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漢娜‧鄂蘭
滿額折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漢娜‧鄂蘭

定  價:NT$ 290 元
優惠價:79229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她是漢娜‧鄂蘭,當代共和主義的旗手
20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

漢娜‧鄂蘭的名字被書寫在許多理論的開端,其主張與概念引導了後世政治、哲學、人文領域的思想。她批判西方政治哲學大傳統,試圖建立新的政治理論;她凝視參與艾希曼大審判的人們,從平凡人身上見到平庸的邪惡;她分析極權主義,探究人類自由、政治之間幽微的關係;她觀看這世代,提出了諸多難以回答的問題,而正是這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推動這世界向前邁進,正是她對「人」的思考與關懷,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觀點反視自身。
這是一本打破堅實學理高牆,為了欲更進一步探究政治與哲學的讀者而寫的入門書。以最深入淺出的方式,分十個章節依序介紹漢娜‧鄂蘭的重要性、歷史定位,她對集權主義、政治、公民與自由、權力的看法,分析何謂邪惡的平庸,現在的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反制之。
站在時代的浪潮尖端,漢娜‧鄂蘭始終未退場,其著述隨時間演進越發璀璨,隨政治局勢的變動更加精闢。她是一面時代的鏡子,始終映照著這個世界,而我們也始終站在所處的時代與她的身影遙相輝映。
我們始終活在她開創的時代

本書特色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依筆畫排序)
吳豐維
陳宜中
曾國祥
葉浩

‧系列導言撰寫者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共同撰寫。



1、輕──開本尺寸精小,便於攜帶閱讀。
2、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
3、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
4、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
5、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
6、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作者簡介

李建漳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學研究所畢業,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尼采,政治思想,當代法國哲學。

導言
‧哲學與政治
每年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哲學日」。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定立這個日子,賦予了哲學這歷史最悠久的人類知識探索活動嶄新且重大的國際使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從而學習如何共存,攜手尋求國際社會當前所面臨的各種政治、經濟與環境的共同挑戰。
且看二○一二年世界哲學日當天,科教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Irina Bokova)的發言:

面對錯綜紛雜的當今世界,哲學思考首先需要我們謙卑下來,從自己立場退後一步,參與理性的對話,並針對我們所無法左右的挑戰,共同提出應對的措施……我們遇到的困難愈大,愈需要通過哲學來理解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哲學的多樣化是我們培養兼具包容與寬容的全球公民意識之最大財富。面對無知以及不寬容的泛起,哲學有助於相互理解。

我們會發現,哲學不但被賦予了一個推動世界和平與人類永續發展的重任,也肩負著促進全球公民意識的使命。
哲學之所以能承擔、回應人類共同問題的首要理由,在於作為一種反思活動,以自身想法或錯誤為前提,因此在智識上必須謙卑,再展開與異己的真誠對話。一方面分析、挑戰人類共同未來的重大問題之癥結所在,一方面排除自己的盲點,並確認彼此的看法與價值排序,從而確立可能的出路與選項。
政治(Politics)一詞淵源於古希臘的「城邦」(Polis)概念,對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等人而言,對政治的探討就是對正義國度的追尋。
現代主權國家的政治發展出比過去更複雜多元的面貌,研究者思考的政治現象涵蓋巨觀的統治原則到微觀的身體規訓,而致力於思索政治「應然面」的政治哲學因此有其急迫性。舉凡新科技帶來的各種倫理議題、全球暖化與貧富差距的加劇、國際間的互動原則以及經濟危機時的互助合作、共同和平的維護與人類尊嚴的捍衛,乃至戰爭期間與之後重建過程的正義,全都涉及了「自由」、「平等」、「正義」等核心概念。
結合了上述兩者的政治哲學,正是對政治的本質與其相關概念的系統探究,關乎自由、平等、民主、主權、權威、正義、意識形態..等等。儘管這世界的現象流變不息,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掌握政治哲學的基本面貌,掌握一切最根本思考的基礎。

‧政治哲學的翅膀
對亞里斯多德這些古代哲人而言,政治哲學的必要無庸置疑,因為它與人類理性動物的本質以及幸福人生的追求密不可分。
我們如果無法掌握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恐怕難以清楚把握二十世紀迄今的重大社會變遷,諸如:法西斯政權的崛起、極權體制裡的平庸之惡、冷戰的意識形態對峙、全球青年的造反與叛逆、種族與性別平等的追求、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逆襲、宗教基本教義與極右派勢力的崛起、數位利維坦與監控社會的誕生..等等。在愈趨渾沌的時代裡,我們愈需要政治哲學的洞見。
政治哲學將促進我們表達自身立場和參與國際對話的能力,善盡我們身為國際社會或世界公民社會一分子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政治哲學素養的普遍提升,能夠讓一國之內意見相左甚至對立的公民進行理性的對話、走出對立,且能在清楚各種選項以及價值排序的前提之下,尋求真正的共識或適當的妥協。
本叢書正是在如此背景與期待下誕生,分為兩系列,第一個系列以思想家為主題。意在為讀者開啟一扇門,深入一個思想家的人生與思想歷程,見證一個心靈的偉大,見證一個時代的發展。
第二個系列則以觀念為主題。柏林曾引述德國詩人海涅的話語,指出觀念的威力足以摧毀一個文明,因而用觀念史的眼光、以觀念為軸心,考掘與爬梳政治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考察它在跨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與影響,得以讓我們掌握哲學漫長的歷史演變、內涵,分析人類共同未來的重大問題之癥結所在。

‧人類真的可以活在一個沒有政治的世界嗎? 如果不可能,那什麼才是更好的政治?
無論最終的解答是什麼,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想像力安上翅膀,而那雙翅膀就是思想的洞見。當人們開始想像集體美好的可能,政治的哲思就開始了運作,政治哲學就不再是多餘的頭腦體操,而是一種必要。
一九七一年,在反體制的熱潮裡,約翰‧藍儂吟唱出了他的〈想像〉(Imagine),要眾人認真地想像一個沒有宗教、國家、戰爭與私人財產的未來。
雖說我們可能也如藍儂唱的那樣,始終是個「夢想家」(Dreamer), 但在清楚各種選項以及價值排序的前提之下,尋求真正的共識或適當的妥協,確是歷來夢想家,也是未來夢想家們鍥而不捨追求的最完美境地。
──獻給更美好的未來。

目次

導言

第一章 導論──為何我們想認識鄂蘭?
具爭議性的不凡女天才
回頭向古典學習:西方「最初」的政治經驗
實例釋明鄂蘭對「政治」的分野

第二章 政治的異化──鄂蘭對「極權主義」與「政治哲學」的批判
《極權主義的起源》在寫什麼?
政治的異化:對政治哲學的批評

第三章 鄂蘭式「區分明辦」──公共的、私人的及社會的
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區分
政治性與社會性的區分
鄂蘭式公共領域的特徵

第四章 一句話解釋政治?基於溝通與說服的個人彰顯
政治的奠基石:多元性
政治的第二基礎:共同世界
政治是與他人在公共空間中的自我彰顯

第五章 鄂蘭與共和主義──公民共和主義典範下的政治想像
競爭中的不同思想典範:對自由主義的反對

第六章 你在「做」什麼?鄂蘭對實踐活動的分析
「行」相對於「知」的優先性:人類的實踐生活
勞動:無限循環的生理過程
製造:打造一個人文世界

第七章 讓我們創造「奇蹟」吧──政治「行動」是什麼?
不同於「勞動」與「製造」的「行動」
行動的脆弱性及補救
行動的救贖:承諾與寬恕

第八章 「自由」──自由是去「做」,而不只是「有」。
政治與自由的關係
對傳統自由概念的批判
鄂蘭對自由的詮釋

第九章 「權力」與「權威」──像歐巴馬說的「Yes, we can !」
鄂蘭對權力觀念的論述
分散和多元式權力觀的制度設計
鄂蘭對權威觀念的論述

第十章 邪惡的平庸性──惡行竟不來自於惡人!
鄂蘭親身見證歷史之惡
爭議焦點:邪惡的平庸性
對邪惡平庸性的反制:思考
對邪惡平庸性的反制:判斷

結語

延伸閱讀
注釋
著作及引用書目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導論──為何我們想認識鄂蘭?(節錄)
作為一個流亡美國的猶太知識分子,鄂蘭承續了當代思想哲學自我批判的道路,試圖不依循任何既定的學說立場,要在一個新的理論基礎上重建政治思想,也就是說,鄂蘭一方面同意當代思想對政治哲學的批判。這是為什麼她總是拒絕「哲學家」的標籤,她甚至不滿意別人認為她所從事的是一種「政治哲學」。然而在另一方面,鄂蘭卻想重建另一種不同於主流傳統的政治理論。如此一來,鄂蘭既批判西方政治哲學大傳統,卻又想重建另一種新的政治理論。
這樣的矛盾結合讓人不禁想問:為何鄂蘭會嚴厲地批評西方的政治哲學傳統?她的理由何在?她憑何宣稱其思想不再是一種傳統「政治哲學」的翻版?她的政治思想與過去的政治哲學有何不同?鄂蘭的嘗試成功了嗎?真的有一種更好且更進步的「非政治哲學式的政治理論」嗎? 這是鄂蘭思想的原創性所在,也是為何這些著作成為當代政治理論的經典文本的理由所在,更是為何我們想要閱讀鄂蘭的原因。

探討極權主義的起源
鄂蘭的第一部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不但立刻引起深刻的回響, 成為此議題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是讓鄂蘭聲名鵲起、立足美國的代表作之一。猶太人出身的鄂蘭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當時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她,招致蓋世太保的拘捕,不得不選擇流亡法國及美國。曾經親身遭受過納粹對人類身體、思想、自由之迫害及摧毀的鄂蘭,是最有資格來從事這等工作的思想家,唯有她才能夠深刻地反省、分析極權主義這種史無前例的政治經驗。
這本書代表了她對集中營裡頭極端經驗和納粹政治實驗的深刻反省,帶著鄂蘭去思考:在一個後於極權主義的時代及世界中,政治意謂著什麼?也就是說,如果納粹代表了西方傳統無力、無能的黑暗面,在「傳統」不再有效的新時代中,我們如何重建人的實踐生活? 更具體來講,極權主義的分析讓鄂蘭走向其著作的一個中心主軸: 在「後極權主義」的時代中,政治行動如何化為可能?政治行動意謂著什麼?人類的「自由」與「政治」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到底是「政治」不在了,自由才會出現?還是只有真正的「政治」才會保障「自由」?
鄂蘭的重要性正在於,她的這些提問,是任何一位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公民所需要了解及思考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給政治思想留下的「大哉問」。或許有些人不同意鄂蘭的回答,但很少人能夠否認,她所提出的問題正是我們共同所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不管我們同不同意她的理論,站在鄂蘭這位巨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

內文選摘(節錄)
第二章 政治的異化──鄂蘭對「極權主義」與「政治哲學」的批判
《極權主義的起源》在寫什麼?
《極權主義的起源》是鄂蘭成名的代表作,她在此書開頭強調極權主義的「新」及「史無前例」性:
一、極權主義是一種新的政體,它不同於從前任何政府形式,往昔政治哲學的各種學說都無法賦予解釋。它的出現,使得過去種種的道德判斷基準已不再適用。
二、在宣稱遵守歷史運行法則的藉口下,極權主義伸張一個由意識型態所導向的終極目的乃人類的最高目標,進而發動了連串政治運動,且認為它們不受任何法律與道德所約束。
三、受這樣的狀況驅動,此前被視為「須受譴責」的行為均可獲允許,甚至成為一種必須性,例如:對猶太人的屠殺。所有對人權的侵害,於焉被解釋成合乎歷史理性的行動。
也因如此,在鄂蘭眼中,當代人處於某個獨特的時間點上,我們「處在過去及未來之間」,而「如何建構一個『後極權』時代的政治理想」,亦成了解釋極權主義後的必然工作。我們或可這麼說:對極權主義「本身」的研究並不是鄂蘭的主要關懷,她無意變成一個與「極權主義」畫等號的「專家」,鄂蘭的關懷及企圖其實更宏大,她最關心的是「人類如何理解並最終能夠解決由極權政體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所以,「如何在一個『後極權』時代重新找回政治行動的可能性」,方才是鄂蘭書寫的核心意識。
再來需要注意,鄂蘭認為自己在解釋的,是極權主義的「起源」, 而非嚴格因果關係下的「原因」。換句話說,她重在指出這種政治實驗登場背後的種種「元素」,還有這些元素如何在特定的歷史時空環境中「結晶」,促成極權主義得以實現。換言之,《極權主義的起源》這本書,正是解釋:在德國納粹主義及蘇聯史達林主義兩邊的特定歷史條件下,西方現代性中的種種「要素」與「根源」,如何轉化為極權主義。
這些「元素」有「反猶主義」、「帝國主義」、「民族國家的困境及衰落」、「種族主義」、「資本主義的資本累積問題」……等等。此書的構成分作三大部分,從三個面向來解釋極權主義這種人類史無前例的政治現象:
第一種論述──「反猶主義」 介紹十九世紀西歐反猶主義的興起,以一種社會心理總體視角的分析,帶出猶太民族獨特的政治地位。像是他們雖有錢,但因喪失了政治權力而無法自保,諸如此類的角度,說明為何猶太人會成為納粹攻擊的對象。
第二種論述──「帝國主義」 分析自一八八四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段期間,歐洲帝國主義再興、殖民運動熱烈的條件。
第三種論述──「極權主義」 鄂蘭將她對極權主義的概念,限定在一九三○年至一九五○年史達林的恐怖統治時期,以及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五年希特勒於歐洲的崛起,乃欲藉此來闡明極權主義以「運動」及「意識型態」為主的政府組織運作形式。
接下來,就讓我們依序照著前述三個面向,了解貫串這部經典大作的主要觀點。

反猶主義:猶太民族的獨特命運
鄂蘭指出,從歷史性角度而言,列國加強軍備急需金錢及貸款的背景下,造就許多猶太人金融掮客的地位。無國籍的猶太人習於在各國間穿梭,解決近現代國家新建之初所帶來的金融問題,民族國家對猶太人提供的服務需求愈來愈大,猶太人政經方面的重要性也因此不斷上升。然而特殊的是,在這些歐洲國家中, 猶太人自己往往並不構成一個階級,也不屬於任何特定的階級。作為一個團體或民族,他們不是工人、不是中產階級,既非地主也非農民,是受到國家特別保護的族群,這讓他們成為一種沒有政治權力的特權階級。猶太人的獨特性,除了來自於民族國家有意地將猶太人當成一個特殊團體予以保留,不希望他們與其他社會階級同化,也來自於猶太人有意透過與他族區隔以達到族群永存。這就是鄂蘭所說的關於猶太人之「平等與特權」的矛盾,即猶太人雖隸屬於某個特定社會,卻同時被它排除在外。
此外,作為無國籍者,猶太人缺乏政治意識以及參與政治事務的能力,這造成猶太人政治上格外冷感和被動。鄂蘭指出第二個與此相關的猶太民族特殊性乃是:猶太人是唯一一個「沒有國家」的歐洲「民族」。到了十九世紀,由於民族主義的興起,現代國家紛將自己建立成「民族國家」,使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政治語言,而猶太人這樣「無國家」的特殊性使之成為歐洲各國歧視及迫害的對象,因為只要把猶太人當代罪羔羊,便很容易煽起民粹、轉移政治焦點,例如歷史上不斷出現一種典型現象:當政客要宣洩人民不滿時,就會製造出「是猶太人搶走我們的工作機會」等等的藉口來操縱人民。此種操作方法的極致表現即是納粹的極權主義。
猶太人這樣特殊的民族性與政治性,遂讓戰間期的德國納粹發動以歧視猶太人為基礎的意識型態及政治運動,製造「猶太人企圖統治全世界」、「打造新人類必須消除人類低等存有形式之猶太人」等等謠言。正由於猶太人是個沒有國家的民族,他們無法組成具有行動力的政治單位,已缺乏團結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所以這種政治地位的喪失及政治行動力的不可能,便導致了猶太人大規模遭到屠殺的殘酷後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