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誰能夠走出羅生門?:李怡讀書隨筆
滿額折

誰能夠走出羅生門?:李怡讀書隨筆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7928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羅生門,眾所周知是指不同當事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敍述,讓外界莫知真相。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為甚麼不同的當事人會有不同的說法?《羅生門》導演黑澤明說,是因為「人不能老實面對自己,不能毫無虛矯地談論自己」。「人有本能地美化自己的天性」。似乎沒有人能夠走出這個羅生門。於是,這世界是否也就永遠沒有真相?

但我們不能因為人類走不出羅生門而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定所有的人生追求。如果我們能夠因黑澤明的故事而對美化自己有所警覺,那麼至少可以更加誠實地面對自己;如果世界上因為羅生門而沒有真相,至少我們多方面的探尋也可以接近真相。

作者近年閱讀的書中,有些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故事,有些是能夠讓我們接近真相的陳述,有些是可以啟發我們睿智思維的哲理。作者寫下的讀書隨筆,除了介紹內容,也談自己的感受。讀友們若能找到原書來讀固然好,否則從本書的介紹中也可以略知梗概。

作者簡介

李怡,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二十八年。六十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至今仍在電台主持閱讀節目和在報章寫專欄。自三十多年前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以來,作者即關注及評論香港各個時期的政治嬗變和社會思潮,在評論時政中貫串作者的理念、經歷和人生觀。著有多本關於人生哲理的暢銷作品,包括《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思想之鑰60題》、《心靈絮語90題》、《一個人是一生行為總和》、《李怡閒思錄》等書。

直面人性罪業,探索積極人生(自序)

羅生門這個詞是一九五一年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一部電影帶來的。羅生門,現在眾所周知是指不同的當事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敍述,使這件事出現不同的形貌,讓外界莫知哪一個説法才是真相。

但羅生門的真正意義卻不僅僅是這種流行觀念,為甚麼不同的當事人會有不同的説法才是問題的關鍵。黑澤明在拍這部電影時向副導演解釋説,電影的主題是:「人不能老實面對自己,不能毫無虛矯地談論自己。這個劇本,就是描述人若無虛飾就活不下去的本性。不對,是描述人到死都不能放下虛矯的深罪。這是人與生倶來、無可救藥的罪業,是人的利己之心展開的奇怪畫卷。」最有趣的是,電影《羅生門》的拍攝過程及完成後的遭遇,竟也是一個「羅生門」,現實吿訴黑澤明,「人有本能地美化自己的天性」,似乎無人能夠避免。也因此之故,使世界上的許多事情永遠是不同當事人各有各説法,以致真相永難真實呈現。

約三十年後黑澤明六十八歲時寫自傳,他寫到拍《羅生門》和過程中出現的現實羅生門,他寫不下去了,他説:「我寫這本自傳,裏面真的都老老實實寫我自己嗎?是否沒有觸及自己醜陋的部份?是否或大或小美化了自己?……《羅生門》雖然把我以電影人的身份送出世界之門,但寫了自傳的我,無法從那扇門再往前寫。」創作了電影《羅生門》的導演,在三十年後,覺悟到自己恐怕也走不出羅生門,也就是走不出毫無虛矯地談論自己的人類無可救藥的美化自己的罪業。

黑澤明的覺悟也敦促了我的覺悟,使我原打算寫的自傳也擱了筆,問自己是不是能夠走出羅生門。對於我畢生從事的新聞和寫作生涯,目的既是要不斷尋求真相,但在人人走不出羅生門的罪業下,這世界是否也就永遠沒有真相?

年輕時看《羅生門》電影給我帶來對人性思考的衝擊,晚年讀黑澤明自傳又給我帶來對個人生涯的衝擊。也許真是沒有人能走出羅生門,但如果我們能夠因黑澤明的故事而對美化自己有所警覺,那麼至少可以更加誠實地面對自己;如果世界上因為羅生門而永遠沒有真相,至少我們多方面的探尋也可以接近真相。更重要的是,羅生門的故事和黑澤明的自省,吿訴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更要保持謙卑和時刻自省的警覺。奧地利哲學家卡爾‧波柏(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説: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法國哲學家班達(Julien Benda, 1867-1956)説,知識分子不僅要批判現實的罪惡和不義,也要批判自己的歷史局限和錯誤判斷。這些話是我的座右銘,而黑澤明的自省更提醒我要警惕美化自己的陷阱。

我們不能因為人類走不出羅生門而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定所有的人生追求。我寫過許多關於人生的小故事,出過幾本書。在近年讀的書中,有的讀後寫下較長的筆記。挑選了二十幾篇,就成了這本書。所選多與人生課題有關,除了介紹內容也談談自己讀後的感想。裏面有我很珍惜並願意寫下的人生故事,也有啟發我思維的睿智的哲理。讀友們若能找到原書來讀固然好,否則從我的介紹中也可以略知梗概。

以《誰能夠走出羅生門?》作書名和作第一篇,是想警惕自己也吿訴讀友們:我們都有人性弱點,或許都走不出羅生門,但所有的人生追求仍然是有意義和必須的。只不過在聽這些啟發我們的故事,讀這些引導我們睿智的思考時,知道也可能有羅生門的局限。因此,自省和批判精神,始終是最重要的人生課題。

目次

自序:直面人性罪業,探索積極人生 8

 

誰能夠走出羅生門?──《蛤蟆的油》 13

從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超譯尼采》和《超譯尼采II》 23

她相信幸福不只一種──《鏡頭背後的勇者》 34

將美好的事投射到你的人生中──《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44

二十世紀西方三大文化發現 55

大規模邪惡是平凡人造成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61

人類有服從命令的本性──《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72

無用的知識帶來創新意念──《無用之用》 81

歡迎來到不斷被拒絕的人生 90

靜思才看到生命意義──《靜思的藝術》 97

依循內心指引創造非凡──《一枝鉛筆的承諾》 103

年輕女子耗盡青春建立歷史豐碑──《灣生回家》 112

學運領袖走進社會繼續為理想獻身──《一根蘿蔔的革命》 122

教育目的是挖掘學生的潛質和能力──《小學還能這樣上》與《中學還能這樣上》 133

所有的爭權奪利都會讓我們更貧乏──《慢讀赫塞》 146

議事規則創設人類文明──《羅伯特議事規則》 156

世界上沒有從不説謊的人──《老實人上天堂,會説謊無往不利》 168

好奇心引領你改變人生──《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179

當生下與眾不同的孩子──《背離親緣》 189

微權力興起正在改變世界──《微權力》 201

只有一種復仇能讓我不會白白犧牲──《溫柔的復仇》 211

在強權鉗制下新聞淪為幫兇──《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 219

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孤獨前哨》 228

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當世界年輕的時候》 238

尋找被秘密警察監視的個人歷史──《檔案:一部個人史》 248

不存嫉妒才會真心讚美他人──《讚美力》 258

怎樣擁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兩小時讀懂世界哲學》 267

書摘/試閱

將美好的事投射到你的人生中──《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台灣有一對夫妻,幾年來為近千部電影,寫下三千篇文章,他們把電影中啟發人心的片言隻語記下來,希望讀者不要忘記,並把這些語言投射到自己的人生。看電影時你也許被一兩句語言觸動過,沒有記下來吧。

 

台灣有一對姓水的夫妻,非常喜歡看電影,也常常被電影裏角色的情緖牽動。

某天,電視上播着一部感人的電影《秋田犬八千》,兩夫妻領養的流浪犬小米正躺在水太懷中可愛地撒着嬌。水先生突然有感而發説:「對你來説,牠可能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份;但對牠來説,你卻是牠的全世界。」一句簡短的話似乎就與這部電影緊密地結合了,於是他們就一面看電影,一面在電影中發掘一些啟發人生的句子和小片段,並將所寫的放上網。就這樣從二〇一二年成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網站以來,在上獲得六十幾萬的讀者,在Instagram上有三十幾萬個追蹤者,他們粉絲圑由此誕生。

 

電影中啟發人生的句子

每篇文章發出之後,對於讀者的每一個回應他們都非常在乎。最讓他們感動的,不是有多少人按了「讚」,或是有多少人分享,而是看到讀者就他們的文章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人同意,也有人反對,甚至有讀者會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不管反應是甚麼,只要讀者對於他們推薦的電影能夠有所共鳴、發聲討論,都會讓他們非常開心。

幾年來,他們寫過近千部電影,寫了三千篇文章,把看電影的感受和心得寫下來,與網友分享。網站擁有超過一百萬粉絲。現在,他們篩選有關文章,編成一本書,書名叫《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作者對每一部電影都寫下他們獨一無二的記憶,比如其中的精彩對白:

《魔球》(Moneyball, 2011):「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會是成功,但絕不會是後悔。」

《雷霆戰駒》(War Horse, 2011):「人生是一條路,讓你碰見不同的人;有人陪你走一段,有人陪你走一生。」

《月黑高飛》(The Shawshank Redeption, 1994):「耐心不是讓你空等,而是要你在等待時堅守你的信念。」

《穿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2006):「只因為你覺得不重要,不代表你可以不盡全力。」

《心跳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2009):「某些人來到你的生命中,不是為了愛你,而是讓你感到值得被愛。」

《情迷月色下》(Magic in the Moonlight, 2014):「談愛情和看魔術很像,被騙的人,多少都有那麼一點心甘情願。」

這些句子在看電影時你或許會被觸動,但沒有記下來吧。

 

電影教我們看不同人生

這本書分五章。第一章是「那些電影教我們看不同角度的人生」

《拉闊愛的人》(Pay It Forward, 2000)説:人生中最快樂的,是將快樂帶給別人。

《寫出友共鳴》(The Help, 2011)説:比起學着説些大道理,成熟更是學着用心體會身邊的小細節。

《珍奧斯汀奇情書友會》(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2007)説:一個人就像一本書,有着獨特的故事。但你若不翻開封面,就永遠無法體會其中的精彩。

《辯父律師》(The Judge, 2014)説:有時你能陪家人做的事,會比你能替他們做的事還珍貴。

《魔球》(Moneyball, 2011)説:別去煩惱那些在你背後議論的人。他們會走在你後面,不是沒有原因的。

《尋找快樂的故事》(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2006)説:成功除了勇敢、堅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

《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 1999)説:沒有無法達成的夢想,只有太早放棄的自己。

《老爆伴郎團》(Last Vegas, 2013)説:只要跟朋友在一起,傷痛就會少點,歡笑就會多點,人生就會快樂點。

《黑魔后:沉睡魔咒》(Maleficent, 2014)説:沒有誰能夠永遠傷害你;當你懂得放下時,傷就開始癒合了 。

《大話王》(Liar, Liar, 1997)説:真誠不是要你想到甚麼就説甚麼,而是要每句話都發自內心。

《閃亮人生》(The Intouchables, 2011)説:友情之所以能長久,在於彼此心中都將對方放在跟自己平等的地位。

《黃金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 2011)説:你必須先知道你在哪,才能去到想去的地方。

《甜心先生》(Jerry Maguire, 1996)説:當你懷疑自己的時候,不妨想想那些相信你可以的人。

《機場客運站》(The Terminal, 2001)説:隨遇而安不是要你逆來順受,而是在困境之中找到值得享受的小細節。

《戰逆豪情》(Fury, 2014)説:一個好的領袖會把三樣東西留給他自己:疑惑、恐懼、與責任。

 

電影教我們做自己的事

第二章是「那些電影教我們看兩個人的事」

《熱血喪男》(Warm Bodies, 2013)説:讓血流動的是心,讓心跳動的是愛。

《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 1995)説:愛總是讓人期待,卻又害怕受到傷害。

《摘星奇緣》(Notting Hill, 1999)説:不是一句我愛你,兩人就能在一起。

第三章是「那些電影教我們看一個人的事」

《街頭超人》(Hancock, 2008)説:如果討厭自己,那就做點甚麼。哪怕一天只改變一點,你會慢慢變成那個你喜歡的自己。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Motorcycle Diaries, 2005)説:旅行最大的收穫,就是在陌生的風景中,找到了全新的自己。

《驕陽似我》(Good Will Hunting, 1997)説: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機會,而是決心與勇氣。

第四章是「那些電影教我們做自己的事」

《死亡魔法》(The Prestige, 2006)説:追逐別人的目標,只會帶你到不屬於你的終點。

《魔雪奇緣》(Frozen, 2013)説:做自己並不代表可以隨心所欲,而是不會輕易讓人動搖你的信心。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説:保持專注。把心放在事情上,別把事情放在心上。

第五章是「那些電影教我們看在當下的事」

《緋聞教主》(Easy A, 2010)説: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喜歡你是你的事,不是別人的事。

《寫出友共嗚》(The Help, 2011)説:不要期望自己的意見會被認同。在意見相同的人身上可以得到慰藉,但在意見不同的人身上卻能得到成長。

《伊人當自強》(Erin Brockovich, 2000)説:不要期望別人對你的尊敬,大過你對你自己的尊敬。

《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0)説:有三件事可以讓你的人生更美好:放下過去,期盼未來,把握現在。

你可能同意,可能反對,甚至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管反應是甚麼,只要讀者對於水生水太推薦的電影能夠有所共鳴、發聲討論,都會讓他們非常開心。

作者希望你因此而去思考「這部電影教了你的事」,並將美好的事投射到你的人生中,讓你變得更強壯、活得更自在。

 

靜思才看到生命意義──《靜思的藝術》

 

在這個講求速度的年代,沒有甚麼比放慢腳步,更讓人有活力;在這個分心錯亂的世界,沒有甚麼比注意力,更奢侈昂貴;在這個不斷移動的時代,沒有甚麼比定下來靜思,更加急迫的事了。

 

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有一句名言:「人類所有的不幸,起因於一個簡單的事實──他們不能安靜地坐在自己的房間裏。」

不能安靜坐在自己房間裏,就是要四出活動。活動當然並非都在製造不幸,但無論人類歷史還是小説世界,都是圍繞人類社會的三大關係而展開,三大關係即權力、金錢、性慾的關係。三大關係貫徹着動物性所沒有的人性,三大關係的爭逐,製造了人類所有的不幸。如果人類安靜地坐在自己房間,就會發現自己的真正需要絕沒有我們極力要爭奪的那麼多。

一九四七年,英國拜爾德少將(Admiral Richard E. Byrd)到北極探險,他獨自在零下七十度的一間簡陋小屋生活近五個月,之後他確信,「世界的混亂一半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這麼少。」

英國出生的作家皮科‧艾爾(Pico Iyer)出版了一本書,叫《靜思的藝術》 (The Art of Stillness)。書中説,帕斯卡生活的十七世紀,或拜爾德少將所處的二十世紀中葉,若與今天相比,絕對平靜得多。就在我們讀到《靜思的藝術》這本書的時候,人類收集的資料數量已超美國國會圖書館現存資料總量的五倍。任何讀這本書的人今天接到的信息,和莎士比亞一輩子接到的一樣多。近年有一個新興領域叫「干擾學」(interruption Science),它的研究人員發現,接完一通電話,平均要二十五分鐘才能恢復平靜。但這樣的打擾每十一分鐘發生一次,這意味着我們永遠追不上生活的腳步。

資料持續流入,湧入越多,我們處理其中任何一件的時間就越少。

 

篩選信息比收集信息重要

科技唯一不能提供我們的,就是如何善用科技。

換句話説,以前收集信息的能力,遠不如現在篩選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站在距離一幅巨大畫布兩吋近的地方,看這幅畫的複雜畫面,我們根本看不到甚麼。只有往後多退幾步,站着不動,我們才能開始看出整幅畫,也才能看清全貌。而整幅畫,就是我們的生命。看到整幅畫,才看到生命的真正意義。

機器越來越像我們神經系統的一部份,我們失去了晚上的休息時間、沒有了週末,我們就像急診室醫生一樣,永遠在待命中,但等到必須治療自己的時候,卻找不到處方。

在這個講求速度的年代,沒有甚麼比放慢腳步,更讓人有活力;在這個分心錯亂的世界,沒有甚麼比注意力,更奢侈昂貴;在這個不斷移動的時代,沒有甚麼比定下來靜思,更加急迫的事了。

無關宗教,不涉團體,靜思的目的,是貼近個人的感悟。

不是要隔絕於世界,而是不時脱離一下,才能在這個瘋狂加速的世界,穩住方向。

作者説,他遇到最驚訝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開發出最新科技的人,反而最明白要對最新科技設限。簡言之,努力讓世界加速運轉的那批人,最了解放慢速度的優點。作者在Google總部,看到彈跳床、室內樹屋,以及員工的工作時間有五分之一是自由時間,讓他們的思緖不受束縛,胡思亂想,尋找被急速活動逼得躲藏起來的靈感。對超過一千名Google人作調查的科學證據顯示,靜坐冥想不僅可以讓思考更清晰、更健康,還可以提高情緖智商。

 

不存嫉妒才會真心讚美他人──《讃美力》

 

讃美別人不是説客套話,那會讓人不開心;也不是諂媚奉承,那會招人厭惡。讃美他人其實是自我肯定,因為唯有不需要被稱讃的自我,才能真心讃美別人。讃美他人要講技巧,但核心精神是學習如何擺脱自我中心、擺脱自艾自憐,學習真心關懷對方、注意對方、同理對方。

 

很多人不願主動讚美他人,也許是羞於開口,或認為沒有必要。讚美他人,如果是自己的上司、老闆或地位較高的人,會被人認為是擦鞋,是恭維,是諂媚奉承。擦鞋仔往往被人鄙視。但無可否認的是,人人都喜歡被別人讃美,只是有時分不出對方的讚美是客套還是真心;有時我們也很想讚美別人,但常常又怕被人誤會是諂媚。

 

讃美別人可使自己成長

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教育學、溝通技巧的齋藤孝寫了一本書叫《讚美力》,從社會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讚美為甚麼需要?讚美為甚麼要學?它的社會力量表現在哪裏?

讚美為甚麼需要學?因為擺明的客套話任誰聽了都會不開心,露骨的奉承話只會招來厭惡的感覺。齋藤孝認為我們需要學的是,養成打心底願意讚美他人的習慣。因此,本書所説的讚美不是諂媚奉承,不是客套敷衍,更不是對方説甚麼我們都要全部肯定。

「讚美」是可以使自己成長、增加自我肯定及提升生活品質的好方法。

齋藤孝認為:「比起被讚美的人,讚美他人的人更有所成長,這是我提倡『讃美力』真正的理由。」為甚麼讚美別人能讓自己成長?因為唯有不需要被稱讚的自我,唯有自我肯定的人,才能真心讚美別人。阻礙我們讚美別人的最主要原因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為了讓自己成為優秀的人,只好貶低他人,不願意稱讃他人。換句話説,是競爭心與嫉妒心使我們覺得讚美他人就是否定自己。

齋藤孝認為讚美力不該是一項工具,而應該是「目的」。讚美力本身就是人生在世活着的目的。

他提到他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一位素未謀面的聽眾一看到他就説:「我讀了老師您的《提升閒聊力的説話方式》,真的非常有用。」初次見面的人一開口就讚美他的書,如此一來,心情怎麼可能會不好?聽到他的誇讚,齋藤孝不但心情大好,甚至覺得對方是一個不錯的人,整場研討會也熱鬧非凡。人只要受到讚美,就很難討厭對方,所以只要一開始就先讚美他人,使之對自己懷抱好感,之後事情的進展就能一帆風順。

相反地,如果對方是個不親切的人,打招呼也是敷衍了事,研討會還會像原本那樣熱鬧嗎?對方與自己接觸時或許並非刻意討好,但只要他説了一句「美言」,就能反轉自己對他的印象,甚至自己的動機與現場的氣氛也會隨之改變。

 

讃美別人自己心情也好

溝通原本就是人際關係的基礎,如果無法順利與人溝通,人生的過程中便會遭遇許多障礙。能順暢與他人溝通,人生也能因此過得更快樂、順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