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孤獨瞭望•英培安小說世界〈簡體書〉
滿額折

孤獨瞭望•英培安小說世界〈簡體書〉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從邊緣悲憤的角落走到生命的核心,英培安孤獨的身影有向藝術境界求索,向生命意義挖掘,向社會人生質問的重量與高度。林高對他孜孜矻矻的解讀,竟由此又跨出自己的一步,並激發出來一種心情:對個體此生方向的關切,以及對本土關乎文學藝術之走向的審視。窮其心,不無質疑、探問與意圖攀越的心志。英培安之初心有否預示人文與生活之可能面向?寫作者與評述者恰好在這裡相遇,給本書讀者留下疑義相與析的空間。

 

作者簡介

林高
1949年生於新加坡靜山村。原名林漢精。臺灣大學文學士,華中師範大學碩士。
現為新加坡作家協會受邀理事。2015年獲新加坡文化獎。2014年獲新加坡文學獎。2013年赴韓國參加為期三個月的TOJI文化館駐館作家。林高曾擔任《微型小說季刊》、《螢火蟲》和《百靈鳥》的編委和主編。1993年召集青年作者創辦《後來》四月刊。
著作有《被追逐的滋味》、《倚窗閱讀》、《林高卷》(散文)、《品讀》(與蔡欣合寫)、《賞讀》(有陳志銳合寫)、《賞讀2》、《林高微型小說》、《遇見詩》、《記得》和《框起人間事》等。

自序 我稱我的評論為軟性評論。重視的是文學溫度,以一般讀者為物件。分享文學的好是我最大的關切;文學的好須透過文學的形式去領略。形式千變萬化,領略到的趣味亦不一而足。
宗白華寫《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引歌德的話並加以闡發。所言其實未過時。所謂常人,簡言之,就是沒有藝術教育的背景、沒有文學上任何學說之成見的普通讀者。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秘密。
從形式,看到作品與讀者的距離。形式是必須解開的秘密,作者卻不肯自己來解。評論者適時而至,解密,把懵懵懂懂的距離化為愉悅的審美距離。我的評論夾敘夾議,夾抒情,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像讀一篇散文。
“解密”必得用到美學/哲學理論,卻不都得力於理論。讀作品不在搬理論。讀作品是在讀人生,是在欣賞作者如何把人生提煉為一種智慧,昇華為一種美學;讀作品是跟你的伴侶(作者這時候是你的伴侶)約好一起去散步,對所見各有領會與收穫。你對自己應有更多的自信。“有心人得之”這話何所指?我們都有一顆“心”呀。
中文裡這個“心”會動欲念、能感知、有意志、懂得堅持信念,有所不為,偶爾偏執,囿於所見。儒家講仁,道家講忘,禪宗講悟,都沒有離開日常裡這個“心”眷眷之情。中醫的概念裡,心不單是一個血肉器官而已。心,是“我”之主體。我的體會是,不論作者寫什麼題材,表達什麼旨意,用什麼美學理論 —西方的東方的—當放進了文字裡經過作者的情志(心)的發酵後,產生出來的作品,讀者一樣要放進人文脈絡裡去發現,去欣賞 —必須用“心”。主題先行固不可,形式先行也不行。用美學/哲學理論是用新創的工具從牆上打開一扇視窗。理論是必需的,卻怎麼也取代不得你的心。
美學/哲學理論是必需的。我們用理論去詮釋、發掘文本的內蘊,不是用文本去闡述、去建構某個理論觀點 —歷史政治的、社會變遷的、文化認同的。同樣的,為迎合某個美學理論觀點而創作的文本,也不可取的。
我的體驗是,文字是有知覺的,越是誠摯對待,它越會拿出多些東西來回報你 —必須靠文字去展示其內蘊的文學更是如此,文學的生命和文字分不開。
另一個體驗是,中華文化對物我生命世界的認知,從心性出發,以情為本體,一方面既實踐於日常之現實,一方面又提升之以超越現實為目的,最終以體現一種內向的、精神的境界為彼岸。而且,裡外二者孕合孳生的力量,其莊嚴性宛若宗教。
然而,對於這個“心”,讀者各有不同的認知。我只說我的看法。從文本的敘事/修辭規範進入,把握其文學性是我的第一關切。當然,我免不了想到作者的際遇,把它放進現實政治、社會語境去讀,把它放進我的認知結構、人文脈絡裡去去闡發,去延拓可能有的意味。作者有話要說,作為一個評述者,我亦有話要說。好作品必有深沉的價值,來到“形式之解密”時候,在某一個深沉幽微的層次上,每每“有心人”能有更多的收益。
問題不在於我們對美學之汲取是否向西方傾斜了,也不在於是否有必要向西方看齊,在美學上,望其頸背直追;而是:我們自己有什麼底氣去接受,拿什麼態度去汲取。這個世界太繽紛,扭曲與正常,浮淺與潛沉,迷失與持守僅在一念、一線之間的洞察與堅持。處於如此繽紛、破碎、無感、缺少理想的時代,更有必要堅守信念。叫喊繼承傳統云云是對付不了的,無傳統做根本顯然亦是對付不了的。現代與傳統的矛盾與統一,相反而相成,是一個必須把握的吊詭,必得費氣力去對付的現實。
為什麼選擇研讀英培安小說?英培安是新加坡重要的作家,尤其是小說。寫了許多單篇評論,我忽然想做做比較具體的研讀,就選上英培安。竟有些因緣約定的可能吧,人事如此,文學亦複如是。我相信的。
對於他的小說,我抓出來一條跡線,由“孤單”到“孤獨”, 行前進到了水窮處,景觀很不一樣。沿英培安的“孤獨跡線”可以看到一種發展的沉澱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總論部分,我將《畫室》《戲服》擺在一起看。看到某種人文藝術的發展趨勢,英培安是否有為此“發聲”的計畫?是否有“預言”的動機?
我看英培安的蹤跡,聽他的聲音,談其寓言,抒其寂寞,我是不是也在書寫自己?一種尋訪的心情,或曰:自在的孤獨,寂寞的內蘊?我提出一個假設:如果……你是這樣的讀者……請告訴我,你又將怎麼解讀我的解讀?
不過,我的主要興趣仍在作品上。我用虛實美學解讀。對於英培安的小說,這樣切入不覺得牛頭不對馬嘴,反倒津津有味。藝術之境界古今中外或有相通的時候。另外,在創作上英培安崇尚西方之美學,思想上亦以西哲為表率,取向鮮明。有趣的是,受華文教育的背景,早年的家庭教育,卻潛伏在血脈裡,總在“發聲”時流露端倪。英培安受現代主義啟發,作品裡著力於描寫生存的困境、挖掘人物的內心。一個處於邊緣上的知識份子的跌跌撞撞尤其叫人感到“活著”的荒謬與荒涼;然而,卻沒有陷溺於虛無與頹唐。眼看梁劍秋到了谷底絕境了,卻仍出現梁如秀的眼睛,一線光芒在閃爍。倘若將《畫室》《戲服》並讀,可能聽到的弦外之音,竟是:英培安念茲在茲,莫非對“我是誰”的審問,一種“乏力回望”的焦慮,一種尋索自我生命位置的努力。
張松建老師對新華文學素有研究。最新專著《新馬文學六論》和《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海外華語文學新論》甫出版。對英培安小說世界張老師有獨到見地。筆者何幸,承張老師厚愛,一口應承作我的諮詢學者,並撰寫長篇序言以壯行色。
我是獲得國家藝術理事會的創作津貼(Creation Grant)而完成研讀並撰寫評論的工作。謹此向國家藝術理事會致謝。同時謝謝八方文化創作室慨然答應出版。
我專心做好推介作品、推介作家的事。寫完,覺得輕鬆、滿足。
2017年5月15日

目次

v 文心的解密者
序林高《孤獨瞭望•英培安小說世界》
張松建
xv 自序
自在寫作
與英培安聊起那些年月 // 001
總論 // 015
016 對孤獨的提煉:詩與小說互補
020 孤單:前半段那個遊行的歌者
034 孤獨:後半段那個遊行的歌者
040 用虛實美學讀英培安
082 《畫室》《戲服》並讀
089 如果……你是這樣的讀者
單篇評論 // 093
長篇小說
095 戲服:前世,今生與將來:讀《戲服》
111 獨步,在生命的抑揚上:讀《畫室》
127 看得見的我找看不見的我:讀《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
141 情欲與匿藏的鏡子:讀《騷動》
中篇小說
157 孤寂男人的心路地圖:讀《孤寂的臉》
167 我的愛情與社會的對峙:讀《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
短篇小說
179 何以出走?如何詩化?讀《不存在的情人》《寄錯的郵件》
《影子裡的人》《白鳥》《不存在的情人》
《寄錯的郵件》《零食檔上的女人》
《花園城市》《秀娥》《吳迪的故事》
《聖誕快樂》《白蝴蝶》《紫色的線條》
《銀河的兩岸》《在野薔薇與杜宇之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