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92)
政府出版品 (92)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92)

庫存狀況


有庫存 (25)
無庫存 (67)

商品定價


$199以下 (92)

出版日期


2024年 (1)
2022~2023 (10)
2020~2021 (12)
2018~2019 (11)
2016~2017 (11)
2016年以前 (42)

裝訂方式


平裝 (92)

作者


教育部 (36)
教育部高教司、技職司 (1)

出版社/品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92)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92筆商品,1/5頁
高教創新NO.36(110/01)
滿額折

1.高教創新NO.36(110/01)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1/01/01 裝訂:平裝
對於念博士,一般人直覺的反應,不外乎是畢業後到大學當教授。然而,只有大學才需要博士級人才嗎?不,事實上,企業也需要。 特別在大學面臨少子化衝擊,教職供應有限的當下,在另一端,有很多企業卻苦於技術升級或企業轉型的需求,找不到更高階的研發人才。如何縮小這兩端的差距,讓更多博士級人才能在企業發光發熱,成為教育部推動「補助大學校院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簡稱產博計畫)的目標。 透過制度設計,這項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47(111/11)
滿額折

2.高教創新NO.47(111/11)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2/11/01 裝訂:平裝
臺灣產業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加強人才培育。為了縮小產學間落差,培育更多可用之才,教育部端出「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建構由學校直通企業的人才供應鏈,也讓更多年輕學子在職涯上做到學用合一。 實施以來,這項政策漸漸發揮效益。其中有不少師生合力的故事令人動容。本期高教創新將帶讀者深入雲林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以及正修科技大學的現場,見證這項計畫如何引領技職學子,自帶本領闖出生涯一片天。其中,臺灣鑄造品工業同業公會前理事長廖坤成以鑄造業為例,分享如何透過鑄造產攜專班發揮示範效果,再引進其他產業響應,過程值得一讀。 另外兩則人物故事,也相當激勵人心:分別是第二十五屆國家講座主持人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終身特聘教授張清風,與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依依。 張清風是全球第一個發現黑鯛魚有「性轉變」機制,以及全球第一個發現珊瑚具有性荷爾蒙生殖的奧秘。他在黑鯛等魚類的研究發現,對臺灣水產養殖有非常大的貢獻。 林依依則是全球首位揭秘超級颱風的女科學家,大幅增進人類對於颱風運作生成機制的理解。 兩位科學家各有擅場,但共通點是,成功未必要靠天資聰穎,卻一定要有願意突破難關的高意志力,與勤奮編織夢想的人格特質。他們的奮鬥歷程,相信會對讀者帶來啟發。 至於高雄餐旅大學在大學社會責任端,發起臺灣地酒文化再生運動,用專業協助在地農民透過契作改善經濟,並解決稻米過剩問題。臺東大學帶領學生與當地溫泉業者合作建置溫差發電系統,發電電力足以點亮停車場、女性更衣區及路燈照明。這些都是大學與地方互動的創新優良案例。 最後,本期高教創新國際欄位收錄了日本一橋大學蛻變、轉型的歷程。走過一百多年歲月,這所大學總是傾聽社會聲音,培養符合當代需求的人才。以培育法商人才聞名的一橋大學,正在轉型成為結合文理的大學,試圖培育未來的人才,解決更前衛的社會問題與需求。他們的轉型故事,有許多面向,是與日本政經環境多有類似的臺灣可以借鏡的。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3
高教創新NO.42(111/01)
滿額折

3.高教創新NO.42(111/01)

作者:教育部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2/01/01 裝訂:平裝
全球化經濟下,沒有人能忽略國際觀與做一個世界公民的重要性,但這兩件事的前提,是先具備與其他文化溝通的能力,對國際語言的掌握,是第一個要素。 對大學來說,打造一個國際化校園,建構師生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則是培養人才語言力的基礎建設。 教育部在二O二一年九月推出的「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正是高等教育推動雙語化的一大助力。各校也在這項計畫下,紛紛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外語教學活動。 以臺灣大學來說,二O二一年九月,臺大成立專責的一級學校單位-雙語教育中心,由副校長周蓓親自領軍,培訓英語授課教師。同時,雙語教育中心打破傳統框架,與國外大學共同開設遠距教學課程,提供學生更豐富的英語授課內容。 包括元智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與臺北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也都善用計畫串聯內部資源,提升師資外語素養,並同步創造學生更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的機會。 簡單說,未來不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就很難從大學畢業。這也象徵著從雙語教育邁向雙語國家所跨進的一大步,是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期高教創新還有兩篇值得一讀的人物故事。故事的主角分別是積極促成海洋人才培養的師鐸獎得主-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俞克維,以及帶來跨域學研與技轉高度貢獻的第二十四屆國家講座主持人-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陳文章。相信讀者能藉由兩人的生命故事及學思歷程,感受到他們一路走來不變的初心與熱誠。 鏡頭來到成功大學醫學院,本期高教創新也帶讀者一見創新的醫學實務教育。成功大學醫學院善用虛擬實境技術,使學生在擬真的環境下探討醫療個案。「科技翻轉教育」這項願景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已實踐落地的現實。 同樣達到翻轉的效果,美國的伍斯特理工學院運用專案式學習,啟發學生對社會議題的意識。透過自我引導發現問題,進一步為問題尋求解答。專案式學習究竟是什麼?推薦讀者了解。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40(110/09)公私立大學合併計畫-先合作在合併,建構自我創新模式
滿額折

4.高教創新NO.40(110/09)公私立大學合併計畫-先合作在合併,建構自我創新模式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1/09/01 裝訂:平裝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面對少子化、全球化與數位科技的衝擊,高等教育同樣面對這樣的考驗。關於如何透過校際的資源整合來達到互補、創新,創造卓越,成為高教界愈發重要的議題。 校際合併是條長路。從學校定位、校園治理的法源根據、合併後效益等都需被妥善評估。不過,合併不是唯一的做法,如果能跳出零和思維,從雙贏面思考,其實有更多靈活、彈性的做法,可以促進大學間的交流整合。 例如,高等教育聯盟以合聘教師、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52(112/09)新宿舍計畫
滿額折

5.高教創新NO.52(112/09)新宿舍計畫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3/09/01 裝訂:平裝
對每一個曾在外縣市求學經驗的學子而言,幾乎都有對宿舍的特殊回憶。無論是上課空堂休憩、小組討論交流,累積各種社群互動的重要場域,可說是在大學生涯的陪跑員。 這期高教創新收錄了臺北藝術大學、中央大學、勤益科技大學、南臺科技大學大專院校在「新宿舍計畫」下,從宿舍結構、功能性,到場域願景創新,利用宿舍推動高教競爭力的案例。別出心裁的規劃,帶動宿舍與學生更深的生命連結。 大學以「學人」為本的規劃設計,是點燃學術量能的關鍵,而結予良好的研究空間與彈性、鼓勵學人與在地的串聯,也正向增強了大學與世界呼應的強度。 本期分享兩個案例;一是中原大學在看見環境永續趨勢後所研發更永續的石墨烯生產技術;另一個則是臺東大學USR計畫下,從地方農經創新及部落特色推廣,為花東社群創造與世界全新連結的感人故事。 這期人物篇報導的兩位主角,分別是臺灣大學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王振男與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他們在數學及自然科學領域均獲得學術肯定,而他們成就背後的奧秘是:邁向未知的領域,帶著勇於推理解答的特質。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5
高教創新NO.33(109/07)
滿額折

6.高教創新NO.33(109/07)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0/07/01 裝訂:平裝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48(112/01)
滿額折

7.高教創新NO.48(112/01)

作者:教育部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3/01/01 裝訂:平裝
當世界掀起多元共融浪潮、社會的性別文化意識快速提高時,向來以男性居多的科學研究領域跟上腳步了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近期推進的「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STEM領域及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正是針對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等領域,推進並凝聚產學交流中的女性力量。 本期高教創新的封面故事系統報導,包含由中央大學發起的「高分子化學產業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中山大學與台積電共同培育先進半導體女性研發人才,中興大學試圖提升永續人才競爭力……等幾個學校現場,帶讀者看見這項計畫如何培育STEM及跨域多元人才、激發更多女性師生共同參與、並結合高中端將STEM概念向下札根。 一旦有更多女性人才加入,相信科學界的發展也會出現更多元、創新的面貌。 在崗位上孜孜不懈的人,總是令人動容。本期高教創新有另外兩篇人物實記,故事主角分別是第二十五屆國家講座主持人--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長賢,以及第四屆國家產學大師獎得主-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特聘教授陳石柱。雖然研究的主題不同,但兩人的研究精神卻有共通之處:不但一路走來始終勇於自我挑戰,碰到瓶頸更絕不退縮,不斷嘗試力求找到解方。這樣不屈不撓的精神,相信可以帶給讀者很多啟發。 同樣令人振奮的,是對未來世界的期待,與對創新生活的想像。勤益科技大學正嘗試將更具環保特質的循環系統,開發為能源再生解決方案。而南華大學則試圖結合慢活哲學與地域特色,建立承接年長者的社區機制,帶給他們幸福晚年。 引領學習潮流的場域,除了實體校園,這個世紀更多了數位的選項。沒錯,那正是迅速崛起的數位學習課程。線上學習究竟有什麼優勢,能夠快速黏著學員,轉變學習市場的規則,甚至顛覆傳統高教界?這幾個議題將在國際視野欄位中看到完整報導?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9
高教創新NO.39(110/07)
滿額折

8.高教創新NO.39(110/07)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1/07/01 裝訂:平裝
在區域經濟成為主流,區域職場成為未來人才工作放眼的新舞臺時,大學也必須與時俱進,發揮培養相關人才的功能。 東協十國土地面積超過四四六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六.五億。成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已整合為一個總人口大於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歐盟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僅次於中國大陸與印度),過去二十年經濟快速成長,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距離東南亞並不遠的臺灣,能夠做些什麼?在政府喊出「新南向政策」的同時,摩拳擦掌的不只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32(109/05)
滿額折

9.高教創新NO.32(109/05)

作者:教育部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0/05/01 裝訂:平裝
申請入學是全世界大學招生的主流趨勢,期望在標準的入學考試以外,再盡量透過多元的方式,招收到更適合的學生。 以鄰近的韓國來說,在大學入學考試之後,還有進階的面試或實作等評量項目,也另外有推薦甄試及申請入學等升學管道。 美國則普遍在考試成績之外,還會再參採自薦與推薦信、自傳、校外活動、公益活動等參與狀況。近年來有些學校甚至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測驗、適性測驗等結果。 我國的大學考招制度,則是從過去標準化單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37(110/03)
滿額折

10.高教創新NO.37(110/03)

作者:教育部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1/03/01 裝訂:平裝
一○八課綱上路,技術型高中也必須增加專題實作及實習科目學習成果(含技能領域),對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的偏鄉地區學校來說,不啻是一大挑戰,如何導入教學資源,協助打開偏鄉技術型高中學生之視野?教育部於是推動「促進產學連結合作育才平台精進技職教育課程計畫」。 計畫落地後,在諸多有心老師的積極推動下,果然創造不少驚人成效:包括高雄科技大學與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在課程上協作,指導學生創造新產品,並加入高科大文創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46(111/09)
滿額折

11.高教創新NO.46(111/09)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2/09/01 裝訂:平裝
科技島是臺灣的國際優勢,但也形成了社會氛圍中「重理工、輕人文」導向,反映在學術研究上,就是社會人文領域長年來得到的資源支持,始終少於科技技術領域。 然而,歷史、政經、語言等人文與社會學科發展,才是帶動公民思惟、人文素養進步的關鍵引擎。為了扭轉不均衡的態勢,教育部決定推出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 這項行動正在帶動各種新的研究突破。本期高教創新特別針對臺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的計畫內容作深入報導、從中可以看到,即便在人文社會領域,臺灣也能站上世界舞臺,取得國際發聲權。只要有方法、有策略,集中火力投入,人文社科一樣能成為帶動臺灣升級的火車頭。 除了封面故事的深入報導,另外還有兩篇好看的人物故事。包括花費十年時間,「以內鎖雛菊鏈建構多維人造分子肌肉」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Nature》的第二十五屆國家講座主持人邱勝賢教授,他分享如何從失敗中站起的過程,十分令人動容。 得到一一O年度國家產學大師獎的雲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張傳育,長期鑽研類神經網路,並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智能嬰兒監視器」、「AOI缺陷檢測」及「醫學影像辨識」等三大領域,是一位「全方位智慧辨識」專家。他曲折的求學歷程,也讓人印象深刻。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3
高教創新NO.45(111/07)
滿額折

12.高教創新NO.45(111/07)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2/07/01 裝訂:平裝
學校原本只是一個空間,但教育理念跟好的教學內容,。賦予其意義與靈魂。 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現況由來已久,儘管大家都知道大學四年對學生的重要性,但在過去的升等獎勵制度下,教師不得不把心力集中在學術研究上。為了扭轉現況,教育部開始持續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不僅實際投注資源給創新的教學現場。也讓教師能將投入在教學上的能量,回饋到自身的績效表現上。 這項計畫有三個關鍵字:研究、實踐、教學。目標是鼓勵大學教師用做學術研究的精神來看待「教學」,並如同做學術研究要不斷改善實驗設計般,面對教學現場問題也要不斷思索,並改變方法來提升教學效益。 果然,在教學現場激起的火花,令人驚喜。這期高教創新。即帶大家實地走訪各校,看到來自師生的正面回饋,他們一起為新的教學模式,播下了激發各種可能性的種子。 大學從學術研究與教育出發,以終為始的目標在於能夠直接關懷社會。這次我們也收錄了屏東科大師生團隊,由關注高屏各地植物開始,為農作物消費者的健康權益把關,以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在USR計畫之下,協助營造地域永續發展,。間接協助青年回流的故事。 抱持「責無旁貸」精神辦學的案例,不限於課堂;另一個動人故事主人翁,是雲林科技大學徐啟銘教授。他感念於祖母輩以慈悲為懷的教養,訂下立意良善的研究初衷。徐啟銘帶領團隊走向建構危機預防、公共危險物品分級判定等對於社會福祉有直接幫助的研究之路,精神令人動容。 此外,本期高教創新將分享我國招收僑生港澳等境外學生的延攬策略,也將提供來自「下世代人才培育課程革新試辦計畫」計畫總召集人-雲林科技大學方國定副校長的專家角度,了解科技大學未來的培育機制與教育創新。 場景來到海外,私立以色列瑞赫曼大學呼應在地人民對於學費的考量與創業的熱潮,開設多元學域並規劃實用導向的課程。這個前身是加速器的大學,正在順應全球化趨勢,以低價卻高品質的課程,承接以色列國家發展的需求。完整故事請見國際欄位。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34(109/09)
滿額折

13.高教創新NO.34(109/09)

作者:教育部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0/09/01 裝訂:平裝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指標,關鍵字有:跨領域、解決問題、創造思考,以及團隊合作。而我教育部在「人才培育白皮書」中則提及:全球移動力、就業力、創新力、跨域力、資訊力,以及公民力,是未來各領域人才需具備的能力。 為了讓臺灣人才具備以上具備以上幾項關鍵能力,教育部自107年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期望引導大學教師提出創新教學,培育出各級各類的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44(111/05)
滿額折

14.高教創新NO.44(111/05)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2/05/01 裝訂:平裝
對很多人來說,住進大學宿舍,不僅是人生第一次離家,也是第一次在異地求學、生活。對大學宿舍的記憶,決定了「下課後」生活的色彩,也是成長的重要一章。 大學在與時俱進,大學宿舍自然也不能落伍。對大學宿舍的定義,早已不再只是「學生睡覺的地方」。做為校園內的重要元素,它不僅應該融入整體的校園風貌,更是拓展學生多元社交與學習的關鍵場域。 如何讓賦予大學宿舍全新的價值?其中,教育部的宿舍提升計畫是重要推手,從財務上的支持補貼與協調,到社會資源的互補運用,讓大學宿舍改頭換面的願景逐漸落地。 本期高教創新將帶讀者前進大學的宿舍現場,看看東海大學、成功大學、陽明交大、淡江大學等宿舍轉型案例;這些宿舍經由改建與重新設計,納入人文思維並擴充生活機能後,眼前落成的宿舍風貌,超乎過往的想像。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31(109/03)
滿額折

15.高教創新NO.31(109/03)

作者:教育部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0/03/01 裝訂:平裝
創新科研,未來無可限量 高等教育中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創新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全球先進國家皆積極制定政策,將科研發展與人才培育列為政府施政與國家發展的重要項目。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國政府無不傾力挹注學界研究資源,包括亞洲有:日本「21世紀卓越中心計畫(21世紀CEO計畫)」、韓國「韓國腦力21工程(Brain Korea 21)」及「世界一流大學計畫(WCU,World Class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41(110/11)
滿額折

16.高教創新NO.41(110/11)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1/11/01 裝訂:平裝
產學合作不是新概念。透過企業與學校間的合作,讓學生提早在求學階段與職場接軌,並更理解實務,在大學間早已行之有年。 不過,教育部自一O九學年度起推行的「產業學院計畫2.0」,是一項更創新的產學合作模式,至今已有十三所學校完成十六個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在指標達成上展現卓然績效。例如:龍華科技大學透過補助計畫培養具有區塊鍵與物聯網素養的資通人才;亞東科技大學以實務教學師資和企業實習,延伸培育傳統產業人才;高雄科技大學的「輪機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確保走出大學殿堂的學子能快速接軌產業;屏東科技大學與明新科技大學朝「為農業注入新創作法」與「整合跨系所能量,橋接產業與學界」邁進……。凡此種種,都打破校園的疆域,開啟了教育創新的能量。 透過系列報導,我們看見產業與學界的距離正在拉近。高等教育能針對企業需求,更專注地培養所需人才,個人也能貼近地結合所學與所用,成為各項領域中需才孔亟的新血。 正在閱讀本期高教創新的你,也別錯過本期兩則人物故事:一位是將仁醫使命融入積極追求新治療方法的第二十四屆國家講座主持人--臺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楊志新教授;另一位則是用行動力與企圖心,顛覆不被看好的前景,證明這個世界永遠會把機會留給不放棄的人,她是帕運金牌選手,也是二O二一年總統教育獎得主,就讀修平科技大學的林亞璇。 宏觀國際,高等教育正面臨巨大的變動。Goolge推出一系列具有高實務性的線上課程與認證,以實惠的教育成本與務實的課綱內容,回應了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這項被視為「破壞大學學位計畫」的動作,會為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什麼衝擊?大學端又該如何回應?儘管各種效應還有待觀察,但可以想見的是,一連串的變革序頁,已然展開。 在這個時代中,唯一的不變就是不斷改變。對企業如是,對校園亦如是。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2
高教創新NO.50(112/05)
滿額折

17.高教創新NO.50(112/05)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3/05/01 裝訂:平裝
產、學、人之間的協奏,是增益國家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產與學透過彼此合作,加速產業界技術發展,學界量能更透過實際問題研究,發掘新的技術理論。本期我們將走進幾個國內半導體發展的重點大學,他們在既有學術架構外,額外搭建了「半導體學院」;從人才育成到技轉加速,這些大學朝不同社會需求,或與國外學術機構、企業結盟,案例值得其他領域的產學借鏡。 若說產學間的協作是「線」與「面」,學與人之間的羈絆是更基礎的「點」。沒有人才,遑論突破。本期收錄的「提升高教公共性 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融合社會多方角色及超過七十所全臺技專校院,如同現行教育體制的增設安全網,接住經濟弱勢的學生;可期這項機制,能降低人才流失的機率。 本期的兩位人物特寫,收錄第二十六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的臺灣大學周必泰與陳榮凱教授的故事,他們的研究發展在國際間獲得認可與採納;另有臺灣海洋大學地域踏查後導入對症下藥的漁業優化科技,比比皆是點出「人才」的重要。 國際間近期也吹起一個焦慮浪潮,憂心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發展,他日會全面取代人才;或許本期刊載的高教界觀點,能帶給你不同想法:搭配適性規範,AI或許能部分取代模組化的任務,並幫助我們完成本質上的教育優化。 本期國際篇也值得一讀,矽谷與美國頂尖大學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從營運到商業技術的資源交流,走在世界之先,不難想像為何加速器的概念來自美國。該篇提到的「一個屋簷下」產學合作模式,非常值得教育界與創業領域讀者深思。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4
高教創新NO.49(112/03)
滿額折

18.高教創新NO.49(112/03)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3/03/01 裝訂:平裝
臺灣的專科技職發展,帶動經濟的變化,經歷蕭條創造輝煌。這些奇蹟,起始於各技專校院的機械廠房、研究室研發出全新的機制、動能。 本期高教創新收錄了數位國手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的故事,以及各大專院校對人才的培育計畫,例如:虎尾科技大學五專部學生善用產學合作的充沛資源,展現了高度自學動能;臺北科技大學與高雄科技大學藉由跨院科課程,讓學生在國際競賽爭取殊榮。不勝枚舉的案例,幕後推手皆來自教育部「五專產業核心技能培育計畫」;始於二O一七年、三校響應的P-TECH專班,五年來已創造近六成學生取得技術士證照的佳績,這也使得學用更加合一,臺灣藉由技術人才在國際社會創造市場新藍海的原景可期。 在技術職人優異的表現背後,也有各種不一樣的生涯故事;本期高教創新將與讀者分享第五屆國家產學大師獎得主-臺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胡石政講座教授、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邱上嘉特聘教授的故事。從他們的歷程,可以發現專家埋首於鑽研領域時,總有高度熱情引領他們走向成功。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3
高教創新NO.38(110/05)
滿額折

19.高教創新NO.38(110/05)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1/05/01 裝訂:平裝
自108課綱上路以來,學生家長們,無不急切地探索新的教育與選才模式。當然,大家最關心的,莫過於在大學入學端,教授們會如何審查入學資料,如何建立符合學系的取才標準? 為了讓招生更有共識基礎,避免落於個人心證,教育部近四年試辦「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號召各校成立主責單位,設計個人申請入學的評量指標,以便讓申請入學的學生更具體了解審查條件。透過本期報導,中山大學、靜宜大學及清華大學將告訴讀者,他們是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1
高教創新NO.51(112/07)
滿額折

20.高教創新NO.51(112/07)

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日:2023/07/01 裝訂:平裝
大學除了以教育使人受益,近期更多大學投身社會貢獻、助人地方社區;舉凡環境永續、農經發展,以至翻轉教育、老齡扶助,都可見大學的身影。這份使命正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發揮更高的效益。 這項計畫在今年進入第三期,已累積近三百個場域執行相關計畫。全臺各大學投入自身的專業領域,誕生各種地方微行動,集結為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案例不勝枚舉,本期將聚焦分享臺灣科技大學、師範大學、臺東大學、南臺科技大學等十所大專院校的事蹟。 高教除了以學術貢獻幫助創新,其研究能量也能在國際間激盪新的思維,抑或是破立產業新局。這期分享的人物故事,包括融合人文色彩至臺灣經濟學研究的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王泓仁,以及研擬出全新高速網路交換技術架構與實務設計的清華大學通訊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教授張正尚,兩人生命歷程精彩、不可錯過。 學術的國際交流,打破了溝通的隔閡,而溝通的關鍵在於語言。本刊也收錄了我國推動臺美交流的臺灣優華語計畫、配合新南向政策補助補助辦理的東南亞語言課程、2023美洲教育者年會。這些教育界動態,不僅提供在臺學子語言及跨文化同理的學習平台,更有助於創造國際間人才交流的機會,在在應證臺灣與全球深度鏈結的能量。 本期的海外故事主角是日本筑波大學;學府從廢校資產發跡,一路邁向今天的頂尖級大學;它成為所在筑波市協同發展的重要交椅,更提升城市綠化、商業文化、交通食宿等層面,也是日本大學法人化的絕佳案例。筑波大學的成就有跡可循,值得讀者詳讀。
定價:40 元, 優惠價:1 40
庫存:4
  • 1
  • 2
  • 3
  • 4
  • 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