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滿額折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鍍金王國-印度:穿越印度驚人的經濟成長、社會不公、政治裙帶關係與未來的真實內幕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穿梭風起雲湧的印度鍍金時代!
下個世紀將會是美國、中國和印度三強鼎立競爭的局面,
在這三者中,印度仍在起步,也因此改變的潛力是最大的,
今天,印度就站在如何定位自己成為一個超級強權的十字路口上!

印度是一個有著超過十億人口、經濟擴展速度快於中國大陸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政體。但是經濟成長的成果卻一直沒有被公平地分配到每一個人身上,這個國家現在前百分之一的超富有階層卻擁有了這個國家將近百分之六十的財富。像孟買這樣的巨型城市,許多超級富豪從壯大的家族企業中將大筆獲利用於奢侈消費,享受著極度奢華的生活,然而卻還有一半人口住在貧民窟裡。
本書講述了印度向全世界開放經濟以來的二十五年,從那時起,經濟起飛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也存在深刻的社會落差。
曾是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孟買辦事處主任的作者――詹姆斯.考伯垂,在書中以豐富又淋漓盡致的側寫,帶領讀者一窺這些遁隱的億萬富豪、逃亡的商業鉅子和隱身幕後的政治掮客。此外,更進一步描繪了近代印度三個關鍵的時期,從超級富豪崛起開始、伴隨而來的社會不公和根深蒂固的裙帶資本主義以及印度工業經濟循環的成長與敗壞,對於正處於轉變期中的印度社會分裂情況、形塑印度和世界未來所面臨的掙扎,都有生動的描述。

印度的鍍金時代會發展成為屬於自己的進步年代嗎?
社會不公和裙帶資本主義的危險將被毅然地捨棄?亦或是過去十年的殘酷統治又逐漸重現?
未來的印度社會將會是貪腐橫行、不公當道,步上俄羅斯後塵嗎?
當西方的民主動搖之時,印度民主的未來就變得至關重要。印度是否能實現帶領亞洲世紀下半葉的野心以及全世界是否能寄望於一個更民主、開放的未來,都取決於印度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在印度發光的世紀,不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她的發展最終都將是一個樂觀的故事!

本書特色

1.作者結合政治、經濟、社會層面及商業觀點,深入描寫已成為億萬富翁天下的印度,揭露貧富不均、社會不公、中產階級的困境及貪腐等問題,展示了印度的政治體系和商業是如何以一種娛樂性的且有時令人不安的方式共生。
2.書中不時對比過往美國「鍍金時代」的轉型經驗,暗示印度若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其發展中的新鍍金時代可以開花結果成自己的進步年代。
3.作者對於身在此轉變時代核心的人民及印度新興億萬富翁們的群相,有著十分深刻的生動描述。

作者簡介

詹姆斯.考伯垂 (JAMES CRABTREE)
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學院公共政治系的副教授。2011年至2016年期間,曾任英國《金融時報》孟買辦事處的主任,領導了《金融時報》的印度事務報導。
詹姆斯主要教授關於領導力和政治溝通的課程,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經濟和政治影響。作為亞洲和全球化中心(CAG)的研究員,他致力於與全球化未來相關的各種主題,包括從亞洲的連通性到中國與印度的關係。此外,他擔任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洲研究計畫的非常駐研究員,並每兩週為《日經亞洲評論》撰寫專欄。


譯者
李天心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英國語言與教學碩士,曾在台灣教育界任職多年,後因緣際會,來到並定居於誕生許多哲人的故鄉--德國,並在德國波昂大學(Universität Bonn)進修中德翻譯碩士。不論是英翻中還是德翻中,透過每一次翻譯的過程,藉由不同語言、文化和文字之間的相互激盪與折射,心靈都因此得到蛻變與成長。

名人/編輯推薦

「一份清晰、詳盡關於新印度的史詩般敘述。對於最近幾年來,在那些報紙頭條背後悄悄發生在這個國度的社經轉變,這本書大大打開了我們的眼界。」——羅伯.卡布蘭(Robert D. Kaplan),《重回馬可波羅世界(The Return of Marco Polo’s World)》一書作者

「詹姆斯.考伯垂是金融時報報導印度問題中見解最邊闢入裡的新聞記者。因此,對於他已經著手寫了一本提供精闢總覽印度問題的書籍,我並不意外。這些關於其驚人的經濟成長所衍生的問題始於1991年的改革,這本書必將成為經典。」——傑迪許.巴格瓦第(Jagdish Bhagwati),《捍衛全球化(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 》一書作者

「『誰是印度的新貴階級?他們又是誰?』詹姆斯.考伯垂這本書正是回答這些問題的關鍵之作。這是每個對財富及社會不公、印度或是資本主義演進有興趣的人必讀之書。」——泰勒.科文(Tyler Cowen),經濟學者、部落客以及《大停滯時代(The Great Stagnation) 》一書作者
「一本引人入勝、深入探究印度商業菁英富豪及政治錯綜複雜關係之書。詹姆斯.考伯垂巧妙地探討了財富橫流和民主責任之間變動的平衡關係。這本書相當程度地披露了印度這個國家是否將會持續它的民主奇蹟,亦或是走向和許多國家一樣民粹及集權的道路。」——丹尼.羅迪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教授和《全球化矛盾(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一書作者

目次

前言
序曲

第一部分:強盜貴族
第一章:安巴尼樂園
第二章:歡樂時光的開端
第三章:寶萊塢富豪的崛起

第二部分:政治機器
第四章:被改造的印度
第五章:詐騙的季節
第六章:金權政治
第七章:裙帶資本主義向南蔓延

第三部分:新鍍金時代
第八章:債台高築
第九章:焦慮的富豪
第十章:不單純的一場比賽
第十一章:國家欲知真相
第十二章:莫迪的悲劇

結論:一個進步的年代?
參考書目
致謝

書摘/試閱

序曲

沒有一棟建築物像安迪麗雅大廈一樣,強烈地代表了印度新菁英權力。這棟摩天住宅大樓是穆克什.安巴尼為自己、妻子及他三個小孩蓋的。這棟建築高一百六十公尺,這個鋼鐵及玻璃建築有著大約法國凡爾賽宮三分之二大的樓層,雖然它占地才只有一英畝。奢華飯店式的大宴會廳占據大部分的底部樓層,內部則備有二十五噸的進口水晶燈。六層樓的停車場置放了家族的汽車收藏,上百名的人員編制迎合了他們的需求。高樓層則以豪華的公寓和空中花園為主。最頂樓,由三面玻璃所圍住的接待室,引領我們到一處巨大的露天陽台。從這個露臺,我們可以往下看到孟買市的全景,在這處露臺下則有健身室及瑜珈室。和桑拿室功能相反的冰房,則給家族成員提供了一處逃離孟買酷熱炎夏的避暑之處。再往下,地下室的二樓則是安巴尼小孩們的娛樂樓層,包括足球及籃球場。
孟買一直一來都是分裂的地方,這裡是一個擁擠的大都會。富豪和金融資本家的房子就緊挨著許多把瓦楞紙及防水油布當作屋頂的簡陋棚架。安迪麗雅大廈的存在似乎放大了這種隔離,彷彿這棟建築的鋪張就是用來彰顯這座已經以貧富極度不均聞名的城市。即使如此,從我抵達印度那一天開始,我卻感受到和這棟建築有種奇妙的連結。我老闆的司機在2011年11月那一天早上來接我。我們的車穿過喧鬧的街道,緩慢地往南行走,行駛過倚著機場圍籬的貧民窟,然後一路沿著孟買跨海大橋(the Sea Link)往南,這是一條有著八線道的高速公路,沿著城市西側所建築的短程道路。大約一個小時過後,汽車駛上了佩德路,經過了奧斯頓.馬汀超跑出事的地點。沒多久,當這棟建築就在眼前浮現時,載著我的司機透過擋風玻璃明確地指出安迪麗雅大廈的所在地。
接下來的幾年,這棟大廈成為我日常生活語彙的準則之一。孟買是一個大約有兩百萬居民,瘦長、人口密集的半島,其形狀有點像美國曼哈頓,西邊有許多北上主幹道。沿著海岸蜿蜒而上的海濱大道,沿路會經過路旁臨時搭建的簡陋小屋以及優雅的大廈。身為新聞記者,當我穿梭在這座城市時,常常必須行駛在這條路線上,因此會經過兩次安迪麗雅大廈,一次是往北,一次則是回程往南。有時候,我甚至著迷於這棟建築懸吊型的設計,對於那些厭惡懼怕這棟大廈的人,我會挺身捍衛,表現得就像心理上被這棟建築綁架,受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折磨一樣。這棟建築很像紐約的帝國大廈,在繁忙擁擠的城市街道中,提供了一個醒目的地標和一個大眾對這棟建築擁有者所持有的驚人財富的證據。根據最新的估計,這位富豪身家財產大約值三百八十億美元。
這些財富使穆克什.安巴尼輕而易舉成為印度最富有之人,但是他並不孤單。1990年代中期,在每一年《富比士》雜誌公布的世界富豪榜中,只有兩名印度人名列其中,他們所累積的財富為三十億美元。這個數字緩慢增長,等到穆克什.安巴尼在2002年其父親過世並接管事業後,排行榜上的印度富豪增至五名。然後在過去十年內,開始快速爆炸性成長,榜上一下子多出了十幾名印度人。有些人將老舊的家族經營集團改變成全球跨國企業。其他人則是第一代企業家,從軟體產業到礦業累積巨額財富。到了2010年,《富比士》雜誌將四十九名印度人列為億萬富豪,為期四年的安迪麗雅大廈工程也在這一年竣工。
今日,印度最高檔豪華的俱樂部已激增超過一百多個,這比美國、中國及俄羅斯等任何其他國家都來得多。2017年,這些俱樂部會員的資產價值為四千七百九十億美元。比其低一級,該國擁有十七萬八千名的百萬富翁。如果你把億萬富翁的財富當作是國家產量的一部分,俄羅斯的超級富豪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這些富有權勢的寡頭政治富豪以他們奢華的生活方式及做生意的手腕而聞名,但是現在印度富豪的排名常常緊隨其後。隨著印度新富商業階級的崛起,因為他們結合產業力量和政治權力的能力,這群人有時會打趣地被冠以「寶萊塢寡頭」(Bollygarch)的稱號。
印度超級富豪的崛起,一開始是由國內經濟改革所推波助瀾的。初始於1980年代,1991年在痛苦的金融危機背景下則有了戲劇性的轉變,印度政府廢除了保護其經濟超過一個世代之久的老舊證照及關稅藩籬後,控管產品生產及產品持有人的嚴格產業規定被廢除。這種繁複晦澀的體系有時候被稱為「許可證配額體制」(Licence-Permit-Quota Raj)或簡短地稱為「許可證體制」(Licence Raj)。透過鬆綁規範、外來投資及高度競爭,那些在舊政權下被保護過頭的公司開始面臨淘汰。從航空公司、銀行、鋼鐵到電信產業,印度富豪的數量開始激增。
然而這樣的成長也和世界經濟全球化息息相關。2000年代初期,是經濟「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全世界維持低利率,工業化國家大幅發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啟了歷史上最驚人的經濟擴張。伴隨著對貨物的需求,中國繁榮的出口量也帶動了其他發展中包括印度在內的經濟體。深具信心的投資客在新興世界裡投入了大筆現金,有些人將這樣的成果稱之為「超全球化」(hyper-globalisation)。
2000年代中期,印度富豪的財富開始有了改變。在這些戲劇性的轉變中,只有少數幾種產業在1991年後的十幾年內開始發展,包括仿製藥產業以及軟體外包產業。在這十幾年內,印度的經濟也幾乎只發展得比前段時期快。但是新千禧年的前幾年,由於經濟鬆綁和超全球化兩項不可忽視的衝擊,加上外資、國內銀行借貸和急速上升自信感的推波助瀾,像安巴尼家族的產業也在煉油以及製鋼產業計畫上投入數十億元的資金。其他企業家則急忙地興建付費道路和發電廠,或是大量投資空中巴士和寬頻網路產業,股市也蓬勃發展。從2004年到2014年,印度享有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擴張,每一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都超過8%。
繁榮的年代無庸置疑地也帶來益處,數以千萬的印度人民在此時脫貧,同等重要的是,他們也開始將印度重新融合到世界中。在過去兩千年來,印度次大陸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當東印度公司壓榨並掠奪南亞時,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毀壞了這個國家的傳統。在十七世紀末,當大英帝國僅控制了少數沿海城市時,印度的蒙兀兒王朝(Mughal Empire)主導了近四分之一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當最後一批英國軍隊從孟買玄武岩所建的印度門(Mumbai ’s Gateway of India)—從我和我太太之後要住的公寓一直沿路往下走,便能抵達這個地點—離開印度時,也就是1947年印度獨立不久之後,這個數值只占4%。儘管在帝國主義的桎梏下,當印度的資本藉由和倫敦的城市交流而流通時,當地的商人仍然將許多貨物送往英國利物浦(Liverpool)及曼徹斯特(Manchester),但在印度獨立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一名理性、曾於英國劍橋大學受教的律師及這個國家的第一任總理,開始揚棄可回溯兩千年歷史之印度作為貿易強權的傳統。
這數十年來的自行隔離其實是一個例外,現在,印度再次成為一個令人驚豔的全球化國家。無需勉為其難地湊足外匯,印度的外匯存底實力雄厚。比起十幾年前才開始進行經濟鬆綁的中國來說,某種程度上,印度是一個更開放的經濟體。和大部分亞洲鄰國相比,甚至比起美國,印度現今的貿易總量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都來得更高。從1991年開始的經濟改革,貿易額只占國內生產毛額17%,飆升至現今約占60%。2000年代中期發展來到高峰時,印度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和中國旗鼓相當。在印度的股票交易所,近半數自由交易的股票為外國人所持有。
印度許多一流的公司也開始向全世界擴張,從非洲礦產到英國製鋼場到處進行收購。印度的人民天生就是國際主義者,他們以全世界最大的流散人口而自豪,每一年寄送超過六百億美元的款項回老家。那些聲稱印度會害怕並抗拒外商來臨及全球投資,因為他們類似於一種新的殖民主義的說法,已經被輕而易舉地駁回。的確,全球化仍是一個受歡迎的話題,最近有近八成的印度人正面看待這個現象,這在任何一個國家中都是最高的比例。這也反映了自印度重開門戶後,大多數人經歷了生活基本條件上的大幅改善。
印度並沒有懼怕世界,反而張開雙臂擁抱了世界。然而儘管印度受惠其中,這幾十年來旋風式的成長已經帶來經濟的混亂、社會紛擾以及環境的破壞,印度裔英國籍小說家拉娜.達古普塔(Rana Dasgupta)形容這是一種「國家創傷」。不可否認,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益處分配並不公,印度新財富有很大一部分流向最頂端的1%,或者具體地說,流向那一小撮1%的人口。獨立前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印度直接由英國人在一種大家稱為「the Raj」的體制下所統治,這個字的出處來自於梵文「rājya」,也就是「王國」或「統治」的意思。然後在1947年後的半個世紀以來,印度政府推行了以繁文縟節聞名的「許可證制度」(Licence Raj)。現在,在經濟鬆綁後的二十五年來,一個新的體制正在這個國度成長,那就是億萬富豪之林(the Billionaire Raj)。

億萬富翁之國

這本書描繪了印度近代歷史的三個關鍵時期。從超級富豪崛起開始以及伴隨而來的社會不公及根深蒂固的企業權力。印度一直是一個有著以種姓階級、種族以及宗教來劃分社會階級的國度。在獨立以前,這個國家臣服於大英帝國的統治以及被無數的土邦邦主和封建君主所征服。1947年後的十幾年,隨著精英階層以西方工業國家的標準而過著簡樸的生活,印度在經濟上變得比較公平。
但是隨著受教育階層並和全球發展有所聯繫的菁英第一次擁有財富,從2000年代開始,這個情況便有所轉變。一個新的富有階級在印度主要城市出現,催生出比利時經濟學家尚.德烈茲(Jean Drèze)和印度經濟學者阿瑪蒂亞.紳(Amartya Sen)所說的「位在貧窮撒哈拉以南非洲海上之富有的加州島嶼」,最上層所累積的財富令人瞠目。2008年,當印度新億萬富翁的規模逐漸明朗,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未來印度中央銀行總裁古拉姆.拉傑(Raghuram Rajan)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俄羅斯是一個寡頭政權,那印度還要多久也將步上後塵?」
會講出這句話其實需要一定程度的遠見。印度仍然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平均每個印度人民每一年都賺不到美金2000元。根據2016年投資銀行瑞士信貸的研究,想成為最富有1%的人只需要32,892美元的資產,但是現在這1%的人卻擁有超過這個國家半數的財富,以全世界來講都是最高比例的國家之一。國際貨幣基金(IMF)指出,印度和中國現在並列為亞洲最不公平的主要經濟體,而以研究全球不平等著作聞名的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則指出,自1922年開始記錄稅務以來,被金字塔最頂端1%收入者所占有的印度總體國家收入來到最高點。
就這一方面來說,印度現在正好應該被視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就像南非和巴西一樣,然而一種奇特的學術共識常常對上述的結論輕描淡寫。自經濟鬆綁的十幾年來,許多在政治光譜上偏右的思想家認為,快速的經濟成長比最終的分配來得重要。相反地,那些偏左的人把更多的重點聚焦在底層階級上,憂心印度在社會發展的指標上牛步化,比如說兒童死亡率。
對這兩派意見的人來說,貧富差距反而是次要的,但是,這個問題卻值得我們憂慮。最近IMF的研究已經挑戰了社會不公對經濟傷害不大的這種共識,這份研究報告指出,不公平的國家發展易趨緩且經濟易不穩定。內部分裂的國家也比較不可能建立一種有易於引進結構性改革的廣泛社會共識,而這種改革恰恰好是印度現今持續發展經濟最需要的。大家也都有理由相信,沒有適當的介入干預,印度的貧富不均將會繼續擴大。
印度超級富豪的崛起也和第二項議題息息相關─裙帶資本主義,也就是政治及商業菁英彼此共謀,為己私而攫取寶貴的公共資源。印度老舊的中央集權及國家控制體制,為貪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迫使老百姓和商人都必須為了基本的公家服務付出大筆的賄款。然而和2000年代經濟繁榮時期出現的貪腐規模相比,這些零售式的貪腐問題根本微不足道。在一連串貪腐事件爆發而被稱為「貪腐季節」的時期,許多價值不菲的稀有資產如電信產業和礦業常常就奉送給了大富豪。鉅額的回扣有助於企業取得土地,規避環保法令或是贏得基礎建設合約。飆升的貨品價格也促進了採礦業的發展,比如說鐵礦石,這也導致了貪腐情形在採掘行業中的猖獗。從詐欺的公共住宅方案到不誠實的道路建築工程,新聞頭條處處充斥著醜聞。
那些推動1991年印度經濟改革的人都希望,一個較自由的市場經濟可以相對地帶來一個更優質和更誠實的政府——溫和地說,這個想法很樂觀。相反地,快速的經濟成長及全球化的發展對整個國家老舊的政府機器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即使他們是清廉的,這些負擔過重的政府官僚、法官及稽查員還是無能在發展的市場中設立管制的界線,更糟的是,實際上他們這些人常常都有在貪汙,而且許多人還貪得無厭。裙帶資本主義幾乎滲透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領域。人民對採礦權、土地分配以及公共食物的分配方案感到憤怒,有錢好辦事的醜聞一再登上媒體版面。裙帶主義的指控甚至玷汙了這個國家熱愛的板球運動。根據一份統計,「數千億美元」就在這樣超大的醜聞中被汙走。印度老舊的零售型貪腐體制變成批發形式的了。
許多政治人物在這個過程中富有得令人咋舌,如果這些人不把他們的資產藏在空殼公司和外國銀行裡,他們早就登上《富比士》雜誌的排行榜中。更普遍的是,如果就從政可獲取的好處來看的話,快速的經濟成長也增加了掌握權力的價值。政黨需花費更多來贏得選舉,也使這些政治人物為了打選戰和資助這些能使他們連任的人而必須募集更多的資金。大部分政黨募集來的資金都是由特定的富豪非法捐獻的,以換取未來不知名的好處。一項估計顯示,上一次印度於2014年的選舉,花費近五十億美元。這場選舉花費的比賽,輕而易舉就被現今印度總理莫迪所屬的印度教國家主義者—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 BJP)所超過。有一大部分是因為莫迪試圖利用大眾對貪腐的憤怒,並承諾經濟革新及結束貪腐。
這本書關注的第三個焦點是印度工業經濟循環的成長與敗壞,這個因素其實是前兩者所造成的。過去二十年來,中國前所未有地大興土木,幾乎所有的工程都由國營公司所興建及資助,相反的是,印度的投資熱卻主要由私人企業所負責。寶萊塢富豪們向當地銀行借貸大筆金錢,並將它們全部瘋狂豪奢地揮霍投資在大型的私人資本上,這是自美國一個半世紀以前興建鐵路網後都前所未見的行徑。在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後,印度的大好時光逐漸來到尾聲,從企業的過度擴張及無力償還債務的行徑,暴露了富豪們之前的囂張與自大。2017年,金融危機開始後十年,印度銀行留下了至少高達一千五百億美元的壞帳。
在1997年亞洲的金融危機風雨欲來之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富豪大肆搜刮便宜的信用和將大筆的金錢揮霍在投機投資產品上,其他新興的經濟體都遵循了經濟繁榮和泡沫化循環類似的模式。但是印度令人瞠目的故事仍然是全球性的,在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年的超全球化最終摧毀了金融體系,並擊倒了曾經在紐約及倫敦權傾一時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在印度,同樣竄起的全球化現象反而席捲了整個工業制度,重重打擊了長期為印度工業經濟支柱的許多大集團。如同聲名狼藉的倫敦和紐約金融家,孟買和新德里那些曾驍勇善戰的大富豪,至今也落得一身敗壞的形象。
我對超級富豪、裙帶資本主義和工業經濟艱難等這些主題的興趣,部分是來自於我的工作。身為一名外籍記者,我在印度親眼目睹了上述這三項議題的發酵。遊歷整個印度,我尤其對那些帝國建造者感到無比興趣,比如那些在2000年代中期經濟蓬勃發展時,在政治及商業領域變得權傾一時的人,以及後來被迫收拾處理這些富豪所留下爛攤子的人,尤其是2014年莫迪勝選,風向開始改變之後。這些出面收拾印度殘局的人發現印度已經面目全非,和他們想像中的印度已大相逕庭。這些富豪所呈現出來的野心,在西方經過掏洗的資本主義土地上似乎已不太可能發生。大亨、巨頭、富豪、鉅子等用來形容這群人的字眼,也好像是從另一個不同的時代再重新被拿出來使用。
如果這故事聽起來似曾相似,那是因為事實就是如此。印度並不是第一個經歷裙帶資本主義肆虐和經濟成長失控並在之後出現根本上變化的國家。在英國,工業革命也在十九世紀開啟了這樣的時刻,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安東尼.特洛勒普(Anthony Trollope)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對那個時代有所著墨。但是最明顯的類比是從1865年內戰結束到二十世紀之交的美國鍍金時代,亦或是一名歷史學家所說的:「粗暴財閥和精於算計政客之間的大合作時代。」
19世紀的美國將自身視為是一個鄉村、平等的恬淡田園、一個由鄉紳政治人物所管理的自耕農國度。印度聖雄甘地原本也對印度持有這樣的擘劃遠見,這名持有非暴力哲學的遁世民權領袖幫助印度脫離大英帝國的殖民並走向獨立,他一直堅信鄉村生活所帶來的精神優勢。然而就在兩個世代後,美國經濟成長在這個階段前所未有快速,但就在經濟成長與泡沫化同步雙重衝擊下,美國發生了轉變。工業中心像芝加哥和匹茲堡吸引了上百萬離開家園來到此工作的人民以及上百萬從歐洲來的移民。曾經是一個孤立小農的國度已轉變成為一個巨大的大陸經濟體並且在工業權力上居世界領先地位。
如同在印度,美國的經濟成長誕生了新世代的財閥,從石油鉅子約翰.洛克斐勒(John Rockefeller)、銀行家約翰.皮爾旁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到鐵路大亨傑.古爾德(Jay Gould)和康內留斯. 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這些新百萬富翁階級以其誇張豪華的房子和粗魯的炫富方式而聞名。因為他們累積財富的速度和他們在追求財富所顯現出來缺乏良心的行徑,他們因此又得到另一個稱號——「強盜大亨」。從位在紐約羅德島紐波特(Newport, Rhode Island)的山頂豪宅到第五大道上(Fifth Avenue)富麗堂皇的紐約百萬富豪排屋,都是那個年代這些富豪所累績的財富象徵。「鍍金年代」這個詞來自於馬克吐溫的小說,形容表面金光閃閃,彷彿是漆上金色油漆一樣,但是底下卻已腐敗不堪的狀況。1800年代初期,隨著特許經銷權的擴張並催生了——種縱容任其貪腐橫行的體制(spoils system),在政治領域中,這類腐敗事件的發生尤為甚。有權勢的都市政治機器為了工作機會及選票交易賄賂款項和贊助,其中最有名的算是紐約的坦慕尼協會(Tammany Hall)* ,這個機構幾乎在整個十九世紀掌控了美國財金資本。
就在我搬到印度前,透過金融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我第一次認為印度也許正在經歷和上述美國相同的發展階段。這篇文章寫於印度貪腐爭議正值高峰時期,作者杰楊.辛哈(Jayant Sinha)是一名風險資本家,他和學者阿許圖許.維什尼(Ashutosh Varshney)主張以強硬的作為來限制國家新富豪階級的權力。兩者都認為:「在其貪腐正盛的變動時期,印度開始變得像美國的鍍金時代。」印度的報紙頭條是這樣寫的:「印度該是時候約束他們的強盜富豪了。」
在印度,許多人對這樣的比喻甚是不悅,他們認為,以他們國家所擁有的獨特資產及複雜性,這種也許會步上前人之路的類比好像汙辱了他們。批評者抗議表示,十九世紀的美國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年輕國家,並擁有活力十足的私人企業和極少數的邦州。相反地,印度是一個古老的文明,人口密集且被權力極大的政府所掌控。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這種比喻極具啟發性,當我愈來愈了解印度自己的富豪和坦慕尼協會式(Tammany Hall - Style)的政治人物時,我仍堅持使用這個比喻。印度的經濟情況也和那時的美國極度相似,2013年,在和生活水平指數互相調整過後,國內生產毛額人均為五千兩百美元。1881年當鍍金時代來到頂峰時,美國也達到同樣的水準。
不論發生什麼,印度都將在二十一世紀末成為經濟和政治的強權,如同十九世紀的美國一樣。有些人說,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國家,其他人則預測下個十年或二十年,印度才會接替中國成為人口密集的國度。到世紀中,超過四億的印度人將會從鄉村搬到城市,成為人類遷移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動,而新德里和孟買將分別以五千萬的居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今日,印度兩兆三千億的經濟規模略小於英國,除了一些未可知的因素外,印度的經濟規模將在世紀中超越美國,然後也許是中國。
不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印度的發展最終都將是一個樂觀的故事。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國家,想像一個重新改造的國家永遠是有可能發生的。美國哲學家理察.羅蒂(Richard Rorty)曾經提到過他稱之為「國家未來羅曼史」或是一種融合權力崛起的希望感。他曾寫道:「我們這一群富有、肥胖疲累的北美人必須要反覆重提當我們的民主仍是嶄新且健全的時代。」、「往昔的美國匹茲堡就像現在的巴西聖保羅一樣新穎、富有希望和問題叢生。」美國社會評論家艾爾文.浩威(Irving Howe)也在十九世紀的新美國表示過同樣的意見,這是一個人民開始感到社會充滿活力而且認為他們可以決定自己命運的時期。
下個世紀將會是一個美國、中國和印度三強鼎立競爭的局面,在這三者中,印度仍在起步,也因此改變的潛力仍是最大。這種改變的過程常常和道德高尚沾不上邊。美國作家費茲傑羅 (F.Scott Fitzgerald)在他描寫鋪張奢華的美國後鍍金時代的經典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裡,是這麼描述故事裡的人物:「他們是一群漫不經心、粗枝大葉的人。」、「他們毀壞了許多人事物並用錢來打發他們的所作所為,或是他們根本毫不在乎,讓別人來收拾殘局。」在印度,我也發現了類似故事中的人物,但我刻意避開了道德的問題。相反地,我描述了一個國家在關鍵時刻需要重新改造的故事,在這則故事中,印度光明的未來仍部分令人期待,但是這個國家的處境一點都不安全。
美國鍍金年代後的十幾年被稱為進步年代,不論是對國內外,這個年代都帶來了長遠及正面的影響。反貪腐運動清理了汙穢的政治,壟斷企業不再獨占;中產階級對政府可以發揮影響力、財產分配較均勻。今天,印度就站在如何定位自己成為一個超級強權的十字路口上,當西方民主動搖之時,印度未來的處境從未有如現今般地艱難。印度的鍍金時代會發展成為屬於自己的進步年代嗎?在這個年代中,社會不公和裙帶資本主義的危險將被毅然決然地捨棄?亦或是過去十年的殘酷統治又會逐漸重現,未來的印度社會將是貪腐橫行、不公當道,進而變成是另一個俄羅斯?印度是否能實現帶領亞洲世紀下半葉的野心以及全世界是否能寄望於一個更民主、開放的未來,這些都取決於這個國家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