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醫林掇英:中醫臨床辨治錄
滿額折

醫林掇英:中醫臨床辨治錄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523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者別出心裁地採用傳統章回體小說來描寫醫案,避開了學術的嚴肅性,以生動的故事情節,讓讀者親臨其境,輕鬆地一窺精深博大的中醫的動態世界。
全書結構嚴謹,佈局精深,在和諧、流暢的筆調之下,作者旁徵博引,展現出古典中醫的診療理論、方法和經驗;同時也證明了中西醫學結合診療的優點。
本書兼具閱讀上的趣味性以及學術研究的專業性,適合一般讀者大眾以及中醫臨床工作者。

目次

【第 一 回】 老海員急病多反覆 鍾醫生妙用傷寒方
【第 二 回】 赴急診鍾老下決心 治心衰中西醫結合

【第 三 回】 陳某臨垂危而獲救 鍾老融古今於一爐

【第 四 回】 論辨病巧斷蛔蟲症 用土方消散大腸癰

【第 五 回】 辨主次鍾老抓重點 論標本《素問》有明文

【第 六 回】 論病情集各家所長 治濕熱得守方之效

【第 七 回】 選藥務須精當慎重 治痿何必獨取陽明

【第 八 回】 評五行宜一分為二 論心火有物質可求

【第 九 回】 審病情分虛實動靜 論針麻辨寒熱陰陽

【第 十 回】 論虛火虛中豈無實 變異病異中卻有同

【第 十 一 回】 陰得陽升泉源不竭 病與證合法度宣明

【第 十 二 回】 外病求內在之根源 中醫用X光以辨證

【第 十 三 回】 治腹痛用甘緩辛散 論眩暈主痰火風虛

【第 十 四 回】 知常達變辨證嚴密 酌古論今施治精詳

【第 十 五 回】 論肝腎知眩暈之本 辨虛實明勞損之變
【第 十 六 回】 虛勞證治有三要點 陰陽虛實與五臟連

【第 十 七 回】 藥貴精專豈可亂投 方雖有名還須足量

【第 十 八 回】 痙攣症將虛實細辨 舞蹈病按風痰論治

【第 十 九 回】 瀉心證辨寒熱多少 胃反病宜攻補兼施

【第 二 十 回】 五臟六腑皆分寒熱 選方用藥明辨陰陽

【第二十一回】 處方乃醫理之體現 X光是望診之延長

【第二十二回】 辨症情實中有虛象 用黃耆扶正以達邪

【第二十三回】 議劑型分大小緩急 論藥量有輕重懸殊

【第二十四回】 陰陽亂而盛夏無汗 溫涼併仍處方有法

【第二十五回】 沈疴痼疾難治難癒 古方新用相反相成

【第二十六回】 治冠心辨胸悶胸痛 用經方分通陽降逆

【第二十七回】 製丸劑分緩和峻急 識溫病辨伏氣新感

【第二十八回】 欲墮胎丈夫思路窄 益氣血母女兩平安

【第二十九回】 論標本辨輕重緩急 治脾腎分長幼淺深

【第三 十 回】 肺脾腎司氣機升降 中西醫論眩暈機理

書摘/試閱

醫林掇英序




五十年代後期,海峽兩岸不約而同的成立中醫學院,辦理中醫之高等教育,台灣在覃勤先生努力下創立了中國醫藥學院,並把中醫之現代化及中西醫結合作為教育的目標,這項高難度、劃時代的工作,在馬光亞教授及許多中醫前輩努力下,不斷的以「臨床思路訓練」作為教育重點,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始終未能產生以臨床病案為主之討論式教材,而臨床討論式學習,正是中醫現代化發展中最需要建立的模式。
一九八四年於坊間首見上海中醫學院柯雪帆教授著之二十回「醫林掇英」一書,甚喜中醫將進入一個新風氣的時代,一九八六年起本系張學成教師於中醫內科實習課程中,引入此書內容進行教學討論,不但廣受學生喜愛,也使更多學者認知臨床思路的重要性。柯教授余未能親自求教,然能以章回小說筆法揭去中醫傳統權威外衣,彰顯中醫科學實證本質,若非醫術精深者,孰能為之

千禧年前,知音出版社何志韶先生來訪,談及中醫臨床書籍,遂推薦之以分享中醫愛好者,於今十餘年後再細讀之,自有不同感受,也期望更多學者能由柯教授精妙的文筆中,深入中醫理論,排除「去醫存藥」之謬思,如此中醫學方能由繼承而創新,中西醫學也才能由瞭解而融合。新世紀之初,書將在台付梓,茲贅數言以為序。

中國醫藥學院 中醫學系 蘇奕彰2001年1月

第一回

老海員急病多反覆 鍾醫生妙用傷寒方
話說某大城市一條幽靜的馬路上,有家東方醫院。醫院裏有位著名的鍾老醫生,為人正派,醫術高超,深為大家所尊敬。那天時值冬至,正是未申之交,病房裏一片寧靜。

﹁三十二床來了新病人!﹂正坐在醫師辦公室裏的實習醫生小張,聽到馬護士長在走廊裏叫著,忙掩上︽景岳全書︾,走向三號病室。只見新病人臉色蒼白,微微氣急,無疑是患有急重病症。額上深深的皺紋,顯示患者已年近花甲。小張簡單地問了病史,做了體檢。聽病人咳聲響亮;看吐出的痰,量少色白。察舌:舌色暗紅,邊有齒印,苔厚白膩滿布,舌面濕潤。按脈:兩手皆弦而帶數(一○二次/分)。

小張回到辦公室,翻閱了新病人的門診卡。第一頁是血液化驗單,白細胞三五、○○○/立方毫米,中性九六%。第二頁,Χ光胸透報告:左肺大片陰影,邊緣不規則。小張喃喃自語:﹁確是個大葉性肺炎,炎症好嚴重。﹂這種病人西藥得用青、鏈黴素,還要加激素。中藥非用大劑量清熱解毒藥不可。前幾天有個肺炎病人,用麻杏石甘湯加黃連九克,銀花、連翹各三十克,效果還可以。小張一邊想一邊翻到第三頁,Τ攝氏三九.七度。下面是一段中醫脈案:素體濕勝,新感寒濕,內外合邪,襲於太陽之經。……遵仲景法,予麻黃加朮湯擴充。小張匆匆看過,未予仔細體會。緊接著是一張藥方:第一味淨麻黃三克,第二味桂枝四.五克,第三味製蒼朮九克,以下是枳實九克,陳皮四.五克,薑半夏九克,茯苓九克,杏仁十二克,瓜蔞仁九克,生薑九克。一劑。除瓜蔞之外,竟然沒有一味清熱解毒藥。不知哪位醫師把大葉性肺炎當作風寒感冒治了?再看下面卻沒有醫師的簽名,小張有點茫然。

醫師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推開,走進一位戴眼鏡的中年醫師,白大褂顯得很合身,眼光敏銳而柔和。「應醫師,你回來得正好。三十二床有個新病人,是大葉性肺炎,病情很重,門診上開的都是溫藥,你看能不能用?」小張急迫地向他求援。應醫師聽說有急重病人,轉身就看病人去了。小張跟著到病房,在一旁看應醫師給病人仔細地進行體檢、察舌、按脈,詳細地詢問病情。小張已經瞭解到患者口渴欲飲,應醫師卻進一步問明了喜熱飲,量不多;小張已經知道了患者便秘,應醫師卻進一步問清楚了過去有便秘史,在發燒前一天起至今無大便,但腹部沒有脹痛。

回到辦公室,應醫師在小張對面坐下,拿起門診卡細看,特別注意那一段脈案和下面的中藥方,深有體會地說:「這個辨證精細確當,這個處方果斷有力!我看準是鍾老開的,別人開不出來,現在門診上善用經方的不多啊!」 小張坐在對面,聽得愕然,射出疑問的目光。
「小張,《素問‧生氣通天論》裏有一句話,叫做『體若燔炭,汗出而散』,這張方就是用辛溫發汗的方法退高燒。我們照這個方用,一味不動。另外,給他補液。」應醫師講得乾脆利落,好像對這個病胸有成竹。
小張有點似懂非懂。拿出處方箋,抄好藥方寫上一個﹁急﹂字,帶著一肚子疑問,匆匆走向藥房。
當天晚上,小張學習《傷寒論》直到深夜。二十三點,小張去探視三十二床。病人已經睡著,遍身大汗,腋下體溫攝氏三六.七度。

****
第二天早晨,天空飄著小雪。鍾老與往日一樣,七點半就到病房來了。他穿上白大衣,脫下絨帽,露出一頭銀髮,與窗外皚皚瑞雪交相映輝。小張看到鍾老來了,泡上一杯熱茶遞給鍾老,說:「鍾老,昨天下午那個肺炎病人,是你處的方吧?」「是我開的方。病人出汗了沒有?病情怎麼樣?」鍾老慢條斯理地說。小張把病人的情況作了簡要的匯報,又問道:「鍾老,內科學上說,肺炎與風溫相似,早期治療用辛涼宣肺,沒有用辛溫發汗的。對這個肺炎病人的辨證用藥,為什麼與教科書講的不一樣?」小張有一肚子問題,急於要解決。

「內科書上講的也沒有錯,它指的是大多數,昨天這個病人是一個老水手,平時風裏來雨裏去,受的寒濕很多,這次又是在航行途中發的病,這是第一點。也就是《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第二看證候:雖然高燒,但沒有面紅目赤等熱象,惡寒很明顯;雖然口渴,但只喜少量熱飲。」鍾老說到這裏,喝了口茶。這時有三個實習醫生也圍上來聽鍾老繼續講解:「再看,舌不紅,苔不乾,白膩滿布,口淡無味,頭不痛而重,寒濕見症非常明顯,發病雖然六天,仍發熱惡寒,骨楚無汗,表示邪猶在表。這個病不是風溫而是濕病,目前辨證是太陽寒濕。」
「昨天夜裏,我把《傷寒論》太陽篇都看過了。太陽病分傷寒、中風、溫病三種,沒有太陽寒濕呀!」小張最善於提問。「太陽寒濕在《金匱要略》第二篇,要知道,《傷寒論》中有雜病的內容,《金匱要略》也有外感的條文,兩者原是一本書啊!」鍾老總是那樣誨人不倦。「這個病人也有熱象啊!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數,病已六天,是否已經化熱了呢?」小張反問道。「這個問題提得好啊!」鍾老感到小張對病情觀察得很仔細,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因而高興而詳盡地解答說:「大便秘結,有虛實寒熱之分。這個病人在發病前就有便秘,發病六天,便秘已七天,這不是外邪入裏熱結陽明,而是老年腸液不足。腹無脹痛也是一個重要的鑒別點。因而只宜潤腸,不宜攻下。小便短赤是高熱所引起,高熱病人絕大多數見數脈,這兩個見症,對表寒、表熱的辨證意義不大。病人有這些現象比較容易化熱因此,在治療上更應該積極地透表祛邪。」聽到這裏,小張思想上豁然開朗。

八時正,鍾老帶著大家一起查房。看到三十二床熱退神爽,脈靜身涼。可是舌苔厚膩滿布,仍然潤滑。回到辦公室,鍾老對應醫師說:「我看三十二床還會有反覆。第一,是舌苔未化,熱病要重舌啊!第二,是昨夜汗出太多,濕病不宜大汗。《金匱要略》濕病篇有一段話很值得我們思考:『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第三,我感到濕病與風寒外感不同,風寒外感可以一汗而解,濕病沒有那麼快。今天先給原方一劑,蒼朮加到十二克,桂枝減到三克,你看好不好?此外,要注意傳變。今天已經第七天了,剛過一經,是容易傳經的時候。我下午有外院會診,希望你們密切觀察。」

****
當天下午是集體學習時間,大家正在學文件。三時正,電話鈴響。小張拿起聽筒,馬護士長清脆的嗓音又在耳邊響起:「三十二床高熱攝氏四○.二度,現在正在嘔吐。」小張趕緊告訴應醫師。兩個人一起趕到病房,發現病人惡寒發熱,皮膚灼熱無汗,煩躁,咳嗽,痛,吐出物主要是兩煎藥汁。脈弦滑帶數,苔白膩轉微黃,大便未通,但腹部柔軟無壓痛。
回到辦公室,還沒有坐下,小張口快:「傳經了。昨天我看過《傷寒論》,第四條說:『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三十二床完全符合太陽傳經應該先傳陽明吧!」

應醫師一邊做病程記錄,一邊接著小張的話說:「對!已經傳經了。但還沒有離開太陽,不像傳陽明,而是傳少陽,屬於太少合病。」小張又問道:「太少合病是否要用柴胡桂枝湯?」應醫師沈吟地說:「這個病人,高熱無汗,不能用桂枝湯啊!仲景說過:『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那該用什麼方呢?」小張感到沒有頭緒。看看應醫師的臉色,也有些猶豫不決。

經過反覆推敲,應醫師自言自語又自信地說:「按照傷寒六經辨證的原則,在方藥上來個靈活運用。」毅然提筆處方。小張在一旁屏息凝神地看著。第一味柴胡三克,第二味黃芩十二克,以下藥物與上午的處方相同,即原方加了柴、芩兩味。小張禁不住脫口而出:「柴胡麻黃湯,《傷寒論》中哪一條呀?」

「《傷寒論》中沒有這個方。是根據太陽表實證兼少陽證這個辨證結果,靈活運用而來的。」應醫師認真地回答,並在處方右上角寫上一個「急」字。

病人服藥後,全身微微有汗,到午夜體溫退至攝氏三九.一度。第三天早晨體溫退至攝氏三七.六度,大便自解,質軟量多。

鍾老一早查房,稱讚應醫師的處方既不離原則,又不拘一格,用得及時,患者神情軟弱,呼吸平靜,咳嗽消失,胸痛輕微,略有惡心,苔轉黃膩,但已化薄,脈弦細滑,但不甚數,鍾老認為,病已化險為夷。按疾病發展過程來辨證,是太陽已罷,轉屬少陽,用小柴胡湯加味〈柴胡九克,太子參九克,薑半夏九克,黃芩四.五克,茯苓九克,蔻仁三克,六九克,生薑九克〉。第四天,體溫正常。再用二陳湯加味調理一週,症狀、體徵全部消失,Χ光複查,病人的肺炎已消散吸收,乃出院。

小張回顧整個治療經過,寫出院小結的時候又產生了兩個問題:入院第二天下午,應醫師用柴麻合方的時候,患者大便已九日未通,為什麼不用硝黃承氣?為什麼在麻黃加朮湯中加了柴胡、黃芩,大便就通了?小張問應醫師,應醫師不像鍾老那樣原原本本詳盡答覆,而是啟發小張說:「這兩個問題,你去翻了《傷寒論》陽明病篇就知道了。」

小張隨手翻開《傷寒論‧陽明篇》,看到:「二○四條,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二三○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到這時,小張對這個病人治療過程中的理法方藥才得到全部理解。回顧十一天的治療過程,深有感觸。他寫下兩句古詩:﹁運筆不靈看燕舞,行文無序賞花開。「我們診病施治,既要像花序那樣開得井井有條,具有規律性,又要像輕燕飛舞那樣敏捷……
還沒有來得及寫結束,電話鈴響了。應醫師拿起聽筒問道:「是急診室有心力衰竭病人!我們馬上來。」

應醫師放下聽筒,匆匆對小張說:「快到圖書館,請鍾老到急診室會診。我也一起去。
這正是: 慢郎中原是輕蔑話,救急診扁鵲有遺風。
要知他們老、中、青三人到急診室如何用中醫中藥治療心力衰竭,且聽下回分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3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