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滿額折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歡迎來到行為經濟學的世界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在日常消費中,每天都面臨各種選擇,你今天後悔了嗎?
炒股、炒房……歷史上有許多投資泡沫化的教訓,但為什麼人類總是學不乖?

為什麼小杯飲料明明喝完剛好,卻總是會買中杯?(偏好妥協假定理論)
為什麼送禮別送昂貴的日用品,要送廉價的奢侈品?(心理帳戶的預算控制機制)
為什麼輸錢的賭徒比贏錢的賭徒更難離開賭桌?(風險偏好與風險規避理論)
為什麼早餐店問「加幾個蛋?」比「加不加蛋?」生意更好?(錨定啟發法理論)

行為經濟學把傳統經濟學中追求自身效用的理性人,還原成現實生活中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影響甚至支配的感性人,因而被稱為「更人性化」的經濟學。

本書透過淺白的說明與生動的例子,幫助一般讀者走進行為經濟學的世界,聰明消費與投資,避開非理性陷阱:

◎消費的非理性陷阱:

我們基於過去的經驗、滿足的假想、不精確的參照物等做出的「明智之選」,卻往往是有損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選擇。這些「荒唐」決策的背後,其實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心理帳戶」,讓我們覺得信用卡的錢不是自己的,刷下去不手軟,月底收到帳單才痛苦。
*為什麼人們購買彩券時,極少購買透過電腦生成的隨機組合號碼,卻對毫無科學性可言的彩券號碼走勢研究興致盎然,並以此做為下注的依據?
*為什麼家裡用的家具,有些用了十幾年都捨不得換;但一旦買了新房子,往往就會將家具全部換掉,即使有些還很新?

◎投資的非理性陷阱: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不可避免地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並受到來自他們的影響。本書將帶你了解,在經濟生活中,人與人是如何互動的?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又是如何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如果投資者擁有兩支股票,一支股票上漲而另一支下跌,為什麼臨時需要用錢的他,更可能賣出上漲的那支股票?
*當市場一片慘綠(或大漲)時,如何避免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作出理性的投資選擇?

本書提供100多種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的基本原理,50多個日常生活與文學作品中的小故事,10篇詳細而貼心的「生活小提醒」,以最淺顯易懂的語言,通過講述生活中的故事,看穿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並為日常生活的經濟決策提供啟發與建議。

作者簡介

董志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數學學士,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碩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曾獲第九屆「北京名師」、第十七屆北京大學受學生愛戴的「十佳教師」等榮譽。主要中英文著作有《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原理》《行為金融學》《實驗經濟學》、Competitiveness and Adapt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in China等。

前言

經濟學是諾貝爾獎設立的唯一一門社會科學學科,被人們譽為「社會科學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蕭伯納說,「經濟學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藝術。」經濟學研究的是與人最密切相關的東西,這是它經久不衰的真諦。

經濟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場革命,否則,諾貝爾經濟學獎也不會連續授予行為經濟學家。早在二○○二年,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就因「有效地結合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進而解釋了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判斷與決策」而獲獎,這也標誌著一門古老而嶄新的學科──行為經濟學正式步入經濟學的殿堂。二○一七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垂青行為經濟學領域,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也是丹尼爾‧康納曼的合作者。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塞勒的研究使經濟學變得更人性化」一樣,行為經濟學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有機結合,從實際出發,用描述性的方式説明人們認識真實的世界。行為經濟學打破了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將理性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還原成現實生活中非理性的、有情感的、掛念導致的血肉之軀;打破了傳統經濟理論透過建立精密的數學模型、嚴格的推理論證,來解釋、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框架,進而拉近了經濟學與人的距離。因此,你會發現,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無處不在。

為什麼讓一個贏了錢的賭徒離開賭桌,要比讓一個輸了錢的賭徒離開賭桌要容易得多?

為什麼在生活中常常會看到「自欺欺人」的例子?比如賭場裡一擲千金的賭徒,又比如商場裡刷卡成性的卡奴,他們行為的瘋狂程度,似乎真的像賭場裡的錢、信用卡裡的錢不是自己的,花起來不心疼一樣!

為什麼家裡用的家具,有些用了十幾年都不捨得換;但一旦買了新房子,就往往會將家具全部換掉,即使有些還很新?

為什麼市場要把推銷低價商品和服務的工作,搭配在銷售高價商品的過程中?

為什麼送禮時不要送昂貴的日用品,而要送廉價的奢侈品?

如果投資者擁有兩支股票,一支股票上漲而另一支下跌,為什麼面臨流動性需要的他,更可能賣出上漲的那支股票?

為什麼市場「供不應求」和「定價偏低」的情況會同時存在?

為什麼人們購買彩券時,極少購買透過電腦或其他工具生成的隨機組合,卻對毫無科學性可言的彩券數位走勢和規律研究興趣盎然,並以此做為自己下注的依據?

也是基於此,本書希望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透過講述生活中的故事,來幫助大家進入行為經濟學的世界,感受行為經濟學的魅力。希望無論是剛學習經濟學的大學生,還是沒有經濟學基礎的普通民眾,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在日常的經濟行為選擇中有所幫助,進而達到行為經濟學的普及。

董志勇
二○一八年一月於北京大學

目次

Part 1 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Chapter 1 錢和錢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帳戶
1個人財務管理的捷徑
2心理帳戶如何運行?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2 保守與冒險――風險條件下的個人行為
1參照依賴:為決策找一個標準
2損失>獲得
3敏感度遞減:幾何級和算術級增長
4百萬分之一和百分之一沒區別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3 被行銷改變的選擇――行為行銷經濟理論
1看上去很美
2什麼改變了你的偏好?
3悄悄改變的心理帳戶
4你是怎麼被說服的?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4 經驗法則和偏差――什麼影響了你的判斷?
1可用性經驗法則:挖掘你的記憶
2代表性經驗法則:直覺抓出特徵
3錨定經驗法則:為你的判斷下錨
4稟賦效應與反稟賦效應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5 憑什麼相信自己――自負理論
1我們是如何定義自負的
2自負的種類
3警惕你的認知偏差
‧生活小提醒

Part 2 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Chapter 6 你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公平、互惠與利他
1公平理論:為什麼同人不同命?
2利他行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3以牙還牙,還是禮尚往來?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7 我們為什麼不理性――投資行為理論
1投資者情緒:腦袋決定屁股
2有限套利:猴子才是投資高手
3投資決策偏差:誰阻礙了我們賺錢
4非理性繁榮:被無視的前車之鑑
5羊群效應:該不該跟風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8 解藥還是毒藥――時間貼現和上癮理論
1時間偏好:當現在遇到未來
2拖延與自控:臨時抱佛腳
3有限意志:習慣成自然
4成癮理論:戒不掉的快樂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9 「遊戲」人生――行為博弈論
1討價還價博弈:買撲克與打撲克的心理戰
2行為博弈案例:你猜我在想什麼?
3信號與博弈:為什麼選大牌明星做廣告?
‧生活小提醒

Chapter 10 我要幸福――幸福經濟學
1什麼是幸福?
2如何度量幸福?
3如何獲得幸福?
‧生活小提醒
後記

書摘/試閱

Part 1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我們在日常消費中,每天都面臨各種選擇,我們基於過去的經驗、滿足的假想、不精確的參照物等做出的「明智之選」,卻往往是有損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選擇。這些「荒唐」決策的背後,其實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是經濟學永恆不變的主題,本書第一部分將帶你走近真相,解析個人在日常消費行為中的錯誤。

Chapter 1錢和錢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帳戶

案例:「計畫外」帳戶

有一位經濟學教授平時總有一些計畫外的開銷,比如,衝動消費時買的一雙後來幾乎沒穿過的鞋、給朋友的結婚禮金、不小心搞丟的零用錢等。這些開銷並不是很多,教授也不太在意。可是,正所謂「聚沙成塔」,每當他去銀行查帳時,總會發現自己的戶頭上「莫名其妙」地少了很多錢,他對此十分不高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教授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他決定每年捐款三萬元給慈善事業,並專門為此建立了一個帳戶。每當花費一筆「計畫外」的錢款時,他就從這個慈善捐款帳戶中扣除。一年下來,這個帳戶中居然有餘額。教授最終有沒有真的將這筆餘額捐給慈善事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再也不會為那些計畫外開銷心煩了。

這種作法乍看起來有些可笑──不管是什麼帳戶裡的錢,都是自己的錢,為什麼放在自己的平常帳戶裡就心疼,放在慈善捐款帳戶裡就不心疼呢?難道錢和錢還不一樣嗎?

生活中常常有類似的「自欺欺人」的例子,比如賭場裡一擲千金的賭徒,商場裡刷卡成癮的「卡奴」──他們行為的瘋狂程度,真的像賭桌上的籌碼、信用卡裡的錢不是自己的一樣,花起來毫不心疼!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1.個人財務管理的捷徑──除了財務帳戶,我們還有「心理帳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對各種收入和支出是等同視之的:在收入上,薪水收入、股票紅利、彩券獎金,甚至包括賭博得來的錢,在人們心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無論是買衣服、食品,還是買車、買房,不管付現金還是刷信用卡,人們的消費行為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在獲得收入或進行消費時,總是會把各種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中,不同帳戶的收入價值是不同的,不同帳戶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實驗>

二○一七年暑期,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在全球放映,身為金剛鐵粉的你自然不會錯過。你準備去電影院一飽眼福,卻在看電影的那天,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意外。

意外一:你剛到電影院門口準備買票時,發現你之前放在上衣口袋裡的三百二十元不見了,你還會繼續花三百二十元買票看電影嗎?

意外二:你剛到電影院門口,發現自己幾天前花三百二十元買的電影票不見了,你還會繼續花三百二十元買票看電影嗎?

這兩種情況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損失了三百二十元的價值。但實驗結果顯示:在意外一的情境下,大部分人選擇買票看電影;而在意外二的情境下,大部分人選擇打道回府,等待網路放映。

這個實驗結果用傳統經濟學的理論是不能解釋的,但用「心理帳戶」理論則解釋得通:人們把弄丟的錢和買電影票的錢,歸到不同的「心理帳戶」,丟失的錢不會影響電影票帳戶的預算和支出,但丟失的電影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票,就被歸入了同一個「心理帳戶」。

<行為經濟學原理>
心理帳戶:在日常經濟生活中,人們並不是將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放在一起進行統籌管理,而是會劃分一些不同的心理帳戶,將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分門別類地放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中進行管理。

心理帳戶是一種對個人財務進行管理的心理捷徑,有時會使我們趨於理性,比如為了一些長期目標賺錢等有利的經濟行為。但有時,心理帳戶也會造成認識偏差,讓我們不能理性地管理自己的財富,比如在賭場贏來的錢、信用卡裡的錢,使人們花錢大手大腳等。

案例:新車的音響

王老闆經營一家私營企業,開著一部舊捷達(Jetta)汽車上下班跑業務,這輛捷達車雖然舊,但性能還不錯,就是音響壞掉了。因此,每次去修車時,汽修店員工總建議他更換一套九千元的音響,但王老闆卻堅持不買,他說:「我又不是整天待在車裡,也不怎麼聽音樂、聽廣播,要那玩意兒有什麼用?」

後來,王老闆生意愈做愈大,他覺得開一輛舊捷達出門太寒磣,於是換了一輛五十萬元的寶馬(BMW)汽車,訂車後,售車小姐問:「王總,我們這兒最近在辦活動,可以用八萬元的優惠價格更換汽車音響,您要不要看一下?」沒想到,王老闆這次卻出乎意料地爽快:「換,給我換最好的。」

王老闆的消費選擇似乎前後矛盾:幾個月前,他還聲稱自己用不到音響,連九千元都不捨得花;幾個月後,即使新車上有音響,他卻花八萬元換成了最好的。

我們可以用心理帳戶理論來解釋王老闆態度的轉變。開捷達車時,王老闆需要在一個單獨的心理帳戶中支出九千元來更換音響;而買寶馬車時,王老闆已經開設了一個購買好車的心理帳戶,並為車子支出了兩百二十萬元,後面為更換音響支出的八萬元,也是計入該心理帳戶的。因為存在敏感度遞減規律(參見本書第二章),所以這八萬元的心理感覺比前面的九千元小很多。

像王老闆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比如,一些人平時家裡用的家具,有些用了十幾年都不捨得換,而一旦買了新房子,往往就會毫不吝惜地將家具全部換掉,即使有些還挺新的。這些行為與王老闆的案例一樣,都是不同的心理帳戶在人們心中起了作用。

心理帳戶現象為商家指出了一條行銷之路,也就是在銷售高價商品的過程中推銷低價商品和服務,比單純推銷這些商品和服務有效得多。比如,購買電腦時,商家推出的「加五百元升級至4G記憶體」等。事實上,我們也許並不需要4G的記憶體,但因為我們在「買電腦」這個帳戶上已經花了很多錢,再多花五百、一千元對我們來說沒什麼感覺,所以往往容易接受這樣的「優惠」。

因為心理帳戶的存在,不同的支出會被劃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之中,消費者在不同帳戶中的消費決策是不同的。因此,聰明的商家就要盡量保證自己的產品被劃入一個已經存在的、金額盡可能大的帳戶之中。在這樣的帳戶中,因為敏感度遞減的原理,消費者更加傾向於消費。相反地,做為理性的消費者,則要做到三思而後行,時時刻刻注意分析自己的消費決策,判斷自己有沒有犯心理帳戶的錯誤,避免在購買大件商品時多花冤枉錢。

2.心理帳戶如何運行? ──白馬非馬,賭資非錢

人們對不同心理帳戶裡的錢的價值判斷,是不同的。有些帳戶裡的錢,在人們心中的價值特別重,而有些帳戶裡的錢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則很輕。因此,基於不同心理帳戶中金錢價值的不同,人們在這些帳戶上的投資、消費決策,也有巨大的差異。

案例:我輸了五美元

有一對新婚夫婦到賭城拉斯維加斯度蜜月。他們花了一千美視在賭場裡玩了一天,結果如大部分來到拉斯維加斯的人一樣,他們輸掉了全部的賭本。晚上,他們回到酒店準備休息時,丈夫發現自己口袋裡還有一枚價值五美元的籌碼,上面莫名其妙地貼著一張寫著數字「十七」的紙條。丈夫認為這是神對他的某種啟示,衣服都顧不得換,穿著睡袍就跑到了樓下的賭場裡,將這枚籌碼壓在了數字「十七」上。結果,他果真押中,賠率是一比三十五,他獲得了一百七十五美元;他又將這一百七十五美元壓到了「十七」上,結果又贏了,獲得六千一百二十五美元;接下來,丈夫如有神助,他不斷將賭注下在數字「十七」上,並不斷獲得勝利。幾局之後,他的賭金積累到了二‧六億美元。然而,當他將全部賭資再次壓到「十七」上時,幸運女神卻悄悄離開了他,賭局的結果是「十八」,他輸掉了所有的錢。於是,丈夫悻悻然地回到房間。焦急等待他的妻子問他哪去了,他回答:「我又去賭了幾把。」妻子問:「結果怎麼樣?」他回答:「沒怎麼樣,我輸了五美元。」

「傳奇睡衣男」曾經一度擁有二‧六億美元,這可能是他想像不到的財富。但是,因為他沒有收手,丟掉了這筆天價財富。然而,更為傳奇的是,對於這筆天價財富的丟失,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輸了五美元」。人們投到賭場上的錢,和平時放在銀行裡的錢,歸屬於不同的心理帳戶。如果某人的銀行戶頭被盜了二‧六億美元,他絕對會痛不欲生。但是由於賭場上的錢被歸入了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心理帳戶中,錢再多,在賭徒心中也不過是一個個符號而已,人們顯然不會為了幾個符號和數字的得失而懊惱。

這就是所謂的「白馬非馬,賭資非錢」。

日常生活裡,我們很少會為一瓶飲料討價還價,但在買車時往往都要貨比三家。這是因為人們在心理上習慣將小錢歸在消費帳戶,大錢歸在儲蓄帳戶,所以消費時會區別待之,小消費項目上慷慨大方,大額消費上謹慎節儉。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運用心理帳戶的例子是信用卡消費。用信用卡消費時,人們往往會把控不住自己,花錢大手大腳,彷彿信用卡上的錢不值錢一樣。這是因為人們在規畫心理帳戶時,會把信用卡上的錢歸入一個單獨的「信用卡帳戶」中去,而在這個帳戶中,金錢的心理價值較之現金是相對較低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對這小小的卡片如此瘋狂,淪為「卡奴」。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設置很多心理帳戶,如養老帳戶、買房帳戶、孩子上學帳戶、應急帳戶等。人們設置這些帳戶是完全理性和必要的,但不能走過了頭,過於看重某些心理帳戶裡錢的價值,導致關於這些錢的經濟決策過於保守,不捨得用它們來進行投資,浪費使自己財富增值的大好機會。比如,有些人為子女上學存的錢,寧可存在銀行裡拿那點可憐的利息,也不願拿出來購買一支能夠長期增長的股票──事實上,股票市場再不穩定,其收益率也要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等到子女上學時,把股票轉手一賣,還能額外增加很多財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