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宋代科舉(平)
滿額折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宋代科舉(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運用大量歷史資料(地方史誌107種、中日文論著131種及西文論著124種)以論述宋代科舉制度及其歷史意義。宋初為創設一種「精英政治」的考選方法﹐改革了科舉制度﹐發展了政府學校。其結果是考生數目急劇增加﹐考 試競爭性隨之益趨激烈﹐作弊和行賄流行﹐為高級官員的親戚所設的簡易考試(別試和牒試)也應運而生。然而﹐此等不公平並未阻礙一些因考試而引發的社會文化發展。有鑒於此﹐本書著重論述了士人作為一種既得利益集團的出 現﹐不但涉足國家事務而且積極參與地方事務﹐這當中包括十二和十三世紀發達的書院的地方士紳階層的出現﹐以及有其獨特的規範、象徵和經驗的考試文化的形式。

作者簡介

 賈志揚(John Chaffee)

生長於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家庭,1948年在中國安徽省出生,在泰國長大。曾在國立臺灣大學學習中文,嗣後師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柯眷格(E. A. Kracke)教授,於1979年獲博士學位。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校區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曾主編《宋元研究導報》(現改名為《宋元學報》),並與狄百瑞(W. T. deBary)教授共同主編《道學教育的形成時期》。先後到臺北、香港、北京、杭州、京都、東京等地參加宋史研討會,現在研究課題為宋代之宗室。

 《宋代科舉》中文本序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日英文《中國日報》登載了一篇題為〈考試是學校生活的禍根〉的文章,描述了當代中國的教育問題。文章首先指出,控制高校(大學)入學的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之間的差距製造了普通中學師生的冷漠感。其次,高校入學考試的巨大分量導致學生專注於考試準備,而忽略了包括正常功課在內的其他活動。第三,學校教學質量因此降低,使年輕人「智力、體質和精神均得不到充分發展」。文章引用一位教育權威人士的話作結論:「考試取向的學校制度應找出灌輸這些價值的途徑」。
 
我們生活在一個考試無處不在的世界上──不僅用於教育,而且用作挑選工作人員和鑑定人們的工作技能的手段,這些問題本不足為奇,因為公平和價值觀的問題與競爭選擇的制度是形影相隨的。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同宋代的教育問題如出一轍。
 
眾所周知,中國首創用文學考試選拔官吏和政治精英,其起源可上溯至孔子的教義及漢代的政治。鮮為人知的是科舉考試的制度化及其(至少在上層的)廣泛運用主要出現在宋朝(九六○~一二七九年)。因此中國宋朝可謂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取向的社會,並已遇到《中國日報》文章論述的問題。
 
在一九八五年英文初版的《宋代科舉》一書中,我試圖闡明這個考試取向的社會的歷史和社會結構。以前的宋代考試和學校的研究幾乎都採用制度史的形式,極少論及這些制度的社會影響。一個特出的例外是先師E. A. Kracke, Jr.,他指出考試推動了社會向上流動。隨著深入研究宋代考試,我進一步認識到考試具有連接社會和政治的重要意義。其作用涉及皇室的目標、官僚人事安排、社會地位、地方士紳社會的形成、地區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和作用的變化。本書因而企圖在不失為制度史的同時,勾勒此等多重作用之互動。
 
是書開端論述宋朝初期皇帝,對始於大約四個世紀前隋朝的科舉制度所作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大量增加錄取名額;創設州試和殿試──因此連禮部舉行的考試,共有三級;採取具體步驟保證書面考試的匿名和閱卷之最大限度的公正性;以及設置一套州試的定額制度以穩定各州貢生到首都的數量。此等改革成功地將考試變成政治文化的一個中心特點。考生數目急劇增加,考試競爭性隨之益趙激烈。政府學校的體系在十一世紀出現,改進學校和考試成了此後主張改革的大臣的主要目標。再加上十一世紀的另兩項改革──建立考試的三年周期及決定「進士」為考試及第者唯一的學位(以前有不同科目的多種學位)──為未來近千年的考試定型的一種制度遂告形成。
 
即使考試繁盛、制度發展,宋代初期皇帝的「精英政治」的目標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實現。人們學會了鑽制度的漏洞來增加考試及第並取得官位的機會。除了全然的作弊和行賄,有些遷移到定額較寬的州府。官員的親戚湧入為減少主考官偏愛的可能性而設置的特別考試,但事實上這卻給了他們競爭的優勢。隨著皇朝的延續,他們更多地運用世襲的保護特權,所謂「蔭」──高級官員可有一個或幾個親屬僅通過簡易的考試即取得官階。事實上,十一和十二世紀的蔭補如此廣泛,以致經由考試招募的官員的比例降低,雖然考生數目和考試競爭程度急劇增加。
 
然而,此等不公平並未阻礙一些因考試而引發的社會文化發展。這些包括:一、文人作為一種固有利益的地位集團的出現(至南宋時,即使部分通過考試過程者可在地方社會取得地位);二、雖涉足考試和國家事務但積極參與地方事務,發達於十二和十三世紀發達的書院的地方士紳階層的出現;三、有其獨特的規範、象徵和經驗的考試文化的形成。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討論這些現象及其在地方上的表現。
 
宋朝結束於七百多年前,讀者很可能會問為何其考試制度值得在今天討論。我想其理由至少有三。首先,宋朝的考試代表延續至一九○五年才廢止的中國封建考試制度的一個重要階段。殿試、在京城外舉行初試、唯有殿試後才授予唯一的學位──進士、授予州試及第者以舉人學位、三年考試周期以及貢院的發展──這些明清考試的特徵無不濫觴於宋代。以學院而言,州學、縣學和書院唐代都有,但是要論組織、課程、財政、校園布局以及政府學校的正式納入考試制度,明清學校和書院大致可看作宋代的創造。可能最重要的是,封建社會後期特出的士大夫階層的致力追求教育和考試競爭主要是宋代的發展。因此宋代考試和學校史對於整個中國歷史意義重大。
 
其次,宋代考試的重要性超出中國之外,因為中國考試本身具有相當的世界史的意義。西方傳統諸如民主、人權和自由的中心在歐洲和美國現時在世界各地一再被確認。很少有人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另一個普遍特徵──學校和考試不但用於教育青年人,並且在選擇員工和區分地位中起關鍵作用──發源於中國,並非西方。拜耶穌會員和其他晚明和清朝的觀察家之賜,「精英政治」的中國模式為啟蒙哲學家們提供了有力的模式,並幫助鑄造了現代西方社會。
 
第三,考慮到宋代和《中國日報》文章中描寫的教育問題的共同點,宋代經驗的分析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宋朝初期皇帝用考試創造一種「精英政治」的卓著嘗試,甚為十二世紀的革命家和改革者所效尤,所以顛覆這些嘗試的方式對我們都有啟示。這並非說過去的教訓可以簡單地移植到現在,但認識到有些問題並非今日獨有,當有助於觀察和理解。
 
最後,謹向使本書得以出版的很多人表示謝意,特別是慨允出版一本「洋鬼子」研究中國科舉的著作的東大圖書公司以及為這篇序言費心的賓漢頓大學的陳祖言教授。我尤其要感謝杭州大學的楊渭生教授,他不辭勞苦地為此書付出心力,實在十分感激。最後也感謝紐約市立大學亞洲研究系的李弘祺教授,他在過去數年中耐心地、仔細地幫忙使這本書得以問世。李教授與我是問學的知交,砌磋多年,一定很高興看到這本書的出版。
 
賈志揚(John Chaffee)
Binghamton University
一九九五年四月

目次

《宋代科舉》中文本序
插圖目次
表格目次
地理說明
謝 啟
第─篇
第一章 導言──科舉生活
兩次抗議/科舉生活/科舉文獻/歷史環境
第二章 錄用人員的結構
宋代的官僚政治/吏員和軍人的錄用/政務人員的錄用/錄用人員的方式/太學生與舉人/讀書人的成長/人員錄用與社會秩序
第二篇
第三章 為求致治之具──宋代初期的科舉
宋代科舉與儒學傳統/宋初諸帝統治時期的科舉/制度的改革/考生資格的鑑定/職業上的禁令/居住地條件/品行鑑定/開封的作用
第四章 植根於學校──北宋晚期的科舉
慶曆改革/課程的變革/學校與改革家/三舍法/改革遣留的影響/南宋的官學/書院的廣布
第五章 公正性的破壞──南宋的科舉
中途的考試/特殊的初級考試/高級考試/特權的範圍/衰落中的科舉
第三篇
第六章 登科者的地域分佈
南方的興起/地域上的偏向/區域單位問題/進士的分佈/不成功的地區/科舉成績的分佈圖式
第七章 通過棘闈──科舉文化
考試術語/禮儀的普及/對舉人的資助/考選的標誌/科舉文化的早期階段/科舉故事/青年的問題/老年的問題/神鬼的幫助
第八章 結 論
能人統治的企圖/知識與權能/科舉與社會
附錄一
進入行政機構的途徑
附錄二
表二十五 歷年省試及格者和授予的學銜
附錄三
表二十六 根據方志名錄編列的宋代各州進士總數
附錄四
地方史志作為宋代進士數資料來源的估價
參考文獻目錄
地方史志
其它的中文著作和日文著作
西文著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