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79折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讀史的長進:歷史從不同情弱者,不迷信宿命,讀歷史是為了寫歷史,歡迎來到大人的世界。

定  價:NT$ 460 元
優惠價:7936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想富貴,得靠大哥幫。但大哥飛上天,小弟往往入地獄。你大哥是朱元璋還是李世民?
◎接班人,是世上最難的職位。光唐朝就有12位儲君沒當成皇帝。
◎如何一眼辨識這個人是政治家還是官僚?聽聽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
◎王的面前,什麼才能最珍貴?曾國藩、孫中山、洪秀全,哪種人會讓主子睡不著覺?

歷史對人類而言,有多種用途,可以消遣、娛樂、長知識,
但最重要的就是學教訓,因為,
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不是災難,而是不長記性。

本書作者程萬軍是著名文史學者,
他以中國歷代王朝的重大事件跟風雲人物為主線、以歷史教訓為核心,
告訴你不斷重演的社會現象跟發展規律。

‧造神多變魔,別把帶頭大哥捧上天
闖天下得有一位領路好大哥,但把大哥捧過頭就是禍,歷史有驗證:
朱元璋起義造反,與兄弟同心共濟。但兄弟把他推向神壇後,朱卻直接屠殺功臣。
朱並非特例,在這之前有漢高祖劉邦、後有天王洪秀全、洪憲皇帝袁世凱。
──跟了這種大哥,怎麼全身而退?

‧十萬怎麼滅了五千萬?
前清三代為何可以連續出產努爾哈赤、皇太極與多爾袞等三位明君?
還用十萬人口擊潰大明的五千萬人?
關鍵就在世襲與世選,差一個字,結果大不同。

‧諸葛亮和岳飛被什麼害慘了?
三國時代,司馬懿被曹操逐離,卻熬到讓自己子孫稱王稱帝,
諸葛亮一生被重用,世代卻只能為臣?還有忠誠的儒將岳飛也死得如此窩囊?
因為他們都受傳統儒教毒害,只知忠君、沒有野心,甚至失去反抗的能力。

‧主子的眼裡只分忠叛,沒有廉貪
清朝時,嘉慶君滅掉貪官和珅,卻說另一個貪官阿桂是好榜樣。為什麼?
因為在主子眼中,奴才最可貴的品格是忠誠。所以你可以貪,但不能叛。

‧服輸,你會更強。日本的教訓
日本的文明發展,其實就是「拜哥史」,千年日本,一共拜了三位大哥:
一拜中國、二拜德國、三拜美國,
所以,二次大戰慘敗的日本沒亡國也沒亡種,依舊成為世界大國。

秀才想成事?你的拳頭得和道理一樣硬。不然,袁世凱當年如何取代孫中山?
一個國家是氣數已盡還是氣數正旺,怎麼看?
愛國原來有三個層次?看看日本人如何從「為它去死」,長進到「讓它去死」。

書中的30個歷史故事,看懂了、看透了,
你會了解,讀史不只為了「鑒」,更為了前「進」。

歷史對人類而言,有多種用途,可以消遣、娛樂、長知識,
但最重要的就是學教訓,因為,
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不是災難,而是不長記性。

作者簡介

程萬軍
資深媒體人、文史學者。
現為中國司法部《法律與生活》雜誌社官網執行總編、中國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人。
著有《逆淘汰》、《誰主東洋》,電視主講系列《明朝開國第一大案》、《大明才子解縉》、《東林沉浮》等。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黃春木
知名臉書部落客╱海獅說

 

前言
讀史不只為了「鑒」,更為了變心前進

歷史對人類而言,有多種用途。可以消遣、娛樂、長知識,還可以古為今用。
古中國最有名的讀史著作,當屬《資治通鑒》。一個「鑒」字,標明了歷代統治者讀史的最高境界──避免失敗的歷史,複製成功的歷史。
但是,歷史有局限性。就像我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岳飛傳》等「小人書」,內容提要總在讚美英雄的同時,加上批判性的中心思想: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否則,這些英雄鎮壓另一類英雄──民族英雄去打農民領袖──的過錯就說不過去了。
可見,歷史是個圈,高瞻遠矚者需要跳出這個圈,借一步說話。所以,讀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不是重複歷史──無論是成功史還是失敗史,而是超越歷史。不做「失敗李自成」的同時,也莫做「成功朱元璋」。一切跳不出歷史圈的「鑒」,都是穿新鞋走老路,換個馬甲(按:中國用語,即分身帳號)而已,到頭來還是一樣的興、一樣的亡、一樣的忽焉(按:快速,出自《左傳》:「……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那麼,如何結束這種無望的重複歷史,從而超越過去呢?
那就是不在原地打轉,讓一個民族從歷史的教訓中長記性、得到向前進的想像力。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不能趴下,也不可原地踏步,寧可一步一個跟頭(按:失去平衡而摔倒),也要奮力前行。
讀史讀到哲學,當然是最高的境界,但即使是這樣,也有自己國家與世界之分,古代與現代之別。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You can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這是告誡人們,不要重複犯同樣錯誤。我想,中國人僅僅通過中國史就可以理解上述意思。現代英國史學家湯恩比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他所說的人類是否專指中國人呢?倘若此,不妨把這句話說得再直白點:中國人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重複歷史。正因為我們一再重複,不思進取,所以先秦和漢唐的積澱(累積、沉澱下來的思想、文化、習俗、經驗等)不知不覺見底,乃至到了近代已是積貧積弱,從古文明社會徹底倒退為半野蠻社會。
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羅素目睹中國被蕞爾(按:極小之意)鄰國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他曾這樣棒喝屢遭外族征服的中國人:我愛中國人,但是顯而易見的,為了抵抗凶惡的軍國主義,中國文明將有大部分被摧毀,他們似乎沒有別的路可走,不是被征服,就是採用他們敵人的各種劣習。
羅素這裡所指的中國文明的「大部分」,我的理解是封建糟粕(按:指在封建社會留下的不科學、不值得繼續保留之思想,如男尊女卑、裹小腳等),這些東西在古代中國人眼裡或許是文明的,但放到現代則不是,甚至與世界潮流格格不入,所以棄掉並不可惜。只要稍動腦筋,大概也能想通這個道理:一個動輒就被野蠻征服的文明,是怎樣的文明?還有多少保留的必要呢?一段復一段被侮辱、被損害的歷史,怎麼能就這樣輕易的忘記、重複、不懂得長進呢?
所以,為了未來,我們不僅要看中國歷史,而且還要看世界歷史,因為遍覽中國歷史,可見太多精於權術、昧於世界大勢的猿猴智慧、中國式怪胎,要跳出猴戲的圈子,就要放眼世界文明的演進。從世界歷史中汲取文明養分,現代思想亦大多包含於此。如是才能不再盛產「昧於世界大勢」的怪胎,順應世界文明潮流,完成人類徹底的進化。
很難想像,一個停留在《資治通鑒》領域的閱讀人,能有世界眼光和追求。譬如那位被一些庸俗史學家奉若神明、偉人的袁世凱,由大臣跳到大總統、由大總統跳回洪憲皇帝,再從洪憲皇帝被打入進竊國大盜的十八層地獄,正如他的總結──「歷事多、讀書少」嗎?
因為「歷事多」,他沒有政治信仰與信念,以實用主義開道、歷練為官場的不倒翁,撿了一個國家政權的大便宜;因為「讀書少」,唯讀古書、不讀現代文明的啟蒙書籍,他的地位、官稱變了,但心沒有改變,所以將舊中國的髮型一換,就匆匆步入民國。他的那幫北洋兄弟也大同小異,指望這幫脫舊衣、摺新衣的舊君臣,打造一個「新中國」、率領中華民族向前進,豈非緣木求魚、痴人說夢?
讀書也好,讀史也罷,最大的用處,不是改變謀略,而是改變人心。人心,甚至比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還重要。在我看來,制度與人心,對一個國家而言,就像杯子和水質。一個國家的總人口猶如一汪水,將水裝在制度這個杯子裡,杯子是什麼樣子的,水就是什麼形狀的,但即便杯子由圓變方,水質也不會變,該清澈還清澈,該渾濁還渾濁,這就是科學所言的物理反應與化學反應差異。顯然,一個民族要想向前進,就得對水流進行化學意義上的「正本清源」(按:從根本、源頭上清理整頓。指徹底解決問題),才是完成式。
因而,我的這本書的關鍵字只四個,一是視野:放眼世界,橫看中國史;二是人心:用心讀,促「變心」;三是記性:長記性,不掉舊坑;四是向前進──這是我希望實現的最大創作價值,但願各界朋友讀過之後,能取得如是共識:
悠悠五千年華夏,不能否定歷史,搞歷史虛無主義,且應該接力歷史,但不能倒退,也不能背著歷史麻袋走,而是卸去歷史包袱,撕掉裹腳布,輕裝向前行。走進世界大家庭,走向可望可及的地球村裡的桃花源。
倘如是,華夏子孫不為歷史所累,而為現代文明洗禮之「弄璋」、「弄瓦」之喜,該有多好!

推薦序
讀史不是為了看別人怎麼成功。而是看他人的失敗

知名臉書部落客╱海獅說

很多高中生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歷史又不會重演,幹嘛學歷史?」
通常到了這個時候,我很想反問他們:「等等,你這是聽誰說的?」
好吧!事實上,這樣的說法的確也有道理。當年我剛考進歷史系時,老師開宗明義的告訴我們歷史學的真理:「你無法把腳放進同樣的河水中兩次。」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歷史發生了,但不會重來。曾經我也篤信過這句話,不過就在有次去大學演講時,一位老師私底下和我說了一段話:「年輕人當然不知道讀歷史到底要幹嘛,但等他們到了我這個年紀(老師大約四十多歲)就知道,有時候什麼高級的衣服、好吃的餐廳都拯救不了你,能拯救你的,只有歷史而已。」漸漸讓我開始重新反思那句歷史真理。
聽到的當下,其實我是震驚的。我知道歷史的確很好玩,但有這麼強大嗎?
隨著年齡增長,我漸漸可以理解老師話中的涵義。原來人在經歷過一些歲月後,會越來越容易面對到一些自己無能為力的事:詭局多變的人際關係、複雜的勾心鬥角、親戚朋友的攀比炫耀、甚至是生離死別。面對這一切的人生難題,漂亮的衣服無法解決、美味的食物無法解決。
但在展卷閱覽歷史時,你卻可以發現原來過去有這麼多王侯將相,竟然和你有一樣、甚至更嚴重更複雜的問題。瞬間你產生了一種「原來我不是孤獨的」的欣快感,並和一個與現今相隔數百、甚至數千年的人,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同情共感。而更有甚者,歷史還幫助你避免去重蹈他人的覆轍。在那一瞬間,我突然了解:
歷史不會重演,是因為成功的典範無法複製,我們讀歷史並不是為了看別人怎麼成功。而是要看他人的失敗、誤區、教訓,以及他們如何從困境中掙扎站起,最後終於邁向自己的輝煌。
在這一點上,《讀史的長進》很切合這樣的目的。它以一段段「好入口」的故事,引導我們去提防人類的瘋狂:為什麼造神的結果總是以破滅收場?為什麼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上,拚的總是血腥與殘忍?又為什麼絕對的權力總是讓人邁向癲狂?
這些故事說的不只是過去、也是現在。相信大家在看這本書時,一定會跟我一樣,總是不斷的想起下面的這句話:「歷史不會重複,但會驚人的相似。」

目次

前言 讀史不只為了「鑒」,更為了變心前進
第一章 造神多變魔,別把帶頭大哥捧上天
第二章 接班人是世上最難職位,等久者總做不久
第三章 搶接班的趕盡殺絕,打天下的寬宏大量
第四章 十萬怎麼滅了五千萬
第五章 此君行不行,看他十七歲
第六章 曾國藩、孫中山、洪秀全,你想成為誰?
第七章 「好好先生」最壞,蕭何的一堂課
第八章 非正常男女關係不會修成正果
第九章 主子的眼裡只分忠叛,沒有廉貪
第十章 貪官可惡、清官可恨,權力終為權源謀
第十一章 諸葛亮和岳飛被什麼害慘了?
第十二章 三百人到四十萬,崛起的領袖為何失敗?
第十三章 秀才成事,拳頭得和道理一樣硬
第十四章 經商莫學胡雪巖,要學就學張弼士
第十五章 失大義而全小節,原本偉人成了奴才
第十六章 華夏人,怎麼變弱的?
第十七章 氣數已盡或氣數正旺,怎麼看?
第十八章 舊君臣造不出新家國,知性為證
第十九章 占據大是非,陡增百萬兵
第二十章 人人想做項羽劉邦,誰來做陳勝吳廣?
第二十一章 天敵斷你手臂,也促你長出翅膀
第二十二章 服輸,你會更強。日本的教訓
第二十三章 戰鬥民族的性格,當不成老大
第二十四章 美國怎麼成為世界老大?
第二十五章 專制權力剛開始的時候,叫做正義
第二十六章 惡霸與善霸
第二十七章 沒有信仰的博學與充滿信仰的愚昧
第二十八章 國魂:沒有玻璃心才是強國人
第二十九章 文明的高度在於人道,而非仁道
第三十章 愛國的方式,看出這群人有無長進

後記 曾經血流成河,豈能一笑而過

書摘/試閱

諸葛亮和岳飛被什麼害慘了?

無論新舊何種思想,其自身本沒有什麼罪惡。但若利用政府權勢,來壓迫異己的新思潮,這乃是古今中外舊思想家的罪惡。
──陳獨秀

中國歷史有個怪現象:造反的農民領袖都先把孔子視為假想敵、想拉孔子下神壇,可一旦他們成功、做了開國皇帝後,對孔子的態度就會大變。尤其是他們繼位的子孫,往往會重新把孔子扶上神壇。這一拉一扶間,中國的歷史基座就見了底。
顯然,前者為了造反,後者為了統治。孔子之說利於統治,不利於造反。儒家「牧羊」不「養狼」。
和世界很多思想家的命運一樣,儒教教主孔子是死後被無限拔高重用,且一用就是兩千年,真正實現了永垂不朽。他還有個終身搭檔,從政治的角度說,正因為有了這個搭檔的組合,他才得以不朽兩千年。這個搭檔叫嬴政,別號秦始皇。
然而,孔子死在秦始皇之前。始皇帝應該早就了解孔子的理論,但嬴政並不感興趣,對孔子本人他也並不欣賞。這對搭檔儼然是一種「被組合」,中國式政治的「拉郎配」(按:比喻強行讓兩種人事物聯合起來)。
我們先揭曉儒教的真諦。嚴格來說,所謂儒教並不是宗教,也不屬於哲學。因為宗教與哲學要解決的是人類的終極問題──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而儒教只提供現世的倫理,充其量只能算是世俗社會的一種道德學說。
世所共知,儒家學說的核心教義是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之中,君為臣綱是核心秩序,忠君是國民的核心道德。五常之內,仁義禮智信,仁居首位。仁道是統治者治世的標準品格。
必須承認,這理論聽起來不壞。教君主仁,教國民忠。尤其是在兩千多年前,一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戰亂世界,能創造出這樣的理論,已是君主制下理想社會的難得暢想。
但是,請大家注意。三綱五常裡都有些深究起來不對勁的東西。
首先,「君為臣綱」之忠君演化成更具體的一句話,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讓你死,不要問理由,賞你個全屍,叫賜死;無論怎麼個死法,都要「謝主隆恩」。
其次,五常裡缺了兩樣東西,一是「真」,二是「勇」。一個人的品質裡,少了這兩樣東西,就會虛偽、懦弱。如此,把三綱五常裡不對勁的東西,彙聚成兩個字,就是「愚弱」。
我在第十章已經講過,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中國封建官僚制度之本質,奠定的是「狼吃羊」的食物鏈條─皇帝及其官員壟斷資源、侵占民眾勞動成果的合法性。而對於這一點,孔子也是毫不諱言的。在孔子看來,所謂治理國家,其實就是牧羊。他直接向君主傳授祕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讓國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就任由你「牧」了。孔子說的話最大功效就顯而易見:把臣民培養成沒頭腦的人,這樣的人好操控,對凌辱有極強的忍耐力。
後來的歷史驗證了這些功效果然管用,受儒教洗禮的臣民會變成一群逆來順受的羔羊,在狼面前無比溫順─被吃也要謝恩、也是一種幸福。
所以,無論儒學者怎麼解讀儒教「博大精深」,在我看來,拋開學術價值、專就政治價值而論,儒家教義可一言蔽之:狼會愛上羊。所有「子曰」,與其說是規勸狼去愛羊,不如說是讓羊相信,狼會愛上羊。
我想孔子也許並非刻意教君愚民,生於專制國家,身處禮壞樂崩的時代,他沒有「御民」(按:統治人民)以外的想像力,只能在圈內為君主處心積慮。

司馬懿非儒家信徒

翻閱二十四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奇妙現象:「太祖群」中無一儒家信徒。也就是說,自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讀儒書而做開國皇帝的人。那些高祖、太祖不是出於行伍,就是出於草莽。無一來自儒家學堂。
熟悉歷史的朋友,或許會舉出不同事例:譬如,晉朝的奠基人「宣皇帝」司馬懿,不是被《晉書》稱「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嗎?
依我看來,稱司馬懿是儒士,完全是名不副實的包裝。司馬懿絕對不會是儒家信徒,他骨子裡信奉的不可能是忠孝仁義那套東西。否則,他如何能完成「宣皇帝」的偉業?別忘了,這位三國後期魏國驃騎大將軍,是靠什麼起家的。
名儒出山往往需要伴隨著「明主幾請」這樣的美麗故事。諸如諸葛亮,就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被主公的真誠與真情所打動而出山的。但司馬懿不同,他是遭主公曹操脅迫、被逼下山的。所以一個偽字貫穿了他的一生。
史書記載,司馬懿擁有一個與秦始皇相仿的特徵:狼顧相。一般擁有狼性特徵的人,是不可能對主人忠誠到底的。為了成就大事,司馬懿在上司曹氏面前,除了貢獻智慧,還不時的裝病,表現出快不行的一面。適時表現出智與不智,使他在曹操祖孫三代人手下都過了關。在給曹操獻計獻策時,他無比智慧。但當涉及權力爭奪戰時,他又能裝得「垂死」一般遲鈍。當魏國第三代領導曹芳派人觀察他時,他病入膏肓,不能言語。其實他是在醞釀著一場政變。政歸司馬氏,就是他在裝死的情況下發動的。
不是裝癱,就是裝死的司馬懿,其實是三國裡最長壽的一位智多星。他比對手諸葛亮多活了19年、熬死了曹魏幾代人,足足活到73歲,可謂壽終正寢。他死時,國家最高權力已牢牢從自己手中,轉到兩個兒子的手上。
《三國演義》講述,司馬懿臨死前,囑咐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這段描述,表明司馬懿臨死都無二心,簡直是美化司馬懿。但我認為不太可信。以司馬懿的野心,決不會甘心「位極人臣」而已,司馬氏以晉代魏,絕非兒孫之力所能及。真正奠定以晉代魏的,正是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趁曹爽與魏帝曹芳去謁陵,控制京城,捏造罪名殺了曹爽,接管兵權)。
所以,我想,司馬懿臨死時,對兩個兒子說的「私房話」,一定少不了授予帝王之道──走自己的路,握最高的權,讓大臣們說去吧。這才回歸了司馬懿的本來面目:一個絕頂聰明的偽儒。
司馬懿透過武裝政變,脅迫幼主,政歸司馬氏,他的二兒子司馬昭還指使手下,殺了魏皇帝曹髦。以儒家觀念評判,此野心勃勃弒君奪權之輩,乃貳臣賊子之舉。如何是儒家信徒所為?
三國為何歸了司馬氏,而不是諸葛氏?從哲學的角度,也可如是解答這個問題:忠君到底的諸葛亮是儒家真信徒,而叛君奪權的司馬懿是個偽信徒。所以,司馬氏完成了帝王之業,而諸葛家只能世代為臣。
由此,我們可以再一次認清儒家作為教義的功效。儒教作用於臣子的最佳效果,是令其喪失獨立思想與反抗意識。失去這兩樣東西的人註定愚蠢,即便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成為忠實的儒家信徒後,在酒囊飯袋的後主面前,也有種插手聽命的愚不可及之舉。更別論後來岳飛這等儒將,之所以死得窩囊、被昏君設計殺害,主要就是因為失去了獨立思想與反抗意識。這樣的臣子只知忠君,沒有野心。受儒學洗禮就是這般效果,失去了獨立反抗之念,猶如雄鷹斷了雙翅。斷翅之鷹、愚化之將,還能蹦躂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嗎?
當然,對於岳飛式的愚忠,也不免有人會為儒教鳴冤,說那是南宋程朱理學改造後的惡果。孔孟儒教原本是不錯的。然而,總被和尚念歪的經,難道僅僅是因為和尚的嘴有問題,而原經無過嗎?「餓死是小、失節是大」,「有天理滅人欲」。孔子難道會反對這樣的論調嗎?
而另一方面,開國皇帝雖然無一信儒,但他們得了天下後卻尊儒為正教。這充分說明,那是皇帝用來教育別人的道德、彈給臣民的牧羊曲。皇帝不傻,但他需要臣民傻,所以他讓別人信而他自己不信。
想想也真是這回事。如果那些太祖們從小就篤信「狼會愛上羊」的聖賢書,恐怕就永遠不會率領羊群造反、亦永遠與天子無緣了。
到此,儒教的真面越來越清晰了,我們也可就此給出辨別儒家信徒真偽之一標準,那就是意識形態上的愚與智。前者真的相信狼會愛上羊,後者則打死也不信,且要自己主宰自己乃至國家的命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6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