2 使用Web添加打印機類
14.7.3 使用Web查看CUPS幫助
14.7.4 使用Web管理打印作業
14.7.5 使用Web管理打印機
14.8 常用的打印命令
14.8.1 1pr命令
14.8.2 1pc命令
14.8.3 1lpq命令
14.8.4 1prm命令
 第15章 NFS服務器的配置與管理
15.1 NFS文件服務器概述
15.2 NFS的安裝
15.3 配置NFS服務器
15.3.1 配置/etc/exports文件
15.3.2 利用exportfs命令修改設置
15.4 配置NFS客戶端
15.4.1 使用mount命令掛載NFS文件系統
15.4.2 卸載NFS文件系統
15.4.3 利用fstab文件自動掛載NFS文件系統
15.4.4 使用autofs按需掛載NFS文件系統
15.5 NFS服務器的啟動與停止
15.5.1 啟動NFS服務器
15.5.2 使用checkconfig命令設置NFS自動運行
15.5.3 NFS服務器的停止
15.6 NFS服務器的測試
15.6.1 檢查NFS服務是否正常工作
15.6.2 檢查客戶端選項設置
15.6.3 檢查NFS服務器輸出目錄狀態
15.7 NFS圖形化配置方法
15.7.1 使用【服務配置】啟動和終止NFS
15.7.2 使用【NFS服務器配置方案】配置NFS
15.8 NFS故障分析與排除
15.8.1 共享目錄輸出失敗
15.8.2 顯示“設備正忙”無法卸載
15.8.3 掛載失敗
15.8.4 權限錯誤
15.8.5 看不到共享子目錄的內容
15.8.6 NFS請求掛起
15.8.7 NFS掛載在引導時掛起
 第16章 Smaba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6.1 Samba服務概述
16.1.1 SMB協議
16.1.2 Samba工作原理
16.2 Samba服務的安裝與啟動
16.2.1 Samba軟件包的獲取與安裝
16.2.2 啟動與停止Samba服務
16.3 配置Samba服務器
16.3.1 smb.conf文件基本配置
16.3.2 配置Samba用戶認證
16.3.3 配置Samba日志文件
16.4 Samba服務器安全設置
16.4.1 Samba服務器安全級
16.4.2 加密口令
16.4.3 口令服務器
16.5 實現Samba資源共享
16.5.1 共享目錄
16.5.2 共享打印機
16.6 Samba客戶端配置
16.6.1 Linux客戶端配置
16.6.2 Windows客戶端配置
16.7 Samba服務器的圖形化配置方法
16.7.1 添加共享
16.7.2 編輯共享目錄
16.7.3 服務器設置
16.7.4 編輯Samba用戶
 第17章 DHCP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7.1 DHCP服務概述
17.1.1 DHCP協議簡介
17.1.2 DHCP服務工作原理
17.2 DHCP服務的安裝與使用
17.2.1 安裝DHCP服務
17.2.2 啟動與停止DHCP服務
17.3 配置DHCP服務器
17.3.1 配置dhcpd.conf文件
17.3.2 設置IP地址范圍
17.3.3 設置客戶端選項
17.3.4 設置IP租用期限
17.3.5 靜態IP分配
17.3.6 動態IP分配
17.3.7 DHCP服務器雙機備份
17.4 配置DHCP客戶端
17.4.1 Windows環境下DHCP客戶端設置
17.4.2 Linux環境下DHCP客戶端設置
 第18章 電子郵件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8.1 E-mail概述
18.1.1 E-mail系統的組成
18.1.2 E-mail工作原理
18.1.3 電子郵件協議
18.2 配置SMTP服務器
18.2.1 Sendmail
18.2.2 Postfix
18.3 POP和IMAP的實現
18.3.1 dovecot
18.3.2 cyrus-imap
18.4 配置郵件客戶端
18.4.1 使用客戶端軟件
18.4.2 Web方式收發郵件
18.5 郵件服務的安全問題
18.5.1 垃圾郵件過濾
18.5.2 郵件殺毒
 第19章 NAT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19.1 NAT概述
19.1.1 NAT的工作原理
19.1.2 NAT的分類
19.2 NAT的地址概念
19.2.1 內部本地地址
19.2.2 內部全局地址
19.2.3 外部本地地址
19.2.4 外部全局地址
19.3 NAT地址轉換方式
19.3.1 靜態地址轉換
19.3.2 動態地址轉換
19.3.3 端口地址轉換
19.4 NAT配置實例
19.4.1 實例模型
19.4.2 配置NAT服務器
19.4.3 配置NAT客戶端
19.5 NAT的安全問題
19.5.1 NAT與代理服務
19.5.2 NAT與防火墻
19.5.3 安全問題
 第20章 MySQL數據庫的配置與管理
20.1 MySQL概述
20.2 MySQL服務的安裝與啟動
20.2.1 MySQL的安裝
20.2.2 啟動和停止MySQL服務
20.3 MysQL數據庫的管理
20.3.1 啟動MySQL客戶端
20.3.2 修改管理員口令
20.3.3 MySQL配置文件
20.3.4 管理MySQL服務器
20.3.5 MySQL客戶端操作
20.4 MySQL數據庫的備份和修復
20.4.1 MySQL數據庫備份和恢復
20.4.2 MySQL數據庫的故障修復
20.5 phpMyAdmin的安裝與使用
20.5.1 MySQL的圖形化配置工具
20.5.2 phpMyAdmin的安裝
20.5.3 使用phpMyAdmin
 第21章 代理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21.1 代理服務概述
21.1.1 代理服務器的工作原理
21.1.2 Squid代理服務器簡介
21.2 Squid軟件包的安裝與運行
21.2.1 Squid軟件包的獲取與安裝
21.2.2 啟動和停止Squid
21.3 配置Squid服務器
21.3.1 配置squid.conf文件
21.3.2 初始化squid
21.4 Squid服務器安全管理
21.4.1 訪問控制
21.4.2 用戶認證
21.5 配置透明代理
21.6 多級緩存
21.7 Squid服務器曰志管理
21.8 客戶端配置
21.8.1 Firefox中的客戶端設置
21.8.2 Internet Explorer中的客戶端設置
 第22章 LDAP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22.1 LDAP概述
22.1.1 目錄服務簡介
22.1.2 LDAP協議及其特點
22.1.3 LDAP的基本模型
22.1.4 規劃LDAP目錄結構
22.2 OpenLDAP軟件包的安裝
22.2.1 OpenLDAF簡介
22.2.2 OpenLDAP軟件包的獲取與安裝
22.2.3 Berkeley DB數據庫的安裝
22.3 酉己置OpenLDAP服務器
22.3.1 配置slapd.conf文件
22.3.2 使用slappasswd命令創建加密口令
22.3.3 測試slapd.conf設置
22.4 OpenLDAP的啟動與停止
22.5 使用phpLDAPadmin
22.5.1 初始化數據
22.5.2 下載與安裝
22.5.3 phpLDAPadmin的配置
22.5.4 使用phpLDAPadmin
22.6 設置LDIF文件
 第23章 VPN服務的配置與管理 
23.1 VPN服務簡介
23.1.1 VPN的概念
23.1.2 VPN協議
23.1.3 VPN的身份認證方法
23.2 VPN服務的安裝與使用
23.2.1 網絡設置與軟件下載
23.2.2 安裝VPN服務
23.2.3 啟動與停止VPN服務
23.3 配置VPN服務器
23.4 配置VPN客戶端
23.4.1 配置Windows VPN客戶端
23.4.2 配置Linux VPN客戶端
 第24章 Webmin管理工具
24.1 Webmin管理工具概述
24.2 Webmin管理工具的安裝與啟動
24.2.1 安裝前準備
24.2.2 下載并安裝Webmin
24.2.3 登錄Webmin
24.2.4 設置中文界面
24.2.5 Webmin界面
24.2.6 啟動與停止Webmin
24.3 Webmin管理模塊簡介
24.3.1 Webmin配置管理模塊
24.3.2 系統配置管理模塊
24.3.3 服務器配置管理
24.3.4 網絡配置管理模塊
24.3.5 硬件配置管理模塊
24.3.6 集群配置管理模塊
24.3.7 其他配置管理模塊
24.4 Webmin配置管理
24.4.1 Webmin用戶管理
24.4.2 升級Webmin
24.5 系統配置管理
24.5.1 用戶與組
24.5.2 改變口令
24.5.3 Cron任務調度
24.5.4 文件系統備份
24.5.5 開機和關機
24.6 服務器配置管理
24.6.1 Apache服務
24.6.2 Samba服務
24.6.3 DNS服務
24.6.4 DHCP服務
24.6.5 MySQL數據庫
24.6.6 Postfix郵件服務
24.6.7 SSH服務
24.6.8 Squid代理服務
24.6.9 Webalizer日志分析
24.7 網絡配置管理
24.7.1 網絡接口
24.7.2 路由和網關
24.8 硬件配置管理
24.8.1 本地磁盤分區
24.8.2 系統時間
24.9 其他配置管理
24.9.1 系統和服務器狀態
24.9.2 Perl模塊
24.9.3 PHP配置
 第25章 網絡安全與病毒防護
25.1 Linux網絡安全對策
25.1.1 確保端口安全
25.1.2 確保連接安全
25.1.3 確保系統資源安全
25.1.4 確保賬號、密碼的安全
25.1.5 系統文件的安全性
25.1.6 日志文件的安全性
25.2 Linux下的防火墻配置
25.2.1 防火墻的基本概念
25.2.2 Red Hat安全級別設置
25.2.3 使用iptable管理防火墻
25.3 入侵檢測技術(IDS)
25.3.1 入侵檢測技術簡介
25.3.2 Snort軟件概述
25.3.3 安裝Snort
25.3.4 使用Snort
25.3.5 snort.conf配置文件
25.3.6 配置Snort規則
25.4 OpenSSH實現網絡安全連接
25.4.1 SSH安裝
25.4.2 啟動和停止OpenSSH守護進程
25.4.3 配置OpenSSH服務器
25.4.4 配置OpenSSH客戶
25.4.5 使用ssh客戶端
25.4.6 使用scp客戶端
25.4.7 使用sftp客戶端
25.4.8 使用SSH Secure Shell訪問SSH服務器
25.5 計算機病毒與防護
25.5.1 計算機病毒種類
25.5.2 計算機病毒特征
25.5.3 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
25.5.4 常見病毒的分析與預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